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
卷七第二章道场加行
第一节除障(前行)
1.持戒除魔事障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注释】
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欲入三摩地之前,须先修学之妙法门,亦即所谓前方便,即前面所说的四种清净明诲。
四种律仪:律仪,即戒律。四律仪指四重禁。
皎如冰霜:皎洁白。即持戒清净、有如冰霜一般洁白无瑕。
自不能生一切枝叶:枝叶,指无蔓、芜杂,如禅门所说之葛藤。此言:若持戒清净,则修三摩地时,自不会横生枝节,芜杂的牵扯、葛滕,令菩提道树不能顺利发展。
心三口四生必无因:心三,心之三毒:贪、嗔、痴。口四,口之四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生必无因,便没有生起之因。
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四事即四种清净明诲。遗失遗漏忘失。没有遗漏,故全部奉行,称为不阙戒。没有忘失,念念不忘不失,故无染、无坏。
心尚不缘色、香、味、触:缘,攀缘、缘取,往外摄取之义。色香味触即代表外五尘或六尘,亦摄五欲。此言,其心尚且不缘取外五欲、六尘,及诸尘所作事业。
一切魔事云何发生:以魔皆讬尘而入于行者心中,而以诸尘去染坏、转变其心,令住着于尘染,因而退堕清净道心;此事若成,即魔事成就,而魔得遂其志。
【义贯】
阿难,汝问如何摄心得定,我今则首先宣说:欲入三摩地之前先须修学之微妙法门;欲求菩萨道者,要先持此四种律仪为根本,且须奉持之令皎洁如冰霜,如是,身心之乱根即得拔除,自然不能生出一切芜杂的枝叶;从而心之三毒,口之四,过,其生必无因可依。阿难,行者于如是四种根本清净身心之事,若不遗漏、忘失,则其心得恒住清净界域,尚且不起一念攀缘色、声、香、味、触等外五尘,远离一切诸尘之贪著杂染,如是则一切魔事云何得有因缘发生呢?
【诠论】
盖淫、杀、盗、妄四波罗夷为一切大魔事生起之因,因断即果不生;若于四种明诲敬持无缺,即断魔因,魔事永寂。反之,若不持四种明诲,妄行四弃(四波罗夷),而自谓在修行、习禅,欲求无魔事,则有如椽木求鱼,了不可得。
2.持咒除宿业障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哆。般怛啰。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注释】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宿习,宿世的习气,习气即惑业之种子。
一心诵我:一心,有二义:一、专心不二,二、至诚虔敬。盖以持咒若心不专注,以散乱心持之,一边念咒,一边攀缘外境,则成效不彰,此是持者之过,非神咒无力。再者,持咒须以至诚之心持之,不得起一念不信、或疑心,并且心理及态度皆须恭谨,不可玩忽、轻慢,否则轻法、慢法,非但持咒无效,且获罪不小。
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哆,般怛啰,无上神咒:佛为三界中尊,故佛顶为尊中之尊,于一切法门中,最为殊胜。又佛顶,梵语为乌瑟尼刹,义为无见,故又称为无见顶,以佛顶之顶上肉髻,最上最密,一切世间、乃至声闻、缘觉、诸大菩萨皆不得见。摩诃梵语,大之义。萨怛哆,梵语,白伞。般怛啰,梵语,盖。合称为:大白伞盖。大,表如来藏心,以如来藏绝诸对待,离于二法,是故为大,此如来藏心是此咒之体。白者,清净之义,以如来藏心离诸妄染,此是此神咒之相。伞盖,能遮、能覆,如来藏心无有不包,普覆一切,此是此神咒之用,能遮止一切烦恼、魔障,荫护一切如法受持之行者,令离热恼之曝晒,立得清凉寂止。无上神咒,即指大佛顶首楞严咒。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哆,般怛啰,无上这些都是形容词,用来表显首楞严神咒之体、相、用。神咒之神字,表奥妙、深密、灵明、透达,非凡夫世间所能思议、蠡测。
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无为心,无造作心,即无功用心、任运之心,非有为、有漏、无常之心。心佛,亦表本佛之义,以心是根本义。从顶发挥,从无见顶上显现之化佛。心咒,藕益大师说:五会神咒乃是密诠此妙心者,故名心咒,亦名咒心。故心咒是指首楞严神咒全咒。
【义贯】
若修行人有宿世之习气惑业种子不能灭除,汝即教是人,一心至诚不乱诵我所说之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哆。般怛啰。无上神咒(佛顶光明大白伞盖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于大定中之无为心佛从佛顶所发辉显现之化佛,坐于宝莲华中所说之心咒。
【诠论】
由此可知,此经之大义为:先持戒断现行烦恼,再持咒断烦恼种子。以现行依于六识,凡夫得见得知,故较易自断;而种子深藏于八识,深密微细,凡夫俗眼不能知见,故必须藉如来密咒之力,方能深入八识藏中而转化、断除之。换言之,可思议的、粗的现行,即须以可思议的净戒而对治之;不可思议的、微细的种子,即以不可思议的神咒而对治之。
故本经修学之大旨,其次第为:先了妄心、明本心、见本性,而后悟了如来藏乃一切染净之本因,以依于如来藏而起八识、及一切依正;如是觉了,得闻所成慧,及思所成慧,乃得开始发起正修;远离六尘杂染,持清净戒,断现行烦恼杂染。其次依于如来神咒,一心奉持,而断除宿习种子杂染。种、现既断,心离一切烦恼覆盖,即得重见如来藏本心,此时之见,只是遥见,而尚未得证入、未得契会;接着,由于修首楞严三昧,一切阴盖悉除,入三摩地,即得契入如来藏心,证大圆通。兹表解如右: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注释】
历劫因缘,恩爱习气:因为前段讲到,若要断习气,须靠如来大白伞盖神咒(首楞严神咒),所以此章讲阿难与摩登伽女双堕生死之因缘,是由于彼此宿世所结恩爱之习气种子。
非是一生,及与一劫:一般而言,夫妻之缘通常都不会只是一生或一劫,多半是至少五百世,也就是多生多劫的事,不会一生或一劫就能了,除非修行如来正法,乃能速了此种长劫之生死本因。佛在其他经中,亦言及阿难与摩登伽女之宿世因缘,例如:佛言:是摩登女,先世时五百世为阿难作妇,五百世中常相敬、相重、相贪、相爱、同于我经戒中得道,于今夫妻相见如兄如弟,如是佛道何用不为?(《佛说摩登女经》《大正藏》十四、页八九五。)
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佛一宣说神咒,敕文殊持咒往护,恶咒立即销灭;摩登伽女一闻神咒,由于咒力加持,宿习之种子即得灭除;接着见佛、闻法,于是爱河干枯,而顿三果。最后经文殊抉择究竟之圆通法门后,又大悟而证四果。这是据吴兴、仁岳法师的《楞严经重闻记》所说。但《楞严正脉》评说:四果虽由闻法,推其拔脱之力,仍当归功于咒:非咒拔脱,何由而得闻法以至证阿罗汉哉?此论确实的当,盖此经始自神咒破邪,中辅以显说、开示悟入,终依神咒起修,由咒力加持,速断宿障而得证真。
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尘,比喻习气。顺风比喻神咒。将灰尘顺风一洒,尘尽飘散;此比喻习气若遇到神咒,悉皆飘散,有何困难、险阻呢?因为若无如来神咒,则在修行中即虑或有境界障、烦恼障等困难险阻。
【义贯】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无数劫之因缘,其所依之恩爱习气种子,非只是一生及与一劫,乃是多生多劫所成,本难解脱,然经我一宣扬神咒及正法,摩登伽之爱心即永解脱,顿成阿罗汉。彼尚且本是一介淫女,原无心于修行,但由于神咒不可思议之神力冥资,尚能速证无学之果位;云何汝等在此会中之声闻众,既已回小向大,发心求最上乘,心中决定必定要成佛道;既已有心,又有如来神咒加持,欲除宿习之障,譬如以微尘扬于顺风,微尘尽皆飘散,如此修行,尚有何艰难险阻?
