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献法师:讲演(十四)明法品
普献法师:讲演(十四)明法品
刚才讲到「安住巧方便」,方便不是随便,是智慧最高的展现,是智慧加上慈悲,才等于「巧方便」。
比如说,在戒里边有一条:出家众讲经说法的时候,不得地立为白衣说法。比如我们到国外去或者是去大专院校演讲,一般的习惯就是站在讲台上面讲,如果是经典戒律「不得地立为白衣说法」来讲的话,这个不是违背戒律了吗?你到国外去演讲,他不知道要排一个桌子让你坐着盘腿,那你就没有办法讲经了吗?
所以要随方、随宜、随地,因地制宜。各国的一种习俗,只要佛法的根本精神、根本戒律不违背的时候,我们就是要以巧方便来利益众生。
当然有些国家的习俗我们可以不采用的,而且反而是受人尊敬。比如外国人喜欢握手,甚至他用脸贴脸。我第一次到国外的时候,有一个电影名星他要跟我握手,我赶紧就跟他合掌,告诉他出家人不方便,他会觉得这个是很有意义的一种礼节,他们慢慢就知道见到出家众是合掌。
有一次电视台来采访,后来我看他们小孩子有心脏病,我说:「你这个孩子有心脏病。」我不是看耳朵,是看他的脸型;我们不是算命的,但是我看他那个行动是有心脏病的。后来我就叫他吃素,我说这个孩子喜欢大鱼大肉的,跟杀业有关系。他的妈妈说:「你可不可以让我抱一下?」她以为这样抱一下就会消灾免难。我说:佛教不是这样的,你合掌念佛就可以了,不是说用身体的接触才能消灾免难,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佛法里面讲的因地制宜,不是说外国有这种习惯,那我们也跟着他这个习惯,那是不可以的。不要以为说安住巧方便,那叫作随便,不一样喔。
这个地方讲到「方便」,它加上一个「巧」字,「巧」就是智慧,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智慧的展现。
第九是「安住勇猛力」。勇猛精进,令诸佛欢喜。不是说买很多鲜花水果来拜拜,菩萨会很高兴,菩萨会帮你加持,不是这样子的。「勇猛力」就是勇猛精进。
第十是「安住智慧」。
请问如果没有安住勇猛力、安住智慧,我们会安住什么?安住放逸!然后安住在无明壳中,一天到晚以「我」为中心,来展现生活的模式,时时刻刻都是我、我所,这个就是跟无明相应了。
各位,我们一天当中有几分几秒安住智慧呢?说老实话,其实我们都安住在无明:我要做什么、我想什么、我明天....、我明年....、我十年...、我死后...,你看看,我们都是安住在无明当中。所以我们要生惭愧心,我们还没有智慧,要好好的加紧努力。安住智慧、安住勇猛力才能令诸佛欢喜。
接着讲「观一切法,皆无所住,犹如虚空」。
我们所面对的,一个是自我身心的问题,我与自我的身心;一个是我对这个世界的问题,我与法。我们对自我身心那种爱恋执着,就是无明相应,这个是在法上得不到利益。因为对自我的爱恋执着,延伸到我对法的错误认知(法执),这个也是跟无明相应。这是我们信佛学佛的人要好好的检讨。
「一切法」,就是内在身心与外在世界。对一切法那种实存感、单一性、独存性、永恒性、实存性,这个都是我们要努力去消除的。所以我常常讲,信佛学佛的人一定要在缘起去下功夫,从缘起的生灭、缘起的定律、缘起的内容来观察身心世界。
依我的经验,如果我们透过缘起来看世界时,会发现到存在的一切,是非常非常的脆弱,就像云,暂时聚在那边。甚至一根硬梆梆的柱子,我们看起来就像一堆粉末聚在那边,稍微这么一碰就会掉下来。当你透过缘起修这种观时,会发现到存在的一切,不只是我们的肉体,包括这些很坚固的建筑物,这些钢筋水泥所建筑的一切一切,实际上它是非常非常坚硬的,可是你心静下来去观察的时候,你发现它就像一堆灰聚在一起,你一碰它就散掉了。这是从缘起生灭当中可以去理解的。
但是回到现实人生当中,又不是这样子的。这就是我们一般人在理解上可以理解,但是证悟上还没有真正的证悟,而我们用作意来去观。佛菩萨是不用作意的,随时随地他看到一切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这个地方说观察一切法犹如虚空,为什么说犹如虚空呢?因为虚空捉摸不得,任你怎么去捉、去摸它,你总觉得不实在。
但是科学家会说虚空当中有什么气体、有什么元素,那是另外一个执着了。一般人会觉得「虚空」是不可以执着的东西,所以这是一个形容词,形容佛菩萨的心境不被万事万物染着。我们要画一个图,一定要有一个黑板、有一张纸、有一个布来画,你在虚空中怎么画呢?虚空当中,你怎么画都画不出一个形相来,因为它不执着。所以这是形容佛菩萨的心境犹如虚空,含融一切又不被一切所染着,这是圣者的一种心境。
