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居士:夏大士念佛论
黄念祖居士:夏大士念佛论黄念祖居士:夏大士念佛论
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乙未年的春节,正月十三,夏老师关于念佛的一次开示。过去老师每个礼拜到我家一次,很多人都能参加,这样的道场现在很难遇到,解放了嘛。今天是殊胜又殊胜,有人能讲,还有人能听,有道场,鲜花庄严,同修又能聚会,这里头有殊胜的因缘啊。因为当时我那儿做道场,所以夏老师常去。那儿的地都成了金刚地了,这种话夏老师不止一次说。底下就讲到佛号了。这一句佛号,能够不废世法而证佛法,这是沈善登老居士的话。他特别赞叹净土法门,他说了四句,夏老师这里引用了两句。“净土法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要离开佛法,可以行世间一切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要把世间法都扔掉,而能证佛法。所以这个法对在家人非常契机。《无量寿经》中,说完文殊、普贤、弥勒几位大菩萨后,“德尊普贤品”,一开始就说到贤护等十六正士。十六位正士是哪些人呢?正士是在家人,是在家的菩萨,不止是十六位,这十六位是在家菩萨的上品。贤护大菩萨,是位等觉菩萨,他降生在印度,一位大户商人,很多经典都提到他啊。还有其他几位正士,都是从它方世界来的,替佛弘化,现居士身。所以这个法门特别适合在家居士。为什么呢?不要废除世法,可以证佛法。不必离开世法而证佛法,画画啊,写字啊,设计电脑等等,哪一件事能防碍你修行,世间的事都可以做。所以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当今这个时代。大家都能够去生产,都能够在社会上做工作,不用关着门去修持,所以它特别契机。不管将来社会发展成什么样,净土法门都能适应时代。从现在起,一直到最后法灭。佛法住世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有四千年,一种说还有九千年,净土法门都能契机啊。所以夏老师说“这一句佛号,即是不离世法而证佛法”。就这一句佛号就可以证佛法。这一句佛号,不管干什么都可以念。古代有一位黄打铁,只会打铁,不识一字。拉风箱时,南无阿弥陀佛……,打铁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三年之后,站着说了四句偈:“咛咛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至,我往西方”。说完后站着立化了。不废世间法呀,他还是照样打铁,而证了佛法嘛。夏老师的话,“但能不忘,即是功夫”。刚才有人说,念得时候还有些妄想,没关系。只要这句佛号,但能不忘就行,即是有功夫。妄想刚钻出来,不跟着它跑,这句佛号马上就接上,这个不碍事。必须得有个地方才能修,即是将世法佛法打成两截了。非得有个地方,有个佛堂才能修,就把世法佛法分成两截了。不需另外找一个环境,什么地方都可以修,干什么工作都可以修。佛太慈悲了,净土法门是佛不问自说的。《阿弥陀佛经》不是谁问的,佛自说的。佛告诉大家,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怎么做才能去。为什么佛不问自说呢?就是因为它能不离佛法而行世法。 夏老师的话,“一句佛号称为显亦可,密亦可”。这一句佛号可以称为显教,说它是密教也可以。佛号即是密咒。净土法门是密宗显说。把密宗公开了显说,就是净土法门。夏老师的话,只要佛号不断,在烦恼、苦痛、欢喜中,不忘即是功夫。只要肯念,成佛一半。只要抢救,救一句是一句。这话说得非常恳切啊,只要肯念,成佛已经成功一半了。抢救,别管它是有妄想还是没妄想。如果不抢一句是一句,以后还不一定有什么麻烦呢。能抢一句是一句,就不止是一句了,也许能念个一千句,一万句。“抢救”这两个字,大家要好好体会。底下是夏老师的话,这一段很重要啊。“念到成片,一心不乱,理一心,事一心,都是证。一般说来,不忘就是证。苦乐忙闲老有这一句,就是证。这是证明,就是凭据,不证这个不能证正觉”。念佛念到成片,就是能有一片很清净。再进一步,就是一心不乱,理一心,事一心,这不大容易达到。事一心,就是老有这一句。无论在干什么,无论什么时候,这一句都不断啊,见惑、思惑都没了,就到了事一心。这个很具体啊,所以佛法是最科学的东西。有很多人乱来,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了,要说证到了事一心还有见惑、思惑,那就不是。理一心要破无明,这句佛号是破无明最好的方法了。理一心就是破无明了,就是证。