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光法师: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 4
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4)
释照光法师
乙三细辨如何得见真心分四:丙一问答色身无常何故不见真心;丙二以梦作喻而答;丙三直示真妄不二之义;丙四引佛言而证所答;
丙一问答色身无常何故不见真心
心在哪儿啊?心就在我们现前的色身之中,也可以说真心无处不在,但就方便而言可说心在身中,这即是真如自性不离现前幻化身之意趣。如《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里说:幻化空身即法身,无明实性即佛性。法身不离我们现前的幻化之身,离这个幻化之身不可得见法身真心。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
此段是就达摩大师在前文中说【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而提的疑问。
其意为:既然你说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那么既然如此,当这个色身无常的时候为什么不见本心呢?色身灭的时候,本心跑到哪儿了?为什么不见呢?
【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达摩大师闻问者之言,即回答道:本心常现,汝自不见。
这既是说:其实你所具足的本心时时常现前,是你自己迷执尘境,认物为己而不见本心。
此中之【常】即是不间断、恒常之义。意即:本来真是心永恒不灭的,真心妙用时时刻刻都在根门中显现,不离见闻觉知即是真心自性,在五根中之见闻等性即是真心妙用。此根中之明觉自性从来都未有间断过,虽然明觉未有间断,但观之则无一法可得,非任何相,故是明而空寂的。
【现前】是指真心所起之作用,时时都在我们的觉照之中。如真心在眼根现前时即能呈现一切色相,在耳根现前时即能觉诸声尘,其诸根亦复如是。
真心妙用虽然无有间断的在我们根门中显现,但是我等凡夫却视而不见,时时刻刻面对它的时候而迷惑。也就说每时每刻都在见,每时每刻都不认识,当面错过。愚僧曾写的歌词中说:虽然遍处显现,我却无缘一睹它的风采。本心遍一切时,一切处地显现,我们念念间以妄心去寻觅,因此背觉合尘不能得悟。。什么叫背觉合尘?念念间以妄心攀缘外境,而忘失自心。
凡夫念念间以妄心而攀缘外境,不能得见真心。那如何得见呢?《楞严经》讲得很明白: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六祖慧能大师是这样讲的:妄心尽处是真如。将我们攀缘妄尘之心统统忘却的当下,灵明妙用自然得见,自然得悟,所以说本心常现。莲花生大师的伏藏法里面这样讲:明觉从未间断,你却不认识它。明和觉从未间断,你如何说不认识它呢?如何说不能得悟呢?它本来时时刻刻圆圆满满的显现,可是我们由妄心分别、妄心取舍的缘故,令自心不能得见。永嘉禅师说:不离当处常湛然。即是不离我们当下灵明之心,不离眼耳鼻舌时时所现的妙用。那我们为什么不见?觅则知君不可见以寻觅的心、妄心、分别心来揣度,所以不能得见。凡夫不能得见本性就是以妄想去相应真心,而妄心是颠倒分别的,真心是不颠倒的,二者不相应。所以如何得见真心啊!如经典中所说:虚空性故,常无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如果以分别心,或者以可得之心来寻觅真心,则了不可得。真心如虚空一样无有实体可得,但妙用常现,灵明不灭。所以在如来藏中无起无灭,这就是真心的现象。法灯禅师这样讲过:今古应无坠,分明在目前。这个真心过去现在未来没有变化,其实这已经告诉我们能变化的是妄心,身体当中不变化的心就是真心自性。
在《楞严经》里波斯匿王与释迦牟尼佛的一段对话就讲述这个道理。《楞严经》云: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波斯匿王听迦旃延等外道说人死之后是断灭的,心中有所疑惑,在听闻佛陀为阿难尊者开示不生灭之大定后,心中有疑惑,故问佛是否真有不生灭之真心。佛告大王汝身现存,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佛陀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反问波斯匿王你的肉身是常住不坏的,还是变坏的?王答: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我这个色身最终是要毁灭的。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佛就问他,你这个身体还没有灭,你是怎么知道它要灭呢?王答: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我这个身体虽然现在还没有灭掉,但是我仔细观察这个身体,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新陈代谢从来没有停过,就如同火最后变成灰一样,是不停的生灭变化而导致的,因此我知道这个身体最终是要毁灭的。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佛听闻后就说:大王你说的是对的。那么请问你现在已经衰老的这个身体和孩童之时的容貌比起来有什么差别?王答: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意思是说:世尊啊!我在孩童时期,那时皮肤细腻光滑,非常润泽,长大后气血充盈,而现在到了年老的期间,身体各方面已经衰老了,头发白了,皮肤也皱了,看看将不久于人世了,如何能和孩童之时相比呢!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意思是:大王你的身体各方面之衰老不是一下子就变成这样子吧?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年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此中之意:世尊,身体的变化衰老,我真的没有很明显的感觉,是由于日月寒暑迁流而渐渐趋向衰老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例如:二十岁时虽然称之为年少,但实际上已经比十岁时衰老了。三十岁的时候称之为壮年,但又老于二十岁了,更何况我现在已经六十二岁了。反观五十岁时,比起现在来也强壮许多。世尊,因此我见身体之变化是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趋向衰老了。起初观察身体之变化,好像是十年一变,但再进一步观察则又感觉是三两年乃至一年都有变化,可最终仔细观察才知道变化不仅是在年月日中,而是在时时刻刻中都在衰老,都在生灭变化。由如是观察,所以我才知道这个身体最终是要毁灭的。佛言: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知汝身中有不灭耶?其意为:大王,你由观察身体刹那变化,而悟知身体最终会毁灭。那么你知不知道此刹那变化且最终坏灭的身体之中,还有不生灭之性。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王答:我真的不知道啊。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意为:既然大王不知自己身中有不生灭性,那么我现在就为你开示。但请大王先告诉我,您几岁的时候见过恒河呢?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国王回答:我三岁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去拜耆婆天还愿,曾经过此河,因此才知道那就是恒河。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意为:如大王您前面所说,人之衰老是刹那刹那生灭渐至,二十岁时必定衰老于十岁时,乃至现今六十有二,都是由刹那变化而至。