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谕法师 / 智谕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贤章

智谕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贤章

分类:智谕法师

智谕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普贤章

■第八次修学

师父:菩萨当中,文殊为始,普贤为终,圆觉经也是如此,文殊开始,第二个讲普贤。

普贤章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

师父:因为这个圆觉经是大乘法,对菩萨说,所以他不说声闻。末法时期众生也是修大乘的人。

「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前面这段文我们不管它,名相。「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这以上我们不谈,大家看一看。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这个普贤问的。我们看看它下文有修学的必要没有?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也不修学。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

讲出来了!这个如幻不可修习,普贤重于行,他问修行。大家时常听如幻三昧,如幻三昧就是这一章了。

「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下面是佛解说了,是这个如幻三昧的重点了,今天我们需要修学。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我们先修学这一段,好不好啊?这是佛答的。圆觉经很深,大家知道。圆觉要是讲起来,圆觉就是一乘教,不过他为了度众生的方便,不从一乘教说。大圆满觉,应迹西干,就是这个东西了。

大家看一看啊!「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下面譬喻,「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这是一个小段了,我们先修学这一小段,好不好啊?

大家想一想,「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提醒大家,不要落入文字相。「犹如空花」是譬喻。「从空而有」,空就是譬喻那个圆觉妙心。「幻花虽灭空性不坏」,我们先把这两句修学修学。注意到!从二谛着眼,不着文字相。死于文下,永不得法,谁讲这一段,可以发表。

策师:「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一切法如果不执着,毕竟空中生一切法。

师父:对的。一切法由毕竟空生,我们都叫什么名字?毕竟空能生一切法,是什么道理?谁讲?

当初诸天人,色界天、欲界天听须菩提说法,须菩提说般若,就说这个道理。天人说:「须菩提尊者,罗剎说话很难懂,我们都还能听懂。尊者你说的话,我们怎么都听不懂呢?」须菩提说:「你当然听不懂,我没说你没听,你懂什么呢?」就是这个法了。谁还说?谁还发表?看你的见地在什么地方?若有一点见地边缘就不错了。

种种幻化是什么东西啊?我不障大家,如果我告诉大家,我障大家,障大家悟性,你永远不懂。提醒大家,大家可以从自己的悟性用功,不落文字相。你知道种种幻化是什么,你当然知道「圆觉妙心」是什么东西了。讲吧!

闻师:我练习讲看看。这里讲「一切众生。种种幻化。」众生可以广义来讲,众因缘所生的叫众生,一切众因缘所生的种种幻化。幻化我们可以举一个角度来讲,譬如说前面所讲的四大、六尘缘影身心世界,或者山河大地,甚至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乃至器世间。这些种种的幻化皆是生于如来的圆觉妙心,它是因缘而生的法,众因缘而生的法叫做幻化,因为它无自性的关系。

下面接着讲,皆依如来的圆觉妙心,如来是不来而来,来而无来。如来圆觉妙心就是妙湛总持,总持一切法,它有个名字叫毕竟空。若约三性来谈──圆成实性,如果约二谛来谈就是真谛、真如。阴界入这都出于妙真如性,圆觉妙真如性,皆是无自性。它讲众生种种幻化,皆和空花一样,「从空而有」,从毕竟空生,因为缘起无自性的缘故。

下面接着讲「幻花虽灭」,既然知道因缘所生是幻化的花,它虽灭,事实上幻花不是灭。为什么不是灭?因为它无性,无性本来就无生,无性不能讲灭,不能讲不灭。如果用这句来讲,下面应该有对句,下面讲「空性不坏」。幻花虽灭,我们众生能体会到这些如幻法,这样知幻即离,假如离的话,幻灭而空性不坏。这个幻法虽灭,可是一切因缘所生法它是不动的,妙湛总持不动,因为缘起法横遍竖穷的,所以它讲一切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修师:「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慧策师早上讲彻悟禅师有讲到,他画一个圆圈,然后写一个心在中间,旁边写十法界。就是一切众生种种幻化,九法界、十法界也是种种幻化。

「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一切皆是唯心所造,因为华严经有一首偈,我们做晚课的时候唱──「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说,这种种众生的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一切都是唯心所造。「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就好比是虚空的花,从空而生的。

「幻花虽灭空性不坏」,虽然有九法界,好比我们是人法界,执着人是我们,而五阴身灭的时候,法身本来不灭。所以说,幻花虽灭空性不坏。所以九道众生虽然有生有灭,可是它的法身本来就不坏的。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众生幻心还依幻灭,就像阿弥陀佛知道我们众生会取着,起种种妄想颠倒,所以叫我们念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对治我们的妄想。妄想降伏的时候,觉心不动,就如楞严经「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因为诸幻尽灭的时候,你的法身本来是湛然不动的。

师父:既然你们讲过了,我提醒你们,不障碍你们。这个虚空没有十法界是不是?菩萨以菩萨因缘在虚空中现菩萨法界,菩萨法界如幻如化,缘觉、声闻以他们的因缘在虚空中生声闻、缘觉法界,天、人、阿修罗也是一样,以他们的因缘在虚空中生天、人、阿修罗法界,地狱、饿鬼、畜生在虚空中生地狱、饿鬼、畜生法界。菩萨、声闻、缘觉法界都灭,虚空不灭吧?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法界皆灭,虚空不灭吧?大家深深体会!从文字相超脱出来,讲吧!

悦师:诸位法师都讲得很好,我来随喜一段。师父从开始讲到这一段,可以说都不离二谛,我们把它分析一下就很清楚了。「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这是缘起边的。「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这是性空边。「犹如空花」这是缘起边,「从空而有」,这是性空边。「幻化虽灭」,又是缘起边。「空性不坏」,又是性空边。「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这是缘起边。「觉心不动」,这是性空边。

所以六祖说,出没不离两端,都是有无并举,就是缘起性空,都是二谛融通,最主要是我们要了解「觉心不动」这个重点。因为会这个法很不容易,我记得有一段文很有趣,就是有一个卧轮禅师他做了一首偈:「我啊!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慧能就和他讲:「我慧能啊!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是他会到不动的性,他知道一切都是幻化,不是实在的,所以就比他深了。最主要是我们要了解觉心不动的圆觉妙心。

师父:嗯!见地你们看出有深浅来了吧?刚才他所念的故事,六祖慧能的见地比他的高得多了。他这勾画出来了,意思到底在什么地方?不在文字相。

洵师:「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众生所执着的,众生所知见的都是遍计执。不知种种都是缘起,幻化的,性空的,就像那个空花。这个空花就像前面所说的,是遍计所执的,这个空花本来就是没有的,不是实在的。我们知道世间一切,乃至五阴身心都是幻化,这个幻化是空的。但是这个空不是断灭,是从毕竟空无性随缘而能成就万法的。

众生就是这种执着,但是这种幻化,如果有一天不执着,那么众生的圆觉妙心就显现出来了。所以说,佛菩萨的圆觉妙心本来就不是可以修证的,本来就不是可以修的。可是种种幻化是虚妄的,是众生的执着。 

但是这种幻化当下就是圆觉妙心,可是他不了解,佛菩萨知道这种幻化如幻花一样。幻花灭了,空性不坏,一切法都归毕竟空啊!毕竟空是不生不灭的,但是这毕竟空又可以从空出假。这种幻化是出于幻心,皆是唯心所现的。众生的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众生如果不执着幻化,知道一切法是虚幻的,一切法本空的话,那么所有的幻都灭了。幻化灭的话,他的幻心就灭了,那么幻心也就是觉心。

但是在执着的时候,他的圆觉妙心还是妙湛总持不动的,可是这种幻,众生迷的时候就是幻,众生不迷的时候就是觉,所以这个幻就是依觉来说的,觉是依幻来说的,所以这种觉也是如幻的。你如果说还有这种觉性幻心的话,那还是如幻如化的,因为它都是无性的,说觉、说无觉就是这个意思。

师父:大家会这个法的时候,当仁不让,要深入。在你们听起来,每个人都讲的那一套,讲什么你也不知道。我一听就知道谁的见地高,谁的见地低,我就听出来了。我讲一句话,真如随缘生幻化,幻化无性怎么样?(答:是真如。)谁讲?

彰师:「一切众生种种幻化」,这个幻化不是实在的,没有实在的体性叫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圆觉前面都解释得很清楚,我大略再解释一下。圆觉是说,这个法无自性,无自性故能横遍竖穷,这样才能叫圆觉。一切的境界,像师父刚才所说的,真如无性能成万法,万法当中缘起万法,随缘成万法的。万法当中没有落入遍计执,不受苦的时候叫做如。

「犹如空花」,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自性,无自性故,「从空而有」,这句话就是讲性空无自性就是妙有。「幻有虽灭空性不坏」,我举譬喻来说,水与波是最好的譬喻,水成波浪的时候,水性不坏,它还是水性。波浪灭时,它的水性还是不坏的,空性不坏。因为一切众生种种的幻化,就是缘起。

师父:谁要想知道什么是空花,过来我告诉他,我「啪!」打他的嘴巴,打他打得眼睛冒金星,有没有金星啊?看到空中是不是冒金星啊?那就是空花。不是说空中落的花啊!空中落的花怎么会没有?叫人打一个嘴巴打得眼睛冒金星,那金星一个一个的不就是空花吗?谁还讲?

