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三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三十九卷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三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第三十九卷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辩业品第四之七
别解脱律仪从何而得。复从何而得余二律仪。颂曰
从一切二现得欲界律仪
从根本恒时得静虑无漏
论曰。欲界律仪谓别解脱。此从一切根本业道。及从前后近分而得。从二得者。谓从二类即情非情性罪遮罪。于情性罪谓杀等业。遮谓女人同室宿等。非情性罪谓盗外财。遮谓掘地断生草等。从现得者谓从现世蕴处界得非从去来。由此律仪有情处转。去来非是有情处故。有情处者谓诸有情及诸有情所依止处。现蕴处界内者即是有情所依。外者名为有情所止。非过未故。若得静虑无漏律仪。应知但从根本业道。以定中唯有根本业道故。非从前后近分而得。以在定位唯有根本。在不定位中无此律仪故。从有情数所发遮罪尚不得此二种律仪。况从非情所发遮罪。从恒时者谓从过去现在未来蕴处界得。如与此戒为俱有心。由此不同应作四句。有蕴处界从彼唯得别解律仪非余二等。第一句者谓从现世前后近分及诸遮罪。第二句者谓从去来根本业道。第三句者谓从现世根本业道。第四句者谓从去来前后近分。有言非得善律仪时。可有现世恶业道等。故应别立此四句文。谓应说言有一类法。于彼唯得别解律仪非二律仪。乃至广说。第一句者谓于现在得前后近分及遮罪远离。余随所应皆如是说。于业道等处置业道等声。故前四句义亦无失。由如是理亦通防护。过现业道等非唯防未来。以业道等声说彼依处故。若异此者则应但说防护未来律仪。但能防未来罪令不起故。非防过现已灭已生律仪于彼无防用故。诸有获得律不律仪。从一切有情支因皆等不。非一切等。其相云何。颂曰
律从诸有情支因说不定
不律从一切有情支非因
论曰。律仪定由调善意乐。普缘一切有情方得。非少分缘恶心随故。支因不定支谓业道。且于别解诸律仪中有从一切支。谓苾刍戒有从四支得。谓余律仪许因不同略有二种。一无贪等三种善根。二下中上等起心。别就初因说一切律仪。由一切因一心有故。就后因说一切律仪。各由一因以下品等不俱时起如先说故。此中且就后三因说。或有一类住律仪者。于一切有情得律仪。非一切支非一切因。谓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近事勤策戒。或有一类住律仪者。于一切有情得律仪。由一切支非一切因。谓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苾刍戒。或有一类住律仪者。于一切有情得律仪。由一切支及一切因。谓以三心受近事勤策苾刍戒。或有一类住律仪者。于一切有情得律仪。由一切因非一切支。谓以三心受近事近住勤策戒。无有不遍于诸有情得律仪者。已说因故非于一分。诸有情所誓受律仪恶心全息。今应思择于佛乃至蚁子身上。所得律仪为有别不。若有别者趣不定故。于诸有情所得律仪应有增减。若无别者何缘杀人犯他胜罪。杀非人者唯犯粗恶。若杀傍生犯堕落罪。非有情境身差别故。令所受戒亦有差别。然罚罪业有差别者。应知但由别加行故。杀人加行与杀非人。乃至杀蚁皆有差别。且杀同趣同部罪中。由加行殊业尚有异。如杀香象所获罪多。若杀蚊虻所获罪少。何况异趣加行有别。异部罪中而无轻重。由总意乐建立律仪。谓普于有情无有差别。起调善意乐求得律仪。非于一有情不舍恶意乐。而可求得别解律仪。故得律仪无有差别。以得律仪者必不别观补特伽罗支处时缘故。谓定不作如是别观于某有情我离杀等。于某支戒我定能持。于某方域我离杀等。我唯于彼一月等时除战等缘能离杀等。如是受者不得律仪。但得律仪相似妙行。是故无有由诸有情身差别故。戒有差别。又于自身不得根本业道所摄别解律仪。勿思法等由自杀害成无间等所摄罪业。得眷属摄于理无遮。谓离最初众余罪等。又此所受别解脱律仪。通于一切能不能境得。非唯于能境得此律仪。要普于有情起无损恼意乐。无别方可得故。