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广法师: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 中印忏悔法的异同
第三章 中印忏悔法的异同
第一节 忏悔的次序
从前章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传统(印度)佛教所建立的忏悔法有三种: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而这三种忏法中,又以无生忏为究竟。那么,如果我们有了过错,比方:犯了戒或造了恶业,是否采用无生忏就好了?当然,是可以的。不过要从事无生忏,必须是上等根性,具足相当智慧才有可能;否则,是不容易由生灭而契入无生灭的。
就像修行必须按部就班的来,由戒而定以至慧;忏悔也一样,必须一步一步,由作法忏而取相忏或无生忏。这也就是先“事忏”,再入“理忏”,如此,理忏才容易成就;这是古来大德所一致认同的。明朝蕅益大师的《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十三有——
“问:古人谓三种忏法,宁可缺于前前,不可缺于后后,良于罪如霜露,慧日能消,故必以理观为主也。今独扶作法,得无拘泥小教,未达大乘实相之奥旨耶?答:宁缺前前,不缺后后者,为缘缺者言也。如欲出罪,而无二十清净僧可得者也;又为显示前前不兼后后,后后必具前前故也。若必耻作法,而不肯奉行,则是顾惜体面,隐忍覆藏,全未了知罪性本空,岂名慧日?故今独扶作法,正所以为理观之本。”(注一)
依照戒律上规定:比丘犯了波罗夷和僧残,必须在二十位清净比丘僧中发露忏悔,戒罪才能消灭;比丘尼犯了波罗夷和僧残,则须加倍,要在四十位清净僧中忏悔,才能灭罪。这在佛世,可能不困难,但在现代,尤其是现代的中国佛教,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第二节 忏悔方法的演变
中国佛教,是传承自印度佛教中期兴起的大乘佛教,有别于佛陀在世所立的佛教。佛世的出家众,以比丘、比丘尼戒为主要的戒律;但大乘佛教却另制有菩萨戒。依大乘佛教出家者,除了要受比丘(尼)戒之外,还要受菩萨戒。菩萨戒高于比丘(尼)戒,它是大乘的戒;比丘(尼)戒则被称为小乘戒。
所以,如果菩萨戒和比丘(尼)戒有矛盾冲突的时候,便以菩萨戒为准。这叫做舍小取大。比丘(尼)戒律颇为严格,一板一眼的;菩萨戒则显得圆融无碍。因此,比丘戒律中规定的;犯了戒必须在僧团中发露忏悔出罪;但在中国佛教的僧团中,似乎可免了,犯了戒只要礼佛、向佛菩萨忏悔就好,何必那么麻烦呢?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想法。所以,除了少许精持戒律的僧侣外,作法忏悔久已不行于中国僧团了。
但犯戒很容易,尤其是出家比丘、比丘尼,他(她)们受持的戒条多(比丘戒有二百多条,比丘尼戒有四百多条),可以说,出家人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在戒律中,稍有不慎,便会犯戒。犯了戒,自有戒罪;戒罪不除,后世就会受到罪报。但要如何除罪呢?要依作法忏来除罪,在当前的国内佛教界,已是不大可能了。犯了比丘(尼)戒,竟然不能以比丘(尼)戒律所规定的方法来忏悔除罪,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依比丘(尼)戒律所立的作法阡,既然不能实行,那么,就只有采用菩萨戒所建立的取相忏了。
所以,国内佛教徒,不管是出家、在家,礼佛忏悔是很普遍的事;也不管是犯了什么戒,也唯有礼佛忏悔一法,最为方便了。
