大安法师:往生的条件
有一个观点认为临终时一定要有正念,一定要念头落在阿弥陀佛名号上才能往生。否则便不能往生。这个说法听起来好象蛮有道理。然就净土特别法门往生而论,却不可作这样的判言。如果净业行人念佛功夫良深,临命终时,正念在阿弥陀佛上,则决定往生。对此我们要提倡、要鼓励身体力行。但是却不能把这视为往生的标准。念头没有放在阿弥陀佛上就不能往生,正念才能往生,意味着把自力功夫还是放在了第一要素。真如此,则在往生这一紧要关头,阿弥陀佛在起什么作用呢?难道阿弥陀佛那么的被动?五劫的思维,无量劫的修行,整个的大愿都是要救度每一个众生,法界当中不遗留一个众生滑入轮回。有着这样的大悲心,难道在我们往生之时不施展威神愿力,予以帮助,这可能吗?我们平时只要具足信愿持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便会法尔自然地展现在被救的众生身上。令其往生净土。这是有圣言量依据的。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支娄迦谶译),是五种原译本中最早的译本。其中谈到三辈往生及边地疑城的情况。先看中辈和下辈疑城往生的情况,以明了阿弥陀佛在众生临终时是如何令其往生的。
经中谈到中辈往生时,主要是指不能出家行作沙门者,然应饭食沙门,建造佛寺佛塔,烧香散花燃灯等等。然这类行人平时做这些功德,“若其然后中复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无量清净佛国,不信往生其国中。”他中间有怀疑了,不信这些事了。或者“暂信暂不信”,他便或不念佛了,或以轻浮心来念。那么“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象,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便心中欢喜踊跃”,此人临命终时自因业力必然会下三恶道,阿弥陀佛在这个时候开始他的愿力作用了。就自己变化成佛的形象,让这个亡者亲眼目睹。这个人口里都不能说话了,但是心里非常踊跃。同时他后悔原先的疑心,悔过原来的过失并忏罪,接续念佛求生。这样,“其人寿命终尽,则生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无量清净佛所”。生到边地疑城,不能见佛,不能闻法,不能亲近比丘僧。这种人生到边地疑城是由于生前修净土法门时,心口各异,没有真诚心,狐疑佛经所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求往生的志向不是很坚定。这种人按自因自果,应当落三恶道中。阿弥陀佛哀愍之,以威神愿力接引他的神识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这句“威神引之去耳”,证知往生全凭佛力,无关行人有无正念。
下辈往生条件中,如连中辈往生者那种广做福德的条件也不具备。没有能力去饭食沙门、广修供养、建塔建寺等,然而宜应专心致志地念佛。“要当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我皆慈哀之,悉令生无量清净佛国”,是阿弥陀佛哀愍令他生到西方净土!甚至于十日十夜念佛亦不堪,经中又开出了更方便的方法。“下当绝念去忧,一心斋戒清净,至意念生无量清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只要我们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念佛,阿弥陀佛悉能令行人生到安养刹土。因为佛力佛智不可思议啊!
临命终时,当我们的神识最后离开身体的时候,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会在亡者最深层的阿赖耶识中产生作用,引导神识回归净土。《普贤行愿品》中谈到临命终时引领神识往生一事。“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他只是一经于耳的功德,就能够超过微尘数佛刹相续不断地上供诸佛下化众生所有的功德,那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说明一经于耳的功德就这么大。
然后“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它就能够消除宿世的业障,能够得到人天的恭敬,能够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证知,闻到十大愿王,乃至书写一四偈,其愿王能够渗入众生阿赖耶识中,临命终时引导神识到西方极乐世界中去。
同样阿弥陀佛五大劫思惟的的大悲愿力,我们常常去读诵它,常常去思惟它,依教奉行,亦能够在我们一切诸根悉将散坏,一切亲人悉将舍离,一切都不复相随的时候,这个四十八大愿王,引导我们一刹那中到西方极乐世界中。这里并没有说你必须正念才能去,是愿王引导我们去的呀!要知道阿弥陀佛是以众生心为心的,阿弥陀佛所有的法身报身化身和四十八大愿的全体愿力都在我们众生的心内。
我们的业报身以何种形式死亡,何时死亡?这都是虚幻的泡影。我们认为的非正常死亡,在阿弥陀佛眼里它都的很正常的。吾人生生世世曾造作诸多的恶业,还会有多少善终的呢?但是阿弥陀佛就要救度我们这些不得好死的人。他的愿王力量已经达到我们阿赖耶识的深层。临终的昏迷是第六意识的昏迷,而渗入藏识中的弥陀愿力会为离体的神识导航的。
