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佛教临终关怀的现实意义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佛教临终关怀的现实意义
科学在日新月异地进步,社会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生活节奏在快速地旋动,世道人心在不停地转型。全世界都在期待着新文明的诞生,全人类都在忙碌着新文明的创造。
文明,多么美丽的名字啊!我们从这个名字里面,看不到强权,看不到暴力,看不到恐怖,看不到杀戮,看不到是非的纠纷,看不到黑暗的挣扎,看不到忧郁和痛苦,看不到愚昧和无知,也看不到任何人所不想要的东西。但是,我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了强权,看到了暴力,看到了恐怖,看到了杀戮,看到了是非的纠纷,看到了黑暗的挣扎,看到了忧郁和痛苦,看到了愚昧和无知,也看到了任何人都不想要的东西。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和什么样的人生呢?
这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和现实的人生!
现实就这样充满了狭隘和局限,成为了世界的通病;现实的无奈、不满和无知,也成为了每个人心中的低谷。现实也具有勇敢、正义和纯洁的真、善、美、慧,成为了世界的庄严,也成为了人类奋斗的目标!而更为现实的是,这些正反两面的力量,统统都充斥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谁也不会缺少一点点儿。这就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核心就是人,人的核心就是生命内在的力量,人心具备何种力量,世界也就会随之形成何种结果。因此,世界的文明也就归根于人类自身的文明,文明的启动决定于人心的力量。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就是全人类的人心力量开发之过程。
以现实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的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人类应该是永无止境地努力奋斗下去,体现出生命的生生不息和循环运动,而且奋斗的契入点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最近下手处,这个下手处就是——心。佛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只有这样,从自心自身和身边做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无限的梦想。
人心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虽然会被世风劲吹得四分五裂苦不堪言,或者也会感受到春风得意的一时快活。但是此心亦能解决世间一切生死疲劳,调节苦乐智愚之间的差距,更能妙彻心源,永脱苦厄,随缘策进,妙用无边。所以,对于人心力量的开发和训练,也就成为文明发展的重要任务了。
针对现实社会和现实人生的诸多苦痛而言,死亡之痛乃是苦中之极苦,世界上没有超过此苦者。正因为人们不能安祥自然地面对死亡,且被死亡的哀恸所惊吓而恐惧万分,失去了生命中应有的觉醒与自由,是故佛法的首要目标就在于解脱死亡之苦,包括自己和他人的死亡。解开死亡之谜、关怀死亡之痛、揭示死亡之真相、超越死亡之束缚,乃是佛教临终关怀的基本要务。
然而,死亡之苦也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生老病死、人我身心、世界微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佛教临终关怀的全部内容,也就是对于整个生命和世界的全面关怀了。表现如下:
一、尊重生命
现代社会的科技文明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威胁,特别是战争、武器、唯物等等思想,直接影响到生命内在力量的挖掘和运用。以科学的手段来伤害生命,以唯物的思想来抢掠资源,以不尊重生命的狭隘和自私来发动战争,这是现实社会中现代人的悲哀!
佛教临终关怀的全部内涵,就是要告诉我们:死亡需要精心细致的关怀,生活更需要积极努力的关怀,他人需要关怀,自己也需要关怀。死亡只是生活的延续,要想做到关怀和尊重死亡,那就必须首先做到关怀和尊重生活。生活和死亡一样,是一个生命的不同阶段,是人人必须经历的生命历程,都必须受到人人的尊重和关怀!
首先,尊重生命的觉受,生命包括生活和死亡,生命中的各种感觉和感受都是需要重视的。因为每一个觉受的生起,都连带着生命的全部信息,欢乐忧愁、迷闷洒脱、定力和智慧等,都是生命的完整展现。要关怀一切正在接受这些觉受的生命状态,尽管有些是人们所不愿意的,但还是要尊重每一种觉受的出现,然后清醒地不受一切觉受所束缚,从而体悟到生命本身的完美和尊严。
其次,尊重生命的平等,蝼蚁尚且贪生怕死,何况人呢!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因为人人都必须经历同样的死亡过程,对于死亡也是人人都不愿意的,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生命,所以,对生命的尊重也应该是平等的。佛教临终关怀就是针对死亡而言,在临终关怀上,并没有贫富贵贱的区别,也没有男女老少的迥异,只是一味地平等,平等地受到尊重!
