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汉传人物 / 如石法师: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第五品 护正知

如石法师: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第五品 护正知

分类:汉传人物

第五品护正知

一、守护学处之要——护心

(一)护心则能护一切

1.总说须护心

1.欲护学处者,

一个想要守护菩萨学处的人,

策励当护心;

应该要非常专注地护心;

若不护此心,

如果不能好好地守护这颗心,

不能护学处。

就不能守护好菩萨学处。①

2.纵心过患

2.若纵狂象心,

如果放纵那像狂象般粗野的心,

受难无间狱;

就容易犯罪而遭到无间地狱的灾难;

未驯大狂象,

这世上,即使尚未驯服的大狂象,

为患不及此。

其为害的程度也不至于如此严重。

3.护心功德

3.若以正念索

如果完全以忆念正法的绳索

紧栓心狂象,

紧紧栓住那如狂象般粗野的心,

怖畏尽消除,

那么一切恶报的恐惧将会完全消失,

福善悉获至。

而一切的福善也唾手可得。①

4.虎狮大象熊、

老虎、狮子、大象、巨熊、蟒蛇

蛇及一切敌、

和各种各类可怕的仇敌、

有情地狱卒、

有情地狱的守护卒,

恶神并罗刹,

还有恶神和罗刹等妖魔鬼怪,

5.唯由系此心,

只要我们系住这一颗心,

即摄彼一切;

就能毫不畏惧地感化那一切外敌;

调伏此一心,

单单调伏这内在的自心,

一切皆驯服。

一切万物都将变得温顺驯服。

(二)护心则护一切之理

1.过患依心

6.实语者佛言:

不妄语的佛陀曾说:

一切诸畏惧、

世上一切各种各样的恐惧,

无量众苦痛,

以及无量的痛苦,

皆从心所生。

都是从内心里产生出来的。

7.有情狱兵器

有情地狱中的那些可怕兵器,

施设何人意?

是谁故意制造的呢?

谁制烧铁地?

是谁制造了熊熊燃烧的铁板地?

妖女从何出?

地狱中的妖女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

8.佛说彼一切

佛说:如此恐怖的一切灾祸患难,

皆由恶心造。

都是从往昔的恶心造业所产生出来的。

是故三界中,

总之,在三界里面,

恐怖莫甚心。

没有任何一件事比恶心造业更可怕。

2.六度依心

(1)布施依心

9.若除众生贫

如果必须消除一切众生的贫穷

始圆施度者,

才能圆满施波罗蜜多的话,

今犹见饥贫,

那么现在依然可见许多饥饿的众生,

昔佛云何成?

过去诸佛又怎能圆满施波罗蜜多呢?

10.心乐与众生

如果有人乐意将一切财物及果位功德

身财及果德,

毫无保留地施给所有的众生,

依此施度圆;

经说:以这样清净的舍心就能圆满施度。

故施唯依心。

因此,施波罗蜜多完全以心为主导。

(2)净戒依心

11.遣鱼至何方

须要把鱼等野生动物送到何处放生,

始得不遭伤?

它们才不至于被杀害呢?

断尽恶心时,

当人心中完全舍离杀、盗等恶念时,

说为戒度圆。

就称为戒波罗蜜多圆满。

(3)安忍依心

12.顽者如虚空,

这世上,顽劣的有情多得像虚空一样,

岂能尽制彼?

怎可能全部制服他们呢?

若息此瞋心,

如果能止息内在所有的瞋心,

则同灭众敌。

不就等于消灭了外在的一切敌人吗?

13.何需足量革

一个人何必取得足够的皮革

尽覆此大地?

遍盖大地,然后才出门行走呢?

片革垫靴底,

只要用一小片皮革垫在鞋底走路,

即同覆大地。

不就等于盖住了所有的地面吗?

14.如是吾不克

同样地,我也不可能

尽制诸外敌;

完全制服外界的一切仇敌;

唯应伏此心,

我只要努力调伏内心的瞋恨就够了,

何劳制其余?

何必费神去克制其它外在的敌害呢?