闻师:师父!我刚才有点断章取义,因为前后文没有看清楚。前面说「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他这样问,佛就回答说,我们一切法界众生修行,应该体会圆觉妙心。这妙心刚才很多师兄有讲到,就是法身,又有个名字叫不生不灭,或者叫无性,或者是圆成实性,或者是真如。

如果约真如来讲,有一句话「真如随缘能成万法」,所以他讲「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也就是毕竟空所建立的一切法,这一切法就是讲到众生,众生可以讲九道众生。我们众生就像空花一样,从空而有,从圆成实而起的,犹如空花。你这样体会的话,才能修行如幻三昧,因为这些的空花都是依他而有的。我们既然晓得依他,就可以离开遍计所执,就能体会圆觉清净妙心,妙湛总持不动。这个妙湛总持不动,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世尊,就是为世所尊;它又叫法身佛,因为无性能随缘的缘故。

我们众生虽在生死里面,虽经幻化,六道常返,还是没有失去不动之性。犹如空花从空而有,这样我们就能离开遍计所执,就能修如幻三昧,在缘起法里面可以入清净圆觉。所以下面讲「幻花虽灭空性不坏」,这两句话不要分开来讲比较好。这个法不是归断灭的,因为此法本身在依他里面,你离开遍计所执的话,就会入空性不坏,觉性不动。所以「妙湛总持不动尊,……不历僧祇获法身。」你这样体会的话,才是真正修如幻三昧。

师父:大家深深入啊!切实入这个法。我问大家,修念佛法门,极乐世界是不是如幻的?你们入啊!实在说,我们念佛法门修的是如幻三昧。还有不懂的吗?往生是不是如幻的?无生是如来圆觉妙心了吧?往生即无生,无生即往生,还有很多呢,古德说的很多。大家千万不要徇文字相,从谛理入,那一下子就抓到了。你从文字相解,那你钻纸棺材。谁还讲?

观师:「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一切众生种种幻化,众生的幻化从缘起来讲。「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圆觉妙心这是讲无性,都是无性的缘故。

下面这个譬喻,帮助我们了解。「犹如空花从空而有」,空花是虚妄的,从空而有,假如我们执着的话,就认为它是实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刚才是讲到空花的生,现在讲到空花的灭,这个生是从空而生,这个灭也是从空而灭,其实空花没有生灭,这个空也是空性不坏,不生不灭。我们众生有生灭,其实法身是不生不灭。

前面讲到的,「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如来就是佛,所以这边就是讲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可是我们众生如果落入遍计执,就落入心佛众生差别。菩萨修佛道,他可以慢慢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可以彻底证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地方是佛在教菩萨,所以是菩萨在修行。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众生种种虚妄幻心,遍计执的心还依幻灭,要修行还是要靠如幻的法门来灭我们的妄心。「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其实诸幻尽灭,我们可以体会觉心不动,如果彻证的话,就会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依幻说觉。亦名为幻。」所以我们假如一直落入执着的话,还说我们觉悟,那么这个也是假的。

师父:你们现在虽然见地不同,都没有大差错,我最后把它解一解,我们查注疏。这个幻化都是如来圆觉妙心,大家都说过了,就是性空,对不对?缘起就是性空。你再会这个法,缘起就是性空,性空是不是缘起?这个法有八种说法,缘起就是性空,是不是离缘起啊?性空就是缘起,是不是离性空?既然离开性空缘起,当然也离亦性空亦缘起,是不是?离开亦性空就是非性空,离开亦缘起就是非缘起,是不是?这个法也离非性空非缘起。离开缘起就是性空,对不对?所以说性空一切性空;离开性空就是缘起,说缘起一切缘起。既然说性空一切性空,说缘起一切缘起,说亦性空亦缘起,一切皆亦性空亦缘起。既然一切亦性空,就是非缘起;一切亦缘起,就是非性空;说一切非性空非缘起,也对!一边显正义,一边遣凡情。 

这个法说了半天是什么?它有很多名字,像真如、中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相、法界、不可说、不可得、胜义谛、第一义,都是它。中论说这个法的时候怎么说?一切实非实,一切亦实亦非实,一切非实非非实。还有发表的没有?没发表的,我们查资料。

觉师:「一切众生种种幻化」,就是讲缘生。「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我们知道如来圆觉妙心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有一句话说「缘生即是无生」。「犹如空花从空而有」,空花是缘生,既然是缘生,所以我们知道是无生。「幻花虽灭」,幻花虽灭也是因缘灭,所以空性不坏,这一句是说不灭,所以生即不生,灭即不灭。既然生即无生,所以我们知道生不可得;既然不生即是缘生,所以不生也不可得。这样不可得也不可得,同时生是因为不生而生,所以才说它生;不生是因生而说不生,所以说不生。

师父:你们都有见地了。以佛智慧会这个法他怎么会?空就是无量,无量是不是幻化啊?无量就是空,于空说无量,于无量说空。佛以实智,于无量说空;佛以权智,于空说无量。好!现在我们看看历来注疏家他们的见解,他们见地到什么程度。

「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这和上面意思是一样。下次修学从「依幻说觉」开始修学。写吧!(写注疏在黑板)

久了的时候,你们见地就慢慢拉开距离了。有见地,讲功勋,要假修行。从文字上用功,着文字相,那不是学佛。入这个法从谛理入,入了以后,你天天感觉轻松,不入呢?你天天感觉受压力。入谛理以后,不可以执着,不入谛理是理外凡夫。谛理要是执着的话,是理内大乘──大执,虽然入大乘理,他执着所以成病。出没两端,那一边都不执着。不入此法的,你听他们说,味同嚼蜡啊!不知道说的什么。

会入谛理叫出家,要不然叫名字出家。不过佛很慈悲,传出一个法门来──净土法门。你也可以得解脱,只有净土念佛这个法门,要不然修其它的,你不能出家嘛!不受幻化所拘束,出小乘家,同时不受空性所拘束,出大乘家,二边不受拘束,那真的通达义理了。所以你不入谛理,也不老实念佛,那你是名字出家。

「众生种种幻化」,你如果能从里面解脱出来,那叫有为解脱。有为解脱是小乘,如果你能从圆觉妙心空性也解脱出来,叫无为解脱。如果你从众生幻化圆觉妙心双双皆解脱,叫究竟解脱,也叫成佛。

你念佛仗佛力接引到西方去,也可不落生死了。要不然,你又不念佛不求生西方,不生西方,又不得解脱,在生死之中,很危险啊!所以奉劝大家还是老实念佛。

孔子讲过「都曰我知」,谁都说「我知道」,我知道道理,我有学问,把他丢到井里去,他自己都不知道,就是这个道理了。很多人都说,我出家,我修念佛,我学佛法,其实掉在火坑里,他不知道。 

这个圆觉经,我讲过再三了,注意他们的见地,功勋我们不知道。见地就是见道位,功勋就是修道位,我们不知道他们修道位到什么程度。小乘的见道位在初果,功勋(修道位)在二果以上,二果、三果,到四果叫无学位。大乘行实相中道,见道位在初地,功勋在二地以上,一直到佛叫无学位。

(卍续十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二○下七)「经云。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看这一句就知道了,不离二谛嘛!法是幻化,是不是?缘起嘛!无性是真谛。「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嗯!这两句看过以后,下面不要看了,已经讲出他的一针见血了,对不对?和你了解的印证,你了解的和人家的怎么样?了解到这个程度了没有?「故知九界实(施)造」,施是假施设,假的。「佛界权施」,连佛的法界都是权施,为什么权施?大家知道,如空花,如幻化,四谛法是不是如幻化?十二因缘是不是如幻化?六度是不是如幻化?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是不是幻化?也是权施。「皆圆觉性之所发现」,愈讲愈肯定了。

「……应知。病眼见空华时。」,眼睛有毛病。你要是邪眼看人,怎么看人都是歪歪的。「其华全体是空。……」,所以打一巴掌,眼睛冒金星,虚空没有金星。「而虚空之体本无增减。……」,眼睛冒金星的时候,空中不增也不减。 

「以幻修幻」,以幻修幻叫如幻三昧。「……既知幻从觉生。从真起妄。即识返迷归悟。全性起修。」欸!这个人讲得干脆。是谁啊?(答:寂正大师。)讲得很干脆!

