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汉传人物 / 如石法师: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集要 第五品 护正知

如石法师: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集要 第五品 护正知

分类:汉传人物

第五品护正知

1.欲护学处者, 策励当护心;

若不护此心, 不能护学处。

2.若纵狂象心, 受难无间狱;

未驯大狂象, 为患不及此。

3.若以正念索, 紧栓心狂象,

怖畏尽消除, 福善悉获至。

4.虎狮大象熊、 蛇及一切敌、

有情地狱卒、 恶神并罗刹。

5.唯由系此心, 即摄彼一切;

调伏此一心, 一切皆驯服。

6.实语者佛言: 一切诸畏惧、

无量众苦痛, 皆从心所生。

7.有情狱兵器, 施设何人意?

谁制烧铁地? 妖女从何出?

8.佛说彼一切 皆由恶心造。

是故三界中, 恐怖莫甚心。

9.若除众生贫, 始圆施度者,

今犹见饥贫, 昔佛云何成?

10.心乐与众生, 身财及果德,

依此施度圆; 故施唯依心。

11.遣鱼至何方, 始得不遭伤?

断尽恶心时, 说为戒度圆。

12.顽者如虚空, 岂能尽制彼?

若息此瞋心, 则同灭众敌。

13.何需足量革, 尽覆此大地?

片革垫靴底, 即同覆大地。

14.如是吾不克 尽制诸外敌;

唯应伏此心, 何劳制其余?

15.生一明定心, 亦得梵天果。

身口善纵勤, 心弱难成就。

16.虽久习念诵, 及余众苦行,

然心散它处; 佛说彼无益。

17.若不知此心—— 奥秘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 无义终漂泊。

18.故吾当善持、 善护此道心;

除此护心戒, 何劳戒其余?

19.如处乱众中, 人皆慎护疮;

置身恶人群, 常护此心伤。

20.若惧小疮痛, 犹慎护疮伤;

畏山夹毁者, 何不护心伤?

21.行持若如斯, 纵住恶人群,

抑处美人窝, 勤律终不退。

22.吾宁失利养、 资身众活计,

亦宁失余善, 终不损此心。

23.合掌诚劝请 欲护自心者:

致力恒守护 正念与正知!

24.身疾所困者, 无力为诸业;

如是惑扰心, 无力成善业。

25.心无正知者, 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 不复住正念。

26.纵信复多闻, 数数勤精进,

然因无正知, 终染犯堕垢。

27.惑贼不正知, 尾随念失后,

盗昔所聚福, 令堕诸恶趣。

28.此群烦恼贼, 寻隙欲打劫;

得便夺善财, 复毁善趣命。

29.故终不稍纵 正念离意门,

离则思诸患, 复住于正念。

30.恒随上师尊、 畏堕闻法语,

易令善信者, 恒常生正念。

31.佛及菩萨众, 无碍见一切;

故吾诸言行, 必现彼等前。

32.如是思惟已, 则生惭敬畏;

循此复极易, 殷殷随念佛。

33.为护心意门, 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随临, 逝者亦复返。

34.心意初生际, 知其有过已,

实时护正念, 坚持住如树。

35.吾终不应当, 无义散漫望;

决志当恒常, 垂眼微下望。

36.苏息吾眼故, 偶宜顾四方。

若见有人至, 正视道善来。

37.为察道途险, 四处频观望;

憩时宜回顾, 背面细检索。

38.前后视察已, 续行或折返。

故于一切时, 应视所需行。

39.欲身如是住, 安妥威仪已,

时时应细察: 此身云何住?

40.尽力遍观察: 此若狂象心

紧系念法柱, 已栓未失否?

41.精进习定者, 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 吾意何所之?

42.危难喜庆时, 心散亦应安;

经说行施时, 可舍微细戒。

43.思已欲为时, 莫更思他事;

心志应专一, 且先成办彼。

44.如是事皆成, 否则俱不成。

随眠不正知, 由是不增盛。

45.无义众闲谈, 诸多赏心剧,

临彼境界时, 当断意贪着。

46.无义掘挖割, 于地绘图时,

当忆如来教, 惧罪舍彼行。

47.若身欲移动, 或口欲出言,

应先观自心, 安隐如理行。

48.吾意正生贪, 或欲瞋恨时,

言行应暂止, 如树安隐住。

49.掉举与藐视, 傲慢或骄矜,

或欲揭人短, 或思伪与诈,

50.或思勤自赞, 或欲诋毁他,

粗言兴诤斗, 如树应安住。

51.或思名利敬, 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 如树应安住。

52.欲削弃他利, 或欲图己利,

因是欲语时, 如树应安住。

53.不耐懒与惧, 无耻言无义,

亲友爱若生, 如树应安住。

54.应观此染污、 好行无义心;

知已当对治, 坚持守此意。

55.深信极肯定、 坚稳恭有礼、

知惭畏因果、 寂静勤予乐。

56.愚稚意不合, 心且莫生厌;

彼乃惑所生, 思已应怀慈。

57.为自及有情, 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观, 恒常守此意。

58.吾当再三思: 历劫得暇满;

故应持此心, 不动如须弥。

59.秃鹰贪食肉, 争夺扯我尸;

若汝不经意, 云何今爱惜?

