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谕法师 / 智谕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金刚藏章

智谕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金刚藏章

分类:智谕法师

智谕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金刚藏章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大家先会它的意思,我们不修学这段文,明暸它问的意思就好。 

「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现在我把上面这三个问题讲明白了,好修学下段文。「若诸众生本来成佛」,没有无明,佛没有无明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怎么还有一切众生无明,假使众生本来是佛的话,怎么会有一切无明?你用二谛法去会,如果你从文字相会,你会到驴年也会不到。

「若诸无明。众生本有。」假如无明是众生本来有的话。「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这不是矛盾吗?金刚藏问的就是这个问题了。「十方异生」,简单说就是十方众生。「本成佛道」,假使本来成佛的话,「后起无明」,本来成佛,以后起的无明,这么说的话,「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如果成佛还起无明,那佛应该还生烦恼,这是三问。我们再把下面看过:

「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以下是修学的文了,这是佛说的。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修学到这里,下面是另一段意思了。我们看出来,佛还没直接答问题,先把道理叙述。我提供大家一点参考意见好不好啊?你不要死于文下,我和你讲的话不要记死文字。我再把它变个样子,讲给大家听。佛性虽染起无明,无明无性是佛性,懂意思吧?这一句还是那句话,不过另戴顶帽子就是了。无性才能随缘,如果随染缘的话,起了无明。无明既然随缘而起,它一定没有自性,没有自性还是佛性。大家想这个道理,佛性成佛时它没有增,无明没成佛时没有减。如果你增一毫,它多了;减一毫,它少了。

进步的,他一眼就看出来,金刚藏菩萨问的,代众生问的,都不对。我也提醒大家一条路,金刚藏落入有法。

明师:金刚藏菩萨落于有法,他认为有无明有佛,他不晓得众生未成佛时本是佛。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皆是轮回。」众生认为一切世界有始有终,有生有灭,有前有后……,都是因为凡夫执着,所以这都是轮回。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如果众生没有出生死轮回,就是以凡夫的心眼而去揣测佛菩萨的心眼,这种圆觉性即同流转,就是常法身常六道。圆觉性就是佛性,就是无性,你认为有佛性,这佛性就不是佛性了,所以即同流转。如果你以这种心想要免六道轮回,无有是处,办不到的。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本来水是不动的,可是你眼睛动,你看的水就动。「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月是不动的,可是我们虚妄看到月在动。乃至我们坐在船上,看到两岸的树木在往后退,其实是我们自己在动。佛性是湛然不动的,可是我们众生虚妄取着,落入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没有啊!是我们虚妄执着,佛才说怎么脱离六道轮回,其实六道轮回不可得。「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佛性尚不可得,何况是轮回生死。成佛尚不可得,何况是众生。「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曾未清净就是未曾清净,这是倒装句,就是说你心里的尘垢还没完全去除的话,观佛的圆觉性,会落入两边。

师父:我提供大家一点参考。金刚藏所问的,他和一个法相对,如果你通达那一法,你就知道他问的不对了。那一个法呢?佛不是说过,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你了解不了解?了解了就知道他问错了。

第二个,「又如定眼。犹回转火。」这是个譬喻,这个没有多大关系,我告诉大家。譬如我手上拿一炷香,不停地转,你看好象有一个圆圈,其实是一个火点。我这么一转,你定眼看好象是一个火圆圈,其实它就是一个火点,大家懂不懂道理?这就是回转火的意思。其余大家都可尽量发挥!

闻师:「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众生就是众因缘所生,众因缘生,随缘而无性。可是众生不懂这道理,落入遍计执,在缘起法里落入有法,就是所谓的无明。所以有一句话说如来藏就是法身,法身在缠叫如来藏。

下面的问题,「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如来是约果地来讲。众生都是无性的,无性就是法身。随缘不失性,随缘不失性就无无明,无无明就无无明尽,怎么可说「何故复有一切无明」?所以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

「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假如真正体会到俗谛,俗谛就要会到中道才圆融。因为俗谛是缘起法,缘起法是无性法,缘起法如果无性的话,就不落入有,有而非有;无性就是缘起,也不会落入无,不舍生死,亦不取涅盘。所以下面有说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如果修如幻三昧的话,从缘起如幻会到中道,如一般我们讲生灭,生灭生灭剎那剎那不住,没有实体可得。因为无明一定有所住、有所取、有所着,既然没有法可得,无明建立在那里?这是我想到缘起法它从如幻来会入真谛中道。

师父:慧闻既然讲出来了,我和大家讲。心经有一句话,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和金刚藏菩萨所问的问题一样。无明尽是佛,无明是众生。我提醒你们,我发现你们有打瞌睡的,我告诉你,有两种法你得到以后不打瞌睡,一种是法喜食,法喜食得法身,没有瞌睡。一种是禅悦食,禅悦食得定身,没有瞌睡。失去这两种食,就落入业报身,打瞌睡。想办法得法喜,不得法喜的话,得禅悦。禅悦难得,法喜易得。

悦师:「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这一段我们知道是落于实在有法,有一切世界,有始终生灭,有聚有散。事实上,这都是缘起幻化,不实在的。「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这是说以迷惑心执着实在有法,以这迷惑心辨圆觉是不可得的。所以下面就讲「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如果要免轮回,根本不可得。

下面就讲三个譬喻,为什么不可得的原因,好比动目能摇湛水,水是不动的,眼睛动才看见水在动。第二个,「又如定眼。犹回转火。」这个师父讲过了。第三个,「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是云在动,可是我们看起来是月在动;船在走,我们认为岸在往后退,是我们本身迷惑心错误的知见。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这迷惑心还没息灭的话,举个例子讲,你认为虚空有花,空中花本来就幻化不可得,你还要问花的生处在那里,更不可得。缘起本来就是无性不可得的,刚刚讲的那些生灭就是缘起边讲的,那些本来是如幻不可得。比方生死与涅盘,涅盘都不可得了,怎么还有生死可得?涅盘生死都是你的迷惑心虚妄见,才认为有生死有涅盘。

「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所以迷惑心、虚妄心,没有清净的话,你要观圆觉性是观不到的。「是故汝等便生三惑」,三惑就是…… 

师父:那个下面才修学。大家注意到一点,它里面有重点。「种种取舍」,这以上所讲的,「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这是种种取舍,取舍于什么?取舍于相,落入有法。第二个再会,「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这是什么?唯心所造。一心生万法嘛!这不是那个意思吗?大家仔细看,仔细探讨。谁还发表意见?