你们各人了解了,你悟到什么程度,全凭个人的悟性用功,不靠文字,不着文字相。也不靠注疏,什么参考资料,一概拨开,禅宗讲,不准你看经,就是这个样,全凭你的悟性。假使你先看注疏,糟糕了,障住你的悟性,千年万劫不得突破。所以修学以前不准看注疏,修学后可准许你看注疏。

(卍续一五圆觉经类解卷一末八一五下一七)「种种幻化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皆是有漏之法。……」,对的!这个讲得对,这世间法讲起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三科如幻如化。你们不知道,有很多追求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的,完全着幻化相。出世间法讲,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如幻化,佛的究竟果位、十智、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也是幻化。「并从十方诸佛广大虚明妙心之上生起」,对的!虚明妙心就是无心,就是圆成实,就是真如,真如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归真如。

「此是妄从真起」,妄从真起,对的!是迷于真,认为依他起是实有的,落入什么?落入遍计执了。所以妄从真起,不是真外有妄,妄外有真,是妄从真起。「此中便是起信三细六粗也。……」,起信论说三细六粗,我们不管它,因为我们不参考起信论三细六粗,从三细生六粗,大家回去看起信论就知道了。

「一翳在眼。千华乱空。」眼有病了,就是打了一巴掌,眼睛花了,冒金星了,看空中有花,其实没有花。「一妄在心。河沙生灭。」所以要是心起妄的时候,生灭法。一切法本不生灭,一切法无性,它怎么生灭?一切法空,怎么生灭?一切法无相,怎么生灭?一切法无作,怎么生灭?对不对?一切法平等,怎么生灭?一切法不可得,怎么生灭?一切法无所有,怎么生灭?是不是?你再讲回来,一切法横遍竖穷,它往那儿去生灭?

「眼翳若除。空华即灭。」眼睛病了,对的!「而此广大虚空之性本无损坏」,这个人讲得很对啊!「所谓翳瘥华亡众生即佛」,对的!众生本是佛,我不是讲过了吗?你未成佛时本是佛,已成佛后还是佛。可见佛法真是微妙,多尊多贵啊!「故起信论云」,这个人处处根据起信论。「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别」,对啊!因妄念而差别。「若离妄别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华严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三界如空花嘛!依心而有嘛!十二因缘,不只是十二因缘,我们知道四谛、十二因缘皆是如空花。「生死皆由心所造。心若灭时生死尽。」

「幻心即妄幻也。……」虚妄没有,幻灭的,它根本没有灭嘛!「谓众生既起妄执四大六尘缘影之幻心」,幻灭以后即知幻,「知幻」就是依他起,知道依他起了,法是缘起,依他起如幻如化嘛!大家知道三性里头,依他起、圆成实、遍计执,依他起是虚妄的,圆成实是实在的。其实那个实在没有实在不实在,圆成实是空性嘛!遍计执就落入凡夫边了,他不知道虚妄,执着实在,执依他起实在有就落入遍计执。知道依他起法是虚妄的,就是圆成实,知道虚妄无性就是圆成实。「众生既起妄执四大六尘缘影之幻心」,所以四大为身,六尘缘影为心,其实我们的心都是六尘缘影啊!你的心是不是能知道啊?大家的心是不是能知道?你凡所知道的不出六尘,不是知道色,就是知道声香味触法,离开色声香味触法,你没有知道。所以就知道,你那个知道一切法的心,都是六尘缘影,不是真性。真性是什么?真性无性,无性随缘知万法,所以佛证到了,无性叫无分别智,得无分别智就能分别一切法。

「如何除去。须是依倚彼知觉者。幻智之心而灭去也。……」知道依他起不是实在的,就除妄了。「更须妄幻与智幻都拂。到诸幻尽处。方始见本来圆觉妙心。」这两个人讲的都对,这是那位大德?(答:行霆大师。)他们两个人,我们不知道功勋到什么地方?见地正确。这个大家知道见地方面有不正的,你要注意到,离开二谛而说是不正,那是乱说。有见地以后要起修行,看功勋。禅宗不是讲见地、功勋吗?就是这个东西。如果没有见地,那能起功勋?我们会入大乘法,我们不敢讲这里面会入到什么程度,因为会入大乘法,起见地的时候是在初地菩萨,不是这么低了。有功勋是二地以上的菩萨,我们不敢说他们到什么程度了,更不敢说我们有没有见地,多少了解一点就是,我们距这个程度差得太远了。小乘开见地是在初果,有功勋在二果以上。今天到此地!

大家最低限度都有一点证入,你就是证不到初果,希望至少证到五停心观。大家说了半天话,没白说,抓痒都抓到痒处了,这个地方痒,你最低限度抓这儿靠近了。再不会和以前一样,明明这个膀子痒,抓大腿。你入了以后有很多好处,很多不思议。你不知不觉,不知道蒙谁加被,有这个感觉。不要说你们,我能否往生,那全凭阿弥陀佛接引。如果不能往生的话,下场戏你是唱火焰山,是唱无底洞,那不一定,你自己唱去,所以一定不可儿戏。

■第九次修学

师父:慧经问我,看憨山大师梦游记怎么看?我告诉你,我昨天和慧经讲,看一切经,不管谁的注疏,或者佛的经,要以无所住心看,以不取相心看。那这个怎么能办到呢?就是以二谛去会它,你们看憨山大师的注疏要以二谛去会,它有对的有不对的,你都知道。憨山大师是很有修行的人,用二谛去会,是真是假都知道。

所谓谛理是什么东西呢?就是缘起法深入,缘起法深入是从世谛入第一义谛。不过要知道,要老实念佛,因为这个和你了生死没有关系,仅仅是帮助你了生死。什么原因呢?我们被业拖住,所以大家要知道,真正的智慧可以消业,狂慧是增长业,不了生死。我们现在还没有到解的程度,仅仅远远看到法的边缘,就算到了解的程度,不了生死,大开圆解不了生死。

你想,初果须陀洹在小乘法已经开解了,还要经过七番生死呢!你们入理以后,我早就和你们说过,十几年以前我就说过,学佛要先入名相,再出名相,出名相才入理,入理一定要出理,那才得受用。你们都当儿戏来听,甚而言之,笑我是乱讲,这真是和老子所说的,下士闻道大笑。

慢慢地你会得到一个境界,从二谛会一切法,你就会感觉,你看经、看参考资料,反而障住不能说。如果你不看其它资料,发挥自己悟性,反而说到无量无边。我很高兴,有人已经大略沾到这个边缘,这个仅仅是你远远望着那个法的边缘就是了。你们不相信,你们看资料,讲不了三言五语,没有了。它不是性上出嘛!这个法在祖师禅讲起来,不准你看,全凭你自己的性,见性为上招。我们是教门下,因为什么原因呢?我们都不是上根利智的人,我们都是下根人、渐根人,所以必须要藉经教,不妨碍看经教。不过你事先不可看经教,事先看经教反而障住你,三言五语以后没得讲了,其实你会的还不是对的。

祖师禅接近顿根人,圆顿大乘嘛!祖师禅在顿教境界,我们都是渐教,声闻、缘觉、菩萨慢慢地修,所以一定要从三乘入。在渐根人,你可以看注疏,看其它资料,什么原因呢?如膏助火。大家知道这个膏是油,好象那个油加在灯里火会着──如膏助火。经论就是这个作用,你如果入了谛理以后,你过去所看的经论都可放下。所以你所看的经论,所看的资料是什么?叫所知,这个所知要是取其名相,取相的话,叫所知障。如果无所住,不取于相叫智母。我昨天听到有人餐到这个法味,我很高兴!要好好的保养圣胎。

大家不相信看一看,佛、菩萨与一切祖师皆从一个鼻孔眼喘气。大家会不到的,不要紧,念佛法门求阿弥陀佛接引。参禅虽然是顿根人、上根利智人,他就算破了最后牢关,不得首楞严定,不了生死。所以念佛法门至诚恳切心念佛,蒙佛接引就可以了生死了。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师父:「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这是接着上面来的,大家先看上文,和上文贯通,它是一气来的。「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大家修学过了。「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大家修学过了,我可以讲,空性就是无性,就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不可住,无有相,不可得,怎么可坏呢?佛说这个圆成实性,说出三个三昧来:就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我们上次修学过。

先看这一句「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什么原因?千万不可从文字相会,你得不到。如果大家多少懂一点二谛理,你用二谛会。「说无觉者。亦复如是。」为什么说无觉也是这个样?「是故幻灭」,幻灭是什么东西?用二谛理去会,不可以取着文字相。「名为不动」,现在看这段文,各人发表见地。 

我和大家讲,我感觉到需要和大家讲的东西太多,可是限于我的能力,限于我的精神,希望大家自己自立,早早成熟。不错!我也要发个心,慢慢地我也要和大家讲菩萨戒。慢慢地,我也要专精念佛、著作了。

