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点赞推荐 近现代往生纪实 慧远大师 佛学问答类编 佛学常识 佛教因果定律 心经经典 宣化上人 汉传人物 金玉良言 禅宗公案 放生心得 布衣百姓 佛教基础知识 佛学基本知识 其他因果故事 金刚经经典 佛本生故事 楞严经感应 戒邪淫故事 护生漫谈 佛教寓言故事 净土圣贤录 华严经经典 地藏经经典 禅理故事 演培法师 佛教传播与发展 佛典故事 悟性时光 楞严经经典 谈佛说禅悟人生 为人处世 药师经经典 禅宗文化 普门品经典 大悲咒经典 因果报应 星云法师 入门知识 初识佛法须知 首页 / 学佛导航号 / 《六祖坛经》的人生三境 《六祖坛经》的人生三境 分类:学佛导航号 2024-02-05 17:04 文:德光法师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翻开《坛经》,其中精美绝伦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譬喻、玄妙深奥的机锋、心领神会的对话……无一不让我们为之叹美、折服。纵观慧能大师的一生,为求佛道,历尽艰辛。磨坊八月舂米。接法之后,又于猎人队里隐居生活十五年,食肉边菜,韬光养晦,历经了身心的磨炼与煎熬,最终机缘成熟大展宗风。慧能大师从岭南獦獠,到得法开悟,再到大开宗门,这既是时间的磨砺也是人生境界的转变。说到人生境界,王国维先生在其《人间词话》里面用三首宋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比喻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其实禅宗里面也有“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三重境界。禅宗的这三重境界虽然看似简单,大家也耳熟能详,但是文字背后的深义却不那么简单。下面就让末学试着与大家一起在《六祖坛经》中参悟这人生三重境界在我们生命中的真实体现。人生第一境: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先说人生的第一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人们之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因为仅仅是通过现象看现象,而没有洞察到事物的本质。无著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说:“由离法性外,无别有诸法,烦恼即菩提。”可是我们在生活中真的遇到烦恼了,那么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烦恼的时候尽是痛苦而没有菩提的影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般若智慧。《坛经》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众生之所以在烦恼来临的时候不能将其转化为菩提就是因为迷误,不识自心即是智慧处。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就是为了启人心智,洞见本性,所谓心生万法,万法也尽在心中。《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亦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我们之所以悟不出这些就是因为我们般若智慧不够,看问题仅仅停留在现象本身。佛之所以了悟,是因为般若圆满。提到般若,末学想问在座的居士一个小问题,释迦摩尼佛的母亲是谁?有人说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当然是摩耶夫人,也有人说应该是摩诃波阇波提。其实,这两种答案都不对。摩耶夫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太子的母亲,摩诃波阇波提是悉达多太子的姨母,也是他的养母。而释迦牟尼佛真正的母亲是般若,因为要成佛,必须证悟般若,有了般若才能成佛。所以,经典里讲:“般若者,三世诸佛之母。”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山河大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从我们自性的般若所显现出来的。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说到般若也许有人会问,般若不是不可言说的吗?怎么《坛经》里还会专门有一品是<般若品>呢?其实是这样的,般若有三种:第一、文字般若;第二、观照般若;第三实相般若。文字虽不是般若,但是一种方便,犹如舟筏,观照是种实践,犹如驾驶。证得实相般若,就如同驾驶着舟筏到达了智慧的彼岸,离言说,绝文字,圆明寂照,不生不灭。