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汉传人物 / 如石法师: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如石法师: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分类:汉传人物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一、明菩提心所依

(一)思惟暇身难得

4.暇满人身极难得,

闲暇而又圆满的人身是非常难得的,

既得能办人生利,

如今既已获得这成办人生利乐的机会,

倘若今生利未办,

倘若不利用它来促成自他的究竟利益,

后世怎得此圆满?

来生怎可能再获得暇满的人身呢?

(二)思修善心难生

5.犹于乌云暗夜中,

就像在乌云笼罩的黑夜当中,

刹那闪电极明亮;

刹那的闪电显得非常明亮,照彻了大地;

如是因佛威德力,

同样,因为佛陀威德力的感召,

世人暂萌修福意。

许多人才暂时萌生了修习善法的意念。

二、思惟菩提心利益

(一)总明菩提心利益

1.能消重罪

6.以是善行恒微弱,

通常,世间人的善行总是微弱而短暂的,

罪恶力大极难堪,

而罪恶的势力又非常强大而持久;

舍此圆满菩提心,

除了殊胜圆满的菩提心以外,

何有余善能胜彼?

还有什么其它的善行能胜过这些罪恶呢?

2.能获妙乐

7.佛于多劫深思惟,

长久以来,诸佛一直深思着该如何利生,

见此觉心最饶益。

他们发现菩提心的利益最为广大。

无量众生依于此,

如果众生都能依止菩提心去修学佛法,

顺利能获最胜乐。

那么必定会顺利获得最胜妙的安乐。

3.能办所求

8.欲灭三有百般苦,

因此,如果有人想消灭三界种种的痛苦,

及除有情众不安,

想要去除一切有情众多的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

以及想要享受种种的幸福与快乐,

恒常莫舍菩提心。

那么永远都不该舍弃志求菩提的决心。

4.名至敬归

9.生死狱系苦有情,

即使是系缚在生死牢狱中的苦难众生,

若生真实菩提心,

只要能生起由思或修所生的真实菩提心,①

即刻得名诸佛子,

那么立刻就可以尊称为诸佛如来之子,

世间人天应礼敬。

世间的人和天都应该向他们礼敬。①

(二)总喻菩提心利益

1.转劣为胜喻

10.犹如最胜冶金料,

菩提心就像最殊胜的冶金材料一样,

垢身得此将转成

污浊的凡夫垢体一旦加进它来冶炼,

无价之宝佛陀身;

一定会逐渐转成无价之宝的清净佛身;

故应坚持菩提心。

所以应该善为引发并坚持菩提心。

2.珍贵难得喻

11.众生导师以慧观

众生唯一的导师以无量的智慧观察时,

彻见彼心极珍贵;

发现菩提心非常的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

因此,所有想要脱离六道轮回的众生,

宜善坚持菩提心。

都应该牢牢地持守珍贵的菩提心。

3.得果无尽喻

12.其余善行如芭蕉,

菩提心以外的善行就像芭蕉树一样,

果实生已终枯槁;

长出果实以后就会枯萎而死;

菩提心树恒生果,

菩提心树却能经常生出益人的珍果;

非仅不尽反增茂。

它不但不会枯萎,反而更欣欣向荣。①

4.能除恐惧喻

13.如人虽犯极重罪,

好比一个身犯重罪的人,四处被人追捕,

然依勇士得除畏;

后来因为投靠勇士才消除了内心的恐惧;

若有速令解脱者,

如果菩提心可使依止的人迅速获得解脱,

畏罪之人何不依?

那么害怕罪报的人为何不去依止呢?

