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究竟觉与净土
达照法师:究竟觉与净土
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回归净土心。究竟觉是圆满究竟的觉悟,是终极彻底的解放,是完美极致的归宿,觉悟了一切心源,究竟终穷,也就是佛的觉悟。此是佛法修证中的最后结果,内觉究竟,外显圆明,而无内外之别。如《大乘起信论》说:“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又说:“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佛法的修学重点就是在心地上作功夫,无论自己修学,还是教化他人,都是以获得心灵的解放为终极目标,一直到究竟觉的时候,才是真正达到了这个目标,从此才彻底明白宇宙之实相、人生之真理。
在究竟觉者的心灵世界里,没有任何束缚,也没有丝毫的不自在,就象在自己家的花园里漫步一样来去自如,同时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清净庄严无比伦。因此,佛经中又常常把它称之为“净土”。净土就是生命的完美归宿,从解脱分段生死来说,可以等同于究竟觉的世界,这是我们最向往的生命乐园,我们应该为此作努力、不放逸、勤精进。
一、心灵的彻底解放
有一位烦恼不堪,备受痛苦折磨的人,来到佛陀的跟前,非常诚恳的祈求佛陀能够帮他解脱。佛陀从心中流露出一种深远的宁静和安祥,具有无上慈悲的声音,严肃而和雅地告诉他说:“没有人能够束缚你!”被佛陀那斩钉截铁的法语所震撼,那人的所有烦恼痛苦,也就当下烟消云散,不留痕迹。
禅宗初祖达摩在少林寺面壁,神光为法断臂,疼痛难忍,遂乞求说:“吾心未宁,乞师为吾安心!”初祖说:“将心来,与汝安。”神光说:“觅心了不可得。”初祖说:“与汝安心竟。”神光即于言下大悟,遂传正法眼藏,绍为二祖。
二祖出道弘法,僧璨浑身得风疾之病,感自罪障深重,前来乞求二祖为其忏罪。二祖说:“将罪来,与汝忏。”僧璨说:“觅罪了无痕迹。”二祖说:“与汝忏罪竟。”僧璨即于言下大悟,身心欢悦,疾病消除,遂传正法眼藏,绍为三祖。
三祖广度众生,道信前来谒见,请益说:“不为别事,唯求解脱之法,乞师赐予!”三祖说:“谁缚汝?”道信深自内观,随即说:“不曾有谁缚我。”三祖说:“与汝解脱竟。”道信于言下大悟,遂传正法眼藏,绍为四祖。
四祖出道弘法,路上遇一小儿,相貌超群,祖问:“汝姓氏如何?”小儿说:“无常姓,是佛性。”祖问:“汝无姓耶?”小儿说:“性空故!”祖知其器宇非凡,遂至小儿家,向小儿父母化缘此儿,度其出家,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这正是:
断臂安心不见心,浑身风疾罪无痕。
寻求解脱何曾缚?佛性小儿唱空音!
这是中国禅宗最先的五位祖师,对于心灵彻底解放的一种表现。二祖、三祖都是在极为痛苦的时候,得以窥见心性;四祖是在求道之心至诚恳切的情况下,了悟无缚解脱自性的;五祖更是洒脱了,就在游戏娱乐之际,对答心性的实相。可见,心灵的彻底解放,属于“悟”,而不属于“修”。在未悟之前的修行,都是为了最后的“悟”做准备,只有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机缘一成熟,马上就能悟入。但是,想要真正悟入,一定要放下那个“修”才灵。否则的话,甭想!
就在身心极为痛苦难忍的时候,如果能够灵光一照,直下体悟这个不生不灭的本觉真心,一把拽住,当下便可妙用无穷。生命的爆发力真是不可思议,犹如“大死而后,方能大活。”剿落一切知识的是非计较,超脱所有身心的爱恨执取,放开任何世间的名闻得失,就在“悬崖撒手”之际,丧身失命,何其豪壮!何其妙哉!
如果还不能作大盗一次破门而入,那就只好寻找“主人”了,等掌握钥匙之后,自然也能登堂入室,稳坐堂奥的。所以,佛法的修学法门极多,八万四千法门,门门能入大道,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又显示了心灵本身的妙用恒沙。
所以,除了禅宗的直指之外,还有净土宗、密宗等许多修证法门,特别是在帮助临终者体悟法性方面的,就算此二宗最为殊胜微妙了。而且在临终的时候,心性也最容易被揭示。可以说,对心灵解放最有效的,就是这三个极具实践性的宗派了,每一宗都有直到妙觉极果的妙法,在下文将相应的予以介绍。
当心灵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之后,一切虚妄的执著和偏见,都销声匿迹,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身心世界的真实受用。即所谓“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这是何等奇妙的境界啊?本来看到的这些都是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等,缘起缘灭的虚妄之法,而今却成为了生命中究竟真实的完美体现。本来是颠倒分别的痛苦执著,而今却成为了微妙观察的智慧和喜悦。本来是局限隔阂的凌乱的知识结构,而今却成为了圆满广大的剔透明亮的洒脱自在。
此时,世间一切法也就不再是无常苦空的展现了,而是“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的一真法界。***的身心世界也不再是无可奈何的轮回,而是“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的如如不动。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都是佛性的显现,妙用无边,自在无碍。心灵的解放,到此究竟圆满。
二、生命的完美归宿
我常常为生命的庄严而感动不已!努力不已!因为佛陀使这生命有了美好的向往——究竟妙觉,和究竟的归宿——净土。这真是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天大喜事啊!
