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献法师:讲演(一)法华经大义
普献法师:讲演(一)法华经大义
日期:2010.02.14—02.17地点:狮岩洞元光寺各位大德,大家午安!在新的一年开始,今天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我们每一个人几乎每一天都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来忙东忙西的。今年很特别,我们有连续九天的假期,所以在狮头山这么好的环境,我们大家一起来诵法华经,让我们的心沉淀下来。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让我们宁静的思考生命的方向怎么走,乃至正确的、有意义的。
我们早上诵法华经两卷,下午就简单的来讲《妙法莲华经》的大意是什么。
这部经总共有28品。古代有智者大师单单讲一个「妙」字就讲了几天呢?三个月,就是九十天。「九旬谈妙」是历史上一个典故,《妙法莲华经》这个「妙」字就讲了九十天,如果我们把「妙」字讲一个下午,可能大家都要打瞌睡了。
这部经我看了许许多多的注解,我个人有个人的体会,提供给各位参考。在还没有正式讲经题的时候,各位像我这样双手合十:双手合掌,不要合紧,就这样松花花的。你看这样手像不像一朵莲花,含苞待放。
各位你把手伸开来看,里面有三条线——感情线、智慧线、生命线(天纹、人纹、地纹),我们把双手合起来以后,三条线还是在手掌中;所以你的婚姻、你的事业、你的一切一切就在你的掌中。
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朵莲花,含苞待放。这朵莲花是种在空中?还是楼上?是干净的水呢?还是越脏的水越好?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我们这颗清净的菩提心,每一个人发一念「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我们就是一朵莲花。这朵莲花必须在五尘六欲的水中,出淤泥而不染,最后这朵莲花才能开放。
妙法莲华经》的「莲华」,是说每一个人就是一朵莲花。可是我们这朵莲花总是嫌弃、讨厌很脏的水,我们希望离开这个水;结果因为离开这个水,莲花就谢了。
我们一般信佛学佛的人总觉得家庭很多问题,人跟人之间、同事之间,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我们觉得好烦,「想当年如果我跟师父出家,没有家庭、没有事业,那我多快乐。」我们往往就忘记自己的身份,不知道在自己的职场、在家庭当中长养我们的道心、道业,总觉得世间的一切人事物不断的伤害我们,我们世间人就选择逃避,来减少伤害。这就像莲花剪断了,在瓶子里面,看起来是很漂亮,但是很快就谢了。如果你种在莲花池里面,它可以长得很漂亮,可以耐得很久。
我们再说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师父,他每天看到香灯师很认真的把佛前的花照顾得很好。他说:「香灯师,你插的花耐得很久很久,以前的香灯师他插的花好像没几天就枯萎了。这是什么道理?」
香灯师说:「因为我觉得这个花插进水里的时候,剪断的部份和水接触的地方很容易烂掉,所以我每天把腐烂部份剪掉。因为那个腐烂的地方不剪的话,它吸收水的能量比较差,水会发臭。一发臭的时候,容易长细菌,伤害其它的花朵。所以我每天把花最底下腐烂的部份把它剪掉,然后每天换水,干净的水,所以我插的花比别人维持更久更鲜。」
方丈就说:「你讲的道理就是妙法莲华经的道理,也就是修行的道理。」
