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谕法师:初学念佛必须计数
智谕法师:初学念佛必须计数
初学念佛必须计数——智谕法师学念佛的人,切忌散念,因为散念不能摄心,念成习惯,就难以收拾了。所以初学念佛,一定要计数。计数念佛,可能对大家不很习惯,而且很费力;但是,正因为费力,才能摄心。由于它费力摄心,念佛才有功效。不过,初念佛的人,不要拿念珠,拿念珠不容易摄心。用念珠计数成了习惯.于是聊着天也数念珠,光数念珠不念佛。很多人都这样,你检查检查自己,是不是也这样。如果这样,那是以掉散心念佛,千万得改过来。那么,不拿念珠怎么计数呢?有两种用指头计数的方法。把自己的一双手握拳,然后将五个手指头伸一遍,这是五个,再屈一遍,又是五个,于是在另一手屈一指作为十数,屈伸一遍为一百。就这么计数。还有一种方法,更好,那是采取三三四的念法。“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三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三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再四声,共计十声。于是屈一个手指计数,这是十声。这个念法最容易摄心了。这样计数念佛,可使你念得踏踏实实。要是拿念珠念佛,掉散心一点不会伏,徒增散乱,念的佛号,虚虚浮浮,一点不着力。大家记住,初学念佛要计数,计数不可拿念珠。等你掉举心伏下了,念佛有些进步,那时再拿念珠,可帮助你不忘记念佛。初念佛时,每天念多少佛号要有定数。一开始,不了贪多,宁可从少念到多,不可一开始念十万声,念不了,念五万声;五万声还念不了,念一万声;一万声念不到,念五千、三千、三百、两百。这样念佛不好。要知道,你念佛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你的莲华就增长;要是逐渐往下减,它就逐渐萎缩了。那怎么念呢?开始时宁可少,应估计一下自己的时间,每天早晨抽几分钟,或者晚上抽几分钟,能念多少佛号。事情忙,要上班的人,时间不够充分,刚一开始念,不妨先念五百声。五百声念了,若是还有充裕的时间,可增加一千声;一千声还有充裕的时间,一千五。两千,再慢慢地递增,逐渐逐渐精进,那七宝池中的莲华就会逐渐逐渐地增长。当然,念佛是愈多愈好,所以应尽量争取多念。念佛不是摄心为贵吗,怎么要多念?因为念十声、八声,不可能摄心;念三百声、五百声,或许有一、两声摄住了心;念三千声、五千声,就会有十声、二十声摄心。所以要多念,多念自然摄心,可以种入八识田中。比如说,人们看书,一遍记不住,两遍记不住,十遍、八遍,可能有一点点进步;念上三百遍、五百遍,肯定能记住。又好比参加作早晚课,《阿弥陀经》背不下来,但只管念,跟着念,念上几年以后,保证能背下来。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因为它种入第八识了。第一个,大家回去念佛,要计数念,念得心有一点点调伏了,才拿念珠,念珠可帮助念佛。怎么说,会帮助念佛呢?因为不拿念珠,念佛念到十声、二十声,就忘了,拿着念珠念佛,念上三百声、五百声。三千声、五千声,不会忘。这是它的好处,也是它的坏处。坏处在那里呢?由于不忘,就不用心,很容易“掉举”。 第二个,大家回去念佛的时候,要注意到不可有间断,就是所谓“不间断”。怎么叫不间断呢?那不是教你一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叫不间断;而是规定了一天念三千声佛号以后,再忙也要把它念完,念完了这三千声佛号,然后再随时记起来就念,那才叫不间断。如果每天规定念三千声佛号,今天念三千,明天忘了,那是间断。每天一定要念完这个定数,修满了这个定数,平时可以散念,不计数。慢慢慢慢佛号叫它增加,功夫就增进了。第三个,回家念佛,不余杂修。