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献法师:讲演(十)菩萨问明品
普献法师:讲演(十)菩萨问明品
第九问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贤首菩萨言:佛子!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离,云何今见一切佛土所有众事,种种不同?所谓:世界众生界,说法调伏,寿量光明,神通众会,教仪法住,各有差别。无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这是文殊师利菩萨来问贤首菩萨。「唯以一道」,也就是说佛佛道同,诸佛之所以成佛,所悟到的道理是一模一样的,那就是证到我空、法空,而且悲心具足,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十方诸佛所证悟的无常、无我、空的道理是一模一样的,而且都是福慧两足尊,那为什么我们见到的佛土有许许多多的不同?
比如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黄金为地,七宝琉璃,莲花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那么药师如来也是如此,七宝琉璃。在维摩诘经里面也谈到这个问题,说十方诸佛的净土都是这么庄严清净,舍利弗就觉得奇怪了,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娑婆世界——佛陀的这个净土,竟然是这么不理想,到处都是荆棘遍布,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的五浊恶世?
那时侯就有地神说:舍利弗,你看到的世界是这样不清净的,但是以我们来看,佛的净土那才是清净庄严。透过地神的神通,让他看看当下娑婆世界竟然是这么清净庄严。所以,所有成佛的净土必定是清净庄严。但是我们众生的业力,我们看到的都是不理想的世界。这是众生的业力,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所以这个地方问到:佛既然证到相同的法,同样是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为什么我们所见到佛的国土、佛的国度有许许多多的不同?有那些不同呢?
「世界众生界」,意思就是佛的国土千差万别,众生界也是千差万别。「说法调伏」,就我们娑婆世界来讲,娑婆世界要用音声做佛事,所以必须用说法调伏,但是经典里面记载,有些世界的佛在说法是点香,这个香一点的时侯,众生闻到香味开悟了;那有些世界的众生,佛陀说法的时侯,只是让众生吃一点东西,用舌根,他品尝一个味道之后,开悟了。各各世界的根基千差万别,所以说世界众生界,说法调伏,各有差别。
「寿量光明」,佛陀放光说法,佛陀的寿命,在某些国土里面,佛几个礼拜几个月就走了;有些世界的佛应众生的需求,住寿一劫两劫、百劫千劫的,这个寿量光明也有不同。「神通众会」,他座下的弟子所现的神通都不一样。「教仪法住」,所说的这种教理以及佛法的安住,也是各有差别。
但是,「无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定是六度万行、修戒定慧、八正道,福慧圆满而成佛的。既然都是福慧圆满,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千差万别?有世界众生界、说法调伏、寿量光明、神通众会、教仪法住这么多的差别呢?
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
贤首菩萨就回答这个问题。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个佛我们又另外一个名词,称为「无碍人」。十方的诸佛没有障碍了,而我们众生一切都是障碍,看到的、听到的,甚至自己一个人独处也都是障碍,心不安。佛陀称为一切无碍人,乃至生死烦恼一切一切,佛都是已经解决的人,所以称为一切无碍人。
「一道出生死」,这「一道」是什么道?这个必定是跟我执、我见、有相关的。我们众生之所以烦恼生死,众生之所以痛苦,就是我执我见。十方诸佛必定是见空成圣,见到诸法的空,见到身心的如幻如化,缘起无我,见到缘起这一个道才能够出离生死。
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所有十方的诸佛都是同一法身,那十方的诸佛根本不会去分说:你是什么佛,我是什么佛,十方的诸佛可以说是同一个法身,一心一智慧,十力四无畏亦然。