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养成许许多多的恶习。恶习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的恶念、邪念、杂念。杂念邪念恶念又从哪里来的呢?无明。所以不把我们的无明、邪念、恶念、杂念那些恶习断除了,我们的生命就不能鲜艳光辉。
花朵如果没有水份的长养,很快就谢掉了。人想成佛,要在哪里成佛呢?就在五浊恶世。就像花朵必须泡在有水的花瓶,如果没有水,这个花很快就谢了。我们的道心也就是要借着众生来加持才会增长。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碰到许许多多的逆境。这些逆境,因为我们内心的颠倒,内心里面的无明作祟,总觉得外在的人事物不断在伤害我。所以一个方法就是逃避,就是用瞋恨心去打击排斥,这是我们众生用的最笨方法。
把外在的人事物当作跟我们是敌对的,所以我们不断的受到伤害,不断的起惑、造业、受苦,这是众生的轮回。我们讲轮回,不是说我死了到哪里去投胎转世。事实上,我们一下子高兴,一下子痛苦,一下子哭,一下子笑,轮过来轮过去的,这就是轮回。在不断喜怒哀乐的圈圈当中,始终就是重重覆覆,不断的演这个「连续剧」。
所以这部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在现实人生当中,能够认识自己,认识外在的一切。《华严经》告诉我们:「因为见到众生苦,所以起大悲心;因为大悲心,以发菩提心;因为发菩提心,所以成等正觉;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诸佛菩萨不能成菩提。」菩提属于众生,是众生赐给我们的。
众生给我们种种的横逆、打击、毁谤,因为我们不善于处理,所以我们跟众生结恶缘;起了烦恼就造业;造业就受苦;这个是恶性循环。
从这部经的经名看,我们每一个人是一朵莲花,这朵莲花就在五尘六欲社会环境当中,来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而这个方法是非常微妙的,所以叫「妙法」。在五尘六欲的社会中,我们不觉得龌齰,不觉得是障碍我们修行的,我们不会让世间障碍我们、烦恼我们。这个方法是微妙不可思议的,必须好好用一番心思去修学,最后我们这朵莲花就可以成就。
所以我认为佛法是很实用的,不是空谈。我们如果「一等,二靠,三就落空」。我们等待退休下来没事做了,我来信佛学佛;或者是说我等到退休以后,我的子女都成家力业了,我才信佛学佛;然后我找到一个师父依靠,我往生的时候这个师父就帮我超度;所以是「一等,二靠,三落空」。
我们学佛的人应该是「一想,二做,三成功」。你心里这么想,你就去做;想清楚了,你就去做,最后你就会成功。这就是告诉我们,你这样子想,你马上要做,你就没有烦恼。所以,佛法是很实用的人生哲理,是探讨生命的,如何让自己从烦恼的生命现象当中,走出烦恼的困境而当下得自在,不是等到来生来世。
有些没有智慧的人总觉得这一生很尴尬,没意思,把一切希望寄托未来,寄托来生来世;我给他一个名词,叫「三等国民」或「三等修行人」。等我退休,等我老年,等我来生,这就是三等修行人。
《妙法莲华经》就是要我们把握当下。生命是这么有限,我们就在有限的人生当中,充份利用我们的身心去创造智慧福德。这个法真的是要用一番心思去理解,菩萨如何从一个凡夫到成正等正觉,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部经。
佛陀说这部经的时候,有些众生难以接受,有些听众就走了。我们早上诵的时候,经中不是说有好多听众不愿意听就走了。为什么?
