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于鹿野苑初转法轮,先度五比丘,随后出家者如恒河沙数。
然而,在佛法漫长的弘传过程中,不少佛弟子不知身为在家居士该如何修行,又以为只有出家才能成佛证果,因而对修行得过且过,甚至生起退心。
为勉励在家居士修行,佛陀便以居士代表维摩诘为例,宣说《维摩诘经》。
维摩诘居士病了。作为人缘极佳的大居士,城中数千人都自发前来探望。同时,作为金粟如来古佛乘愿再来的化身,佛陀也准备派弟子前去探望,但该派谁去好呢?《维摩诘经》就是围绕着维摩诘居士生病及文殊菩萨率众前去探病辩法展开。从“心净则国土净”以及“入世出世一而不二”两方面讲述了修行的核心在于“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下面让我们来看几个重点。布施,忍辱,持戒等六度万行皆为成佛之因,所得之果便为佛身及净土。大部分经典中称净土依靠佛而庄严,众生依靠净土而得以往生精进修行。但在本经中佛陀却说净土依靠的是众生的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菩萨为饶益众生而构建净土,而构建净土首先就要“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并不是说佛土本就不净,而是因为众生往往被烦恼妄想遮蔽双眼而不见清净佛土。因此菩萨常修清净行,证清净果后,便向众生开示清净法门。而众生心净,自然便能见到一切众生国土皆为清净佛土。在家居士知佛可学,然而佛陀身为出家众,与居士难免有别,对于居士而言,又可以以谁为学佛榜样呢?为此,维摩诘居士便以自身为例,列举十八条在家居士行为准则,为居士学佛树立明确的标杆,此处略举一二。虽有妻儿,却常修清净行;穿着打扮不为炫富,而为展露庄严相好以便度化摄受众生;了解其他宗教和学问,但仍以佛法为中心,以正信教化众生。由此种种,他向居士开示所谓清净,不在污泥,而在不染,若能身处红尘而出泥不染,居士也可成佛。
身为居士榜样,他生病后自然有许多佛弟子前来探望。但大部分佛弟子及菩萨因曾经讲法时被他问倒而不敢前往,佛陀唯有派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率众前去探望。在一番交谈后,随行的弟子舍利弗久立思坐,维摩诘居士便向他开示“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位”从而进一步提出“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随后,维摩诘居士施展神通借来三万二千高达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六十里)的座位,并将其放置于一丈见方的房间内。维摩诘居士示现此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是为了令初发菩提心,尚未修般若行的初基菩萨心生仰慕而加功办道,安住其心,同时也为令此事迹广为流布,令更多善信生起信心。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更应无所执著。为此维摩诘居士讲述菩萨观众生如“幻人”,进而提出“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因为任何事物,即诸法的本质是无常的,其千变万化就好像舍利弗变成天女,天女又可以化作舍利弗一样,都是众生的幻觉,实无男女的定相。维摩诘居士便依此破除人们对“有法可修”的执著,得出诸佛菩萨所证得得智慧功德,“实无所得”,“但以世俗文字,假名得耳”的结论。基于上述观点,维摩诘居士向来访的八千位菩萨提出“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的问题,所谓不二法门,就是“法本不生,今则不灭”,也即诸法空相的本质。三十位菩萨各自作答,维摩诘居士对此不置可否。因此众菩萨都请文殊菩萨开示,只听他道:“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随后文殊菩萨询问维摩诘居士是否如此。只见维摩诘居士默然无言,文殊菩萨由此赞叹:“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因为一切能用语言文字表述的都是虚妄的,不是诸法的实相,这也就是《金刚经》所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维摩诘经》告诉我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欲求解脱,便在自己的身心上自了,随其心净,自然无出世入世的分别,处处皆是清净佛土。
更新于:1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