然而,国内佛教徒的礼佛忏悔,是否就是取相忏呢?也不尽然。从事于礼佛忏悔的人,可能并没有要见瑞相的观念,只是认为礼佛可以增福报,消除业障。大多数人是抱着这种心态在礼佛,顺便忏悔自己过去所造的恶业。这只可以说是通俗的、随缘式的忏悔,与不辞辛苦、不计岁月的礼佛、忏悔,一定要见到瑞相以证明罪灭的取相忏,是有所不同的。或许,一般忏悔者,并没有犯下重戒或造下大恶,所以,对于罪灭与否,也就不大重视。当然,有一些礼佛忏悔者,也曾见到了瑞相,完成了取相忏的壮举。
但也不可否认,要达到取相忏,并不容易(前面已经谈过),那么,无生忏呢?同样也不是容易的。还好,除了犯下性罪以及五逆重罪,必须以取相忏、无生忏才能灭除,非得从事那两种辛苦忏法外,其他较轻的恶业,则只要有心忏悔,肯改过自新、止恶行善,也是可以消除的。
第三节 中国忏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祖师,曾经编集了一些忏悔方法,例如:梁皇忏、三昧水忏、药师忏、大悲忏等。这些忏法,可以说都是很优秀的作品,除了道理的解说,也有拜佛、观想,乃至密咒的持念,融合了事忏与理忏,与传统印度佛教的三种忏法(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比起来,实在是一大进步。对于一般大过未犯、小过不断的佛教徒来说,是很理想的忏悔法本,尽可依照自己觉得合适的一种忏本来忏悔。当然,如果犯了重戒,造了大恶,就必须有特别的方法来忏悔,才能灭罪了。
中国佛教的忏悔方法与印度不同的是:以事忏和理忏代替了作法忏、取相忏和无生忏。除了名词不同外,内容上似乎也有所增加。在中国大乘佛教的观念中,念佛、拜佛、念咒都具有极大的忏悔功用,能灭除很重要的罪业。所以,过去祖师所编的忏本,都列有念佛、拜佛,乃至念咒。
当然,祖师所编的各种忏本,乃是根据佛经所述,源于印度的忏法。因此,同样强调忏悔的次第,更注重事忏与理忏的连带性。譬如:唐朝宗密大师编有《圆觉经修证仪》十八卷;在十六卷中曾说:
“夫忏悔者,非惟灭恶生善,而乃翻染为净,去妄归真——故不但事忏,须兼理忏;事忏除罪,理忏除疑。然欲忏时,必先于事忏门中,披肝露胆,决见报应之义,如指掌中,悚惧恐惶,战灼流汗;口陈罪状,心彻罪根。根拔苗枯,全成善性,然后理忏,以契真源。”(注二)
印度的三种忏法,似乎有各别独立的现象。比方:作法忏是由比丘僧团设立的,自然就多流行于出家僧侣之间;取相忏发源于大乘的菩萨戒,那么,被称为小乘的传统僧团大概不会采取相忏吧?至于无生忏则是针对少数犯了五逆或重大性罪,被认为自己不通忏悔,必堕地狱的人,佛陀慈悲,以无上的智慧开启了他们的重生。
这三种忏法,各有其优点。中国古代的祖师,可能认为,何不把它们的优点统合起来呢?因此,提出了事忏和理忏之说,将作法、取相二忏归于“事忏”,无生忏则归于“理忏”。先由事忏,然后进入理忏,理忏才容易达成;而事忏之后,再行理忏,事忏才能圆满与究竟。如此,自然是优于印度各别独立的三种忏法了。而且中国祖师所编的忏法,都是出家、在家通用,不像印度的作法忏大多用于出家众。所以,中国的佛教徒在忏悔时,已很少再各别采用印度的三种忏法。
不过,精神上却是连贯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例如将作法忏的向人(比丘)忏悔,改为向佛或菩萨忏悔;在礼佛忏悔时,虽然不一定有要见瑞相的念头。但忏悔者在内心清净时,往往也会有见到佛菩萨现身放光或摩顶的瑞相,这就跟取相忏一样了;而理忏更是和无生忏的内容一样。因此,中国忏法和印度忏最大的不同点,应该是在拜佛和持咒的观念上。下一章,我们就专对这方面来加以讨论。
注一:见卍续藏六三册五四○页。
注二:见卍续藏一二八册九六四页。
上一篇:家里供奉观音菩萨的感应
下一篇:每天诵读华严经的福报多吗
相关文章
- 法藏法师:看见失败的价值
- 法藏法师:事在人为
- 因赞叹佛的功德,法师生生世世口出妙香
- 法藏法师:念佛求生净土较容易成就
- 法藏法师:智慧与慈悲
- 法藏法师:如何能至心念佛
- 贤崇法师:生活处处皆学问,人生时时需修行
- 仁清法师:可以在家诵地藏经吗-
- 法藏法师:念善、行善
- 法藏法师:为什么我们需要皈依
- 法藏法师:自性三宝之意涵
- 佛教法师讲经 慧远大师:简介(生平)-皈依佛