(4)精进依心

15.生一明定心,

如果勤修三摩地而生起一种明朗的定心,

亦得梵天果。

就能获得生梵天等色、无色界的果报;

身口善纵勤,

如果精神散漫萎靡,那么

心弱难成就。

即使身口勤行善业也得不到生梵天的善果。

(5)静虑依心

16.虽久习念诵

如果一个行者长久地修习念诵

及余众苦行,

和其它的一切苦行,

然心散它处;

但是内心却老是向外缘流散;

佛说彼无益。

洞彻真理的佛陀说:那是无益的。

(6)智慧依心

17.若不知此心——

如果不能认识佛法最主要的关键——

奥秘法中尊,

心的奥秘或空性胜义谛的话,

求乐或避苦,

那么纵然努力追求快乐、避免痛苦,

无义终漂泊。

仍免不了要在三界中毫无意义地漂泊。

(三)应勤护心

1.略说

18.故吾当善持、

所以我应当好好地观照、

善护此道心;

好好地守护住我这颗心。

除此护心戒,

除了以正知正念守护内心以外,

何劳戒其余?

其它那许多繁琐的禁戒要来做什么呢?

2.广说

(1)护心方式

19.如处乱众中,

好比处身在拥挤混乱的群众里,

人皆慎护疮;

受伤的人都会谨慎照顾自己的伤口;

置身恶人群,

同样,身陷五浊恶世的我们,

常护此心伤。

也该经常谨慎保护自心烦恼的伤口。

(2)护心原因

20.若惧小疮痛,

倘若一个人害怕伤口的轻微疼痛,

犹慎护疮伤;

尚且须要小心照顾自己的伤口;

畏山夹毁者,

那么害怕被众合地狱山壁夹烂的人,

何不护心伤?

为何不小心保护自心烦恼的疮伤呢?

21.行持若如斯,

如果平时修行能这样小心谨慎,

纵住恶人群,

那么纵然住在恼人的恶棍堆里,

抑处美人窝,

或是处在诱人的美人窝中,

勤律终不退。

都会精进持律,始终不退。

(3)护心至上

22.吾宁失利养、

我宁愿丧失财富、名誉、地位、

资身众活计,

身体以及各种维生之计,

亦宁失余善,

也情愿减少其它无关解脱的善行,

终不损此心。

但是决不毁损这正知正念的道心。

二、护心方便——正知正念

(一)略说

23.合掌诚劝请

现在,我合起双掌,

欲护自心者:

诚恳地劝勉有意护心的人们:

致力恒守护

一定要努力持守护心的要领——

正念与正知!

不忘所缘的正念与了了分明的正知。

(二)广说

1.无正大过患

(1)办事力弱

24.身疾所困者,

身受疾病困扰的人们,

无力为诸业;

办起事来有气无力,无精打彩;

如是惑扰心,

同样,心被烦恼扰乱的人,

无力成善业。

精神不能统一,所以很难修成各种善法。

(2)记忆衰退

25.心无正知者,

没有明觉正知的人,凡事心不在焉;

闻思修所得,

因此,他们闻、思、修习所得的佛法,

如漏瓶中水,

就像装在破瓶里的水一样,

不复住正念。

那是不可能长久留在记忆里的。

(3)戒律不净

26.纵信复多闻,

虽然博学多闻、对佛法有信心,

数数勤精进,

而且又肯精进修习善法,但是,

然因无正知,

如果他们觉察身心状态的正知力太弱,

终染犯堕垢。

那么最后还是会染上犯罪的污点。

(4)毁坏宿善

27.惑贼不正知,

如果没有正知细心守护,不正知等烦恼贼

尾随念失后,

就会在正念退失之后立即窜入;

盗昔所聚福,

盗取从前所积累的众多福德,

令堕诸恶趣。

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堕向恶趣。

(5)妨碍上达

28.此群烦恼贼,

这群不正知等烦恼贼,

寻隙欲打劫;

正在到处找寻机会抢劫;

得便夺善财,

一旦找到了机会,便立刻夺走善法之财,

复毁善趣命。

甚至毁坏我们获得善趣和解脱的慧命。

2.护正知方便——护念

(1)生正念之法

29.故终不稍纵

因此,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该放逸,

正念离意门,

纵任正念离开心意的大门;

离则思诸患,

正念一失,就要立刻思惟恶趣的种种祸害,

复住于正念。

然后把心重新安住在正念上。

30.恒随上师尊、

如果经常伴随有德学的上师,

畏堕闻法语,

听方丈开示并且畏惧犯罪堕落,

易令善信者

那么有善根而又敬信佛法的人,

恒常生正念。

就会经常生出正念。

31.佛及菩萨众,

诸佛菩萨具有清净的五眼,

无碍见一切;

随时都能无碍地看清一切事物;

故吾诸言行,

因此,我的所作所为和起心动念,

必现彼等前。

必然经常赤裸裸地呈现在他们眼前。

32.如是思惟已,

依照上述的方式如理思惟过后,

则生惭敬畏;