不能凭自己的兴趣,随自己的高兴,有时念念佛,有时诵诵经,有时拜拜忏,有时又持持咒。这样没有用。这是自己捣乱自己,自己找自己的麻烦,这样是不会见效果的,一定要一句佛号念到底。你要是拜佛,就拜阿弥陀佛。面前不管是什么佛,什么菩萨,你拜的时候,就心里想,我在拜阿弥陀佛。不应该看到这是释迎牟尼佛,我在拜释迎牟尼佛;看到药师佛,我在拜药师佛。不管是什么佛,我一拜下去,就拜阿弥陀佛。口要念的话,不管是持咒啦,诵经啦,唱赞啦,我一念一唱,一开声,就是为了阿弥陀佛。心里要是想,就想阿弥陀佛。各位不相信,请想一想,如果身口意三业造了恶,不是一定堕三恶道吗?身口意三业要是行了善,不是一定生人天吗?那么,你的身口意,身礼阿弥陀,口念阿弥陀,心想阿弥陀,哪有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道理呢?有其因必有其果,有其心必造其境,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大家拜的时候,不管面前是什么佛,心里要想我在拜阿弥陀佛。你不知道,念一佛,拜一佛,就是念十方佛,拜十方佛。因为佛与佛的身没有分别。“无分别”而自生“分别”,叫作众生;知道虽“分别”而“无分别”,才是佛。大家记着,佛是没有分别的,你不要自生分别。阿弥陀叫无量光,其光无量,哪一尊佛不在里边呢?阿弥陀叫无量寿,其寿无量,哪一尊佛不在里边呢?那只怪你不知道释迎牟尼佛方便说就是了。念佛久了,心慢慢慢慢降伏了,慢慢慢慢定下来了,念佛的时候,这才是真实念佛了。初学念佛,一定嘴巴念佛,心里没有佛。念佛久了,自然而然地口念,心也念。功夫愈纯这种现象愈明显。到了那个时候,拿念珠可帮助念佛,念珠有念珠的功德。这样念佛久了,“行起解绝”,三藏十二部,一切言教,都用不上。佛号一起,可把它们都放下。不相信,就念一念试试看,就会知道满肚子学问,一点用不上。可能有人会说:“那么说,我平时看经看教,没有用吗?”有用。不过那是走路的拐杖就是了。假使有人把拐杖当作路,这个人是白痴。上了路以后,拐杖可以不要了,拐杖不是路啊,它只是帮助走路。三藏十二部也是这样。仅仅是帮助修行就是了,它不是修行。认为三藏十二部就是修行,就是法,这就死于句下了。所以古德讲,“行起解绝”。不光是念佛法门,一切修行法门,都是这样。行起解绝,解绝才能行起。得受用不在经文上,而是从修行上,从修证上得受用的。大家应记住这个要点啊:不可余杂修。应该专拜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专想阿弥陀佛。这样修久了以后,自然能得受用。修久,得到受用以后,就不须别人指导,自己就知道了,要是不按这路子修,胡思乱想,东扯西拉,虽学识渊博,到头来恐怕事倍功半,很难得到受用哩。我再重复一遍,初念佛不可散念,散念不摄心,念佛号飘飘浮浮,毫不着力。一定要计数,计数不可用念珠,应用手指计算,或者用三三四的办法计算,不过,很麻烦,很不好念,但是,也就因为这样,才有效用;感觉好念,那就不能通过心,滑流过去了。还有,不可间断修,每天规定念多少佛号,一定要把它念完。其余的散念可以随意了。若怕佛号念不完,就先从少数开始。我相信,任何人再忙,十分钟,八分钟总能抽得出来的吧,再不然,坐在公共汽车上,也可把它念完;走路的时候,也可念完;吃饭的时候,也可念完。总之,教它不间断,再有,不可余杂修,拜就拜阿弥陀佛,念就念阿弥陀佛,想就想阿弥陀佛。这样久久用功,自得大受用。以上三点必须记住。现在我们开始,行起解绝,至诚一心,念阿弥陀佛。
上一篇:除夕吃蔬菜六个必知
下一篇:高考念心经还是普门品
相关文章
- 大虚法师:《楞严经》讲记唵嘛呢叭咪“牛”
- 延参法师:不带怒气出门不带怨气处世
- 贤崇法师:佛命永续 薪火相传
- 仁清法师:念佛和诵经前是否应先上香
- 贤崇法师:《心经》今说—以空性洞鉴人生
- 宽见法师:能否施舍?取决于你的动机
- 寂静法师:学佛三年了,为什么还是觉得很苦?