- 贤崇法师:佛教“六度”思想与企业家修炼
- 慧净法师:诚恳祷告,蚂蚁搬家
- 大虚法师:《楞严经》讲记唵嘛呢叭咪“牛”
- 延参法师:不带怒气出门不带怨气处世
- 贤崇法师:佛命永续 薪火相传
- 仁清法师:念佛和诵经前是否应先上香
- 贤崇法师:《心经》今说—以空性洞鉴人生
- 宽见法师:能否施舍?取决于你的动机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快诵40秒
大悲咒是一部大智慧的咒文,它对众生的影响力非常大,经常诵大悲咒对我们自身有很大益处。在诵大悲咒时,诵的时间是没有限制的,所以有的人想知道大悲咒快诵40秒好吗?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方面的相关内容吧!在诵大..
大悲咒经典 2025-04-05 -
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
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管面对什么外境,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一个非常乐观、非常积极、非常可行的人生观。比总是在客观环境里去找原因,这显然是更加积极,而不是消极;更加主动而不是被动;更加有希望而不是无奈..
五福临门 2025-04-05 -
可以听地藏经入睡吗
《地藏经》是非常经典的经文,也是很多学佛的人喜欢的经文,我们修持《地藏经》是不分时间的,只要是我们想要学习《地藏经》,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都是可以修持《地藏经》全文的。所以听《地藏经》入睡当然是没有问..
地藏经经典 2025-04-05 -
法藏法师:看见失败的价值
法藏法师:看见失败的价值看见失败的价值西方有一句谚语:「失败的人,没有资格悲伤」。因为失败已经发生,继续悲伤只是浪费精神力量!应该做的是:反省、检讨失败的原因。这就是佛教对解脱的概念。要学会如何〝谦卑..
法藏法师 2025-04-05 -
法藏法师:事在人为
法藏法师:事在人为事在人为每一件事情的成功或者失败,不会只有你单一的力量而已!每一件事情的好或坏,也绝对不会永远一成不变!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无常,以及变动的因缘。然而这一切并不是冥冥中的定数,都是随..
法藏法师 2025-04-05 -
因赞叹佛的功德,法师生生世世口出妙香
因赞叹佛的功德,法师生生世世口出妙香你经常赞扬别人吗?你是否觉得赞扬和鼓励是自己进步不可缺少的动力?对佛的赞颂不仅可以使大众坚定修行的信心,对自己也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阿输迦王。虽然国..
金玉良言 2025-04-05 -
法藏法师:念佛求生净土较容易成就
法藏法师:念佛求生净土较容易成就念佛求生净土较容易成就对大部份的人而言,「求往生净土」比求大彻大悟容易成就!一个从来都没有听过佛法的人,乃至到临终的时候,地狱相都现前了,只要遇到一个跟他很有缘的修行人..
法藏法师 2025-04-05 -
法藏法师:智慧与慈悲
法藏法师:智慧与慈悲智慧与慈悲阿罗汉只得偏空的智慧,所以他不能发展出同体的大悲,偏空的智慧能够了生死,但是不足以成佛,这是小乘的基本意义。所以阿罗汉与佛的差别不只是慈悲的差别而已,其实在本质上是智慧的..
法藏法师 2025-04-05 -
受持五戒,它有两层含义
受持五戒,它有两层含义我们前面讲义大科,讲到五戒的法门。受持五戒,它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如果你修圣道门,从圣道门的角度,我们受持五戒,可以保证来生不堕恶道,能够保住人身。这个是从圣道门的角度,你可以继..