大家看这段经文,发挥一定要根据理,入理!出名相入理。

霖师:这段文「依幻说觉」就是说境不自有,要依心而有,心也不孤起,要依境而起,境和心是互为缘起的。这个觉也是一样,是依幻而说觉,那觉是缘起无性,才能造一切如幻的法。它造一切如幻的法的,这个觉就是缘起,所以它也是虚妄的。因为它是无性的关系,所以不可得。觉因为无性,可以随缘造一切法,所以不可说它无觉,如果说无觉,是虚妄遍计执。

师父:他讲的,大家有意见也可以讲,或者你自己会到,有你见地也可以讲。

闻师:我来练习讲。「依幻说觉。亦名为幻。」前面那段经文讲「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如来圆觉妙心及一切种种幻相,是依圆成实性建立的。为什么「依幻说觉」?我们从这个缘起的法里面,体会它无性,空性不坏。这空性不坏,就随缘成一切法。「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这个「圆」是众因缘所生的法,法法称性而起,称无自性而起的,无欠无缺,所以叫做圆。那么这个「觉」呢?觉是不动,是毕竟空,无自性。「圆觉妙心」,有一句话叫「明心见性」,这个心和性其实是同一个法,可是它分两个名词讲。心就是性,性就是无自性,圆觉妙心就是不动,一切种种的幻化、缘起的法,都是生于如来圆觉妙心,皆是毕竟空中无自性所建立的。

所以依幻我们才能体会到,它本然无自性的道理,依幻来说觉、不动的道理。「亦名为幻」,为什么「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因为我们把觉认为是生灭法,是取相,这不对,没有会到它缘生无性的道理。你如果认为有觉,「犹未离幻」,还是遍计所执。可是如果你说无觉,也是没有会到它的法性,所以「亦复如是」。

下面讲「是故。幻灭名为不动。」事实上你要体会到一切法的无自性,才能会到觉的涵义。因为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这要从缘起法会归于无自性,就能体会到「幻灭名为不动」。

师父:我问大家,一切名相,楞伽所说一切名相,是不是皆如幻化?如果你从名相上说「我知道了」,这是不是「依幻说觉」?讲吧!

闻师:师父说,认为有觉和无觉,事实上都是取心缘相、言语相、文字相,这样才会落入遍计所执。

师父:讲吧!

修师:「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因为一切法本来无生,无性所以无生。一切言说都是佛的方便,所以依幻说觉,这都是佛开方便,所以也是幻化的。因为一切方便都是因缘起,都是幻化,它是无性的,所以「依幻说觉。亦名为幻。」就是说佛开方便法不是实在的,因为一切法本来就是无性啊!不是实在的,无生,不可言说,因为第一义谛不可言说,假藉言说的都是如幻如化的,所以「依幻说觉。亦名为幻。」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若说有觉也是没有离开因缘生,这个觉我们当佛来讲,说有佛还是因缘起,因为佛是不可得的,所以说有佛还是不离因缘生、幻化的。「说无觉者。亦复如是。」假如说没有佛,也是一样的,因为这样讲起来等于是对立法,有觉无觉都是落入遍计执,就变成执有执空,这都不是实在法,不是第一义谛。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因为一切法假如幻灭的话,不动就是无生,一切法本来无生,离开虚妄法就是无生,不能说有幻、有觉,因为一切演说都是虚妄、假施设。

师父:你们慢慢地,讲究竟不究竟都沾到边了。慧修把觉说成佛,有觉无觉说成佛,这是他的见地。大家想一想,一切法可不可以说有?一切法可不可以说无?说有的时候,是不是如幻的?说无,是不是如幻?进一步再想一想,什么是有?什么是无呢?

空师:「依幻说觉。亦名为幻。」假如在迷中说觉,那觉还是迷。「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说有觉、无觉都是遍计执,有觉是定性有,无觉是断灭空。真正的佛道是毕竟空,毕竟空离边不住中,才叫毕竟空,所以有觉、无觉都还在幻化之中。「是故幻灭名为不动」,这里的幻灭就是前面所说的「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也就是说一切缘生的法如幻,法缘生的话,法性没有生;缘灭的话,法性没有灭。所以幻起幻灭,法性本身无起无动,名为不动。这里的不动就是「妄本空真本具」。

师父:不错!圣空也有他的见地。我提醒大家,这个有是不是色啊?是不是受想行识啊?有没有色啊?没有色,没有受想行识是不是空啊?有没有空啊?因为什么没有色?心经讲过;因为什么没有空,心经也讲过。这么说起来,是诸法怎么样?它动不动啊?大家再发表意见。

你们就害在过去无量劫来被一切相拘束了,不能通达。谁有意见可以讲!大家都认为他们都讲过了,不是的,见地这个东西千差万别,深浅千差万别。

什么是无?你可会到很多法嘛!三性也可以会到,三性实在说是二谛。悟性不可助长,它自然发挥,不可助长它,助长它反而障它。你只要不障它,它自然现,所以禅宗祖师不准你看经。谁有意见可以讲!

闻师:「依幻说觉」,幻我们知道是因缘所生法,依幻说觉,就是依幻说这个圆成实,或者讲性空,这样也是幻,为什么?因为我们众生不能体会法性的缘故。法本身就是无所得,而我们却在这里面生了种种的取着,这有法依我们众生来讲是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这是染法。依幻说觉,这个觉心也就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就是无性,或者用一个名词代替,就是法身,法身无性可以常随缘。因为众生不觉,随着染缘开出六道,六道就是国土世间、五阴世间、众生世间。随着净缘,会到法性,慢慢地可以生出四种圣人境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种种法都是缘起法,都是圆成实性的法。我们知道,依幻说觉,你有这种种体会的话,你不会有任何的执着。

法法本来是十法界,都是从毕竟空所建立的,如果有差别就是染和净,迷和觉的差别。觉和迷是对立而有,因迷而说觉,觉对迷而立的,因为我们落在有所得法里面,所以才会有如师兄所讲的种种言教,说觉说不觉,事实上都是要离开我们众生的凡情执着,契入真性的缘故。所以他说,若说有觉无觉的话,事实上你都没有离开幻化。因为真正的幻灭,究竟的虚妄法就是事,缘起法就是事,在六度有所谓「事究竟」,事本身就是究竟的,可是因为我们众生凡夫遍计所执心、迷心还没有究竟遣尽,佛开种种方便,让我们离遍计所执性。在金刚经里讲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本身是不可得,佛说法是应众生病来与药,我们不能落入有所得里。真正的幻灭是会入法性,究竟圆满叫不动,叫圆成实性。

安师:我就用师父说的来讲,依色说空也名为幻,因为若说有空,犹未离幻,因为空即是有。所以说,「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离开空有两边见,是名不动,那就是中道义,不执着两边见。

师父:也不错,也触到他一点灵机。这个幻,大家想一想,幻是不是遍计执?「依幻说觉」,要是说觉的话,有两种觉:有觉、无觉。这两种觉都不对吧?

策师:师父!我说看看,我用三乘来讲。「依幻说觉」,菩萨还认为有众生可度,所以说还没有会到毕竟空。唯有佛才究竟,所以还是在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二乘偏空,要求涅盘,这还是在幻化中。「说无觉者」,就是凡夫住着一切法实在有,还是在生死中。「是故。幻灭名为不动。」一切法本是因缘,因缘的法它是不生不灭的,幻灭名为不动就是说本来一切法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就是不动。

师父:你这是按三乘法说,不是此经的意义。你说,说有觉是凡夫众生,是吧?那我问你,凡夫有没有?

策师:说有觉是二乘。

师父:有二乘没有?

策师:没有。

师父:无觉是佛,有佛没有?所以你这是说三乘义,不合乎经义,非今经所说。

观师:为什么「依幻说觉。亦名为幻」呢?我们常听说,迷时分明有六道,觉后空空无大千。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依这个迷,依这个幻来说我们的觉,其实也是幻的。为什么呢?因为「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在幻里面说觉,就说他有觉,也没有离幻;假如说无觉,也是没有离幻。应该怎样才对呢?「是故。幻灭名为不动。」所以会到一切法无性,遣有遣无,一切法无所得,假如是以无所得心来修学的话,这幻灭就名为不动。

师父:我提醒大家,大家要突破啊!我一上来就和大家讲,无住、不取于相、不可得,此法有很多差异名,无生、无所有、毕竟空。我们看一看,假如用无住的话,「依幻说觉」是不是住了?说有觉是不是住了?说无觉是不是住了?假使说一切不住,是不是那个不动?你再想一想,我说过不取于相,你从无相去会,不取相去会。不取相,金刚经不是说得很清楚吗?如如不动嘛!从无生上会,从无所有会,不可得会,毕竟空会,无分别会,那你不就入了吗?这段文就把它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悦师:刚才我听惠安师说离有离无,契入中道。以下我要讲的这段话不是我自己要讲的,而是昨天师父在怀安堂对法慧开示:「你看,离有边离无边住于中道,那还是住。你不住于有,不住于无,不住中道那个不住也不住啊!这才是真正中道。」我们知道一切法本来是毕竟空寂,毕竟空寂以义理来配是一谛,讲二谛、三谛、四谛是方便,让你会这个法。本来一切法是毕竟空、无所有,一切法归于毕竟空寂。所以离有离无,住于中道,那还是不够究竟。住于中道也不可住,这才能万法繁兴。

师父:你讲吧!