「观一切法,皆无所住,犹如虚空」就是离染力——远离染着的一种力量。
佛子!若诸菩萨住此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
佛子!有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何等为十?一者善巧圆满,福智二行;二者能大庄严波罗蜜道;三者智慧明达,不随他语;四者承事善友,恒不舍离;五者常行精进,无有懈怠;
六者善能安住如来神力;七者修诸善根,不生疲倦;八者深心利智,以大乘法而自庄严;
九者于地地法门,心无所住;十者与三世佛善根方便,同一体性。佛子!此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
在华严经里面有讲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地就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
不要说十地,十住、十行我们想都没有想像过;不要说十住、十行,十住、十行之前有这个十信,从初信、二信、三信一直到十信,老实说,我们现在是在初信、二信这个地方,我们现在学佛只是初信佛,初学佛,初信。
这个地方就是说,要证入到初地——欢喜地,证入到欢喜地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是布施圆满了,一切都能舍了。
民国五十几年我到了汐止,因为做了一个梦。梦到什么呢?我梦到一个老和尚,那时候还没有出家。梦到一个老和尚穿着南传的袈裟,带着我飞,飞了一座山又一座山,就这么一直飞一直飞。我就觉得好奇怪,我为什么拉着他的袈裟就能飞?飞了好多的山头,然后就飞到一个山洞里边。
山洞里边有一尊菩萨:弥勒佛,肚子大大的,这个老和尚就顶礼佛。可是他顶礼的时候,他的头是很大的力量去撞地,他一拜下去的时候,这个头是像榔头敲那个地一下。我就说:「怎么有这种拜法呢?」他说:「你拜,你拜,你就像这样拜。」我说:「我不敢拜,我的头这么一扎下去会破。」这是执着。所以我只是合掌跟弥勒菩萨问讯。后来他就带我出来,离开那个山洞了。
老和尚身上有很多钱,他就一直掏钱往外洒,那个钱就对着穷人洒去,我突然间就悟到了,他意思就是叫我布施。后来我梦境醒了,第二天我就看到那个相,原来就是慈航法师。
怎么会梦到这位菩萨?他们是说:「你跟那位法师有缘。」我说:「这个人在那里呢?」他们说:「已经圆寂了,而且装金身了,这尊就是他的金身。」后来,我就看人家帮他写的书,里面说:他老人家左手收到的,右手就出去了。圆寂的时候,他的抽屉里面就剩下几张邮票、几毛钱。这个就是证到初地的菩萨。
初地菩萨就是:东西不认为是我的,随时可以舍掉一切,包括他的生命都可以舍掉,证到初地的菩萨就是这样子。
「速入诸地」,这是圣者的境界,实际上我们现在要修的是初信、二信、三信,对三宝、因果业报、轮回深信,我们现在要下的功夫是在这方面,你真正的相信三宝的威德。
佛宝、法宝、僧宝它的价值在什么?三宝对我个人的身心、对整个世界、对全人类的福祉,我们是真正的认识了吗?佛陀所说的法,离不开因果业报轮回,我们相信了吗?我们证悟了吗?我们所相信的,只是书本上这么说这么写,我们觉得很有道理,但是我们有没有真正的证悟。说前生,前生看不到;来生,来生也不知道,渺渺茫茫;我们只是理论上的一个相信,而不是亲自证悟。
也就是说,我们的信跟智——信仰跟智慧没有结合在一起;信智一如,信仰跟智慧结合在一起,这个才是真正的信。到七信位的时候就不退了,对三宝、因果业报、轮回的信心不会退掉。
「速入诸地」,实在讲起来,我们还早得很。不过我们要了解怎么样才能证到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这个地方把这个法门说出来让我们理解,按这样去修去学,我们这个十信位才会有基础,然后十住、十行、十回向最后才能十地。
菩萨「速入诸地」有十个法门,我们也来研究一下。
「一者善巧圆满,福智二行。」这个就是修福、修慧,福智二行。
各位,能出家算不算是福报很大?可是有些出了家,苦苦恼恼的也有;有些人他心安不下来,就是福智不够。虽然是出了家,但是心还是不安。你看有些出了家以后,福报很大,寺庙人家建好好的,请你上座了;我们有些同学毕业以后,忙着建寺庙,忙着办什么活动,忙着做什么,这个就是福智不足。