观师:这边金刚藏代众生问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来这问题是不对的,可是从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看出菩萨的慈悲,我们众生真的会有这样的问题,而且还会在这个问题上去探求这是什么意思。佛很慈悲开示,这段讲到「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这些都是轮回我们为什么会轮回?就是取着。因为师父开示时说到,一切都是我执,因为我执的关系,所以我们才会在各种法界里面。

刚才师父提到法喜,法喜真的很重要,大家学什么东西废寝忘食,就是因为法喜。最近我在检讨,就是常常会要求别人说:「你这么做不晓得有多好!」譬如念佛很好,就会和别人讲:「师父说,你念佛要念得清楚,听得清楚,这样一定会很好。」可是想一想,为什么自己还会打瞌睡、昏沉,因为自 己并没有念得清楚,听得清楚。所以师父说常要检讨,最近检讨起来,其实外面的境界都不是最重要的,那都没有关系,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心性,怎么去面对事情。

所以有修行的人遇到任何境界来的时候,他会从他的心上去下功夫,他不会有烦恼。我们凡夫不是,我们会一直在求境界要怎么除去,所以讲起来很感激三宝的加被,师父能带领我们学戒、学净土法门。相信依照念佛法门这样修学下去的话,我们就能会到清净心,一定会在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再六道轮回,受业力牵缠,身心不自在。

师父:我提醒大家,直到现在大家还没完全上路。你仔细看,金刚藏问的三个问题是不是都落于有法,怎么落于有法呢?取着于相,种种取舍皆是相啊!由于金刚藏取着佛相、众生相、无明相,落于有法。一切法是不是本来无相啊?如果无相,他取着于相,是什么法?(答:遍计执。)金刚藏落入遍计执,不过这不是金刚藏菩萨,他是代众生问的。你们摸清经文的脉络了吧?

你们几个打瞌睡的,我和你们讲一讲,如果听了法入心,起法喜,法身现,不会有瞌睡。如果你真需要睡了,舒舒服服睡去,禅宗就这么教人,睡醒了给我参,那才入法。如果你得禅定,没有睡眠了,如果你睡眠暗相现前,六道轮回,好听的是六道,不好听的是三涂。你要想办法破它,需要睡,就把它睡足。睡足了起来,正式入法,求法喜食、禅悦食。所以你们很多人夜晚不睡觉,到了听经的时候打瞌睡,那不是自己和自己捣蛋吗?迟早要落入三涂。

你想一想,你回去睡觉的期间,是不是一切黑暗啊?你自己想一想黑暗的境界,那里最黑暗呢?你就会知道了。所以大家要想睡,伸脚睡去,睡醒以后好好给我参!这才是正修行路。不能说,睡觉时也打瞌睡,不睡觉。不睡觉的时候也打瞌睡,那就错了,一天二六时昏昏沉沉过了一辈子,最后腊月三十那天到来了,小鬼一叫跟着走了。

要知道,你法身没睡眠,禅悦没睡眠,你真正要是入初禅的话,它就没有睡眠了。凡夫身难免要睡眠,阿罗汉都有睡眠,他无梦眠,他静坐就可以办到了。你们很多人胡涂蛋啊!我打坐,不睡觉,打了坐睡觉,那你根本一点用都没有。大家查注疏!

睡觉时真睡觉,写经时真写经,念佛时真念佛,这样才是真修行啊!你念佛也睡觉,写经也睡觉,睡觉不睡觉,那你不是自己捣蛋?到了阿罗汉也需要睡眠,他静坐,不是真的睡觉,叫无梦眠。阿罗汉入甚深禅定,就和睡眠一样,不需要睡眠,入甚深禅定可以起观照。你们也是打坐,不睡觉,入甚深禅定,可是作梦──盲修瞎练!盲修瞎练的人应该赶紧觉醒,改过来。生命有限啊!到最后那天,你再想改,来不及了。

(问:阿罗汉有卧具吗?)当然有卧具,他打坐可以入定嘛!怎么知道阿罗汉有卧具呢?佛都有卧具,怎么阿罗汉没有卧具呢?佛说:「阿难啊!我身体累得很,你把僧伽梨铺在地上,我要休息。」是不是?

不要认为不睡觉可以成佛,那是骗人的。地狱众生不睡觉,千生万劫没有一时一刻休息,一日一夜万死万生,他那有时间睡觉呢?他也不吃饭,没有听过地狱众生打瞌睡的,也没听说地狱众生饿死的,业报嘛!所以你们不吃饭、不睡觉,那修地狱。

(问:「彼物先住。尚不可得。」我不懂意思。)他上面有讲「善男子。诸旋未息。」你心还没有停止,唯心所造嘛!所以「彼物先住。尚不可得。」因为它这段文讲唯心所造。你心不停止,那个东西叫它住,这都得不到嘛!你看「譬如动目」,唯心所造,动目──起心动念了,「能摇湛水」,湛水是物,心要是一动,物先住不可得。「又如定眼」,定眼是唯心所造,「犹回转火」,彼物。「云驶月运」,彼物由于你心造的嘛!云驶,好象月亮在走路一样。「舟行岸移」,本来是船走,你心造认为岸边往后退,唯心所造。一切法唯心所造,起心动念,你要想那个法不动都得不到!何况净圆觉心呢?

(问:彼物呢?)彼物就是一切境界,本来没有的,一切诸法无相。一切诸法是不是缘生无相啊?你认为有法,你唯心造的。唯心造,这个法怎么能够不有呢?不取于相。你心不取相,它就没有了。你心还取相,要叫物没有,它办不到啊!懂这意思吧?

(问:先住也就是不空?)死于文下!你这样会怎么能会入呢?死于文下的人就是这样,先住后住,你不会!一切法缘起是不是?缘起有相没有相?性空,那你就会到了。心造的话,成了遍计执。你根本已经会到了。(问:那消文呢?)得其义,文可忘矣!你消文干什么? 