就会心怀惭愧、敬畏而忆念正法;

循此复极易

同时,也很容易使他们

殷殷随念佛。

殷切地随念诸佛菩萨。

(2)由正念生正知

33.为护心意门

为了在意门上防护烦恼贼的侵袭

安住正念已,

而把正念逐渐安住下来以后,

正知即随临,

这时,明觉的正知将自然随着来临,

逝者亦复返。

而忘失的佛法也会重新回到心中。

三、以正念正知护心

(一)学律仪戒

1.清净三门

34.心意初生际,

在我们的身口意刚开始活动之际,

知其有过已,

就要以正知审察动机是否纯正;

实时护正念,

如果察知偏差了,就该像大树干一样,

坚持住如树。

谨守正念,丝毫不为烦恼风所吹动。

(1)观察身口

35.吾终不应当

无论如何,我都不应该

无义散漫望;

毫无目的、散漫地东张西望;

决志当恒常,

应该以坚决的意志,

垂眼微下看。

经常保持双眼微张并向下垂视。

36.苏息吾眼故,

为了让垂视的双眼获得休息,

偶宜顾四方。

我应该偶尔轻松地四面看看。

若见有人至,

如果正好有人来到近处的视线内,

正视道善来。

就和颜悦色地看着他说:您好!

37.为察道途险,

为了察看道路上的危险,

四处频观望;

我应该偶尔四面观望;

憩时宜回顾,

停下来休息的时候,

背面细检索。

也该回头察看背后有没有危险的东西。

38.前后视察已,

前后四面都观察过以后,

续行或折返。

就可以决定要继续前进或折回。

故于一切时,

总之,无论在任何时地和状况下,

应视所需行。

我都应该认清实际的需要才开始行动。

39.欲身如是住,

在行动中,当我们想采取某种姿势,

安妥威仪已,

并且把动作安顿妥当以后,

时时应细察;

就应该随时用正知仔细观察:

此身云何住?

这个身体的姿势是否还保持得很好?

(2)观察心行

40.尽力遍观察:

接着,我应该尽力作这样的观察:

此若狂象心

这个像狂象一般粗野的心,

紧系念法柱,

是否正紧栓在忆念佛法的念柱上?

已栓未失否?

是否一点儿也没有离开走失?

41.精进习定者,

以各种法门精进习定的人,

刹那勿弛散;

连一刹那也不该让心向外流散;

念念恒伺察:

应当经常像这样仔细地观察:

吾意何所之?

我这颗心正在哪些事情上活动?

(3)说明开遮

42.危难喜庆时,

遇到急难和喜庆等特殊状况时,

心散亦应安;

如果不能专注,不妨随遇而安;

经说行施时,

因为《无尽意经》说:布施的时候,

可舍微细戒。

如果不能持守细戒,就该泰然处之。①

43.思已欲为时,

当心考虑过某事并开始去做时,

莫更思他事;

最好不要再想其它的事了;

心志应专一,

应该心志专一,

且先成办彼。

暂时先完成那件事情。

44.如是事皆成,

依照这个原则去做,就能办好所有的事情;

