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汉传人物 / 成观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二

成观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二

分类:汉传人物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二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沙门释成观撰注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注释】

如来藏:藏者,宝藏也。以如来一切德性,具足藏于其中,故称如来藏。此如来藏非只如来有之,而是一切含识所共有,所以一切众生皆得作佛,即是由此。

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转,转变。此如来藏之性,本自清静,从本以来不与染法相应。诸佛证此,成就三十二种妙相,众生迷此,变作八万四千尘劳。然而众生的一切动转施为,其实仍全是诸佛果德,奈何日用而不知,所以说是转三十二相,入于众生身中。

一切诸佛之所演说:比喻中说:无价大宝,虽为破弊垢衣所缠,但宝体精光不坏;正如如来藏,虽为阴界入尘劳之所污染,而其清静本性实不曾亏损,这是诸佛究竟之指归,所以说是一切诸佛之所演说。

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说我,是说有我。这是说外道计五蕴中有神我,佛斥之为邪见。现在大慧提出说:身中之如来藏性,佛指是真我,而此真我,岂不是与外道邪计的神我一样了?因为佛说藏性常住,离自性相,周遍十方,体无生灭;而外道也说神我常住,离于所作,周遍诸趣,体亦无灭。这样看来,外道所计的神我,与佛所说的如来藏真实之我,有何差别?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在修多罗中说:如来藏本来自性清净,然却转变其胜妙的三十二相,而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同大价之宝,为垢衣之所缠裹;如来之藏本情清静,常住不变,如彼宝珠,亦复如是。然而却为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之垢衣所缠裹,为贪欲、瞋恚、愚痴等不实妄想而有之尘劳所污染。此为一切诸佛之所共开演阐说之无上理。然而,云何诸佛世尊却同外道一般,宣说有我,而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因为外道亦说有恒常不变之作者神我,离于求那(功德),不依诸缘,自然而有,自在周遍十方而不灭。世尊,此为彼外道所说有神我之论,岂不与世尊所说之如来藏真我没有差别?

【诠论】

关于如来藏转三十二相入众生身中,有人或许会问:三十二相是修心成就之德相,怎么会入于众生身中?

回答是:此三十二相是依心体而有,不可能没有本性清静的心体,而能成就三十二相。现在本自清静的心体既已在众生身中,则万德相好,便随着心体而入于众生之身中。又,此心体若出缠,则能生净用;心体若在缠,则能生染用;染净虽殊,其为心体之用则一。若入于众生身中,则是转净用为染用,所以说转、入。故知,用可转,体则不可转。所以虽在烦恼身中,然其自性实在还是清净的,并不是说众生实有三十二相。如果说众生身中实有净用,不因修得,则成常见,过咎是非常大的。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著。】

【义贯】

佛告大慧:我所说之如来藏,不同于外道所说之神我。大慧,除了说如来藏真我外,我有时亦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如是等法句,来说明如来藏之性(因这些都是如来藏的异称),如是说已,如来应供等正觉又为断除愚夫怖畏无我之法句,是故我便说:有离一切妄想分别、无所有境界之如来藏真我门,而并非除了空、无我之外,便什么都没有了。是故,大慧,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不应作为神我之见计著。若著一丝我见,即非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诠论】

在此,佛先答二我相滥的问题。佛意为:我说藏性为我的含意在于常、乐、我、净、无我真我之我,不同于外道我见、神我之我。因此,此二我,大不相同。接着佛说如来藏之种种异称:空、无相、无愿等。如来之意为:我说如来藏,你便以同于神我来问难,然而我有时也说空、无相等,你又作何解呢?

如来藏之所以有这么多异称,因为藏性与空、无相等,名称虽异,其体则本来是一,未曾有二。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藏性本一,以无我故,故能随物而施设多名,名字虽多,不妨其体为一。因此,(一)、为执有者,以空如来藏,作空、无相、无愿之异名而说之。因为藏体清净故曰空;藏体本离一切法,故是无相;藏体在众生身中,自性本自具足,不假外求,所以称无愿为如来藏之异名。(二)、为执无者,则为其开示不空如来藏之性,而作真如、实际、法性、法身、菩提、涅槃等异名来代表如来藏。因为真如、涅槃于一切法恒常不变,所以不是空无一物。如是说,众生才不会误会,及不了如来藏真实之性。(三)、为执亦有亦无者,为令其了知如来藏之性,则晓之以空而不空藏,作离自性、不生灭之异名来表示如来藏之性,令离邪证真。以离自性则非有,不生灭则非无,如是则破其执亦有亦无之邪执;既不再执邪见,自然得见如来藏之真性。(四)、为执非有非无者,则以非空、非不空藏来开示如来藏之真性,而以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异名来表示如来藏之性。以本来寂静,故非非有;以自性涅槃,故非非无,如是则其邪执妄解法性之执即破,而可顿见如来藏之真性。这就是如来以种种异名来称如来藏之真义,因为众生迷执不同,对于法性各生种种谬执,各执一偏,误解法性,而藏性没有如是之偏,故此等诸人,以其偏见而不能见真。因此如来针对其谬解之处,晓以真理,如是便得弃妄见真。

再者,关于说如来藏为我的理由。因佛见众生有执四大假我为我者,有认妄想之神我为我者,佛为破其迷执,便为之开示说无我:亦即,四大之中实无我,神我亦为自妄想生。奈何愚夫一闻说无我,便生恐怖,觉无着落,故佛告之曰,并非全无有,众生身中实有如来藏佛性真我,是故莫执四大假我,及妄想之神我。汝等若欲证此如来藏佛性真我,但空妄想及诸境界,便可疾速证入。因为空、无相等,乃是入如来藏之门;因此若能真修空、无相等,即离妄想,妄我既除,即证如来藏真我矣。然而藏性真我,亦是为畏惧无我者言之,其实真我是毫无我相的,因此才是如来藏清净心,因此佛最后勉诸菩萨,毋同外道著我见计执。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注释】

