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献法师:菩萨学处 慧学的修学次第
普献法师:菩萨学处慧学的修学次第
当多闻熏习,常依了义法,具究竟方便,戒定慧等持。
壹、浅谈般若智慧
前面我们都一直在谈信佛学佛的人一些人生的价值观,以及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到底在追求什么?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我约略的提供了一些华严经的经文给各位参考。现在我们要来谈慧学——智慧修学的次第方法。我是参考印顺老法师“学佛三要”,把它的重点摘录出来,如果你想更仔细了解,可以参考妙云集的“学佛三要”这本书,里面有一篇文章叫“慧学概说”。
一、宗教信仰三种类型
现在是工商业发达、科技很进步的一个时代,有人说科技愈文明、工商越发达,也许宗教慢慢就会消失,可是以目前来看的话,似乎科学愈文明,人类反而愈需要宗教的修养,也愈发现到宗教的重要性;那么在这么多的宗教当中,佛法怎样显出他的特色?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重信仰的宗教,信仰宇宙当中有一尊万能的神或上帝什么的,强调他是唯一的真神、信仰他就得救。现在我们不是批判,只是很公正的、客观的来研究。着重信仰的宗教是信仰在万事万物当中,有一个主宰者,哲学上称为第一因,探讨宇宙最初最初的第一因是什么,宗教上赋予意志作用就成为上帝、也就是神。第二类是着重在慈善的,强调慈悲的心行表现,比如办慈善救济啦、医院啦、学校啦,不离对社会的关怀。第三类是着重在智慧的修学。
二、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在信仰上、在慈悲上,目前我看我们佛教在这方面的表现,跟其他宗教比较起来,对社会的关怀方面,佛教做得显然比较不够。佛教的理论之所以还能让现代社会上的知识份子有兴趣来深入研究探讨,主要还是在他的“智慧”这部份的特色。你看基督教讲信、望、爱,重信仰、重慈悲,强调信就得救;佛法里面并没有信就得救的观念,佛法强调:“信为能入”——能入佛门,你相信就能入佛门;“智为能度”——用智慧才能够去超越一切的苦恼。儒家就讲到智仁勇,但是儒家的思想对生前死后比较少涉及,认为人死“鬼则归也”——作善的人就变成善鬼,作恶的话当然就变厉鬼;至于这一生当中,我们为什么有富贵、穷通夭寿的差别,儒家并不建立这种前世业力的观念,所以很难以得到说明。我们知道应该作善,可是你看作善的人往往得恶报,我们强调不要作恶,可是作恶的人往往是荣华富贵,所以这些现象往往使我们对道德产生怀疑;所以儒家的思想之中,有关让我们勇于面对人生,以及道德建立的部份,需要佛家三世因果观去补强,把这两个配合起来的话,对我们整个国家社会人类有很大的助益。
因为佛家对人类的穷通夭寿、生前死后这些问题,建立前生、今生、来生的观念,可以使疑问得到合理的说明,让我们有道德的勇气去面对人生的一切。佛法的思想让我们对所作所为以及处境抱着无穷的希望:这一世再怎么苦、再怎么穷,没关系,这一辈子几十年很快就过去,还有下一辈子;还有下辈子的这种的观念,对现代人来讲,还是满重要的,因为如果人死就一了百了,那这生的一切道德善恶都没有什么意义价值,根本没办法去建立道德善恶的理念。如果一个人有来世的观念,多多少少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之所以行善,不是要行善给别人看,为什么?我这辈子不多结善缘的话,就容易造罪,容易堕落。贫穷是堕落的原因,这辈子我们要多作点善事的话,最起码来生来世,就不会有生活上的种种困苦;饥寒起盗心,人在贫困当中比较容易作坏事,儒家也讲“仓廪足而后知礼仪”,你的衣食充足以后才会去讲道德仁义,没得吃没得穿,就容易丧失羞耻观念。你看非洲,连东西都没得吃的时候也吃人哪,强盗也多;不要说其它地区,就我们台湾现在一下子不景气,犯罪案就增加了许多。我之所以行善,一方面是报恩,报父母恩众生恩,一方面也是替自己未来的生活条件铺路,否则的话,我们就很容易造罪业而堕落。所以佛家的三世因果观给了我们对人生的信心,使我们勇于去面对人生,使我们不会怀疑道德善恶的价值。
谈到小乘的话,则着重在个人生死的解脱;小乘认为对众生的关怀跟解脱无关:积极去度众生、利益众生、帮助众生,并不能帮助我开悟,所以度众生不是我修行上重要的事情。我现在讲的小乘并不是专指哪一些国家,各位不要误以为我讲小乘就是指南传的小乘,绝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是厌离心很迫切的人,你就往往专顾自己了生死,而不太顾及众生,你再怎么修都不能成佛;即使你读了什么大乘经、华严经、般若经、金刚经等,但因为你厌离心太切,对众生毫无关怀之心,对这个社会人类一点关怀的心念都没有的时候,你绝不能成佛,无论你再怎么修,只是达成有智慧断我执、断了烦恼的阶段,成了阿罗汉,阿罗汉就是无生——不再出现生命了、生死已了;这并不是佛陀出世的本怀,不是佛教的理想。