净土是相对于秽土来说的,秽土就是指有生死烦恼痛苦杂染之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净土则是指“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觉者世界。净土又分为四种: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前三土相当于始觉行者所居的净土,最后者属于究竟觉者所居的净土。而生死凡夫的不觉者则只能居住在痛苦不堪的秽土了。因此,这四种净土都是我们生命的完美归宿。
1、凡圣同居土:又称为染净同居土、染净国。是指人、天两道的凡夫众生,与声闻、缘觉的圣者同居之国土。这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凡居净土,其内亦有恶众生所居住的“四恶趣”与善众生所居住的“人天趣”之别。第二种是圣居净土,这也有实圣与权圣的区分。实圣就是声闻四果、辟支佛、通教的六地菩萨、别教的十住菩萨等圣人所居之处。权圣则有方便有余土中的三乘行人、实报无障碍土及常寂光土的法身菩萨、妙觉如来等,应有缘众生的需要而权巧化生在这个凡圣共同居住的世界。
此外,从这种净土的结构而言,又有净、秽二种区别,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西方极乐则是同居之净土。因为在这个世界里面也有圣人来居住,而极乐世界也有凡夫可以往生到那里去。但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凡夫仍然是生死不能自在的受苦者,而极乐世界的凡夫则是已经解脱了生死之苦的自在者,因此,我们这个世界仍然属于同居秽土,极乐世界才算是真正的同居净土。
由此可见,凡夫俗子,罪业深重,并不可怕,若能至诚恳切,当下一念回光, 十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可往生西方净土。这对于流浪在生死险道的愚痴黑暗者来说,真是何等的喜事啊!就在现实的生活中,假如我们能够一念改悔,顿觉身心一片清净,无为无求,不垢不净,也是当下转热恼为清凉,转地狱为天堂,转秽土为净土了,有何困难呢?生命的归宿就是这样得到逐渐完美的。
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秽土的烦恼众生来说,这个凡圣同居土的归宿,尤其显得倍有意义。我们的真心和佛性,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从来不曾背叛我们,而我们却不能善加了知,也不能得以受用。反而成天就是在浊恶的贪嗔痴当中打滚,受尽了冤枉的苦头。我们自己现前的身心,就是十足的“凡圣同居土”啊!
难道不应该使自己感受生命的自由和幸福吗?难道不应该回归自心的微妙净土吗?难道对自己的生命就这样冷漠,使之处在局限狭隘的烦恼秽土之中吗?如果真的看清楚了生命内在的凡圣同居,我们就会马上感受到生命的清净庄严和彻骨彻髓的喜悦。你一定会感叹自身的完美!
2、方便有余土:又称方便土、有余土。指阿罗汉、辟支佛、初地之前菩萨所居的净土。此等之人,系修方便道,断除见、思惑的,所以称之为“方便”;但还残余障覆中道实相的无明根本惑,故又称其为“有余”。当我们的生命,生死烦恼和贪嗔痴、杀盗淫等等的痛苦没有了,但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内容并未得到完整的展现。就象我们在回家路上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家,但还没有到家,可以在路亭里面休息一下。因为,无始劫来的流浪生死,已经使我们感到极度的疲倦了,暂时休息一回儿。所以,这个净土也是一个美好的归宿。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借助许多方便的手段,使自己体悟生命内在的清净。比如观察世间一切财色名食睡等五欲,都是虚幻不实而害人不浅的,所以就想办法舍弃这些害人害己的事情,通过心中的盘算分析之后,彻底不再被它们所束缚了,同时也就获得了一种解脱的感觉。对于世间一切色心诸法的深入考察,最终明白这一切无非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于是不再为了世间的任何事物去苦心经营,而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寂灭、寂静”状态,从而获得方便的解脱。这也是现实的方便有余净土。
3、实报庄严土:又称实报土、果报国。这是断除一分无明的菩萨所生之处。属于酬报真实之道的无碍自在国土,所以称之为实报无障碍土;纯属菩萨之居,没有有凡夫和二乘人,乃是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所居住的果报土。也就是真正彻底见到了中道佛性的菩萨,所感得的任性逍遥的净土乐园。
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就是在见性之后的菩萨,能够亲自感受到生命内在的真实性,此种真实性是亘古亘今,永不生灭的究竟真实。这是真正回家之后的事,久别的爹娘,终于重逢,何其庆快啊!从此再也不用流浪了。只是还没有登堂入室,仅仅到了自己家的客厅而已。尽管如此,也可以放心的洒脱一把了。
因为,过去无量劫以来,一直在外头,辗转于生死险道,来回于刀山剑树,徘徊于是非恩怨,烦恨于悲欢离合,浊乱的身心,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回家的渴望,一毫也没有放松过。直到如今,方得以真实的安心。感激之情,何能言表?生命之庄严,佛恩之浩荡,师长父母之伟大,直令身毛竖立,踊跃无量,泪流满面!所以这个净土,才是真正的归宿。
如果我们现在能够摆脱过去所有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偏面执著,当下放弃一切是非好坏的束缚,言语动作、思维概念统统抛却得干干净净,直下看住“无所求、无所得、无我、无人”的根本,于此“无所求、无所得”的千钧一发之际,猛然触到现实世界的一尘一物,顿时根尘脱落,山河粉碎,大地平沉。六根门头放大光明的就是自家主人,此时的世界也就是实报庄严净土了。何其迅速?何其安逸?