陶家:即陶师,比喻如来。

一泥聚:比喻法无我之真理。泥聚,泥团。

人工、水、木、轮、绳方便:比喻智慧方便。

作种种器:即作出种种不同之器。比喻如来藏之种种异名。

若不如是,则同外道:若但说有如来藏,而不说藏性体空、无相等,以破神我之邪执,则同于外道之说。

【义贯】

譬如制陶器之专家(陶师),于一泥聚之材料,施以人工、水、木、轮、绳等方便,而作出种种器皿。诸佛如来亦复如是,于一切法无我之极理,及远离一切妄想分别相之境界,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晓喻众生如是之甚深实相境界。有时或巧说此实相境界名为如来藏,或巧说此名为无我、无相等等名义,以为显示,如彼陶师,以一团泥作成种种器,都是有用的,功不唐捐。以是因缘故,佛说如来藏,是故如来藏不同于外道所说之神我,是名佛所说之如来藏。为开示引导计有神我之诸外道故,佛说如来藏真我以破邪计,令其离于虚妄不实神我邪见之妄想,而得入于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门境界,进而有希望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有真我如来之藏。然而如来若但说有如来藏真我,而不说空、无相等为藏体之性,以破其神我之邪执,如是,则同于外道之说。是故大慧,为离一切外道邪见故,汝等应当依于无我相之如来之藏。

【诠论】

本段主要在以譬喻表示说:法无我之理本只有一个,而如来随机成器,用来解释前面所说:藏性有种种异名,而其体实在还是一个。陶家比喻如来;泥聚,比喻法无我之理;人工、水、木等,比喻如来之智慧方便;种种器,比喻为如来所说之如来藏性及其众名。泥团只是一个,因为泥团无我相,(没有自相),所以任凭陶家依种种因缘,以种种方便,加以塑造,而成种种器。然而这些器,虽有种种相、种种形、有种种用,且各个不同,但亦了无自性,终归是一泥团。这就表示,无我理是一个,因为法无我理是没有自相的,所以任凭佛如来,依种种因缘,随种种根器,以种种智慧方便,加以塑造施作,因此而得种种名,而凡此诸名,亦无自相,其体终归是藏性。

再者,前面一节说空、无相、无愿,乃至自性涅槃,而现在则说无我如来之藏,名称虽然不同,但其无我体还是同一个。因此这是不同于外道所执之神我,佛特名此为如来藏。

复次,佛表示,如来之所以说如来藏的原因,主在开引执我之外道,欲令其离著,入三解脱门,疾成正觉。这有三层意义:一、表示(印证前说)阐提亦当成佛。二、诸佛以大悲故,不舍一众生。三、表示邪见之可怕。因为若离邪见,即可顿入三解脱门,乃至速成菩提正觉。然而凡夫由于自心妄想执著之邪见所覆,故自障自性解脱,乃至菩提,因此去除邪执为修道之急务。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人相续阴,缘与微尘,胜自在作,心量妄想。】

【注释】

人相续阴:人,即人之相。相续阴,相续之五阴。

缘与微尘,胜自在作:承上句谓,各种外道于人相所现相似而相续之五阴,各自邪计为种种能作之作者所作而成的,如计为种种邪缘、微尘、胜性或大自在天等所作。

心量妄想:凡此皆是自心现量之妄想分别。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凡夫及外道所执之人相,及见实有相续之五阴相,并计此等皆为种种邪因所造,或计种种邪缘与微尘所作,乃至计为胜性或大自在天等所作而成。凡此但由自心现量之妄想分别而有,了无实体。

【诠论】

这一首偈所颂为:凡外之我见,唯妄无体。凡夫的我见是执五蕴相续之体;外道的我见是计执微尘、胜性、自在天、神我等邪因缘。而此二种妄见,皆是自心现量,妄想分别而有。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修行无间,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

【注释】

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是以神力观察未来世一切众生,而预知未来亦有顿入者,故再请问世尊修行之大方便。

修行无间:无间,为于理与行纯一无杂,无有间隙、间隔,融通一气,无有间断,直趋菩提之行,称为修行无间。

大方便:依行渐证,称为小方便;一门顿超直入,称为大方便。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以其神力,普观未来众生,而悬知未来有顿入者,故复请世尊:惟愿世尊为我说修行者如何得入于理与行纯一无有间隙、间隔、间杂,融通一气,无有间断,直趋菩提之行,有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所行之大方便法门。

【诠论】

第一卷所说,主要在显果德,从这节以下在依真起行,以证前所说之果德。前面阐明五法、三性、八识、二无我,所显之如如、正智、圆成实性、真识、藏性等,名字虽不一样,但都是佛的果德。所以大慧在本卷一开始,便特地问说:如来藏转三十二相入众生身中,即在表示因含果德。然而果德虽显,非行莫成,而行无方便则不得进,所以特为来世之顿机,请问无间之大方便。

此地有个问题:既然前面说唯心识观、圣智三相、人法无我,也都是行,为什么至此又再说行呢?道理是这样:本经直指一心,此一心随染净缘有世出世法。如果随逐无明、业、爱等染缘,那么如如、正智便成为相、名、妄想,为世间之实我实法,故沦落生死。若达缘生无性之净缘,那么相、名、妄想便成为如如、正智,为出世间之无我无法,故证大涅槃。此则染净本唯一心,更无别法。所以前面说行,主要在令当机顿见一切诸法,纵缘无性,而顿悟无生之旨,会归一心究竟之极处。然而,前面所说的行,主要在明心,目的为显理;现在所说之行,则在于因机设行,目的在证真。所以有差别。

【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为四?谓善分别自心现,观外性非性,离生住灭见,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义贯】

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若成就四种法,便可得修行者之大方便。云何为此四种法?谓一、善观察分别一切法唯自心所现;二、善观察了知一切外法之性非有实自性;三、远离一切生、住、灭见,契入无生;四、专求而得内心自证自觉圣智大善之乐。是名为菩萨摩诃萨成就四种法,而得修行者之无上大方便。

【诠论】

此处说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之大方便。因为唯心行法,非上根圆智,莫能任持,故只说菩萨摩诃萨。魏译在此节经文后加一句:而得名为大如实修行者。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

【注释】

唯心分齐:分齐,差别之义。此谓,了知三界唯是一心之所造作,而有差别之相。

离我我所:而三界实离于我与我所有。离,非之义。亦即,三界非我、亦非我所有。

无动摇、离去来:离,亦是无之义。动摇、来去,即是生灭之义。亦即:三界实无动摇、来去等生灭之相,本自无生,唯心所现。

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色,五蕴之色身。行,心行。谓由于无始来的妄想熏习,所以本来清净心,为三界种种五蕴之色身与心行之所系缚。亦即前所谓之阴界入垢衣所缠。

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身,正报。财,依报。谓因有五阴,所以有正报与依报的建立成就。然如是诸法皆是依自心妄想分别,随其心所入之境界而显现。所谓心生法生之义是也。

