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始觉与慈悲
达照法师:始觉与慈悲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慈悲当体是,从此念弥陀。始觉就是本觉被无明蒙蔽之后,沦为不觉的生死凡夫,又开始渐除无明,渐息妄心,开始恢复其固有的本觉。如《大乘起信论》说:“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无量劫以来,一直流转三界六道,现在才听到了“真心不生不死”的道理,并能于此妙义深入观察,直下承当,勇于接受,坚信不移。从此,人生的目标和整个生命的价值取向,就有了新的突破,生命呈现出光明和宁静的景象。明白自己当体就是清净庄严的本觉真心,反而后悔过去无始以来的迷惑、造业、受报,轮回苦痛的冤枉!所谓: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在自己体会到本觉真心没有死亡的时候,同时也看到了一切众生都是如此,从来就没有离开或者丢失过自己的本觉真心,只要能够回光返照,体悟到这个不生不灭的本觉真心,就可以解脱生死之苦。并且这个本觉真心与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都是一样的,完全平等,没有丝毫差别,至尊至贵。这样就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切生命的无比尊严!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凡夫众生,却不能感受到自己和他人这种生命的尊严,反而为了生活受尽苦楚,梯山航海贸易经营,贪嗔痴慢杀盗淫妄,从迷入迷,不能自返,何等悲哀?于是,生起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救济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心中常怀感激恭敬之诚意,从不忘记生命的尊严。
佛法中所说的“慈悲”就是这样,是在自己觉醒内心世界的清净庄严之后,同时俱起的一种平等博大之心,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自己亦不例外。所以,在生命的任何时刻,在自己遇到的任何机缘,都是自利利他回归本觉真心的机遇。特别是对于临终者的关怀,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真正体会了生命的尊严之后,就比较容易与本觉真心的纯真、纯善、纯美、纯慧相应。
一、始觉之层次
当然始觉是有各个不同层次的,简单的说,就是从相信并承认了自己具有本觉真心的时候开始,一直到最后成佛的究竟觉之前,此中经历了诸多的修证阶位,都是属于始觉的范围。如《起信论》说:“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名相似觉。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这里提到了不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就是整个“觉者生涯”的顺序渐进之层次,如果配合大乘菩萨修行之各种阶段,即:
1、不觉:这是指十信位(外凡资粮位)的修行人,虽然已经觉知恶业会招致苦果,而不再造作身、口之恶,但是还没有生起断除见思惑的智慧,只是属于伏惑阶段。知道去恶从善,却未能真正见到本觉真心,所以还只能叫不觉。
2、相似觉:此谓二乘之人及三贤位之菩萨,虽然已经远离我执,觉知“我空”的道理,而断灭贪、嗔、见、爱等烦恼,但是还没有舍离“法执”分别的妄念。从初住菩萨一直到十回向位的菩萨,都是处于这个相似的阶位,所以说他们是相似觉。
3、随分觉:这是指初欢喜地以上至第九善慧地的菩萨,已经远离“法执”的妄念,了知一切诸法都是唯心所现;即随修证境地之转升而逐地增悟一分对真如法身之理的觉知。这是属于别教“分证即佛”的位次,从初地开始,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烦恼随分而破,本觉真心也就随分而证,所以叫做随分觉。
4、究竟觉:此谓第十地法云地的菩萨,既然已经满足因地上的修行,就以一念相应慧觉知心之本源,并远离微细之念,穷源澈底,透见全部的真心佛性。
在这些修习的位次当中,菩萨的心量和对本觉真心的了知也是逐渐扩大的。由此可见,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围绕这个“觉”字,一切言语动作、参禅念佛,无不回归到觉悟上来。此中所体现出来的就是——生命无穷尽的奋斗!
