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石法师: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一、明菩提心所依
(一)思惟暇身难得
4.暇满人身极难得,
闲暇而又圆满的人身是非常难得的,
既得能办人生利,
如今既已获得这成办人生利乐的机会,
倘若今生利未办,
倘若不利用它来促成自他的究竟利益,
后世怎得此圆满?
来生怎可能再获得暇满的人身呢?
(二)思修善心难生
5.犹于乌云暗夜中,
就像在乌云笼罩的黑夜当中,
刹那闪电极明亮;
刹那的闪电显得非常明亮,照彻了大地;
如是因佛威德力,
同样,因为佛陀威德力的感召,
世人暂萌修福意。
许多人才暂时萌生了修习善法的意念。
二、思惟菩提心利益
(一)总明菩提心利益
1.能消重罪
6.以是善行恒微弱,
通常,世间人的善行总是微弱而短暂的,
罪恶力大极难堪,
而罪恶的势力又非常强大而持久;
舍此圆满菩提心,
除了殊胜圆满的菩提心以外,
何有余善能胜彼?
还有什么其它的善行能胜过这些罪恶呢?
2.能获妙乐
7.佛于多劫深思惟,
长久以来,诸佛一直深思着该如何利生,
见此觉心最饶益。
他们发现菩提心的利益最为广大。
无量众生依于此,
如果众生都能依止菩提心去修学佛法,
顺利能获最胜乐。
那么必定会顺利获得最胜妙的安乐。
3.能办所求
8.欲灭三有百般苦,
因此,如果有人想消灭三界种种的痛苦,
及除有情众不安,
想要去除一切有情众多的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
以及想要享受种种的幸福与快乐,
恒常莫舍菩提心。
那么永远都不该舍弃志求菩提的决心。
4.名至敬归
9.生死狱系苦有情,
即使是系缚在生死牢狱中的苦难众生,
若生真实菩提心,
只要能生起由思或修所生的真实菩提心,①
即刻得名诸佛子,
那么立刻就可以尊称为诸佛如来之子,
世间人天应礼敬。
世间的人和天都应该向他们礼敬。①
(二)总喻菩提心利益
1.转劣为胜喻
10.犹如最胜冶金料,
菩提心就像最殊胜的冶金材料一样,
垢身得此将转成
污浊的凡夫垢体一旦加进它来冶炼,
无价之宝佛陀身;
一定会逐渐转成无价之宝的清净佛身;
故应坚持菩提心。
所以应该善为引发并坚持菩提心。
2.珍贵难得喻
11.众生导师以慧观
众生唯一的导师以无量的智慧观察时,
彻见彼心极珍贵;
发现菩提心非常的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
因此,所有想要脱离六道轮回的众生,
宜善坚持菩提心。
都应该牢牢地持守珍贵的菩提心。
3.得果无尽喻
12.其余善行如芭蕉,
菩提心以外的善行就像芭蕉树一样,
果实生已终枯槁;
长出果实以后就会枯萎而死;
菩提心树恒生果,
菩提心树却能经常生出益人的珍果;
非仅不尽反增茂。
它不但不会枯萎,反而更欣欣向荣。①
4.能除恐惧喻
13.如人虽犯极重罪,
好比一个身犯重罪的人,四处被人追捕,
然依勇士得除畏;
后来因为投靠勇士才消除了内心的恐惧;
若有速令解脱者,
如果菩提心可使依止的人迅速获得解脱,
畏罪之人何不依?
那么害怕罪报的人为何不去依止呢?