再者,尊重生命的自由和幸福,佛法认为每个生命的内在本质就具有绝对的自由和幸福,只是因为人们流浪在妄想的沙漠中太久了,也就被人们忘记了、尘封了。然而,生命中的任何阶段(包括死亡)都有机会再度揭开这神秘的面纱,还我生命的自由和幸福。临终关怀就是这样孜孜不倦的努力,也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更进一步说明了在生活中开启、体会和把握这种自由幸福的重要性,所以自我关怀和反向关怀都是从生活的时候就要开始努力训练的。这种关怀实际上就是对于未能获得自由和幸福的人,进行关怀帮助而已。
二、净化人心
随着物欲横流的商业气息,人们的心灵已经被贪、嗔、痴、慢等剧毒所侵蚀,也被无奈、不满、无知等烦恼所污染。所以常人在临终之际就非常孤独、非常恐惧、非常无助,也因此而痛苦万分,不能自拔。佛教的临终关怀就是从各个角度来清洗生命中的烦恼和染污,净化人心,升华人生,超越局限,引导人们迈向清净、庄严、广大的境界。
净化心中的无奈,无奈就在于自己心里明白事物的前因后果,但是自己却又无能为力,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卷入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这种痛苦在现代社会的任何角落都存在着。特别是官场上的斗争,面对滔滔洪水般的不良风气,直感自己人单力微,从而被无奈的痛苦所折磨。佛法告诉我们即使在最为无奈的死亡面前,也要保持平静和光明,使这颗心处于自由洒脱的境界。
净化心中的不满,不满就是对于现实人生的种种现象看不惯,由于看不惯而产生了内心的残缺、愤怒和不满的情绪,严重地伤害了人们善良美好的心灵。通过佛法对死亡与生活的写真,能够让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从当下开始,努力创建自我的生命乐园,更进一步也帮助他人净化心灵,这就是转化不满情绪为动力的临终关怀之启示。
净化心中的无知,人类所有痛苦的根源,就在于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当你看清楚生与死原本就是如此相依相存,死亡与生活原本是这么亲密无间,便可解脱所有生命中的狭隘和局限,消除因为无知而带来的痛苦。
佛教临终关怀的全部精神就在于——净化每一个众生的心灵,使人们如实地感受到各自心灵的圆满和完美,能够把握生命中每一个阶段的每一种心情,使之都回归到生命真相的清净、安宁、自由和幸福之中。
三、庄严国土
地球是我们目前居住的大国土,而每一个国家则是我们居住的小国土,佛法告诉我们要“庄严国土”,那就是要庄严所有众生居住的大环境,而不仅只是关怀自己一个人或者少部分的几个人居住的小环境。现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已经充满了恐怖、污染和不安了,我们通过佛教临终的正面关怀、自我关怀和反向关怀,就会体悟到环境对于每一个生命的重要性。可以说,心灵和环境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内外一体,也只有尊重生命、净化心灵之后,才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关怀我们的生活环境,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发出“庄严国土”的呐喊。依正不二,本是大乘佛法的精义;身土不二,也是佛法中所指示“将身命奉献给国家、社会”的依据。
四、利乐有情
现实社会的有情众生,常常是眼光短浅自私自利,及时行乐乐极生悲,一片狼藉混滥不堪。佛教临终关怀的三种关怀情况,都是在极力挖掘和创造生命中的喜悦与安祥,从出生一直到死亡,再从死亡一直到出生,每一种关怀,每一个提示,每一次训练,每一样修行,都是在全心全意地为了有情众生的究竟真实之利益。如果用“如是最胜庄严福,利乐一切诸众生!”来形容佛教的临终关怀,一点也不为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临终的正面关怀、自我关怀以及反向关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能依此指导思想,及时自我关怀,及时关怀他人,当死亡来临的时候,那就一定能够怀着愉悦、带着微笑,勇敢而充满激情地超越死亡了。让我们为人类社会、有情世界这个大家庭的美好前景,而努力奋斗吧!真是:
死生来去本无关,语默行藏日日闲。
莫把黄金当瓦砾,根尘迥脱性天然!