二、慈悲之内涵
、 经常听到人们念叨“菩萨慈悲”,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慈悲”的真实内涵,就仅仅把它看作是做善事、好事而已,这是不确切的。因为慈悲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
慈悲的定义就是“拔苦与乐”,经论中有两种说法:一是拔苦为慈,与乐为悲。如南本《涅槃经》卷十四说:“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往生论注》卷下也说:“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二是与乐为慈,拔苦为悲。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十地论》卷二云:“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不过,从慈祥和悲戚这个意义上说,似乎给予快乐应该是慈的意思,而代人受苦则应是悲的意思。总之,就是给予众生快乐,代替众生受苦。
慈悲在佛法里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佛道的门户,诸佛的心念。如南本《涅槃经》卷十四说:“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观无量寿经》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又,慈悲为万善之基本、众德之伏藏。《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
慈悲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众生缘慈、二是法缘慈、三是无缘慈。如《往生论注》卷上所说:“慈悲有三缘:一者众生缘是小悲,二者法缘是中悲,三者无缘是大悲。”《涅槃经》还指出这三种慈悲各具两种含义,一种是:缘贫穷众生而施予安乐,此名众生缘慈;缘彼众生所须之物,而施之,名法缘慈;缘于如来,名无缘慈。如来永离贫穷,受第一乐,故不以众生缘、法缘为可缘,故云无缘。而欲以大乐与众生,故云无缘慈悲。这是从教化众生给予利益的角度而分为三缘。另一种是:缘一切众生、父母、妻子、眷属,名众生缘慈;不见父母、妻子、眷属,见一切诸法皆自缘生起,名法缘慈;不住法相及众生相,任运而转,名无缘慈。这是从内在破除执著的程度来分为三缘的。
那么,在大乘佛法里面的真正大慈悲,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生起来的呢?这就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始觉与慈悲”之核心问题。
慈悲不同于世间一般的善事、好事,善事好事主要是从具体事相上来表现的,而慈悲则主要是从内心世界来体现的。修学佛法者在始觉之后,才能够生起真正的慈悲心,而在相似觉的位次时,也不能发起真正的慈悲,只是生起了相似的慈悲心而已。随分觉时也只能生起部分的真正大慈悲,始觉与慈悲就是从这里说的。
首先,关于同体大悲,这个“体”字就是本觉之体。修行者通过静虑和智慧的观照之后,发明了心地,看到了自己的本觉真心,同时也就发现一切众生都有这个本觉真心,而且此心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完全等同,无有任何差别,原本就是清净庄严,微妙无比。真正看见了这个真如本体是完全相同的,毫无疑问,毫无动摇,这就是真的“同体”了。然而,眼前的一切众生,他们却并不知道自己这个毫无痛苦、清净无比的真心,反而受到了种种烦恼痛苦的折磨,历尽苦楚,真是冤枉得很,冤屈得很啊!内心中油然生起强烈的大悲,众生之苦,感同己受,这才是真的“大悲”。
其次,关于无缘大慈,这个“缘”就是缘故、理由的意思;无缘就是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目的性,就是应该如此的意思。在明白清净平等本觉的时候,就会自然生起愿意告诉众生,使他们都能够明白这个人人自己内在的本觉,没有牟利性和目的性,也没有任何理由的付诸行动。唯一的想法就是觉得很开心,愿意这样去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本觉自性。怀着一种欢喜感恩和感激的心情来对任何人,内心也欢喜,给人也愉快,这就是真正的“大慈”。
最后,慈悲是建立在生命尊严这个基础上的,因为是看到了所有生命的内在完美性,而众生自己却不知道,终日还在妄想颠倒的烦恼痛苦之中受尽折磨。所以,菩萨就以看着一切众生都是佛的眼光,满怀敬意和尊严,对所有的众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傲慢,从而在生命尊严和无比敬意的诚恳之中,帮助所有众生离苦得乐。完全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不象有些世间人,给予别人布施或者恩惠的时候,总是以轻蔑或者瞧不起的态度来看待接受帮助的人,或者是总觉得接受他帮助的人应该感激他,甚至还想人家能够有机会报答他,既便都没有这些想法,也绝对不会怀着至尊的“与佛平等”之心态来看待。
而真正佛法中的大慈悲就是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把对方看作是跟佛完全一样来供养恭敬。不但内心没有丝毫傲慢,没有丝毫的看不起对方,而且还在内心深处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是这一切众生接受了我们帮助,才使我的能力更加强大,才使我的菩萨行更加圆满,才使我的福德和智慧得以显现。这样,在自己内心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生命尊严”的同时,也看到所有众生与佛的生命是何等清净庄严啊!此时,才算是对于“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华严境界,有了真正的体悟。
因此,慈悲的内涵就是生命尊严的一种体现。在人类的所有文化中,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够比得上这种对生命尊严的彻底透视了。所以,也只有佛陀才会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故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人权平等和人性的尊严,只有在这里才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令我们这些后学,对自己和他人,乃至一切众生的生命,都产生诚挚的爱护和崇高的敬意!
三、修慈悲的机遇
行者在始觉的修习路上,在生起了真正大慈悲心之后,所要努力的,就是对于修慈悲行之机遇的把握了。在对待所有众生都能够平等的基础上,分别以各种适当的方法使他们体悟这个本觉真心,使他们能够解脱生死的痛苦。只要有机会可以让众生种下善根的,也绝不放弃或拒绝!