有一位老师就问这样的问题:我们人生应该追求破除我见、身见的理想层次,那么我们当老师的,以及社会上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有专业知识,追求文学艺术,又有什么价值?算不算是一种执着?我告诉各位,这也算执着,但是这种执着算是好的执着,没有关系,为什么呢?你在教育、医学、文学、艺术各方面下功夫,这些都可以提升人生;所以你对这些有益于人生的知识技能,可以去追求了解,利用这些知识技能去奉献社会,对社会层次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佛法说这还是不究竟的,世间的文学艺术知识技能都不究竟不圆满,并不是不好,是不圆满不究竟,知道吗?比如心理学的探讨方面,医学上的心理学探讨,你说他不好吗?不是不好,毕竟它也有它独到的作用,心理辅导也有它的特殊作用,只是一般心理学方面的实验,都是刻意给予一个刺激,看有什么反应,甚至很多理论都用动物做试验,刺激它,有它有什么行为反应,用动物的行为反应去推论联想人类也有这种行为,这些透过刻意安排的刺激情境所激发的反应,或者用动物行为推论人类行为的心理学,跟真正的人类心理学会有一段差距。佛法着重在内观、深观,着重对自我身心的直观,透视并了解内心里面那种复杂微细的心灵;毕竟透过安排的刺激情境已经是物化的,不见得是一个很正确的方式,何况人还涉及了前生来世在阿赖耶识里面的那颗千差万别的种子,那种复杂的心理学,绝不是简单的这么一个什么刺激所产生的现象所能概括与解释的。一般心理学都是相对的,文学艺术也是相对的,如果再透过佛教的静坐内观(禅定心理学)的话,一定可以让社会心理学更圆满。
举个例子来讲。日本的文学家三岛由纪夫,得过诺贝尔奖,最后却自杀身亡,为什么?人类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探讨,并不是用文学、艺术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有一些禅定功夫,修习内在的止观,而且还要有正确方法。海明威也得过诺贝尔奖,在文学界也是很有名的作家,他也不幸短命而死。可见这世间的错综复杂,恩恩怨怨,不透过三世因果来看,是无法了解的。各位在士农工商各界各行业之中,还是要精通各行业的知识技能,上次我们讲普贤行的时候,可能这位老师没有来听,我们讲普贤行的时候,曾一再强调:在士农工商各个岗位上的每一个佛门弟子,都要好好研究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在各行各业当中去领导他们向善向光明,所以叫修普贤行。
三、六度万行相摄相引
佛法在所有宗教里面最能突显的特色是智慧,所以我们讲菩萨道的修行,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样讲起来,是不是我们单单修智慧就可以呢?也不对!也不行!般若经里面就强调要用般若来摄导万行,用般若智慧,使你的布施成为真正的布施波罗蜜,持戒也变成持戒波罗蜜,如果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没有智慧作前导的话,一切都不成为波罗蜜——不能度彼岸,会变成跟世间的一般宗教差不多。为什么?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布施就不成为真正的布施,而是有相有漏有为有烦恼的布施,持戒也是如此。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一定要有般若去摄导,然后要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来庄严般若。所以经上讲“般若摄导万行,万行庄严般若。”
举个例子来讲比较容易了解。比如突然间失火了,房间里刚好有两个人,一个眼睛瞎,一个脚坏掉不能走路,这两人要合作才能逃出去,怎么逃出房间呢?瞎眼的人脚能走路,就背起那个瘸脚而眼睛好的人,瘸脚的人就指挥瞎眼睛的人往左走往右走,告诉他前面有个坑,左边有桌子、右边有门,两个配合起来就安全的逃出火场了。我说般若最重要,结果你们就专修般若,其它什么都不去管他,连家庭事业一切都不管了,只一心一意的专修般若、念佛、禅定,那可不行!那就像单单有眼睛而不能走路的瘸子,还是要丧身火场。你又说我单单修布施、持戒、作作善事行不行?我拿钱布施就好了,我持戒不作坏事就好了,我修修禅定就好了,可是你若没有智慧,那就变成盲修瞎练,就像一个眼睛瞎掉的人,虽然有一双健全能跑的腿,最后还是跑不出火窟。般若跟万行,一个是深度,一个是广度;信佛学佛的人,有他的深度面,也有他的广度面,专修般若智慧或禅定并不能代表佛教,所以两个都很重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个项目是相摄相引,互相有关系的,少一个都不行。
以上是讲到只有般若才能够彰显佛法的特色,显出佛法跟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
贰、慧学修学次第
一、三种般若的境界
现在我们来讲智慧的修学。“般若”有很多名词,各位读经时会搞迷糊,有时候般若被写“观”,其实“观”是得般若之前的因地修行,未得般若之前修行般若智慧叫“观”,修行成就时则叫“般若”。般若能起方便广度众生的时候叫“萨婆若”,其实都是指智慧;阿罗汉具有一切智,“一切智”就是透过无常无我去了解一切诸法的总相——空,证到无我的时候就得解脱,叫做一切智,或者称为“根本智”。菩萨有“道种智”,什么叫道种智?菩萨得到根本智以后,为了利益众生,从事士农工商,种种不同的工作来教化众生,他必须起一种后得的智慧,一样样去修学,那叫做道种智;换句话说:对世间林林总总差别万象的差别相的了解叫道种智。菩萨有道种智,而阿罗汉没有道种智,因为菩萨为了度众生,所以对于士农工商、医学、教育、文学等种种智慧,种种知识技能都要了解,他要以大悲心摄化众生,若没有这些工具,就不能去利益众生,所以他必须有道种智。