说到这,也许有人又会有疑问了,既然般若是离言绝句的,禅宗也号称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那么为什么禅宗又留下那么多的祖师语录呢?其实,这就涉及到禅与教的关系了。所谓“在心为禅,出口为教”,也就是说,心中悟入了佛法,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那就是禅;如果讲出来,写成文字了,这就是教。禅宗虽然不立文字,但是也不离文字,不住文字,不舍文字。《坛经》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过去的祖师们棒喝、脚踢、举拂子、扬眉瞬目、举手投足,这些形体语言,体态的文字。无非是接引众生的方便法门,如同指月之手。没有般若这只手,一般众生是很难自己找到月亮的。所以没有般若之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生第二境: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说完人生第一重境界,再讲讲人生第二境。想要达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应该怎么做呢?刚刚说了,之所以我们不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是因为智慧不具足,那么智慧从何而来呢?有人说从禅定中来。那么什么是禅定?如何修习禅定呢?很多人一说到禅定,就想到打坐。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看看《六祖坛经》里面的一段对话。当时有位官员,姓薛名简,就曾问过六祖慧能大师,他说:“现在京城参禅的大德们都说,我们要觉悟,必须要坐禅习定。请问大师,您有什么高见?”六祖大师用了短短的八个字,两句话,回答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这句话非常重要。慧能大师告诉我们,禅不能从坐卧之相去计较。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为什么呢?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这就告诉我们,参禅不一定非要打坐,禅不在坐卧,而要用心体会,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心里一悟,宇宙、世界自然会有另一番不同的风光。我们只要守住自心,行住坐卧不废其功,这样天长日久,功夫纯熟,自然可以明心见性。本自具有的佛性,不但无所不在,无所不遍,而且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有一则公案,唐朝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问归宗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须弥山容纳芥子,是无有疑问的。可是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个是否妄言妄谈呢?”智常禅师轻轻一笑,转而问道:“听说你读过万卷书籍,不知道是真是假?”李渤说:“当然是真的!”智常禅师问李渤:“你脑袋子只有一个椰子的大小,你所读过的万卷书籍现在都安放在何处呢?”李渤听后当下大悟。李渤被事物大小所迷,不能悟入中道实相,其实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参禅修慧,悟入了中道,那么自然就可以洞察事物的本质,而不会被其表象所欺惑,故而可以“见山不是山,见水也不是水。”这就进入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慧能大师那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诶?”就是对第二重境界最好的写照。人生第三境: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慧能大师没有在第二重境界过多停留,而是很快就进入了第三重境界。他在听闻五祖大师为其讲授《金刚经》而大彻大悟后感叹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告诉慧能大师:“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学习佛法就是要找回自己清净无染,不生不灭,本来具足的自性。这第三重境界就是一种任运的境界,所谓“任运”即随顺诸法自然而运作,不假人力造作之义。这种任运的境界是以菩提心做基础的。不仅不住生死,而且不住涅槃。所谓不住生死,就是要有般若的智能,超越轮回生死;所谓不住涅盘,就是要有慈悲之心,常住娑婆,救度众生。这是悲智双运的中道实相境界。《宝积经》云:“真实正观者,不观我、人、众生、寿命,是名中道真实正观。”