「十力」就是佛陀的智慧神通了。「无畏」,十方诸佛所讲的法当中,其中有一种叫做四无畏法。比如,说这个是苦,说淫欲是障道法,说什么样是尽苦道,说怎么样去断除这个苦,他说这个的时侯,他不会心虚。然后佛自称我是一切智者,佛说这句话的时侯坦然无畏。这就是说,我们的功夫有十分,我们说十分,我们不会有恐惧;如果我们的功夫只有八分,而我们说十分,心里会有所恐惧。佛陀所说的法都是正正确确的,不是假定的,都是肯定的,是绝对的自信当中证悟了。十方诸佛都有这个本事,本事一模一样的。
如本趣菩提,所有回向心,得如是刹土,众会及说法。
这个是讲到佛陀的心路历程里面,最初最初一定是见众生苦而发菩萨心,这是所有佛之所以成佛的最根本条件。「如本趣菩提」,见到众生的苦,不忍众生的苦,所以为众生找寻这个出路、活路,为众生解决一切烦恼生死的这个心,就是菩提心。佛陀修行不会说为我自己修行,我要修、我要成佛、我要怎么样,都不是我要,佛陀所修的一切功德全部都是回向给众生,点点滴滴的一切一切都是回向给众生,希望众生离苦得乐,有智慧有福德,这是佛陀。
我们众生一天到晚所想的都是我,我最重要,你们要听我的,我说每一句话你们都要听清楚,这个是我们众生。我的你不能动,你的我想要,这是凡夫的想法。佛菩萨修行不是这样的,他所修的一切一切都是为众生,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众生,所以这个回向是大乘佛法的一个特色。
那每一尊佛都有每一尊佛的清净庄严国土,这个佛土是怎么来的?就是从回向来的。比如说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回向将来成就一个庄严的国土,来引导众生。所以回向在修学佛法来讲是很重要的,因为佛的心路历程里面,所修的功德是回向众生。像药师如来十二大愿,说我成佛的时侯,众生无灾无难;众生有病苦,遇到我他的病就好了;我成佛的时侯,众生也是跟我一样都能身相庄严;身上有缺陷的人,我都一一的帮他们,只要能够听我的名号,他们的缺陷就圆满了。
药师佛有药师佛的净土,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的净土,东方阿黜毗佛也有这个不动的净土,这个都是从发菩提心、修回向心,一切一切都是为众生,没有一个念头是为我。所以我们凡夫跟佛一个差别点:众生是为我,佛陀是为众生,这是天壤之别。
佛陀成佛的时侯有清净庄严的国土、净土,还有「众会及说法」。释迦牟尼佛据说有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常随众,你想想一千多人跟随着他,那种场面人家看到真是会震撼。这些都是他多生多劫来所结的一个善缘,多生多劫来去摄化这些众生,所以当佛陀成道的时侯,一千多个比丘跟他出家、常随众;这个就叫「众会及说法」
十方诸佛从发菩提心、修回向心、修六度万行、修四无量定慈悲喜舍,所以接着说:
一切诸佛刹,庄严悉圆满,随众生行异,如是见不同。
十方诸佛的净土,无论是正报、依报都是清净庄严的,但是随众生行异,如是见不同。众生的业报,众生的业深障重,即使同跟佛在一起,所看到的佛就是一般凡夫一样,要吃要喝要睡;然后看到的世界是非常龌龊的世界,叫做五浊恶世。这就是众生的业深障重,看到佛的净土也是变成龌龊的国土。
我想举个例子来讲,我们一个人如果是单独到外地去谋生,受尽了折磨,谋生不容易,生活很困顿,这个时候八月中秋了,天上一轮明月,一般人会讲「月到中秋分外明」,可是在外的游子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了。同样是一轮明月,但是千般万般的心情不同。恋爱中的人是月到中秋分外明;如果是一家人团聚的话,那又不同了;如果是游子的话,那真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对月成影有三人——有月亮、有自己、有影子。这个就是比喻众生的心行不同,所见的世界就不同。
我们再举个例子来讲。一个文学修养很好的人,他到深山里面,他会写一首诗,因为看见鸟语花香,他心情很快乐,他听到鸟好像在唱歌。可是一个心情很郁闷的人到深山里面,他觉得孤寂无奈,垂头丧气,心境不同。同样一个世界却是两种心情。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在海边,离沙滩不远的地方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树,一个摄影家觉得这棵树跟这个海搭配,构图起来一定是很漂亮的;以海为背景,以树来当主角,再请几个人站在树下招招手,那真是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但是一个生意人他看到这棵树这么大,在他的内心世界认为这棵树砍下来,请人锯成一截一截的,剖成一片一片的,就可以卖多少钱;那么这棵树就叫做摇钱树。在艺术家来看,是变成艺术的树,很具有艺术的美。那么一个工人就想,老板叫我砍下这棵树,我要怎么砍它、怎么锯下来。那一个搬运工人一看,说:这么大的树,这个要怎么搬运呢?要用几节的货柜才能搬走?
