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才能破除迷信
学佛才能破除迷信
夫信者,万物之都会,群力之中枢,古德先圣视为事理具体之总轴也。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而信岂可迷之!如人行路,信东为西,在未果决时访问知人指正,正是破除所信之迷,而非破其能信之心也。即按世人论之,则无一不信,而复有迷之甚者。若以世事举其所迷者,则有过恒河沙数之多,不胜枚举,只可综诸理性论之,则可该括一切事端。
凡世界中一切依他起性、不能独立者,皆属迷信;况偏计执性,不知本自平等,竟认因缘和合而生者信为实有,岂非迷信之复甚者乎!以何见之?且论世间万物之生灭,而世人信为实有,竟不知是偏计执信,所迷甚多。且就执迷信有生灭者破之,审察生灭二相不能并立,当有先后之别,可谓先有生乎?先有灭乎?若谓先有生相,再问生相云何先有?必转计之谓先前无之、今始生之,既计先前无之、今始生之,既计先前无之,是无即灭相也,而灭相在先,则不应说先有生相也。若再转谓先有灭相,当复如是破之,亦不能成立。若先若后,既皆不成立,而生灭又不能并立,其迷信有生灭者,其理由安在?岂非任意普偏,妄心计度,执迷不悟,自以为实?故曰:偏计执信,判为迷信,不为过也。
《中观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又云:“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我佛如来教诸弟子,须学无生法忍,方破一切迷惑。故天台二祖北齐大师圆悟中观论所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而世人不悟,迷之甚者即执因缘所生、信为实有,迷之浅者悟因缘即空、自信独得,迷之再浅者悟因缘即空即假、自信以为彻底,岂知皆是迷信,不过迷之深浅不同耳!若破迷至究尽者,圆悟即因缘即空即假即中,此四法本来不即不离、不一不异、非纵非横、无高无下,常自圆融平等,岂可分别或因缘、或空、或假、或中耶?
至此,略破偏计执性之迷信。
复破依他起性之迷,其他无知识之迷信者则不足破之。尝闻知识分子中者,往往嗟叹精神无有寄托之处,此言一发,道出一切迷信之根蒂,透露凡圣之枢机,转迷成悟即在此也。何则?精者,万物之精神;神者,天心之灵慧。赋于人身,谓之知觉(即见闻嗅尝觉知);换言之,精神即知觉也。谛审精神,切不求寄托之处。何则?凡世间一切万物皆是依赖之性,以依赖之性为实在,终成危殆不安。按万物寄托于大地,大地有粉碎之日;大地寄托于虚空,虚空有壅塞之时;虚空寄托于精神之内,而精神知觉本来不生不灭,岂有危殆不安?吾人不信空在觉中,乃知识卑劣,自局之过。
《楞严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于此若能转识生信,方见偏真谛理,将破少分迷信。所谓“空生大觉中”者,乃文殊总显灭妄归真,不得已之言,用权巧方便而说,对迷者择轻避重而已。
若以究竟彼除迷信,必须观大地万物虚空,乃至十法界等同是一个知觉,知觉外再无非知觉(一真法界)。无非知觉,对待知觉(如水投水),知觉亦不可得(如以空合空),无得无不得中,亦不泯其大地,乃至十法界等之纤毫(事事无碍)。如是会之,庶可商量破除迷信,而破除迷信者唯佛一人,故可知学佛始能破除迷信也。
或问: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云何为不得已之言?
答:“空生大觉中”者,乃所说之法;“如海一沤发”者,以喻合法。文殊对示迹之阿难所说,并为后世之学人转深迷而得浅悟也。故说空小觉大,空在觉中,以反其能觉之心,莫随物转,俾知物赖于心,以免其流转五道。
若以究竟言之,在七大文中说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及性空真觉、性觉真空,此言方是色空不二、空觉一如、究竟随智之言也,岂有大小内外之分别耶?故曰: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任何言中,凡有带大小内外对待等义者,皆属偏计;及依他起性,即二乘圣人尚属依他起性,以依俗证真故,虽属依他,然非依赖。依赖者,乃依之相应,不得离故。依他者,依俗修真,为离俗故,故不相应。是故不依他起,方显独立;灭偏计执,本自平等。若果平等独立,始堪称大无畏之精神。此无畏之精神即般若德,独立之行即解脱德,平等之性即法身德,是三德秘藏,乃佛证之。
今世界之高人博士无不提倡平等、独立、大无畏之精神,若不读佛经,焉知真平等、真独立、真大无畏之精微善美耶?由是破人间之迷,生究竟之信,舍佛法,其谁能彻底也?故曰“学佛始能破除迷信”,诚哉斯言!