- 宽运法师:患得患失的人生很可怕
- 佛教法师讲经 演培法师:简介(生平)-皈依佛
- 贤崇法师:禅修中的认识论与价值观
- 高僧故事:广钦法师感化猛虎 一次入定长达四月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一)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二)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三)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一)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二)
- 贤崇法师:快乐人生法则三种:奉献 使命 心量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下(一)
- 演培法师:佛法的因果论
- 演培法师:观世音菩萨灵感录
猜你喜欢
-
年味
年味文 | 觉开关于“年味”,从古到今可能是个特俗的话题,可是今年过年我却必须要重提这个古老的话题。自从我加入先生家这个大家庭开始,每年过年都是老一套。因为公公是家中老大,所以,每年初一所有的亲眷都来我..
布衣百姓 2025-04-03 -
随喜令妒嫉种子灭掉,福田不断增长
人类的很多痛苦来自妒嫉心。对财富、名声、权利、脸蛋、身材、家庭,甚至周边的亲朋好友,只要是比你优秀的,都容易去妒嫉。妒嫉心,像一张网笼罩着我们全身,当你觉得不快乐的时候,也许妒嫉正油然而生。我们经不起..
佛教寓言故事 2025-04-03 -
慧远大师:念佛三昧诗集序
慧远大师:念佛三昧诗集序念佛三昧诗集序晋庐山释慧远序曰。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则无幽不彻。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闲..
慧远大师 2025-04-03 -
对吃肉越执着,业障越深重!
对吃肉越执着,业障越深重!人要是有业障,真的会听到邪知邪见。比如说,有的人得了皮肤病,听说蛇肉可以治好,吃了几条蛇后,不仅没有好,而且更加的严重。或者有人说:怎么吃素都吃不过牛,我就吃肉,人心好心善就..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慧远大师:佛影铭
慧远大师:佛影铭佛影铭晋沙门释慧远。佛影今在西那伽诃罗国南山古仙石室中。度流沙从径道。去此一万五千八百五十里。感世之应。详于前记。夫滞于近习。不达希世之闻。抚常永日。罕怀事外之感。是使尘想制于玄襟天罗..
慧远大师 2025-04-03 -
陈静瑜:你愿力很轻的时候,绝对是业力占主要
陈静瑜:你愿力很轻的时候,绝对是业力占主要有位同学问,说:“老师,还是有疑问,快死的时候阿弥陀佛不现前,我怎么办?他还是不来接我。”我说:“这个你就放下,最关键的原因你善根不够,所以你会产生这种“疑”..
布衣百姓 2025-04-03 -
慧远大师:明报应论并问
慧远大师:明报应论并问明报应论并问释慧远问曰。佛经以杀生罪重。地狱斯罚。冥科幽司。应若影响。余有疑焉。何者。夫四大之体。即地水火风耳。结而成身。以为神宅。寄生栖照。津畅明识。虽托之以存。而其理天绝。岂..
慧远大师 2025-04-03 -
寒号鸟
传说有一种小鸟,叫寒号鸟。这种鸟与众鸟不同,它长着四只脚,两只光秃秃的肉翅膀,不会像一般的鸟那样飞行。夏天的时候,寒号鸟全身长满了绚丽的羽毛,样子十分美丽。寒号鸟骄傲得不得了,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慧远大师:沙门袒服论
慧远大师:沙门袒服论沙门袒服论释慧远或问曰。沙门袒服。出自佛教。是礼与。答曰然问曰。三代殊制。其礼不同。质文之变。备于前典。而佛教出乎其外。论者咸有疑焉。若有深致。幸诲其未闻。答曰。玄古之民。大朴未亏..