【诠论】
末法时期,魔强法弱,故修行者,于教理之闻思修外,仍须仰仗如来真言加持,方能度诸险难。诚如长水、子璇法师云:前虽广说持戒清净皎如冰霜,既不造新,已离魔事,然有无始宿习垢障尘沙,如影随形,与道为妨,于修行者一切时障,或数病、数恼、多淫、多嗔,或遇邪师,或遭魔娆,诸难竞起,皆是无始不善宿因、邪思业种,熏识现行,常与正道以为冤敌。凡夫始学,道力微弱,不能排遣,故佛有妙神咒,能灭宿世恶习,令无娆恼,道力速成,不遭退屈。前说定慧破烦恼障,复明戒学但止罪业,今说神咒,能破宿殃,兼除报障。三障苟亡,不证何持?
又:关于摩登伽女的证道因缘,据《佛说摩登女经》云:佛问:汝追逐阿难,何等索?女言:我闻阿难无妇,我又无夫,我欲为阿难作妇也。佛告女言:阿难沙门无发,汝有发,汝宁能剃发不?我使阿难为汝夫。女言我能剃头发。佛言:归报汝母,剃头发来女还到佛所言:我已剃头发。佛言:汝爱阿难何等?女言:我爱阿难眼,爱阿难鼻,爱阿难口,爱阿难耳,爱阿难声,爱阿难行步。佛言:眼中但有泪,鼻中但有洟(t涕),口中但有唾,耳中但有垢,身中但有屎尿臭处不净。其有夫妻便有恶露,恶露中便有子,已有子便有死亡,已有死亡便有哭泣,于是身有何益?女即自思念身中恶露,便自正心,即得阿罗汉道。(恶露即是男精女血,女血即指卵子或月经之血。)
佛知已得阿罗汉道。即告女言:汝起至阿难所。女即惭而低头,长跪于佛前言:实愚痴故逐阿难耳。我今心已开,如冥中有灯火,如人乘船,船坏依岸,如盲人得扶,如老人持杖行;今佛与我道,令我心开。以上即是摩登伽女的得道因缘。(《大正藏》卷十四、页八九五)
第二节坐道场修定慧
1.因戒生定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戒成已后,著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注释】
坐道场:道场,有二义。一、修道或证道之处;二、传道之外,即讲经说法之处。这里是佛修道之处。坐者,不动也。故坐道场即是于修道之处所身心不动;这个不动,并非指一直坐着不动,而且也不能说只有在静坐时才不动,而是于道场中修道时,于行住坐卧、一切时中,身心皆不动摇;又,不动者,不为烦恼所动,不为内外一切境界所动,乃至一念不生,故不动;言一念不生者,为无一妄念、恶念、邪念生起,非无善念也。若如是者,即名坐道场,故称不动道场。
先持比丘清净禁戒:法如是故: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先持戒,净身语二业,再进修禅定,以禅定水洗涤心垢;垢尽心明,本智显发。是故欲修无上法,最先须持佛戒。然而此处经文既说持比丘戒,那么在家众当如何?须知本经所说法门最究竟之实法,非一时权便之法,故修学者的条件当然也是要求最高的,故须出家,方能修究竟无上道。又,既然心慕如来无上道,志出生死,舍此无他,即应舍生死贪爱,如法出家,受学如来三无漏学,方得名为真正虔诚发心修行无上道者。至若在家众,若至诚慕道,但为因缘所限,尚未能出家,欲修此楞严法门,则或可如法受持五戒及菩萨戒,然后进修此法门,以至诚所感,或亦可入深三昧,大发圆解,亦殊可能。
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第一,指德、腊俱长。师,指戒师。于此法门之修学,不但须要出家,且须依最清净大德求得净戒。
戒成已后:戒,指戒体。谓如法登戒坛,成就最清净戒体之后。
著新净衣:所着之衣,里里外外皆须清净;若无新衣,即将旧衣洗净;若有破损,须得妥为补缀。如是内具净戒,外着净衣,即内外俱净、表里如一,为证性相一如作因。
然香闲居:然,同燃。闲者,不忙碌、勿迫,以放下一切世俗作业,内外无事,无有外骛(w追求),无有攀缘,故称为闲。又,闲即是暇,修道之人即是有暇之身,不同于世俗之人,忽忽遽遽(j匆忙)来来往往、纷纷扰扰、栖栖皇皇,无一刻得暇:身无暇、意无暇、虚劳不断;上班也忙,忙着上班;下班也忙,忙着下班;放假也忙,忙着做家务,忙着度假、忙着陪孩子老婆、忙着吃喝玩乐、忙着与亲朋交际无有一刻不忙,只是换个方式而已。故世俗之人,即是无暇之身。坐道场修行之人,以俱放下一切世间作业,故能闲居,静坐摄心。
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一百八遍表能灭一百零八烦恼。行者以净戒违其现业,神咒除其宿种,种现齐修,故魔不能得便。又,先诵咒,以神咒之威神力,感得天龙八部、护戒神王、金刚明王,皆来拥护,故道场严净。因此古来打禅七之道场,皆有先作楞严会以除魔事之传统,盖据此而来。
然后结界:结界,在建伽蓝(寺院)之前,或欲设传戒之戒场,或欲设立修道之场所,即依显教、密教之作法或仪轨,或毗尼中所制之羯磨法,而定其道场之区域与界限,并清净、加持之,称为结界。其作法所限定之地,称为结界地。结界有两种:一、自然界,即以自然环境作界限,如山、河、湖、岛、洲、林、树、岩等为界。二、作法界,为以集僧作羯磨所结之界。此作法界又有摄僧界、摄衣界、摄食界三种,这些都是方便僧众集合、说戒、诵戒等之用。以上为显教之结界。密教于每次修法时,皆有结界。密教之结界有五种:地结、四方结、虚空网、火院、及大三昧耶;并且于每次修法末了,皆须解界,又,结界即是严净、守护、加持之义。凡建道场,不论永久或短期者,皆须先结界,如世间人欲开垦一块地,须先圈定其范围,隔除闲杂人等,以维现场安全,然后施工;建立道场修行,亦复如是。
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此时,由得咒力加持,及已之定心,而得住于止观:于止观中,求祈现在十方佛国中之如来,不违本誓,放光加持。灌顶,即是如来以其一切智海之水,灌行者顶,令速得如来之一切智智,此为一切加持中之最上者。
【义贯】
若有末世之佛弟子,欲坐道场修行大定,须先受持比丘之清净禁戒,且于受戒时,要当选择戒清净者,德、腊第一之沙门,以为其戒师,若其不遇真实清净大僧,汝所受戒律仪必不成就。于无漏戒体成就已后,即成道器,能堪修大行,魔不能坏。然后沐浴、著新净衣,表里俱净,然香供佛,闲居静坐摄心,接着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以此咒力加持内外,然后结界,建立道场,于止观中求于十方现在住持所化国土诸无上如来,以本誓愿力,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诠论】
如是一切如法修行,十方如来悉知悉见,以本愿力护念加持,所作修行无不果遂。
2.因定发慧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注释】
白衣檀越:此为在家男女二众。檀越为华梵合言;檀,梵语,具言为檀那(Dana),布施之义。越,超越,以布施能超越贫穷之苦海,故称檀越。贫穷有两种:财贫及法贫。施财得超越财贫,施法则得超越法贫。前段说欲修此法者须受比丘戒,此段虽许在家二众亦可修此大法,然亦须持戒清净,不只持在家五戒、菩萨戒、且须行梵行,如同出家,身不行淫(邪淫、正淫俱除),亦除心淫,如是方堪修此胜法,具如下说。
心灭贪淫:即行梵行,及特如来清净明诲。
持佛净戒:并且不论出家、在家,皆须持佛之一切净戒。