上一篇:十元钱救了自己一命
下一篇:宣化上人:我们的莲华母亲-皈依佛
相关文章
- 对佛的认识
- 建立正信
- 寂静法师:学佛三年了,为什么还是觉得很苦?
- 青年学佛三遇鬼妻 最终发现恐怖真相
- 在家学佛,应该如何确定每日的功课?
- 找自己
- 大安法师:学佛需要有正知见
- 大安法师:学佛后患病对佛法失去信心,要怎么解决
- 贫女乞食
- 学佛几年仍生不起出离心和求往生的心,如何培养出离心并具足真信切愿?
- 星云法师:学佛前后
- 学佛,让自己改变每一天,知足常乐,那就叫快乐人生
- 定弘法师:是不是我没有真正学佛,学得不如法,才会感召这个
- 呷绒多吉上师:连载学佛人切勿以追星的心态抉择上师
- 雨
- 学佛具备最低的条件:善根、福德、因缘
- 大安法师对文化人学佛的开示
- 如何改变过去已造的罪业?
- 因为我生病,找大仙看,结果叫我供仙堂。因我那时没有学佛,不懂
- 学佛不能一概而论
猜你喜欢
-
年味
年味文 | 觉开关于“年味”,从古到今可能是个特俗的话题,可是今年过年我却必须要重提这个古老的话题。自从我加入先生家这个大家庭开始,每年过年都是老一套。因为公公是家中老大,所以,每年初一所有的亲眷都来我..
布衣百姓 2025-04-03 -
随喜令妒嫉种子灭掉,福田不断增长
人类的很多痛苦来自妒嫉心。对财富、名声、权利、脸蛋、身材、家庭,甚至周边的亲朋好友,只要是比你优秀的,都容易去妒嫉。妒嫉心,像一张网笼罩着我们全身,当你觉得不快乐的时候,也许妒嫉正油然而生。我们经不起..
佛教寓言故事 2025-04-03 -
慧远大师:念佛三昧诗集序
慧远大师:念佛三昧诗集序念佛三昧诗集序晋庐山释慧远序曰。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则无幽不彻。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闲..
慧远大师 2025-04-03 -
对吃肉越执着,业障越深重!
对吃肉越执着,业障越深重!人要是有业障,真的会听到邪知邪见。比如说,有的人得了皮肤病,听说蛇肉可以治好,吃了几条蛇后,不仅没有好,而且更加的严重。或者有人说:怎么吃素都吃不过牛,我就吃肉,人心好心善就..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慧远大师:佛影铭
慧远大师:佛影铭佛影铭晋沙门释慧远。佛影今在西那伽诃罗国南山古仙石室中。度流沙从径道。去此一万五千八百五十里。感世之应。详于前记。夫滞于近习。不达希世之闻。抚常永日。罕怀事外之感。是使尘想制于玄襟天罗..
慧远大师 2025-04-03 -
陈静瑜:你愿力很轻的时候,绝对是业力占主要
陈静瑜:你愿力很轻的时候,绝对是业力占主要有位同学问,说:“老师,还是有疑问,快死的时候阿弥陀佛不现前,我怎么办?他还是不来接我。”我说:“这个你就放下,最关键的原因你善根不够,所以你会产生这种“疑”..
布衣百姓 2025-04-03 -
慧远大师:明报应论并问
慧远大师:明报应论并问明报应论并问释慧远问曰。佛经以杀生罪重。地狱斯罚。冥科幽司。应若影响。余有疑焉。何者。夫四大之体。即地水火风耳。结而成身。以为神宅。寄生栖照。津畅明识。虽托之以存。而其理天绝。岂..