念佛成片就是证。一般说来不忘就是证,老记得这句佛号,老把它当做主要的一件事。我常常说,不要求你把佛法当做唯一的,只要求把它当做第一件事,这个要求不是很高。如果要求你把它当做唯一的,别的都放下,那只能专心去修持了。现在不做这样的要求,不符合时代,也不符合现在人的根器,而且这么做也不见得就好。只要求你把它当做第一,把它照顾好,还有第二第三啊。但在有矛盾的时候,你要保持第一啊。两个要选择的时候,要保证第一,放弃第二。就这个就决定了你,能不能证。这个事咱们都能做得到啊。把佛法放在第一位,不是唯一的,唯一的就太高了。大家老说证,这就是证明,就是凭据,不证这个就不能证正觉啊。“不忘”也做不到,“成片”也做不到,还想成佛就不可能了。夏老师的话,“第一步证,就是要从这里证起。不一心不乱,也能往生。不一向专念,不能往生”。所以我们修持还是要专一点,不要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舍不得,不管什么还都有一点,其实一法就是万法。要是真熟了,修行也就是六个字,生处熟,熟处生。贪嗔痴咱们太熟了,我们修持让它生一点。念佛往生这件事,咱们太生了,就是让它变熟一点。就是念佛往生这件事,咱们老想不起来。要熟处变生,生处变熟。要想生处变熟,你就是老提这一件事很容易变熟。一会这儿,一会那儿,那就不大容易熟了。所以不一向专念,不能往生。应当要老念,苦也念,乐也念。不必要一名顶一句。我过去就用追顶法,一句顶一句,不是必须的。一句顶一句的好处呢,不给妄想留缝,就是紧了一点,不必老是这么念。心中老有这一句,这一点不大好体会。不是一句顶一句,那心中怎么会老有这一句呢,慢慢体会。只要心中老有这一句,就是一向专念。所以有的时候要体会,就是去把当时打掉的什么话,都体验起来。只要心中老有这一句。夏老师的话,“一向专念是因,一心不乱是果。一向专念,人人能办”。还有些人不能办的,那只是他不肯办。还有人说身体上有缺陷,我“抢救”不了,没有这回事。所以老有这一句,佛法时时现前啊,时时心里头都有佛法。夏老师说,“佛法能够时时现前,尘劳就处处解脱”。时时都有佛法,处处都可以解脱尘劳啊。底下这几段话做证明了。夏老师讲了念佛,这句佛号就是真般若,这是最密的核心,是剥芭蕉所见的心,一句佛号当下即是常寂光。这是很殊胜啊,为什么呢?夏老师说,正念相续就是“常”。念头是正念,一念接着一念就是“常”啊。湛然不动就是“寂”。就是这句佛号清清楚楚,清湛极了,这里没有动摇就是“寂”啊。光明遍照就是“光”。所以念佛人有一由旬的光明,一由旬最少是四十华里啊。有人说,你修得好有一尺多高的光,其实这些都是诽谤,我听了很不高兴。念佛人有四十里的光。有人就喜欢找这的人看。当然这一句佛号就是常寂光。“起心即错,动念即乖”。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啊。“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起了我要精进的心,这是妄,不是精进。所以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啊。真正的佛法,没有思量的地方。这些话都不是夏老师自己说的,多少经典都是如此,这是个总结。就看你肯不肯接受了,相信不相信了。“常思净土在目前,日用头头无缺陷”。常常想着净土就在眼前,老当眼前就是净土,你在日用上头头没有欠缺的。这就是净土,香光庄严,这就是佛法。最后夏老师说了一句偈子:“坚持正念相继不断”。贵在坚持要相继,关键在相继。所以刹那的见法也不是难事,就是相继大难。坚持正念相继不断,这样的话怎么样呢?“常寂光中时时相见”。彼此在常寂光中时时相见。常寂光土是极乐世界四土中最高的土,是佛所居的土,法身大士所居的土,称为常寂光。凡夫往生,只是在凡圣同居土。断了见思惑,才能生到方便有余土。破无明,才能生到实报庄严土。四十二品无明,这里是很深啊,无明破了一层还一层。破一层就可以分证常寂光土,全破净了就是佛了,究竟的常寂光土。那么,只要正念相继不断,就在常寂光中时时相见。“虽隔万里无异对面”。虽然相隔万里,跟在对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说常寂光中时时相见,虽隔万里无异对面。“如人饮水自己体验”,就像人喝水一样,是冷是热的,自个知道。因此,我们说佛法是真实不虚。 今天啊,有这么殊胜的机会,我有二十几年没到这儿来了。当年,夏老师说这些开示的时候,就坐在那面,我就坐在这个位置,就在这个屋子里。今天我很惭愧,主要讲了夏老师的两段偈,全拿出来讲时间不大够,把重要的拿出来供养大家。那么,在目前这种形式下,这样的聚会还是很稀有的,应当珍重。我搁耽大家不少时间,向大家道歉。
相关文章
- 在厨房工作,有什么要特别注意,才不会犯到戒律?
