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点赞推荐 布衣百姓 佛教寓言故事 慧远大师 禅宗文化 初识佛法须知 禅理故事 宣化上人 谈佛说禅悟人生 禅宗公案 放生心得 其他因果故事 汉传人物 近现代往生纪实 佛学问答类编 佛学常识 佛教因果定律 心经经典 金玉良言 佛教基础知识 佛学基本知识 金刚经经典 佛本生故事 楞严经感应 戒邪淫故事 护生漫谈 净土圣贤录 华严经经典 地藏经经典 演培法师 佛教传播与发展 佛典故事 悟性时光 楞严经经典 为人处世 药师经经典 普门品经典 大悲咒经典 因果报应 星云法师 入门知识 首页 / 弘佛緣 / 不要做十种奇怪学佛人 不要做十种奇怪学佛人 分类:弘佛緣 2024-01-23 02:59 1、贪心学佛,心常望报; 有的人学佛的目的、动机和行为只有一个,就是求这个、求那个,求保佑升官发财、考上学校、事事顺利等等。尤其一些人抱着和佛菩萨做生意的心情,今天烧一柱香,请佛菩萨帮我完成一项心愿,明天供几个水果,求佛菩萨保佑我什么什么,否则就是佛菩萨不灵,等等。2、瞋心学佛,好詈世人; 有的人不学佛还好,一学佛就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这也是罪过,那也是罪过,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或者只看到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或者片面地说世道越来越坏,人心不古,等等。这些人在生活工作中往往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忘记了菩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3、痴心学佛,迷信盲从; 有的人学佛,很容易有迷信、轻信、盲从、依赖、偏执甚至狂热等心理。依法不依人,是学佛四依四不依之一。但是一些人由于自己缺乏知见和分辨、判断力,又不清楚自己的根机,也不能广学博究佛教义理,因此,很容易随大流,盲目跟风,尤其容易对某某知名大师迷信盲从,有时比较偏激甚至走极端(宗教虔诚不等于偏执、狂热),而且对自己的偏差往往不自觉。 所谓四依与四不依,即:(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依义不依语;(四)依智不依识。(了义经,说示究竟显了之义之经典也。不了义经,谓隐覆实义,而为方便之说,不明了开显法性实义经典。)4、慢心学佛,心不皈依; 有的人学佛,从根本上还存有我慢。在心底里没有诚心归依佛、法、僧三宝。有的人连简单的三归依誓愿也不发。有的人误解佛教为偶像崇拜,或所谓面子上放不下,不愿意拜佛、顶礼。至于禅宗高僧,比如丹霞烧佛、呵祖骂佛等等,和上述慢心学佛,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5、疑心学佛,心存犹疑; 有的人学佛,对佛法、佛经半信半疑,缺乏信心。往往以个人的世俗知见为标准去理解佛法、佛经,结果是这也不真实,那也不可能,不仅心存犹疑,而且难免在心底里不自觉地谤佛、谤法。信(信心)、解(理解)、行(实行)、证(体证),是学佛修行的四个阶段。无信心,则其他无从谈起。(当然可以在具体问题上发起疑情,这是学佛参禅的途径,与疑心学佛是两码事。)6、边见学佛,执有执无; 有的人学佛容易产生边见。所谓边见(或恶见、不正见,意思差不多)一般有两种,也就是执着于两边,所以称为边见:一是断见(执无、执空),一是常见(执有)。有的人一学佛,就是什么都是空,对生活、工作也很消极悲观。这是断灭空,是对佛教“空”的观念的误解。有的人一学佛,就是一心想进入极乐世界、净土(他们在心底里往往将之理解为天堂),永远享福,或者片面地将轮回理解为灵魂永远不死。这也都是对佛教的误解。以上六种偏差,是从佛教所说的六烦恼而言。所谓六恼,即: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六种根本烦恼。7、杂乱学佛,心无适主; 有的人学佛比较杂乱,究其根源,一是知见不够,对佛教义理缺乏理解,对自己的根器也不清楚,一是定力不够,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参究佛理,更谈不上实修实证、做功夫。见到禅宗,觉得禅宗好;见到净宗,觉得净宗好;见到密宗,又觉得密宗好,什么都想学,但什么又都没有认真去学。