人衰老必定如是。那么请问您三岁时能见河水之见,到十三岁时有无变化?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国王回答道:三岁时能见河之见和十三岁之见无有差别,乃至于到现在六十二岁时也没有变化。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意为:大王您现在因为衰老而感伤,你的脸也必定彼孩童之时皱了许多,客观的事实上是有年轻和衰老的差别的。但你现在能见恒河之见和三岁时见恒河之见,有没有年轻和衰老的差别?王言:不也世尊。王答:这个能见恒河之见并没有年轻和衰老的差别,因为从小至今就没有变化过。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意为:大王您的身体以及皮肤虽然有盛衰等差别,但您身根中所具之见性之作用从来未有变化衰老过,而能衰老者是为变化迁流所致,无有衰老变化者无有迁流变化,那么变者必然是生灭相,不变者必然不会生灭。身体有年少衰老等差别,那么身体必然会毁灭,而在此生灭身中所具之无变坏的见闻等根性如何得灭?而此不生灭性湛然常住不变,哪有真实的生死?此性人人本具,各个皆有,为何还要引外道之见所死后断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国王闻佛如是之开示教诲,心中豁然开朗,悟知色身灭后,非是断灭还有后有,与在会大众法喜充满。
《楞严经》的这段中所讲之见\是指有情众生根门中之根性,即是能起见闻觉知的觉照作用。关于这一点,我在讲《楞严经讲义》时曾经也给大家讲过,物质的东西是没有见闻觉知作用的,物质五根是见闻觉知等根性所依之处,但并非是物质五根具足觉照的作用。因此五根中之灵性是以物质现起作用,但并不随物质五根生灭,此见闻觉之性体就是不灭的佛性。之所以称之为根性,是因为它是依五根而能觉照一切事物之灵性,五根若离开这灵性,则必不能有种种作用。如:在眼起作用是即能见一切色相,在耳则能闻,在鼻能嗅香,在舌知味,在身觉触,在意知法,在足奔行运走,在手携万物。所以现前这个能在物质根身中起种种作用的,就是我们的觉性。而此性从本以来本自具足,本来清净无染,但因为众生在见闻觉知之时,起妄识而生能所二取的分别,认为有个我,这个见闻觉知的是我,或者说这个身体是我,于无我当中起我想,而生颠倒分别,由此而造种种业,如此方使得轮回现起。所谓的轮回即是生和灭,能和所的执取。所以有情众生迷失在生灭幻相中,妄执生灭幻相为实有,故由诸幻相而束缚,因此于虚妄生死中而不得自在。世间凡夫认为此物质生灭之身是自我,故认为人死如灯灭,他们并不知晓在物质五根中还有不生灭的灵性。其实关于这一点并不是很难理解,只要我们自己仔细观察就很容易参悟到的。一切变化的事物都是生灭的,不变化的就不会生灭,而在我等有情众生的生命体中,只有这个灵明的自性是不变的,因此其必然不是生灭的。一旦众生能证悟此性,不再随一切幻相起诸倒执,则必然能不随诸法而造生死之事,如此即为超脱生死,而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以上是就《楞严经》之观点阐述众生本具不生灭之佛性,但若依现代之相对论的观点来说,也很容易了知众生所具之不生灭的佛性。
且依相对对法之观点而作阐述:众所周知世间一切事物现象都是生灭的,但任何事物相都有其所依之体。有形之万象所依之体即是宇宙无尽之空,故一切有是依于空的,一切生灭是依于不生灭而现起的。现象界的事物是生灭法,但一切生灭法必然有其所依之不生灭性。这是相对之概念,有相对于空,而生灭相对于不生灭,有形事物也必然是依无形而起作用;一切有相的事物是生灭的,而空之本性是不生灭的,有形事物会灭,那么无形无相无有变化的空性也必然不会是生灭的。所以一切生灭法之自性必然是不生灭的,无论是有情事物还是无情事物都没有超出这个范畴。众生身中所具之灵明根性,乃是宇宙空性本体不二之妙用,故此自性是不生灭的,如经云: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
色相诸法依于空方能现起,而一切色相等有形事物只有依于无形之空性妙用才能起种种运动施为,因此无形无相的心性是物质的本体,所以物质色身才随其指挥产生各种运动施为。而我等有情的这个色身中不生灭的自性本体,时时刻刻在我们六根门起种种妙用,因此我们将它称之为根性。如果我们能在觉性于五根中起妙用时不迷惑颠倒,只是自然而然的让妙用现前,不取不舍,了了分明而住于如虚空般的清净自性中,这当下就是诸佛如来境界。故如禅宗祖师所说:在汝六根门头有一无为老人放光动地,宣说无为大法。故达摩祖师在此处说【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此心常常现起诸般妙用,虽能周遍显现一切动运施为之妙用,但却不随诸相而生灭。虽然常现一切妙用,但若仔细去观察时,又无一法可得,无任何实有。所以是众生自迷本性,非本性之过咎,为自迷而不见故。如法灯禅师云:今古应无坠,分明在目前。丙一问答色身无常何故不见真心竟。
丙二以梦作喻而答
【问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
提问者听达摩如是宣讲后,就继续问道:既然这个本心常现前,那为什么我不见呢?
【师曰:汝曾作梦否?】
达摩大师没有直接回答他所问的,只是问:你曾经做过梦吗?
【答:曾作梦。】
问者答:做过梦。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作过梦,哪有没做过梦的人呢,所以自然是作过了。
【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
意为:你作梦之时,梦境中的你,是不是你自己本身所作呢?
【答:是本身。】
问者答:是我自己本身。因梦境中的自己,有可能和现实中的不一样,但是梦境是自心所起,故梦境中的自己也必然是自己本身。
达摩大师问这个梦境到底有何寓意呢?这里最重要的是用梦境来譬喻真心所在,虽然此处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实际上通过这样的梦境譬喻,已经暗含了所有答案。祖师问:你曾经作过梦吗?对方答:作过。达摩大师于是就问:你作梦时是你本身吗?答:是我本身。这是在用梦境来譬喻众生之人生及生死轮回。人在作梦时,不离自己本身而现起梦境,在梦境中经历种种事情,现前诸多境界,但这一切所现所经历都是不离本身而现。就自己本身而言,梦中之一切从来都没有出现过,梦中所经历之生死痛苦也都是虚妄的。梦中之一切动运施为皆是心之作用现起的,虽然在梦中时并不知道一切皆是自心现起,但事实是不会因为不知而有所更改的。但梦中之人执著梦中之色身而不见本自真心,故在梦中不得自在,而困于生死幻相之中。这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众生一样,不知生灭身中不生灭之自性,认物为己,迷失真我本面,而妄执生灭幻相为实有,由妄执故而起诸束缚,被生死幻相所迷而不得出离。
此处梦之譬喻叫隐喻,以梦中之一切来譬喻现实生活。以梦中之运动施为不离醒时之本心,而譬喻凡夫虽迷本心,但一切运动施为皆还是本心所起。
此段的譬喻,也说明凡夫众生是颠倒在无明大梦当中而不自觉。众生在无明大梦中,从来没有认为所见所闻皆是虚幻之假相,因此每天认为所作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我所爱的人、恨的人都是真实的,所贪的对境都是真实的,由如是之谬执才造下种种的业,从而感受种种的苦报。虽然梦中一切皆是虚妄,但梦之意生身的一切运动施为皆是本身之作用力显现的。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虽然都是虚假幻相,但有情众生五根之运动施为却是真心之妙用。物质事物乃是无情死物,而在这些死物之上体现诸般妙用的即是本心,无情死物是生灭相,但本心虽现诸般妙用却无生灭,因本无生无相之故。
此处以梦喻人生,喻诸虚幻相不离真心而现起。丙二以梦作喻而答竟。
丙三直示真妄不二之义
【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
达摩大师闻问者答是本身\后,又进一步问道:既然是你的本身,那么梦境中的施为运动与你本身是否有别呢?是二还是一呢?