我们从整个佛教的历史来看,佛陀当时所说的法,是契合当时人类的思潮思想。因为当时整个印度是弥漫着厌世的思想,总觉得轮回是很痛苦的。当时印度人认为人活在世界上,二十岁以前是成长时期,二十岁到四十岁是服务社会,四十岁以后出家修道;不一定跟佛陀出家,因为当时有许许多多的沙门团。
他们认为四十岁以后是宗教修行期,而修行的最高境界是回到清净的梵天。「梵」就是清净。回到清净的梵天就解脱自在了。佛陀认为,你说这是五浊恶世,认为要回到清净的梵天,这叫「舍一取一」,舍掉一个又执取一个,我执我见还在,这是永远不得解脱的。
所以佛陀才告诉我们,在现实人生当中,现实环境的一切,没有一个什么可以伤害我们,那是因为我们的无明作祟,认识不清,邪知邪见,所以外在的人事物就不断的伤害我们。是我们的烦恼心、无明心去招感外在的人事物,我们接受它的伤害,而且不断伤害。
这部经就是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它是客,我们内心的知见才是主人。如果是能够正知正见,那么外在的一切(客)就不会喧宾夺主,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成就道业。
譬如,我们在路上看到一块石头,有些人被这块石头绊倒了,聪明的人会利用这块石头当作垫脚石,爬上山坡,也许就有一个小径直接到达目的,很快。没有智慧的人,人事物都是他的绊脚石;有智慧的人就在人任何时空当中,一切一切的人事物都是他成功的垫脚石。
所以学佛法的人,一切必须回归到现实的人生当中,在人生的人我接触当中,一切一切我们都要先打预防针。什么预防针呢?外在的人事物是不会伤害我们的,是我们的烦恼种子、无明种子、贪爱瞋恨的习气结合外在的五尘六欲,不断的侵犯我们,这叫内神通外鬼。我们内在的烦恼无明、贪爱瞋恨是「内神」,就会跟外在的五尘勾结在一起。如果我们心念正了,正知正见了,外鬼就不会进来。
所以学佛法的人要了解到说,我们真正能掌控到、把握的、很实际的,就是当下的正知、正见、正念、正行、正语,外在的一切都是帮助我们成道的善缘,是我自己伤害我自己。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
所以这部经就是告诉我们,从我们颠倒的凡夫一直到成佛的心路历程,它的过程是怎么修,然后最后我们这朵莲花绽放。
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所面对的听众都是苦行外道。修苦行:一天吃一顿,要不然三天吃一顿,饿到皮包骨。有些人修把气停止呼吸,佛陀也曾经修这个法门。外面这么多烦恼,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因为我有呼吸;好,那么我停止呼吸。妄念会不会来呢?照样来。他修苦行修到这个程度,妄念照样来。
佛陀也是饿到跳到河里去洗澡的时候,没有力气,爬不起来,差一点就死掉。爬起来以后,他发现修苦行不能得道,因为没体力不能悟道。当时印度就是修苦行外道。那么一般世俗的人就讲究乐,放纵情欲,吃喝唱跳,饮食男女。他又发现这个路走不通。
所以当时印度就两个极端:一个是放纵五根,在五尘六欲当中打滚,人生的目的就是享受,吃喝唱跳。另一派的哲学就是我们要修苦行,最后就证到清净的境界,回到梵天,我们一切问题就解决。甚至还有一派说,我们来生会受苦,那我们这一生把苦受掉,来生的苦就没有了。所以他就把刺摆在地上,让身体刺流血;冬天把衣服脱光光让它冷;夏天把棉被包起来让它热;对抗人世间的一切,来生的苦我这辈子先受完了,来生就没有苦。有可能吗?这个不可能,这是很笨的方法。当时的印度就是充满极端的思想。
佛陀发现问题不在别人,是我的知见,因为我有一个「我」的观念,导致苦受。有一个「我」,就产生苦的动力,生命不断延续,不断再生,死了又带着业再去投胎转世,因缘起,心缘识...不断在十二因缘当中没完没了。
所以当时整个印度就是充满这种解脱的思想,断烦恼解脱,不再轮回。可是他用修苦行的方法,还是有我执我见;然后想找个清净的本体,我在清静的本体当中,还是有一个「我」;这个生命的动力、烦恼的根本不断的延伸出来。所以当时佛陀所说的法,就是我们现在所了解的苦集滅道四圣谛。在《阿含经》里面我们可以常常看到经典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者亦无我所,圣弟子住无我想,远离我慢,顺得涅槃」这是当时修行的一种解脱观。
苦集滅道的「苦」,不是说我们人生没有希望,最主要是说我们只要出现生命,就有无穷无尽的问题围绕在我们的身边,不断的涌向我们的身心,让我们去感受:肚子会饿;身体会冷;想到的东西得不到,求不得苦;人跟人之间恩恩怨怨,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生老病死苦。
不断的有无限的问题围绕在身边,佛经里面就用简单一个字「苦」。所以我们讲的苦,一般人以为信佛学佛的人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是灰色的,因为佛陀说人生是苦;不是这样的。真正的意思是说,我们人面对许许多多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善于处理,我们自己身心就会身烦心恼,就做出不合理的行为去伤害自己的身心,这是问题加上问题,重重叠叠。