所以每一个人的角度不同——同样一棵树,在商人眼中是摇钱树;在工人眼中就想怎么样把它砍伐下来;在搬运工人是想怎么样去搬运;所以是随众生心行异,如是见不同。
在这个世界,我们每一个人内心世界不同,我们感受的也就是不同的心情。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改变我们内心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可是世间的人总想改变世界而不想改变自己,所以冲突就不断的产生了;总想改变别人来适应我,而不想改变自己的心态来包容,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层出不穷的问题。
所以这个地方让我们了解到,这个世界美不美、好不好、此时此刻是如何,就决定在我们内心:我们用什么角度、用怎样的态度来看这个世界。
佛刹与佛身,众会及言说,如是诸佛法,众生莫能见。
真正佛的净土,真正佛的身,佛的众会、佛的座下弟子,及佛陀所言说的佛法,以我们凡夫的知见是很难去想像的。只是经典里面,像阿弥陀经、药师经都把佛菩萨的境界加以形容,让我们约略的了解而已,真正的要想了解佛的净土、佛的法身、佛的众会、佛的言说,那在众生而言,实在讲我们的智慧太差,层次太差太差了。
因为佛陀破除了我见、法见,我执、法执,所以佛陀的法我们会觉得太深奥高妙,简直是难以置信;而事实佛陀是如语者、不异语者,是真语者、实语者。我们众生唯有在去除了我执我见以后,才能了解佛陀。所以我常常讲,我们信佛学佛的人愈信佛愈学佛,我们愈能了解到佛陀的伟大,愈能了解他的伟大在什么地方。
那我们都是站在我执我见来看世间的一切,那真的是心胸狭小,看到的世界就是这么狭隘的。所谓心宽天地宽,但是我们的心就是宽不了,只看到自己,见不到别人;只希望自己好,见不得别人好,嫉妒;这是众生相,是众生的毛病。
其心已清净,诸愿皆具足,如是明达人,于此乃能睹。
「心已清净」,怎样才算是清净呢?破除了我执我见,不再执为实有、实法、实人、实物了,我们说这是清净;这是讲到智慧。「诸愿皆具足」,指悲愿具足的人,这是讲到愿力。有智慧破除了身见、我见,而且有悲愿具足的人,「于此乃能睹」,这种人才能真正的了解佛刹、佛身、佛众会及佛言说。佛说法,这种人能够了解,因为生命的层次一样了。要具有智慧、具有悲心、诸愿具足的人,才能够真正了解佛陀、佛的净土、佛的众会、佛陀的说法。
所以我们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在楼底下能看多远呢?你看到的四面都是墙壁;那你爬到楼顶以后,你看到长江滚滚来,黄河之水从天上来,这个境界不同。
那我们众生就是像井底的蛙,所看到的就是井底的景色,认为天空就是只有一块,当他爬上来的时候,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这么宽阔。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信佛学佛?因为我们就像井底的青蛙,我们看到眼前的荣华富贵、穷通夭寿,我们就执着当下的这些境界,而忘记了生老病死,忘记了无量无边的众生,那都是我们多生多劫的父母妻子儿女,他们还在迷迷糊糊,那我们再迷糊的话,真的是一方面自己要沉沦,一方面我们那些妻子儿女、父母亲戚、六亲眷属就继续沉沦。所以信佛学佛的人就是要报恩,报众生恩,不愿做一个井底之蛙,只看到今生今世的当下,而不知道我们有多生多劫来的这些父母妻子儿女,同样的在迷迷糊糊的过日子,这值得我们发大心发大愿来去普度众生。
随众生心乐,及以业果力,如是见差别,此佛威神故。