此中寓意为:梦之一切虚幻造作与现实之本身并无有别。这既是所谓对法中所言之虚幻不离真实,真实方能现起虚幻。故梦中一切虚妄造作不离现实本身而有,故梦中之一切动运施为即是本身。
【答曰:不别。】
此中意为:梦中之言语施为运动与自本身是无别不二的。因为在梦境中的自己和所起的言语思维,乃至于抬手动足等施为运动,与现实本身之我完全无别。这里说出一个很妙的意趣:梦境当中所谓的这个我,以及这个我产生的诸般作用,和现实中本身之我有没有差别?没有啊!梦境中的一切虽然虚幻,但梦境是依现实之本身而显现的,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是无别的。在梦境中不觉梦之本体真心,就会被梦境束缚,而生诸苦乐烦恼。在现实生活中不觉万法实相本体,就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种种烦恼束缚,不觉悟现实生活,就会被现实之假相迷惑。但现实生活中之一切假相,以及有情众生之运动施为等,皆是不动本心的妙用,故众生之动运施为等皆是本心现前之大用。是众生自迷,而非是本心不现。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梦境中所有的事物山川、大地等在显现的时候,有没有真实地产生过呢?梦境当中显现了山河大地,但在显现的当下没有一个真正的山河大地产生过!再看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所有的事物在显现的时候,是否真实存在呢?大家去观察,绝对不是真实的有。
记得在讲《般若心经》时给大家辩论过,如果一个事物的结果是生灭的话,那么产生这个事物的第一因\,肯定是生灭。这里又有个矛盾存在,第一起因如果是生灭的,那么它就不是第一,如果一直分下去,我们就会知道:一切事物是没有一个真正的第一因的。纵然经历无量劫去分析也都无法找到第一起因,因一切事物本身就非绝对的实有,所以又如何会有真正的第一因呢?既然一切事物无有第一因,那么在我们所见的那些事物是否是真的存在过呢?万法根本无生,只是一个幻化,因幻化的缘故,没有所谓的第一因,因此我们佛教是不承认有第一因的。
印度有一些外道认为,世间万物现起的时候有第一因,我们把这种人称作一因外道。佛教说无生,一切万法根本没有生的第一因,因此一切万法从来没有产生过,一切万法在显现的时候只是一个幻相,从来没有一个实有生过。那么梦境当中的万事万物显现的时候,也是从来没有生过,二者有等量的地方,所以可以用梦境来比量现实。如《永嘉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达摩大师在这个地方很巧妙地以反问的形式回答了对方所提出的心既见在,何故不见?的问题。梦境中所现的尘境,乃至在梦境之中的意生身所起的功用,统统不外乎是自心的显现,而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所起的一切施为运动,所对的一切尘境,乃至于我们现前的色身,亦统统都是我们真如自性本身的显现。
永嘉禅师这样讲过:幻化空身即法身。我们现前这个色身,不离法身而显现。若能了悟的话,不离色身当体就能亲见法身。若不悟此义,则纵然寻遍三千大千世界也不能得见法身自性。正所谓:法身常现,迷不自觉。所以修行者当细心参究,色身五根乃是物质死物,而于此上显现的各种见闻觉知之用到底是由何而起?若色身物质五根不具此种活用,那么是谁在作用?《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中载:大成就者波罗提云: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提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此中即是说明有情众生根门之一切作用,皆是自性妙用。
这个自性本心时时在显现作用,而我等众生视而不见,反将此诸般妙用当做是物质五根所生,如此实是颠倒至极。实际上现前所具的见、闻、觉、知等一切作用,都不外乎是真心的妙用,所以与真心自性没有任何差别,这个问答就是要说明这个意思。
【师曰: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
既然说真正地没有差别,那么现前之身就是法身。因此身非实有乃是毕竟空,故是为法身。这直接告诉我们色身等法,亦是不离空性法身所显现的。你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现前这个色身便当体空寂,你若不再黏着这个虚妄的色身,令心自然而然安住在清净本体当中,那么现前的这个色身以及种种运动施为即是清净法身。祖师已经一语道破天机: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
【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
现前的一切动用施为皆是法身自性,亦即是我们的真如本心。所以达摩大师说: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根身中之自心虽起诸用,但本无生灭,灵觉明然而无动,因不动无相遍一切处,故称之为法身;能明然遍觉称之为光明报身;能随方现起诸相故称之为化身;具足灵鉴妙智,故称之为本心;此心具足无边功德,具断证二德、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故称之为佛性佛果;此心空无自相,于中一切皆不可得,故称之为空性;虽空无自相,但明觉不断,故称之为觉性;虽在轮回,但无有染著,离诸生灭,从本自具,故称之为自性;一切法皆在此心性中幻化而起,故称之为一切种,抑或称为如来藏;此心空诸法相,智光遍照,故称为般若波罗蜜。
此真心本性离诸生灭,从无始劫来直至现在都未曾有生灭,故如《楞严经》所说是为生灭身中不生灭之自性,三世不变而一如。
【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
这个心是从来没有生死的,因为它离一切生灭,非因缘法、非生灭法;不生不灭本自圆成,故无增减;其心本体空寂,空一切相,不受一切染著,故不垢不净;此心无善恶等偏执,空诸法相,远离能所相对,故无好恶;既然空无自相,无有变迁,故三世一如,是为不来不去。
【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
【亦无是非】此处是非\乃是指本心离一切相对概念。因三界混起,同归一心,故此本心乃是绝对之空性境界,远离一切是非相对之戏论。如:南泉禅师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也真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是非?