我们又如何称呼佛陀的般若智慧呢?你把一切智跟道种智两个加起来就是了;我们给它一个简单的名词“一切智智”;将一切智以及道种智的道种省略就成为一切智智。佛陀圆满了一切智及道种智,就叫一切智智。所以经典里叫我们发心,发什么心?“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在人生当中,所有的追求,除了家庭、事业、健康、子女的圆满以外,在我们内心深处,世世生生都不可忘失的就是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也就是菩提心、成佛的心。我们修到最高境界,跟佛一样一切智及道种智圆满,叫做一切智智相应作意,这种人也就是发菩提心的人,这种人也就是念佛的人。念佛不是念佛的名号而已,真正的念佛是了解佛陀智慧的崇高。我们时时刻刻都不可忘记人生的最高座标就是追求一切智智;虽无所不知,但是不能无所不能,佛不是万能的,佛不说他是万能,他只是自称为“一切智者”,对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对万事万物的如实相都通达了解,但他不是万能者,他不是主宰者,不是宇宙的创造者,他也是父母生的,如果佛陀是由天上掉下来成佛的,众生就没有成佛的希望,幸好他是父母亲结婚生下来的,我们也是父母亲结婚生下来的,他跟我们一样要吃饭,也要拉屎拉尿,幸好他这么平凡,所以信佛学佛的我们才有机会成佛。
二、生得慧与生俱来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就是“生得慧”。生得慧就是出生就具有的智慧。像那些狗、猫、飞禽走兽虫蚁,肚子饿会去找妈妈,也有男女行为,有逃离苦难的警觉心,比如说要下雨的时候,蚂蚁会拼命往高处爬,下大雨之前也会飞出飞蛾之类的虫蚁,地震之前孔雀会叫,所以有些人要养孔雀,这些都是生得慧。有些人看看经典就会讲经,经典一看似乎就懂了,也可以讲给人家听,那个也叫生得慧。你会背很多经典,甚至可以讲给人听,这些都是生得慧。把大藏经拿来看看念念就懂得它的意思道理,也是生得慧。
三、闻慧的修学原则
(一)当多闻熏习
现在我要强调的是“加行慧”。与生俱来的智慧,要经过一番努力、加功用行以后,才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智慧,那就是加行慧,包括闻慧、思慧、修慧,闻思修嘛。经典里告诉我们:闻慧大部份是亲近善士、多闻熏习而来的。我们去听经、听演讲、亲近善知识,多听闻经典,并非都是听而已,有一种是自己看来的,比如研读大藏经,研读人家出版的佛学书籍,尤其是我们佛陀教育基金会印了很多的书,而且都是赠送的,这很难得,你可以拿来自己读啊、看啊、研究、作笔记,慢慢的就可以成就闻慧。但是你看很多的佛书(我讲的佛书,不是佛经,是比如因果业报之类的书。)并不能叫做多闻熏习。你听闻很多的佛法,而且跟三法印相应,才能叫多闻。三法印是什么呢?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多去熏习跟三法印相应的那些经论,才能够让你的内心净化。
假若只是读很多佛书、善书,深信因果,相信业报,相信轮回,不做坏事,这只是世间的一种智慧,并不是出世间的智慧,我们所追求的不只是这些而已;但是这些是基础,若没有这些基础也不行。你说我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业报、不相信轮回,我只想证悟无常无我,有可能吗?也不可能,那叫断灭空,那个不是佛教所讲的闻慧;你必须在因果业报轮回的基础上,再去深入诸法的如实相,这样你的生死烦恼轮回,才有办法解决;你不要自以为因果业报的书看了很多很多,其实我们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因果书,各位有没有读过历史书?都有嘛!你看有些朝代的皇帝杀人不眨眼,到最后都没有好下场,三武一宗那些皇帝到最后都很凄惨,那都是一部部因果报应的书。虽然你读了很多书,深信因果业报轮回,但是你并不能断烦恼、了生死,只是你已开始离恶向善而已。真正要成为智慧的话,一定要对诸法性相的如是性、如是相、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法华经里面所讲的十如是),有如实的理解,那才叫多闻熏习。
(二)四依为品管
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从这地方要了解:如果我们一信佛一学佛就百物不思,什么都不思不念的,脑袋空空,不思善不思恶,一切都不去分别、不去了解,从经典来看是不对的。“闻慧”一定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的,具足了这四依里面的每一个条件才行。听闻佛法的原则是:你不要因为这是我的师父我才来听,这不是我的师父,我就不去听啦,你们会不会有这现象?还是有这现象,现在台湾到处都有这现象,哪一位师父来讲,就只有自己的那些信徒来听,俗话说“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总是分派别派系,这个现象在佛教来讲是十分不理想的。学佛的人是依法不依人,师父讲的不一定对,你要判断它是否跟三法印相应,若跟三法印相契、相应,不管是哪位师父讲的都要信受,假如你皈依的师父讲的法跟三法印不相契合,你也可以不接受,有“吾爱吾师,尤爱真理”这句话嘛,在真理的前提之下,你还是可以跟师父辩论的,真理是愈辩愈明的。
在闻慧的修学过程当中,一定是依法不依人,假如因为这个师父长相好、声音好、是我的皈依师父,我才喜欢听,这个师父长相不好、讲话声音不怎么吸引人,那我就不想听,也不对,那是依人不依法。我们学佛态度应该是:不管哪一位师父讲的法,就用三法印去判断,并且看它是否符合因果业报。现在我送一张相片给你们供养,就会保佑你们,你相信吗?宋七力事件显示我们民众都这么好骗,一张相片三千块钱,会分身,居然那么多人相信。各位要用智慧去判断,佛法说如果你去杀人,连我佛也没办法救你,一定会受因果报应,做人就要负责嘛。我还听说台北有一个人在传授什么饮食改运法的,他说你做生意要成功的话很简单,牛肉吃一吃就好,而且是生牛肉,一块生牛肉吞下去,你的生意就会好转,你相信吗?这个要注意,要理性的分辨。在巴西还有人去传那个黄财神,结果这个人到南美洲捞了一笔回去,人家就说:啊!他就是黄财神嘛!他捞了一笔回去,他不当你的黄财神,其实你们才是他的黄财神,知道吗?他传黄财神这种法,你们每一个人就要献钱给他,你们就是他的黄财神。所以学佛的人要动脑筋,不要随便听人家讲什么就信什么,这很麻烦的。