60.意汝于此身, 何故执且护?

汝彼既各别, 于汝何所需?

61.痴意汝云何 不护净树身?

何苦勤守护 腐朽臭皮囊?

62.首当以意观, 析出表皮层,

次以智慧剑, 剔肉离身骨。

63.复解诸骨骼, 审观至于髓;

当自如是究: 何处见精妙?

64.如是勤寻觅, 若未见精妙,

何故犹贪着、 爱护此垢身?

65.若垢不堪食, 身血不宜饮,

肠胃不适吮, 身复何所需?

66.贪身唯一因, 为护狐鹫食;

故应惜此身, 独为修诸善!

67.纵汝护如此, 死神不留情,

夺已施鹫狗, 届时复何如?

68.若仆不堪使, 主不与衣食;

养身而它去, 为何善养护?

69.既酬彼薪资, 当今办吾利;

无益则于彼, 一切不应与。

70.念身如舟楫, 唯充去来依;

为办有情利, 修成如意身。

71.自主己身心, 恒常露笑颜,

平息怒纹眉, 善成众生友。

72.移座勿随意, 至发大音声,

开门勿粗暴; 温文悦人心。

73.水鸥猫盗贼, 无声行悄捷,

故成所欲事; 佛谕如是行。

74.宜善劝勉人, 恭敬且顶戴

不请饶益语, 恒为众人徒。

75.一切妙隽语, 皆赞为善说!

见人行福善, 欢喜生赞叹。

76.暗称他人功, 随和他人德;

闻人称己德, 应忖自有无。

77.一切行为喜, 此喜价难沽;

故当依他德, 安享随喜乐。

78.如是今无损, 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嫉苦, 后世苦更增。

79.出言当称意, 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瞋, 柔和调适中。

80.眼见有情时, 诚慈而视之;

念我依于彼 乃能成佛道。

81.热衷恒修善, 或勤兴对治。

施恩悲福田, 成就大福善。

82.善巧具信已, 即当常修善;

众善己应为, 谁亦不仰仗。

83.施等波罗蜜, 层层渐升进;

因小勿失大, 大处思利他。

84.前理既已明, 应勤饶益他。

慧远具悲者, 佛亦开诸遮。

85.食当与堕者、 无怙住戒者,

己食唯适量; 三衣余尽施。

86.修行正法身, 莫为小故伤;

行此众生愿, 迅速得圆满。

87.悲愿未清净, 不应施此身;

今世或他生, 利大乃可舍。

88.无病而覆头、 缠头或撑伞、

手持刀兵杖, 不敬勿说法。

89.莫示无伴女, 慧浅莫言深,

于诸浅深法, 等敬渐修习。

90.于诸利根器, 不应与浅法;

不应舍律行, 以咒诳惑人。

91.牙木与唾涕, 弃时应掩蔽;

用水及净地, 不应弃屎溺。

92.食时莫满口、 出声与咧嘴。

坐时勿伸足, 双手莫揉搓。

93.车床幽隐处, 莫会他人妇;

世间所不信, 随俗避讥嫌。

94.单指莫示意, 心当怀恭敬,

平伸右手掌; 示路亦如是。

95.肩臂莫挥摆, 示意以微动、

出声及弹指; 否则易失仪。

96.睡如佛涅槃, 应朝欲方卧;

正知并决志: 觉已速起身!

97.菩萨诸行仪, 经说无有尽。

然当尽己力, 修持净心行。

98.昼夜当各三, 诵读三聚经,

依佛菩提心, 悔除堕罪余。

99.为自或为他, 何时修何行,

佛说诸学处, 皆当勤修习。

100.佛子不需学, 毕竟皆无有;

善学若如是, 福德焉不至?

101.直接或间接, 所行唯利他;

但为有情利, 回向大菩提。

102.舍命亦不离 善巧大乘义

安住净律仪 珍贵善知识。

103.应如吉祥生, 修学侍师规。

此及余学处, 阅经即能知。

104.经中学处广, 故应阅经藏;

首当先阅览 尊圣虚空藏。

105.亦当勤阅读 学处众集要;

佛子恒修处, 学集广说故。

106.或暂阅精简 一切经集要。

亦当偶披阅 龙树二论典。

107.经论所未遮, 皆当勤修学。

为护世人心, 知已即当行。

108.再三宜深观 身心诸情状;

仅此简言之, 即护正知义。

109.法应躬谨行, 徒说岂获益;

唯阅疗病方, 疾患云何愈?

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