若谓不然于睡闷等皆不可杀。故应不得律仪。若谓彼觉得本心已还可杀者此亦应然。以非所能有可改易为能境已还可杀故。有作是说。若唯于能则此律仪应有增减。以所能境与非所能二类有情有转易故。此不成难境转易时无此律仪得舍因故。谓所能境及非所能后转易为不能能境。无理令彼舍得律仪。总于所能得律仪故。若必欲令能不能境有转易故。戒有舍得则成律仪增减过者。岂不有草本无而生有诸有情永入圆寂。由此应有舍得律仪亦不离前戒增减失。是故前说于理无过。又非过去一一如来。及所化生入圆寂故。后佛于彼不得律仪。有后律仪减于前失律仪。非对一一有情各异相续别发得故。又前后佛戒支等故。谓诸律仪随无贪等。为因差别生别类支。一一类支各一无表。总于一切有情处得。如是无表既无细分。不可分析为少为多。如何言有后减前失。又一切佛遍于有情。具一切支律仪无表。以支数等无差别故。无后佛戒减于前失。已说从彼得诸律仪得不律仪。定从一切有情业道无少分境及不具支。不律仪者此定无有由一切因下品等心无俱起故。若有一类由下品心得不律仪。后于异时由上品心断众生命。彼但成就下不律仪。亦成杀生上品表等。中品上品例此应知。此中应思于屠羊等事。有唯受一得不律仪。不应言亦有受一事得。若尔何故无从一切因得不律仪。如得律仪者。虽于杀等差别表中先已受一后更别受。而不律仪非更新得。谓先总望一切有情。起无所遮损害意乐。为活命故受不律仪。彼于今时复何所得。故此无有从一切因。然律仪中有从近事受勤策戒。勤策复受苾刍律仪。别别受时所受业道。眷属异故随要期异得先未得。由此可得从一切因。此中何名不律仪者。谓诸屠羊屠鸡屠猪捕鸟捕鱼猎兽劫盗魁脍典狱缚龙煮狗。及罝弶等。等言类显谗构讥刺。伺求人过憙说他非。非法追求以活命者。及王典刑罚断罪弹官等。但恒有害心名不律仪者。由如是种类住不律仪故。有不律仪故行不律仪故。巧作不律仪故数习不律仪故名不律仪者。言屠羊者。谓为活命要期尽寿恒欲害羊。余随所应当知亦尔。诸屠羊者唯于诸羊有损害心非于余类。宁于一切得不律仪。遍于有情界得诸律仪。其理可尔。由普欲利乐胜阿世耶而受得故。非屠羊等不律仪人。于己至亲有损害意。乃至为救自身命缘亦不欲杀。如何可说普于一切得不律仪。此亦可然。不律仪者遍于有情境善意乐坏故。虽无是处而假说言。设诸有情及父母等。一切皆作羊像现前。屠者遍缘皆有害意。谓彼久习不律仪心。乃至己亲亦无所顾。为活命故。设己至亲。现变为羊尚有害意。况命终后实受羊身。于彼能无杀害意。乐不律仪者受恶戒时必起如斯凶勃意乐。设我母等身即是羊我亦当杀况余生类。由此意乐得不律仪。异此但应得处中罪。由此虽了亲现非羊而亦有害心。故遍得恶戒虽无圣者当作羊身。而同至亲亦有害意。经主于此作是例言。若观未来羊等自体于现亲等得不律仪。羊等未来有亲等体。既于彼体无损害心。应观未来至亲等体。于现羊等不得恶戒。如是等例于理不齐。无善意乐故有恶意乐故。谓彼正受不律仪时。无正思惟调善意乐。我当不害一切有情。有邪思惟凶勃意乐。我当普害一切有情。事虽主羊而心宽遍。是故容有观未来羊。于现圣亲亦发恶戒。非观来世圣及至亲。于现羊身不发恶戒。或无劳诤理应同许。且如有一受屠羊人。虽一生中不与不取。于己妻妾住知足心。痖不能言无语四过。而因羊坏善阿世耶。具得七支不律仪罪。如是于亲等虽无害心。而善阿世耶因羊坏故。遍有情界得不律仪。若先要期受善学处。后不全损善阿世耶。由遇别缘唯受杀者得处中罪非不律仪。但得不律仪必应全损善阿世耶故具得七支。经部诸师于此僻执。随所期限支具不具。及全分一分皆得不律仪。律仪亦然唯除八戒。由随彼量善恶尸罗性相相违互相遮故。若尔应受不律仪人亦名近事。应诸近事亦得名为不律仪者。云何应尔理逼应然。谓屠羊人立如是誓。我为活命虽受杀羊。然受离余不与取等。或诸近事作是誓言。我定受持离杀生戒。为活命故唯受盗等。无如是理一相续中二阿世耶互相违故理应如是。所以者何。不律仪人若于是处阿世耶坏。唯于是处勿有律仪近事亦然。若于是处阿世耶不坏。唯于是处勿有不律仪。许随彼量善恶尸罗性相相违互相遮故。若一一处得不律仪。即能总遮一切善戒及一一处。得善律仪即能总遮一切恶戒。是故无有不律仪人亦名近事。及无近事亦得名为不律仪者。此亦非理违前说故。虽屠羊人为欲活命但受杀业。然于有情意乐坏故。亦应成就不与取等诸不律仪。由是理应离盗等者。亦应遮止杀不律仪。若汝意谓诸屠羊者。于他物等意乐不坏不应获得彼不律仪。