四、思慧的修学原则
(一)胜解为道根
接着来看思慧。假如你读很多佛经,了解很多名相,什么五蕴、十八处、十八界、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四圣谛等等很多的名相,单单背那些个名相可以吗?不行!那些名相只是把你内心的世界、修行的方法,断烦恼的方法告诉你,你光背这么多的名相,却没有经过深思,没有透过内心的观察,那么这些名相很快的就会忘掉,而且不能产生净化身心的作用。虽然你广闻博学的学了很多很多的名相,但你要了解,这些都要把他汇归三法印,不断的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去汇归,否则的话,你了解这么多名相,对身心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各位学佛要有思慧,要如理思惟、法随法行,比如对于三世因果啦、业报轮回啦,慢慢多去观察、多去了解。喔!我们终于确信无常、无我、缘起性空这些道理。你要从你身边周遭的一切一切去思惟、观察,去印证它的正确性,印证佛陀说的无常的确是无常,佛说的无我的确是无我,如此用思惟去印证它,就叫做胜解——殊胜的理解。
(二)当依了义法
殊胜的理解很重要,五根五力有欲、胜解、念、定、慧五项目,可见你的道根里面就有胜解这一项,透过深思熟虑、如理思惟以后,对你的身心行为产生净化作用,这样叫做思所成慧。如理思惟要根据什么?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陀所说的经,有了义的、也有不了义的,所谓不了义的,比如善恶因果业报啦、人死了灵魂投胎转世啦,世间人这么说,佛陀也随顺众生这么说,为什么呢?众生根基太差,对诸法的实相不容易接受、不容易深入,佛陀只好随顺世间说我们有灵魂、我们有精神、我们有什么会去投胎转世,如果我们作恶就会受报应,会堕恶道受苦,这叫不了义说。因为众生的根基太钝,佛陀没有办法跟他讲无我又能轮回的道理,他不相信,所以佛陀就用方便说,说有我:有我受生死、有我受轮回、有我去解脱,这个叫不了义说。
了义佛经说无我、空、缘起,在印度的话,龙树菩萨根据无尽义经及般若经,专门讲空、无我、缘起,究竟深入了义经,藉以判断某部经是了义还是不了义。像无著唯识思想系统就不同,所依的经也不同,所以他们对空的定义就不究竟不圆满不了义,他们要建立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有,遍计所执性是无,用这样来建立一个学说,根据它再建立生死轮回及解脱观,他们的了义不了义,跟中观的思想就大不相同。当然各有各的特色,我们不可妄下定论批判其对错,但是我们可以依了义而不依不了义的佛法去作抉择。
五、修慧的修学原则
(一)方便与随顺
佛陀说法有四种层次。
第一种叫世间悉檀。世间人说要讲尽忠尽孝、爱父母妻子儿女,佛经里面也有讲这些东西,像善生经、十善业道经,都讲到这些,世间一些劝善的、美的、道德的,佛经里面有这种随顺世间而说的法叫世间悉檀。
第二种叫各各为人悉檀。各个众生根基不同,所以佛陀就因人而异的教导,这个众生教他布施,那个众生教他持戒。佛陀观察这个众生的根基适合戒律法门,就告诉他:你持戒,来生就可以得到人身,这样他能接受,假如教他布施,他可能不愿意布施,所以佛陀对这种人说你要持戒。另一个人呢,要他持戒很困难,所以佛陀教他把钱布施出去就可得到福报,他就会很高兴的说:好,我布施。一再的去布施以后,他的善根就慢慢的长出来了,佛就再跟他说:你这样布施还不究竟,你不持戒会失去人身,用这种渐进的方式,让他听持戒的法门,所以这叫各各为人悉檀。
第三种是对治悉檀。对多贪的众生,佛陀就说不净观;对散乱的众生,佛陀就教修数息观;对瞋恨心很重的人,佛陀就教修慈悲观;对我慢很重的众生,佛就教他修界分别观、蕴观、处观、十二处观;为了对治众生各种不同的烦恼,针对某一类烦恼特别重的众生,佛陀就用不同的法门去对治他,这种对治法门叫对治悉檀。
(二)究竟与实相
第四种是第一义悉檀,是佛陀对利根众生说空无相无我缘起的道理。前面三个悉檀都是方便说,是不究竟、不了义的。佛陀最高的境界就是前几天我们所谈的——空无相、无我、缘起,这些比较深的、究竟的道理,华严经中有一句话:“菩萨摩诃萨,菩萨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起,何况起于世间之心。”八地菩萨证到无生法忍的时候,连佛菩萨、菩提、涅槃的念头都没有——佛心、菩萨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起,连佛的念头都否定掉了,何况起于世间之心!因为我们凡夫内心总有一个我,所以会创造一个偶像,形成偶像的崇拜、权威的依赖;所谓偶像就是把我投影成万能的上帝,我从哪里来?从上帝来,当上帝变成万能上帝的时候,我就可以求他救我——所以信则得救,把他变成一个偶像让我崇拜,求他来拯救我的心灵,这样有一个能救的上帝,加上一个所救的我,在佛陀来说,能所不泯除是不究竟的。
所以当你修到最高境界的时候,连佛心、菩萨心、菩提心、涅槃心都不现前了,假如现前还有这个能所,就不能开悟了,就不能明心见性了,何况我们世间有种种的执着。所以究竟的佛法是既否定一切又肯定一切,而且连肯定否定的念头也没有。方便说,是否定一切,因为经过大否定之后,才真正得到大肯定——没有什么好否定的,连否定都要否定了嘛。所以学佛到最高究竟境界的时候,必定是一种了义的佛法的境界,把一切执着都抛弃了。对内在身心外在世界的一切偶像崇拜,都扫除以后,你才能如实的了解佛陀。我在“法海新语”里好像有这句话:扫除你心中的偶像崇拜之后,你才能真正见佛,你才能真正了解佛,这个就是一种了义的法门。