主要参考文献:
1、莲华生大士:《中有闻教得度密法》。
2、莲华生大士:《中阴救度法》。
3、伊文思温慈:《西藏度亡经》。
4、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
5、索甲仁波切:《生死无惧》。
6、卡塔仁波切:《死亡无惧》。
7、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
8、印光大师:《临终三大要》。
9、弘一大师:《人生之最后》。
10、宗斌法师:《涅槃是什么》。
11、世了法师:《饬终须知》。
12、大光法师:《阿弥陀佛助念法》。
13、演培法师:《佛教依业轮回说》。
14、圣德法师:《佛教因果原理》。
15、净空法师:《佛法与人生》。
16、宏印法师:《佛教徒的自我关怀与社会关怀》。
17、慧律法师:《临终备览》。
18、慧律法师:《临终切要》。
19、智敏慧华:《临终一念往生》。
20、元音老人:《中有成就秘笈》。
21、紫虚居士:《佛教的命运观》。
22、紫虚居士:《谈死亡问题》。
23、道升居士:《圆满临终关怀》。
24、陈居士:《真爱与慈悲》。
25、南怀瑾:《佛教的孝道思想》。
26、李炳南:《助念之意义与规矩》。
27、于凌波:《佛法与生活》。
28、叶芳佐:《回归莲花的故乡》。
29、林侠庵:《净土指导》。
30、缪涤源:《了生脱死》。
31、王守益:《从科学与佛学看因果观》。
32、钟茂森:《关于生命轮回的科研成果介绍》。
33、杨大省:《科学时代的轮回录》。
34、黄威南:《情到深处人孤独》。
35、张通文:《中阴身的自救法》。
36、余定熙:《人生最大的一件事》。
37、周中一:《佛教的因果观念》。
38、台中莲社:《助念生西须知》。
39、琴·芮特旭:《打开生死之门》。
40、露意丝茜:《生命的重建——我的故事》。
41、《中有救度行法念诵文》。
42、《业力与轮回》。
43、《生死自在寿份无量》。
44、《藏传佛教中的生死与中阴》。
45、《中国史书中的轮回证据》。
上一篇:净土法门法师:你能佔有、控制什么
下一篇:达照法师:永嘉禅修班讲记 概述
相关文章
- 仁清法师:念佛和诵经前是否应先上香
- 贤崇法师:《心经》今说—以空性洞鉴人生
- 宽见法师:能否施舍?取决于你的动机
- 寂静法师:学佛三年了,为什么还是觉得很苦?
- 宽运法师:患得患失的人生很可怕
- 佛教法师讲经 演培法师:简介(生平)-皈依佛
- 骆驼聊新疆之佛教西行取经第一人八戒禅师——朱士行
- 贤崇法师:禅修中的认识论与价值观
- 高僧故事:广钦法师感化猛虎 一次入定长达四月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一)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二)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三)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一)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二)
- 贤崇法师:快乐人生法则三种:奉献 使命 心量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下(一)
- 演培法师:佛法的因果论
- 演培法师:观世音菩萨灵感录
- 演培法师: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 演培法师:业及依业而有的轮回
猜你喜欢
-
哭泣的石头
哭泣的石头 石堆里有一块小石头不停地哭泣,哭声惊动了他身边的一块大石头。 大石头问:小石头,你为什么不停地哭啊?小石头伤心地说:我不是小石头,我是会发光的金子,我想发挥我的光和热。大石头仔细瞧了瞧小石头..
近现代往生纪实 2025-04-01 -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三(本)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三(本)维摩义记卷第三(本)慧远大师著次释其文。此品有二。一维摩文殊问答辨法。二文殊所将八千大下明说利益。前中先遣来去之相。且置已下问答辨法。来去覆真故须拂遣。维摩先言。文殊后述。维..
慧远大师 2025-04-01 -
周海媚自曝是瓜尔佳氏后裔 祖先曾是广州县令
周海媚自曝是瓜尔佳氏后裔 祖先曾是广州县令新浪娱乐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香港女星周海媚[微博]因演出1994年版本的《倚天屠龙记》走红,她也被封为史上“最美的周芷若”,除了该封号以外,其身世背景也非常惊人,其实..
佛学问答类编 2025-04-01 -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三(末)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三(末)维摩义记卷第三(末)慧远大师著下明所成。所行是其功用之道所成是其无功用德。所成有二。一所成人。二所成事。依前利他化益天女。成就出世不思议德名所成人。依前自利。成就净报所居之室..
慧远大师 2025-04-01 -
仁清法师:念佛和诵经前是否应先上香
仁清法师:念佛和诵经前是否应先上香问:念佛号和诵经前是否上香?如果时间紧先不上香,念佛号诵经咒行吗?仁清法师答:上香、礼拜、穿上海青去诵经、念佛、做佛事,那是非常正规、非常传统的一种形式,那是非常庄严的..
佛学常识 2025-04-01 -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四(本)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四(本)维摩义记卷第四(本)慧远大师著第十六中初电天曰标人别说下彰所说。明无明二返举二相。分别有二。一随相说闇惑之心缘而不了名曰无明。缘智显了说之为明。二约心说。妄心性闇。设有缘解亦..