【义贯】

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善观察分别一切法唯自心所现?谓菩萨应以正智如是观察三界:知三界唯是一心所造作而有种种分齐差别之相,而其本则为一相。后应观三界实离于我相及我所有之相,非我,亦非我所有;更无有动摇,亦离于去来等生灭之相;但由于自心从无始世来,为虚伪不实之妄想习气所熏染,致令本来清净之心,而为三界种种五蕴之色身与心行之所系缚;因有五阴,所以有正报之身、与依报之器世间财物之建立成就;然而如是诸法,皆是依自心妄想分别,随其心所入之境界而显现。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善观察分别了知一切法唯自心妄想所现。故知三界本空。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谓焰梦等一切性,无始虚伪妄想习因,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性,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注释】

谓焰梦等一切性,无始虚伪妄想习因:焰,阳焰。谓如阳焰、梦境等一切法之性,皆唯心所现,而以无始来之虚伪妄想习气为其生因,而有妄相生起。

观一切性自性:谓以如是正智观一切法之自性,皆如幻假有。

【义贯】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善观一切外法之性非有自性?谓正如阳焰与梦境等,一切法之性亦复如是,唯心所现,本无外法之性;而以无始来之虚伪妄想习气为其生因,而妄有幻想生起;以如是正智观一切法性之自性,如幻假有。菩萨摩诃萨若作如是之善观察一切外法之性非有自性,乃依自心妄想所现,如幻而生,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善观察一切外性非有自性。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随入自心分齐,故见外性非性,见识不生,及缘不积聚,见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离自性,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

【注释】

生住灭见:即见法有生灭。

谓如幻梦一切性:谓观如幻如梦等为一切法之性。

自他俱性不生:自,自相。他,他相。俱,共相。谓一切法之自相、他相、共相,其自性皆本不生。

随入自心分齐:分齐:差别。以随顺无明而入于自心妄想,故现有差别之相。

见识不生:见诸识实不曾生起。

及缘不积聚:积聚:和合之义。谓:并见众缘亦实不积聚和合。

见妄想缘生于三界:照见由于自心妄想之因缘,而于三界内轮回受生。

内外一切法不可得:内,根身;外,世界。谓内心外境一切诸法皆不可得。

见离自性,生见悉灭:以见一切法皆无自性,故一切生见顿时皆悉寂灭,而见无生。

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得无生法忍:以见法无生,而了知如幻如焰等诸法之自性,即时证得无生法忍。

【义贯】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善观察而离于一切法有生、住、灭相之见?谓观如幻、如梦等为一切法之性;以一切法之自相、他相、及自他共俱之相(共相)其自性皆本不生;然以众生随顺无明而入于自心妄想之所现量,而有分齐差别之相。故菩萨于外则见一切外法之性非有自性,故知法不从外生(不他生);于内则见诸识不曾生起,故知法不从内生(不自生);及从内外合观,则见众缘亦不会积聚和合,故知法亦不从内外共生(不从缘生);菩萨作如是观已,则彻见一切法皆由于自心妄想之因缘而生起,故知亦非无因生,是故于三界之内心、外境一切诸法皆不可得,以见一切法皆离于自性,如是见已,一切生相之见便顿时悉皆寂灭。以如是见诸法实无生,故了知如幻、如阳焰等实为诸法之自性;如是了知已,即时证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即离于一切法有生、住、灭相之见;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善观察分别而离于生住灭之虚妄见。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

【义贯】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证得自觉圣智至善之乐的行相?谓于证得无生法忍已,即住于第八菩萨不动地,而得离于心、意、意识(八识)、五法、三自性、及人法二种无我等幻相,而证得意生身。

【诠论】

在第八地以前,未离生住灭见,因此尚属生灭之境界;住第八地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一切俱离,而得无生法忍,入于不生不灭之境界。因为已离于藏识,意识不生,故能随意现身,所以称为意生身。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念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

【注释】

譬如意去,石壁无碍:譬如心意之来去,石壁亦无能障碍。

于彼异方无量由延:异方,他方。由延,由旬。谓又如于他方无量由旬外之地。

因先所见:先,先前。

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其所忆念者,于其心中流注不绝,而与其身并不相妨碍,随意遍能到达其所忆念之处。菩萨之意生身,亦复如是,随意遍到。

一时俱:即一时顿俱,非渐次俱足。

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此二者为能生意生身之功德道力,亦即意生身之意。

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以种种妙相而为庄严之圣种类之身。此为如意所生之妙身,亦即意生身之身。

一时俱生:一时俱足生起。

【义贯】

大慧菩萨问:世尊,意生身者,以何因缘而得其名?

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心意之来去,如念即至,迅疾无碍,是故名为意生身;又譬如心意之来去,石壁亦无能为碍。又譬如有人于彼异地他方,无量由延(由旬)外之地,因先前所曾见,而忆念不忘。如是,其意所念者,于其自心之中流注不绝,然于其身并无有障碍产生,身在此,而意在彼,其意念何处,便仿如置身其中,随意自在能到。(菩萨之意生身,亦复如是,随意、迅疾、遍到,无有障碍,其意所到,其身便生。)

大慧,如是之意生身,一切功德,得一时顿俱,非渐次生起。菩萨摩诃萨得意生身时,其如幻三昧力,及自在神通等能生之意,及以种种妙相而为庄严之圣种类之净妙身等所生之身,皆一时俱足生起。犹如心意之生起,身体或山河一切无有能障碍者,菩萨意生身之来去十方世界亦复如是,随其心所忆念其本愿所在境界之处,为成就众生故,便能随意即到。是为菩萨摩诃萨证得自觉圣智至善之乐的行相。

【诠论】

意生身是因为有三种涵养,所以才取意生为譬喻:一、迅疾;二、无碍;三、遍到。这是说菩萨得如幻三昧后,现身摄度众生,也有此三种功能,所以取以为名。凡夫意到而身不能到,身意俱到,只有圣人才能。

【如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是学。】

【注释】

转舍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转,展转,迅疾之义。谓于转眼之间,便舍离心意意识、无法、三自性、二无我相所成之身。

【义贯】

如是菩萨摩诃萨于得无生法忍后,即入住于第八菩萨之不动地。于转瞬之间,便舍离由八识(心意意识)、五法、三自性、及二无我相所成之身,因而得自觉圣智至善妙乐境界;是名为菩萨摩诃萨成就四种法门,而得修行者之无上大方便;如是便得从因至果,起用化他,故汝等当如是修学。