发菩萨愿:即是发菩萨之四弘誓愿,以此四愿为一切菩萨大愿之根本,须发此四大愿,方具菩萨种,堪修大行,绍佛种性。
出入澡浴:出入,指若出了道场又再进来,即须沐浴以净身,以免在外面染上不净物,而为恶鬼神等秽物所附,隐于道场,乘虚作怪,为害不浅。故于专修时,护净之事非常重要:身心内外不可藏纳任何不净。
六时行道:一日之中共有十二时,昼夜各有六时,其中六时行道,六时静坐;行道即包含经行、礼佛、诵咒等。行道与静坐交替而行,如子时行道、丑时静坐、寅时行道、卯时静坐等,如此则动静合宜,调合昏散。然而不论是行道或静坐,其所修皆是依于返闻自性、入流亡所而行。
如是不寐:寐有二义:一、昏睡,二、忘失。修道时若作短时养息,亦不可如常人昏睡不觉,须右肋而卧,心作光明想,以除无明及昏忱盖。除此之外,于一切时中,念念之中皆不能忘失返闻自性,故称不寐。
我自现身:于修行中,若见有佛、菩萨现身,须善了知是否为魔事现前,或只是自心一时妄现之幻象,而并非真正佛菩萨现身;其方法即如古德所说:若见佛像,当观空寂,(观诸本不生,一切诸法,自心现量),如是观了,若是真佛,其像显然,若是魔事,其像则灭。
【义贯】
阿难。如是末世持戒清净之比丘,若比丘尼,或持戒之白衣檀越,其心灭除贪淫,行清净梵行,且持佛所制一切净戒,并于道场中发菩萨四弘誓愿,出道场后复入之时皆须澡浴净身,执勤护净,六时行道、六时静坐,善摄其心,如是明觉不昏不寐,经三七日勤行精进,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速得开悟。
第三节建立道场、结界轨则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注释】
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于末法之时修行,由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此建立道场不是一件小事,须尽心尽力,如法如仪,清净庄严,方能免除魔事。
【义贯】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的无上慈悲教诲,心已开悟,自已确知于修证无学道方面定当成就。然而末法时期的众生修行建立道场时,应云何结界,方符合诸佛世尊所制之清净仪轨法则?
1.净地、结坛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和上栴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方圆丈六,为八角坛。】
【注释】
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雪山为横亘于印度西北之山脉,有以喜马拉雅山为雪山者;亦有以葱岭西南的兴都库什山脉主雪山者。此雪山以其终年积雪,纯一洁白,又高峻难至,故用来象征纯白无染、凡夫难证、至高不动的真如本性,为不变之理体。大力白牛象征自性清净之根本正智。亦即《法华经》所说之大白牛。大,表一佛乘。白,表纯一无杂,以其心不杂凡外权小。牛,表力大,能忍辱负重,发长远心,驮负众生至无上菩提。
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香草象征三慧,清水象征正定。此牛唯以三慧及正定为饮食:食三慧草、饮禅定水;即以清净法食为食。
其粪微细:粪表清净法食消化之余,象征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之转化。
可取其粪,和合栴檀以泥其地:泥,涂。建立道场,修行密法,须先净地,将原地之土除去二、三尺(此表净除现行业习),覆以新土(表净持佛戒),再用大白牛粪(表正定)加旃檀香(表般若慧),涂在地表上。又,大白牛粪,亦表佛力及菩萨力,而旃檀则表行者之自力,内力外力和合,以涂心地,表反熏八识之意。
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如果不是如来所说的一乘大法(雪山),则一切凡外邪小之法尽皆不净(臭秽),不能拿来反熏行者之八识,净严心地(涂地)。
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平原,指其他菩萨或祖师所说之法。穿去地皮,表离其文字相,取其黄土,表得其菁华,悟指月之指。又,穿去地皮亦表破我、法二执之表相,然后解阴结、而破五阴。
和上栴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鸡舌香即丁香。十种香表十波罗蜜:檀、戒、忍、进、禅、慧、方、显、力、智。一般显教讲六波罗蜜,于密教中,如《华严》等大经,如来则为诸菩萨说十波罗蜜,令速证毗卢法身。以本经乃圆摄显密二教之理事,故于理上亦凡显入密,以期令行者速入如来自证秘密境界。
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细罗为粉,表行者于十波罗蜜须精参密行,完全通达融会,无有擀格。以涂场地,以郊严心地。
方圆丈六:丈六,为如来化身之身量,表令行者速得佛身故。
为八角坛:八角坛以理上言,即八不中道: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以行八不中道,即离四句(生灭、断常、一异、来去)、绝百非,如是即显如来真如法身。坛,为供养处;于理上言之,此八不中道为最上供养。于事上,则八角表八供养:嬉、鬟(hun〈古〉妇女梳的环形发髻。)、歌、舞、香、花、灯、涂;此亦即真言密教之八供。
【义贯】本节从略
【诠论】
自此以下,为佛开示如何建立道场、设法坛、备供具、供品等。因为修行圣道,牵涉到六凡、四圣、一切染净、依正诸法,所以本有许多凡夫无法通达的不可思议之处,道场的设立须理事兼顾。然而不管如何建立,总离不了清净及庄严二法;又,清净为内外清净,庄严为内外庄严;内外清净故能离障,内外庄严故能成就一切圣法。然须先清净,而后能庄严;以清净为体,以庄严为相、用。把握这两个原则,方能开始建立道场。
又,须知此中种种事相,都含有深义,一般称为表法。表法的表字,是表徵或代表之义,也就是文学中所说的象徵(symbol)。象徵之义,为以某形象来表徵某种意义,如以玫瑰代表爱情,以骷髅代表死亡,即是象徵之义,又称为表法。然而表法与譬喻有何不同呢?于文学中,譬喻(simile)系显喻(明喻),而象徵则为一种隐喻(metaphor)。譬喻之中,一定有一个如字、或像字、或仿佛、好象、犹如等,举例言这,人生如梦幻就是譬喻(显喻);你是我夏天的太阳、音乐性是诗的灵魂都是隐喻。隐喻有很多种,象徵(表法)是其中的一种。为什么要解释这些呢?因为佛在讲甚深法的时候,常常都用譬喻的方法来说(因此佛经是文学性及诗意很高的作品然而佛却不是为了文学性或诗意而运用譬喻。)其实譬喻即是佛十二部经的一种。那么佛为什么于说法中要广用譬喻呢?因为佛所说的道理很深奥,非已证入圣慧眼的人,无法现量知见,因此佛只好以种种比量言词,令闻者睹近,渐渐深入,最后达于本源的现量境界。因此佛在《法华经》等经中说:诸有智者,应以譬喻而得开悟。这里的譬喻即包括了显喻及隐喻。《金刚经》中的譬喻多为显喻(举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而《法华经》中的譬喻多为隐喻(如:三车、羊车、鹿车、大白牛车;化城;浪子回头的故事等)。这些隐喻(也就是《六祖坛经》所说的诸佛之密语密义),学者必须了解其所代表的意义(文字背后的意义),这样修来才有意义。而此处所说设立道场的种种事相,也多半涵摄某些密义或深理,并非纯粹只是表面的庄严。因为事相上的严净又含藏了理上的深义,理与事两相和合,就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法力,这就是如法设立坛场的用意所在。