对学理也一样,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止。学佛要真的有受用,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门路,并“一门深入”。另外,杂乱学佛与广学博究不是一回事。8、散漫学佛,不能精进; 有的人学佛比较散漫,散漫与杂乱不同的地方是,杂乱是找不到门路,而散乱则是提不起状态,精神上懈怠、松弛、放逸,没有“如少水鱼”“如救头燃”的迫切要求,因此平时学佛,只凭一时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宁愿把时间花在无益的嬉戏之中,也不精勤向道,白白浪费光阴,所谓“得人身空过……,如宝投水”。 普贤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见于《华严经》、《法句经》等。9、泥而不化,如犬逐块; 有的人学佛泥而不化,不知圆融、灵活地理解和运用佛法。在上述四依与四不依中,如果说痴心学佛、迷信盲从的人容易出现依人不依法的偏差,那么,泥而不化、如犬逐块的人则容易出现其他三种偏差,即依不了义经、依语、依识。具体说,即:执着于佛的方便之说,不明佛法究竟实义;执着于佛的个别文字、语言,不明佛法根本宗旨;或者不明佛法的真智慧,以人间情识为依,喜欢以凡情俗智去度量佛法。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人的偏差也就是佛教经常说的“如标月指”,只见指头而不见指头所指的月亮;亦如禅宗所说“如犬逐块”,狗只知去追逐土块、石块而不去追逐扔土块、石块的人。10、纯为学术,买椟还珠。 有的人学佛纯为学术,买椟还珠。这与上述泥而不化,如犬逐块颇有一些类似处,都有点本末倒置。不同的是,这些人往往是一些做学问的学者,他们的偏差主要不是执着于佛法的字面意义而不知圆融,而是执着于以世智辩聪观念去对佛法进行批判、考据,对佛法的修行道却不能身体力行。不可否认,他们的工作有不少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佛教学者中有的人对佛教义理,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们中还有的人对佛法有真知实证,则另当别论)。但是,如果仅仅着眼佛教幽玄精微的义理,或一些纯学术的考据、批判,于佛法的核心即佛教的修行道却缺乏信解行证,不能以除烦恼、求解脱、了生死为学佛的根本目的,则又无异于“买椟还珠”。因为不管怎样,佛法不是拿来做学术的文字、理论,而是有助于获得生命之究竟解脱的法门,真正的佛法“可以明见,非时常真,来观可征,引导得果”。 2024-01-23 02:59 学佛 上一篇:学佛人应警惕的十大问题! 下一篇:学佛最常见的27个问题,问得直接答得干脆! 发表 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建立正信 寂静法师:学佛三年了,为什么还是觉得很苦? 青年学佛三遇鬼妻 最终发现恐怖真相 在家学佛,应该如何确定每日的功课? 找自己 大安法师:学佛需要有正知见 大安法师:学佛后患病对佛法失去信心,要怎么解决 贫女乞食 学佛几年仍生不起出离心和求往生的心,如何培养出离心并具足真信切愿? 星云法师:学佛前后 学佛,让自己改变每一天,知足常乐,那就叫快乐人生 定弘法师:是不是我没有真正学佛,学得不如法,才会感召这个 呷绒多吉上师:连载学佛人切勿以追星的心态抉择上师 雨 学佛具备最低的条件:善根、福德、因缘 大安法师对文化人学佛的开示 如何改变过去已造的罪业? 因为我生病,找大仙看,结果叫我供仙堂。因我那时没有学佛,不懂 宣化上人:具足就是圆满无缺,有哪十种具足? 学佛不能一概而论 猜你喜欢 希阿荣博堪布答: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 希阿荣博堪布答: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问: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希阿荣博堪布答:痛苦源于无明。无明指对人、事、物的错误认识。就人而言,认为有.. 布衣百姓 2025-04-02 在互联网上传播SQ,是遏杀青少年罪恶的利刃! 在互联网上传播SQ,是遏杀青少年罪恶的利刃!色字头上一把刀。当今的互联网在传播色情方面真可谓是一把遏杀广大青少年的一把罪恶的刀,其广度和深度和参与人群之众,造化之深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不能比拟的。