【诠论】

本章说,菩萨若依此四法门修行,即是从因至果,一门直入,层层增进,而至起用化他,实为无上之大方便。

再者,关于意生身,《华严经》所言,与此经稍有不同。《华严》的第九地善慧地,现十界身,说法度生,庄严佛土,承事诸佛,作大佛事,就是此经所说的得意生身,起用化他。而本经是第八不动地即得,华严因说次第段证,所以要到第九地;其次第为:先在第八地断俱生我执,证平等真如,得无生忍,二行相行,悉不现前,味著三昧之乐,由诸佛七次劝请,方能舍三昧乐,得无功用行,发愿度生,所以现无量身,遍至法界,如意自在,故称意生身,所以其意生身是在九地才得,因为九地才起作用。而本经是以顿机而言,但一念不生,离心意意识,便顿证无生,一时俱获意生身;而不是说次第段证才至八地,渐次证得无生、如幻三昧及意生身。所以本经后面说: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的原因,也就是这个道理。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缘因之相。以觉缘因相故,我及诸菩萨离一切性,有、无妄见,无妄想见渐次、俱生。】

【注释】

缘因之相:即一切法生起之缘与因之相状。亲因为因,疏因称缘;又内为因,外为缘;又,主因为因,助因为缘。

以觉缘因相故:以,由于。觉,觉了。由于觉了缘与因之相状。

我及诸菩萨离一切性有、无妄见:如是我及诸菩萨,便得远离执一切法之性为有、为无之妄见。

无妄想见渐次、俱生:便不会再有自心妄想所见之诸法为渐次生,或一时顿生之过。俱生,即一时俱生起,亦即顿生。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问世尊道:惟愿世尊为我说一切诸法生起之缘与因之相状。以觉了缘与因之真实相状故,我及诸菩萨便得远离计执一切法之性为有、或为无等虚妄见,并使吾等无犯自心妄想分别所见之一切法为渐次生起、或一时俱生(顿生)等过咎。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种缘相,谓外及内。外缘者,谓泥团、柱、轮、绳、水、木、人工诸方便缘,有瓶生。如泥、缾、缕、迭;草、席;种、芽;酪、酥等方便缘生,亦复如是,是名外缘,前后转生。】

【注释】

一切法二种缘相:一切诸法有二种缘积集之相。

如泥、缾、缕、迭;草、席;种、芽、酪、酥等方便缘生:缾,即瓶。正如由泥成瓶一样,由缕得迭,由草得席,由种成芽、由酪成酥等,皆由方便之众缘和合而生。

前后转生:前因后果,展转生起。

【义贯】

佛告大慧:一切诸法有二种缘积集之相,谓外缘及内缘。外法因缘积集之相者,谓以泥团为亲因,以柱、轮、绳、水、木、人工等诸方便为助缘和合,而有瓶产生。正如由泥成缾之由众缘和合而生,同样的,由缕成迭,由草成席,由种得芽,由酪得酥等,皆由方便之众缘和合而生,亦复如是,是名为外法因缘,前因后果,展转生起。

【云何内缘?谓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从彼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名。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是名内缘法。】

【注释】

从彼生阴界入法:从彼无明、爱、业等内缘法而生阴界入诸法。

得缘所起名:此阴界入诸法,因为是从内缘法所生起,故得称为缘所起之名。

彼无差别:彼等能起之内缘法,与所起之缘所起法,其自性实无差别。

【义贯】

云何名为内法缘?谓无明、爱、业等这些法,得称为内法缘之名,以从彼无明爱业等内缘法,而能生起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等诸法。故此阴界入法便得缘所起法之名,以其为由内缘法所生起之故。而彼等能起之内缘法,与所起之缘所起法,其自行实无差别,然而愚痴凡夫妄想分别,即见有差等,是名为内缘法。

【大慧,彼因者有六种。谓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当有因者,作因已,内外法生。】

【注释】

彼因者有六种:彼因指前面所提的一切诸法缘因之相中的因;佛在上面解释过缘,现在则开始解释因。有六种是指内外法各有六种因。

显示因:唐译作显了因,魏译作了因。

待因:即观待因。唐译作观待因,魏译作相待因。

当有因者,作因已,内外法生:谓现在之心生起之后,便作为一切法之生因,于是便能招感当来之果,而令内根身、外器界,一切苦乐、染净诸法皆得生起,因此当有因也叫做亲因缘。

【义贯】

大慧,彼缘因相中之因者,共有六种,所谓一、当有因,二、相续因,三、相因,四、作因,五、显示因,六、观待因。所谓当有因者,谓现在之心生起后,而作为一切法之生因已,便能招感当来之果,而令内根身与外器界,一切苦乐染净诸法得以生起(故此当有因亦名亲因缘)。

【相续因者,作攀缘已,内外法生,阴种子等。】

【注释】

作攀缘已,内外法生:现行心起念,作种种攀缘内外根尘之事,如是攀缘已,又再熏成种子,存于本识,因而令一切内外法不断生起。

阴种子等:因为本识中含有五因之种子等,故能相续成为生法之因,故称为相续因。相续因又称所缘缘,因为外尘为识所缘,因而熏本识成种,然后又成为识所攀缘之对象,更生新识,所以是所缘缘。

【义贯】

第二,所谓相续因者,是指现行心起念,而作种种攀缘内外根尘之事已,又再熏成新种,存于本识,因而能令一切内外法相续不断的生起,因为本识中含有五阴之种子等,故能相续成为生法之因,故称为相续因。(又称为所缘缘。)

【诠论】

简言之,相续因就是:本识中的旧种令心起念攀缘内外根尘,攀缘后,又熏成新种存于本识;此新种随又令心起念攀缘,如是相续不断,故称相续因。

【相因者,作无间相,相续生。】

【注释】

作无间相:谓能作为心中所想物之相,令无间断。

相续生:且令此相,一类相续,不断地生起,故称为相因,亦称等无间缘。

【义贯】

第三,所谓相因者,是能作为心中所想,且无有间断之物相,并令此物相,一类相续不断地生起。故称相因。(又称为等无间缘。)

【诠论】

此处所称的相,是指心中欲成之相,譬如想要以泥作瓶,心中便先有了这瓶之相,这心中的瓶相,便成为相因,以能成为物相之因,所以称为相因。作无间相是指心中只缘所想的那个瓶相,令之一类相续,更不再攀缘香炉、水壶等其它相,所以称为无间相。同样的,心中起念欲造善造恶时,心中即先有某善事或恶事之相,而此善恶事之所以得成,就是因为心中自起念后,心所攀缘者,都是自心中这个善恶事之相,更不缘其它相,且令此善恶事之相,一类相续不断,一直到此心中之相付之实现为止。心中所起之念,能作一切物相之因,故称为相因。