附带提一下,设立坛场时,理或事皆不能偏废,但由于我们在时间空间上,与佛世时大不相同,有许多事相上的物品实在无法一一完全照办,例如此段经文中说用大雪山的牛粪来涂地,在此情况下,恐怕只能尽量于事相上配合经文而作,或用相近之代用品,但犹须通达其理,如理而作,如此即使于事上有所不逮,亦庶几无大过矣。
最后,关于前面所提的护持道场清净一项,有必要再详加说明一下。所谓护持道场清净或护净,对于佛法的修行人而言,于专修、静修、或闭关时,特别重要。护净的内容,最主要的当然是指净戒;若以此修大佛顶法来说,当然是要依四种清净明诲去修,以为首要。其次,在家或出家,都应依其已正式受持的戒法来修持,即是所谓具戒清净;若已受菩萨戒、三坛大戒者,即应依菩萨三聚净戒而修。接着再依佛顶三味法修持,以达净念、净业识,念念护持自心清净,相续不断这就是积极的、主要的护净之行。此等诸行是护净之本行或本因,但光是有本行之因也还不能成就其事,仍须有许多助行或助缘,因缘和合则事易成就。故护净之助缘以及助行亦不得忽视或忽略,亦须虔敬如实而行。
那么什么是护净的助行呢?简言之,即行者自己的身体以及道场的环境,皆须护持清净,勿使污秽、脏乱。首先,佛案、佛龛、供桌、供具皆须常擦拭,维持干净;乃至地板、地毡、行者的起居处或卧房、书桌、浴室、厕所、马桶、洗脸台等皆须整理干净整齐。早起后,被子、蚊帐皆须折迭收拾。最重要的是:每天必须沐浴一次,内衣裤须每天换。若依密法修习,有些经轨中还规定要六时澡浴,这可能是因为印度气候湿热,容易出汗,再加上礼佛、经行流汗更多,故须常洗。在此讲一则事:二十多年前,在香港有位在家的上师,他在书中教人闭关时,特别叮嘱行者不要洗澡(或不可洗澡)。这在佛正法中是没有这样的作法与说法,而且正好相反。
又,如果行者是出家众,更须如常剃除头发,至少半个月一次,这才是如法行。虚云老和尚是近代禅者的翘楚,他在他自撰的年谱中说,他在山中独自闭关修行数年之后,经常入定;但因远离人群,无人供养四事,故衣食皆很艰难;吃得很少,衣服已破烂,不堪蔽体。然而精神奕奕,步履如飞。他结束闭关后,为了于修道上更进一步,于是打听到当时的一位极有修行的出家长老大德之处,径去请益。到了以后,如法顶礼,说明来意,老法师见他头发俱长,衣不蔽体,于是问他:你如是形貌是谁教你的?虚云和尚答:没人教我,是我自己这么作的。老法师说:你这是在修外道,不是在修佛法!真是一语中的!一点不错,在佛法中,诸佛菩萨及佛弟子都是清净庄严的,他们即使勇猛精进,也是要保持身心与环境清净庄严,生活正常。若因修行而搞得像流浪汉似的肮脏邋遢脏臭,那是外道,不是佛道。即使到现在,也常见有出家众掩关修行,虽有人护关,但出关时却留着长发、长须,看来倒比较像武当山的道人,不像佛门高僧。故知其作法是谬误的。
又,为佛弟子,应常念我本师释迦如来,初发心出家时,即自剃发须,故为佛之出家弟子,不论在闭关或平时,都应如法依律剃除发须,不应蓄发、留胡子,有违威仪。
以上为关于专修或建道场时的护净,行者应如实于理上解、事上行,不可偏废,亦不掉以轻心,更不可说:我只要心清净就好了。作这样的恶取空邪论。试问:倘若你的身体、衣服、居住环境、以及佛堂都一片脏乱,如是,你如何能维持你的心清净?又,身体与环境之染净即是心中的染净之反应:心清净,即与清净的法相相应;心染污,即与染污的法相应。故若身体与环境垢秽,而其人尚在其中生活、居住,若说此人能令其心清净无染,那是很可疑的,也很不配称或相应。再者,若于身体与居处不能作到护净无染,那是依正(依报、正报)不净。以此依正不净之因缘,便会感得乐秽的恶鬼神前来亲近及扰害;当然,因为护净不力,身境污浊,清净的护法菩萨、鬼神亦不乐居,因而远离。进而言之,若能护净,不论是净戒、净地、净坛、净身,即表示对法的尊重、以及对修道的诚意。试想,我们要请客时,尤其是请贵客,并非只准备丰富的饮食即可,而环境却一团脏乱,那对客人是一种不尊重。更何况欲修无上定慧三昧时,须要请诸佛菩萨慈悲前来降临、受供、加持,并请诸天护法来护持;要请如是贵客,你怎能到处脏兮兮的,又不肯劳驾整理整理,却光说你很诚心,这样若非虚伪,就是邪见、或妄语,表里不一致。须知,修行一开始就是要排除一切障难,做到内外一致,最终达到表里一如,性相融通。以此之故,所谓净戒、净地、净坛、净身也就是为了要成就一个净缘,以达成净身语意、净三业、净念、净业识、净八识等的究竟目的。法如是故,如是因即如是果,因此在护净的工夫上,为了种种净缘所作的种种净行必不可废,须如法行,修行方无障难。
2.庄严道场
【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华中安钵,钵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随安所有华叶。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华钵。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间华铺设,庄严香炉。纯烧沉水,无令见火。】
【注释】
坛心:象征中道因心,即真如本体。
金银铜木所造莲华:金银铜木,表行者可随能力及因缘而置,不必拘泥。莲花,表染净不二,于染离染,因果同时;此是顿教义。金银铜木各种材质的莲花亦表示:不论行者本来的根器、资质如何,只要发心修无上道(欲成莲花),则功不唐捐,究竟必至佛地,以真如本无二致故。
华中安钵:钵,象征如来藏,以钵名为应器,或应量器,故是如来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缘应化而不变:本体不变,而能随缘应化。于花中安钵,即表行者于如来妙法中安其本心,安住妙法也。
八月露水:八月,月最圆时,又是表示此理最圆。露水,禅定水,甘露水,此指首楞严大定之水,能洗涤一切烦恼罪垢。此定水乃依最圆满、中道纯真之理(如来密因)而来。
随安所有华叶:表以如幻智闻熏、闻修,成就中道妙慧,无不具足。
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八圆镜,表八识转为智慧。镜即是智,以智能照故。各安其方,表示不离当处,即处而转;亦表即体而转:但转其名、相,而不转其体,是名为转智。
围绕华钵:此表所修一切转智(能转之智),究竟皆依如来藏(钵),及其所现妙法(华)。