假如定功不深的话,对诸法的如实相还是没办法真正契入,所以还要再修慧。修慧的特色就是定心相应,那时候你是真的入定,在定中去观察空、无相、无我、缘起这些道理,在定中与真理相应,证悟了这些真理的时候,你才能把内心中所有一切烦恼的种子断掉,也才能断掉因烦恼而引起的生死轮回。前面闻慧、思慧的修习,只是把烦恼伏住而已,在修慧的时候,定心相应了,就会开展出一种智慧——无漏慧,断惑证真。
六、无漏慧修学原则
(一)观一实相印
慧学的修学有以上的四个渐进的步骤。在修慧过程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呢?刚才讲过了,我们闻多识广,不见得是多闻,真正多闻者必须多闻空、无相、无我、缘起的道理。小乘在定中所观察的东西是什么?大部份主要是观察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和合的身心当中“我不可得”。修定并不是恍恍惚惚的什么都不想,百物不思并不好,就像木头——木石无心,禅宗叫死水不藏龙,或者是冷水泡石头,听过这句话吗?冷水泡石头,任你泡一百年一万年,石头还是石头,水还是水,没有什么作用。我们修学佛法,如果一入门就什么都不分别,百物不思,那是外道定,不是佛教的定;小乘佛法的定,是去观察你的身心变化,在生灭的心念当中,思考你身心当中的这个我是什么?我能讲话,那我是谁?是嘴巴讲话,还是心讲话?心又是哪颗心?心是刹那刹那在变化之中,哪颗心才是我?刚才很高兴,高兴的心是我吗?现在愤怒,愤怒的心是我吗?为什么会这么大的变化呢?如果高兴的心是我的话,为什么他又会变生气的我呢?这样子对身心作内观以后,发现无我,于是生死已了,生死问题得到解决了。
大乘佛法则讲一实相印,先广观一切法空。一实相印就是空——一切法缘起性空如幻如化,这样作观的目的是什么?这跟菩提心有关系,因为你如果先观察无我,连我都不可得了,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意义!了生死就算了!结果那无常无我观,就变成厌离人生、厌离人间,你会想到深山里面躲起来最好,少事少恼,人不跟我来往最好,我自己孤家寡人的最好,这样就会慢慢的变成不关心人生、不关心人间、不关心社会,这虽然也可以了生死、也可以断烦恼、但不是究竟法。所以大乘的修行方法,真正讲一实相印而不讲三法印,其实三法印就是一实相印,但是一实相印主要先广观一切法空、广观一切法如幻如化、一切法是缘起的。菩萨观众生因为不了解缘起的如幻如化,在石火光中去执着、去拼斗,造无边的恶业而受生死轮回之苦,于是起悲悯心:啊!宇宙间这一切一切没有什么可争的嘛,为什么你们争得这么厉害呢?生命是短暂的,你的身心无常无我,社会的一切一切都无常无我,几十年光阴很快就过了,你为什么为了这一点芝麻小事,拼得头破血流呢?菩萨这样观察思考起大悲心,并立誓救拔众生。
(二)当悲智相应
大乘的修法和小乘的修法之所以会有差别,主要就在观空以后能否引发大悲心,进而发菩提心。大乘是为了发菩提心,而广观一切法空,最后要明心见性的时候,再缩小范围去观察身心的无我,证到我空。所以他们走的路线,所用的修法有点不同。大乘是先广观一切法空,观察身心世界的一切一切都是如幻如化,一切是缘起,从时间看是念念无常,从空间看是缘起无我,进而引发大悲心;因为如果悲心不具足,一下子就明心见性的话,会证入阿罗汉,就不管众生了。所以说要悲智相应的道理就在此。大小乘修法虽有点不同,最后都要断我执则是一样的;大乘是同时修悲心学分与智慧学分,小乘只是修一个智慧学分就自以为满足了。
在四依里面提到依智不依识,“识”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不离能所,有能知的我,以及被我所知的真理,有能证的我,以及被我所证的真理,这个相对性的能所观念叫识;“智”的话就没有相对性,可见识与智是不同的。透过禅定的功夫去修学,就容易引发无漏慧,这个时候,所有的烦恼习气都慢慢的整个的断掉了。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常常会怀疑:为什么我们信佛学佛这么久了还会动恶念?请问各位有没有动恶念的时候?师父会不会动恶念?一样会起恶念,只是这个恶念一起,马上知道这是恶念,不让它继续扩散;这个人只喜欢讲一堆是非,啰哩啰嗦一坐坐几个钟头不走,师父也会觉得很烦,这种烦也是一种恶念,比如有些信徒老是东家长西家短,你问他有什么问题,他又没问题,不然就一直讲我的媳妇怎样子,我的婆婆怎样子,师父只好坐在那里当听众,眼睛瞪着她作数息观,听了一、两个小时,实在很累了,也会动念头:唉呀!他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要讲完呢?有这么一个烦的念头产生了,这一个烦的念头也是恶念。佛陀就如如不动,任你怎么讲,任你怎么做,他连一点恶念也没有。要到无漏慧现前,才能任何杂念、恶念都没有,随你再怎么样刺激都如如不动,那时候,唯识宗叫大圆镜智,心境就像一面光光亮亮的镜子,物来物现,男来男现,女来女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现出影子来是因为你现前,物去则不留影,正如水过无痕。禅宗形容大圆镜智正如:风来疏竹,风去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潭不留影。现在师父还没有这功夫,因为师父还没有得到无漏慧,到无漏慧才有这功夫,师父现在甚至闻慧也不成就、思慧也不成就、修慧也没有成就,所以师父还是会有不好的念头。