5.能灭重罪喻
14.菩提心如劫末火,
菩提心好比劫末的猛火,
刹那能毁诸重罪。
它能在刹那间烧毁各种重罪。①
(三)引经证成
智者弥勒谕善财:
《华严经》中,睿智的弥勒菩萨对善财说:
觉心利益无限量。
菩提心的利益广大无量。②
(四)别明菩提心利益
1.菩提心之种类
15.略摄菩提心,
如果简要地加以归纳,
当知有二种:
应知菩提心有两种:
愿求菩提心、
即愿求菩提的愿心
趣行菩提心。
和行向菩提的行心。
16.如人尽了知,
好比一般人都能了解,
欲行正行别;
心中想去某处和已经动身上路的差别;
如是智者知,
同样,有智慧的人也应该知道,
二心次第别。
愿、行两种菩提心是有先后之别的。①
2.愿心与行心之利益
(1)愿心利益
17.愿心于生死,
在尚未获得解脱的生死轮回期间,
虽生广大果,
愿菩提心虽然可以生出极大的果报,
犹不如行心,
但是却不能像行菩提心一样,
相续增福德。
相续不断地增长广大的福德。①
(2)行心利益
18.何时为度尽
无论是什么人,从什么时候开始,
无边众有情,
只要是为了彻底解救无边的众生,
立志不退转,
而兴起永不退转的意志,
受持此行心;
真正地去受持行菩提心;
19.即自彼时起,
那么就从那时候起,
纵眠或放逸,
这个人纵然在昏睡或放逸之中,
福德相续生,
他的福德仍将不断地滋生,
量多等虚空。
而且广大得就像无边的虚空一样。②
三、菩提心利益之依据
(一)引经证明
20.为信小乘者,
为了使信仰小乘的行者回小向大,
妙臂问经中,
在《妙臂请问经》里,
如来自说故;
如来曾经亲自如此宣说过;
其益极应理。
所以菩提心获益无边是正确合理的。①
(二)以理成立
1.愿心获益之理
(1)福缘广大
21.若仅思疗愈
如果有人仅仅想到:
有情诸头疾,
我要设法疗除一切有情头疼的疾病,
具此饶益心,
具有这种饶益众生的广大善心,
获福无穷尽。
那么他就能得到无量的福德。
22.况欲除有情
何况菩萨一心想要解除
无量不安乐,
芸芸众生的无量不安,
乃至欲成就
甚至想促成一一有情的无量功德,
有情无量德。
这种愿心的福德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2)无与伦比
23.是父抑或母,
是父亲或是母亲,
谁具此心耶?
或者还有谁有这样饶益众生的心呢?
是仙或欲天,
是欲天还是诸仙,
梵天有此耶?
难道修四无量的梵天发得起这种愿心吗?
(3)珍贵难生
24.彼等为自利,
上述那些人,即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尚且未梦及,
尚且不曾在梦中梦见
况为他有情,
自己发起如此广大的饶益心,
生此饶益心?
何况是为了利他而生起这种愿心呢?
25.他人为自利,
一般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情况下,
尚且未能发;
尚且不曾生起刹那如此饶益的善心;
生此珍贵心,
如果有人能为利他而发起珍贵的愿心,
稀有诚空前!
那真是空前的稀有难得啊!
26.珍贵菩提心,
这种珍贵的菩提心,
众生安乐因,
是一切众生欢乐的主因,
除苦妙甘霖,
也是涤除一切痛苦的甘霖,
其福何能量?
它所蕴含的广大福德怎能度量呢?
2.行心获益之理
27.仅思利众生,
如果一个人仅仅想到要利益一切众生,
福胜供诸佛,
他的福德就远胜以广大的宝物供养诸佛;
何况勤精进
那么菩萨实际努力去利乐一切有情,
利乐诸有情。
他所得的福德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28.众生欲除苦,
虽然众生都想解除苦难,
奈何苦更增。
无奈总是惯于造作罪业,自讨苦吃。
愚人虽求乐,
虽然都想追求快乐,却因为愚痴,
毁乐如灭仇。
白白把自己的幸福当仇敌一样消灭了。
29.于诸乏乐者,
对于那些缺乏安乐
多苦诸众生,
以及充满痛苦的世间人,
足以众安乐,
行菩提心能满足他们所需求的众多安乐,
断彼一切苦,
帮助他们断除一切痛苦,
30.更复尽其痴;
并彻底化解他们的愚痴;
宁有等此善?
在这世间上,哪有和这相等的善行呢?
安得似此友?
哪里找得到像这样的善知识呢?
岂有如此福?
哪有比菩提心更广大的福德呢?
四、敬叹菩萨
31.若人酬恩施,
如果一个人知恩能报,
尚且应称赞;
尚且值得世人称许赞叹;
何况未受托
那么未受请托而热心助人的菩萨
菩萨自乐为。
当然就更值得我们恭敬和赞叹了。
32.偶备微劣食,
有的人偶而预备了一点家常便食,
嗟施少众生,
轻蔑地施给少数几位饥饿的众生,
令得半日饱,
使他们获得半天的温饱;
人敬为善士。
仅仅如此,就被人恭敬地称为善士。
33.何况恒施与
何况菩萨尽未来际以种种布施
无边有情众
圆满人们心中一切福善的意愿,
善逝无上乐,
甚至帮助无边的有情众生
满彼一切愿。
获得圆成佛道的无上妙乐。
34.博施诸佛子,
像这样发心博施济众的菩萨,
若人生恶心,
如果有人对他生起狠毒的瞋害心,
佛言彼堕狱,
佛说:此人将长期陷住地狱受苦,而且
久如心数劫。
时间长得就像所生邪恶心数的劫期一般。
35.若人生净信,
反之,如果有人对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
得果较前增;
他所得善报广大长久的程度将远胜前者;①
佛子虽逢难,
菩萨行善时虽然也会遭遇重重难关,
善增罪不生。
但是不仅不生罪过,反而因此增长善行。②
36.何人生此心,
有谁已经生起这种最珍贵的菩提心,
我礼彼人身!