【亦无男女相】真心本性离一切相而无形。一切有情众生所现种种相皆是颠倒业相,由无明而起惑业,由惑业而感诸相。由有欲望颠倒故有男女之相现起,但真心本性虽现如是男女相,而自体本来空寂无相。因真心中无诸欲念故,一切欲由迷现起,如极乐世界无欲事,故无女相。亦如梦中所现森罗诸相,但却是唯一心之显化,其心并不随其所现而成诸实有。本心亦复如是,虽能现男女诸相,但并非实有男女相。
【亦无僧俗老少】不仅无男女相,亦无有老少等差别相。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同具唯一本心,是同体不二故。正所谓:男女欲相空,老少差别无。真心本空寂,同体乃一如。
【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此本心乃是众生与佛同具之本性,故于此本心中无凡夫相,亦无佛相。凡圣本来空寂皆非实有,但因迷悟而起差别,故凡圣相是为虚妄,真心空寂而不落任何相。亦如经云:众生者并非众生,乃是名为众生。一切相本自虚幻,故真心空寂离诸相差别,无世俗名言之凡圣差别。
【亦无修证,亦无因果。】真心本自圆满,具足一切断证诸德,故无修证等相。正所谓:究竟本性实相离见修。即是此义。此本心即是无上佛果,非由修证而得,故如《大圆满基道果发愿文》云:不改法性本来无为法,无有重新改造修行道,不由因生究竟之果位,愿能现见本来自住义。所谓:真心本自圆,佛果无修证。因果空非实,迷执受束缚。
因果法是世俗名言之假立,在世俗中虽假立因果名,但并非是说因果即是实有。因果是缘起法所现之生灭规则,缘起法本身即是空寂虚幻的,如《中论》云:若法众缘生,即是寂灭性。是故生生时,是二俱寂灭。是故一切因缘法当体空寂,故依因缘建立之因果法则亦非实有。一切法皆非实有,此中亦包括善恶因果等法,说一切皆空并非是拨无因果,此二义当善取舍,如前文所述,今不赘述。
【亦无筋力,亦无相貌。】不仅因果等法于自性中本来空寂,身体相貌亦复如是。一切诸法本来空寂皆非实有,故《中论》又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
这个现前本有的真心犹如虚空一样,无形无相,无有边际,从本以来即如是。
犹如虚空这只是一个比拟,因为虚空是空而顽空的,而我们现前的本心,是空而灵明的。虚空如同死尸一样,真如觉性是灵灵活活的,能现起一切妙用。犹如虚空只不过是从空无一相来阐述的,但虚空不能完全来比拟它。莲花生大师的伏藏法中讲过这一点。这样空寂的真如自性取不得舍不得,若说有取舍,请问取何相?有哪个相可取呢?舍什么呢?有什么可舍呢?成就佛果不需要有一个希求佛果位的执着,现前这个心就是圆满的果位,因此一切造作和执着都属多余。现前的任何妄心也好,分别心也好,统统是真心的妙用,无妄心可断,也无实有的东西可灭,亦无有一个实有真心可得,所以无需舍,就看悟与不悟。如《永嘉大师证道歌》里说: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又说: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所以若在修持本心上有一个取舍,这已经南辕北辙了。真心自性本来如是,无一相可得,你取什么得什么?所谓的妄念烦恼,统统不离真心,妄念本来虚妄,真心本来不动而自圆,故要舍什么得什么呢?真心离相无可得,妄心虚妄非实有,故无可断灭。正所谓: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即是如是意趣。所谓的妄是由不觉而起的,迷惑了以后才会有念念分别,如果不迷的时候,虽还能现起各种念之分别,不迷之时此诸觉念皆为真心妙用,非是妄心。
【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
这个真如自性于一切法当中,都能自在地出没往来,这就是神通。此处所言之出没往来\是真心隐现自在之意,不受五蕴等诸法障碍,非是真心有来去差别。
【自在神通】即是神鉴通达无所障碍,能现种种不可思议之妙用。这个神\是指我们觉性中灵明不昧的觉的作用,此本心神鉴之用即是空性的智慧。
【透五蕴山】本心智慧能照见五蕴自性皆空,故能远离一切苦厄,生死烦恼当下尽灭,故言【渡生死河。】
由于觉悟一切万法自性本空当体虚妄的缘故,故能安住在空性当中,于一切万法完完全全圆融无碍而通达。
每个众生都拥有这样无碍的真心自性,无碍的智慧。但就是由于我们每天在虚妄当中,执着虚妄为实有,因此产生了实有\的障碍。
【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这句话是总结前面所述,一切的业不能拘此法身。因此在这样的法身境界当中,所谓的善恶因果,所谓的福德果报统统灭尽了,这个法身具足一切的果德。历代祖师都讲过,真如自性当中空一切法相,罪业福德以及佛菩萨的果位亦皆空寂。一切业果因缘皆是有为幻相,一切业乃因缘所起,因缘法空故罪业福德亦空。正所谓:空性法身中罪业福德等空花。作为佛弟子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个道理,否则在修行当中,老是用一个执著之心去修持的话,终不能契入法身境界。因它本无任何可说,无任何可得,无任何可修,不仅我法空寂,就连空相亦无可得。
《永嘉大师证道歌》里有这么一句话: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若行者能于刹那间觉了自性本心,依此本心而起如幻三昧之修持,即为如来禅。当我们真正觉悟本心后,才知道此本心法身中圆具一切功德神通妙用,此法身虽遍一切法中,但不为一切法所障。我们在迷惑时,就如同睡觉时梦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众生,有六道的境界。但当你醒的时候,所谓的六道当下就灭尽了。一切众生是在无明大梦中,由于自己的颠倒不见诸法实相,一念不觉而生三细,三细转增起六粗。内生三细颠倒而外在分化三界之相,由内具六粗之故,外显六道之相,故三界六道皆因内之颠倒惑业所现。当行者真正觉悟诸法实相而无明灭尽时,三界六道等轮回亦当下灭尽。
以此段文义而故知真如法身遍一切法处,虽遍一切法但无诸相,不被诸相所染所障。
【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
此真心自性微妙难见,此心不同于肉团心、分别心,此心乃是离一切言说思量分别的,故云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此心本来每个众生都拥有,念念都显现。为什么说它难见呢?因为众生念念间向一切诸尘境界生攀缘分别之心,不会回光返照这个本有的真心,反而念念间都被分别妄心所迷。
不悟本心之人,以妄想造作而寻求此心,如此是为不了本心而错用功,如是则纵经尘劫亦不能得成佛陀果地之修证。佛陀曾做过这样的比喻:犹如煮沙欲成佳馔,终不能得,纵经尘劫只名热沙,因沙非饭本。此中意为:如果你要做一餐好饭,必须有做饭的材料,若拿沙子放在锅里,不可能做出很好吃的饭菜。因为因和果不相应的缘故,沙子不是成就饭的因。同样,我们修行人要想求不生不灭的果,也要从不生不灭的因而做起。而所谓因和果本是无二无别的,只不过是以悟为因,以圆满为果而已,千万不要认为成佛之因和成佛之果有实有差别。既然成佛之因是以悟本心为因,那么我们就必须要了悟现前这个不生不灭的本心。这个本心不是色心,故不可以寻求造作执著之心而来得见,不可以求色相之心而来得见,不可以求音声之心而来得见。此本心即是真佛,所谓真佛是离一切相的,此本心即是如来法身,古德云:不见一法即如来。即是此意。因此真佛是不可以有为分别之心得见的,如《金刚经》云:若有人以色相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很多的外道邪教不了如是意趣,而起诸多邪见分别诳惑众生。如:台湾的青海无上士,教她的弟子要听法界的声音,为她的弟子印心后,要弟子们专注眉心,看想见之佛相。这种行为是非常荒谬的,但这个所谓的青海无上士还大言不惭的说自己是观音菩萨的转世,这种大妄语是要堕阿鼻地狱的。
真心并不是以有相可以得见的,所以说此心微妙难见。
【微】是说非以凡夫心可以测量,它空无一相。
【妙】是指虽然真心空无一相,但又时时大用现前,灵灵活活能觉照一切。
这样微妙的真如自心非凡夫心可以测量,非凡夫心可以得见。要得见,就要放舍凡夫的颠倒分别,如是当下便能得见这个自心。
【此心不同色心】此是说明这个真心有形有相的,非是色心,不是我们的肉团心,也不是现前生灭的分别心。分别心是真心之用,由迷而起。真心是分别心之体,是本自具足的。若不悟真心,这个分别心就是轮回的根本。但若悟了真心,而不再会随分别心迷失,令心无所住而住,那么心当下就是真心妙用。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例如:梦境中出现了令我们生贪著的可爱对境,而自己心里也起了各种贪着,但是当醒了以后,梦境里面的这些境界和贪着马上就灭去了。梦境是自心的幻化,而醒时不离自心当下就灭去了由梦所起之贪嗔等心。在梦里时一切皆是自心的显现,而醒来时还是自心的显现,但所不同的是你不再会被梦中的贪嗔等心束缚了。当然也有些愚痴的人,醒来以后还回忆执着梦境里的事情,或想再做同样的梦。