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镜外,表行者自身之外。建立,成就。十六莲花:此须以密教乃得明之:行者(或本尊)之四方(东、南、西、北)各有四佛,四佛之四方,亦各有四大菩萨为其眷属,四四一十六,故十六莲花即表四方佛之十六大菩萨。四方佛即东方阿閦(ch)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此四佛为表中央毗卢遮那佛之四智。
纯烧沉水:指一心依如来密义纯修无上正法,不杂修其他。
无令见火:只有沉水香之香烟缭绕,表不躁进,而致令功夫白费;以于烧香之时,若见火而无烟,则所烧之贵重沉水,皆成白费。
【义贯】本段经文之义贯随顺此段而作,故其方式有别于其他义贯,兹特说明之。
于行者自心中(坛心),随缘而修治成就(造)于染离染之妙法(莲华),并将德才之如来藏心,安置于此妙法之中(安钵安心)。若欲进一步安心,则于心中依于圆满中道(八月)成就首楞严大定之禅定甘露之水(露水);即于定中修种种中道妙慧(水中随安所有华叶)。次以此大定、妙慧熏八识成净智,不离本处(八圆镜),不离本处,即体而转(各安其方),摄归如来藏(围绕华钵)。于自本心外(镜外),为破一切邪、显一切正,更成就(建立)四佛并其眷属四大菩萨(十六莲华),皆如法供养熏修(十六香炉),并以无量净法,庄严此薰修(庄严香炉)。一切修行纯依如来密义无上正法(纯烧沉水),且如实修行,勿令躁进而唐捐其功(见火)。
3.备供养物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砂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酥、纯蜜;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
【注释】
乳为煎饼:以乳煎饼,亦即乳煎饼。
并诸砂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酥、纯蜜:乳加砂糖、油乳饼、乳米粥(糜即粥)、乳和众香煎汁成膏(和合众香称苏合)、以蜜浸姜、纯酥(即将起士再提炼而成)、纯蜜,加上面的乳煎饼,共有八味,象征所修的八不中道或八正道。内自利八味成就,外利他八味成就,共十六味。以此十六味供养十六尊。
【义贯】本节从略。
【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注释】
每以食时:食时指中午斋食之时,因为诸佛在日中受食,所以每日在日中供奉佛菩萨。
若在中夜:因佛在中夜不受食,故只以酥或蜜烧令烟尽以享之。
兜楼婆香:此香中国不产,故只译其间。据《异物志》说:此香产于海边国;或说产于鬼神国。亦有译为香草或白茅香的。
享佛菩萨:享即供养。
【义贯】本节从略。
【诠论】
此节经文所说,以香水浴炭,及投酥蜜于炎炉内,其实即是密教所主的护摩。护摩,梵文之音译,其意义为火供。亦即将供品投火燃烧之,以为供养。
4.安奉佛像
【令其四外遍悬幡华,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应于当阳张卢舍那、释迦、弥勒、阿閦(音同触ㄔㄨˋ)、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兼金刚藏,安其左右。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茶利、与毗俱胝、四天王等,频那夜迦,张于门侧,左右安置。】
【注释】
四外:即八角坛的四边之外。
遍悬幡华:幡代表密咒,华代表密因。密咒能摧邪辅正;密因为十度万行之本。
当阳:面对阳光,即正位,座西朝东。
卢舍那:梵语,义为净满,为报身佛。一说为毗卢遮那之略;按此实不确,否则法身佛与报身佛之名乃夹缠不清。故不应依此释。
阿閦:即阿閦鞞(b)佛,义为不动佛,居于毗卢法界之东方。
诸大变化观音形像:观音菩萨的种种化身像,例如千手观音、准提观音、如意轮观音等等。
乌刍瑟摩:即火头金刚,与秽迹金刚同体异名。
蓝地迦:即青面金刚。
军茶利:五大明王之一,为南方宝生如来之忿怒尊。
毗俱胝:即毗俱胝观音,即毗俱胝观音(Bhrkuti),亦即七俱胝观音,也就是准提观音,或准提佛母。《不空羂(jun)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卷下云:毘俱胝,周言嗔目。因为此尊也是属于观音的忿怒尊,为观音示现明王相以调伏恶众生者。
频那夜迦:又译为毘那夜伽,象头人身之鬼神,又称欢喜天,系常爱扰害修行人之恶鬼神;然亦护持如法修行之行者。又,有人将频那与夜伽分开为两种,实是讹误。
【义贯】本节从略。
【诠论】
此节依密教言之,即曼荼罗之安置法。此曼荼罗分三重,内重安十方如来及诸菩萨;第二重为观音及金刚藏:观音为莲花部,主悲;金刚藏为金刚部,主智。悲与智为诸佛菩萨之主要法门,故安其左右,为第二重。第三重分三类:(1)帝释天、梵王、四天王为诸天护法;(2)蓝地迦、频那夜伽为护法鬼神;(3)乌刍瑟摩、定荼利、毗俱胝为金刚明王;此第三重系外护。又,于密教,诸天及鬼神又合称为外金刚部,以护持真言行者。宋温陵大师说:末法修行,凡赖于此,一有阙焉,必不成就。此言甚符密教之义。
【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注释】
又取八镜覆悬虚空:八镜,此八镜表诸佛于果位转八识为大圆镜智。覆,普覆。悬,不着。虚空,住于虚空,虚空表清净、平等、不动、一相、无尽之境界。此句谓诸佛果德之大圆镜智,普覆一切众生界(覆),然亦不着、不即不离(悬),住于一相清净、究竟平等、不动、无尽之境界,普照十方刹土。
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坛场之镜,表行者之因心,亦即一切众生这本心。方面相对,每一方皆面面相对,相对即相应义。此谓诸佛之果德,与行者之因心,一一相应:行者之心向慕于佛,如子念母;诸佛之心眷念众生,如母忆子;母子相忆相念,故心心相应。行者心中有佛,诸佛心中有行者,果德与因心,遥相对应,恋慕不已。
使其形影重重相涉:相涉,即互入、相融、不相离;表显因中有果,果中有因;由因生果,以果该因;因果毕竟不相离,互融互摄。此密义即:初发心即成佛道(《华严经》)。亦是:一发心已,毕竟成佛(《法华经》义),以有因必有果故。
【义贯】本节从略。
第四节正修三昧(正行)
1.三七日加行证得三昧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啰咒;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即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注释】
至诚顶礼:以最虔诚、专一不二之心顶礼三宝。十方如来是佛宝,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是僧宝,所持神咒是法宝。三宝是佛道之根本,故于修佛顶大定时须从根本起修,从根本建立,方得成就;至诚礼三宝即是修其根本。
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昼夜十二时,前六时顶礼,后六时诵咒。围坛即绕坛。行道即经行。此时一边诵读咒,一边绕坛以经行。