我就恭恭敬敬地礼敬这位菩萨!
谁令怨敌乐,
谁能以德报怨,使仇害者获得安乐,
归敬彼乐源!
我愿归依这使一切众生安乐的泉源!
①慧有三种:闻所生、思所生和修所生慧。慈心、悲心和菩提心也不例外,它们不能无因无缘而生,同样须经由闻、思、修的过程才能产生,所以有闻所生菩提心、思所生菩提心和修所生菩提心三种。其中,由听闻经教等暂时促发的闻所生菩提心,非常脆弱,极易退失,所以不算真正的菩提心。须是久经思惟,获得定解,不再依靠名言,不需外加作意,一见苦难众生,自然由衷生起欲成佛度众生的强烈意愿。这种思所生菩提心,才算是真正名符其实的“初发世俗菩提心”。此心一发,即名佛子,入大乘菩萨资粮道位。若是已得定者观修,其所生之菩提心,则为修所生菩提心。以上说明系根据哲蚌寺·果茫学院教材,嘉木漾·协巴(’Jam dbyangs bshad pa’i rdo rje,1648~1722)著,《入中论探微——阐明教理宝藏深义之福缘正道》(dBu-ma ’jug-pa’i mtha’-dpyod lung-rings gter-mdzod zab-don kun-gsal skad-bzang ’jug-ngogs)“初品”忆述,出处叶数已佚。又,西藏噶举派祖师——冈波巴的传记里,有一段关于修习菩提心的记载。该传说:冈波巴初习禅定不久,即能一定十三天。后来,他续修菩提道次第七个月,终于生起如量的世俗菩提心。自此以后,冈波巴就未曾一时一刻忘失过菩提心(《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页2)。这是“修所生世俗菩提心”圆满成就的一个典范;值得留意,值得效法。
①第9颂3、4两句,大概出于《宝积经》,如云:“迦叶!譬如转轮圣王而有千子,未有一人有圣王相,圣王于中不生子想……初发心菩萨亦如是,虽未具足诸菩萨根,如胎王子,诸天神王深心尊重,过于八解大阿罗汉。所以者何?如是菩萨名绍尊位,不断佛种……譬如大王夫人生子之日,小王群臣皆来拜谒。菩萨亦尔,初发心时,诸天世人皆当礼敬。”参见印顺著,《宝积经讲记》页146、152。
①一粒小水滴飘落大海后,立刻与大海水溶合一味,无二无别;海水不枯,雨滴不竭。同理,区区善行功德,一旦回向无上菩提,或由菩提心所摄持,随即尽虚空,遍法界。虚空无尽故,众生无尽;众生无尽故,菩提无尽;菩提无尽故,回入菩提大海之福德,亦永无穷尽。如《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说;“譬如天雨一滴之水堕大海中,其滴虽微,终无灭尽。菩萨善根愿向菩提,亦复如是,无有灭尽。”(大正,13,192下)比起“菩提心树喻”,“雨滴入海喻”似乎更能说明菩提心得果无尽的功德。
①此半颂大概出自《学集》“清净品”所引《慈氏解脱经》(大正,32,110中);另见《经集》所引《华严经》(汉译《大乘宝要义论》,大正,32,51下);另见《宝树经》:“犹如大地,菩提心能消融一切不善法;如劫终之火,菩提心能焚毁一切罪业。”(《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页225。)
②参见《学集》初品(大正,32,76上~中;10,429中~430中)。又,《菩提道灯难处释》亦曾引用此段经文(《阿底峡与菩提道灯释》,页115)。
①参见《学集》初品(大正,32,77上;另见SS:p.9。又,寂天以后,几乎所有讨论到“发心类别”的印藏论著都少不了引用《入行》的第15、16两颂(《现观庄严论初探》,页198~201;《阿底峡与菩提道灯释》,页127。)
①参见《学集》初品所引《善谏经》(《教诫国王经》)一段(大正,32,77中);另见SS:p.10。又,《菩提道灯难处释》亦曾引用此段经文(页123)。
②愿心是行心之始,行心乃愿心之成。有意愿未必有实际之行动,一旦付诸行动,意愿早已被相当程度地强化,且深深渗入潜意识中了。此外,一个在强烈意愿推动之下誓受行菩提心戒的菩萨,他所持守的戒誓、所行的六度四摄和所发的愿心,必然会有相辅相成的效果。因此,纵然初学菩萨有时会现出昏睡或放逸的行为,但是他们潜意识中利益众生的意行功德,依然会相续不断的增长。例如念佛已经串习成片的念佛人,虽然在昏睡或放逸中,心中的佛号依然相续不断一样。又,第18、19两颂大概出自龙树的《宝鬘论》:“此无边众生,菩萨依大悲,从苦而拔济,愿彼般涅槃,从发此坚心,行住及卧觉,或时小放逸,无量福恒流。”(汉译《宝行王正论》,大正,32,498上~中。)