岂不亦应离盗等者。有于羊所意乐既坏。不应遮遏杀不律仪。如是还应不免前过。若于是处有善意乐。即于是处唯得善尸罗。及于是处有恶意乐。即于是处唯得恶尸罗。则不应许由随彼量善恶尸罗互相遮止。此显所受善恶尸罗。非一一支遍能遮故。若汝意谓如善律仪有不具支此亦应尔。谓如有受近事近住勤策律仪。虽不具支而亦得彼缺支摄戒。受不律仪亦应如是。此例非等律仪不律仪用功不用功得有异故。谓诸善戒要藉用功善阿世耶方能受得。以难得故理数必应非受一时总得一切。若诸恶戒不藉用功恶阿世耶便能受得。非难得故理数必应随受一时总得一切。以于欲界不善力强。恶阿世耶任运而起。造诸重恶不待用功。善阿世耶易毁坏故。随受一种便总得余。善则不然故例非等。现见秽草不用功生。要设劬劳嘉苗方起。又如有受不律仪人作是要期我于尽寿。每昼或夜半月月等。一度屠羊等亦得不律仪。由不律仪易受得故。以于欲界不善力强。虽不恒为而得恶戒。诸有欲受出家律仪。若作要期我于尽寿每昼或夜半月月等。一度离杀等不得善律仪。由善律仪难受得故。以于欲界善法力劣。若不恒持不得善戒此亦应尔为例不齐故。经部师避无根过。而反堕在难拔过中。智者应详无倒取舍。已说从彼得不律仪。得不律仪及余无表。如何方便未说当说。颂曰
上一篇:明一法师:随顺世缘大包容
下一篇:念一遍地藏经多长时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快诵40秒
大悲咒是一部大智慧的咒文,它对众生的影响力非常大,经常诵大悲咒对我们自身有很大益处。在诵大悲咒时,诵的时间是没有限制的,所以有的人想知道大悲咒快诵40秒好吗?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方面的相关内容吧!在诵大..
大悲咒经典 2025-04-05 -
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
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管面对什么外境,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一个非常乐观、非常积极、非常可行的人生观。比总是在客观环境里去找原因,这显然是更加积极,而不是消极;更加主动而不是被动;更加有希望而不是无奈..
五福临门 2025-04-05 -
可以听地藏经入睡吗
《地藏经》是非常经典的经文,也是很多学佛的人喜欢的经文,我们修持《地藏经》是不分时间的,只要是我们想要学习《地藏经》,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都是可以修持《地藏经》全文的。所以听《地藏经》入睡当然是没有问..
地藏经经典 2025-04-05 -
法藏法师:看见失败的价值
法藏法师:看见失败的价值看见失败的价值西方有一句谚语:「失败的人,没有资格悲伤」。因为失败已经发生,继续悲伤只是浪费精神力量!应该做的是:反省、检讨失败的原因。这就是佛教对解脱的概念。要学会如何〝谦卑..
法藏法师 2025-04-05 -
法藏法师:事在人为
法藏法师:事在人为事在人为每一件事情的成功或者失败,不会只有你单一的力量而已!每一件事情的好或坏,也绝对不会永远一成不变!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无常,以及变动的因缘。然而这一切并不是冥冥中的定数,都是随..
法藏法师 2025-04-05 -
因赞叹佛的功德,法师生生世世口出妙香
因赞叹佛的功德,法师生生世世口出妙香你经常赞扬别人吗?你是否觉得赞扬和鼓励是自己进步不可缺少的动力?对佛的赞颂不仅可以使大众坚定修行的信心,对自己也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阿输迦王。虽然国..
金玉良言 2025-04-05 -
法藏法师:念佛求生净土较容易成就
法藏法师:念佛求生净土较容易成就念佛求生净土较容易成就对大部份的人而言,「求往生净土」比求大彻大悟容易成就!一个从来都没有听过佛法的人,乃至到临终的时候,地狱相都现前了,只要遇到一个跟他很有缘的修行人..