一时常行一百八遍:此时所持之咒指咒心,不是大咒。于一时中要持一百零八遍,因此一天六时共须持诵六百四十八遍。首楞严咒心为哆姪他、唵,阿那隶、毘舍提,鞞啰跋阇啰陀唎,槃陀槃陀你,跋阇啰谤尼泮,虎合牛(xīn)都卢瓮泮,娑婆诃。
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在初七中、礼拜、持咒后,心得安定、明净;此时以此明净之心发菩萨愿,则所发之愿,得与净心相应,深入八识,为无上菩提种。此后,依此种子而熏修,速得成办,转现行业。一向,意即不须再分昼夜六时,将心力集中、相续不断,则熏种易成。
我毗奈耶先有愿教:毘奈耶律藏、戒经。如《梵网经》、《优婆塞戒经》、《华严经普贤十大愿王》、及菩萨《四弘誓愿》等。于此等经中,佛皆教敕菩萨发菩萨愿。
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啰咒:此时修行更进一步,时间无是断,所念之咒亦不限遍数,只一向持咒。一向此指专一且不停之意。
镜交光处,承佛摩顶:坛中之镜与悬空之镜中间,诸佛显现:佛身显现于镜中,我身亦显于镜中;这些镜中所现之诸佛如来,更来亲手摩我顶。摩顶者,安慰、嘉许、以及加持之义。安慰者,安慰行者之苦,令得心安。嘉许者,嘉其修行之志愿及其精进、诚信等。加持者,以佛力,令速消宿障,速得开悟。
即于道场修三摩地:经此三七日,如法次第精进,蒙佛慈悲示现、加持,即可开始正式修三摩地。
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此谓,若能如是如法精勤修此首楞严法门,则虽末世障重福薄,亦能令其身心得光明清净、发慧开悟。
犹如琉璃:指内外映彻。
【义贯】本节从略。
【诠论】此最初三七日,即是前行,三七日后,方为正行,开始正修三摩地。
2.百日证果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注释】
若此比丘本受戒师:此比丘指此专修首楞严大定之比丘。本,原本。本受戒师,指他从前受大戒时的戒师,即三师、七证。
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同会,指此一同专修三摩地的同志。十比丘等,《大方等陀罗尼经》云:行此法时,十人已还,意即:最多可十人,若不到十人,则十人以下,六、七人,或七、八人亦可。(《大方等陀罗尼经》见《大正藏》卷二十一)
其中有一不清净者:不清净者,指持戒不清净。戒尚不净,如何修定。此指杀、盗、淫、妄等重戒。
如是道场多不成就:不成就指佛菩萨不降临,龙天不护,正定难修,妙悟难发。所以要修行,选择师友不可不惧。若无同行净侣,则不可勉强,宁可独自精进,免得为他所累。
得须陀洹:这是藉小果之名而论其所证。约当于住位菩萨的初发心住。
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圣果指无学果。此谓纵使未能成无学的圣果。
决定自知成佛不谬:以其心明净故,清楚地知道自己决定成佛,此事断无错谬。
【义贯】本节从略。
【诠论】前面前行的三七日,是日夜不寐地修常行三昧。今正行百日,不起于座,是修常坐三昧。
【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注释】
汝问道场:因阿难在前面问: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
建立如是:佛则详细地答以如何择地、净地、设坛、安像、供养、备庄严具、三七日前行礼佛、持咒、经行,百日正行修三摩地。如是建立坛场、道场,乃至建立自心定慧菩提场。
【义贯】本节从略。
【诠论】
建坛修法,实非易事。因此下文说,若诵大咒,即使不入道场,(亦即不照上文那样建立坛场),佛亦听许。然而须知,如果有能力建坛场,仍是以设坛为上;但是须注意的是:若设坛、请佛及诸圣、诸天莅场加持、护念,则同修者必须清净,否则即使设坛,亦不能成就三摩地。又,这并不是说:若不设坛,光持咒,便可于戒不清净。若戒不清净,连修定的资格都没有,如何得成楞严大定?
第三章重说神咒
第一节阿难祈请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赖遇文殊,令我解脱。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冥获其力,尚未亲闻。惟愿大慈,重为宣说,悲救此会诸修行辈,末及当来在轮回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脱。于时会中一切大众,普皆作礼,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注释】
未证无为:阿难但求多闻,不务真修,所以只证了初果,尚未证四果的无为之道。
遭彼梵天邪术所禁:梵天,即先梵天神咒。禁禁制。
心虽明了,力不自由:在那当口,心中虽明白,但因未全道力,故无自由分,即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徒呼负负;如人微醉,心虽清楚,但口齿、手足、行动,皆不自由;为恶咒所制,亦复如是。
赖遇文殊,令我解脱:谓文殊将咒往护。解脱指解脱邪咒淫欲之难。
冥获其力,尚未亲闻:冥,暗中。因文殊净咒往护,以如来神咒破邪咒时,只是密诵真言,没有出声,所以旁人不闻,故说是冥。力,加持力。
如来秘密章句:即秘密神咒之微妙章句。
【义贯】本节从略。
【诠论】
神咒称秘密者,有四义:
一、以此为如来自行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余人不解,故称秘密。
二、功用秘密,以神咒之神功叵测,具不可思议之力用,故称秘密。
三、非器不传,故称秘密。凡欲习真言,须具正信、具戒、发大心者,余人不传,故称秘密法门。
四、具三密义:身密、语密、意密。如来身语意,与众生之身语意,皆悉甚深不可思议,故称三密。如来神咒即是依圣人之三密而发,故称秘密神咒,或真言密咒。
第二节如来重说五会神咒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祐,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注释】
肉髻:为佛之三十二相之一,称为见顶相。《无上依经》云:佛顶骨涌起,自然成髻,其色红赤,在青螺绀发之中,即无见顶相。无见顶相表如来藏,为法身之本体。
涌百宝光:光从顶放,表般若妙智。其光有百宝色,表般若妙智具无边解脱之大用。
金刚密迹:亦称密迹金刚,以此等金刚密护行人及佛法,行迹隐密,不为凡夫所觉知,故称密迹。
擎山持杵:擎山,喻护持佛之正法,以佛之正法重大如山,然金刚菩萨以其愿力、神力、及佛之加持力,故得擎持之。持杵,杵以破邪、镇魔。故金刚护内时有如擎山,制外时有如持杵。
遍虚空界:此等密迹金刚非只一、二,其数乃无量,遍满虚空,可知如来神力不可思议,若依教如法受持,则密护无边,定当成就。
畏爱兼抱:兼抱兼有,即又爱又怕。此指畏其威而爱其德。