所以我常常讲,在座的同学将来一定要先自己在智慧上、福德上去下一些功夫,人天推出,才不会这么辛苦。你看过去的祖师大德一定是在戒定慧方面去下功夫,然后龙天推出,建道场、度众生只是随着因缘很自然的去做。如果你福智不圆满的时候,做起来很辛苦,建道场东借钱西借钱,很辛苦很辛苦。
前几天有一个道场落成了,我说:「你寺庙建得这么庄严,真是不简单。」他说:「师父!你不知道,我跟别的寺庙借了六百万,慢慢要还。」借钱来建寺庙,你看多辛苦,福智不足就会这样子的。为什么呢?出了家以后,忙着要建道场,当方丈,收徒弟,不知道自己要在福智方面下功夫,所以很辛苦很辛苦。
我们学佛的人要聪明一点,一定在自己的心地方面去下功夫。佛陀所说的:因果业报轮回,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缘起如幻...,这些道理不是背一背,不是这样子的,要下一番功夫的。佛陀所说的四圣谛:苦集滅道,你都会背了,其实,你一点都不觉得人生是苦,人生还有很多可以享受的。对不对?
佛陀所讲的每一字每一法,都要亲自去印证;你印证了,你说出来的才有份量,才能感动人家。因为你已经感动自己了,你先感动自己了,你才能感动别人;如果你自己都不感动,怎么去感动别人呢?不可能。你自己深信因果,你讲因果人家才会相信因果。
学佛的人,尤其是出家众,将来要住持道场,要续佛慧命,一定是在福德智慧方面去下功夫。
「二者能大庄严波罗蜜道」。就是十波罗蜜。
「三者智慧明达,不随他语」。
这个很重要。我们骂人家说「耳根很软」,好不好?耳根很轻、耳根子软,就是别人讲什么你就相信什么;别人讲什么,你就原则、意见都没有了;这叫「随他语」,讲什么就相信什么,这个会很麻烦。这叫信行人,信行人如果没有智慧的话,他遇到什么他就相信什么,就会很麻烦了。
这个地方讲「不随他语」,不是说我们很顽固,而是我们总有一个原则:做人有一个原则,信佛有一个原则,一定是深信因果,深信业报轮回,深信佛陀讲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这个是绝不可以随便被人家去改变的。
我讲一个世俗的故事,你们眼皮才不会盖下来。有一个日本音乐指挥家,他去参加世界的指挥比赛。那些主考官就拿乐谱让他去指挥,很多的音乐家就在吹啊、打啊、拉着琴。因为这些音乐家是按照那个谱在拉、在打、在唱,他指挥的时候,就觉得谱不对。然后好多的音乐家指挥也都下来了,他就提出他的意见,他说:这个谱有问题,按照乐理来讲,这个地方不应该高音,这个地方应该低音,整个音乐才会和谐。
那些评分的委员说:「你根本就不懂得音乐,你不懂得指挥,这个谱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他说「好!我们再重新演练一遍。」就让那些钢琴家、那些提琴家又重新演奏。他指挥到那个地方的时候,他停顿下来了,他说「不对,不对,绝对不对,这个地方有问题。」
后来那些评分的委员说:「你确信它不对吗?」他说:「我确信它不对,我不能再指挥下去,这种乐谱一定是有问题的。」这个时候全体鼓掌。为什么呢?不随他语,因为他确信这个谱不合乎乐理。所以那些评分的委员全体站起来鼓掌,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指挥家。
世间的人尚且如此,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我们信佛学佛的人也是一样。
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到大学里面,听教授讲的那些佛法,讲得非常的好,可是我们就发现缺乏一个宗教精神。世间很多学者所写的这些佛书,你看起来不会很感动很感动,就是他缺乏那种证悟。像古德那些著作,像现在的印顺长老、演培长老,像虚云大师,这些老和尚的著作里面,你会感受到那种宗教的生命。
有些学者所写的,我们看一看,的确有他们的特色,他们能利用文字来展现他文字的功夫。
那天不是有一个学者所编的华严选要,后来我看一看,的确他们把所有的资料、各宗各派的、各种版本的资料会集在一起,看起来就是文字功夫很好,但是我们总觉得缺乏宗教的生命、宗教的精神。
「智慧明达,不随他语」,就是在我们信佛学佛的过程中,对因果业报、四圣谛这些真理,别人再怎么否定,再怎么讲相似法门,我们不会随他而转,这就是智慧明达。
「四者承事善友恒不舍离」。好的同参道友能够互相鼓励,互相勉励,这些善知识常常去亲近。
「五者常行精进无有懈怠」。这是讲到精进。
「六者善能安住如来神力」。
