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佛教中的“六度”的理解
我对佛教中的“六度”的理解
佛教中有一个“六度”的说法,指的是修行的六种方法,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今天我想谈谈我对着六种方法的理解,也希望懂得的人能一起探讨或者给我更多的指点。
首先说“布施”。按照一般的理解布施分为了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这三个方面。
所谓财布施,就是在物质方面给予需要帮助的人的一种行为,比如李连杰成立的壹基金,帮助了很多人,香港明星古天乐捐建了很多内地的学校,这些都属于布施。
而法布施,指的是把自己所学的佛法告诉给别人,让其他人也能受到佛法的好处。但我理解任何帮助别人答疑解惑的行为,都算是法布施,佛法的目的就是让人明白世界的真相,那么你让别人明白一些事情,也是在帮助他们接近真相,所以这也算是法布施。
还有一个是无畏布施,也就是那种不求回报的真心的帮助别人的行为。这个就很多了,我认为所有的好人好事,做善事、见义勇为的行为等都属于这一类。
但是我理解“布施”一个重要的内涵是让我们能够“放下”,物质的东西都是身为之物,如果能在当下为需要的人带来帮助,那就是一种修行。其他对人心灵、身体的安慰和帮助也是一种自身心灵的放下。
第二个是“持戒”。就是严守戒律的意思,比如对出家人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从这五戒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让我们能够控制各种欲望。这些我们执著追求的东西,其实仔细想一想都是控制我们的东西,我们抽烟、饮酒、色欲、贪欲等等这些都是对欲望的过度追求。我认为,控制欲望倒不是说绝对的关闭或者斩断什么,而是说要在一个正常的范围之内,比如人都是有生理欲望的,普通人如果修持戒,到不必完全的禁欲,而是应该合理的有节制的满足自己的欲望。
第三个是“忍辱”。有的解释是能够对辱骂击打甚至是寒冷和饥饿这类情绪和感受的忍耐。我到认为忍辱应该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对于自己在修行的时候,能够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信念。
第四个是“精进”。是说要对佛法的研究和修行能够不懈怠,持续的坚持修行。我想,对于任何真理的追求都应该抱持一种精进的态度,修行也好、做任何事也好,难免会有内部或者外部的原因让自己懈怠、懒惰,这些都要注意,只有坚持信念才能到达彼岸。
第五个是“禅定”。佛家讲要修炼成佛要有一个清净的心,方法就是禅定,要在精神和身体上保持一种定力,不被外界干扰也不为内心的妄念所动,这里其实有一层“专注”的意思。
最后一个是“波若”。这个是智慧的意思。我理解是修行的过程中要用大智慧的眼光去看待事情、思考事情,从“无我”、“空性”和“中道”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事物的本质。这个涉及的内涵太深,我理解的也比较浅显,甚至可能是偏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