【义贯】本节从略。
【诠论】
佛为何不直接亲口宣说神咒,而要由无见顶相上的光中化佛宣说神咒?此有三层意义:
一、无见顶相上的光中化佛表示此佛为无为心佛,是为如来藏心之无功用行,正愿如来神力。
二、此经为显密一体,此节则正为由显入密之关键,故如来示现大神变、令众生于如来神力及如来神咒不可思议之力,起大信心。
三、咒从顶上化佛口中出,表此法门是佛顶法,此咒是无上咒。
又,专修此法门者,于诵咒之时,心中之观想即可以此节经文所述之境为观想境。
1.首楞严五会神咒咒文(汉译全咒)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如来顶髻大白伞盖无有能及甚能调伏陀罗尼)
(注:①本书所录之楞严咒系采用一般通用课诵本之版本,以与实际所诵者配合,以期解行能够一致。)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第一会】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写。南无萨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钐。南无萨婆,勃陀勃地,萨跢鞞弊。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喃。娑舍啰婆迦,僧伽喃。南无卢鸡阿罗汉哆喃。南无苏卢多波那喃。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南无卢鸡三藐伽哆喃。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
南无提婆离瑟赧。南无悉陀耶,毗地耶,陀啰离瑟赧。舍波奴,揭啰诃,娑诃娑啰摩他喃。南无跋啰诃摩尼。南无因陀啰耶。南无婆伽婆帝。嚧陀啰耶。乌摩般帝。娑酰夜耶。南无婆伽婆帝。那啰野拏耶。盘遮摩诃,三慕陀啰。南无悉羯唎多耶。
南无婆伽婆帝。摩诃迦啰耶。地唎般剌那伽啰。毗陀啰,波拏迦啰耶。阿地目帝。尸摩舍那泥,婆悉泥。摩怛唎伽拏。南无悉羯唎多耶。南无婆伽婆帝。多他伽跢俱啰耶。南无般头摩,俱啰耶。南无跋阇啰,俱啰耶。
南无摩尼俱啰耶。南无伽阇俱啰耶。南无婆伽婆帝。帝唎茶,输啰西那。波啰诃啰拏啰阇耶。跢他伽多耶。南无婆伽婆帝。南无阿弥多婆耶。
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南无婆伽婆帝。阿刍鞞耶。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南无婆伽婆帝。鞞沙阇耶俱卢吠柱唎耶。
般啰婆啰阇耶。跢他伽多耶。南无婆伽婆帝。三补师毖多。萨怜捺啰,剌阇耶。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南无婆伽婆帝。舍鸡野,母那曳。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南无婆伽婆帝。剌怛那,鸡都啰阇耶。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帝瓢,南无萨羯唎多。翳昙婆伽婆多。萨怛他,伽都瑟尼钐。萨怛多,般怛嚂。南无阿婆啰视耽。般啰帝扬歧啰。萨啰婆部多,揭啰诃。尼揭啰诃,羯迦啰诃尼。跋啰毖地耶,叱陀你。阿迦啰密唎柱。般唎怛啰耶,儜揭唎。萨啰婆,盘陀那,目叉尼。萨啰婆,突瑟吒。突悉乏,般那你伐啰尼。赭都啰失帝南。羯啰诃,娑诃萨啰若阇。毗多崩,娑那羯唎。阿瑟吒冰舍帝南。那叉刹怛啰若阇。波啰萨陀那羯唎。阿瑟吒南。摩诃揭啰诃若阇。毗多崩,萨那羯唎。萨婆舍都嚧你婆啰若阇。呼蓝突悉乏,难遮那舍尼。毖沙舍,悉怛啰。阿吉尼,乌陀迦啰若阇。
阿般啰视多具啰。摩诃般啰战持。摩诃迭多。摩诃帝阇。摩诃税多阇婆啰。摩诃跋啰盘陀啰。婆悉你。阿唎耶多啰。毗唎俱知。誓婆毗阇耶。跋阇啰,摩礼底。毗舍嚧多。勃腾罔迦。跋阇啰,制喝那阿遮。摩啰制婆,般啰质多。
跋阇啰擅持。毗舍啰遮。扇多舍,鞞提婆,补视多。苏摩嚧波。摩诃税多。阿唎耶多啰。摩诃婆啰阿般啰。跋阇啰,商揭啰制婆。跋阇啰俱摩唎。俱蓝陀唎。跋阇啰,喝萨多遮。毗地耶,干遮那,摩唎迦。啒苏母,婆羯啰多那。
鞞嚧遮那俱唎耶。夜啰菟瑟尼钐。毗折蓝婆,摩尼遮。跋阇啰,迦那迦波啰婆。嚧阇那跋阇啰,顿稚遮。税多遮,迦摩啰。刹奢尸,波啰婆。翳帝夷帝。
母陀啰羯拏。娑鞞啰忏。掘梵都。印兔那,么么写
【第二会】
乌合牛。唎瑟揭拏。般剌舍悉多。萨怛他,伽都瑟尼钐。虎合牛。都卢雍。瞻婆那。虎合牛。都卢雍。悉耽婆那。虎合牛。都卢雍。波啰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啰。虎合牛。都卢雍。萨婆药叉,喝啰刹娑。揭啰诃若阇。毗腾崩,萨那羯啰。虎合牛。都卢雍。者都啰,尸底南。揭啰诃,娑诃萨啰南。毗腾崩,萨那啰。虎合牛。都卢雍。啰叉。婆伽梵。
萨怛他,伽都瑟尼钐。波啰点阇吉唎。摩诃娑诃萨啰。勃树娑诃萨啰,室唎沙。俱知娑诃萨泥帝口隶。阿弊提视婆唎多。吒吒罂迦。摩诃跋阇嚧陀啰。帝唎菩婆那。曼茶啰。乌合牛。娑悉帝薄婆都。么么。印兔那么么写
【第三会】
啰阇婆夜。主啰跋夜。阿祇尼婆夜。乌陀迦婆夜。毗沙婆夜。舍萨多啰婆夜。婆啰斫羯啰婆夜。突瑟叉婆夜。阿舍你婆夜。阿迦啰,密唎柱婆夜。陀啰尼部弥剑,波伽波陀婆夜。乌啰迦婆多婆夜。剌阇坛茶婆夜。那伽婆夜。毗条怛婆夜。苏波啰拏婆夜。药叉揭啰诃。啰叉私,揭啰诃。毕唎多,揭啰诃。毗舍遮,揭啰诃。部多揭啰诃。鸠盘茶,揭啰诃。补单那,揭啰诃。迦吒补单那,揭啰诃。悉干度,揭啰诃。阿播悉摩啰,揭啰诃。乌檀摩陀,揭啰诃。
车夜揭啰诃。酰唎婆帝,揭啰诃。社多诃唎南。揭婆诃唎南。嚧地啰,诃唎南。忙娑诃唎南。谜陀诃唎南。摩阇诃唎南。阇多诃唎女。视比多诃唎南。毗多诃唎南。婆多诃唎南。阿输遮。诃唎女。质多诃唎女。帝钐萨鞞钐。萨婆揭啰诃南。毗陀耶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波唎跋啰者迦,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茶演尼,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摩诃般输般怛夜。嚧陀啰,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那啰夜拏,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怛埵伽嚧茶西,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摩诃迦啰,摩怛唎伽拏,讫唎担。