请问各位,我们也不是如来,怎么去安住如来神力呢?最实用的一个方法就是正念。遗教经不是讲到这句话:「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你时时刻刻能够安住在正念,那就是向如来的神力踏进一步了。我们没有神通,但是要时时刻刻能够了解我们自己心念的起伏。
我常常讲,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时时刻刻都是在参加考试,考试内容有分那几类?选择题、是非题、还有问答题、填充题、还有申论题。
早上闹钟响了,你可以选择什么?押下去再睡呢?还是马上爬起来?选择题;选择来听演讲,还是选择去睡觉?选择题;今天我选择很快乐,还是选择很烦恼?选择题;现在有五分钟,我选择念佛或是睡觉?今天很冷,冷得要死,你心里一肚子气,今天怎么这样的冷,你生烦恼了,你选择烦恼。我们时时刻刻面临着一种选择题。
除了选择题,我们还要做「是非题」。什么是非题呢?我们内心里面起了正念还是起了妄念,我们要清清楚楚。我们在考试的时候,对的打圆圈,错的打XX;如果对的你打XX,错的你打圆圈,就零分了。我们现在起什么念头,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是非不分,结果我们是拿零分。
第三个要「填充题」。每天衣食住行,行住坐卧当中,我们填了多少智慧,填了多少福德,自己要检点检点喔。
最一个是问答题或者是申论题,那就是靠我们的努力、靠我们的才华、靠我们的精进,你的问答题才能回答得很正确,人生最后这个问题才有答案。要走的时候,很漂亮的腿子一盘,跟大家说一声再见,这个答案漂亮不漂亮?很漂亮喔。这个「答案」从那里来呢?常行精进无有懈怠,然后善能安住如来的神力,是从这里来的。
每一时每一刻,我们都在做生命考题的答案;是非题——是正念还是妄念,清清楚楚;是高兴或不高兴,清清楚楚;是闹情绪还是闹烦恼,清清楚楚。然后选择题——我选择努力精进或是选择懈怠放逸;选择烦恼生气或是选择忍辱精进;都是在选择。
「七者修诸善根不生疲倦」。这个选择题选择什么呢?选择精进了。
「八者深心利智,以大乘法而自庄严」。我们信佛学佛,不是只做一个自了汉,我这生当中烦恼断了,生死了了就好了,而是时时记住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大乘法来庄严生命。
「九者于地地法门,心无所住」。
我们现在还不是证到初地的时候,是在信位的初信、二信当中,我们要不断的去进步,不要以为说我学很多了,我了解的够用了,我看的经书够了,自满了,这个是心有所住了。学佛的人是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已经够了。
佛法里面有讲到「无学」,什么叫无学?比如阿罗汉来讲,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烦恼已经尽了,他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学了,叫「无学」。
那菩萨呢?他是广修一切善法,那种利益众生的法门,是永远学无止尽的,他不会说安住在我已经达到无学了,不会这样子的。所以我们写信自称作「末学」,这个有道理的,就是我们才刚刚开始学,你们都是前辈了。
这个地方说「于地地法门,心无所住」,我们是在信的法门当中心无所住。我们是初信,初信以后是二信,怎么样去增加我们的信心,对三世因果业报轮回、对缘起无常空怎么样去证悟,这个要加紧用功,不能说我很满足,我相信因果就好了,不是这样子的,还要去证悟。
「十者与三世佛善根方便,同一体性」。我们讲的「方便」,最主要就是从智慧展现出来的,利益众生的一种善巧方便。
此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
佛子!诸菩萨初住地时,应善观察,随其所有;一切法门,随其所有;甚深智慧,随所修因,随所得果,随其境界随其力用,随其示现,随其分别,随其所得,悉善观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著,如是知已,入菩萨地,能善安住。