①参见大正,18,748下~749上。
①参见《经集》所引《信力入印法门经》:“若或有人于菩萨所随以何缘起欺慢心生忿恚者,由是恶业堕大号叫地狱……”(汉译《大乘宝要义论》,大正,32,54上);又,《入定不定印经》说:“若复有人于信解大乘菩萨所发清净心暂一观视者,如是福蕴倍胜于前阿僧祇数……”(同上,大正,32,54下)。
②参见《学集》第十八“念三宝品”:“诸菩萨或以因缘遇诸难事,正念对治,不生惊怖。如《般若经》说:菩萨摩诃萨设于恶兽难中……于怨贼难中……于渴乏难中……于饥馑难中,不生惊怖……作如是念;今此众生受饥馑苦,深可怜愍。愿我当成……菩提时,国土无有饥馑之名……。如是所作,则能增长广大福因。”(大正,32,142上~中)。
相关文章
- 宣化上人:今天农历腊月廿九 恭迎华严菩萨圣诞
- 大虚法师:《楞严经》讲记唵嘛呢叭咪“牛”
- 宣化上人:念地藏菩萨一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
- 延参法师:不带怒气出门不带怨气处世
- 贤崇法师:佛命永续 薪火相传
- 仁清法师:念佛和诵经前是否应先上香
- 地藏经略谈地藏菩萨宣讲地狱果报
- 贤崇法师:《心经》今说—以空性洞鉴人生
- 宽见法师:能否施舍?取决于你的动机
- 寂静法师:学佛三年了,为什么还是觉得很苦?
- 宽运法师:患得患失的人生很可怕
- 佛教法师讲经 演培法师:简介(生平)-皈依佛
- 贤崇法师:禅修中的认识论与价值观
- 高僧故事:广钦法师感化猛虎 一次入定长达四月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一)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二)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三)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一)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二)
- 贤崇法师:快乐人生法则三种:奉献 使命 心量
猜你喜欢
-
年味
年味文 | 觉开关于“年味”,从古到今可能是个特俗的话题,可是今年过年我却必须要重提这个古老的话题。自从我加入先生家这个大家庭开始,每年过年都是老一套。因为公公是家中老大,所以,每年初一所有的亲眷都来我..
布衣百姓 2025-04-03 -
随喜令妒嫉种子灭掉,福田不断增长
人类的很多痛苦来自妒嫉心。对财富、名声、权利、脸蛋、身材、家庭,甚至周边的亲朋好友,只要是比你优秀的,都容易去妒嫉。妒嫉心,像一张网笼罩着我们全身,当你觉得不快乐的时候,也许妒嫉正油然而生。我们经不起..
佛教寓言故事 2025-04-03 -
慧远大师:念佛三昧诗集序
慧远大师:念佛三昧诗集序念佛三昧诗集序晋庐山释慧远序曰。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则无幽不彻。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闲..
慧远大师 2025-04-03 -
对吃肉越执着,业障越深重!
对吃肉越执着,业障越深重!人要是有业障,真的会听到邪知邪见。比如说,有的人得了皮肤病,听说蛇肉可以治好,吃了几条蛇后,不仅没有好,而且更加的严重。或者有人说:怎么吃素都吃不过牛,我就吃肉,人心好心善就..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慧远大师:佛影铭
慧远大师:佛影铭佛影铭晋沙门释慧远。佛影今在西那伽诃罗国南山古仙石室中。度流沙从径道。去此一万五千八百五十里。感世之应。详于前记。夫滞于近习。不达希世之闻。抚常永日。罕怀事外之感。是使尘想制于玄襟天罗..
慧远大师 2025-04-03 -
陈静瑜:你愿力很轻的时候,绝对是业力占主要
陈静瑜:你愿力很轻的时候,绝对是业力占主要有位同学问,说:“老师,还是有疑问,快死的时候阿弥陀佛不现前,我怎么办?他还是不来接我。”我说:“这个你就放下,最关键的原因你善根不够,所以你会产生这种“疑”..