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名,乃至一昼夜的工夫。阿弥陀佛保任我们往生。经典如是说,我们还耽什么心呢?甚至睡梦中亡故,也能往生。睡梦时,亡者第六意识都在睡眠状态,他是怎么往生的呢?对此,我们得站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的角度去思维。我们与阿弥陀佛是同体的,佛怜念我等,如母忆子。我们平素信愿持名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至少念过一昼夜的佛号了,阿弥陀佛都能够保证我们往生。我只要在因地当中符合一昼夜念佛条件,阿弥陀佛决定保证我们往生。经典如是说,吾人亦当如是信顺,深信佛智。
第十八大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请注意这个乃至十念。这个十念通平时,也通临终啊!通平时,有很多的包括宗门教下的祖师大德,只要修十念法门,都能往生。对阿弥陀佛为我们设立的底线往生保证要有决定信心。这样才能得到安心,得到安乐。如果坚执临终一定要正念才能往生,或云要有清净心才能往生,或云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如果被这些观点所牢笼,我们就难免忧虑、恐惧、不安,如是便偏离了净土法门安乐的特质,亦有违于阿弥陀佛“一切恐惧为作大安”的悲愿。吾人当服膺永明大师“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的慈示。老实念佛,莫换题目。自知当往生,心生大欢喜。因弥陀大悲光明,摄持不舍吾等众生故。
相关文章
- 慧净法师: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 慧净法师:世间虚假 唯佛独真
- 慧净法师:一心念佛 无疑无杂
- 慧净法师:以佛为念 以净为归
- 慧光法师:放下才有真功德
- 慧净法师:阿弥陀佛 是何等佛
- 喜祥法师:忍辱可不是一味地安忍,需要的是善巧
- 大安法师:为什么要讲儒道之类的书
- 大安法师:佛偏怜罪苦众生是否是“恶人当机”
-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二饮酒戒
- 悟显法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 慧净法师:净信
- 慧净法师:譬喻
- 慧净法师:出家颂
- 慧净法师:人生之目的
- 慧净法师:人生是什么
- 吉藏法师:净名玄论 第七卷
- 净界法师:忆念净土功德二
- 大安法师:为何精力专注就昏沉,妄想多时却精神?
- 慧净法师:净土宗之特色
猜你喜欢
-
恐惧什么
恐惧什么文/ 释本性月前,本寺一位修行者往生了。有位小法师,来寺挂单。住数日后,他惶恐地跑来找我,战战兢兢地问我能否为之调换个房间。我说,是否房间的生活学习设施不齐全,如这样,我交待监院为您配上。他急促..
禅理故事 2025-05-06 -
呼唤祈请上师 为什么上师如此重要
呼唤祈请上师 为什么上师如此重要金刚乘在四皈依中——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将上师放在首位。为什么上师如此重要?因为上师总摄三宝、三根本、三身于一体;上师是过去佛的幻化,未来佛的根源,现在佛的..
五福临门 2025-05-06 -
慧净法师: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慧净法师:念佛成佛即是佛教于净宗书院为莲友闽南语开示(五)诸位莲友,诸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今天要跟大家研讨的是「念佛成佛」是佛教。佛教的主旨在那里?在念佛成佛。因此,念佛成佛就是佛教的目的,也是学佛..
慧净法师 2025-05-06 -
慧净法师:世间虚假 唯佛独真
慧净法师:世间虚假唯佛独真弥陀诞辰暨净嵩法师圆寂两周年「纪念佛三」于净宗书院开示各位同修、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感怀师恩书院念佛今天是农历十一月十六日,明天十一月十七日,也就是我们的本尊,我们所信仰..
慧净法师 2025-05-06 -
恭敬一切人与非人
恭敬一切人与非人 佛陀成道后,一日在优楼频螺聚落的尼连河岸边菩提树下静坐,心中思惟着:一个没有恭敬心的人,自然无法恭敬、孝顺师长,不愿听从教诲,所作所为无所忌惮,放纵私欲,任意而行,便失去受益、提升自..
禅理故事 2025-05-06 -
慧净法师:一心念佛 无疑无杂
慧净法师:一心念佛无疑无杂弥陀诞辰暨净嵩法师往生周年「追思佛三」于净宗书院开示各位同修、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今天有外地来的莲友,所以我就以闽南语来做开场白。弥陀诞佛七今天是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后天是十一..