否则俱不成。

否则,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

随眠不正知,

再者,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

由是不增盛。

那么不正知的随眠就不至于增强了。

2.守护令不退

(1)莫令心散

45.无义众闲谈,

日常生活中,种种言不及义的闲谈,

诸多赏心剧,

还有许多精彩诱人的戏剧,

临彼境界时,

万一不得已遇到这些不当的场合,

当断意贪着。

就该谨守正念,不应心生贪着。

(2)弃无义行

46.无义掘挖割,

当我察觉自己正在无意义地掘地除草,

于地绘图时,

或在地面上做绘图等动作,

当忆如来教,

这时,应该回忆如来有关业果的教诲,

惧罪舍彼行。

以畏罪的心情舍弃那些无聊的动作。①

(3)细察动机

Ⅰ、略说

47.若身欲移动,

当我们想要移动身体,

或口欲出言,

或者想要说话,

应先观自心,

这时,应先观察自心的动机是否纯正,

安隐如理行。

再以稳定的心情,恰当地去做。

Ⅱ、广明

48.吾意正生贪,

当我的内心正生起贪欲,

或欲瞋恨时,

或者正要瞋恨的时候,

言行应暂止,

这时,应该暂停做事与说话,

如树安隐住。

先把心像树木一样安住下来。

49.掉举与藐视,

当内心正在散乱掉举,藐视他人,

傲慢或骄矜,

或生起傲慢骄矜的心理,

或欲揭人短,

或有批评别人、揭人过失的动机,

或思伪与诈,

或者心生虚伪,或想欺骗别人,

50.或思勤自赞,

或者力图赞美自己,

或欲诋毁他,

或者想要诋毁他人,

粗言与诤斗,

或想口出恶言并且与人诤斗,

如树应安住。

这时,应该像树木一样安住下来。

51.或思名利敬,

或者想求名闻利敬

若欲差仆役,

或者想要差使仆役,

若欲人侍奉,

或者心想被人侍奉,

如树应安住。

这时,应该像树木一般安住下来。

52.欲削弃他利,

欲削减并弃置他人的权益,

或欲图己利,

或想贪图自己的利益,

因是欲语时,

如果因此而生起想说话的念头,

如树应安住。

这时,应该像树木一般安住下来。

53.不耐懒与惧,

如果修习善法时不能忍耐,

无耻言无义,

懒惰、恐惧,行为无耻而言不及义,

亲友爱若生,

甚至生起贪爱亲友等凡俗之情,

如树应安住。

这时,应该像树木一般安住下来。

Ⅲ、结义

54.应观此染污、

我应当详细观察这颗充满烦恼的心;

好行无义心;

一旦发觉它又热衷于无聊的事物时,

知已当对治,

就用严厉的对治方法,

坚持守此意。

坚定地守住这颗心。

55.深信极肯定、

对于三宝和学处应该肯定、深信,而且

坚稳恭有礼、

意志须坚决稳定,态度要谦恭有礼,

知惭畏因果、

还要知惭有愧,畏惧罪恶的果报,

寂静勤予乐。

于内心保持平静,于外则尽量使别人快乐。

56.愚稚意不合,

愚稚众生的意向千差万别,很难尽如其意。

心且莫生厌;

但是我也不该因此就厌弃利他之行,

彼乃惑所生,

因为众生是由于烦恼才产生这种心态的。

思已应怀慈。

想到这一点,就该对他们心怀慈爱。

57.为自及有情,

我要恒常利益自己及其它有情,

利行不犯罪,

不做违犯自性罪的恶事,

更以幻化观,

更要以了知诸法如幻的无我正见,

恒常守此意。

经常守住我这颗心。

58.吾当再三思:

我应该再三这样去思惟:经过了这么久,

历劫得暇满;

好不容易才获得这暇满的人身;

故应持此心

所以我应该坚持正知与正念,

不动如须弥。

使清明的心像须弥山一样毫不动摇。

(二)学摄善法戒

1.断不学戒之因——贪身

(1)不应贪身之喻

59.秃鹰贪食肉,

当我死的时候,贪吃腐肉的秃鹰,

争夺扯我尸;

为了夺食,互相拉扯我的尸体。①

若汝不经意,

意识啊!倘若你不会因此而不高兴,

云何今爱惜?

现在又何必这么在意地照顾它呢?

60.意汝于此身,

意识啊!你为何要把身体当成你的,

何故执且护?

然后加以养护和照顾呢?

汝彼既各别,

既然你和身体是各别分开的,

于汝何所需?

它对你又有什么用呢?

(2)观身不净

61.痴意汝云何

愚笨的意识啊!

不护净树身?

你为何不去守护那干净的树身呢?

何苦勤守护

为什么偏要爱护这个臭皮囊呢?

腐朽臭皮囊

它只是一具既脏又易腐坏的有机体罢了。

(3)思身无精妙

62.首当以意观,

你应该先用自己的观慧,

析出表皮层,

把这层表皮与身肉区分开来,

次以智慧剑,

再用智慧的利刃,

剔肉离身骨。

从骨架上剔下肉来。

63.复解诸骨骼,

等到所有的骨骼一一解析完了以后,

审观至于髓;

再从皮肤一直观看到骨髓;

当自如是究:

然后自己认真地探究:

何处见精妙,

身体里面到底有什么精妙的东西?

64.如是勤寻觅,

倘若如此努力寻找过后,

若未见精妙,

仍然不见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宝物,

何故忧贪着、

那么你为何还要如此贪着、

爱护此垢身?

如此不惜一切地保护这个身体呢?①

(4)不应贪身之因

65.若垢不堪食,

如果你既不能吃身内的脏东西,

身血不宜饮,

也不能喝身上的血,

肠胃不适吮,

又不能吸吮胃肠,

身复何所需?