以上简单的讲到闻慧、思慧、修慧,修慧的特色是跟定心相应,你要深入了解定心的相应,可以再参考成佛之道。成佛之道中讲到九住心很重要,当你修禅定的时候,最先是直修,设法将心安住,然后一直到初禅,中间有九住心。你要进一步了解的话就看成佛之道,成佛之道和学佛三要都是印顺老法师写的,非常好,我最初就是看成佛之道这本书才出家的,以前我是信基督教,门诺会的,后来看到成佛之道,哇!正合孤意!所以我就出家了!这本书将修学应有的理念与程序作了完整的介绍,很值得推荐,我不是鼓励你们出家,也不要以为看这本书就会出家,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我个人看了这本书很有感触,就出家了,这是改变我生命价值的一本书,也介绍你们分享。
叁、慧学修学成就
一、成佛的潜能
生得慧指理即佛。理体本具,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这句话如果认真研究起来的话,有点问题喔,既然我们都有佛性都会成佛,可是为什么我们到现在还未成佛,有些人还堕地狱、饿鬼、畜生?其实这句话应该这样讲:“一切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性。”有些人以为我们生来就是佛,这个说法不对,既然你生来就是佛,为什么现在还是凡夫?成了佛的人将来会再退化变成凡夫吗?众生皆有佛性是说:我们有潜能——有一种潜在的能力可以成佛,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已经成佛。
请问各位,建房子要怎么建?有人说把泥巴挖掉以后,房子就会突显出来,那是考古学家,考古学家是去挖陷在地底的建筑物,挖挖挖断壁残垣就露出来了,或是秦始皇的墓,我们去挖一挖,就挖出了一堆古物骨头;但是建房子不是这样建的,要用钢筋水泥砖瓦经一定法则堆砌起来;同样道理,我们读到经典说:“一切众生无不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因妄想执着,所以就不能证得。”以为众生本来就是佛,只是被尘垢覆盖了,把尘垢抹掉就恢复佛的本性了,你这就大错特错了喔!真正的意义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是要你给他一个“因缘”,只要你加入“闻思修的因缘”,我们都可以成佛。
二、当开展佛性
古代没有像我们现代电脑印刷这么方便,一印就几千万份,古代人是用刀子把字刻在甲骨上,叫做甲骨文,每一个字都很宝贵,也都尽量省略,没有办法用很多方法加解释,所以造成今天的误解。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不一定成佛;但是你只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按一定步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你就有可能成佛。空地可以建房子,可是空地原先并没有房子,不是挖一挖房子就跑出来了,若地上已经有房子在那边,就不可能再建房子;有了这块空地,必须按建筑法去申请执照,请工程师设计,请工人把它建起来,并不是在空地上挖一挖,就自然有房子呈现出来。
同理,我们生来就具有那种智慧——生得慧,你看,我们人有羞耻之心,追寻光明、追寻永恒、追寻无限的自由,有无限的生存欲望,有离恶向善之心,人生来就具有这些本能,只是这种本能没被开发出来,因为社会的习俗或交了不好的朋友,慢慢变成作恶去了,如果我们能透过善友的指引,就会慢慢走入善道,成圣成贤。所以生得慧在天台宗就叫理即佛,闻慧叫名字即佛,思慧叫观行即佛,修慧叫相似即佛,无漏慧叫究竟即佛。这是我把天台宗“六即佛”作这样的配对,并不是很重要的意义。只是供你们作参考,帮你们澄清观念而已。
三、闻慧成就者
(一)正见具足
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来检讨自己;我们是不是修到闻慧成就了?闻慧成就的人必须正见具足:确信有善恶因果业报轮回,确信有佛、法、僧三宝,恭敬三宝的威德,确信佛陀所说的苦集灭道四圣谛是确实如此;假如你对这些因果业报轮回、四圣谛、三宝都完全相信了,还是不能断烦恼喔,这个只是世间的正见,另外还要具足出世间的正见,要对缘起无常无我有正确的认识。如果你是闻慧成就的人,对因果业报轮回绝对相信,百分之百的相信,即使有人用刀子架在你的脖子上,叫你不可以信因果业报轮回三宝,否则就要把你杀死,你还是不改初心的宁死也不退信心,这就是已经修到闻慧成就的人;闻慧成就的人才有这种信心,甚至在没有佛法的地方,在末法的地方、在边地的地方,还是照样信心不退,不论人家怎么作恶,你不会去作恶,你照样行善、恭敬三宝,不论人家怎么样的毁谤佛法,你还是会相信佛法,没有丝毫怀疑,这个叫正见具足。
(二)信智一如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老是说他在修什么法,反正修空观以后就什么都空掉,因果业报没关系,大鱼大肉没关系,饮酒作乐没关系,到声色场所也没关系,这样对不对?这叫断灭空,大错特错。要在因果业报轮回的基础上,才能去谈无常无我缘起的甚深的道理,龙树菩萨就讲“信戒无基,妄想取一空,是名邪空。”若对因果业报轮回的这些道理没有办法去深信,却要证到无常、无我、缘起、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叫邪空。所以社会上有些自称为修某一法门的人,藉着佛法的空理否定一切因果业报,拼命吃喝嫖赌,他说一切是空,所以没有罪,这就完蛋了,这很危险的,这是跟五欲相应了,这是不行的。