【此心是人皆欲得见】意为:这个心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而且也是每个修行人想得见的。一切众生都希求欢乐,但终日希求而不得,原因还是在迷处着手,不在悟处着手。迷惑颠倒不识自心,乃是众生产生烦恼的根源,破除迷惑的唯一途径就是得见这个真心。因为了悟真心即可以获得真正的智慧,从而放下一切执著,而远离一切烦恼。所以若能从悟处着手的话,则内心清净,不离现前的境界,即可获得自在和快乐。
【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及乎问着,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
这个真心具足灵明觉照的光明,这个光明不是太阳光,不是雷电霹雳之光,它是灵明觉照一切万法的明然智光。因它不昧一切,能觉照一切故称之为光明。
一切众生举手动足施为等作用,皆是在这个光明真心之中现起的。这个能问问题的,也是真心的作用,因为肉壳物质身体,绝对没有问的功能。物质的东西是个死的,这个真心是个活的。
【及乎问着,总道不得。】能问者是真心,而真心非言语所能描述。再者,真心是自己本具,一切施为运作无不是真心所现,即是自家事别人如何说得?更何况此心非空非色,非青黄赤白,非长非短,无形无相,故如何能以言语道得?正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是此意。
三世诸佛皆说此心不可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故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印心付法与迦叶尊者,这是最好的例子。所以三世诸佛讲说无量经教只是一种方便,如指月示人,虽目的在月,但当依指之方便而能示人。但指不是月,乃示月之方便。经不是真心,但能为众生方便显示真心。因此真正修行佛法者,不得以文字等相求见真心,只有离一切戏论言说乃能见之。
【犹如木人相似】这是譬喻色身乃是死物,如木偶之一切运动皆是靠操作之人而行,木偶本身非有如是诸用。我等有情众生能于根门中现见闻等用,此非物质能有,而是心之妙用。所以既然色身等是死物不具施为运作之用,那么是谁在作用?如古德云:木人夜半穿靴去,石女天明戴帽归。
【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一切施为运作皆是真心妙用,每一众生皆能体会,因是自所本具之故。如莲师云:当下自己的觉性光明朗照,即使如此,而仍无存在的主体,虽无自性而实修则真有觉受,只要能真实证悟此性,则一切都将解脱。
如果你去问开悟的人,开悟是什么觉受呢?他无话可说,因为说不出来,非言语可说,只能呆呆地无一话可说。说一句都是虚妄,所以总是自己受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个中滋味怎么描述都不圆满。既然这个真心在一切施为运作之中,是自己之受用,怎么能说你不认识呢?莲师云:你的当下觉性原本就是如此,它是那不造作而自明,怎么能说你不了解心性?对此觉性本来无可修持,你怎么能说修持没有成就?既然你的本觉现量就是这一念,你怎么能说你找不到自己的心?就是那个觉明本无间断,你怎么能说未见心之本面?心之思维者原本就是它,你怎么能说找不到那个动念者?对它没有任何可以作的,你怎么能说作而无得?本来不须修整,听之任之就可以,你怎么能说无法进入安静?你只要无为无作完全放下就可以,你怎么能说对它无能为力?觉、明、空(现)三者本是无别元成,你怎么能说修之反而无成?本觉是无有因缘自生元成,你怎么能说不能努力精进?念头是当下生起当下即消,你怎么能说无法对治?当下的本性就是如此,你怎么能说对它不能认识?
所以欲觉悟真心本性,当从现前之一切施为动用中参悟观察,永嘉禅师云:换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色身如机关木人是死物,无施为动用之能,故若能在这个问题上参透,则必能对真心有所悟。
世间之唯物学认为人之一切施为运动皆是神经机能的作用,其实这种说法很荒谬。因神经机能只是物质有机性,但非是智慧有机性,其所具足的不过是物质本有的特性而已。只要你肯用功去参悟,就会发现神经绝对没有这个作用,物质的东西绝对是死的。所以物质的身体只能依心的指挥,才能起各种施为造作。
关于这一点,希望各位同修必须要清楚。如果不清楚这一点,你就会把这个灵灵活活的作用,误认为是现前的物质色身所产生的作用,那么你就会找不到自己的真心。所以在《永嘉大师证道歌》中有这么一句话: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这句话说得特别妙,大家必须仔细参悟,念起念落到底是否由物质所生,还是由现前灵明的真心所产生?到底是谁在无念,谁在无生呢?观察我们现前能觉照的心,它无有任何一法可得,又无有任何一相,也从来没有一个所谓的生和灭,但是又能现起一切妙用,所以即是若实无生无不生啊!正因为是真正的无生,才能生起一切。对于无生的理解,作为修行者务必要彻底明白,无生不是顽空死寂,无生中能自在生\一切。例如:宇宙万法的本体是空性,亦是无生的自性,但是在空性中却能自在现起一切幻有。
永嘉大师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木人是譬喻现前的这个色身,就如同木偶一样,自己不具足各种作用,只有被人在幕后操纵,他才可以走路,抬手动足。而我们的心识犹如是操作木偶的绳线一样,身体就只是一个死物而已。所以如果没有内在灵明的觉性,这个色身就不能起作用了。如人死了以后,神识离开身体,那么这个身体什么都不能干,只是一具死尸。
是故,一切有情众生之动用施为皆是真心妙用,如达摩大师在前段文中,以梦中的一切不离自心,而说明现实中的色身以及依身所显现的各种作用,无一不是真心的显现。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佛法的佛弟子,应当顺着这个道理去切实地观察色身的本质,以及日常中的动用施为到底是由何而来,若能了知一切作用非色身所生,那么这个能起一切作用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若真能如是观察,则你必然会了解到这个能起动用施为的心,是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自性。
我反复强调这些道理,是让大家认识到色身就如一个木偶而已,它没有见闻觉知的作用,能现起见闻觉知者是佛性。众生于此作用上起了攀缘和分别,才生起了妄识,因此在见闻觉知当中而颠倒,从凡夫的见闻觉知角度来说,这个不是佛性而是妄心。但实际上妄心起于何处呢?真正了知觉性的人,就知道妄心其实也是一种觉性的妙用,由于迷才转为虚妄。把虚妄的取舍分别统统放下的时候,还是这个见闻觉知就已经转为了清净妙用了,这是一个天壤之别。故经云:不离见闻觉知,即见闻觉知。丙三直释真妄不二意竟。
丙四引佛言而证所答分四:丁一直指众生所迷处;丁二释圣人不离虚幻当即真如妙用之义;丁三引教证释心外无佛之义;丁四释离一切相之义;
丁一直指众生所迷处
【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
这一句话道明了众生所迷之处,一切众生尽是迷人,何为迷人呢?凡不悟真如觉性之人皆是。悟自性者即是正觉智人,如诸佛即是。故窥基大师云:法身本有诸佛共同,凡夫由妄覆有而不觉,烦恼缠裹得如来藏名。
众生为什么会迷呢?皆因为不向自心体会,念念间对尘境生起种种的执着分别。因此作种种的业,堕于生死河中,虽然有一些众生欲求出离,但是由于不悟自心的缘故,欲出还没,还堕入到轮回当中。像二乘的声闻、缘觉,虽然出离了生死轮回,但其所见为单空之灭尽空的境界,故只能终止化城。彼等小乘所悟非是究竟真心之圆满境界,所以二乘的声闻缘觉虽然出了生死了,却没有圆满悟得真如自性,这是一个差别。
【众生若不迷,因何问着其中事,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
意为:众生若不迷的话,因何问脱离迷的事情呢?问求出离轮回之事,因迷而问,故证明在迷惑颠倒中。如《最上乘论》云:问曰:众生与佛真体既同,何故诸佛不生不灭,受无量快乐自在无碍,我等众生堕生死中受种种苦耶?答曰:十方诸佛悟达法性,皆自然照燎于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灭故得不受生死,不生死故即毕竟寂灭,故知万乐自归;一切众生迷于真性,不识心本,种种妄缘不修正念故即憎爱心起,以憎爱故则心器破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则诸苦自现。
世间凡夫只会执著外相,向外攀缘生分别心,故无一人能真正地得悟真心。《真心直说》云:真心圣凡本同,凡夫妄心认物,失自净性为此所隔,所以真心不得现前。
其实,了悟真心只是自家之事,容易得很。日常中之一切运手动足,无一不是真心作用,就是这个现前的平常心而已。见闻觉知抬手动足皆是觉性在作用,因何不识呢?如莲师云:既然你的本觉现量就是这一念,你怎么能说你找不到自己的心?就是那个觉明本无间断,你怎么能说未见心之本面?