5.能灭重罪喻

14.菩提心如劫末火,

菩提心好比劫末的猛火,

刹那能毁诸重罪。

它能在刹那间烧毁各种重罪。①

(三)引经证成

智者弥勒谕善财:

《华严经》中,睿智的弥勒菩萨对善财说:

觉心利益无限量。

菩提心的利益广大无量。②

(四)别明菩提心利益

1.菩提心之种类

15.略摄菩提心,

如果简要地加以归纳,

当知有二种:

应知菩提心有两种:

愿求菩提心、

即愿求菩提的愿心

趣行菩提心。

和行向菩提的行心。

16.如人尽了知,

好比一般人都能了解,

欲行正行别;

心中想去某处和已经动身上路的差别;

如是智者知,

同样,有智慧的人也应该知道,

二心次第别。

愿、行两种菩提心是有先后之别的。①

2.愿心与行心之利益

(1)愿心利益

17.愿心于生死,

在尚未获得解脱的生死轮回期间,

虽生广大果,

愿菩提心虽然可以生出极大的果报,

犹不如行心,

但是却不能像行菩提心一样,

相续增福德。

相续不断地增长广大的福德。①

(2)行心利益

18.何时为度尽

无论是什么人,从什么时候开始,

无边众有情,

只要是为了彻底解救无边的众生,

立志不退转,

而兴起永不退转的意志,

受持此行心;

真正地去受持行菩提心;

19.即自彼时起,

那么就从那时候起,

纵眠或放逸,

这个人纵然在昏睡或放逸之中,

福德相续生,

他的福德仍将不断地滋生,

量多等虚空。

而且广大得就像无边的虚空一样。②

三、菩提心利益之依据

(一)引经证明

20.为信小乘者,

为了使信仰小乘的行者回小向大,

妙臂问经中,

在《妙臂请问经》里,

如来自说故;

如来曾经亲自如此宣说过;

其益极应理。

所以菩提心获益无边是正确合理的。①

(二)以理成立

1.愿心获益之理

(1)福缘广大

21.若仅思疗愈

如果有人仅仅想到:

有情诸头疾,

我要设法疗除一切有情头疼的疾病,

具此饶益心,

具有这种饶益众生的广大善心,

获福无穷尽。

那么他就能得到无量的福德。

22.况欲除有情

何况菩萨一心想要解除

无量不安乐,

芸芸众生的无量不安,

乃至欲成就

甚至想促成一一有情的无量功德,

有情无量德。

这种愿心的福德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2)无与伦比

23.是父抑或母,

是父亲或是母亲,

谁具此心耶?

或者还有谁有这样饶益众生的心呢?

是仙或欲天,

是欲天还是诸仙,

梵天有此耶?

难道修四无量的梵天发得起这种愿心吗?

(3)珍贵难生

24.彼等为自利,

上述那些人,即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尚且未梦及,

尚且不曾在梦中梦见

况为他有情,

自己发起如此广大的饶益心,

生此饶益心?

何况是为了利他而生起这种愿心呢?

25.他人为自利,

一般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情况下,

尚且未能发;

尚且不曾生起刹那如此饶益的善心;

生此珍贵心,

如果有人能为利他而发起珍贵的愿心,

稀有诚空前!

那真是空前的稀有难得啊!

26.珍贵菩提心,

这种珍贵的菩提心,

众生安乐因,

是一切众生欢乐的主因,

除苦妙甘霖,

也是涤除一切痛苦的甘霖,

其福何能量?

它所蕴含的广大福德怎能度量呢?

2.行心获益之理

27.仅思利众生,

如果一个人仅仅想到要利益一切众生,

福胜供诸佛,

他的福德就远胜以广大的宝物供养诸佛;

何况勤精进

那么菩萨实际努力去利乐一切有情,

利乐诸有情。

他所得的福德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28.众生欲除苦,

虽然众生都想解除苦难,

奈何苦更增。

无奈总是惯于造作罪业,自讨苦吃。

愚人虽求乐,

虽然都想追求快乐,却因为愚痴,

毁乐如灭仇。

白白把自己的幸福当仇敌一样消灭了。

29.于诸乏乐者,

对于那些缺乏安乐

多苦诸众生,

以及充满痛苦的世间人,

足以众安乐,

行菩提心能满足他们所需求的众多安乐,

断彼一切苦,

帮助他们断除一切痛苦,

30.更复尽其痴;

并彻底化解他们的愚痴;

宁有等此善?