青春少.. 佛教寓言故事 2025-04-02 慧远大师:三报论 慧远大师:三报论三报论释慧远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日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 慧远大师 2025-04-02 只要心中清净无欲眼前就有极乐净土 只要心中清净无欲眼前就有极乐净土只要心清无欲,看什么都很美,都觉得很可爱。清晨的境界,总令人觉得心很静、很欢喜。看着天色渐渐明亮,就像一盏光明的灯火照彻暗室,令人豁然开朗;四周的鸟啼声,也像一句句的念.. 禅宗文化 2025-04-02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本)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本)维摩义记卷第一(本)慧远大师著刊维摩经义记序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ji义记一帙至。余得.. 慧远大师 2025-04-02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末)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末)维摩义记卷第一(末)[慧远大师]次明法宝。法中有二。一摧邪法。二三转下明化正法。摧邪法中以无心意无受行者自无所著。以谓由也。由无心意无受行等便能灭邪故说为以。言无心意无忘心体。.. 慧远大师 2025-04-02 大虚法师:《楞严经》讲记唵嘛呢叭咪“牛” 大虚法师:《楞严经》讲记(18)唵嘛呢叭咪“牛”幸好,那个“唵嘛呢叭咪牛”的故事,消除了我们的很多担忧和疑虑。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知道的人应该很多,所以师父就不啰嗦了。知道的人请举手,不知道的人请举手.. 初识佛法须知 2025-04-02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二(本)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二(本)维摩义记卷第二(本)慧远大师著弟子品者。此品之中命声闻弟子问疾。良以声闻学在佛后故名为弟。从佛化生故复称子。从其所告以题章目名弟子品次随文释。于中略以三门分别。一对上生起以释.. 慧远大师 2025-04-02 巴楚仁波切:以福德来赚钱 巴楚仁波切:以福德来赚钱巴楚仁波切曾对一位年轻人说了一段话,这段开示非常适合在家人,特别是今日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怀着勇气和耐心来从事,直到完成。你的心不应该追逐众人之口,.. 禅理故事 2025-04-02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二(末)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二(末)维摩义记卷第二(末)慧远大师著次告罗睺令往问疾。对前八人明行修法。此对罗睺明其发心出家之法。罗睺佛子此名覆障亦云不放。在母胎中六年不出。故名覆障及不放矣。何故处胎六年不出。以.. 慧远大师 2025-04-02 建立正信 建立正信通过学习《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末学才意识到自己对信仰的认知是模糊的,也正因为不具备正见,才会陷于迷信而不自知。导师告诉我们,迷为迷惑,分不清;信为相信、顺从,而迷信就是盲目地相信和崇拜。.. 禅宗文化 2025-04-02 宣化上人:念地藏菩萨一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 《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 宣化上人 2025-04-02 延参法师:不带怒气出门不带怨气处世 延参法师:不带怒气出门不带怨气处世心平气和的去面对自己应该处理的事情,该走的路宽,该过的桥窄,一步一坎坷,一步一欣喜,流走了岁月,苍老了容颜,唯独不改的是那份内心的道义,耿直,乐观,坚强,温暖。人生在.. 