修师:就是说不要照着文讲,用白话讲,船不停止的话,要叫它岸不倒退……

师父:你心不动啊!那是你心造的。

修师:它现在只是直接讲事物上的……

师父:这不是事物上的,他是遍计执不舍离。你再会,湛水动摇了没有?那是你心造的。心要是不造,湛水动摇不动摇?如果你心造,要想湛水不动摇,办不到吧?「又如定眼」,本来是旋转那火圈,它仅仅火点,你心造,「啊!那是火圈嘛!」你心要是不除去,它总是火圈。「云驶月运」,云在走,看到月亮往后退,是你心造的吧?你造,它那个心现有,叫月亮不往后退,办得到办不到?「彼物先住。尚不可得。」「舟行岸移」也是一样,本来那个船离开海边,海岸没动啊!船往前走,你心造海岸往后退。你这个心要是不除去,要海岸不往后退,办不到。所以「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一切唯心造,心生则法生。如果你必须要求说什么是先住后住,那你死于文下嘛!你会到这个意思,文字都是废话。

所以我再三和大家讲,大家不会这个意思。你看看「动目能摇湛水」、「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是不是经文有这个字?看见了没有?那是纸,你看见什么?你要是会到这个意思,那文根本是废话。所以古德讲,会到意思以后,三藏十二部皆是闲文。你要是总是在文字上用功夫,你钻纸嘛!

(问:千百亿化身呢?)缘起无性啊!众生以遍计执看它有千百亿,你还在遍计执内嘛!好比天上就只有一个月亮,地上有水,处处有水处处月,众生以遍计执心看它有很多月亮。学佛法就是叫你离这遍计执嘛!你是认为千百亿化身定有了,落入有法。要是有人知道千百亿化身是无性的,那你得法身了嘛!得了法身,还问千百亿化身干什么?你照我这么说,千百亿化身无性,是不是?无性是不是千百亿化身?你不打转身。无性要是在千百亿化身以外另有无性的话,那是断灭法;在无性以外另有千百亿化身,那是定性法──二边,都堕入常断二边,怎么是中道呢?你照我的说法可好,一说说错了。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一○三下四)「此意责问者不应以生灭心妄辩圆觉之体也」,他先说大意。「……若以妄见而辩圆觉。则此觉性亦同生死法矣。……」大家都看出来了,对不对?妄见是什么?遍计执。或者有人问,依他起不是也是妄见吗?依他起是如实知道它是虚妄法,它是圆成实嘛!不知道它是虚妄法,就变成遍计执了。「故云即同流转。若以妄见。而免生死。无有是处。……」不错!是这个道理,讲得没有错。

「诸旋。乃水波火轮云驶舟行。彼物。指湛水定眼月岸。谓旋若未息。而彼诸物。必难先住也。」大家探讨,我的意见是说心造一切法,因为什么心造一切法?它是根据圆成实、依他起建立起来的。金刚藏落入有法(他代众生问的),取相。取相是什么?他把依他起法,变成遍计执,取相。遍计执就是取相,取相就落入有法。这个取相落入有法是从那来的?唯心所造,对不对?心要是不造的话,它怎么会有相?心要是不造的话,它是圆成实。心不明白,认为依他起实有相,落入遍计执。心要是明白,知道依他起虚妄,不落遍计执,就是圆成实。我们看经文就可看出来。

「动目能摇湛水」,动目是唯心啊!你目不动,它湛水不摇啊!定眼是唯心造。「犹回转火」,回转火是物,云驶月运是物,由于你心造的。本来云在走,误认月在走,唯心造的。「舟行岸移」,我看它是讲唯心造万物,心生则法生。心生,法本来没有,不可得,圆成实。心生则法生,他把依他起变成遍计执,由于遍计执取相,由于取相,落入有法。落于有法,他问佛,既然有佛有无明,到底是先有佛?还是先有无明?如果先有佛后有无明,佛也应该后生无明,这是他的三问。「三惑」不是讲三惑,就是三问的三惑,大家可以参考,并不一定是我说得对,大家用你的智慧。

「……而彼物必难先住。何况以生死妄见。而辨净妙常住之觉性。」那四个譬喻,大家去参考,或者不依照他的意思,不依照我的意思,依照你自己的意思,各人见地不同,佛法就是这个样,才有进步。

洵师:这里是讲,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师父:就是那个意思。「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没有物嘛!心外无法嘛!你不相信,我们看各宗就知道,华严讲万法唯心,唯识讲万法唯识,都是心造的。禅宗讲,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心动是心造的,这个文也是那个意思,大家可以参考,并不一定是我说得对。

悦师:没有风,没有幡,一切不可得。你不要唯心造,那里有动不动?

师父:对!如果你心要是动的话,那风动、幡动,叫它不动,怎么可得呢?你如果能从六祖那句话:「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会的话,可了生死。我们今天到此地!

大家学佛啊!先开见地,后修功德,叫功勋。只有见地,不了生死。实在说起来,只有见地,不了生死。见地方面,逐渐大开圆解,不了生死,一定假修行功勋,所以大家老实念佛,念一句是一句。

大家留神!抓住它要点,后面就贯通了。如果要点抓错的话,后面就疙疙瘩瘩。

大开圆解没有用,何况你不解佛法呢!那了生死没有出处!就是念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加被。所以就老老实实念佛,时时刻刻记住,阿弥陀佛不接引我,没有办法。

■第二十次修学

师父:亦空亦色属于俗谛中,非空非色属于真谛中,唯有一乘佛教知,三乘法不知。什么是三乘法?声闻、缘觉、菩萨乘,所谓这个菩萨是小菩萨,地前菩萨,不知。地上的菩萨,我们称为一乘。所以说,天台的空假中,它演的是一乘法。天台宗有三止三观,空观、假观、中观,它不论空观、假观,单论中观。它论中观,不得不提到方便空观、假观就是了。所以天台是一乘教,因为它是根据法华经,天台宗以前叫法华宗。所以它说,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