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迦波唎迦,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阇夜羯啰,摩度羯啰。萨婆啰他娑达那,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赭咄啰,婆耆你,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毗唎羊,讫唎知。难陀鸡沙啰,伽拏般帝。索酰夜,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那揭那,舍啰婆拏,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阿罗汉,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毗多啰伽,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跋阇啰波你。具酰夜,具酰夜。迦地般帝,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啰叉罔。婆伽梵。印兔那,么么写
【第四会】
婆伽梵。萨怛多,般怛啰。南无粹都帝。阿悉多,那啰剌迦。波啰婆,悉普吒。毗迦萨怛多,钵帝唎。什佛啰,什佛啰。陀啰陀啰。频陀啰,频陀啰,嗔陀嗔陀。虎合牛。虎合牛。泮吒。泮吒泮吒泮吒泮吒。娑诃。酰酰泮。阿牟迦耶泮。阿波啰,提诃多泮。婆啰波啰陀泮。阿素啰,毗陀啰,波迦泮。萨婆提鞞弊泮。萨婆那伽弊泮。萨婆药叉弊泮。萨婆干闼婆弊泮。萨婆补丹那弊泮。迦吒补丹那弊泮。萨婆突狼枳帝弊泮。萨婆突涩比口犁,讫瑟帝弊泮。萨婆什婆利弊泮。萨婆阿播悉么口犂弊泮。萨婆舍啰婆拏弊泮。萨婆地帝鸡弊泮。萨婆怛摩陀继弊泮。萨婆毗陀耶,啰誓遮口犂弊泮。阇夜羯啰,摩度羯啰。萨婆啰他娑陀鸡弊泮。毗地夜,遮唎弊泮。者都啰,缚耆你弊泮。跋阇啰,俱摩唎。毗陀夜,啰誓弊泮。摩诃波啰丁羊,乂耆唎弊泮。跋阇啰,商羯啰夜。波啰丈耆,啰阇耶泮。摩诃迦啰夜。摩诃末怛唎迦拏。南无娑羯唎多夜泮。毖瑟拏婢曳泮。勃啰诃牟尼曳泮。阿耆尼曳泮。摩诃羯唎曳泮。羯啰檀迟曳泮。蔑怛唎曳泮。唠怛唎曳泮。遮文茶曳泮。
羯逻啰怛唎曳泮。迦般唎曳泮。阿地目质多,迦尸摩舍那。婆私你曳泮。
演吉质。萨埵婆写。么么印兔那么么写。
【第五会】
突瑟吒质多。阿末怛唎质多。乌阇诃啰。伽婆诃啰。嚧地啰诃啰。婆娑诃啰。摩阇诃啰。阇多诃啰。视毖多诃啰。跋略夜诃啰。乾陀诃啰。布史波诃啰。颇啰诃啰。婆写诃啰。般波质多。突瑟吒质多。唠陀啰质多。药叉揭啰诃。
啰刹娑,揭啰诃。闭口隶多,揭啰诃。毗舍遮,揭啰诃。部多揭啰诃。
鸠盘茶,揭啰诃。悉干陀,揭啰诃。乌怛摩陀,揭啰诃。车夜揭啰诃。阿播萨摩啰,揭啰诃。袪革,茶耆尼,揭啰诃。唎佛帝,揭啰诃。阇弥迦,揭啰诃。舍俱尼,揭啰诃。姥陀啰难地迦,揭啰诃。阿蓝婆,揭啰诃。干度波尼,揭啰诃。什伐啰,堙迦酰迦。坠帝药迦。怛口隶帝药迦。者突托迦。尼提什伐啰,毖钐摩,什伐啰。薄底迦。底迦。室隶瑟密迦。娑你般帝迦。萨婆什伐啰。室嚧吉帝。末陀鞞达嚧制剑。阿绮嚧钳。目佉嚧钳。羯唎突嚧钳。
揭啰诃,羯蓝。羯拏输蓝。惮多输蓝。迄唎夜输蓝。末么输蓝。跋唎室婆输蓝。毖栗瑟吒输蓝。乌陀啰输蓝。羯知输蓝。跋悉帝输蓝。邬嚧输蓝。常伽输蓝。喝悉多输蓝。跋陀输蓝。娑房盎伽,般啰丈伽输蓝。部多毖哆茶。茶耆尼,什婆啰。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萨般嚧诃凌伽。输沙怛啰娑那羯啰。毗沙喻迦。阿耆尼,乌陀迦。末啰鞞啰建跢啰。阿迦啰密唎咄,怛敛部迦。地栗剌吒。毖唎瑟质迦。萨婆那俱啰。肆引伽弊,揭啰唎药叉,怛啰刍。末啰视,吠帝钐,娑鞞钐。悉怛多,钵怛啰。摩诃跋阇嚧瑟尼钐。
摩诃般赖丈耆蓝。夜波突陀,舍喻阇那。辫怛口隶拏。毗陀耶,盘昙迦嚧弥。帝殊,盘昙迦嚧弥。啰毘陀,盘昙迦嚧弥。侄他。唵。阿那口隶。
毗舍提。鞞啰跋阇啰陀唎。盘陀盘陀你。跋阇啰,谤尼泮。虎合牛都嚧瓮泮。莎婆诃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终)
2.首楞严五会神咒注释义贯
(1)第一会注释义贯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第一会】
1.南无(皈命)萨怛二合他(如来)苏伽多耶(善逝)阿罗诃帝(应供)三藐三菩陁(陀)写(正等正觉)2.萨怛二合他(如来)佛陁(佛陀)俱胝(亿)瑟尼二合钐(钐)(乌瑟腻沙、顶髻)3.南无(皈命)萨婆(一切)勃陁(佛陀)勃地萨跢(菩提萨埵)鞞弊(众)4.南无(皈命)萨多南(七)三藐三菩陀(正等正觉)俱知南(百亿)5.娑舍啰二合婆迦(声闻)僧伽喃(众)
【注释】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此题目乃是一般显教中的通称,实则在梵文原本的咒中,一开始即提出此咒之名为statagatha,如来usnisa,乌瑟腻沙,顶髻sitata,悉怛他,白patram,般怛啰,盖aparajitam,阿帕啰吉他,无有能及,无上pratyungira,波啰提瓮吉啰,甚能调伏dharani,陀罗尼,总持。以上合起来为:如来顶髻白盖无有能及、甚能调伏陀罗尼,此为本咒最正式的全名,简称为大佛顶咒、或大佛顶神咒,因此在密教中,此法门也就称为大佛顶法;至于楞严咒、首楞严咒、或首楞严神咒,则是显教中的通称,那是因为此咒出于《首楞严经》,故如是称之。又,因为《楞严经》的经题全文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故密教中通常亦将此经称为《大佛顶经》。因此可知,密教取其首,取其因(大佛顶),而显教取其尾、取其果(首楞严)而立名:一重如来不可思议功德之力,及其密因;一重楞严大定之力;而显密之宗旨所在亦因此而显。
南无:namah,音为拿摩(namo),不念nanwu,无字,应以中国方言(或原来中原之音)念之,那是古代大师译经时所用的音,不是今之北平话。南无义为:礼敬、归命。
萨怛他:即萨怛他誐他,梵文stathagata,如来,与哆陀伽他同,只在最前加一个萨字,但此萨,只为子音,应与第二字合念,即是古人所称的二合:古人在译咒时,常会在咒文间加二合、或三合,以小字标出,表示此二字为二合之音,如此处萨怛下,当有二合标出,表示此二字为二合之音须取萨(sa)字之声母(即其子音s)加怛(da)字之全音,而成为(sda)。此与中国传统音韵学中的反切又不同。古代大师翻经时,常加二合、三合,令学者能读出正确的音,但后代传抄时,常将这二合的读音标示略去,故后世的人便常把原本应合起来念的音分开来念,例如娑婆诃即是一例。娑婆二字之下应有二合标示,而读作(suaha)才对,而非(sopoho)或(sapoer)等等。
苏伽多耶:(sugataya,苏加他押),又译为素誐他,义为善逝,如来十号之一。
阿啰诃帝:arhate,义为应供,亦如来十号之一。
三藐三菩陀写:samyaksambuddha,正等正觉,或略称等正觉、正等觉。
佛陁(tu):Buddha,佛陀。
俱胝:koti,亿。
瑟尼钐:snisan,与乌瑟尼沙usnisa同。唯沙为单数,钐为复数。义为:顶髻,顶上肉髻,无见顶相,为如来三十二相之一,系三十二相中之最胜者,以其处如来顶故。
萨婆:(sarva,萨尔瓦、萨尔乏),一切。盖梵文之音,在v与b之间,又有点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