禅宗文化 2025-04-02 高僧故事:才女丧夫醒悟无常 出家受戒德化四方 高僧故事:才女丧夫醒悟无常 出家受戒德化四方编者按:今天这篇故事,选自《比丘尼传》,主人公是中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法师。中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图片来源:资料图片)净检法师道场(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净检,.. 谈佛说禅悟人生 2025-04-02 死汉难悟道 一从前,有位禅和子在禅堂住了三年,以为人多,打自己闲岔,又自觉工夫不能深入,就去住山。在山里住了三年山,种菜做饭,凡事亲为,又自觉工夫不能深入,山也不住了,就去托钵。托钵两、三年,还是不悟道。一天,他遇到一位有道.. 禅宗公案 2025-04-02 山鹑让老鹰俯首称臣,佛陀揭开越界大战真相 山鹑让老鹰俯首称臣,佛陀揭开越界大战真相佛陀在一次说法之中,向比丘们讲述了“鹰与鹑”的故事:一只刚成年的山鹑,不愿听从父母的劝告,离开自己熟悉的田垄地,独自飞到旷野中觅食。结果一不留神,被一只饥饿的老.. 禅理故事 2025-04-02 宣化上人:凡是人有脾气,都是有罪业; 宣化上人开示:所谓无明,就是有脾气。一发无明火,就发大脾气了。为什么你有无明呢?就因为前生造的罪业太重了,所以有这么几句俗话说:“无明火,老虎神,这是前生罪业根。”无明火是前生罪业的根本。凡是人有脾气.. 宣化上人 2025-04-02 每天吃什么? 云居道膺禅师专程前来拜访洞山良价禅师的时候,良价禅师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道膺禅师回答道:我从翠微禅师那里来!良价禅师再问道:你在翠微禅师那里,他都教导些什么?道膺禅师道:翠微禅师那里每年正月都祭祀十六罗汉.. 禅宗公案 2025-04-02 开着念佛机,让佛号种在八识田中 随着科技电子产品的发展,念佛机的品种越来越多,在多种品种中,可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声音,跟随念佛,提醒念佛,真的是好极了。在众多念佛机声调中,我最喜欢二种。一是印光大师在世的六字圣号念佛调;二是四字五音念.. 禅宗文化 2025-04-02 谈放生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谈放生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又值观世音菩萨圣诞,独自一人前往公园放生的时候,在为物命念经咒之时,竟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名男子手持一个长网兜在等待着我把物命放入水中好去打捞。念完经咒,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我把二条.. 放生心得 2025-04-02 本月热门文章 雨62 宣化上人:要修无相的功德_360 如何理解《心经》中“诸法空相”的终极真理?58 大安法师:道德危机的原因与对策(二)(文字版)58 念准提咒求财58 楞严咒全文及解释58 道坚法师: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破山海明的禅学思想及其实践>的内容提要57 星云法师:佛教对因缘的看法55 呷绒多吉上师:连载学佛人切勿以追星的心态抉择上师55 大白伞盖佛母心咒及功德利益55 更多 热门标签 忏悔文(1) 圣严法师(1) 拜佛(1) 善导大师(1) 阿弥陀佛(115) 慈悲(43) 学佛入门(1) 索达吉堪布(37) 佛法(161) 如是我闻(2) 行愿(1) 学佛问答(1) 八十八佛(4) 开悟(36) 学佛者(2) 弘一大师(1) 金刚经(113) 佛学(30) 高僧(124) 成就(30) 念佛(24) 居士(335) 老天爷(2) 地藏经(58) 智慧(106) 法器(7) 佛性(14) 句子(2) 佛家(8) 世俗(3) 随机推荐 佛教高僧火化会产生舍利子,那么舍利子究竟是什么? 憨山大师:当下一念是修行的根本 徐足之:修苦行,最能检验菩提心是否退转 佛祖与魔王达成约定后,为何泪流不止? 黑木耳的4大神奇功效 明海法师:俯躬寮散记 10月 黄念祖:腊月初一到十五,行善功德十万倍 文珠法师:修福修慧修净土-皈依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