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黄檗禅师开田种菜,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这些都是禅,禅离不开生活。一旦进入了第三重境界,那么就时时处在定中,不修亦修。就像慧能大师告诉惠明的那样:“不思善,不思恶,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也许有人又会问了:佛法不是要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吗?慧能大师怎么会让我们不思善恶呢?举个例子来说,月亮被乌云遮住了半边,黑暗的半边不是月亮,明亮的半边同样不是完整的月亮,都非本来面目。无遮无碍一轮孤悬,任其风云往来,才是月亮的本来面目。其实进入第三重境界后不是让我们没有是非观,而是洞察了事物本质后仍然顺着法度规律去行持。六祖大师在《无相颂》中说到:“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要体现恩的准则,就要孝顺父母。要体现义的准则,就要泯除上下尊卑的分别。不过这些说起来简单,真正落到实处却很困难。给大家讲个故事,过去有个人非常孝顺他的老父亲,也信佛很多年。他老父亲去世后他就请高僧来为父亲念经。他问大师做这场法会需要多少银子?大师说需要十两银子。这个人就说您能不能给我打八折?大师慈悲,说:“那好吧。”大师念完经,回向道:“佛祖保佑,愿老人家往生东方极乐世界。”结果孝子一听不干了,人死之后都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为什么要往生东方极乐世界啊?是不是念错了?大师借机点化他,说:“你有所不知,往生西方需要十两银子,你打八折我只能送他到东方了。”孝子说那不行,我这么孝顺,怎么能因二两银子让他老人家去错了方向?于是补了二两银子,大师继续回向:“佛祖保佑,保佑老人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下念对了。孝子刚要高兴,只见他老父亲一骨碌从棺材里坐起来了,指着孝子破口大骂:“你这个不孝的东西,为了省二两银子,害得你老子我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往西。”这是个笑话,故事中的高僧不是计较二两银子,而是借机点化孝子。故事中的孝子很愚昧,嘴上挂着孝顺,挂着修行,真正遇到问题了却做不到。通过这个小故事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佛法真正实践起来很难。我们这个世界充满着烦恼、忧郁、压力、苦闷,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修行,就是要在烦恼之中,让我们觉悟的菩提之花绽放。我们要养成菩提智慧,终究是离不开自己内心的。惠能大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我们的菩提自性本来具足一切般若智慧,只是上面沾染了许多尘垢,所以不能熠熠生辉。通过不断的修行,哪天尘垢除尽,心体无滞,自然就能体悟桶底脱落、撞破虚空、来去自由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了。如果人人都能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那么我们整个世界就会处于一片清静与和谐之中了。结 语以上就是末学从《六祖坛经》中总结出的人生三境。其实第一重境界也可以看做是身心迷茫的凡夫境界;第二重境界是通过修证,具备了一定的智慧,悟透本来的贤者境界;第三重境界就是具备胜义菩提心,悲智双运不舍世俗的圣者境界。夏天,秋天,静静交接;过去、未来,轻轻重叠。时光,就这样,在兜兜转转间一去不返。不知不觉中,诸位就跟末学一起体验了《六祖坛经》中的人生三境。合上卷本,我们仿佛仍能够感受到慧能大师的那种睿智洒脱。古德云:“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如果我们能够识破自心,则如同仰天望月,不管水如何波澜,月亮都一样明澈。除却乌云,则自然清净无为,和谐无碍。最后,末学用《坛经·咐嘱品》中慧能大师的一个偈子供养大家作为今天的结束:“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阿弥陀佛,谢谢大家! 2024-02-05 17:05 上一篇:慈诚罗珠堪布:修行如何才能持之以恒? 下一篇:在菩萨像前把这部经恭敬念一遍,渐渐就好了 发表 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贤崇法师:《心经》今说—以空性洞鉴人生 宽运法师:患得患失的人生很可怕 贤崇法师:快乐人生法则三种:奉献 使命 心量 高贵的人生,所有的从容尽在酒中! 贤崇法师:了解人生,了解自己 驾驭浪潮,在人生的风浪中前进 贤崇法师:五停心观——用佛的智慧走出人生的逆境 邪淫对物体,对车,对祖坟以及人生各方面的影响 实用的人生智慧 星云法师:如何增进人生的幸福 星云法师:人生十问 学佛,让自己改变每一天,知足常乐,那就叫快乐人生 心定法师:禅定与智慧(十)心经 与人生 心定法师:禅定与智慧(十一)金刚经 与人生 如愿法师:人生至少要原谅三个人 学佛人生病了用吃药吗? 