随众生的心乐,及以业报、果报,我们见到种种的差别,所见的就不同了。这个是讲到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讲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是民间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土地公、土地婆在讲话。土地婆就说:「你这个土地公的心不平等,那个穷人穷的要死,你为什么不拿一点黄金给他们呢?那些有钱人你为什么拼命赐他黄金呢?」
土地公说:「没有办法,那穷人造了很多的恶念,没有福报;他前世去偷人东西做坏事,所以这辈子作牛作马的去做苦力。那些有钱富贵的人,前生前世做了许许多多的善事,他自自然然就有那个福报。不然我表演给你看好不好?」土地婆说:好啊。
有四个作苦力的人,专门帮那个有钱人抬轿子。有一天,因为这个贵人很早就要出门进城去,这四个人就一大早出门,趁着早上四五点天还未亮的时侯,赶着去这个有钱人家。四个人就抬着轿子跑啊跑啊,赶着要把有钱人家抬进城。
土地公就对土地婆说:「你看看,我丢一块黄金给他们四个人,免得他们可怜兮兮的。」土地公就丢了一块黄金在这四个人会经过的路上。
这四个人很紧张的赶时间,抬着这个桥子一面跑,一面呼吸非常急促的,天又不是很亮,突然间有一个人踢到这块黄金,这样跘了一下,脚好痛,心里就骂了:「谁把这个石头丢在这里?」后面的人也踢到这个石头,也在骂:「谁这么缺德,竟然把这个石头放在路上,让我们踢到石头。」结果这个黄金被这么一踢,就踢到路旁草丛里面了。
之后,有个富贵人家吃饱没事,骑马出来溜答溜答,莫明其妙的,这只马就停在草丛那边吃草。一吃草的时侯,突然间,马不小心咬到了这块黄金,它以为是石头,就楞在那边。这个主人发现了,心想:「马吃草,怎么突然间不动了呢?」那这只马就慢慢的把草吐出来,主人捡起来一看,这是黄金啊!我这只马怎么这么大的福气,咬到黄金了呢!然后马继续吃草,这个有钱人就把黄金放到口袋里面去了。
土地公就跟土地婆讲:「你看,你叫我救那些穷人,穷人就没有福报,前世造恶业,偷人家的钱财,骗人家的钱财,这辈子这么穷,你黄金丢给他,他还以为是石头,然后踢到一旁。而这个有钱人前世造了许多的福报,他骑马来溜答溜答,竟然捡到这个金子,他的福报就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一个人多做善事、多结善缘,这一生当中到什么地方都遇到贵人。如果我们没有结到善缘,去到什么地方尽是许许多多的灾难。
说有一个国小的老师教书教了二三十年,退休下来了。他从来没有出国,就想我退休了,我要出国游玩游玩。结果一出国,第一次出国就遇到飞机有问题,就飞到另外一个小岛停下来了。他左等右等,那里又没有亲戚朋友,小岛设备又不好,又闷又热的,结果等到好几天飞机修理好了,只好飞回台湾来了。就想:还不错,飞机出问题,平安的回来了。
一回来的时侯,本来想退休下来买一块地,种一些有机的食品,在埔里遇到了大地震,死了。本来想退休下来,好好的当农夫种有机的食品,自耕自食非常的惬意,那晓得出国玩不成,回来以后遇到九二一大地震死了;就是没有那个福报。说不定他继续教书的话,还可以躲过这一劫。所以没有这个福报的话,虽然你退休下来,那些退休金你也享受不到。
所以我们常常讲,人的一生当中吃多少、享多少福,命中都有一定的福份。懂得惜福的人,懂得布施的人,他这个福份就会增长;如果不懂得去惜福的人,随便糟蹋天物,福报享尽就走了。
这个是讲到说:我们见到这个世界跟我们的修为、我们的福份有绝对的关系。所以态度决定生命的高度,格局注定我们的结局。我们对人生的态度、看法,就决定我们当下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我们的格局时时刻刻都以自我为中心,所作所为都离不开自私自利,年纪大的时侯,亲戚朋友一个一个的走了,见到你就害怕,你就变成一个孤单的老人,因为你从来没有替他们设想过。