- 宣化上人:戒律就是你的佛性
- 对“持戒”心生畏惧?你大概误解了戒律的精神
- 净因法师:三位一体的戒律
- 宣化上人:扭转乾坤 守戒律-皈依佛
- 仁清法师:不能饮酒为什么是戒律之一
- 宣化上人:遇到爱杀生瞋恨心重不守戒律的人,如何度化他们?
- 宣化上人:学佛要持戒律-皈依佛
- 宣化上人:严持戒律学忍辱-皈依佛
- 宣化上人:你若相信佛的戒律,就算离佛多远,都是在佛的面前
- 宣化上人:你要是持戒律就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 宣化上人:戒律的根本-皈依佛
- 宣化上人:怎样学戒律-皈依佛
- 宣化上人:守戒律扭转乾坤
- 智海法师:智悲答疑 戒律篇-皈依佛
- 戒律
- 龙头观音的形象是什么
- 龙树菩萨的出家因缘
- 黄柏霖:求财一定要布施
- 黄柏霖:强奸之人死路一条
猜你喜欢
-
年味
年味文 | 觉开关于“年味”,从古到今可能是个特俗的话题,可是今年过年我却必须要重提这个古老的话题。自从我加入先生家这个大家庭开始,每年过年都是老一套。因为公公是家中老大,所以,每年初一所有的亲眷都来我..
布衣百姓 2025-04-03 -
随喜令妒嫉种子灭掉,福田不断增长
人类的很多痛苦来自妒嫉心。对财富、名声、权利、脸蛋、身材、家庭,甚至周边的亲朋好友,只要是比你优秀的,都容易去妒嫉。妒嫉心,像一张网笼罩着我们全身,当你觉得不快乐的时候,也许妒嫉正油然而生。我们经不起..
佛教寓言故事 2025-04-03 -
慧远大师:念佛三昧诗集序
慧远大师:念佛三昧诗集序念佛三昧诗集序晋庐山释慧远序曰。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则无幽不彻。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闲..
慧远大师 2025-04-03 -
对吃肉越执着,业障越深重!
对吃肉越执着,业障越深重!人要是有业障,真的会听到邪知邪见。比如说,有的人得了皮肤病,听说蛇肉可以治好,吃了几条蛇后,不仅没有好,而且更加的严重。或者有人说:怎么吃素都吃不过牛,我就吃肉,人心好心善就..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慧远大师:佛影铭
慧远大师:佛影铭佛影铭晋沙门释慧远。佛影今在西那伽诃罗国南山古仙石室中。度流沙从径道。去此一万五千八百五十里。感世之应。详于前记。夫滞于近习。不达希世之闻。抚常永日。罕怀事外之感。是使尘想制于玄襟天罗..
慧远大师 2025-04-03 -
陈静瑜:你愿力很轻的时候,绝对是业力占主要
陈静瑜:你愿力很轻的时候,绝对是业力占主要有位同学问,说:“老师,还是有疑问,快死的时候阿弥陀佛不现前,我怎么办?他还是不来接我。”我说:“这个你就放下,最关键的原因你善根不够,所以你会产生这种“疑”..
布衣百姓 2025-04-03 -
慧远大师:明报应论并问
慧远大师:明报应论并问明报应论并问释慧远问曰。佛经以杀生罪重。地狱斯罚。冥科幽司。应若影响。余有疑焉。何者。夫四大之体。即地水火风耳。结而成身。以为神宅。寄生栖照。津畅明识。虽托之以存。而其理天绝。岂..