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 序言 解脱五浊破难关 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 缘起 有心对治就不难 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 序曲 天地辽阔 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 第一难 贫穷布施 猜你喜欢 哭泣的石头 哭泣的石头 石堆里有一块小石头不停地哭泣,哭声惊动了他身边的一块大石头。 大石头问:小石头,你为什么不停地哭啊?小石头伤心地说:我不是小石头,我是会发光的金子,我想发挥我的光和热。大石头仔细瞧了瞧小石头.. 近现代往生纪实 2025-04-01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三(本)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三(本)维摩义记卷第三(本)慧远大师著次释其文。此品有二。一维摩文殊问答辨法。二文殊所将八千大下明说利益。前中先遣来去之相。且置已下问答辨法。来去覆真故须拂遣。维摩先言。文殊后述。维.. 慧远大师 2025-04-01 周海媚自曝是瓜尔佳氏后裔 祖先曾是广州县令 周海媚自曝是瓜尔佳氏后裔 祖先曾是广州县令新浪娱乐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香港女星周海媚[微博]因演出1994年版本的《倚天屠龙记》走红,她也被封为史上“最美的周芷若”,除了该封号以外,其身世背景也非常惊人,其实.. 佛学问答类编 2025-04-01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三(末)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三(末)维摩义记卷第三(末)慧远大师著下明所成。所行是其功用之道所成是其无功用德。所成有二。一所成人。二所成事。依前利他化益天女。成就出世不思议德名所成人。依前自利。成就净报所居之室.. 慧远大师 2025-04-01 仁清法师:念佛和诵经前是否应先上香 仁清法师:念佛和诵经前是否应先上香问:念佛号和诵经前是否上香?如果时间紧先不上香,念佛号诵经咒行吗?仁清法师答:上香、礼拜、穿上海青去诵经、念佛、做佛事,那是非常正规、非常传统的一种形式,那是非常庄严的.. 佛学常识 2025-04-01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四(本)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四(本)维摩义记卷第四(本)慧远大师著第十六中初电天曰标人别说下彰所说。明无明二返举二相。分别有二。一随相说闇惑之心缘而不了名曰无明。缘智显了说之为明。二约心说。妄心性闇。设有缘解亦.. 慧远大师 2025-04-01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四(末)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四(末)维摩义记卷第四(末)慧远大师著见阿閦品者。因行既成入佛境界能见诸佛。此品具论。于中初明见释迦佛后见阿閦。从后立称。名见阿閦。阿閦胡语此云无动。此品明见无动如来。是故名见阿閦佛.. 慧远大师 2025-04-01 地藏经略谈地藏菩萨宣讲地狱果报 地藏经略谈(十九)地藏菩萨宣讲地狱果报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观众生业.. 佛教因果定律 2025-04-01 慧远大师: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上 慧远大师: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上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上慧远大师著大乘起信论者盖乃宣显至极深理之妙论也。摧邪之利刀排浅之深渊立正之胜幢。是以诸佛法身菩萨皆以此法为体。凡夫二乘此理为性。改凡成圣莫不由之。是故.. 慧远大师 2025-04-01 周泳杉老师: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周泳杉老师: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这是“祭则致其严”。祭则致其严,我们就看到了汉朝丁兰他刻木的故事。丁兰的父母过世之后,他太想念父母,于是把父母的形相刻成木头,“事死者,如.. 佛学问答类编 2025-04-01 观音心经功德利益有什么 观音心经具有很多的作用,不仅能开智慧,还能开阔人的内心,让我们能用平静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而且,经常修持观音心经,我们还能得到菩萨的加持。