如果你善根够,希望大家精进修学佛法。我再提醒大家,不要相信那些名相,不要相信什么现代学术,那是假的。你如果到相当程度以后,自然一门深入。现在我才知道,八大宗是这么形成的,不是说毫无根据的就成为八大宗,他到了相当程度,一定一门深入。希望大家也能有所收获。

你如果信得过,你就按部就班跟着走,一定一门深入。八大宗已经给我们走出一条道路,可能我们再走其它道路,走不出来的。因为八大宗已经尽相当的心血了,不要再另求蹊径。

我知道大家在经法方面,仅仅知道一点皮毛就是了,所以不放不舍地提醒你们两种法:持戒、念佛,你如果善根不够,智慧不够,志气不够,也可得到利益。

「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这不是一条路吗?我们晚上修学华严,是不是一个说法?它讲「生灭有无」,其实都是一个说法。「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你们想一想,和华严义海百门简直是一个门路嘛!「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上次修学到此地。

我们今天从「是故汝等便生三惑」,这个三惑,大家知道是那三惑?这个三惑不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不是那三惑。就是金刚藏所问的:「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第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第二「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第三「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这是三惑,就是这三种惑。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见空花患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生死涅盘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

我们先修学到这里。如果下文还有解释,我们再继续看它的解释。其实你要是得到这段文的意思,就可了解这和你晚上修学华严义海,它是一个样子。我们不可以说,法藏大师根据圆觉经,不可以这么说,他根据佛法,佛法各个经都是讲这一个道理。事实上,我们发现法藏大师发挥华严一宗,似乎没有依据圆觉经,可是他所说的和圆觉经是一个道理。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知,我们学佛法就叫智慧,没有边涯。我们生命有边涯,这是「以有涯及无涯,殆矣!」这个很危险。有一个办法,我们智慧不够,我们生命有限,相信佛语,不可妄起我念,浪费你的生命。你的生命能有几何?呼吸之间,一气不来,就成隔世。

大家看这段经文,可以发挥!「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其实我是说我自己,法海无边,我生命有限啊!希望大家能够深入,可是有没有这种人?很令人感叹啊!中国台贤二宗,天台、贤首(华严宗)二宗,一个后继有人,一个后继无人,大有差别了。贤首宗(华严宗)不输于天台宗,可是后人不争气,慧苑比丘一出,完全判法藏五教,结果华严宗断绝了。给他续上的有四祖澄观、五祖宗密,那是勉强续的,其实华严宗从法藏以后就没有了。我们细看,清凉国师他的思想,不是完全一样的,一条路是一条路,有点差别。天台宗不同了,后人辈起,那一代都有天台宗的杰出人才,相续不断,直到现在还不断。

我写华严五教止观说过了,其实我们算起来,从法藏生的那一天算起,到清凉国师生的那一天,这段时间差一百年。可以说华严宗从法藏以后就断了,清凉国师是华严宗四祖,那是后人尊他为四祖。所以天台宗大不相同的,智者三大部,不是智者写的,智者说的,他弟子写的。三大部就是──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我们现在讲法华经就根据法华文句)、摩诃止观,都不是智者写的。谁发挥发挥!

乘师:金刚藏菩萨提出的三惑,主要令末世众生不取于相。「譬如患翳妄见空花」,它先用譬喻,主要是说法本来是不可得,空本无花,非彼灭故。因为我们圆觉妙性本来具足的,所以后来它讲「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患翳是病,病是遍计执,我们众生落入遍计执,在依他起法就不能会归圆成实,就生妄见,就是二种见。

「妄见空花」,因为落入遍计执,所以虚妄心起,妄见空花。空本无花,妄见空花就起生死见,落入二种见。起二种见,在前面我们有讲到「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有起有灭,始终增减有无……都是二种见。有这二种见,「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这样就是有轮回。意思是说我们取着生灭见、二种见,要免轮回,无有是处。

以下讲怎么取着二种见。「患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我们这个病只是如幻的、虚妄的,由于我们虚妄取着。所以「翳花二法非相待故」,病和空花它是如幻的、虚妄的,它不是二法,不是相待的。「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因为虚空本来是平等不动的,是清净的,如果有起有灭,这就是生死,就落入二法。你如果落入二法,就不能出生死轮回。「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空本来就无花,非起灭故,有起有灭,就是生死。以妄见落入遍计执,才有起有灭,所以「生死涅盘」不可得,同于起灭。

师父:大家注意它的要点,你把要点搞通了,就方便多了。「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为什么?谁继续讲?二法不相待嘛!我提醒大家,唯识宗得此法,它立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大家看唯识不知道,所以我和大家介绍。相分就是空花,外无有其法嘛!翳就是见分,自己能见的,虚妄的。外面所有的一切法也是虚妄的,所以见分、相分皆是假的,为什么?因为见分、相分生于自证分,皆是自证分。自证分变成相分、见分,再往细的分析,自证分来于证自证分。你只要了解自证分、见分、相分,就很能够深入了。

它这四分里头,比较难懂的是证自证分。证自证分是什么东西?我举个例子就知道。好比这是一面镜子,照出来有染的,有清净的,染的、清净的都是它变现的,能见的那个见也是它变现的,它是什么?叫自证分,就是第八识,第八识体。这第八识体有染净和合嘛!证自证分呢?就是镜子背面的体,没有这镜子体,那这镜子怎么能照呢?好比这例子一样。想一想,为什么翳花非相待呢?谁讲?

为什么非相待呢?想不透!我再提醒大家,你自己去理会。如果有这个法,也有这个法,它相待了。诱导大家,依他起法,这个法依他而起,如果没有这个法,就没那个法。这个法也是依他起,没有这个法,也就没有那个法。你想一想,如果有这个法了,也有那个法了,那讲不通了。既然有这个法,何必依他而起呢?有这个法,何必依他而起呢?非相待嘛!谁要讲?

悦师:「幻翳若除」,就是眼病已经好了的话,「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翳花二法非相待故」,如果说实在有的,才有相待,它本来是虚妄法,虚妄法怎么会有东西相待?它不是实在有的,譬喻患翳妄见空花。患翳,就是眼睛有病,所以认为有实在的空花。「翳花二法非相待故」,虚妄的东西,你怎么能再说「虚空何时更起空花」?所以它说这个法本来是无生的,都是虚妄的。本来就虚妄,怎么可以说它有生有灭?