慧远大师 2025-04-03 -
寒号鸟
传说有一种小鸟,叫寒号鸟。这种鸟与众鸟不同,它长着四只脚,两只光秃秃的肉翅膀,不会像一般的鸟那样飞行。夏天的时候,寒号鸟全身长满了绚丽的羽毛,样子十分美丽。寒号鸟骄傲得不得了,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慧远大师:沙门袒服论
慧远大师:沙门袒服论沙门袒服论释慧远或问曰。沙门袒服。出自佛教。是礼与。答曰然问曰。三代殊制。其礼不同。质文之变。备于前典。而佛教出乎其外。论者咸有疑焉。若有深致。幸诲其未闻。答曰。玄古之民。大朴未亏..
慧远大师 2025-04-03 -
慧远大师:沙门不敬王者论
慧远大师:沙门不敬王者论沙门不敬王者论晋释慧远晋成康之世。车骑将军庚冰。疑诸沙门抗礼万乘所明理。何骠骑有答。至元兴中。太尉桓公。亦同此义谓庾言之未尽。与八座书云。佛之为化。虽诞以沦茫浩。推乎视听之外。..
慧远大师 2025-04-03 -
对真理的坚持追求
佛教反对执着,但佛教赞赏对真理的坚持追求。学佛也一样,选定了法门,就要锲而不舍地进行努力的修练,不可朝三暮四。今天学这法门,明天学那法门,门门会点,门门皆不通,就像要去北京,一会想坐飞机,一会儿又回过..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正问不问
僧问:如何是正问正答?洞山良 禅师曰:不从口 道!僧曰:若有人问,师还答否?师曰:也未问!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对于自己的傲慢你看得到吗?
对于自己的傲慢你看得到吗?当我们生起傲慢心时,脸上容易露出坚硬、拒绝的表情,行为和语言上也会显得别扭,不能放松、敞开地同别人交流。傲慢心强大的人处处想表现自己,希望获得别人和公众的认可、赞扬;不愿意与..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武夷岩茶与佛教不解之缘
武夷山,重峦叠嶂,丹霞地貌,终年云雾飘绕,空气湿度大,适合茶树生长,为出产名茶提供得天独厚条件,而佛家之所以把寺庙修筑于深山密林,就是仿照他们远避尘世,静宜诵颂的道理。把寺庙修建于红尘之外,少有人世纷争干扰,没..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可以在室外读地藏经吗
在室外也是可以去读地藏经的,只要让自己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在去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到他人,就能使自己可以去读地藏经,这样也是能使自己会有好的感触,从而能够加深自己对自我的把控。1. 在室外读地藏经也是能使自己..
地藏经经典 2025-04-03 -
宣化上人:今天农历腊月廿九 恭迎华严菩萨圣诞
殊胜吉日请吃素、放生、诵经、礼佛、供灯,广做功德,回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南无华严菩萨摩诃萨南无华严菩萨摩诃萨南无华严菩萨摩诃萨顶礼贤首四祖清凉澄观国师!华严菩萨清凉国师节选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宣..
宣化上人 2025-04-03 -
武夷岩茶与佛教不解之缘(一)
武夷山市茶艺团每场茶艺表演,都少不了展示武夷茶文化的代表作武夷禅茶,深受来武夷山旅游的中外宾客赞誉。这一让人回味无穷的禅茶表演,深刻揭示了武夷岩茶与佛教的渊源关系和博大精深武夷茶文化内涵。以佛家道源著称..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对佛的认识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学术界和考古界一致公认)也是产生得最早的宗教,佛教既是重理智的宗教,也是强调实践的宗教。它的理智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法华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法妙难思”。对佛教,如果缺乏..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步步不迷方
罗浮山的显如禅师初访湖北省大阳山警玄禅师,大阳禅师问道:你是什么地方人?显如:益山。大阳:益山离此多远?显如:五千里。大阳:你与么来,还曾踏着地吗?显如:不曾踏着。大阳:那你会腾空了?显如:我不会腾空。大阳:那你怎..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对善人你要亲近,对恶人要远避
对善人你要亲近,对恶人要远避。善人、恶人就是吉、凶不同的道路。就好像香草和臭草这样的一个关系;又像枭鸟和凤凰的差异。所以一个人交结朋友,一定要亲近善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善人他所..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