闻慧成就的人,一定是正见具足、信智一如的。世俗人通常使用信仰这个名称,使得信仰跟智慧好像相冲突,造成许多自以为有智慧的人不肯去信仰宗教,以为只有那些阿公阿婆才会去信仰宗教;其实佛法的信仰并不是这样肤浅的,最先我们必须相信某个真理,用信心来启发智慧,然后再用智慧来增长信心,信智一如;对于某些道理,你要透过智慧的思惟与观察以后,再去深信,而且这深信的目的,必须要让你离恶向善,不会造成你生命的困惑。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宗教,当你深信以后,会产生恐怖心,他说:如果你不信,或违反教义,你会受五雷轰顶、绝子绝孙等恶报,哇!那好可怕!为信仰宗教而造成身心的恐怖,这算什么宗教?各位!如果你们本来想来皈依,然后你又不皈依的时候,佛陀会不会到你家去找你算帐?你安心,你信不信佛是你的事情,佛陀不会因为你不信他就加罪于你。真正有智慧的信仰是你愈信仰以后,你的身心愈自在,那叫信智一如,也就是闻慧成就。对因果业报轮回、四圣谛、三宝这些道理,你深信不疑,而且在这深信不疑当中,离恶向善,身心慢慢慢慢自在,这个就是闻慧成就。
四、思慧成就者
(一)净戒具足
思慧成就的时候,就是净戒具足。什么叫净戒具足?你想想看,一个人若深信三宝、深信因果、深信业报的时候,会去做坏事吗?你如果还会去做坏事,思慧就还未成就,连闻慧可能也还未成就。你如果还会有恶念、恶语、恶行为,那你就要检讨自己闻慧思慧的修学有问题,这样了解吗?什么“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这是邪知邪见,佛法不是这样子的;正知正见一定要建立在因果业报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谈明心见性的道理,绝对不可能用超人一等的理由来把自己的恶行加以合理化,硬说自己的恶念恶语恶行是不分别,没有这回事。所以你要看这个人思慧有没成就,就看他有没有持净戒,看他是不是持戒持得严格,而且是不是悲智交融。
思慧成就的人,他的悲心一定是广大的,而且悲心跟智慧一定结合在一起。我们凡夫的悲心和智慧还没成就的时候,都有理智、感情或同情心,但是我们凡夫的理智和同情心有时候会打架,水火难容,有时感情来了就毫无理智,感情冲动的时候难免毫无理智。有时理智现前的时候,又变成冷冰冰的毫无感情,我们众生的理智跟感情就如此的经常在打架,理意交战。但是在思慧成就的时候就不同了,感情净化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叫大慈大悲——悲心,理智就叫做智慧,对一切事理都通达。
(二)悲智交融
思慧成就的人是悲智交融,不会变成像现代人的“分裂症”特质,你看有些人思虑不能集中的时候,就演变成精神问题,感情不能统一的时候,就产生很怪异的行为;在还没有成佛之前,大部份人都有精神分裂症的倾向,所以你要多念佛、多持戒、多修禅定功夫,你才不会有精神分裂症的情形。现在因为你头脑尚清醒,你还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我说你没有精神分裂症,但是若你有一颗散乱的心,还是有造成精神分裂症的一天;幸好因为你信佛学佛,知道要打坐要修行,所以你在这方面还是能控制。这是谈到思慧成就的人必定净戒具足、悲智交融,修慧成就的人一定是定慧均衡、定悲等持的。
五、修慧成就者
(一)定慧均衡
在印度当时有很多外道修入定,一定就八万四千劫,叫无想定或非想非非想定,但是这个定力会退,定力退了以后烦恼就又出现。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外道的禅定功夫很好,他一入定就八万四千劫,当他死掉以后就有人问佛陀说:这位外道尊者定功这么深,他入定的时候是到哪里去了呢?佛陀说:他到无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天,在定中享受定乐。弟子问:他享受八万四千劫这么长的定乐以后,现在又怎么样了呢?佛陀说:他又回到我们娑婆世界来了,变成水鸟了;因为他在深山里面打坐入定的时候,溪中的鱼老是在水边啪啦啪啦的叫啊跳啊,他突然间动了个念头:嘿!你们这些鱼好可恶喔,我在修行、在入定,你们竟然干扰我,制造这个噪音,将来我要变成水鸟把你们吃光。禅定愈深的人,动的念头愈厉害,遭的报应愈可怕。所以尽管你的定力再怎么深,若你的烦恼不能断掉,只是暂时伏住,表面上你好像没有烦恼,尤其在深定中产生的快乐让你好像得到涅槃般,而事实上你并不是得到涅槃。所以有些人说他入定一个礼拜、两个礼拜,甚至一个月、一年,在世间人会觉得很稀奇,但是请你自问:在定中有没有去思惟观察无常无我、缘起性空这些道理?若有的话,就会开展成无漏慧,那就是佛道;如果只是入定,一定就一年两年、十年乃至千年万年,在佛法来说,反而是一种障碍;有时候我们把这个定形容是三昧酒,因为深的定很容易让你沉迷。
(二)悲智等持
我们众生无量劫来——无始以来,就有一颗永远不安的心,我们怎么去安他?多数人用热烘烘的方法,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种种享受,用物质的追求、生理的刺激去填补内心的不安;等这些物质与感官的刺激腻了,对这生理的刺激、物理的刺激没兴趣了,他又回过头来走到另一边,希望少事少恼,躲在深山里面一个人就好,一定下来,哇!那种快乐那种身心舒畅,又让你沉迷在其中。我们众生就是这么极端,不是热烘烘的,就是冷冰冰的,没有智慧,还是沉沦,佛法不是这样子的。并不是叫你们把这个世俗的生活,一切衣食住行、饮食男女都丢弃掉,你没有衣食住行怎么可以?不赚钱生活也过不去,一味弃绝世俗的生活条件也不究竟;你除了追求衣食住行、家庭幸福圆满以外,还要追求无上智慧——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你既要有世俗的生活,也要有出世俗的生活,这样的话,你才不会觉得修道生活变成一种矛盾,才不会误解修道是要抛弃一切家庭事业子女社会。可是你要了解:社会这些都是不究竟不圆满的,都是暂时的假象,你既不要被它蒙骗,又要参与其中去摄化他们、度化他们,这就必须有智慧来配合,否则的话,你就容易同流合污。你要不同流不合污很容易,把妻子儿女事业一丢,到深山去打坐修行还不难,但这不是佛法,佛法真正的意思是要我们就世俗的生活当中过着出世的生活,用宗教的修养,跟我们的社会人生打成一片。
