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磨祖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达磨祖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达磨祖师著
弟子昙琳序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云尔。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苦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
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
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于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达磨大师四行观终
附达磨大师碑颂
梁武帝萧衍
楞伽山顶坐宝日。中有金人披缕褐。形同大地体如空。心有琉璃色如雪。
匪磨匪莹恒净明。披云卷雾心且彻。芬陀利花用严身。随缘触物常怡悦。
不有不无非去来。多闻辨才无法说。实哉空哉离生有。大之小之众缘绝。
刹那而登妙觉心。跃鳞慧海起先哲。理应法水永长流。何期暂通还蹔渴。
骊龙珠内落心灯。白毫慧刃当锋□。生途忽焉慧眼闭。禅河驻流法梁折。
无去无来无是非。彼此形体心碎裂。住焉去焉皆归寂。寂内何曾存哽咽。
用之执手以传灯。生死去来如电掣。有能至诚心不疑。劫火燃灯斯不灭。
一真之法尽可有。未悟迷途兹是竭。
下一篇:生死自如
相关文章
- 慧远大师: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上
- 慧远大师: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下
- 慧远大师:大乘起信论义疏下之上
- 慧远大师:大乘起信论义疏下之末
- 大安法师:净宗祖师思想为何各有侧重
- 夏坝仁波切: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 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
- 智谕法师: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讲记
- 奇特的祖师,读了3000部经书没能觉悟,反而被六祖的这首偈语震醒
- 大乘佛教,“大”在哪里?
- 律航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解-皈依佛
- 珍贵:祖师们原来是这样开悟的!
- 道宣律师:四分通大乘-皈依佛
- 第085集 大乘菩萨童女迦叶率领五百比丘度化外道
-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12
-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附录三
- 华藏祖师:修行道上的障碍与对治
- 祖师西来意
- 慧广法师:大乘佛法漫谈
- 大安法师:让皇帝感动的净宗祖师
猜你喜欢
-
正问不问
僧问:如何是正问正答?洞山良 禅师曰:不从口 道!僧曰:若有人问,师还答否?师曰:也未问!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对于自己的傲慢你看得到吗?
对于自己的傲慢你看得到吗?当我们生起傲慢心时,脸上容易露出坚硬、拒绝的表情,行为和语言上也会显得别扭,不能放松、敞开地同别人交流。傲慢心强大的人处处想表现自己,希望获得别人和公众的认可、赞扬;不愿意与..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武夷岩茶与佛教不解之缘
武夷山,重峦叠嶂,丹霞地貌,终年云雾飘绕,空气湿度大,适合茶树生长,为出产名茶提供得天独厚条件,而佛家之所以把寺庙修筑于深山密林,就是仿照他们远避尘世,静宜诵颂的道理。把寺庙修建于红尘之外,少有人世纷争干扰,没..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可以在室外读地藏经吗
在室外也是可以去读地藏经的,只要让自己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在去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到他人,就能使自己可以去读地藏经,这样也是能使自己会有好的感触,从而能够加深自己对自我的把控。1. 在室外读地藏经也是能使自己..
地藏经经典 2025-04-03 -
宣化上人:今天农历腊月廿九 恭迎华严菩萨圣诞
殊胜吉日请吃素、放生、诵经、礼佛、供灯,广做功德,回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南无华严菩萨摩诃萨南无华严菩萨摩诃萨南无华严菩萨摩诃萨顶礼贤首四祖清凉澄观国师!华严菩萨清凉国师节选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宣..
宣化上人 2025-04-03 -
武夷岩茶与佛教不解之缘(一)
武夷山市茶艺团每场茶艺表演,都少不了展示武夷茶文化的代表作武夷禅茶,深受来武夷山旅游的中外宾客赞誉。这一让人回味无穷的禅茶表演,深刻揭示了武夷岩茶与佛教的渊源关系和博大精深武夷茶文化内涵。以佛家道源著称..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对佛的认识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学术界和考古界一致公认)也是产生得最早的宗教,佛教既是重理智的宗教,也是强调实践的宗教。它的理智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法华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法妙难思”。对佛教,如果缺乏..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步步不迷方
罗浮山的显如禅师初访湖北省大阳山警玄禅师,大阳禅师问道:你是什么地方人?显如:益山。大阳:益山离此多远?显如:五千里。大阳:你与么来,还曾踏着地吗?显如:不曾踏着。大阳:那你会腾空了?显如:我不会腾空。大阳:那你怎..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对善人你要亲近,对恶人要远避
对善人你要亲近,对恶人要远避。善人、恶人就是吉、凶不同的道路。就好像香草和臭草这样的一个关系;又像枭鸟和凤凰的差异。所以一个人交结朋友,一定要亲近善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善人他所..