禅宗文化 2025-04-05 -
法藏法师:如何能至心念佛
法藏法师:如何能至心念佛如何能至心念佛心不虚伪、不怀疑、不朝三暮四,至诚恳切、不动不转到极致,就有「至心」的法味现前。一个人的善是不可思议的大一个人的善是不可思议的大,释尊的善就是由人所修而来,竟然能..
法藏法师 2025-04-05 -
在人情中从容悠游
在人情中从容悠游常听人言做事难,做人更难。然而身为学佛的人,除了自己从中体会法喜,若能多一分慈悲与智慧对待人事,则能为围绕身边的人际网络理出清明与自在的开阔空间。生活在世间,无论愿不愿意、喜不喜欢,总..
佛学基本知识 2025-04-05 -
楚圆慈明
楚圆慈明(986--1039),宋代禅师。全州清湘人,俗姓李。少为书生,22岁回心向道,依湘山隐静寺出家。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闻汾阳道望,遂往参礼,尽得法要。后仗策游方,寻师访道,谒神鼎,神鼎大加赞赏,由是名声大振。历住石..
禅宗公案 2025-04-05 -
受持五戒都有哪些含义
受持五戒都有哪些含义我们前面讲义大科,讲到五戒的法门。受持五戒的两层意思:第一个,如果你修圣道门,从圣道门的角度,我们受持五戒,可以保证来生不堕恶道,能够保住人身。这个是从圣道门的角度,你可以继续以人..
禅宗文化 2025-04-05 -
宣化上人:彼此互相残杀,互相食噉,所以这碗肉羹的冤恨深似海。
试听一听半夜屠场里,猪嚎、羊哭、牛哭,求救命的声音,你就知道战争的劫运是从何处来的。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试听屠门夜半声。从古以来我们人都愿意牺牲他人,来利益自己;甘愿杀他人的..
宣化上人 2025-04-05 -
贤崇法师:生活处处皆学问,人生时时需修行
下午就简单跟大家分享几点我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方面。相对于学习来讲,我觉得我们人生更需要的是修行。修行就是如何把知道的、懂得的东西落实到行动当中,这样的一种修行可能暂时不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帮助,但是只要我们..
汉传人物 2025-04-05 -
受持《佛说十吉祥经》功德非常大!
受持《佛说十吉祥经》功德非常大!善男女求佛道的人,闻佛名号受持读诵,疾速得不退转!有部殊胜无比的法宝,名:《佛说十吉祥经》!善男女求佛道的人,闻名号受持,读诵,疾速得不退转。如果用恒边沙刹满中七宝持用布..
禅宗文化 2025-04-05 -
宣化上人:地藏菩萨有这种的威神力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若男若女若龙神。报尽应当堕恶道。至心归依大士身。寿命转增除罪障。“尔时世尊而说偈言”:当尔之时,世尊又怕一般人听不清..
宣化上人 2025-04-05 -
欲死去时如何?
待制潘良贵居士,何山佛灯守珣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义荣,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北宋徽宗靖康元年,因直言上谏,被同僚指为狂率,而遭贬。南宋高宗在位时,被召为左司谏,复以龙图阁身份知严州,后又为中书舍人、徽猷阁..
禅宗公案 2025-04-05 -
仁清法师:可以在家诵地藏经吗-
仁清法师:可以在家诵地藏经吗?居士:师父我也有个问题,原来诵地藏经的有的居士说在家诵不好,容易招些不好的东西,只能在寺院诵,所以说不敢了。答:假如说,你真这样认为。刚才这个,我来解释一下,刚才这个居士..
佛学常识 2025-04-05 -
21世纪和佛教放生护生的理念
21世纪和佛教放生护生的理念在21世纪,佛教放生护生的理念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特殊而积极的意义。提倡佛教放生护生的理念,有利于人心向善,抑制杀戮和恐怖主义,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建立和平、和谐的社会;有利..
放生心得 2025-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