这个真心觉性即是我等众生日用中之平常心,凡夫众生时时在用而不觉。既然佛性是自己的平常心,那么了悟这个佛性即是自家之事,故不得向外驰求,而行南辕北辙之事。如莲花生大师以寻找自家的大象来譬喻说明这个问题,我已在前面讲过这个譬喻。而禅宗的庞居士夫人庞行婆子,有一次去寺庙,赵州禅师见婆子即问:来何事?婆子道:寻牛。赵州云:牛在家中。婆子问讯即归。
此公案中的庞行婆子是证悟的大德居士,在汉传佛教的佛教史中有记载她和禅师们的问答。上面的问答是在说明心本在自身不得向外驰求,因此禅师告诉她你的牛在你家中\。佛性即是本自真心,时时显现,只当回光返照,即能觉此真心。
但是现在很多的同修道友听了师父这样讲以后,或者听了很多禅宗公案和话头以后,只是像鹦鹉学舌一样夸夸其谈地到处给别人讲。自己从来没有向自心去体悟,从来都没有用功参悟这个本心,因此若只是做表面功夫是毫无意义的。即使你能讲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亦不能出离轮回。如果你能将上师所讲的这些法语,向自心去体会的话,就像龙女虽然没有听闻三藏十二部经典,但能顿悟佛道。
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清楚,不清楚这个道理,不能称作修行佛法,只不过是每天混日子打发时光而已。所以修行佛法是你自家之事,获得真正快乐的根本只是不迷自心而已。因为迷就会产生种种错误和执著,由种种错误的知见摄持而现起种种错误的作为,遭受种种的因果业报。如果我们了悟了现前的真如自性,也就是真正现见了万法的实相,如此你就会从万法当中解脱出来,可以说一切因果业力对你都不会造成烦恼和痛苦。因已悟诸法实相,不再受诸法幻相所迷,故能成为一个真正自在快乐的人。
即使因往昔的业力现前要受果报时,内心也不会随所受报而生烦恼,在内心中无有受与不受之差别,因此内心非常安乐。如:释尊在世时受三月马麦等报,但并无有任何烦恼生起。
每一个众生都希求获得无上的快乐,但获得快乐的途径不在物质五欲,而在觉悟自心。只有真正觉悟自心,而于万法不迷,如是方不受万法束缚,因此也就不会生起烦恼,无烦恼则当下即是快乐。
【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
诸佛圣人所说的皆是绝对的真理,因此是不会有错的。他们都已经了悟了宇宙实相,亲自证悟了绝对真理的境界。出世间的圣人一切所说皆是由自性中流露出来的,因此是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但世间之凡夫不悟真理,不能体会诸佛之妙义。
本来一切佛法只为了悟自心而设立的,若能向自心参悟则必能入如来性海。佛陀讲说无边妙法,巧设种种法门,其目的是欲令众生证悟自心,但当今却有大多数的佛弟子不悟此义,生种种执著。于法门平等不二中生高下取舍,执著自己所修之法而谤其它宗派,从而更造谤法重罪。
诸位当知!不管修学任何法门皆当向自心体悟,不得离自心而修学佛法,因一切佛法皆是觉悟自心之法,故离自心而修佛法者是为外道。
【故知此难明,惟佛一人能会此法。】
佛法是觉悟自性之法,也是离言说思量之法,是不可思议的无为法。因此的缘故,这样的离言说戏论的教法是凡夫难以明白的,只有佛才究竟的证悟了这个心地法门。而菩提自性本来自具,本来清净,只当离一切言说戏论,而息灭妄想分别即能悟入。此心地者即是诸佛境界,佛境界者当离一切相执,因是不可思议境界故。不可思议者即是毕竟空,毕竟空中无世出世间法可得,故当离一切相执方乃能入。永嘉禅师云:不见一法即如来。即是此义。又《金刚经》云:一切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因此凡欲成就佛道之行者,当远离诸能所分别而契入佛道,若以思量分别而求佛道,则为无有是处。因佛境界非可思议,故如《文殊师利所说不可思议佛境界经》亦云: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非思量境界者是佛境界。何以故?非思量境界中无有文字,无文字故,无所辩说。无所辩说故,绝诸言论。绝诸言论者,是佛境界也。
可惜!有情众生皆具清净圆满的菩提自性,但众生念念间不向自心体会,而是向外执求,因此虽是自己本具之真心,亦不能证得。如果从究竟义上来说,佛法非常简单,因为它是自心之法,非是外来的,佛性即是自心,故若能下功夫去体悟,则能当生即能成就佛道。故若从自心本具来说,既然是自己本来具足,若肯放下妄执去体悟,则非常简单,如《大圆满基道果发愿文》云:自心简易难信之秘密。凡夫众生以造作有求之心观待佛法,故不能得见佛法真实意趣。由于不能舍弃执取之心,因而障蔽自心不能得见。不仅如是,亦不能对即心即佛之第一义谛生坚实之信心,故此心地法门在颠倒的凡夫来说是最甚深难思的法。
其实,佛心不离凡夫性,离凡夫心外别无有佛性,故如《文殊师利所说不可思议佛境界经》云:佛言童子,何者是诸烦恼自性?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佛境界自性,即是诸烦恼自性。世尊,若佛境界自性,异诸烦恼自性者,如来则非平等正觉。以不异故,于一切法平等正觉说名如来。是故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性德,但因执著诸相而生颠倒,故迷失本心,背觉合尘,而流转生死不能自主。故从本来具足而言,修行佛法成就佛道非是难事,故如庞行婆子云: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但凡夫虽闻如此深法,而不能信受,由是故说,此法甚深难解,如庞居士云:难难难,犹如十担油麻树上弹。但若反观自心而现量了悟的话,一切修行皆在行住坐卧中,无处不是道,故灵照女云: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
由于真正究竟了义的佛法是离一切言说戏论的,故若凡夫众生不能于无作本心中体悟的话,实难证悟佛法,故此中说:惟佛一人能会此法。例如:释迦牟尼佛未证道之时,在印度也有诸多外道为求解脱而行种种修行,但彼等外道不向自心修证,反而向外驰求,故虽行种种苦行之事,亦不能证悟真理,故不能获得究竟解脱。佛陀出家后也曾经向外道学习,行六年苦行。在苦行中佛陀始终觉得,一味的苦行非是正觉之道,后来他舍弃了无益的苦行,接受牧羊女的供养,最后在菩提树下获得圆满的证悟。佛陀所证悟的真理,即是觉悟自心之方法。佛陀认为一切众生的生死轮回,皆是由迷失自心本体而起的,故惟有无误的觉悟自心,才能从烦恼和轮回中解脱出来。而所谓的自心即是无形无相而遍一切处的宇宙万有之本体,故只有放下一切虚妄执著才能证得。