这个地方就是对我们所修的法门要善于观察,「应善观察,随其所有,一切法门」。我们念三皈依的时候,也说「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有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觉得说就一门深入——我念佛,单单念佛就好了;我持咒,单单持咒就好了;我诵这部经,一辈子就诵这部经,其它经就懒得去听去学。这就是不能遍学一切法。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因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必须有各种不同的法门,来引导众生向善向光明,菩萨不会说单单学一个法门就够用了,不是这样子的。
就单单一个教室来讲,不管怎样子的,要有黑板、有桌椅、有电灯、有种种的工具才成为一个教室,如果这个教室里面,桌子、椅子什么都没有,那不能叫作教室。寺庙也是如此,有佛像、有佛堂、有客堂、有厨房,有很多的设备,才成为一个寺庙。那么我们想利益众生,你单单说我们这个法门就够了,不行的。
所以「应善观察,随其所有,一切法门」,接着「随其所有,甚深智慧」,一切法门要怎么去修怎么学;怎么得到什么好处;对烦恼、对业障怎么样去对付;对我们的妄念怎么样去对付;怎么去安住其心降伏其心;这个都是要研究清楚。
「随所修因,随所得果」,修什么法门得什么结果,这个因果之间,我们都能够清清楚楚。如果你不清楚,你修了一辈子,迷迷糊糊修,就得到迷迷糊糊果。
「随其境界,随其力用」,你修到一个境界出现了,你执着了,自己着魔都不知道。境界出现的时候,马上了解说这是一个过程,执着的话就麻醉了,执之成病。
「随其示现,随其分别,随其所得,悉善观察」,最后是「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著」。
也就是说,我们内心里面的迷悟是一个关键,执着不执着是因为迷悟产生的;迷了,就执着了;悟了,就解脱了。所以外在的一切一切不会影响我们,是我们内心的迷悟、执着不执着才产生这个影响力。一切法是不会伤害我们的,是因为我们迷糊执着才会伤害我们。
举个例子来讲。有人说:「你很笨」,于是我觉得:「你在骂我,你在羞辱我。」有一个「我」被你羞辱,所以别人一句话让我听起来很不高兴,我伤心,我难过。可是讲这句话的人已经忘记了,也走开了,但是我因为执着「你骂我很笨」,所以我还一直回想,回想说他骂我很笨,还一直在烦恼,晚上不能睡觉。好像什么呢?好像别人吐痰在地上,你趴在地上去吃那个痰,那是很笨的。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我们迷糊的关系,没有正知正念,所以对于外在的一切一切,我们被它蒙骗了。
我们要了解到:外在的一切人事物是不会伤害我们的,是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想法来决定外在世界的一切价值。外在的人事物它是中性的,甚至它是帮助我们明心见性的,但是因为我们的自心迷糊了,产生了执着,所以我们接受伤害。
同样一句话,你如果想「他骂我这句话,是帮我消业障,感谢他。」你这么一想的时候,没事;如果你觉得说「当这么多人面前,你骂我笨,你羞辱我,让我没面子。」一直想到没面子,你就很难过,这是执着。
所以外在的一切没有绝对的一个价值,是我们心念的趋向。我常常讲:态度决定生命的高度,格局注定生命的结局;我们的想法、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想法,就决定我们生命的高度。如果我们的格局很大,包容一切,外在的人事物都是帮助我们成佛的一个资粮。所以同样一件人事物,如果能转化为我们的智慧时,那就是「补药」;如果我们不能善用其心,一切外在的人事物就变成「毒药」。
各位,想不想吃「十全大补」啊?你们想想看这「十全大补」是那些?世间的利衰、毁誉、苦乐、称讥——称赞我的、讥笑我的、苦的、乐的、毁谤的....好多好多的人事物。这一切一切,如果你在这个地方产生了智慧,产生了欢喜心,不执着的心,你就是每天都在吃十全大补,你的法身慧命就一天一天的增长了。如果所有的人事物都引起我烦烦恼恼、苦苦恼恼,吃不得,睡不得,我的法身慧命就被它毒死了。
所以学佛的人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检点自己的心念。外在的一切不伤害我,是我的想法伤害了我自己,是我的观念使我痛苦,是我的态度使我陷入生命的低潮;这个就是「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著」,这是学佛的一个功夫,动中的修法就在这里。
更新于: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