「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生死涅盘同于起灭。」花本来是不实的,你怎么能说它有生有灭?生死涅盘就好比有生有灭一样,生灭的法都不是实在有的,你认为有实在的法,就会认为有生死有涅盘,也就是认为有空花生、有空花灭。

讲这一段的原因主要是回答三惑。金刚藏菩萨问「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众生本来就虚妄的,你认为众生实在有,而且认为有一个实在的成佛,又认为后来怎么又起无明。众生本来就如空花一样,不是实在有的,你怎么认为有个众生,有生有灭,或者说他起无明?

第二个问题。「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无明是虚妄的。「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这好比后面这一段文说「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无明本来虚妄的,怎么可以认为有个无明起,还认为如来什么时候又起无明,所以这里是回答前面的问题。

修师:「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见空花。」患翳讲起来就是众生落入遍计执的执着心,因为你落入遍计执,就妄见空花,虚妄见色空有碍,执着相。「患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因为你执着心去除的话,就会归圆成实性,所以「不可说言。此翳已灭。」因为本来无性的。「何时更起一切诸翳。翳花二法非相待故。」因为执着心和色相都是缘起无性的,都是相待生灭的。「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色相当下即空,都是缘起无性的。「空本无花非起灭故」,无性当中本来没有一切色相,不是生灭的。「生死涅盘同于起灭」,生死涅盘也是缘起无性。「妙觉圆照离于花翳」,我们的圆觉妙心遍照一切,「离于花翳」,因为它遍一切处,不可得。

师父:大家逐渐逐渐进入正题了。「翳花二法非相待故」,就是直接解答三惑,前面三惑好象都是相待。什么相待呢?简单说众生、佛相待,他以众生待佛,以佛待众生。他说无明、涅盘,无明就是众生,涅盘就是佛,生死是众生,涅盘是佛,大家仔细看文就可了解了。这就是「翳花二法非相待故」,原来我们诵心经「色即空,空即色。」都是空花。如果眼睛没有毛病,不见空也不见色。不见空,空不碍色;不见色,色不碍空。所以说,要是有所见,按唯识宗讲,有见的话是什么?成了遍计执。要是于一切法,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不生见不立见,就是依他起啊!这是唯识宗的本意。

再看性空宗,龙树菩萨的中论,他破见不破法。中论二十七品完全破你遍计执见,没破依他起法。大家要知道了,这就是佛在圆觉经上答复金刚藏三惑。众生、佛都是空花,非相待,你如果起见,是你病目,妄见空花。既然病目是虚妄,是没有的,空花是虚妄,没有的,它当然是不相待。如果知道不相待,就是圆成实了。不相待而待,就是依他起。怎么不相待而待?他不明明说有佛有众生吗?有翳有空花吗?不相待是无作法,就是无作戒体,你们学戒的就知道。谈到律宗,无相待而相待,就是有作戒体。你用此法,可以会通八宗。所以大家只要知道它的深义,它这个文怎么说,你不随它转,皆可知道。你要是不知道深义,随它文转了。不知道深义随文转,禅宗有一句话──你叫老和尚舌头骗了。谁讲?

闻师:「譬如幻翳妄见空花」,幻翳就是病目,也就是无明或者颠倒,这是讲众生于缘起法不晓得依他而有,认为是自性实有,起遍计执。「妄见空花」,空花是指众生的执着,或者说烦恼、五阴……都是空花。众生的迷惑心,就像生病的眼睛一样,没办法见到诸法如实相,所以起妄执。

「幻翳若除」,众生的病好了,怎么叫病好?下面讲出原因。「翳花二法非相待故」,这个境是众生唯心所造的,空中花是众生心执着境,然后染这个境,才有相分。相分是依见分而立,是相待的,相待的法就是虚妄,虚妄法则不可说相待不相待。好比楞严经讲,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一交芦。这是讲同一体性,就能会到一心所出。

那么一心所出为什么出来染净的差别?以随缘故。所以,如果破遍计执,了佛所说的,就不会起法执,而认为「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有这些问题,这样叫「幻翳若除」,那叫无明无性,会归圆成实性。

「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事实上无明本空,本不可得,这是答他问的。「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其实,见分、相分都是自证分,就像空花灭于空。灭于空,就是销归圆成实。

「何以故。空本无花。」既然无花,「非起灭故」,在一真法界里是没有众生的遍计执的,遍计无性即归圆成。「生死涅盘同于起灭」,生死是众生,涅盘是佛,事实上没有众生和佛相待。相待本空,为什么?因为同一缘起的缘故。「妙觉圆照离于花翳」,你有这种智慧的话,就会到圆觉本是不动的。

师父:我们大家不要小瞧这段文。这是八宗极谈,极深之谈,我们看各宗高下也从这里看,因为这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其余它所说的八宗之教,那都是枝末之谈,这是极谈。从这里发挥出去,这里绝对正确的话,所发挥的没有错。如果有一点点偏差,发挥出去也必有偏差了。天台宗的三止三观,那不是它的极谈,华严宗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不是它的极谈,都是从这里发挥出去的。所以这个地方大家如果能深深掌握住,深得法义。谁还有意见?