布衣百姓 2025-04-03 -
慧远大师:明报应论并问
慧远大师:明报应论并问明报应论并问释慧远问曰。佛经以杀生罪重。地狱斯罚。冥科幽司。应若影响。余有疑焉。何者。夫四大之体。即地水火风耳。结而成身。以为神宅。寄生栖照。津畅明识。虽托之以存。而其理天绝。岂..
慧远大师 2025-04-03 -
寒号鸟
传说有一种小鸟,叫寒号鸟。这种鸟与众鸟不同,它长着四只脚,两只光秃秃的肉翅膀,不会像一般的鸟那样飞行。夏天的时候,寒号鸟全身长满了绚丽的羽毛,样子十分美丽。寒号鸟骄傲得不得了,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慧远大师:沙门袒服论
慧远大师:沙门袒服论沙门袒服论释慧远或问曰。沙门袒服。出自佛教。是礼与。答曰然问曰。三代殊制。其礼不同。质文之变。备于前典。而佛教出乎其外。论者咸有疑焉。若有深致。幸诲其未闻。答曰。玄古之民。大朴未亏..
慧远大师 2025-04-03 -
慧远大师:沙门不敬王者论
慧远大师:沙门不敬王者论沙门不敬王者论晋释慧远晋成康之世。车骑将军庚冰。疑诸沙门抗礼万乘所明理。何骠骑有答。至元兴中。太尉桓公。亦同此义谓庾言之未尽。与八座书云。佛之为化。虽诞以沦茫浩。推乎视听之外。..
慧远大师 2025-04-03 -
对真理的坚持追求
佛教反对执着,但佛教赞赏对真理的坚持追求。学佛也一样,选定了法门,就要锲而不舍地进行努力的修练,不可朝三暮四。今天学这法门,明天学那法门,门门会点,门门皆不通,就像要去北京,一会想坐飞机,一会儿又回过..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正问不问
僧问:如何是正问正答?洞山良 禅师曰:不从口 道!僧曰:若有人问,师还答否?师曰:也未问!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对于自己的傲慢你看得到吗?
对于自己的傲慢你看得到吗?当我们生起傲慢心时,脸上容易露出坚硬、拒绝的表情,行为和语言上也会显得别扭,不能放松、敞开地同别人交流。傲慢心强大的人处处想表现自己,希望获得别人和公众的认可、赞扬;不愿意与..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武夷岩茶与佛教不解之缘
武夷山,重峦叠嶂,丹霞地貌,终年云雾飘绕,空气湿度大,适合茶树生长,为出产名茶提供得天独厚条件,而佛家之所以把寺庙修筑于深山密林,就是仿照他们远避尘世,静宜诵颂的道理。把寺庙修建于红尘之外,少有人世纷争干扰,没..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可以在室外读地藏经吗
在室外也是可以去读地藏经的,只要让自己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在去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到他人,就能使自己可以去读地藏经,这样也是能使自己会有好的感触,从而能够加深自己对自我的把控。1. 在室外读地藏经也是能使自己..
地藏经经典 2025-04-03 -
宣化上人:今天农历腊月廿九 恭迎华严菩萨圣诞
殊胜吉日请吃素、放生、诵经、礼佛、供灯,广做功德,回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南无华严菩萨摩诃萨南无华严菩萨摩诃萨南无华严菩萨摩诃萨顶礼贤首四祖清凉澄观国师!华严菩萨清凉国师节选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宣..
宣化上人 2025-04-03 -
武夷岩茶与佛教不解之缘(一)
武夷山市茶艺团每场茶艺表演,都少不了展示武夷茶文化的代表作武夷禅茶,深受来武夷山旅游的中外宾客赞誉。这一让人回味无穷的禅茶表演,深刻揭示了武夷岩茶与佛教的渊源关系和博大精深武夷茶文化内涵。以佛家道源著称..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对佛的认识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学术界和考古界一致公认)也是产生得最早的宗教,佛教既是重理智的宗教,也是强调实践的宗教。它的理智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法华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法妙难思”。对佛教,如果缺乏..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步步不迷方
罗浮山的显如禅师初访湖北省大阳山警玄禅师,大阳禅师问道:你是什么地方人?显如:益山。大阳:益山离此多远?显如:五千里。大阳:你与么来,还曾踏着地吗?显如:不曾踏着。大阳:那你会腾空了?显如:我不会腾空。大阳:那你怎..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对善人你要亲近,对恶人要远避
对善人你要亲近,对恶人要远避。善人、恶人就是吉、凶不同的道路。就好像香草和臭草这样的一个关系;又像枭鸟和凤凰的差异。所以一个人交结朋友,一定要亲近善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善人他所..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