经师:刚才听师父开示,要入于金刚经,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有,也不取于无,圆觉经是讲离有觉、离无觉。怎么来离呢?用一句话来讲,因为离有的话,说有一切有,说无一切无,说亦有亦无,一切亦有亦无,说非有非无,一切非有非无。因为这个法本来就是如如不动的,来而无来,去而无去,不来也不去。随缘而来,随缘而去,那才是如来不动的本义。

师父:慢慢都接近了。我告诉大家,有三乘和一乘,惠安所讲的是三乘,慧策讲的也是三乘,慧悦所讲的是一乘。什么是三乘?什么是一乘呢?三乘人讲缘来则聚,也说缘来则有,缘去或者缘散则无,这是三乘法说。大家平时都这么说吧!因缘来了则有,因缘散了则无,这是三乘法。一乘法说什么?缘来非有,缘去非无。这是不同之处。所以慧悦掌握到无住,契入中道。契入中道的时候无有中道可契入。谁还有意见发挥?

庶师:师父!我从无住来讲。佛是觉者,这个觉是真如本性之觉,如果以幻化幻想之觉来说觉,还是幻化。「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这是以有所住心所觉的觉,如果住于有觉,是把虚妄法认为真实的;如果住于无觉,落入断灭空,这样就是生死流转,所以有觉无觉都是生死法。「是故幻灭」,这里的幻灭,依我的体会是寂而照,照而寂的空性。所以如果你能体会到不生不灭的真觉,那才是真正的本性,所以他讲不动。

师父:慧甫讲!

甫师:其实大家讲的都很好,我是把它会成两点,因为圆觉经是要破我们的执着心。这里讲到觉,就是讲本来是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师父常讲,未成佛时本是佛,已成佛后还是佛,又讲到无佛无众生,无有佛涅盘,无有涅盘佛,就是讲这个道理。这里的重点主要在觉,觉是真觉,没有分别觉与不觉,不分别众生与佛。因为事实上一切众生本来就是觉,为了让众生会入才说觉与不觉。也就是说,觉是讲到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没有缘起,也没有性空,一切法本来寂灭,就是慧悦师刚才讲的毕竟空。如果会入毕竟空,你说觉也对,说不觉也对。如果没有会入毕竟空,说觉也错,说不觉也错。

师父:慧甫讲过以后,我再提醒大家。好比这虚空,你说有十方虚空没有?你说虚空有十方虚空没有?不可说有吧!你说这个虚空没有十方虚空,是不是无呢?你慢慢体会就入这个法了。你说有十方虚空、无十方虚空,这个幻都灭了以后,虚空动不动啊?大家要是修到这个地步,不得了。

你看,劫末时大火烧,虚空烧不烧得到?它不动。大水淹,虚空被淹到了没有?这个东西很妙!大风吹,吹坏三禅天,虚空吹坏了没有?如果你证到这个地步,一切烦恼不动,八风吹不动,哎呀!那不得了。你说,虚空有十方虚空不对,没有十方虚空也不对,什么原因呢?如果说有,是住着。没有十方虚空,就虚空整个没有了,那破了缘起法就破了性空法。没有十方虚空那有虚空呢?大家仔细会一会!

彰师:我现在想到无住,无住就是借着言语相来说,我们所有言语相都有住,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无住。那怎么说呢?如果我们吃饱时说:「你吃饱了?」这可以用。如果别人从浴室出来,我们说:「你吃饱了?」这样就不能用。你如果用一句阿弥陀佛,无住就是畅通,就是无碍。再藉用言语来说,阿弥陀佛就是无住。

师父:大家说,阿弥陀佛有住没有?

彰师:我说无住。

师父:要是无住,你怎么能念阿弥陀佛?

彰师:阿弥陀佛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无自性,无自性能随缘,所以能念。

师父:你既然说,你念阿弥陀佛,你住于有阿弥陀佛,我不念阿弥陀佛,我住于无阿弥陀佛,那还是不离无啊!

彰师:阿弥陀佛念而无碍,无碍而不碍念。

师父:你解释你的,我们不抬杠。可是阿弥陀佛有住没住?我问大家。无住!可是无住有一个大方便,要是会入反闻闻自性,自然无住。我和大家讲过很多了,听得清楚,听清阿弥陀佛四字,如果住于「阿」,听不清「弥」了,如果还能听清那个「弥」,没住「阿」。住于「弥」,听不清那个「陀」了,听清那个「陀」,没住于「弥」,反闻闻自性才会入无住。

刚才谁讲的,说空一切空,说假一切假,好象慧经吧!就是这个意思,那才无住呢!大家时常听说有是空之有,如果有不是空之有,有是定性有,违反佛性。空是有之空,如果空不是有之空,是断灭空,违背佛性。这个话说起来,离四句绝百非。反过来说,即四句。即四句是怎么的?说空一切空,说假一切假。你想一想,说一就是一切,说一切就是一,说无相就是一切相,说一切相就是无相。现在看注疏,时间不早了。大家查出注疏,写在黑板上。

说空一切空,说假一切假,说中一切中,什么意思?就是实相无相,无相一切相,就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就是这个道理了,这是正义。离四句,遣凡情;即四句,显正义。

「向上一着,无有商量处。」所以你讲什么话,不抬杠,没有商量处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没有把鼻」、「麻三斤」,都是它。其实到这个地步,无话可说。爹娘没生以前的本来面目。所以从古以来千千万万人看,不知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怎么样?大家会到了没有?有会到的举手我看。所以不入二谛,你怎么知道呢?百尺竿,你还有所依是吧?更进一步怎么样了?(大众默然!)都是依赖名相。悟性,障住它就糟糕了,怎么不障它呢?净土宗老祖师不是讲过了吗?放下!放下!放下!

古德讲话,你不会其意,因为你不入理嘛!放下以后还有住没有啊?放下以后还有取相没有?放下以后还有生没有?放下以后还有性没有?放下以后还有所得没有?本来这个道理,大家都不了解,认为放下放下,我家里的事都不管了,其实不是那个意思。

经上赞佛,如来权智不思议,遍满十方无所依。你会透的话,那太妙了。遍满十方无所依,这是如来的权智。大家一定会不到这个意思,无所依,可是遍满十方,谁会到了?所以你们死于文下,被名相障住了,不入这个法。遍满十方是不是色受想行识?无所依是不是空啊?这不是明明告诉你,色即空,空即色吗?其实都是讲这个道理,是不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个境界?就是它嘛!「向上一着无有商量处」,还是它啊!这叫做大德本来面目。

六祖大善根,大菩萨再来,听五祖诵金刚经他就知道了,原来自性本自清净,原来自性本自平等,自性本自具足,是不是这个道理呢?你们被遍计执障了无量劫,不会它,没有办法。所以我们无量劫来被业障、烦恼障障住,赶紧念佛求佛接引,要不然怎么了生死呢?(答:没有了生死。)

师父:没有了生死?你还是依幻说觉啊!(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二一上一○)「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者。对幻说觉。犹属顺迷相待之义。」这话讲的,大家仔细看,你仔细留神就知道,这个人见地有高有低,那个人见地一定也有高也有低,两个人比较起来还有高有低。你们现在看人家的注疏,看一切经论都是一样的,只要有人说的就对,那迷糊到家。这话讲的是对的,「对幻说觉。犹属顺迷相待之义。」这话对的,不过他的见地有深有浅,大家自己就会出来了。印证!以人家的见地印证你的见地,我们末法时期很可怜,没有善知识。以前是找善知识印证,我们没有啊,只得以古德的注疏,或佛经印证。

「既涉言思」,对!言思是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觉成不觉」,还是迷惑。这个觉以后,离诸相了,离一切即一切法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经上不是说得很清楚吗?所以还是不觉。「学者应知。创心入道。对境立观之日须分幻觉。用观照境之时真妄泯合。」观照,真起观照,大家都不知道,都认为观照是起观起照,其实错了。有很多人教人修佛道的,要观照观照!不是那么观照。什么是观照呢?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叫观照,那才是离心缘相、言语相、文字相呢!「用观照境之时真妄泯合」,真妄泯合就是没有真也没有妄,无分别嘛!毕竟空中没有那些分别,毕竟空叫什么?叫胜义谛,也叫第一义谛。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者。未离见思也。」要是说有觉,没离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叫未离见思。这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构成一种惑,构成什么惑呢?见思惑。言语相、文字相构成见惑,心缘相构成思惑。「说无觉者亦复如是者。未离尘沙也。」说无觉,没离尘沙惑。说无觉,其实大家想一想,无觉要是按顿教法门讲,圆教法门讲,无觉是不是还是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不必落尘沙,还是见思之内嘛!