所以佛陀说人生是苦,是告诉我们人只要出现生命,这些问题就不断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如果我们善于处理,这些苦就不成为苦,而是帮助我们修道的增上缘。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讲。一个有修行的人,他怕不怕死?从理性的思辨来说,有生必有死,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理性去思辨。生的本质是死,你想不死,你就不要生嘛!只有这个办法。你为什么能够让他不生呢?断了我执我见就不会招感生命;你有我执我见,就不断招感生命出现。
出现生命了就必须会死。但是,我们出现生命的过程当中,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我们能够很用心的生活。各位注意「很用心喔!」。不管得到的、失去的、周遭的人事物,一切一切,都很用心去感受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切,很认真的生活在当下。那么当有一天我们要离开世间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是很自然的,因为生的本质就是死亡,时间到了,我该走了。
最近我们看了一个录影带,大陆四川有一个老人家叫作魏国兴,他念佛念得很虔诚了,告诉人家某年某月某日中午十二点他要走了,结果好几百个人就来看到底有没有这回事。结果十二点零二分,他死了。他是在家信徒,他念佛念到有智慧,他就宣布佛七结束的时候,十二点零二分他要走了。这就是我们讲的万缘放下,专心念佛;他就有这个功夫。
当我们说生命的实相是空、无常、无我,不再执着这个「我」的时候,生命的动力就消失了。生命的主体——我执我见没有了,那你可以乘愿到极乐世界,或是来生投胎转世都可以,因为无我了。
众生就是被这个「我」束缚住了。譬如晚上大家跑光光,只有我一个人,又没有电,于是我就想像万一有毒蛇出现怎么办。想啊!想啊!想到最后害怕了,就哭;这是自然的现象。恐惧害怕是来自于想像。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也是这样子的,有太多想像的空间,丰富的想像力。我们死的时候,阎罗王如何如何,刀山啦,油锅啦,想的好多好多,看了好多故事,说人死的时候有好多痛苦。我们自己制造许许多多的幻想,然后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就手忙脚乱了。
这是讲到我们凡夫,有生命来到这个世间,当时印度充满解脱道、解脱的思想,就是这一生生命结束了,就不再出现生命,所以有许许多多的方法,譬如回到梵天去了,修苦行啦,种种折磨自己的身体,甚至让自己呼吸停止,种种奇奇怪怪的行为。
佛陀当时面对的弟子,大部份都是修苦行的外道,所以当时佛陀所说的法,那种解脱之道很适合当时那种根机来接受,而且透过正确的「无我,无我者亦无我所」,就顺得涅槃了。
在无限的时空当,佛法经过两千五百多年流传到现在,假如说我们一信佛学佛,透过无常来看人生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所以依据时代众生的根机,我们发现这个时代当中,人类所需求的就是发菩提心、菩萨道;不离开世间;生死即涅槃;既世间而出世间;烦恼即菩提;在现实人生当中能够去超越。这是现代人的需求,非常广大的一个市场。
现代人的思潮就是说,如果我们远离现实的家庭社会,我们躲在深山里面,那一般社会是不允许的。两千五百年前那个社会,你远离家庭去修道、去沙门团,是受人尊敬的,因为你万缘放下,做宗教的修道生活。这就是一个时空当中,市场的需要、人性的需求是不同的。不同的时空,有不同的需求,对生命的价值观会不同,修道方法也有所不同。而这些法是佛陀当时都有,只是现代觉得迫切的需要。
所以《妙法莲华经》也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在现实人生当中去超越这些烦恼痛苦、轮回生死,而不是远离现实人生去寻找一个乌托邦,想像的一个理想世界。人生即是超越,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转识成智,转凡成圣;《妙法莲华经》就是讲这个道理。
「经」,就是真理;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永远不变的真理。这个不变的真理我们可以实验,重复的实验,而且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经」的另一个意思是道路。本来有树木、山、石头阻碍,那我们把这些路开出来以后,走起来很方便。
「经」就是一条道路:从凡夫到成佛的心路历程,过去圣贤所走过的道路,他把这个道路告诉我们,我们占很多的便宜。透过经典的研究,我们就知道从凡夫到成佛的过程是怎么样子的。为什么?
