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个人资料及简介

简介: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国学大师。

01

顽皮的童年

1918年3月18日,南怀瑾出生于乐清县柳市翁垟镇地团村南宅组。他的父亲南仰周是当地绸缎庄的老板,家底颇为殷实。在父母的教导下,作为家中独子的南怀瑾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

南家故居

南怀瑾小的时候,父亲给他请了位博古通今的老师叶公恕。这件事让南怀瑾从小就接触到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

不过,最让南师抱有兴趣的并非儒学典籍,而是中华武术。由于嗜读武侠小说,彼时的他常常模仿着书中的人物在书房偷偷练武;有一次,他在练习“倒挂金钩”时不小心从横梁上摔落下来,发出的巨响惊动了父母,他们这才知道儿子喜爱武功。南仰周夫妇不但没有训斥儿子,反而为他请来了名师修习武术。南怀瑾于是日夜练剑耍刀,进步很快。

趣事逸谈:原老古出版社社长古国治去南怀瑾家里时,被他家惊人的藏书数量所震撼。“里面什么书都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图书馆。”古国治说,甚至连武侠小说都有好几千部。可见南师不仅对圣贤经典广为搜罗,连武侠小说也不放过。与武侠、武术的渊源早从南师少年时期就已结下,并伴其一生。

02风云变幻中的青壮年

17岁时“武痴”南怀瑾放弃了依照父亲心愿成为生意人的安排,不辞辛苦来到杭州,并于浙江国立艺术院学习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

毕业后南怀瑾在中央军校担任教官,并且亲历了战争。

战争的残酷给南怀瑾的人生观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民国三十一年,南怀瑾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弃隐灌县灵岩寺,并广为结识当时名士。他逐渐开始寻高僧、访大师,深研佛法,中途不断吸取各家知识,逐渐形成对儒、释、道的见解。

南怀瑾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各派宗教,其间为了修学,在峨眉山中锋大坪寺闭关修行三年。1945年离藏后赴昆明,讲学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

1949年春,南怀瑾前往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60年代,台湾官方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此举在民间激起强烈的文化乡愁。南怀瑾应当时风候,大书著作,尽力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播,并因此得以名扬宝岛。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服务于人民的安详晚年●●●

1:助力与两岸交流

1988年,南怀瑾返回香港定居。在他刚住下来的第六天,中央想请他作为两岸关系的传话人。南怀瑾义不容辞,为大陆和台湾两岸密使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在他看来,两岸一家亲,都是中国人;不论大陆还是港台,都应是传统文化生根发芽的土壤。

1993年4月27日,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被永远地载入史册,但鲜为人知的是,之前的几年里,南怀瑾先生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付出了很多心血。《中国时报》记者王铭义认为南怀瑾先生是以密使的身份架起了沟通两岸关系的一座桥梁。

2:为故乡建设出力

1996年,南怀瑾先生个人出资五百多万元人民币改扩建幼时旧居后,捐赠乐清地方政府,作为“乐清老幼文康活动中心”。先生为之题写匾名并作《乐清老幼文康活动中心赠言》。

90年代时,南师返回故乡温州,鉴于温州多山而市民常常外出做生意,出行十分不便。南师随决定四处奔走,以筹款修建温金铁路。

金温铁路正式通车后,南怀瑾将自己投资所持的股份尽数上交国家,功成身退,还路于民。

3: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圣贤精神

晚年守着学生学习的南怀瑾

2006年后,南怀瑾在苏州创建“太湖大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后建立了光华奖学基金会,资助了多所大学。

他希望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培养孩子从小读书的习惯,特别是读一些好的传统典籍,哪怕现在一知半解,也可以先把内容记下来。因为这些书里都是宝贝,在将来的某一天,孩子自然会豁然开朗。同时,南怀瑾也不断借助自己的阅历,把诸子百家的学说通俗化,并浓缩成人们能够传承和借鉴的东西。无论是看他的书、听他的课,都能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禅话》《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册,且被人们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2012年9月29日大师南怀瑾先生在苏州太湖大学堂与世长辞,享年95岁。大师虽远去,馨香却永留。如今,太湖大学堂的那把竹藤椅上再也无法看到先生谈笑风生的模样,但大师用95年的修行为世人留下的,却是无尽的影响。

关于“南怀瑾”的文章

本周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