4、常寂光净土:又称理性土。为全然断除根本无明的佛陀之住处,也就是妙觉究竟果佛所居的净土,乃常住(法身)、寂灭(解脱)、光明(般若)的佛土。究竟觉与净土在这里才是完全平等一致的。此乃圆满极致的生命景况,彻底进入了自家堂奥,可谓生命至真、至善、至美、至慧的完整体现。完美的宁静和光明也得到了全面的显发,真是微妙无比,难以形容啊!
常住、寂灭、光明这三种德性,都是我们生命中完美极致的归宿。在身心中无论寻找到其中哪一种,无论是体悟了其中的哪一少分,也足够使自己的身心感到一片安宁和愉悦。所以,这是我们生命的终极努力方向,也是整个大乘佛法的最高境界,我们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可以探索到宇宙之实相,人生之真理!
需要说明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也是四土具足的,只要往生到那里,就一定能够逐步上升,最终证得常寂光净土。所以,只要到了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也就必定不会退转,而到达究竟觉了。
上一篇:儒、道、佛三家文化概论
下一篇:儒童菩薩本生
相关文章
- 只要心中清净无欲眼前就有极乐净土
- 大虚法师:《楞严经》讲记唵嘛呢叭咪“牛”
- 延参法师:不带怒气出门不带怨气处世
- 贤崇法师:佛命永续 薪火相传
- 仁清法师:念佛和诵经前是否应先上香
- 贤崇法师:《心经》今说—以空性洞鉴人生
- 宽见法师:能否施舍?取决于你的动机
- 寂静法师:学佛三年了,为什么还是觉得很苦?
- 宽运法师:患得患失的人生很可怕
- 明张守约《净土圣贤录》
- 佛教法师讲经 演培法师:简介(生平)-皈依佛
- 贤崇法师:禅修中的认识论与价值观
- 高僧故事:广钦法师感化猛虎 一次入定长达四月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一)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二)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三)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一)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二)
- 贤崇法师:快乐人生法则三种:奉献 使命 心量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下(一)
猜你喜欢
-
希阿荣博堪布答: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
希阿荣博堪布答: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问: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希阿荣博堪布答:痛苦源于无明。无明指对人、事、物的错误认识。就人而言,认为有..
布衣百姓 2025-04-02 -
在互联网上传播SQ,是遏杀青少年罪恶的利刃!
在互联网上传播SQ,是遏杀青少年罪恶的利刃!色字头上一把刀。当今的互联网在传播色情方面真可谓是一把遏杀广大青少年的一把罪恶的刀,其广度和深度和参与人群之众,造化之深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不能比拟的。青春少..
佛教寓言故事 2025-04-02 -
慧远大师:三报论
慧远大师:三报论三报论释慧远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日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
慧远大师 2025-04-02 -
只要心中清净无欲眼前就有极乐净土
只要心中清净无欲眼前就有极乐净土只要心清无欲,看什么都很美,都觉得很可爱。清晨的境界,总令人觉得心很静、很欢喜。看着天色渐渐明亮,就像一盏光明的灯火照彻暗室,令人豁然开朗;四周的鸟啼声,也像一句句的念..
禅宗文化 2025-04-02 -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本)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本)维摩义记卷第一(本)慧远大师著刊维摩经义记序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ji义记一帙至。余得..
慧远大师 2025-04-02 -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末)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末)维摩义记卷第一(末)[慧远大师]次明法宝。法中有二。一摧邪法。二三转下明化正法。摧邪法中以无心意无受行者自无所著。以谓由也。由无心意无受行等便能灭邪故说为以。言无心意无忘心体。..