法藏法师 2025-04-05 -
法藏法师:智慧与慈悲
法藏法师:智慧与慈悲智慧与慈悲阿罗汉只得偏空的智慧,所以他不能发展出同体的大悲,偏空的智慧能够了生死,但是不足以成佛,这是小乘的基本意义。所以阿罗汉与佛的差别不只是慈悲的差别而已,其实在本质上是智慧的..
法藏法师 2025-04-05 -
受持五戒,它有两层含义
受持五戒,它有两层含义我们前面讲义大科,讲到五戒的法门。受持五戒,它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如果你修圣道门,从圣道门的角度,我们受持五戒,可以保证来生不堕恶道,能够保住人身。这个是从圣道门的角度,你可以继..
禅宗文化 2025-04-05 -
法藏法师:如何能至心念佛
法藏法师:如何能至心念佛如何能至心念佛心不虚伪、不怀疑、不朝三暮四,至诚恳切、不动不转到极致,就有「至心」的法味现前。一个人的善是不可思议的大一个人的善是不可思议的大,释尊的善就是由人所修而来,竟然能..
法藏法师 2025-04-05 -
在人情中从容悠游
在人情中从容悠游常听人言做事难,做人更难。然而身为学佛的人,除了自己从中体会法喜,若能多一分慈悲与智慧对待人事,则能为围绕身边的人际网络理出清明与自在的开阔空间。生活在世间,无论愿不愿意、喜不喜欢,总..
佛学基本知识 2025-04-05 -
楚圆慈明
楚圆慈明(986--1039),宋代禅师。全州清湘人,俗姓李。少为书生,22岁回心向道,依湘山隐静寺出家。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闻汾阳道望,遂往参礼,尽得法要。后仗策游方,寻师访道,谒神鼎,神鼎大加赞赏,由是名声大振。历住石..
禅宗公案 2025-04-05 -
受持五戒都有哪些含义
受持五戒都有哪些含义我们前面讲义大科,讲到五戒的法门。受持五戒的两层意思:第一个,如果你修圣道门,从圣道门的角度,我们受持五戒,可以保证来生不堕恶道,能够保住人身。这个是从圣道门的角度,你可以继续以人..
禅宗文化 2025-04-05 -
宣化上人:彼此互相残杀,互相食噉,所以这碗肉羹的冤恨深似海。
试听一听半夜屠场里,猪嚎、羊哭、牛哭,求救命的声音,你就知道战争的劫运是从何处来的。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试听屠门夜半声。从古以来我们人都愿意牺牲他人,来利益自己;甘愿杀他人的..
宣化上人 2025-04-05 -
贤崇法师:生活处处皆学问,人生时时需修行
下午就简单跟大家分享几点我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方面。相对于学习来讲,我觉得我们人生更需要的是修行。修行就是如何把知道的、懂得的东西落实到行动当中,这样的一种修行可能暂时不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帮助,但是只要我们..
汉传人物 2025-04-05 -
受持《佛说十吉祥经》功德非常大!
受持《佛说十吉祥经》功德非常大!善男女求佛道的人,闻佛名号受持读诵,疾速得不退转!有部殊胜无比的法宝,名:《佛说十吉祥经》!善男女求佛道的人,闻名号受持,读诵,疾速得不退转。如果用恒边沙刹满中七宝持用布..
禅宗文化 2025-04-05 -
宣化上人:地藏菩萨有这种的威神力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若男若女若龙神。报尽应当堕恶道。至心归依大士身。寿命转增除罪障。“尔时世尊而说偈言”:当尔之时,世尊又怕一般人听不清..
宣化上人 2025-04-05 -
欲死去时如何?
待制潘良贵居士,何山佛灯守珣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义荣,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北宋徽宗靖康元年,因直言上谏,被同僚指为狂率,而遭贬。南宋高宗在位时,被召为左司谏,复以龙图阁身份知严州,后又为中书舍人、徽猷阁..
禅宗公案 2025-04-05 -
仁清法师:可以在家诵地藏经吗-
仁清法师:可以在家诵地藏经吗?居士:师父我也有个问题,原来诵地藏经的有的居士说在家诵不好,容易招些不好的东西,只能在寺院诵,所以说不敢了。答:假如说,你真这样认为。刚才这个,我来解释一下,刚才这个居士..
佛学常识 2025-04-05 -
21世纪和佛教放生护生的理念
21世纪和佛教放生护生的理念在21世纪,佛教放生护生的理念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特殊而积极的意义。提倡佛教放生护生的理念,有利于人心向善,抑制杀戮和恐怖主义,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建立和平、和谐的社会;有利..
放生心得 2025-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