甫师:这段文是为金刚藏解释那三惑,那三惑就是他的迷惑心,迷惑心执着实在有,执着无明实有、众生实有、佛实有,因为不会无性的道理。「譬如幻翳妄见空花。患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这翳可灭,从这里可以知道它不是实有,那不实的东西怎么可以说有生有灭?所以幻翳不实在。空花是依幻翳而生的,幻翳不实在,空花也是不实在。假如不实在,怎么可以说何时再见到空花呢?它是因缘起,本来是空,所以说「非相待故」。

「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因为虚空本来没有花,虚空非起灭,这里是说要会到无性。「生死涅盘同于起灭」,也因为无性的缘故,生死涅盘就同于起灭,生死不可得,涅盘也不可得。「妙觉圆照离于花翳」,放下执着见的话,就是净圆觉心能够圆照,就知道花翳都是虚妄的。

师父:刚才闻到厨房菜香了,今天又加菜,我们就查注疏了。

我把文的脉络和大家讲,它这个文不要看它很多话,找出要点。你看,「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下面不管它中间的文了,「是故汝等便生三惑」。它的文意接起来,中间解释的那段,不管它了,意思就是一切世界,你看见有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这个就生三惑了。怎么能破三惑呢?三惑都是如幻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这都如翳眼见空花一样。所以「翳花二法」不是相待的,都不是实有的,都是你遍计执所生。

直接看它后文,生死涅盘也和空花起灭一样,妙觉圆照离于花翳,离于花翳,就没有三惑了啊!金刚藏他就是不能离于花翳,所以他起三惑。这是说出来,你要是知道妙觉圆照离于花翳,就没有这三惑了。这意思,大家回去再慢慢熟悉,现在查注疏。

你深深会入此法以后,不但世间一切法形同糟粕,连三藏十二部都是闲文。不要奢望,老实持戒念佛,永明大师讲,若能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呢?

在此地有无量法喜,你如果能得到,得无量福。我问大家,出家一场所为何事?难道你是为了名闻利养吗?四体安闲吗?不是吧!再说一句话,你生为人身,所为何事?难道说你就为饮食男女,荣华富贵吗?唉呀!这是真正的原因啊!大家不知道,实在可惜。

智慧无量,我们的生命有量,以有限的生命求无量的智慧,实在很危险,所以唯有念阿弥陀佛,到阿弥陀佛那儿去,得无量寿,还愁这个法得不到吗?所以我深深感叹到庄子那句话「生也有涯」,生命有边涯,「知也无涯」,智慧没有边涯。「以有涯及无涯,殆矣!」很危险。所以奉劝大家,老老实实持戒念佛。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彼国人民也和他一样,寿命无量。以无量寿命求此法,怎么得不到呢?

菜很好吃,可是你没想到,吃到肚子里,马上消化掉了。这个法你要得到的话,直到成佛,始终饱满。如果有法喜,叫你打瞌睡,不会打瞌睡;如果没有法喜,根本不入心,一定打瞌睡。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三一下七)「不知华因翳有妄执从空而生。岂觉迷真故着。横执真能生妄。既了翳差都不见华。因除迷心故清净矣。又执早晚更迷。犹说何时更翳。故云不可请问翳差之者。……」解释得对,不知空花本来没有,因为你见分执着生病,妄见而有,所以破你的见,不破依他起法。怎么不破依他起法?空花没有,依他而起的,没有的怎么可破呢?「执从空而生」,其实花没有生。「岂觉迷真故着」,它这个文是这么写吗?它这个字可能有点差错,这句我们不要管它,因为藏经有很多差错的地方。「横执真能生妄」,真不能生妄,好比空不生花一样,空花是妄有,真有的话,不称为妄,它称为真实。「既了翳差」,这个差一般写「瘥」,病痊愈了,既然知道眼病痊愈,「都不见华」,没有眼病,见没有病了,就不见花了。要是舍弃你的见,不见有不见无,不见生不见灭。「因除迷心故清净矣」,除去迷心,见病要是痊愈的话,就是除去你的迷心。「又执早晚更迷」,又执着:痊愈了,什么时候再迷?「犹说何时更翳」,何时我的眼睛再有眼病?「故云不可」,这是不对的。「故云不可」,是重复佛所说的话。

「生死涅盘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迷见生死似华起」,因为心迷生见,自见有惑。似有花起,这个花好象有,它不是真实的。如果破幻,破没有的,破虚妄的,那你就是虚妄。「悟得涅盘似华灭」,要是开悟涅盘,涅盘是佛道,相似有的、假有的空花就灭了。「言圆觉离华离翳。则双拂生死无明。」花是外境,翳是内识,所以唯识宗说,内识者依他起,不是定有,若执定有也是法执。

「虚空非蹔有无」,虚空要是有的话,拿虚空给我看。不可说无,那儿不是虚空呢!「觉性何关迷悟」,「觉性」,八大宗都是从这儿出来,我们掌握这一点,就知道八大宗有高有低了。「众生既知华起。约谁更难无明。」是「更离」吧?这个字好象有错。「无明生死既空。何责本来成佛。空华终不再起。果位何得还迷。」这是答复上面三惑。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一○四下二)「此以空华一喻。总答所问。以决三疑也。」「三疑」就是三问,就是三惑。「幻翳喻无明妄见。空华喻生死涅盘。」生死涅盘皆如空华。「虚空喻妙觉真心」,虚空不染,虚空为什么喻妙觉?你看劫末大火烧,不烧虚空;大水淹,不淹虚空;大风吹,不吹虚空;原子弹爆炸,没炸虚空。所以虚空喻妙觉真心。「此通显生死涅盘皆即狂劳颠倒华相」,这个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妙圆心中。本无此事。……」虚空中一切没有,一切没有,一切就是虚空,虚空就是一切,大家要知道这个道理。虚空就是一切是什么?依他起。一切就是虚空,是什么?圆成实。

金刚藏「展转三疑。皆从妄见分别而有。特未悟妙圆真心耳。故先总责轮回颠倒之见。」一切取舍皆是轮回嘛!「而以幻翳空华之喻。以总答之也。若悟空本无华。何疑众生本来成佛。」空本无花,众生和佛都是如空花嘛!那有佛?无佛无众生,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若了华从翳生」,这空花──相分,从你的见分迷惑生的。「又何疑成佛后起烦恼」,答得很彻底,是不是?这是直接答金刚藏三问。「此如来善巧开示。了此一喻。则三疑顿释矣。」很好!大家仔细看看人家的见地,这段文回答的三问,直接答三问,回去好好看他的文。我们今天到此地!