《观音心经》的加持力甚大,可以降服妖魔,化险为夷,满足善愿,成.. 心经经典 2025-04-01 宣化上人 :大悲神咒,妙用难思 文:宣化上人大悲神咒,妙用难思诵持〈大悲咒〉所得到的好处,就是尽未来际也说不完。今天是大悲七开始。晚间洒净之后,开始诵持〈大悲神咒〉。这个〈大悲咒〉是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说的神咒。观世音菩萨为怜.. 宣化上人 2025-04-01 贤崇法师:《心经》今说—以空性洞鉴人生 刚才各位都念过了《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么大家知道,《心经》是怎么来的吗?在中国人人皆知的传说即是来自于玄奘。在许多人心目中,他就是那个在《西游记》中那个懦.. 汉传人物 2025-04-01 圣地莲花开:母亲的垂念与儿子的一吻! 圣地莲花开:母亲的垂念与儿子的一吻!我们这次到佐钦,是居住在林喇活佛家的,有时在空闲时,是可以听到一些故事的,有一天,在温暖的阳光下,我听到一个特别感人的故事,是关于第五世林喇活佛的母亲扎西秋措的故事.. 金玉良言 2025-04-01 每天都在做什么 某僧问赵州禅师道:师傅!修行的人像什么样子呢?赵州禅师说道:我正在认真地修行。僧再问:怎么?连师傅也要修行吗?赵州禅师说道:当然。我要穿衣也要吃饭呀!僧不解:穿衣吃饭,这是日常琐碎事情,我要知道的是什么叫修行?赵.. 禅宗公案 2025-04-01 中秋放生记 中秋放生记天地万物众生,皆有灵性,皆知趋吉避凶,能会贪生怕死,皆有悲欢喜怒,今朝放生,物类皆知感恩图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来了,今年我过了一个简单而有意义的中秋节。头天晚上,我老公就问我,明天过节要买.. 放生心得 2025-04-01 因果可畏:好人头上有灵光,虎不敢吃 因果可畏:好人头上有灵光,虎不敢吃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先母张太夫人,雇了一位烧饭的张婶。以下是这位张婶亲见亲闻所讲的事实:我的家乡,有一个穷人外出讨乞。他走了半天,在傍晚时分,感觉迷了路。但见石径崎岖,.. 布衣百姓 2025-04-01 无数次生死轮转 无数次生死轮转心灵的律动,很难用笔墨来描述。总的来说,大喜悦甘露般的体验,来源于三世诸佛的悲心,得于善知识的启发与开导,这里,我要先敬礼三世佛陀悲心总集所化现的大悲怙主——圣观自在。敬礼曾为我显现一切.. 放生心得 2025-04-01 毫厘有差 天地悬隔 文益禅师问修山主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老兄你怎么理解?修山主答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文益禅师又问道:这样领会,又怎么能行呢?修山主不答而问道:那么,和尚你又是怎么领会的呢?文益禅师说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修.. 禅宗公案 2025-04-01 堕胎之后真的会有婴灵跟着吗 堕胎之后真的会有婴灵跟着吗不被超度的婴灵会怎样?不去超度婴灵,其实也只有两个结果,但这 两个结果,哪一个都是残忍的。第一个结果:等待阳寿尽了,再去投胎。或许,很多缘主看来,这也无不可,但是,这其中有太.. 佛教基础知识 2025-04-01 本月热门文章 雨62 大宝法王 | 六字大明咒的六种利益61 宣化上人:要修无相的功德_360 念准提咒求财58 楞严咒全文及解释58 因果的大网络58 大安法师:道德危机的原因与对策(二)(文字版)57 道坚法师: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破山海明的禅学思想及其实践>的内容提要56 如何理解《心经》中“诸法空相”的终极真理?56 星云法师:佛教对因缘的看法55 更多 热门标签 回向文(2) 佛学(30) 轮回(2) 佛经(80) 功德(146) 佛家(8) 地藏王(1) 慈悲(43) 拜佛(1) 解脱(119) 四大天王(1) 金刚经(113) 回向(64) 回向偈(2) 佛性(14) 南怀瑾(3) 学佛入门(1) 菩萨(313) 人身难得(2) 成就(30) 阿弥陀佛(115) 索达吉堪布(37) 智慧(106) 念佛(24) 经书(10) 讲经(1) 弘一大师(1) 禅学(4) 佛教(311) 持咒(2) 随机推荐 姿态和女主播连麦跳极乐净土,被女友用黄瓜打头!粉丝:太骚了 净土法门法师:专意念佛 嘎玛仁波切:佛法僧的六种殊胜功德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可以读吗 惭愧也是德行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七大自我信念的暗示 凡夫学佛的两种执着 禅宗-黄龙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