佛本生故事 2025-04-03 -
此乃真古佛也
法远禅师的忍辱精神堪为后世学道者的楷模。法远禅师曾经与天衣义怀禅师率众同参叶县归省禅师。归省禅师一见他们,便大声呵斥道:汝辈踏州县僧,来此何为?我那有闲饭养你闲汉耶?骂完,要将他们赶走。众人却站在那里不动身..
禅宗公案 2025-04-03 -
对初学放生者及放生摸索者的15个建议
对初学放生者及放生摸索者的15个建议(1)哪种动物被吃的概率最大,且吃的人数又非常多,就应首先考虑放生哪种动物,且要多放生。如菜市场上的鱼类(非金鱼等观赏鱼类),他们被吃的概率最大,为100%,没有谁会将它..
放生心得 2025-04-03 -
鞋子上的小泥点
鞋子上的小泥点明朝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张瀚的人,在京城都察院任职。张瀚才貌双全,深得御史大人的赏识和器重。由于当时明朝官场腐败混乱,不正之风盛行,张瀚在都察院一年之后也沾上了一些不良嗜好。御史大..
禅宗文化 2025-04-03 -
不费一文的护生方法
不费一文的护生方法1、明代文学家张岱编撰的《夜航船》二十卷“方术部”记载:遇人捕鱼鼈飞禽之属,但念“南无宝胜如来”,捕者终无所获。(《金光明经》记载:释尊往昔有一世爲流水长者子,用大象负水救了因池水干..
放生心得 2025-04-03 -
死而复活
南泉普愿禅师有一次在打坐时,突然大吼一声,把侍者吓了一跳,赶紧走到南泉禅师的身旁,南泉禅师道:你去涅槃堂看看,是不是有人逝世了?侍者走到半路上,碰巧遇到涅槃堂的堂主,于是相偕一同去报告南泉禅师:刚才有一位云水参..
禅宗公案 2025-04-03 -
鹦鹉王与恶受王的故事
鹦鹉王与恶受王的故事从前在印度的迦尸国,国王名叫恶受,不行善道,百般虐待子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坏事,乃至远从各地来的商人,所带着的珍奇宝物都被他夺取,也不付报酬。此事被大家相互传说着,以致恶名远播。那时..
佛典故事 2025-04-03 -
平凡知花:念佛念咒要有信心和毅力--唵嘛呢叭咪牛的故事
平凡知花:念佛念咒要有信心和毅力--唵嘛呢叭咪牛的故事在西藏边境的山区里,住著一位孤独的老婆婆,她的丈夫和儿子都去逝了,所以她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到处向人寻觅解脱的方法。终于,她得到了高人的指点,叫她念观..
布衣百姓 2025-04-03 -
希阿荣博堪布答: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
希阿荣博堪布答: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问: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希阿荣博堪布答:痛苦源于无明。无明指对人、事、物的错误认识。就人而言,认为有..
布衣百姓 2025-04-02 -
在互联网上传播SQ,是遏杀青少年罪恶的利刃!
在互联网上传播SQ,是遏杀青少年罪恶的利刃!色字头上一把刀。当今的互联网在传播色情方面真可谓是一把遏杀广大青少年的一把罪恶的刀,其广度和深度和参与人群之众,造化之深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不能比拟的。青春少..
佛教寓言故事 2025-04-02 -
慧远大师:三报论
慧远大师:三报论三报论释慧远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日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
慧远大师 2025-04-02 -
只要心中清净无欲眼前就有极乐净土
只要心中清净无欲眼前就有极乐净土只要心清无欲,看什么都很美,都觉得很可爱。清晨的境界,总令人觉得心很静、很欢喜。看着天色渐渐明亮,就像一盏光明的灯火照彻暗室,令人豁然开朗;四周的鸟啼声,也像一句句的念..
禅宗文化 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