慧远大师 2025-04-02 -
大虚法师:《楞严经》讲记唵嘛呢叭咪“牛”
大虚法师:《楞严经》讲记(18)唵嘛呢叭咪“牛”幸好,那个“唵嘛呢叭咪牛”的故事,消除了我们的很多担忧和疑虑。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知道的人应该很多,所以师父就不啰嗦了。知道的人请举手,不知道的人请举手..
初识佛法须知 2025-04-02 -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二(本)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二(本)维摩义记卷第二(本)慧远大师著弟子品者。此品之中命声闻弟子问疾。良以声闻学在佛后故名为弟。从佛化生故复称子。从其所告以题章目名弟子品次随文释。于中略以三门分别。一对上生起以释..
慧远大师 2025-04-02 -
巴楚仁波切:以福德来赚钱
巴楚仁波切:以福德来赚钱巴楚仁波切曾对一位年轻人说了一段话,这段开示非常适合在家人,特别是今日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怀着勇气和耐心来从事,直到完成。你的心不应该追逐众人之口,..
禅理故事 2025-04-02 -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二(末)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二(末)维摩义记卷第二(末)慧远大师著次告罗睺令往问疾。对前八人明行修法。此对罗睺明其发心出家之法。罗睺佛子此名覆障亦云不放。在母胎中六年不出。故名覆障及不放矣。何故处胎六年不出。以..
慧远大师 2025-04-02 -
建立正信
建立正信通过学习《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末学才意识到自己对信仰的认知是模糊的,也正因为不具备正见,才会陷于迷信而不自知。导师告诉我们,迷为迷惑,分不清;信为相信、顺从,而迷信就是盲目地相信和崇拜。..
禅宗文化 2025-04-02 -
宣化上人:念地藏菩萨一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
《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
宣化上人 2025-04-02 -
延参法师:不带怒气出门不带怨气处世
延参法师:不带怒气出门不带怨气处世心平气和的去面对自己应该处理的事情,该走的路宽,该过的桥窄,一步一坎坷,一步一欣喜,流走了岁月,苍老了容颜,唯独不改的是那份内心的道义,耿直,乐观,坚强,温暖。人生在..
禅宗文化 2025-04-02 -
高僧故事:才女丧夫醒悟无常 出家受戒德化四方
高僧故事:才女丧夫醒悟无常 出家受戒德化四方编者按:今天这篇故事,选自《比丘尼传》,主人公是中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法师。中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图片来源:资料图片)净检法师道场(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净检,..
谈佛说禅悟人生 2025-04-02 -
死汉难悟道
一从前,有位禅和子在禅堂住了三年,以为人多,打自己闲岔,又自觉工夫不能深入,就去住山。在山里住了三年山,种菜做饭,凡事亲为,又自觉工夫不能深入,山也不住了,就去托钵。托钵两、三年,还是不悟道。一天,他遇到一位有道..
禅宗公案 2025-04-02 -
山鹑让老鹰俯首称臣,佛陀揭开越界大战真相
山鹑让老鹰俯首称臣,佛陀揭开越界大战真相佛陀在一次说法之中,向比丘们讲述了“鹰与鹑”的故事:一只刚成年的山鹑,不愿听从父母的劝告,离开自己熟悉的田垄地,独自飞到旷野中觅食。结果一不留神,被一只饥饿的老..
禅理故事 2025-04-02 -
宣化上人:凡是人有脾气,都是有罪业;
宣化上人开示:所谓无明,就是有脾气。一发无明火,就发大脾气了。为什么你有无明呢?就因为前生造的罪业太重了,所以有这么几句俗话说:“无明火,老虎神,这是前生罪业根。”无明火是前生罪业的根本。凡是人有脾气..
宣化上人 2025-04-02 -
每天吃什么?
云居道膺禅师专程前来拜访洞山良价禅师的时候,良价禅师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道膺禅师回答道:我从翠微禅师那里来!良价禅师再问道:你在翠微禅师那里,他都教导些什么?道膺禅师道:翠微禅师那里每年正月都祭祀十六罗汉..
禅宗公案 2025-04-02 -
开着念佛机,让佛号种在八识田中
随着科技电子产品的发展,念佛机的品种越来越多,在多种品种中,可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声音,跟随念佛,提醒念佛,真的是好极了。在众多念佛机声调中,我最喜欢二种。一是印光大师在世的六字圣号念佛调;二是四字五音念..
禅宗文化 2025-04-02 -
谈放生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谈放生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又值观世音菩萨圣诞,独自一人前往公园放生的时候,在为物命念经咒之时,竟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名男子手持一个长网兜在等待着我把物命放入水中好去打捞。念完经咒,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我把二条..
放生心得 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