所以我们一生当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格局要大,态度也要高明。你是什么态度,就决定了你生命的高度。你觉得所有的众生对我有恩,我必须报恩;前生前世我们吃的母奶喝像四大海水这么多;我们前生为了赚钱养活,我们所流的血也是像四大海水这么多;那些恩爱别离所流的泪,如果能够累积,也像四大海水这么多。想到这些,这个世间的众生跟我本来就是一体的,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成就者、恩惠者,那么用这种观念来看待世界,看待众生,我们内心中那种不平不满自然当下就化解,我们当下看到的世界就是这么美,所有的众生都是这么可亲可爱。
所以「如是见差别」,我们的知见决定了我们生命所看到的一切各各不同。
佛刹无分别,无憎无有爱,但随众生心,如是见有殊。
在佛的净土里面,没有什么去分你我他,也没有瞋恨,也没有什么爱染执着,但是随着众生的心,所见到的是千差万别,因为众生的内心世界里面,有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种根本烦恼。「慢」是贡高我慢。「移」是怀疑真理,怀疑因果。「恶见」是我见、邪知邪见、边见之类的。
因为我们有这六种根本烦恼,然后产生了八种大随烦恼,从大随烦恼里面又产生了两种中烦恼——无惭、无愧,然后又产生了十种小随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这些烦恼当中,有些是因过去而产生,有些是因现在,有些是因未来而产生的。所以就烦恼的种类来说,我们有八万四千烦恼,有无量无边的烦恼。
而每一个人内心烦恼所具足的不同,所以我们见到的世界就不同。我们业障不同,烦恼不同,行业不同(行为跟业力不同),所以我们招感的事情就不同。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讲,有的时侯正好在切西瓜;或者我们在吃一个很好吃的东西;或是好吃的东西刚刚一弄好;或者是什么刚刚准备好;一个朋友来了,时间算的真好,好像是为他准备的。有的时候另外一个朋友到了,大家刚好吃光光了,那就喝白开水吧。这就是福报问题。找职业也是这样子的,刚好需要这么多人,他录取了,很有福报。有时你想你很有本事的,可是就偏偏不能录取,这是福报、业报的问题。
所以一个人要多培福,多修智慧,多结善缘,自然我们的生命处处都遇到贵人。多学习就有知识;有了知识就有实力;有实力了才能有魅力;有了魅力才有活力;有了活力你的生命才是亮丽的。所以命运就操在我们的手中。我们的心念、我们的态度就决定我们当下是快乐或幸福,是痛苦或悲哀,这个心念一转,没事了。世间有一句话——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要转;心如果再不转的话,那就是痛苦。你不转你的心,你始终是焦虑、执着,那么痛苦就跟你一辈子。
所以这个地方说「但随众生心,如是见有殊,以是于世界,所见各差别。非一切如来,大仙之过咎。」我们不要怪说释迦牟尼佛的净土怎么这样龌龊,怎么是五浊恶世,不是这样子的。这是我们众生的业深障重,所以我们见到的释迦牟尼佛的国土是这么的龌龊。
一切诸世界,所应受化者,常见人中雄,诸佛法如是。
在所有诸世界当中,如果有善根、有发愿——愿生生世世见佛闻法的这种人,时时刻刻、任何时间、任何世界都能够见到佛陀,诸佛法如是。所以我们这生当中能见佛闻法,跟我们多生多劫来去发善愿,跟三宝结缘,有很深的关系才能见佛闻法,这是善根具足、善缘具足了。
更新于: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