【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转轮王。】

【注释】

作增上事:因念念增胜,故能作为一切增上事之胜因。

如转轮王:有如转轮王,因其威势,故能成为一切增上事之胜因,胜缘。亦即:有力的助手。

【义贯】

第四,所谓作因者,是指心中之念,念念增胜,故能作为一切增上事之胜因,有如转轮王一样,因其威势,故令一切增上事易得成办,所以又称增上缘。

【诠论】

人的欲念是无穷的,起念之后,常常会令之越来越强,这就称为增上,例如起念造善,会念念增盛,务求大果:得到好境遇,会想要更好;多了,会想要更多。同样,造恶也是一样,恶念会越来越增胜,也就是越来越恶。例如偷盗,先起念盗一万元,后便念念转盛,越多越好,乃至盗十万、百万。这种心中念念转盛的作用,便叫作作因,能令好事更好,恶事更恶,其势力很大,令人不可过抑,所以比如转轮王。

【显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现作所作,如灯照色等。】

【注释】

妄想事生已,相现作所作:心中所妄想之事,既已生起,则于此诸事之相上,现见有能作之因与所作之果,且分明见之,一丝不谬。亦即于自所妄想事相上,后计有能所,妄上加妄。

如灯照色等:其所见之分明,有如以灯照色之所现,等无有异。

【义贯】

第五,所谓显示因者,谓自心所妄想之事既已生起已,则于此诸事于心中所现之妄想相之中,现见其有能作与所作之相,且令其所见分明不谬,有如以灯照色之所见一样分明,等无有异。(这种能令自心妄想事,显现出能所的作用者,称为显示因。)

【诠论】

显示因的作用,主要就是在它能显现出能作与所作。譬如想读书求官位,此念起后便于此事之相上,分明见有能作与所作。所谓能作与所作,就是:能作之因我为能作这件事、那件事之因;及所作之果此事、彼事为我所作之果等;也就是说整个事件的因果、方法、目的等,若于这一切心中所现的相中,都能一一分明见了,如以灯照色之所见,心行中的这种作用,便叫做显示因。

【待因者,灭时,作相续断,不妄想性生。】

【注释】

待因:相待因,即妄与不妄相待之义。

灭时,作相续断,不妄想性生:灭:指境灭之时。作相续,有作之相续心。谓,于境灭之时,有作之相续心便中断,于是妄想性便暂得停止,妄想性一停止,不妄想性便得立刻生起,因为妄与不妄是相待的:妄灭时,不妄便生,反之亦然。因为妄灭时,不妄性便生起,所以不管再坏的人,都有良心发现的刹那;再糊涂的人,也有理智清明的时候;他们良心发现,或理智清明时,也就是妄灭之时,不妄生起的结果。再举一例,人于清晨,常会有所为半夜扪心之效果,儒家所谓平明之气,就是因为那时诸妄境皆暂息灭,所以不妄之心得以暂时生起。此道理于修行人之帮助,便是如何将此刹那暂起之不妄性,予以延续、延长,乃至如何令妄想性不再生起。

【义贯】

第六,所谓相待因者,是指于境灭之时,有作之相续心便暂时中断,如是,妄想性便暂时灭去,同时,心中的无作不妄想性便得暂时生起。因为不妄之生,有待妄想性之灭,(若妄想性不灭,不妄想性便不得生起)这种作用,就叫作待因。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渐次生,不俱生;所以者何?若复俱生者,作所作无分别,不得因相故。若渐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渐次生不生;如不生子,无父名。】

【注释】

彼自妄想相愚夫:彼,指上面所说的六因二缘所生之诸法。此谓彼等诸法,皆是自心妄想所生之相,乃为愚夫所见。

不渐次生,不俱生:是故不可说是渐次生,亦不可说是一时顿生。

若复俱生者,作所作无分别:若是顿生,则能作之因,与所作之果,就无法分别了;因为顿生,所以因与果,先后次序便没有了,但事情总一定有个前因后果,不会前因后果都一样,所以顿生是不成立的,只是愚人自心妄想。

不得因相故:因相,生因之相。由于因与果一时顿现,所以实在无法得其生因之相。

若渐次生者,不得相我故:若是渐次生的话,则不能得其果相之我体。我,是我体,亦即是自体、本体。因为一切都在渐次演变之中,所以一切皆尚未有决定,亦即,一切都还在因中,因中必不能见果,故必无果可得,既未达果相,怎能说有生?所以说渐次生亦不得成立,只是愚夫妄想见。

渐次生不生:因此,渐次生实不能生诸法,以如是则诸法皆不能有最后决定之体相,果不可得。

如不生子,无父名:若不能得果相,则不能说有生,如不生育子女,则无父名之可言。

【义贯】

大慧,彼六因二缘所生之诸法,皆是自心妄想所生之相,实为愚夫所见,是故,不可说是渐次生起,亦不可说是一时俱生。所以者何?若复聚生者,则能作之因与所作之果,即无法分别,因为一切既然一时顿起,则没有因果、先后之分,如是则不得其生因之相,(若因相不可得,怎可说有果相可得,若因相、果相俱不可得,怎能说有一时顿生?)是故顿生不得成立。反之,若说诸法是依此六因二缘渐次生起者,则不能得其果相自我之体,(因一切都在渐次演变之中,尚未有决定之果体之相可得)故渐次生之理实不能生一切诸法,以果相永远不可得故。譬如若不曾生育子女,则无父名之可言,也是一样的道理。

【诠论】

本段经文为斥外道邪执之顿生与渐次生,以显示诸法本从正因缘而生。由于外道不了一切诸法的生生灭灭,都是如来藏之随缘变现,因此就计作是神我一时流出,不分因果、先后,称之为俱生。又,所谓造物主之说,亦属此顿生之类。至于执二十五冥谛,钩锁连环,生成诸法,则是渐生之见。佛在前答大慧六因二缘,就是要阐明:一切和合诸法生起的方式,不是靠神我,或冥谛等,而是依此六因二缘,这是一切法生起的正因缘。本段则更进一步表明:即依此六因二缘之正因缘所生之法,也是愚夫自起妄想所见之相;分别则有,智者观之,以因缘无性,本自不生,更非外道所执之渐次生或俱生既然是无生,还有什么顿、渐?凡此但是愚夫妄想。