就人生而言,当有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是修行慈悲最佳的机遇。而所有在生死苦海当中轮回的众生,任何时刻都是最需要出离苦海的,所以任何时候都是菩萨行者修习大慈悲的好机遇。当然,许多人并不理会这种生命内在的需要,而是仍然在追求生活的表面形式,直到老、病、死现前的时候,才有可能会醒悟过来,因此,在人的老、病、死到来之际,慈悲的行者就一定要抓住这个人生的机遇了。
佛教临终关怀就是建立在对这种机遇的把握上,特别是“正面关怀”的部分,完全以一种大慈悲的心念,来关怀老者、病人和死亡。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老、病、死的痛苦,可以说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对于苦难者来说,就是最需要有人帮助的时候,在这些苦难中给予安慰,使其消除对老、病、死的恐惧。并能够于此受苦的境遇中,深悟人生的无常苦空,进而看破人生的种种妄想执著,放下此生的许多挂碍,重新使生命恢复活泼的生机,感受生命内在的强大力量。
第二,人在苦难的时候,都是比较敏感的,容易接受善良和诚心的慰劝,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因此更加容易明白自心的本觉真如。尤其是在死亡将要来临的时候,放下色身肉体的执著将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了,此时的灵性也更加活跃,平时几乎无法接受的观点,只要是客观而有道理的,这个时候一般都比较容易接受。所以,这也是一个修习大慈悲的绝好机遇啊!
总之,慈悲就是对生命尊严的极高重视,是始觉之后的修习重心所在。而始觉则是一种对生命内涵亲自了知的觉醒,这种觉醒伴随着慈悲,便能在生命中体会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并且十分愿意与任何众生分享。自己开始觉悟了,然后就去帮助他人觉悟,这正是整个大乘佛法的菩萨道!
上一篇:达照法师:本觉与生死
下一篇:达照法师:佛教礼仪漫谈
相关文章
- 大虚法师:《楞严经》讲记唵嘛呢叭咪“牛”
- 延参法师:不带怒气出门不带怨气处世
- 贤崇法师:佛命永续 薪火相传
- 仁清法师:念佛和诵经前是否应先上香
- 贤崇法师:《心经》今说—以空性洞鉴人生
- 宽见法师:能否施舍?取决于你的动机
- 寂静法师:学佛三年了,为什么还是觉得很苦?
- 宽运法师:患得患失的人生很可怕
- 佛教法师讲经 演培法师:简介(生平)-皈依佛
- 贤崇法师:禅修中的认识论与价值观
- 高僧故事:广钦法师感化猛虎 一次入定长达四月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一)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二)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三)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一)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二)
- 贤崇法师:快乐人生法则三种:奉献 使命 心量
- 演培法师: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下(一)
- 演培法师:佛法的因果论
- 演培法师:观世音菩萨灵感录
猜你喜欢
-
希阿荣博堪布答: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
希阿荣博堪布答: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问: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希阿荣博堪布答:痛苦源于无明。无明指对人、事、物的错误认识。就人而言,认为有..
布衣百姓 2025-04-02 -
在互联网上传播SQ,是遏杀青少年罪恶的利刃!
在互联网上传播SQ,是遏杀青少年罪恶的利刃!色字头上一把刀。当今的互联网在传播色情方面真可谓是一把遏杀广大青少年的一把罪恶的刀,其广度和深度和参与人群之众,造化之深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不能比拟的。青春少..
佛教寓言故事 2025-04-02 -
慧远大师:三报论
慧远大师:三报论三报论释慧远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日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
慧远大师 2025-04-02 -
只要心中清净无欲眼前就有极乐净土
只要心中清净无欲眼前就有极乐净土只要心清无欲,看什么都很美,都觉得很可爱。清晨的境界,总令人觉得心很静、很欢喜。看着天色渐渐明亮,就像一盏光明的灯火照彻暗室,令人豁然开朗;四周的鸟啼声,也像一句句的念..
禅宗文化 2025-04-02 -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本)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本)维摩义记卷第一(本)慧远大师著刊维摩经义记序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ji义记一帙至。余得..
慧远大师 2025-04-02 -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末)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末)维摩义记卷第一(末)[慧远大师]次明法宝。法中有二。一摧邪法。二三转下明化正法。摧邪法中以无心意无受行者自无所著。以谓由也。由无心意无受行等便能灭邪故说为以。言无心意无忘心体。..