大家注意到它的要点,「翳花二法非相待故」,把它彻底搞清楚,抓住它要点。 

■第二十一次修学

师父:大家要知道,我们修学经法是上探佛旨,大家千万不要妄起我念,否则就把佛法学错了。如果一起我念绝对错,绝对不是。所以大家知道,第一个条件要培养自己谦虚之心,千万不可「我认为怎么样」,那绝对错,那是第七末那识的我见、我爱、我痴、我慢。

有几点大家要注意到的,对过去的老祖师要尊敬。过去老祖师的智慧是我们不敢想象的,我们要印证,差不多印证出来的没有错,有深有浅的,没有错。提到老祖师一定要恭敬,现在的人贡高我慢心太重。

我们举个例子来讲,智者大师那个智慧我们不能比,我们想都想不到的。现在的人,我看有很多人写文章,直呼其名。智者大师叫智顗,不称大师,甚言而之,不称智顗法师,「智顗」怎么样怎么样,这要不得的。这还好一点,不过有的文章,我也看到过,称「释迦牟尼」的少,都称「释迦牟尼佛」。可是我也看到过,有人直呼「释迦牟尼」,这个怎么要得呢?

所以大家知道,要尊重我们古代的老祖师,他们深得佛旨,深得佛的意思,不可轻慢。

我们修学经法就是上探佛旨;严持戒律,上求佛行;念佛求往生,求佛功德。大家要知道啊!出去讲经,提到古德要尊敬。譬如印光法师,你不称印光大师,不称印光老和尚,最低限度称印光法师,不可直呼其名,印光怎么样怎么样。谛闲大师或谛闲法师,不可谛闲怎么样怎么样,这个要不得,这个贡高我慢心要不得。我们比人家差得远了,最低限度时间上比人家差好几十年,好几百年,好几千年。现在看经文。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善男子。如销金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我们暂时先修学到这里,如果文意还连贯的话,再往下修学。

大家注意到。「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这个「暂」字好象有点解释吧?「暂」字和什么意思相对啊?大家想一想,就可慢慢了解了。什么东西不暂呢?

乘师:这同样在解答三惑。法本平等,于平等法中起自他想,在一真法界中落入有法,所以产生二见,二见就是前面所说的:前后、有无、始终、生灭……,由于二见产生二法,所以起三惑,这是生死无明的根本。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知道这个法是缘起无性的,「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二法是没有相待,相待就是有起止,有众生、佛、生、灭,所以佛和众生本来就是一真法界。如果会入依他起无性,会归圆成实,妙觉圆照不出于花和翳,「空本无花非起灭故」,我们能够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这里讲,「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以虚空来譬喻,虚空无碍,虚空不可得,我们的圆觉妙性也是清净无碍的。有无是二边见,所以「如来圆觉随顺」就像虚空一样,因为圆觉无性,无性能随缘生万法,所以虚空也是无性,是一真法界,本来是无碍的。

以下举金譬喻。金里没有金,你怎么磨也没有办法取出来。好比说,我们自性清净心本来具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是我们众生的无明把自性盖住。「金非销有。既已成金。」这个金不是你去取才有,它本来就具足的。「不重为。经无穷时。金性不坏。」金性本来不坏,就是说圆觉妙性本来不即不离,当下清净,当下即是,所以有佛无佛性相本来常住,一念之迷就是众生。所以说,迷时分明有六道,觉后空空无大千。「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的圆觉妙性本来具足,以虚空为譬喻,我们的圆觉妙性本来就具足的。

师父:慧乘提出「有佛无佛性相常住」,这个非是暂有,非是暂无,如果暂有暂无,是不是常住啊?这和「常住真心」有什么关系?如果不是常住的话,它是什么法?你想一想。谁讲?暂有暂无,这个法性不生不灭,你们也说过,不是有为。如果暂有暂无,是不是有为?常住真心是不是离有为离无为?离有为离无为,是不是不生不灭?

大家再注意到,「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本性是什么性?谁讲?

闻师:前面有一句话「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翳花是依他,依他无性非相待,本毕竟空,亦如空花虚妄不实,所以它后面讲「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这在前面就说「空本无花非起灭故」,这两句话是表一切法义。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性湛寂的,在不生不灭的法里,在非相待的法里怎么有暂有暂无呢?如果暂有暂无就违于不生不灭,违于如来清净法性。

「况复如来圆觉随顺」,圆觉随顺,圆觉是毕竟空义,毕竟空不归断灭,而常现森罗万象。可是我们要会到缘起无性,缘起本来是一真法界,不生不灭。「而为虚空平等本性」,就是圆成实性。「如销金。金非销有。」金是表示不生不灭。这种不生不灭并不是待修待治才有不生不灭,它只是显现而已。「如销金。金非销有。」表示烦恼,金不是因为我们修行它才成就的,它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众生迷的缘故,认为虚空中有花。佛性本不生不灭,可是我们不认识。「既已成金」,在一真法界里会到本无生灭,本无生死本无涅盘,就「不重为。经无穷时。金性不坏。」就是圆成实性。

「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就是前面所讲的,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后来又被无明覆蔽?「如来圆觉亦复如是」,众生以烦恼落入生死,烦恼本是虚妄的,可是我们认为烦恼实有,这是众生的执着。那一天我们真正能销归自性,不生不灭的性开显的时候,本非成就,所以「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师父:讲吧!

修师:「而为虚空平等本性」,虚空是譬喻我们的常住妙心,因为虚空它不是生灭法,是永恒常住的,我们的清净心随一切缘成一切法。「而为虚空平等本性」,虽然落入生死六道它不减,成四圣它不增,我们的清净心就是这样不生不灭,不变。「如销金金非销有」,这是譬喻,告诉我们真本具妄本空,所以不重为,是常住不变的。「经无穷时。金性不坏。」因为是本具,所以不管无量劫以来或无量劫以后,都是不生不灭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不应说言。本非成就。」 

师父:大家脑筋活一活。「虚空平等本性」,本性是不改,因为什么原因本性不改?如果改了的话,不称为本性。前面说清净、遍满、平等、不动……它不是都讲过了?你再想一想,清净改不改?遍满改不改?不动改不改?这是什么东西?无性,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无性就清净,无性就平等,无性就遍满,无性就不改。再演绎起来很多,无性一定不生不灭,无性非有为非无为,慢慢就会到了。

销金矿这个例子,我提醒大家,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你可以把它拿来对照,容易了解销金矿。譬如我们还拿虚空讲,阴天了,虚空里遍满乌云,虚空看不见了。乌云散去,还是虚空,乌云来的时候虚空改不改?我们应不应该说,乌云散去以后,虚空生出来了,乌云来了,虚空没有了。如果乌云散去,虚空生出来,是暂有。如果乌云来了,虚空没有了,是暂无,对不对?佛用销金矿的例子讲,意思是一样。

实在讲,这和那个虚空不因乌云散去才有,不是一个道理吗?因为什么大家不容易会入呢?你落入有法,认为有金有矿。

「经无穷时。金性不坏。」这样才能贯通。经无穷时,虚空不坏。金性大家可不要会成黄金,黄金是相,经上和你讲是金性啊!就是平等本性。谁讲?