我们早上诵的经:序品、方便品、譬喻品,说明佛陀来到这个世间,就是要「开示悟入」——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我们的生命空间,是我们的思想、心念、想法去创造的;思想、心念创造我们的生命空间。如果我们的思想心念、想法态度错误了,我们就会生活在痛苦的生命空间。我们的语言又会去创造我们的思想。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语言创造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想又创造我们的生命空间。所以佛陀才告诉我们要修戒定慧——持戒、禅定、智慧,就是从正语下手。也就是说,我们时时刻刻讲的每一句话都要很慎重,包括我们的心念想法都要很慎重;所以古代人说「谨言慎行」。
我们的思想创造我们的生命空间。是快乐呢?是幸福?是不幸福呢?这一切一切都是我们当下的念头。
举个例子来讲。这次海地死了几万个人,幸好我们没有出生在海地,各位有没有觉得我们出生在台湾很幸福。这十年来,整个世界上因为地震死了多少人?四十六万个人。台湾九二一大地震死了几千人,十年来我们没有被地震震死,大家都存活下来,那是很大的福报。当你这样一想,那真的是蛮大的幸福。
像非洲整天就是在打仗当中,这个党派跟那个党派,这个军团跟那个军团。联合国派救援部队去,他们以为粮食里面有枪弹,就把粮食给抢过去,联合国要救那个穷人都没办法救。所以我们生活在宝岛的地方,你这么一想,我们实在很有福报。
你如果觉得活在世界上很痛苦,我请问你:你要当活乞丐?还是死的皇帝?活着能呼吸真的太棒了。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你只要转一个念头:我能呼吸,实在是很有意义;能呼吸、能跑、能跳、能看、能学习、能读书、能做事,这真的是很幸运。
所以我常讲,不要老是说「我老了,什么都不行」,你最起码能够照顾孙子;照顾孙子也是功德无量,这些孙子也是未来的佛子,你这样去孝敬他,他是未来的佛菩萨。你不要去想:「好烦!我跟师父出家去了。」这样想就错了。每一个念头就创造我们的生命空间,你这样想,你就这么做。不要用逃避的方法。
我们只要能跑、能跳、能吃饭,它的名词就叫「年轻」;因为能做事、能吃饭、能服务别人。如果你不能吃饭,要人家喂你吃;躺在病床上要人家为你翻身;大小便要人伺候;那就叫「老病死」。我们简单分成这两个:年轻、老病死。请问各位,我们是不是年轻?!我们能吃、能睡、能做,而且能舍,舍掉烦恼。
信佛的人随时要用观念来转变我们的生命空间。这部经就是告诉我们怎样去转我们的念头,错误的念头要把它导向正觉的想法,你当下这朵莲花绽放。生命的这朵莲花随时都能绽放它的生命之光。
一般人以为我诵什么经就有多少功德,诵什么经就能消多少业障,你的念头如果转不过来,业障就不断的干扰你。为什么?内神通外鬼嘛!你不正的念头想法观念你就不断招感烦恼业障。
前几天有一个小姐,她总觉得有一个什么力量要伤害她。她就问:「师父有没有一种神咒可以给我,把外在的什么杀光光,才不会伤害我。」我说学佛不是这样子的。能伤害你的,是你的念头、你的想法态度,你把态度转过来就没事了。所以佛陀一再强调「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生命的问题就在我们的手掌当中;生命线、感情线、事业线,你把手合起来,它就在我们手掌中。
我们每一个人就是一朵莲花,在五尘六欲的水中生长、绽放,这就是这部经的意义所在。(2010.02.14)。
更新于: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