慧远大师 2025-04-02 -
大虚法师:《楞严经》讲记唵嘛呢叭咪“牛”
大虚法师:《楞严经》讲记(18)唵嘛呢叭咪“牛”幸好,那个“唵嘛呢叭咪牛”的故事,消除了我们的很多担忧和疑虑。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知道的人应该很多,所以师父就不啰嗦了。知道的人请举手,不知道的人请举手..
初识佛法须知 2025-04-02 -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二(本)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二(本)维摩义记卷第二(本)慧远大师著弟子品者。此品之中命声闻弟子问疾。良以声闻学在佛后故名为弟。从佛化生故复称子。从其所告以题章目名弟子品次随文释。于中略以三门分别。一对上生起以释..
慧远大师 2025-04-02 -
巴楚仁波切:以福德来赚钱
巴楚仁波切:以福德来赚钱巴楚仁波切曾对一位年轻人说了一段话,这段开示非常适合在家人,特别是今日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怀着勇气和耐心来从事,直到完成。你的心不应该追逐众人之口,..
禅理故事 2025-04-02 -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二(末)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二(末)维摩义记卷第二(末)慧远大师著次告罗睺令往问疾。对前八人明行修法。此对罗睺明其发心出家之法。罗睺佛子此名覆障亦云不放。在母胎中六年不出。故名覆障及不放矣。何故处胎六年不出。以..
慧远大师 2025-04-02 -
建立正信
建立正信通过学习《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末学才意识到自己对信仰的认知是模糊的,也正因为不具备正见,才会陷于迷信而不自知。导师告诉我们,迷为迷惑,分不清;信为相信、顺从,而迷信就是盲目地相信和崇拜。..
禅宗文化 2025-04-02 -
宣化上人:念地藏菩萨一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
《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
宣化上人 2025-04-02 -
延参法师:不带怒气出门不带怨气处世
延参法师:不带怒气出门不带怨气处世心平气和的去面对自己应该处理的事情,该走的路宽,该过的桥窄,一步一坎坷,一步一欣喜,流走了岁月,苍老了容颜,唯独不改的是那份内心的道义,耿直,乐观,坚强,温暖。人生在..
禅宗文化 2025-04-02 -
高僧故事:才女丧夫醒悟无常 出家受戒德化四方
高僧故事:才女丧夫醒悟无常 出家受戒德化四方编者按:今天这篇故事,选自《比丘尼传》,主人公是中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法师。中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图片来源:资料图片)净检法师道场(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净检,..
谈佛说禅悟人生 2025-04-02 -
死汉难悟道
一从前,有位禅和子在禅堂住了三年,以为人多,打自己闲岔,又自觉工夫不能深入,就去住山。在山里住了三年山,种菜做饭,凡事亲为,又自觉工夫不能深入,山也不住了,就去托钵。托钵两、三年,还是不悟道。一天,他遇到一位有道..
禅宗公案 2025-04-02 -
山鹑让老鹰俯首称臣,佛陀揭开越界大战真相
山鹑让老鹰俯首称臣,佛陀揭开越界大战真相佛陀在一次说法之中,向比丘们讲述了“鹰与鹑”的故事:一只刚成年的山鹑,不愿听从父母的劝告,离开自己熟悉的田垄地,独自飞到旷野中觅食。结果一不留神,被一只饥饿的老..
禅理故事 2025-04-02 -
宣化上人:凡是人有脾气,都是有罪业;
宣化上人开示:所谓无明,就是有脾气。一发无明火,就发大脾气了。为什么你有无明呢?就因为前生造的罪业太重了,所以有这么几句俗话说:“无明火,老虎神,这是前生罪业根。”无明火是前生罪业的根本。凡是人有脾气..
宣化上人 2025-04-02 -
每天吃什么?
云居道膺禅师专程前来拜访洞山良价禅师的时候,良价禅师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道膺禅师回答道:我从翠微禅师那里来!良价禅师再问道:你在翠微禅师那里,他都教导些什么?道膺禅师道:翠微禅师那里每年正月都祭祀十六罗汉..
禅宗公案 2025-04-02 -
开着念佛机,让佛号种在八识田中
随着科技电子产品的发展,念佛机的品种越来越多,在多种品种中,可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声音,跟随念佛,提醒念佛,真的是好极了。在众多念佛机声调中,我最喜欢二种。一是印光大师在世的六字圣号念佛调;二是四字五音念..
禅宗文化 2025-04-02 -
谈放生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谈放生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又值观世音菩萨圣诞,独自一人前往公园放生的时候,在为物命念经咒之时,竟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名男子手持一个长网兜在等待着我把物命放入水中好去打捞。念完经咒,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我把二条..
放生心得 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