那么身体对你还有什么用呢?

(5)应令身修善

66.贪身唯一因,

你贪爱身体唯一的理由,

为护狐鹫食;

不过是为了保护狐鹫的食物罢了!

故应惜此身

除非你维护身体的目的,

独为修诸善!

是为了要它听受差遣去修学善法。

67.纵汝护如此,

纵使你这么爱护自己的身体,

死神不留情,

但是当它被无情的死神夺走,

夺已施鹫狗,

并丢弃给鹫鸟和野狗当食物,

届时复何如?

那时你又能怎么办呢?

68.若仆不堪使,

如果仆人已经不再听受使唤,

主不与衣食;

主人也就不必供给他衣食了;

养身而它去,

倘若喂饱此身而它却将离你远去,

为何善养护?

你又何必把肌肉养得如此肥壮呢?

69.既酬彼薪资,

既然已经喂养了我的仆人——身体,

当令办吾利;

现在就要它来帮我做事;

无益则于彼,

如果它不能利益我和其它众生,

一切不应与。

那么我就不再给它任何东西。

70.念身如舟楫,

应该把身体看成一艘渡越苦海的船筏,

唯充去来依;

它只是我来去修善的工具罢了;然而,

为办有情利,

为了实现有情的利益,我仍应加以维护,

修成如意身。

以便利用它来修炼成如意的清净佛身。

2.应善巧修善

(1)举止应安详

71.自主己身心,

因此,我要努力照顾好自己的身心;

恒常露笑颜,

经常面带笑容,

平息怒纹眉,

平息忧恼的怒纹与皱眉,

善成众生友。

学作众生的亲友,诚恳待人。

72.移座勿随意,

移动桌椅时,不要轻率随便,

至发大音声。

以至于发出嘈杂刺耳的声音。

开门勿粗暴;

开门时也不要太粗鲁,

温文悦人心。

举止应当温文儒雅而使众人心生欢喜。

73.水鸥猫盗贼,

水鸥、猫和盗贼,

无声行悄捷,

他们的行动都是谨慎敏捷而且静悄悄的,

故成所欲事;

因此都能达成他们所求的目的。

佛谕如是行。

佛陀告诫菩萨应当恒常如此寂静的行事。

(2)随喜他人善

74.宜善劝勉人,

与朋友相处,应该善于勉人改过迁善;

恭敬且顶戴

对于益友不请直谏的逆耳忠言,

不请饶益语,

也应该恭恭敬敬地低头接受;

恒为众人徒。

最好能经常学习众生的优点。

75.一切妙隽语,

对于他人所说的一切至理佳言,

皆赞为善说!

都应该由衷称赞:说得好!

见人行福善,

如果看见别人行善积福,

欢喜生赞叹。

就由衷随喜并加以赞叹。

76.暗称他人功,

为避谄嫌,应该暗中称说别人的功德,

随和他人德;

并随顺别人一起称说他人的功德;

闻人称己德,

如果听到有人赞美我的功德,

应忖自有无。

切莫骄矜自满,应该认清自己是否有功德。

77.一切行为喜,

一切善行都是为了使自他获得欢喜,

此喜价难沽;

而这种欢喜即使有钱也很难买得到;

故当依他德,

所以我应该多借助他人行善的功德,

安享随喜乐。

使自己安享随喜的快乐。

78.如是今无损,

这样去随喜,今生没有任何损失,

来世乐亦多;

来世还会获得很大的快乐。

反之因嫉苦,

否则,内心将因为嫉妒而郁郁寡欢,

后世苦更增。

来世还会遭受更大的痛苦。

(3)应巧学众善

79.出言当称意,

说话时,应该契人心意而且前后相关,

义明语相关,

词义清晰而令人喜悦,

悦意离贪瞋,

心中远离贪爱和瞋恨,

柔和调适中。

声调柔和而且快慢适中。①

80.眼见有情时,

当我看见有情众生的时候,

诚慈而视之;

心里应该立即联想到:

念我依于彼

我必须依靠他们作助缘才能修成佛道,

乃能成佛道。

因此用诚恳慈爱的眼光看待他们。

81.热衷恒修善,

应当经常积极地去修学善法,

或勤兴对治。

或用对治的方法奋力调伏内心的烦恼。

施恩悲福田,

如果能布施三宝福田、父母师长等恩田、

成就大福善。

和苦难众生的悲田,将成就广大的福善。

82.善巧具信已,

当我善于取舍而且具有信

更新于:6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