一切六道众生皆以自己所见而执取境界,故不能得见诸法实相。凡夫贪著五欲而不见自性,外道迷执空有而不见中道,小乘声闻缘觉因执著涅槃而成为障碍,权教小菩萨因著空相而不能证毕竟空之境界,故十法界中唯有佛陀究竟证悟了此心地法门。
【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
上文中已说:惟佛一人能会此法。此处是分别表明除佛之外不悟自心的是谁。
这即是说明除佛以外十法界中之所有众生都没有究竟圆满的觉悟此法,而此法即是指心地法门。
【若智慧明了此心,方名法性,亦名解脱。】
此句意为:若有人具足大智慧,能向自心观照,从而觉悟此心性本体,则当下即证悟了究竟圆满的心地法门,也是证得了诸法之究竟法性,因此亦获得了究竟的解脱。
【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
证悟自心即是证悟诸法实相法性,证得实相境界即是解脱境界。而所谓的解脱,即是指不再受生死束缚,不再受烦恼困扰,于一切法自在而无有束缚。
此中【大自在王】是简别于其他无有获得究竟自在的人,除佛之外一切众生皆不悟诸法如实之义,故皆不得自在。是故,究竟证悟自心的人即获得究竟的解脱,因此不受一切法束缚,而获得大自在之如来境界。
此之究竟自在的境界是不离凡夫之自心的,只要觉悟自心本面就能获得,故如《直指觉性赤见自解》中云: 眼前这一刻,纵有念头生起,不执不取,心如虚空。 既然,由究竟观之,根本无法可修,故无需修持。 既然,那儿本不散乱,你只需心不散乱地安住此境, 不修不整也不散乱,只是觉照一切, 你的觉性便本知本明,光明灿烂。 当它生起时,称为菩提心,亦即悟性。 因无所修整,故超越一切外在知识。 因无所散乱,它是本体的光明净性。 外境外相,既无自性,故自然解脱。 明空不二,是为法界。 一旦悟及佛性无道可及,无法可悟,不证自明, 便得如实而见金刚萨埵。
【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
此心性本体虽是凡夫本具,但它是离言说戏论的,故名为不思议,如《文殊师利所说佛境界不思议经》中说: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佛境界者,非眼境界,非色境界,非耳境界,非声境界,非鼻境界,非香境界,非舌境界,非味境界,非身境界,非触境界,非意境界,非法境界。无如是等差别境界,是乃名为诸佛境界。又云:佛言:童子,无为者非思量境界。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非思量境界者是佛境界。
自心本性即是诸佛自性,亦是菩提涅槃之体,凡夫不觉由此而现起烦恼,诸佛正觉由此而成就菩提。古德云:见自心清净者,即见如来自性。众生所具清净本心,乃是无为道体,非是可思议法。一切佛皆由了悟自心而证悟诸法实相,故此心地是诸佛圣体。
本心空无自相,亘古不变,虽现起诸法,而不随诸法生灭,故是不生不灭之涅槃。得涅槃者即是得究竟之长生不死。
【大仙】即佛之敬称。针对行道求长生之人,故称佛为大仙;声闻、辟支佛、菩萨等亦称为仙。佛为仙中之极尊,故称大仙,或称金仙。又凡已达到一切诸波罗蜜功德善根彼岸之人,皆称为大仙。但此处所言之大仙\和外道之概念有所不同,外道概念中之仙人,只是获得了人天福报而已,非是获得究竟之不生不灭。所以外道概念中的大仙还是不究竟、不自在的。
了悟心地法门的修行者,即是证悟了诸佛本体不可思议之境界,获得了究竟的涅槃,远离了生死烦恼。
【名虽不同,体即是一。】
此本心境界有诸多名称,如:真如、自性、本心、真心、觉性、道果、大手印、空性、般若波罗蜜、菩提心、道体、涅槃、佛性、法界净识、一切种、如来藏等等,虽有如是诸名字差别,但其体是一不是二,惟是先前所言之灵觉心性而已。丁一直指众生所迷处竟。
丁二释圣人不离虚幻当即真如妙用之义
【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即是自心。】
诸佛圣人虽讲说无边妙法,法门森罗八万四千,然一切所说皆是不离自心,故一切言说皆为证悟自心而所设施。因此文中说【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即是说明一切佛法皆为明心而建立的。
又,一切贤圣修证次第果位差别等,亦是不离自心而方便安立的,并不是离自心外而别有贤圣修学次第及果位差别,如《金刚经》云:一切贤圣因无为法而有差别。即是此意趣。
此本具心性无形无相,无根无垠,如虚空而遍法界一切处,无所不遍。如本论最后偈颂云:心心心,难可寻,即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由于此心无处不遍,故说心量广大。
此本心虽无形无相,但其妙用却周遍恒沙,法界中一切法皆是此心所现,有情之一切动运施为亦皆是此心所现。故说应用无穷。
有情众生五根作用之施为运动皆是此本心之作用,若无此心则根门中不能起见闻觉知等用,故本论中说: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
此中所言之五根作用非是物质五根之用,而是心的作用。若离此心外,则诸根门皆是物质死物,不能有如是作用。
凡夫在见闻觉知中起见闻觉知之执著,不了法相,不了自心。而诸贤圣任运自现诸般妙用,但心无所执著而不迷,故诸圣者无所见而觉诸法实相。
五根之见色、闻声、嗅香、知味、觉触等皆是真心妙用,迷人不知,于无相无我中执著我相而起我执,障蔽真心而堕轮回。若能在一切时中动运施为之当下明悟此心,则不离轮回即能现证涅槃境界。故如禅宗祖元禅师开悟之公案所示,《五灯会元》云:温州雁山能仁枯木祖元禅师,七闽林氏子。初谒雪峰预,次依佛心才,皆已机契。及依大慧于云门庵,夜坐次,睹僧剔灯,始彻证。有偈曰:剔起灯来是火,历劫无明照破。归堂撞见圣僧,几乎当面蹉过。不蹉过是甚么?十五年前奇特,依前祇是这个。慧以偈赠之曰:万仞崖头解放身,起来依旧却惺惺。饥餐渴饮浑无事,那论昔人非昔人?祖元禅师参禅参到一念不生之时,忽见僧剔灯,如此于无念时依然明觉剔灯,虽然明觉但无所动,如是则明悟此无念而明觉的心即是佛性,由此顿悟而无明尽灭,获得了大慧普觉禅师的印证。
愚僧在前文中再三的讲述过了,物质五根只是死物不具备见闻觉知的功能,所以五根中之动用施为皆是佛性在作用,关于这一点望诸位同修详细参究。
【一切时中,但有语言,即是自心。】