慧远大师 2025-04-03 -
寒号鸟
传说有一种小鸟,叫寒号鸟。这种鸟与众鸟不同,它长着四只脚,两只光秃秃的肉翅膀,不会像一般的鸟那样飞行。夏天的时候,寒号鸟全身长满了绚丽的羽毛,样子十分美丽。寒号鸟骄傲得不得了,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慧远大师:沙门袒服论
慧远大师:沙门袒服论沙门袒服论释慧远或问曰。沙门袒服。出自佛教。是礼与。答曰然问曰。三代殊制。其礼不同。质文之变。备于前典。而佛教出乎其外。论者咸有疑焉。若有深致。幸诲其未闻。答曰。玄古之民。大朴未亏..
慧远大师 2025-04-03 -
慧远大师:沙门不敬王者论
慧远大师:沙门不敬王者论沙门不敬王者论晋释慧远晋成康之世。车骑将军庚冰。疑诸沙门抗礼万乘所明理。何骠骑有答。至元兴中。太尉桓公。亦同此义谓庾言之未尽。与八座书云。佛之为化。虽诞以沦茫浩。推乎视听之外。..
慧远大师 2025-04-03 -
对真理的坚持追求
佛教反对执着,但佛教赞赏对真理的坚持追求。学佛也一样,选定了法门,就要锲而不舍地进行努力的修练,不可朝三暮四。今天学这法门,明天学那法门,门门会点,门门皆不通,就像要去北京,一会想坐飞机,一会儿又回过..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正问不问
僧问:如何是正问正答?洞山良 禅师曰:不从口 道!僧曰:若有人问,师还答否?师曰:也未问!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对于自己的傲慢你看得到吗?
对于自己的傲慢你看得到吗?当我们生起傲慢心时,脸上容易露出坚硬、拒绝的表情,行为和语言上也会显得别扭,不能放松、敞开地同别人交流。傲慢心强大的人处处想表现自己,希望获得别人和公众的认可、赞扬;不愿意与..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武夷岩茶与佛教不解之缘
武夷山,重峦叠嶂,丹霞地貌,终年云雾飘绕,空气湿度大,适合茶树生长,为出产名茶提供得天独厚条件,而佛家之所以把寺庙修筑于深山密林,就是仿照他们远避尘世,静宜诵颂的道理。把寺庙修建于红尘之外,少有人世纷争干扰,没..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可以在室外读地藏经吗
在室外也是可以去读地藏经的,只要让自己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在去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到他人,就能使自己可以去读地藏经,这样也是能使自己会有好的感触,从而能够加深自己对自我的把控。1. 在室外读地藏经也是能使自己..
地藏经经典 2025-04-03 -
宣化上人:今天农历腊月廿九 恭迎华严菩萨圣诞
殊胜吉日请吃素、放生、诵经、礼佛、供灯,广做功德,回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南无华严菩萨摩诃萨南无华严菩萨摩诃萨南无华严菩萨摩诃萨顶礼贤首四祖清凉澄观国师!华严菩萨清凉国师节选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宣..
宣化上人 2025-04-03 -
武夷岩茶与佛教不解之缘(一)
武夷山市茶艺团每场茶艺表演,都少不了展示武夷茶文化的代表作武夷禅茶,深受来武夷山旅游的中外宾客赞誉。这一让人回味无穷的禅茶表演,深刻揭示了武夷岩茶与佛教的渊源关系和博大精深武夷茶文化内涵。以佛家道源著称..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对佛的认识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学术界和考古界一致公认)也是产生得最早的宗教,佛教既是重理智的宗教,也是强调实践的宗教。它的理智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法华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法妙难思”。对佛教,如果缺乏..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步步不迷方
罗浮山的显如禅师初访湖北省大阳山警玄禅师,大阳禅师问道:你是什么地方人?显如:益山。大阳:益山离此多远?显如:五千里。大阳:你与么来,还曾踏着地吗?显如:不曾踏着。大阳:那你会腾空了?显如:我不会腾空。大阳:那你怎..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对善人你要亲近,对恶人要远避
对善人你要亲近,对恶人要远避。善人、恶人就是吉、凶不同的道路。就好像香草和臭草这样的一个关系;又像枭鸟和凤凰的差异。所以一个人交结朋友,一定要亲近善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善人他所..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