「是故幻灭者。二边心灭。即断无明。中道得立。三观皆中。名为不动也。」这有点天台思想。这个话我教你们入理以后,可见出他的高低了。

「是故幻灭者。二边心灭。即断无明。」对不对啊?对!「中道得立」,对不对?对!「三观皆中。名为不动也。」他的见地在此。

不相信我们看一看,无明有没有?要是有,叫真实,不叫无明了,是不是?无明既然没有,可断不可断?断妄取真皆是妄,对不对?中道有没有?中道是离边不住中,叫中道,是不是?天台智者大师讲,离边不住中叫中道。「三观皆中」,三观就是空假中皆中,对不对?皆中是空也中,假也中,是不是?既然是空也中,假也中,是假也空,中也空,对不对?既然这么说的话,空也假,中也假,这样才构成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嘛!那怎么可以说一切皆中呢?所以就看出脉络来了。一切皆中,所以离中,离中可以破无明。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九四下八)「以幻修幻。以释成不入断灭之意也。」以幻修幻叫如幻三昧,不落断灭。一切法门皆是如幻三昧,如果离开幻的话,没有一切法门,所以我们念佛法门就是如幻三昧啊!

「谓以觉觉幻。觉亦是幻。」这是什么原因呢?向上一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怎么样了?没有东西嘛!所以说,觉也是幻嘛!你有个觉,那不是幻吗?「故云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幻灭而觉存者。此亦是幻。」这不离有法,不离执着,对不对?「故云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这很清楚了。「若更起一见。说幻灭而觉亦无者。亦复是幻。」你不可能说灭虚空啊!「何也。以未达究竟实际故也。」究竟实际是什么?真如叫实际,也叫本际,也叫真际。这个法不可说有,也不可说无,它是真如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是这个道理啊!

「直须有无俱遣。照体独立。」能观照之体独立,「故云幻灭名为不动」。照体就是觉照、觉体,觉体就是那个无分别、不可得、无所住、不取相。「以种种幻化皆生圆觉妙心故」,为什么种种幻化皆生圆觉妙心呢?谁知道?十方虚空皆生于虚空,是不是?十法界皆生于一真法界,这个道理懂了吧?「诸幻灭尽。觉心不动也。」他的见地高,不相信大家看就看出来了,最低限度我们找不出毛病来,找不出漏洞来。今天修学到此地!

如果一切法无的话,今天加菜不要吃了,哈!它无,根据缘起就是有嘛!

■第十次修学

师父:修学圆觉经啊!修学的时候,心中不要乱想资料,只要你那个觉性、悟性无有障碍,它自然照耀一切。你假使用到的话,那个资料会自动上来。你只叫你那个悟性照耀一切,可以触类旁通,就是禅宗所说的悟。老祖师有的人是过来人,他已经觉悟到了,他说一句话,只是后来人不见性,不觉悟,自己不知道。大家时常看老祖师的语录,有一句话叫「灵光独耀」,那叫灵光独耀,他是过来人,他知道。大家迷迷糊糊的不知道那个境界,埋没自己的悟性。 

「灵光独耀」有几个人听说过的?灵光独耀就是一点障碍都没有,他会触类旁通。所以这是过来人所说的话,至于没有经过的人,根本就是作大梦不知道。所谓「灵光独耀」就是使你的悟性没有一点障碍。现在看经文: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师父:今天看这段文。已经和大家讲得很清楚了,不见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见性?亲证二谛。禅宗说无谛,其实无谛就是二谛、一谛、三谛。所以我再三告诉大家,要用二谛理去会,就是叫你用你的悟性用功。要不然的话,你看这段文是愈看愈胡涂。

因为佛是过来人,才说这段话,所以我们就说嘛!过来人是现量界的话,佛所说的这个话是现量界的话,我们以非量界根本会不到的。看这段文可能很复杂,用谛理,用悟性去会。「远离一切幻化」是什么?「得无所离」是什么?用你的悟性,不求文字相。你如果着文字相,你随着他的笔杆转啊!看经、看文不随着他的笔杆转,听经、听法不随着他的舌头转。谁讲这段文?

彰师:「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这段文「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就是劝众生不要在缘起法中落遍计执,遍计执就是幻化虚妄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这段就是讲法无所着,这样就是「心如幻者」。

「亦复远离。远离为幻。」因为法无生,无生就不会再有远离,远离也是幻化。「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就是说法如果不动,就是在缘起法无自性,在圆成实法当中,得无所着。这样的话,「即除诸幻。」

师父:谁还要讲?

经师:其实远离本身就是依他起法,依他起法是虚妄不实的,所以没有所谓的远离,也没有所谓的不远离。依他无性者,会归圆成实,所以下文说「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师父:「诸幻灭尽」,谁还讲这段话?

修师:「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这段就讲到九道众生,包括菩萨,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幻化虚妄境界,可以说是凡夫的六道生死,二乘修四谛也是幻化境界,菩萨六度万行也是幻化虚妄境界,都要远离。因为在佛的果德上讲,四谛乃至菩萨修六度万行都是幻化不实的。「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因为二乘知道六道轮回不是实在的,他就坚执不造作,知道苦就不造集,坚执持远离心,所以二乘心是如幻的。二乘不敢入生死,就是执着偏空、证涅盘,这是如幻的,要远离的。菩萨知道二乘偏空,所以出涅盘,入生死度众生,这心也是幻化的,所以他说「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因为你远离二乘心,这个心还是如幻的,还是要远离。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到菩萨境界,不住着空,不住着有,连中也不住。所以说「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到佛的地步,他也不住空,也不住有,也不住中,亦不住幻。到佛果德,他就「即除诸幻」。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这个我们举个浅显的例子,好比你念佛,刚开始念的时候,有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到很高的境界,因为我们现在是凡夫,没有证到那个境界,只是谈谈而已。就是念到无能念的心,也无所念的佛,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就「火出木尽灰飞烟灭」。因为到佛的境界,他就离能所。我们凡夫,还有菩萨都不能离能、所,因为他还有无明没有尽,留爱润生,所以还有能所。到佛的境界,才能真正的离能所。众生幻心还是要依因缘法来修,所以「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其实二乘的次第、菩萨的六度万行在佛的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等到他亲证佛果,证入一真法界,就不入断灭。

师父:大家既然把文念到这个地方,我们就修学到这个地方。诸法缘起,你想一想,是不是如幻?不着于如幻法又怎么样?如果不着于如幻法,还有分别吗?谁还要讲这段文?

策师:这段文,佛教一切发菩提心的众生都要远离一切执着,因为一切境界都是缘起,依他起法不可得,缘起法如幻,所以佛教众生要远离一切虚妄的境界。因为怕众生落入遍计执,所以叫众生要远离。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不能偏于性空,性空这种心也要远离,「远离为幻」,我们可以说是缘起,缘起也是要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就是不能有一点点执着,一点点执着就是有所得,有所得会落入生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你知道缘起无性,性空也无性,当下就是除幻,就是得无所离。

师父:大家看一看,这段文的意思,这个道理有没有发菩提心?我告诉大家,这个法里头没有发菩提心,没有成佛。因为什么原因呢?缘起大家都知道如幻了,如幻是什么东西?分别是不是能所?大家逐渐都讲到这个地方了,分别就是能所嘛!慧修讲过,没有能所。发菩提心是不是能所心?成佛是不是能所心?在这个法当中没有这个东西。

悦师:这段文就是在答前面问的「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开始的这段文是讲如何来渐次修习。可是佛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以下最后那个结论「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才是他的本意。其实知幻就是离了,离幻当下就是觉,讲不下去了,我的思路一下子断掉了。

师父:谁还要讲?你心一定要清净。如果稍一点起心动念,就不入了。你起心动念,完全是你自己障它,像慧悦说的一下子断掉了,你自己障它,他一定起心动念嘛!谁还要讲?雁过长空,影落寒潭。

闻师:大家都讲了,我也来练习讲这段文。「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也就是我们这些还没有究竟圆满,会归清净圆觉境界的众生,都是有所得心。当然他有所得心有轻有重,都不外一个取相心。也就是在一真法界当中,清净圆觉,圆觉是讲到无性法,在这圆满的法里起种种的遍计所执。

这里讲有几种情形:第一种情形讲「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境界是不可得的,境界不可得就是无相法,一切法都是无相的,这样无相法,心是不可得的。以无住心去契合,这样就远离一切虚妄境界,就是能体会诸法无相的道理,那你心就无所住。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这个心也是如幻的,因为在缘起法里,一法如幻,一切法都是如幻的。从这样讲的话,心如幻,境界如幻,远离也是如幻。也就是我们众生把一切的有所得心,统统遣尽以后,这个妙湛总持圆觉性自然显现出来。也就是众生当下会到有所得心是如幻的,这叫远离一切诸幻境界。