在这世间上,哪有和这相等的善行呢?

安得似此友?

哪里找得到像这样的善知识呢?

岂有如此福?

哪有比菩提心更广大的福德呢?

四、敬叹菩萨

31.若人酬恩施,

如果一个人知恩能报,

尚且应称赞;

尚且值得世人称许赞叹;

何况未受托

那么未受请托而热心助人的菩萨

菩萨自乐为。

当然就更值得我们恭敬和赞叹了。

32.偶备微劣食,

有的人偶而预备了一点家常便食,

嗟施少众生,

轻蔑地施给少数几位饥饿的众生,

令得半日饱,

使他们获得半天的温饱;

人敬为善士。

仅仅如此,就被人恭敬地称为善士。

33.何况恒施与

何况菩萨尽未来际以种种布施

无边有情众

圆满人们心中一切福善的意愿,

善逝无上乐,

甚至帮助无边的有情众生

满彼一切愿。

获得圆成佛道的无上妙乐。

34.博施诸佛子,

像这样发心博施济众的菩萨,

若人生恶心,

如果有人对他生起狠毒的瞋害心,

佛言彼堕狱,

佛说:此人将长期陷住地狱受苦,而且

久如心数劫。

时间长得就像所生邪恶心数的劫期一般。

35.若人生净信,

反之,如果有人对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

得果较前增;

他所得善报广大长久的程度将远胜前者;①

佛子虽逢难,

菩萨行善时虽然也会遭遇重重难关,

善增罪不生。

但是不仅不生罪过,反而因此增长善行。②

36.何人生此心,

有谁已经生起这种最珍贵的菩提心,

我礼彼人身!

我就恭恭敬敬地礼敬这位菩萨!

谁令怨敌乐,

谁能以德报怨,使仇害者获得安乐,

归敬彼乐源!

我愿归依这使一切众生安乐的泉源!

①慧有三种:闻所生、思所生和修所生慧。慈心、悲心和菩提心也不例外,它们不能无因无缘而生,同样须经由闻、思、修的过程才能产生,所以有闻所生菩提心、思所生菩提心和修所生菩提心三种。其中,由听闻经教等暂时促发的闻所生菩提心,非常脆弱,极易退失,所以不算真正的菩提心。须是久经思惟,获得定解,不再依靠名言,不需外加作意,一见苦难众生,自然由衷生起欲成佛度众生的强烈意愿。这种思所生菩提心,才算是真正名符其实的“初发世俗菩提心”。此心一发,即名佛子,入大乘菩萨资粮道位。若是已得定者观修,其所生之菩提心,则为修所生菩提心。以上说明系根据哲蚌寺·果茫学院教材,嘉木漾·协巴(’Jam dbyangs bshad pa’i rdo rje,1648~1722)著,《入中论探微——阐明教理宝藏深义之福缘正道》(dBu-ma ’jug-pa’i mtha’-dpyod lung-rings gter-mdzod zab-don kun-gsal skad-bzang ’jug-ngogs)“初品”忆述,出处叶数已佚。又,西藏噶举派祖师——冈波巴的传记里,有一段关于修习菩提心的记载。该传说:冈波巴初习禅定不久,即能一定十三天。后来,他续修菩提道次第七个月,终于生起如量的世俗菩提心。自此以后,冈波巴就未曾一时一刻忘失过菩提心(《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页2)。这是“修所生世俗菩提心”圆满成就的一个典范;值得留意,值得效法。