有情众生之一切时中的运动施为,凡能说出来的皆是自心作用。一切言说等等皆不离自心,故若见自性则处处皆是,即是此义。
圣人见一切法皆是佛法,凡夫见佛法亦非是佛法,是凡夫法,因颠倒不识本真之故。其实,行住坐卧但能言说者无不是自心妙用,凡夫不悟自心,迷著外境,故枉受生死轮回。如志公禅师云: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凡夫之日常动用施为中皆是自心妙用,但凡夫不识故虽常见而不识。
一切众生不识自心,皆因以妄想执著心而求故,因执取而落入颠倒,不能得见真心,是故志公禅师又云:若捉物,入迷津,但有纤豪即是尘,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日出卯,用处不须生善巧,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挠。若施功,终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拗,不用安排只么从,何曾心地生烦恼。佛经云:众生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众生心。此乃说明不离凡夫之运动施为即是真心自性,不得离凡夫心而别觅佛心。故如《心王经》所说:真如佛性没在知见六识海中。故若欲参透佛法,当于日常之行住坐卧中而起观照,不离一切施为运作而观照心性,如是则终能悟道。为什么呢?因所谓之众生心即是本心,以不觉而起众生之颠倒,若觉则不离众生心即是佛性。故诸有修证之人因会得佛性,而能于日常之中时时不离道心,如宝志公禅师云: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
所以若会得佛法真实意趣,则一切言说以及行住坐卧皆是行道。要知道但有言说即是自心\,这已经完全说明了我们日用中之施为皆是真心妙用,了知这个道理后当详细参悟此心,若照知此心虽有诸用,但非实有是空而灵明的,如是则应随顺心之空寂而安住。所谓之安住\即是于无所住中相应心性而住,如是即为诸般若波罗蜜多。若有些许明悟之时,千万不得以执取心而行造作法,不得于施为运作中起安住之计执,如《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菩提清净涅槃。此中之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之义,即是指于见闻觉知中起见闻觉知之执著,即是颠倒,是无名之根本。所以若能在见闻觉知中不起见闻觉知之见,如是即是随顺自心而行无住之道。
【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这段是达摩大师引用经文的原句,所以这个故云\即是故经云之义。
此中之如来\乃是指本来心性。心性无形无相,但能变现一切诸相,故说如来色无尽。如者无生,来着无灭,无生无灭故无去来,是为如来之义。心性无生无灭,故亦称为如来。由心性本无生故而无不生,故云:如来色无尽。
因一切法皆是由此心性而幻化,故此心性能遍觉诸法而无误。所以此本空之心性具足无边智慧,能照了诸法无所不觉,故称为一切种智;本智圆具无所不照,故为大圆镜智;于此心性中一切法无有高下,无有增减,此平等不二即为平等性智;心性虽空,但本灵明,能随缘觉照辨明诸法差别,故为妙观察智;此心依于五根能遍显妙用,能施为运作成就一切,故称为成所作智。总而言之心性本智无所不觉,心性无边无垠则智慧亦无穷尽。
【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
一切法皆是心所现,故无一法不是自心。正所谓心现万法,而万法皆归一心,故虚云老和尚云:山河大地是如来。所以万法皆是心性周遍之妙用而已,故说色无尽是自心。
本心空寂无相,但灵智恒常,于所幻化之一切相无所不觉,乃至于五根中所现见闻觉知,皆是智慧妙用,是为智慧之游舞也。
此心虽现万法,但本体空寂。虽空无诸相,却觉智恒常。本体空寂故非是常,为空如来藏。觉智恒明故非是断,为不空如来藏。空明双运中又能遍现诸法,即是大悲周遍,为空不空如来藏。
心性中虽妙用周遍,但空无自相,无自相者即不局任何一处,故无处不遍。心体周遍而心智亦是周遍无尽。
【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
此处从故云至亦复然\是总结之句。由上所说诸义,而证明心性本然不动,而心智亦无穷尽。
有情众生之色身乃是由地水火风和合而假有,此身乃是由业所感召,一切业皆由烦恼颠倒而起,故云即是烦恼色身。凡是依颠倒烦恼为因,而由业积聚而生之身是生灭法,故说:即有生灭。
法身无相是毕竟空,无相故无住,离诸生灭,故云:如来法身常不变异。
凡夫众生现前四大假合之色身,乃是业际颠倒相。凡夫之人不能于此色身中了悟不生灭之空性,故名言中说此假合之身乃是生灭法。实则,生灭法本无有生,乃幻生幻灭也。
诸位同修当知!此处安立色身之无常,和法身之常住不变,其义是欲表明二者名言中之差别,但并不是说法身乃是离色身而有的。因色空本来不二,色法虚妄无实,空本无相,二者皆无实无相,故从究竟胜义谛来说是一体不二的。但凡夫之人于空中妄起有执,故堕落生死颠倒中,因此受生死之业报身,故而在世俗名言中假合之色身是生灭法。如永嘉禅师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此即是说明色身法身不二之义。所以,此处达摩大师是从俗谛名言的角度来区别此二者是差别,作此辨别是因为凡夫迷执在缘起幻相中之故,若不以名言区别二者差别,则不能令凡夫生出离心。
所以诸位同修在闻思佛法中,当学会依二谛之义抉择佛法,不得使二谛混淆。若不依二谛抉择法要,则处处皆显矛盾不通,如是必然不能通达佛法。
虽然从究竟第一义谛来说,色空本来无别,但依名言之方便还是要辩其差别。例如:陷入梦境中的人,他所经历的一切对于醒着的人来说,一切皆是虚妄无实的。梦境中的一切山河大地、人非人等六道有情,皆是毕竟空的,亦皆是自心的幻化,故梦中诸相皆是色空不二的。但这是就醒者来说,若从梦者来说,梦中种种皆是真实的,因此他还会在梦中依此诸虚幻法生起各种执著和感受。故若醒者欲觉悟梦者,必当辨明梦者所见和行者所见之差别。世间凡夫即等于在大梦中之人,而诸佛圣者即等于已经醒来之人,以是之故,为觉悟凡夫之人还当依世俗名言而辨别色身和法身之差别。
名言中色身是假合,乃生灭之法,而法身非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