「譬如钻火」,这是譬喻,这譬喻很好体会。「两木相因」,众生有所得心故,所以才起种种对治方法,这种是互相缘成的,你只要「两木相因火出木尽」,以这个药治这个病。「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这个法不是可以把它除灭的,因为法不可得,我们众生只要把有所得心荡尽就可以了,不入断灭。

师父:既然你们讲出来,以无所得、无住,我讲一讲。这法你会入有很多方便,无住、不取于相、无所得、无所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性随缘、随缘无性,都可入。

你们讲了无所得、无住,法究竟有所得没有?有所得不就入了遍计执了吗?有所住,不是落入遍计执了吗?取相,不就落遍计执了吗?随缘而不能不变,不变不能随缘,那不就入了遍计执了吗?如果有言语道、心行处,那都是遍计执,这些都离。不过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是顿教用。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是圆教用。实在讲起来,还是不离二谛。实在讲起来,四谛就是二谛,二谛就是三谛,三谛就是一谛,一谛就是无谛。

大家尽量清净自心,心中无物,物中无心,你自然入了。我相信现在大家的心里头,有人一盆浆糊,愈搞愈胡涂。还有人心里多少明白一点点,可是不知道讲什么。还有人,明白一点点以后,心稍微一动的话,又忘了。就是你们没得清净心,所以佛因为这个原因才叫大家自净其意。

不相信大家看一看。「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幻化虚妄境界是不是有所得?虚妄境界是不是言语道不断,心行处不灭?坚执持心,心如幻,坚执持心,是不是言语道不断,心行处不灭?是不是有所得?是不是取相?远离,有远离是不是有所得?是不是心有所住?是不是取相?是不是言语道不断,心行处不灭?「离远离幻」是不是有所得?心有所住?心取于相?言语道不断?心行处不灭?是不是这个道理?如果这些都没有了怎么办?顿教法门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是什么境界? 

彰师: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就是说而无说,说而无碍说。不然的话众生都没有办法得度。

师父:你的境界只到这地步。法尔如是,向上一着,无商量处。

彰师:请师父开示。

师父:我开示,障碍你们,你们自己发挥。

策师:我用念佛来讲,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就是要远离一切幻化,远离一切妄想。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远离妄想的心,坚持一句佛号,这种心也是如幻的,也是要远离。「远离为幻」,就是有一个妄想要远离的心,也是要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只要把佛号念得清清楚楚,就是离幻。

师父:大家想一想,以念佛法门讲,一心不乱。如果不乱,六根不动,是不是一心?一心动不动?如果一乱的话,就是六道是不是?不乱呢?一心。一心,还有心没有心?那叫佛。清净自心,叫它自然而然,它就入了。

你现在要是扰乱它,妄起念头,妄找资料,去动它,它不会入的。清净心自然入,修禅的叫悟。其实没有悟,因为什么?没有能悟,没有所悟嘛!它不过一剎那灵光独耀就是了。谁还讲?尽量发挥! 

观师:试讲一下。刚才听到无所得,正好想到自己的毛病,因为修行上这个无所得最让我觉得很受用。其实刚才师父已经讲出来了,「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一切法都是缘起,都是如幻的,我们应该要远离。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我们会起执持坚固远离的心,只是这种心又是如幻的。所以这种远离的心,我们也应该远离才对,不过这样还不够究竟。下面「远离为幻。亦复远离。」其实这种远离它是如幻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再远离。这样还不究竟,「离远离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这个还是要远离,所以最后结论「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讲这么多的远离都是要破我们的见,没有破法。我们的我见坚固,所以教我们修行的那些方法,假使我们再进步一点,再进步一点,祖师或者师父都会教我们更进一步。譬如说,如果我们没有发心持戒,师父会教我们坚持净戒。像我们不发心念佛,师父说你要念佛,当我们念佛的时候,师父会说你在念佛的时候,你什么地方应该还要怎么样的远离。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我们以念佛来看,我们念佛念到念得清楚,听得清楚,这样才是得无所离。我们不必起一个什么心念,来除我们的妄想,所以才会讲放下!放下!放下!到一切无所得的时候,那就是除诸幻。 

下面是譬喻。「两木相因」,用木来钻就会出火,可是火再出,木会烧尽,所以最后灰飞烟灭,最后火烟也灭,其实火性不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所以我们要以如幻法来修如幻,都是这个样的。「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前面提的远离,不是要我们落入断灭,意思是缘起要远离,其实我们知道缘起是性空的缘起。性空也要远离,因为性空也是缘起的性空。所以假如我们发心做什么事情,其实那都是无性,随缘就好了。我们要藉佛教我们的方便──念佛,因为念佛最究竟,因为佛是清净的,所以我们做什么事都要用念佛来做,就可以圆满,这样就可以无所得。

师父:大家想一想,你们既然很多人提出无所得,一切幻化境界是不是有所得?是不是有所得?既然有所得,是不是应当远离?坚执持远离这个心是不是有所得?有所得是不是应该远离?远离是不是有所得?是不是也应该远离?离远离是不是也是有所得?是不是应该远离?「得无所离处」,到了无所得、无分别,「即除诸幻」了,对不对?你不相信的话,我们再改变一个方式把有所得换成取相,一切幻化境界是不是取相?应不应该远离?坚执持心是不是取相?应不应该远离?远离是不是取相?应不应该远离?离远离是不是取相?应不应该远离?把一切离都离尽的话,不取于相,怎么样?觉性不动啊!我提醒大家,你用很多方面都可以入,凡是二谛理,一谛、无谛、三谛都可入。唯独你取着文字相,不入了。它怎么了?它就是离那个文字相嘛!

我再举个实际例子给大家看。虚空是不是无所得?虚空无所得吧!虚空之中有万物,万物是不是有所得?万物也如虚空,无所得。谁知道什么万物也无所得如虚空?谁知道这个道理的?缘起幻化嘛!万物皆缘起幻化,不是和虚空一样吗?既然万物缘起幻化,有没有啊?如果分别万物,离万物以外另取空,是不是幻化?还是有所得,皆要远离。虚空本性怎么样?它不动啊!谁还要发挥?

甫师:这段文告诉我们,「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其实本来就无所离,一切法如幻,我们执着一切如幻法为实有,所以前面才讲到一些远离。这句话和后面那句话「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很相应。如果我们修行的人能体会一切法如幻,就是大家所发挥的不可得,深深契入的话,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样当然远离诸幻。前面讲到,无明心的话,就会执着一切法实有,执着有空花,其实空花没有,是一切众生虚妄心所起,执着一切法实有。这里要告诉我们,其实一切法无所离,一切法本来清净,能这样的话,当下离诸幻……

师父:你们迷在「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我问一问你们,知道依他起虚妄的,是不是就是圆成实?知道依他起虚妄,就是圆成实,不知道虚妄的,遍计执。我再诱导你们,我们现在把思路开广一点,不要只执着在无所得。

一切法是不是毕竟空?毕竟空有分别没有?凡是一切分别皆是如幻,对不对?好!你现在看了,幻化虚妄境界是不是有分别?有分别如幻应该远离,对不对?坚执持心是不是有分别,有分别如幻,应该远离,对不对?既然远离是不是有分别?有分别是不是如幻?如幻是不是应该远离?离远离是不是还有分别?既然有分别如幻,应该远离,这不是修如幻三昧吗?亦复远离。「得无所离」,无所离不是无分别吗?无分别不是圆成实吗?

拿譬喻讲起来,「两木相因」是不是有分别?「火出木尽灰飞烟灭」,如毕竟空嘛!那火是形容智慧之火。所以说,在此地教你智慧,不用识心,就是依智不依识。

觉师:「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一切法本是缘起性空,因为缘起是虚妄,所以是性空。这样的话,才能远离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知道缘起即性空,可是也不可执性空,因为性空并不是定有个性空,因为它是缘起的性空。所以「亦复远离」。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也不可执着有远离的心,远离性空的心,这也要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因为性空即是缘起,所以性空不可得,缘起即性空,缘起也不可得。所以性空要远离,离性空也要远离,缘起也要远离。「得无所离」,因为性空不可得,缘起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这样才能「即除诸幻」。

师父:谁还讲?