所以你们信佛学佛的过程中,家庭事业并不妨碍你们的道业,其实你的家庭、你的社会,一切一切都是很好的修行道场,都是你修道的地方,那就要看你是否时时刻刻都有智慧心、菩提心、大悲心;你如果有智慧心、菩提心、大悲心去面对这个社会、面对这个人生,你会很有兴趣去修学种种知识,很欢喜做为一个菩萨,为一切众生去修学一切一切的法门,包括世间的法门、出世间的法门,以便用它去摄化众生,这样子一边广度众生、广结善缘,一边又能成就佛道;有了智慧,你去听经闻法,才不会听得一团迷惑,这个师父这么讲,那个师父那么讲,好像冲突矛盾,事实上,佛法本身并没有矛盾,是我们听的人理解力不够,或讲经的人善巧方便不够,或者专门偏于持某一个法门的时候,往往让我们产生冲突。
在此我要对今天的讲座作一个结论:在我们信佛学佛的过程中,智慧是很重要的学分。有了智慧,你的布施才能成就,你的持戒才能圆满,你的忍辱功夫才能修到家,你才能精进,你才能禅定成就;如果你没有智慧,讲不好听点就变成盲修瞎练。有了智慧,才有包容心,有了智慧才能了解众生根性是这么千差万别,就像我们的饮食,有些爱吃酸的,有人爱咸的、辣的,有些人喜欢吃饭,有些人喜欢吃馒头,有些人爱吃面条,各人喜好都不同,你不能因为你喜欢吃稀饭就叫大家都吃稀饭,那不是很痛苦吗?你喜欢吃苦瓜,别人可能要吃菜瓜,有人则要吃西瓜,你不能勉强别人一定要跟着你吃苦瓜,是不是?有智慧的人,应当有包容性。世间的宗教,我们都要肯定它的价值意义,即使对那些土地公啦、什么神庙中的城隍啦,我们学佛的人都要有这种雅量,也要向他合一个掌,噢!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阿弥陀佛!你要这样跟他合掌打招呼,你不要觉得自己信佛学佛就了不起,以为自己就是未来的佛,斜眼看这些土地公公算老几,你这样是不对的,不行喔!对那些神道教,那些教堂的神父、牧师,他们的人格也是很高尚的,他们也是宗教家,劝人为善的,我们见到他,也是Hello!Howareyou?跟他打个招呼,握握手,没有什么关系。这个世间的众生,个个因为生活背景不同,历史、教育不同,地理环境不同,还有思想方式不同,所以有各种不同的宗教,在各个方位,用各个方法去引导众生向善向光明,他们都值得我们赞叹。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在这么多的宗教当中,佛法的特色在哪里?在我们的信仰当中,什么是我们最值得最在意的东西?当然是智慧,无上菩提、无上智慧,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是我们永远要把握的核心点。没有智慧则是非不辨、善恶不分;若没有包容心也很麻烦,信佛到了最后会变成谤佛喔!有些人强调参公案就好了,那岂不是将所有书烧掉就好?有人以为我们人生学这么多佛理只是增加妄想分别心,干脆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了、老实念佛念一句佛号就好了,这背后的意思岂不是所有藏经都是叫我们去分别而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当别人念佛时我们随喜赞叹,别人能从参禅得到好处,你也要随喜赞叹,因为各人根性不同,所适应的方法也不同;就像我们吃饭,你吃苦瓜觉得很快乐,你就吃苦瓜,你喜欢吃花菜就吃花菜,你喜欢吃稀饭就吃稀饭,你喜欢吃馒头就吃馒头,不要互相勉强。信佛学佛的人应当有宽容的、包容的心,一定要有智慧。我们这次讲座,了凡基金会郭秀兰出了很多力,佛陀文教基金会,成就我们大家有这因缘,在这边共修,我个人德学不足,浪费各位很多时间在这边枯坐,将来有因缘的话,很愿意再来这边跟各位共同探讨。我们再三感谢的是佛陀文教基金会,提供这么好的场所,让我们来这边共修。
肆、慧学十方便法
最后我以“十法行”来作为大家修智慧方便的参考。
我们要修智慧,第一个可用书写,也就是抄写经典。第二个可用供养,去印证佛法来供养别人,教别人受持。第三个是施他,布施给别人。第四个是谛听,听人家讲。第五是披读,恭恭敬敬拿起来,一个字一个字,一句一句念下去,也不要求什么音调,不必像出家人念经的时候,用特别的音调,你就“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缽,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就是这样念下来,这叫披读。第六个是受持,就是要经常念这部经。第七是讽诵,就是把经文背起来,有人背过法华经,法华经很长,背法华经很不容易喔。第八是开演,就是去讲给别人听。上面所讲的八项是闻慧的修行方法,包括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讽诵,这是修闻慧的方便。
第九是思惟,属于思慧。第十个是修习,不是睡觉那个休息,是学习的习,修行的修,修习属于修慧。当你想得到智慧的时候,你可以用这十个方法来修。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讽诵、开演、思惟、修习;这十法行是增长你的闻慧、思慧、修慧的好方法。
在我们佛陀文教基金会,书写、供养、施他,可以说是做得最多的地方,台湾目前来讲,一年所印赠的善书,据我了解,最多最多的就是佛陀文教基金会,功德无量。让我们谢谢各位出力的菩萨们,谢谢文教基金会的林总干事,负责梵呗的老师,还有摄影的工作人员,所有辛苦成就本次讲座的工作人员,非常谢谢你们!(一九九七年讲于佛陀文教基金会)。
更新于: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