慧远大师 2025-04-03 -
慧远大师:沙门不敬王者论
慧远大师:沙门不敬王者论沙门不敬王者论晋释慧远晋成康之世。车骑将军庚冰。疑诸沙门抗礼万乘所明理。何骠骑有答。至元兴中。太尉桓公。亦同此义谓庾言之未尽。与八座书云。佛之为化。虽诞以沦茫浩。推乎视听之外。..
慧远大师 2025-04-03 -
对真理的坚持追求
佛教反对执着,但佛教赞赏对真理的坚持追求。学佛也一样,选定了法门,就要锲而不舍地进行努力的修练,不可朝三暮四。今天学这法门,明天学那法门,门门会点,门门皆不通,就像要去北京,一会想坐飞机,一会儿又回过..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正问不问
僧问:如何是正问正答?洞山良 禅师曰:不从口 道!僧曰:若有人问,师还答否?师曰:也未问!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对于自己的傲慢你看得到吗?
对于自己的傲慢你看得到吗?当我们生起傲慢心时,脸上容易露出坚硬、拒绝的表情,行为和语言上也会显得别扭,不能放松、敞开地同别人交流。傲慢心强大的人处处想表现自己,希望获得别人和公众的认可、赞扬;不愿意与..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武夷岩茶与佛教不解之缘
武夷山,重峦叠嶂,丹霞地貌,终年云雾飘绕,空气湿度大,适合茶树生长,为出产名茶提供得天独厚条件,而佛家之所以把寺庙修筑于深山密林,就是仿照他们远避尘世,静宜诵颂的道理。把寺庙修建于红尘之外,少有人世纷争干扰,没..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可以在室外读地藏经吗
在室外也是可以去读地藏经的,只要让自己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在去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到他人,就能使自己可以去读地藏经,这样也是能使自己会有好的感触,从而能够加深自己对自我的把控。1. 在室外读地藏经也是能使自己..
地藏经经典 2025-04-03 -
宣化上人:今天农历腊月廿九 恭迎华严菩萨圣诞
殊胜吉日请吃素、放生、诵经、礼佛、供灯,广做功德,回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南无华严菩萨摩诃萨南无华严菩萨摩诃萨南无华严菩萨摩诃萨顶礼贤首四祖清凉澄观国师!华严菩萨清凉国师节选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宣..
宣化上人 2025-04-03 -
武夷岩茶与佛教不解之缘(一)
武夷山市茶艺团每场茶艺表演,都少不了展示武夷茶文化的代表作武夷禅茶,深受来武夷山旅游的中外宾客赞誉。这一让人回味无穷的禅茶表演,深刻揭示了武夷岩茶与佛教的渊源关系和博大精深武夷茶文化内涵。以佛家道源著称..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对佛的认识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学术界和考古界一致公认)也是产生得最早的宗教,佛教既是重理智的宗教,也是强调实践的宗教。它的理智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法华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法妙难思”。对佛教,如果缺乏..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步步不迷方
罗浮山的显如禅师初访湖北省大阳山警玄禅师,大阳禅师问道:你是什么地方人?显如:益山。大阳:益山离此多远?显如:五千里。大阳:你与么来,还曾踏着地吗?显如:不曾踏着。大阳:那你会腾空了?显如:我不会腾空。大阳:那你怎..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对善人你要亲近,对恶人要远避
对善人你要亲近,对恶人要远避。善人、恶人就是吉、凶不同的道路。就好像香草和臭草这样的一个关系;又像枭鸟和凤凰的差异。所以一个人交结朋友,一定要亲近善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善人他所..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