闻师:从前面一段看起,因为前面有一段文讲众生如果不修行,常在如幻的境界,到底要如何让我们的妄想心解脱。以前有看过一本书(书名我忘记了),它说众生要忘记境界容易,要使我们妄想心去除是很困难的。众生常计幻化的境界是因为取相,取相才生妄想,以妄想才想说我现在这么多烦恼,到底应该怎么来解脱?事实上这是我们众生的毛病。

下面讲「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这里讲「远离」应该体会到一切法是缘起的,缘起是依他而有,它是圆成实性,不落遍计执性。知道一切法无相就不取相,不取相的缘故心清净,心清净则无所住,心清净则对一切法不会有执着。无住义就是所谓解脱义,解脱义假如用一句话讲就是无所着,无所着再加上等正觉,就是佛的境界。清净就是圆满的觉,这种清净圆满的觉不是有所得心可以契入,也不是我们众生取相心可以契入,也不是说我想要修行可以契入的,我们众生要以法修行。所以最前面讲「如来本起因地法行」,你要是体会这个法的话,就可以契入佛的因地法行,佛因地的法行必须无所得行,因为一切法本不可得。

云何解脱?假如这样讲的话,解脱的意思是对迷来谈的,迷的时候才有解脱。你会到法的话,无解脱无不解脱,因为法本如是。所以后面讲「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将你的一切妄想心销归圆成实性的时候,妄想无自性,因为妄想就是虚妄,虚妄不是我们众生可以铲除的。

师父:你们的见地有很多差别。譬如谈到解脱,如果不知道依他起是虚妄的,执着为实有,是不是遍计执啊?遍计执是不是束缚啊?如果知道依他起没有自性,是不是就是圆成实啊?那个假名解脱。其实知道依他起是圆成实,知道圆成实是依他起,叫见性啊!那么这里头执着依他起为实在有,落入遍计执叫束缚。依他起到底有没有实在的有?没有实在的有,你落入遍计执的时候,有束缚了没有?无自性不会束缚你。既然没有束缚,有解脱没有?有缚才有解,没有缚那有解?本来寂灭,那有更寂灭?本来涅盘,那有更涅盘呢?所以说,根据这个道理,六祖说不论解脱,只论见性,你见性不见性?要是有解脱的一念,还是如幻如化。见性以后,觉心不动。

这很重要的!现在学佛参禅的人也很多,是否到这个境界,我们不知道。 

拿大家最实用的讲,你的五蕴身心是不是如幻如化?是不是有分别?应该远离吧?因五蕴身心生的烦恼是不是如幻如化,依他起的?应该远离吧?因为烦恼生的生死,是不是如幻如化?应该远离吧?为什么大家不远离呢?远离还是方便嘛!你身心如幻如化有远离没远离?从第一义会了。你烦恼如幻如化,有远离没远离?生死如幻如化有远离没远离?觉性不动啊!何必远求呢?当下即是。

修师:这里是讲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一切幻化境界是佛开方便的境界,到无所离的时候就证入实相了。 

师父:这个在法华经讲实相,在华严经讲法界,维摩诘经讲不二法门。如果按照圆教境界说,这个境界圆融无碍,就是一实谛,一实谛就是实相谛。顿教说这个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果有一点的着相就不是。禅宗说,这境界里面有一点点葛藤都不是了。谁还悟到这个境界的?

生师:觉心不动本来是佛的境界,因为这个境界很深,我只是体会到一点。觉心不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当下就是。那我们在日常生活怎么体验?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你不管做什么,只要对众生有益,你都可以做,你不可分别这是谁的事,只是随缘尽份去做。你也不分别我做这个事将得什么果报,就是一心一意去做。所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讲起来好象是菩萨的境界,其实我们凡夫也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就时常这么做,觉得什么事情我都应该做,每天就这样随缘地做,你要修觉心不动,动不了觉心嘛!你要修如幻,心不动就是如幻嘛!

师父:惠生从事相方面讲,讲得是有道理。这个境界很高,譬如他讲这是佛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这个境界是无佛无众生,无有佛涅盘,无有涅盘佛,这是圆教境界。他讲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还是二边业,菩萨境界。这个境界高得多了,这个境界高到什么程度?就是圆觉。他从事相讲是这个道理,心不生烦恼,就体会到这个境界了。如果我们说是佛的境界,还是有分别,不是我们的境界,还是有分别。如果说随缘不变,还是有分别;不变随缘,还是有分别。离一切幻,是它了。

永嘉大师会到这个境界,我们不知道老和尚证到没证到?我们不知道。就是「觉后空空无大千」,空空无大千有可得没可得?有相可取没有?有分别没有?有所住没有?就是那个境界。

现在没意见,查注疏吧!说不得,写不得,想不得。你没成佛时本是佛,已成佛后还是佛。大智慧者到此地,能起大慈大悲。真要是会入这个地步,你才能猛然觉悟过去错用心啊!无量劫来错用心一直到现在。 今天我们修学到此地,我把下面一句讲完,下一次修学偈颂了。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师父:下次我们从「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开始。现在看资料,看注疏是印证你,不是叫你着于幻化相,现在印证自己,不为自己作障。你们事先看注疏,都为自己作障。其实作障,我问你们,有障没有障啊?慧闻讲有障没障?

闻师:取文字相就会障碍自己,你不取文字相就不会障碍自己。

师父:没有障啊!自己扰乱叫自打闲岔啊!那个障是不是如幻如化的,如幻如化的,没有啊!你当成有才障你。谁还找到资料?写吧!

我们写注疏是印证,你们慢慢到了一个地步,他一开始印证你,久了以后,你也可以印证他。这就是没有拄杖子、没有拐,给你拄杖子、给你拐好走路。有了拄杖子,夺你拄杖子。

这个境界,雁过长空,影落寒潭。雁在空中飞,空中有雁的脚迹没有?不动是不是?雁幻灭尽的话,觉心不动啊!你在水边照出影子,水里有你的影子没有?你走了以后,水还是清清净净的。是不是这个境界啊?你体会体会!文字相解释,是不是头上安头啊?本来教你除虚妄的,你虚妄加虚妄。

一定发挥你自己的悟性,他们在黑板写的,刚开始他们印证你。慢慢地,你也可以印证他。你想一想,若得此法,夫复何求?千万不可掉以轻慢心,这个法很深啊!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二一下三)「离幻有四。一离诸幻之境。境为所离。智为能离。」还有能所,他下面讲一定还有离,有能所不究竟啊!「二离离幻之心」,第二个离离幻之心,离幻之心还是有分别,还是有所得,还是有所住,还是取相。「由坚执有能离之智。此智亦幻。故曰心如幻者亦复远离。」都有分别,都有所得,都有所住。「三遣离幻之离」,有离幻还是分别,还是有所得。所以,三遣除离幻之离。「离前能离。此离亦幻。」离幻之心是能离,所以离前面那个离幻之心,也是如幻。「故云远离为幻亦复远离。四遣离离之离」,有离离之离,还是分别心,还是有所得心,还是取相心、有所住心,还是不空心。

「离前第三。此心亦幻。故曰离远离幻亦复远离。……」离远离也是幻化,修如幻三昧。「列虽次第」,虽然有次第,其实它没有方便,没有次第的。「修在一心」,一心具足。「所谓一念不生前后际断」,一念不生,前际断,后际也断,没有分别,所以不取着,没有所得。前际断,不灭;后际断,不生,是不是?不生不灭。「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者」,到了无所离处了,你本来是虚空,虚空不动啊!假使有人说要逃避虚空,这个人是不是傻瓜啊?

「结示得体除幻」,得体,他这个写得很清楚了,体证体性,觉性不动啊!你得其不动的觉性,就除去诸幻了。「学者果能向幻觉未兆之前」,幻觉未兆之前,父母没生你以前本来面目。「如来未说示处。体之照之。觉性本然。」父母没生你以前本来面目,佛出世也是那个样,不出世还是那个样。不是佛出世才有,佛不出世无,不是那个道理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佛说也是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佛不说还是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有佛无佛,性相常住。

「得无所离。则何德不显。」啊!这个人讲得很好。「何幻不除也」,这个人是谁啊?(答:寂正大师。)这个人解释得很好,你们大家印证自己,你体会到这个地步没有?可以印证你,你想的对不对?久了就知道,古德和佛、老祖师、菩萨,一个鼻孔眼喘气。现在下课! 

■第十一次修学

师父:有一个人,不记得他叫什么名字,作了一部牧牛图颂,众生心就好比牛一样,牧牛,一步一步地降伏它,很难。降伏圆满以后,就叫佛。现在我真感觉,真是难啊!明明实实在在的道理,大家偏偏不相信,怪不得佛那时候说,我说法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你们应该相信。我想在佛世的时候,一定也有很多人不相信。所以众生好比水犊牛,很难降伏。唉!不但难降伏,还能伤人啊!希望大家千万不要养这头水犊牛,养你的道心。现在末法时期的众生,就像水犊牛一样,它不但是头水犊牛,还能伤人,造很多罪业。

当初后羿射箭第一,有穷氏后羿射箭最好了,有一个逢蒙跟他学射箭,后羿尽心地教他,把射箭之术完全教给他了。逢蒙尽得其道,学得和后羿一样。以后逢蒙就想:「天下唯羿为愈己。」唯有后羿胜过我,于是杀后羿,这就是水犊牛的作用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是重颂,我们看一看这颂中有特别的没有?如果没特别的,我们就修学下面一段文,要是有特别的,我们也来修学修学。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

怎么知道皆从诸如来啊?这和前面长行一样,幻不起幻,由真迷惑才起幻,所以「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

「犹如虚空花 依空而有相 空花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