【大慧,渐次生,相续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缘、次第、增上缘等,生所生故。大慧,渐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计著相故,渐次、俱不生,自心现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慧,渐次、俱不生,除自心现不觉妄想故相生,是故因缘作事方便相,当离渐次、俱见。】

【注释】

渐次生相续方便,不然:执渐次生之说者,即是以诸邪缘相续为方便,而能生一切法;是说不然。

因、攀缘、次第、增上缘等:因,即亲因缘。攀缘,所缘缘。次第,次第缘等六缘。

生所生:其实一切法皆以此四缘或六缘相续相系,故有所生之诸法。此为正说。

渐次生不生:渐次生其体本不生。

渐次、俱不生,自心现受用故,自相共相:渐次生与一时顿生皆实不生,以一切依正等法皆唯自心所现而为受用故,其法皆不出自心所计之自相与共相。

外性非性:既是唯心所现,则显一切外性非有自性。

除自心现,不觉妄想故相生:除了愚夫因自心所现,不自觉知而生妄想之故,因而见有诸相生起外,其实并无有一法而有实自体相可得。

是故因缘作事方便相,当离渐次俱见:是故了知一切诸法但是因缘所作生灭事,方便和合虚妄之相,如是了知后,当远离渐次生与一时俱生之妄见。

【义贯】

大慧,执渐次生之说者,即系计诸冥谛等邪因缘相续为方便,能生一切法;是说不然,此但愚夫妄想分别而见有生耳。是故邪缘实不生一切诸法。亲因缘、攀缘(所缘缘)、次第缘、与增上缘等六种缘为正缘,以此六种正缘为能生,而此六者相续相系故有所生之诸法,故诸法非由邪缘生。然而于此四缘(或六因二缘)中,求其生相亦皆不可得,故此四缘亦是妄计,是故邪正因缘皆不生。是故,大慧,渐次生其体本不生,但以凡夫妄想而于诸法之自性,计著其为有生灭相故,妄见有生,而实有生。渐次生与一时俱生皆实不生,以一切依正之法皆唯自心所现而为受用故,其法则不出于自心所妄计之自相与共相,以是唯心所现,是故一切外性非有自性,心外无法,纵有假相,而无实体,如虚空华。故总结而言,大慧,渐次生与一时俱生本皆不生,除了愚夫因自心所现、不自觉知,而生妄想故见有诸相生起外,其实无有一法而有实自体相可得。是故了知一切诸法但是因缘所作生灭事之方便和合虚妄之相;如是了知已,故当离于渐次生与一时俱生之妄见。

【诠论】

大慧在前问因缘相,佛答六因二缘,意在明示诸法缘会而生,缘离则灭。生灭唯缘聚散所现之相,性本无生无灭,即所谓无性缘生、缘生无性,这是佛所说的正因缘之义。所以佛一代时教中,以因缘为宗者,就是指此因缘。然而外道不达此理,因而执有、无、神我、微尘等为因缘,而妄立顿生与渐生之法,混滥如来缘起正说,所以佛逐段破斥其说之谬,最后,更于正因缘生法中,指示其中不生的道理,意在令法众顿达生而无生的甚深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一切都无生,亦无因缘灭,于彼生灭中,而起因缘想。非遮灭复生,相续因缘起,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缘。有无缘起法,是悉无有生,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

【注释】

一切都无生:谓于世谛中,有邪、正之生法,理中,则一切都无生。连无生亦无生。

亦无因缘灭:所生之法既无生起,故实亦无能生之法灭去。

于彼生灭中,而起因缘想:但诸凡愚于彼妄现之生灭相中,见实有生灭,因而起因缘为实有之妄想。

非遮灭复生,相续因缘起:遮,遮止。灭复生,亦即灭与生;复,语助词。此谓,我非为了遮止有实灭及有实生之见,方才破此邪正因缘相续所起之法。

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缘:只是为了断凡愚痴迷惑,而于自心中妄想分别之种种攀援而已。亦即:非为止外见,但为了自心!以一切妄惑本从自心而起。

有无缘起法,是悉无有生:有无,指邪执之生法。缘起法,指正计之生法。谓,一切邪执之有、无,与正计之四缘所起之法,这些实都无有生。

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既然是无生,怎么有三有呢?这是由于凡夫为无始妄想习气之所迷、所转,故有三有之妄相显现。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世谛中有邪正之生法,而理中,一切实都无有生。所生之法既无生起,故实亦无能生之种种因缘灭去。然诸凡愚于彼妄现之生灭相中,颠倒见实有生灭,而起种种因缘为实有之妄想。我非为遮止计有实灭,复有实生之见,方破此相续相属之种种因缘所起之法;唯是为了断凡愚由于愚痴迷惑所生之一切妄想攀缘而已:一切邪执之有、无与正计之四缘(或六因二缘)所起之法,是等诸法悉实无有生;然而凡夫为无始来之妄想习气所迷、所转从是于一切无生中,而有三有之妄相显现。

【真实无生缘,亦复无有灭;观一切有为,犹如虚空华。摄受及所摄,舍离惑乱见;非已生当生,亦复无因缘。一切无所有,斯皆是言说。】

【注释】

真实无生缘,亦复无有灭:真实,真如实理。谓真如实理中,本无能生之缘,亦无有灭去之缘。

犹如虚空华:如虚空之华,本无所有,唯翳眼所见。

摄受及所摄,舍离惑乱见:摄受,能摄受,即能取,亦即能取之心。所摄,即所摄受,所取,亦即所取之境。此谓,若了能取之心及所取之境,本自无所有,即得舍离一切迷惑痴乱之妄见。

非已生当生:已生,指过去、现在已生。当生,指未来当生。这两句,就代表三际。此谓,一切法非过去已生、现在方生,或未来当生,于三际中求之,生相、生因皆了不可得,亦无有能生他法之因缘。

斯皆是言说:谓生灭因缘及渐生、顿生等皆只是假名、言说戏论。

【义贯】

真如实理中,本无能生之缘,亦复无有灭去之缘;以正智观一切有为法,皆犹如虚空华,本无所有,唯翳眼所见。若了能摄受之心及所摄受之境,本皆无所有,即得舍离一切迷惑痴乱之妄见。一切法非过去已生,现在方生,或未来当生,于三际中求之,生相与生因皆了不可得,亦复无有能生他法之因缘可得,一切悉无所有,了无一法可得,所谓生灭因缘、渐生、顿生等,斯皆只是假名、言说戏论,毫无实义。