①第9颂3、4两句,大概出于《宝积经》,如云:“迦叶!譬如转轮圣王而有千子,未有一人有圣王相,圣王于中不生子想……初发心菩萨亦如是,虽未具足诸菩萨根,如胎王子,诸天神王深心尊重,过于八解大阿罗汉。所以者何?如是菩萨名绍尊位,不断佛种……譬如大王夫人生子之日,小王群臣皆来拜谒。菩萨亦尔,初发心时,诸天世人皆当礼敬。”参见印顺著,《宝积经讲记》页146、152。

①一粒小水滴飘落大海后,立刻与大海水溶合一味,无二无别;海水不枯,雨滴不竭。同理,区区善行功德,一旦回向无上菩提,或由菩提心所摄持,随即尽虚空,遍法界。虚空无尽故,众生无尽;众生无尽故,菩提无尽;菩提无尽故,回入菩提大海之福德,亦永无穷尽。如《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说;“譬如天雨一滴之水堕大海中,其滴虽微,终无灭尽。菩萨善根愿向菩提,亦复如是,无有灭尽。”(大正,13,192下)比起“菩提心树喻”,“雨滴入海喻”似乎更能说明菩提心得果无尽的功德。

①此半颂大概出自《学集》“清净品”所引《慈氏解脱经》(大正,32,110中);另见《经集》所引《华严经》(汉译《大乘宝要义论》,大正,32,51下);另见《宝树经》:“犹如大地,菩提心能消融一切不善法;如劫终之火,菩提心能焚毁一切罪业。”(《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页225。)

②参见《学集》初品(大正,32,76上~中;10,429中~430中)。又,《菩提道灯难处释》亦曾引用此段经文(《阿底峡与菩提道灯释》,页115)。

①参见《学集》初品(大正,32,77上;另见SS:p.9。又,寂天以后,几乎所有讨论到“发心类别”的印藏论著都少不了引用《入行》的第15、16两颂(《现观庄严论初探》,页198~201;《阿底峡与菩提道灯释》,页127。)

①参见《学集》初品所引《善谏经》(《教诫国王经》)一段(大正,32,77中);另见SS:p.10。又,《菩提道灯难处释》亦曾引用此段经文(页123)。

②愿心是行心之始,行心乃愿心之成。有意愿未必有实际之行动,一旦付诸行动,意愿早已被相当程度地强化,且深深渗入潜意识中了。此外,一个在强烈意愿推动之下誓受行菩提心戒的菩萨,他所持守的戒誓、所行的六度四摄和所发的愿心,必然会有相辅相成的效果。因此,纵然初学菩萨有时会现出昏睡或放逸的行为,但是他们潜意识中利益众生的意行功德,依然会相续不断的增长。例如念佛已经串习成片的念佛人,虽然在昏睡或放逸中,心中的佛号依然相续不断一样。又,第18、19两颂大概出自龙树的《宝鬘论》:“此无边众生,菩萨依大悲,从苦而拔济,愿彼般涅槃,从发此坚心,行住及卧觉,或时小放逸,无量福恒流。”(汉译《宝行王正论》,大正,32,498上~中。)

①参见大正,18,748下~749上。

①参见《经集》所引《信力入印法门经》:“若或有人于菩萨所随以何缘起欺慢心生忿恚者,由是恶业堕大号叫地狱……”(汉译《大乘宝要义论》,大正,32,54上);又,《入定不定印经》说:“若复有人于信解大乘菩萨所发清净心暂一观视者,如是福蕴倍胜于前阿僧祇数……”(同上,大正,32,54下)。

②参见《学集》第十八“念三宝品”:“诸菩萨或以因缘遇诸难事,正念对治,不生惊怖。如《般若经》说:菩萨摩诃萨设于恶兽难中……于怨贼难中……于渴乏难中……于饥馑难中,不生惊怖……作如是念;今此众生受饥馑苦,深可怜愍。愿我当成……菩提时,国土无有饥馑之名……。如是所作,则能增长广大福因。”(大正,32,142上~中)。

更新于:2个月前
全部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