慧净法师 2025-05-06 -
慧净法师:以佛为念 以净为归
慧净法师:以佛为念以净为归于净宗书院为莲友闽南语开示(三)诸位莲友、诸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首先我根据经典来说几个典故,然后再由诸位莲友问问题。「四门游观」的典故有一个典故叫做「四门游观」,就是从四个..
慧净法师 2025-05-06 -
慧光法师:放下才有真功德
慧光法师:放下才有真功德不执取于功德相所以心就清净,心跟真理实相一样就是能与实相相应。 因为一切法本来就没有真实,只是因缘和合而已,所以做了就放下。放下才是真正的功德。你不执着才没有烦恼,你不执着也不..
禅宗文化 2025-05-06 -
慧净法师:阿弥陀佛 是何等佛
慧净法师:阿弥陀佛是何等佛于净宗书院为莲友闽南语开示(四)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诸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这个道场是净土宗念佛会的道场,净土宗是以往生弥陀净土为目的,念佛会也就是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慧净法师 2025-05-06 -
喜祥法师:忍辱可不是一味地安忍,需要的是善巧
喜祥法师:忍辱可不是一味地安忍,需要的是善巧平时忍辱是消业障加修行忍辱,不但最终可以证得圆满的佛果,暂时也可以得到此生的美丽与悦意。十人同行的时候,如果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气,则十人全部都会安乐。一个家庭..
佛教寓言故事 2025-05-06 -
大安法师:为什么要讲儒道之类的书
问:望法师给我们讲点大乘经典,不要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之类的东西。我们想闻佛法,《文昌帝君》不就是老子、庄子和孔子这些《道德经》《孝经》之类的书吗?大安法师答:想闻佛法很好,五乘佛法包括人天乘,《文昌..
大安法师 2025-05-06 -
几则神异故事
几则神异故事母鹿断肠许真君就是晋朝许逊,字敬之,汝南人。(今河南省汝南县)家住南昌,少年时代,喜武功,善射箭,爱好打猎。有一天到野外,射中一只小鹿,鹿母痛怜爱子,奋不顾身,冲向小鹿,以舌舔伤痕,因箭深..
放生因果 2025-05-06 -
呷绒多吉上师:闻法时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内心清净如法?
呷绒多吉上师:闻法时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内心清净如法?呷绒多吉上师教言连载(179)我们为什么要闻法?为了改变我们内心的烦恼和习气。闻法的时候,最好把周围的环境观为佛的坛城,讲法的上师观成佛,自己和听法的道友观..
五福临门 2025-05-06 -
大安法师:佛偏怜罪苦众生是否是“恶人当机”
居士:请教法师,我听人说净土法门恶人当机,佛又偏怜罪苦众生。是不是越恶越光荣,越恶越容易往生呢?法师:这有点奇谈怪论了。首先净土法门是平等普摄一切众生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上中下三种根性的众生都..
大安法师 2025-05-06 -
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成也习惯,败也习惯《塔木德》上有一句谚语:成功和失败都是习惯。下面的故事对此进行了生动的阐释: 亚里山德拉大图书馆被烧之后,只有一本书保存了下来,但并不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于是一个识得几个字的穷人用几..
禅宗文化 2025-05-06 -
嗜食肥鳗断臂成残
嗜食肥鳗断臂成残果圆一部风驰电掣的计程车,因为紧急刹车,而发出“吱咋”的一声,随即停在新店“仁心综合医院”的入口处,司机匆忙打开车门,一个中等身材脸色发青的男人??林先生,一跨出车门,迫不及待地冲向急诊..
杀生因果 2025-05-06 -
憨山大师:如何念佛,方能生死无忧?
憨山大师:如何念佛,方能生死无忧?念佛即是参禅,更无二法,即念佛时,先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嗔、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
禅宗文化 2025-05-06 -
乌龟会谢恩惊呆卖龟人
乌龟会谢恩惊呆卖龟人2004年9月12日下午4时30分前后,我到宝鸡开会,路过文化宫门口时,碰见一个男孩约十八、九岁(河北口音)背着四只约20余年龄的大乌龟,在街道叫卖,当时围观的人很多。四只乌龟身净背有花纹特别..
放生因果 2025-05-06 -
重病除愈
重病除愈袁传杰江浦县桥林镇有吴翁宗鉴者,业医而信佛,镇有古桧禅林,翁发愿重修,因募款不敷,忧劳成重疾。其长媳刘氏亦念佛,因约斋友往该禅林地藏菩萨前叩祷,求延翁年,俾修庙得以竣功。越二日,翁绝而复苏云:梦中遇一和..
地藏菩萨灵感记 2025-05-06 -
恶还本身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禅理故事 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