【诠论】

本偈总颂一切因缘无生之深旨。最初,佛之所以说因缘生法的原因,是因为凡外妄执无因为能生起一切诸法,起有无之妄见,所以佛说正因缘生法以破其无因之恶见。大慧菩萨恐怕法众犹不了解缘生之义,所以特再问因缘之相。佛于是答六因二缘,生起诸法,并再斥邪计之缘生,最后归于令正观诸法缘生无性,连正因缘所生亦无性,而顿证无生。至此,无生之理既彰,真实之义已显,则生灭因缘,总如幻梦。所以佛在此特地显示真实本无生灭,不假因缘,因为一切生灭因缘,都是言说假名,毫无实义。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世尊,我及余菩萨摩诃萨,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言说、所说二种趣,净一切众生。】

【注释】

言说妄想相心经:心,心要、心地。经,契经、法门。因佛在前面偈中,最后说:斯皆是言说,所以大慧菩萨有此一问。

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言说,能言说。所说,所言说。二种义,二种法之义。

净一切众生:净除一切众生之妄想。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我等宣说言说妄想相之心地法门(经)。世尊,我及其余诸菩萨摩诃萨,若能善了知言说妄想相之心要法门(经),则能通达能言说及所言说二种法之真义,而知能铨所诠皆起于妄想,便能疾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此自利,并可以能言说、所言说二种真实义趣而净除一切众生之妄想,以利他。

【诠论】

前面佛在偈中说:斯皆是言说。大慧菩萨已领会言说无实,乃是妄想所现之相。然而言语所说者,能显第一义心,为何称为妄想呢?所以请问妄想相心经。之所以称为心经的原因,是因为妄想与言说,俱不离心,所以称为心经心地法门。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四种言说妄想相,谓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著言说、无始妄想言说。相言说者,从自妄想色相计著生。梦言说者,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已,境界无性生。过妄想计著言说者,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虚伪计著过自种习气生。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

【注释】

从自妄想色相计著生:从自心中妄想,而对色相起自共相之计者,因而生起此种言说(相言说)。

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先前所经历之种种境界,随自心之忆念,而于梦中生起此等境界。

从觉已,境界无性生:从梦中醒觉后,梦中种种不实境界,虽了无自性,然亦得忆念彼等梦中境界,而生此种言说(梦言说)。

过妄想计著言说:过,过恶、过咎。指他人对我所作之过恶。

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先,先前。怨,冤家仇人。谓由于忆念先前之冤家雠(雠chu。①校对文字:校~。~定(校对并加以考证)。②同仇。③ 同等:史高与金安上皆~有功。④ 售,给价。⑤应对:~问(辩驳问难)。⑥古同酬,酬酢。)人,所作恼害于我之业,随其心之忆念分别彼等事,而生此种言说(过妄想计著言说)。

无始虚伪计著过自种习气生:过,过谬。自种,自起言说戏论之种子。此谓,此为从无始世来,第八识中所含藏的虚伪计著、过缪的自起言说戏论之种子,熏成习气,而生现行。

【义贯】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四种言说妄想相,所谓一、相言说,二、梦言说,三、过咎妄想计著言说,四、无始妄想言说。第一、所谓相言说者,为从自心中妄想而对一切色相起共自相之计著,因而生起此种言说,是名为相言说。第二、梦言说者,为先前所经历之种种境界,随自心之忆念,而于梦中生起此等境界,随后从梦中醒觉已,犹执著梦中所见种种境界,不知其不实如幻,了无自体性,以不了此,因而生此种言说,是名为梦言说。第三,所谓过妄想计著言说者,为由忆念先前之怨家雠人所作恼害于我之业,随其心之忆念分别、而生此种言说,是为过妄想计著言说。第四,无始妄想言说者,为从无始世来,第八识中所含藏的虚伪计著、过缪的自起言说戏论之无明种子,熏成言说戏论习气,而生现行。故起种种言说。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

【诠论】

简言之,相言说是计著色相而起的言说;众生总是见相、著相,即起言说。光这相言说,即包括了无法中的相、名、妄想三种:外见诸相,内起妄想,而起诸名、言,所以相言说即是一切言说的总称。

梦言说是计著梦中事而起的言说;过妄想计著言说是计著他人对我的怨害而起的言说。这三种是末,最后一种,无始妄想言说,则是根本,本末相依,都叫做言说妄想相。若离妄想,即无言说;无言说处,即第一义心;第一义心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惟愿更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世尊,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众生妄想言说生?】

【注释】

所现境界:所起现行境界之相。

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从何处、为何缘故、云何、及由何因缘。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等妄想言说之义,劝请于世尊:惟愿世尊更为我阐说言说妄想所起现行境界之相:世尊,究竟从何处、为何缘故、云何、及由何因,而令众生有妄想言说产生?

【佛告大慧:头、胸、喉、鼻、唇、舌、齗(龈)、齿,和合出音声。】

【注释】

齗:牙根肉,同龈。

【义贯】

佛告大慧:依头、胸、喉、鼻、唇、舌、齗、齿等处为缘,与风息和合而出音声。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是故非异非不异。】

【注释】

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言说与妄想二者,是相异,还是不相异。不异,即是同。

谓彼因生相故:彼指妄想。相,指音声相。谓以彼妄想为因,而生音声相之果。

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言说与妄想定是异者,则妄想不应是言说之因。因为因与果必是同类,若不同类,而决定不同,必定不能成为因果之间的关系。如稻种可出稻,麻可出油;但橘种决不能出稻,沙决不能出油,以因与果定然互异故。是故妄想与言说既然成为因果关系,则二者并非决定相异。(因此可说,言说性即妄想性,以言说从妄想中来。)

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若言说与妄想定是不异,那么言说与妄想即应同成一个,如是则言语不能显示(表达)心中之意:因为既都是妄想,妄想只是无明,言说既是无明,无明怎样显示或表达任何有意义之事?更何况能显示或表达义理?