慧远大师 2025-04-01 -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四(末)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四(末)维摩义记卷第四(末)慧远大师著见阿閦品者。因行既成入佛境界能见诸佛。此品具论。于中初明见释迦佛后见阿閦。从后立称。名见阿閦。阿閦胡语此云无动。此品明见无动如来。是故名见阿閦佛..
慧远大师 2025-04-01 -
地藏经略谈地藏菩萨宣讲地狱果报
地藏经略谈(十九)地藏菩萨宣讲地狱果报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观众生业..
佛教因果定律 2025-04-01 -
慧远大师: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上
慧远大师: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上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上慧远大师著大乘起信论者盖乃宣显至极深理之妙论也。摧邪之利刀排浅之深渊立正之胜幢。是以诸佛法身菩萨皆以此法为体。凡夫二乘此理为性。改凡成圣莫不由之。是故..
慧远大师 2025-04-01 -
周泳杉老师: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周泳杉老师: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这是“祭则致其严”。祭则致其严,我们就看到了汉朝丁兰他刻木的故事。丁兰的父母过世之后,他太想念父母,于是把父母的形相刻成木头,“事死者,如..
佛学问答类编 2025-04-01 -
观音心经功德利益有什么
观音心经具有很多的作用,不仅能开智慧,还能开阔人的内心,让我们能用平静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而且,经常修持观音心经,我们还能得到菩萨的加持。《观音心经》的加持力甚大,可以降服妖魔,化险为夷,满足善愿,成..
心经经典 2025-04-01 -
宣化上人 :大悲神咒,妙用难思
文:宣化上人大悲神咒,妙用难思诵持〈大悲咒〉所得到的好处,就是尽未来际也说不完。今天是大悲七开始。晚间洒净之后,开始诵持〈大悲神咒〉。这个〈大悲咒〉是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说的神咒。观世音菩萨为怜..
宣化上人 2025-04-01 -
贤崇法师:《心经》今说—以空性洞鉴人生
刚才各位都念过了《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么大家知道,《心经》是怎么来的吗?在中国人人皆知的传说即是来自于玄奘。在许多人心目中,他就是那个在《西游记》中那个懦..
汉传人物 2025-04-01 -
圣地莲花开:母亲的垂念与儿子的一吻!
圣地莲花开:母亲的垂念与儿子的一吻!我们这次到佐钦,是居住在林喇活佛家的,有时在空闲时,是可以听到一些故事的,有一天,在温暖的阳光下,我听到一个特别感人的故事,是关于第五世林喇活佛的母亲扎西秋措的故事..
金玉良言 2025-04-01 -
每天都在做什么
某僧问赵州禅师道:师傅!修行的人像什么样子呢?赵州禅师说道:我正在认真地修行。僧再问:怎么?连师傅也要修行吗?赵州禅师说道:当然。我要穿衣也要吃饭呀!僧不解:穿衣吃饭,这是日常琐碎事情,我要知道的是什么叫修行?赵..
禅宗公案 2025-04-01 -
中秋放生记
中秋放生记天地万物众生,皆有灵性,皆知趋吉避凶,能会贪生怕死,皆有悲欢喜怒,今朝放生,物类皆知感恩图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来了,今年我过了一个简单而有意义的中秋节。头天晚上,我老公就问我,明天过节要买..
放生心得 2025-04-01 -
因果可畏:好人头上有灵光,虎不敢吃
因果可畏:好人头上有灵光,虎不敢吃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先母张太夫人,雇了一位烧饭的张婶。以下是这位张婶亲见亲闻所讲的事实:我的家乡,有一个穷人外出讨乞。他走了半天,在傍晚时分,感觉迷了路。但见石径崎岖,..
布衣百姓 2025-04-01 -
无数次生死轮转
无数次生死轮转心灵的律动,很难用笔墨来描述。总的来说,大喜悦甘露般的体验,来源于三世诸佛的悲心,得于善知识的启发与开导,这里,我要先敬礼三世佛陀悲心总集所化现的大悲怙主——圣观自在。敬礼曾为我显现一切..
放生心得 2025-04-01 -
毫厘有差 天地悬隔
文益禅师问修山主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老兄你怎么理解?修山主答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文益禅师又问道:这样领会,又怎么能行呢?修山主不答而问道:那么,和尚你又是怎么领会的呢?文益禅师说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修..
禅宗公案 2025-04-01 -
堕胎之后真的会有婴灵跟着吗
堕胎之后真的会有婴灵跟着吗不被超度的婴灵会怎样?不去超度婴灵,其实也只有两个结果,但这 两个结果,哪一个都是残忍的。第一个结果:等待阳寿尽了,再去投胎。或许,很多缘主看来,这也无不可,但是,这其中有太..
佛教基础知识 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