而有显示,是故非异非不异:而言语实有能诠显、表示心意及义理之作用,是故不可说言语与妄想是一而不异。是故,言语与妄想非一、非异。不异,即是一,也就是同。

【义贯】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与妄想二者,为相异,抑为不异?佛告大慧:言说与妄想二者,非异亦非不异。所以者何?谓以彼妄想为因,而得生言语音声相之果故。大慧,若言说与妄想定是异者,则妄想不应是言说之生因,(以因与果应是自类,不应定然互异)所以言说与妄想不是异(非异);若言说与妄想为不异者,则二者成为同一,如是,则言语不能诠显义理或心意。(以二者若同,则言语便成妄想,妄想怎能诠显义理呢?)然而言语实有能诠显表示义理及心意之作用,因此言语与妄想实非一(非不异)。是故,言说与妄想非异非不异(非一非异)。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为所说者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大慧,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复次大慧,随入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注释】

为言说即是第一义:是否如来文字言说之教,即是第一义?这是表能诠之言是否是第一义。

为所说者是第一义:或是其所说、所诠之理是第一义?这是表所诠之理是否为第一义。

谓第一义圣乐:谓第一义者乃是圣者自证所乐之境界。

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是故,依圣教言说去修证,所契入之境界,方是第一义,并非言说本身即是第一义。

非言说妄想觉境界:觉,觉观。心的粗相叫觉,细相叫观。谓第一义不是言说妄想觉观之境界。

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所谓言说,是由有生灭、会动摇,几经展转变化的众因与众缘和合而生起。所谓生灭者,如音声、风息之相,乃至能生此风相的妄想,都是念念生灭。动摇者,指音声、风相与头、胸、喉、唇、舌等诸处,皆因要出声而不住地动摇。展转,音声、风息自下而上,几经展转变化,故称展转。

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第一义:若由展转变化之众因缘和合而生者,彼法则不能显示第一义。因为若是展转因缘而生,则是无常法,而第一义非无常法:第一义不生不灭,湛然常寂,不动不摇,不属因缘和合而起,岂是由生灭、动摇因缘而起的言说之相所能显示的呢?这是第一个原因。

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于第一义谛中,自相、他相皆无自性;因为第一义超然绝待,无自无他,人我相泯,法界一体。而言说相则有自他、问答、对待等之相,因此不能显示泯绝自他相之第一义。这是第二个原因。

随入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谓第一义者,乃为圣者随顺法性而契入自心现量,故如实证知种种外相皆悉虚妄,一切外性皆无实自性。而言说者则是取着自心及内外诸法,故言说不能显示第一义。这是第三个原因。

【义贯】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文字言说之教即是第一义?或为其所诠说之理者是第一义?

佛告大慧:非能诠之言说本身即是第一义,亦非其所诠说之理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者,乃是圣者自证、所乐之境界。是故,依圣者之言说而修证,所契入之境界,方是第一义,并并非说本身即是第一义。简言之,第一义者,乃为圣智内自证觉悟所得之境界,而非言说妄想觉观所能及之境界。是故言妄想不能显示第一义。其原因有三,第一,因为文字言说者,系由有生灭、会动摇来去、几经展转变化之众因、缘和合而生起。若是由展转变化之众因缘和合而生起者,则是无常法,而第一义非无常法,(以第一义不生不灭,湛然常寂,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属因缘和合而起,岂是由生灭、动摇因缘而起的言说之相,所能显示的呢?)是故,彼言说法不能显示第一义。第二,大慧,因第一义超然绝待,无自无他,人我相泯,法界一体,故自相、他相皆无实自性可得故,而言说问答有自他、对待之相,是故言说相不能显示泯绝自他对待之第一义。复次,第三,大慧,第一义者系为圣者随顺法性而契入一切法皆为自心现量之甚深理智,故如实证知种种外相悉皆虚妄不实,一切外性皆非有实自性,但自心现,故离一切相,岂是彼取著自心内外一切诸法之妄想言说相所能显示的呢?是故言说妄想不能显示此离相之第一义。是故大慧,应当善离言说所起这诸妄想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注释】

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诸法之性本无有自性。既无自性,故亦无有言说可说,故诸法为离言说相;若有言说,但是众生自心妄想,非诸法之自性。是故法性本绝言思既绝言思,即是第一义空。

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空空即能空固然空,所空亦是空。上面一个空字即指能空本空之空;下面一个空字则指所空亦空之空,故成双空。能空、所空皆空,即是第一义圣智大空;第一义大空之境,泯绝一切相,更无言思可得。此二句谓:如是言思俱绝之甚深第一义空空之义,唯自觉圣智所得之妙,愚痴凡夫则不能了知。以不能了知言空空之义,故妄起言说。

一切自性,言说法如影:然一切法性自性,以及妄想所生之言说法,皆不实如影、如响,了不可得。

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惟对已契入自觉圣智之佛子,所显示之实际境界,方是我所作之常恒妙说。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法之性本无有实自性。既无自性,故亦复无有言说可得而说之,此离言绝思之境界,即是第一义空。如是言语道断,心行处之甚深第一义谛空空之义(能空与所空二俱空寂),唯自觉圣智所得之妙境,愚痴凡夫则不能了知,是故妄起名言。一切法性之自性,以及言说之法,皆不实如影、如响,了不可得。唯对已契入自觉圣智之佛子,所显示之实际境界,方为我所作之常恒妙说。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地相,无开发本愿,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

【注释】

一、异、俱、不俱:一、异,即同、异。俱,即亦一亦异。不俱,即非一非异。这就是有句的四句,亦即一切妄见、恶见的根本。众生之所以不得见真者,常为此四句恶见之所害。因此冀真修者,必以离四句为首要之务,四句不离,则迷惑障难,横鲠于道。四句若离,则百非俱遣,真性便孤然独露,无有遮障。以世尊于上偈中,最后说:实际我所说,大慧菩萨欲令法众皆见于实际,故有此问。

有、无、非有非无:这中间省略了一句亦有亦无。完整的四句应为: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常、无常:这里省讲了两句,具言应是: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一切外道所不行:此离于四句之境界,为一切外道所不能行之境。

自觉圣智所行:而为诸佛自觉圣智所行之境界。

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谓我等若能远离四句之过,则能离于一切妄想计著之自相、共相,而趣入于第一真实之义境界。

无开发本愿:无开发,即无功用。谓以无功用之本愿力,普入佛刹度生。

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譬如能显众色之摩尼宝珠,所现之境界,菩萨亦如是,普于一切佛刹现无边菩萨地相之利他行。

自心现趣部分之相:部分,差别之义。谓令诸众生了知自心现所趣差别境界之相。

一切诸法:及了知一切诸法之实相。

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若得离于如是等由妄想自性所起之自共相妄见。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为我阐说离于一、异、俱、(亦一亦异)、不俱(非一非异);及离于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以及离于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离于如是等种种四句之真实道。此为一切外道所不能行之境界

更新于:7个月前
全部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