大家须要用心!要进步啊!不要开始不敢讲,修学完了一部圆觉经还是不敢讲,那没进步嘛!你非留级不可。 

悦师:这段讲不生不灭,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显现。它之所以显现是告诉我们说有不生不灭的佛性,所以举虚空来比喻。「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如果说暂有暂无是有为法,有为法必定有生住异灭,不是不生不灭的体性。「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何况常住真心呢?「如销金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好比我们炼金一样,佛性非造作非修治而得的,它本自具足,只是在你开显不开显而已。「既已成金不重为」,既已经成佛,怎么还变成众生呢?好比金子一样,是表示烦恼,金性是比喻佛性。

师父:大家都讲出来了,你要会到修行,常住真心是你的佛性。修行不叫你学习东西,放下!怎么放下呢?刚才你们不是都讲过,如来智慧德相,众生皆具有,被什么障住?把那个东西放下,它不就现了吗?好比销金矿一样,不是金子生出来,把那个矿去掉就是了,把你们烦恼、妄想去掉,是不是就是金子?所以我再三告诉你们,培养个人道德,就是这个样子。诸恶不作,就是众善奉行,那有把你变成圣人呢?变成佛来呢?你没有一切妄想、烦恼,就是佛啊!好比销金矿一样,把金子销出来。最后一个人,谁讲? 

闻师:这里提到翳花二法非相待法,我们生死凡夫生活在相待法中,这种相待法如果用我们比较熟悉的话讲,就是我执、法执。烦恼的性本是虚妄的,可是我们凡夫执着,我们起烦恼的时候,如果不因为烦恼再起烦恼,本来就没有事情。这个烦恼不能再让我们生烦恼,烦恼是虚妄的,可是我们不晓得,执着它,才有这种相待法,有我执、法执。我执是烦恼执,境界起的时候都是相待法,好比讲五阴法,这本来没有过错,名相也没有过错,因为我们讲话、生活都不能离开五阴这个法。在名相上我们就执着,是众生的病,也就是遍计所执,认为色是我,受是我,想是我,行是我,识是我,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妄想。

「翳花二法非相待故」,如果真正能体会到这一点,也许能得到好处。「圆觉随顺」,无自性本来随顺,可是众生的执着太深太重,才落入烦恼执。那一天我们觉醒过来,原来都是假的,原来没有染净,我们认为它是染净。圆觉它能随顺,逆境的时候,有这种感觉,哦!原来是圆觉在随顺。我们在这里如实体会,就能体会到虚空平等本性,本来不离开我们这个随缘的法。

师父:我和大家讲「随顺」两个字,我用科判的办法和大家讲。这个「随」字有信忍的意思,圆觉是无上菩提,「随」字有初二三地信忍的意思,「顺」字有四五六地柔顺忍的意思。这不过是以我们的知见用科判就是了,是否佛的意思真的如此,不敢讲,这是我们猜佛意旨。现在看注疏吧!

我讲是这么讲,你要用你的慧眼去会,千万不可取着于相。取着「随就是信忍,顺就是柔顺忍」,那就错了,不可取着于相。如果取着于相,叫文字匠,那把科判就变成八股了,你要用你的智慧会,那就贯通了。沙弥、沙弥尼戒不是讲过了吗?师父和人家谈法的时候,不可摭取名相,是不是有这句?查到注疏的上来写!

真本具,性不改;妄本空,妄想是虚妄、如幻的,你们都讲出来了。查注疏你们就知道了,将来你们写书的时候可以参考,一种是句解容易找到,一种是随文解,容易找到。如果找玄义,那麻烦了,找不到的。找注解、句解这个容易找到,千万不要找玄义,玄义天上地下讲了没有边啊!

你们没有胆量不行啊!有胆量临命终时,破生死关,斩关落锁,那才过得去。你们平常养成犹豫心,又想写又不想写,又想讲又不敢讲,临命终时不容你犹豫啊!记住啊!临命终时,下大决心,所以古德讲,三千大千世界遍满大火,我也要冲过去,到西方去,定得往生。不怕一切苦,冲过去,斩关落锁,破生死关,那一剎那不容许你丝毫犹豫心。 

我们猜佛意旨,连圣人都如此。除去倒驾慈航大菩萨他如实知,他现量界,其余比量界都是猜佛意旨。须菩提活了一辈子,佛说金刚经,他才深解义趣,涕泪悲泣。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一○五上一)「此特示妙圆常住真心」,这是表示妙觉常住真心,常住真心就是圆觉,就是圆成实,就是中道第一义,就是毕竟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属生死涅盘。以重释佛起烦恼之疑也。」解释佛再起无明那个疑惑。常住真心,下文才修学,不是生死,也不是烦恼,也不是菩提,也不是涅盘。

「意谓。虚空尚不随于幻华起灭。何况妙觉明心。而为虚空本性。又岂随于生死涅盘起灭耶。」这意思懂吧?「妙觉明心」就是常住真心。「苟悟觉性平等常住不动」,他始终讲平等常住,清净、遍满、平等、常住、不动、无性……都是一个道理。「诸佛证此。岂复生迷。故以销金之喻。以结示之。若了此喻。则众生虽本是佛。现在无明。不妨修而后成。」众生虽然本来成佛,好比销金矿一样,除你的烦恼才能成佛,你不除烦恼,自然不能成佛。

「如金虽本有。现在中。终以销而后见。所谓佛本是」佛本是,本来就是佛。「而勤修。惑元无而须断。」断烦恼,没叫你求取学问,不是的,那不是学佛道。「若知金性不坏。又何疑佛更生迷。」这是回答金刚藏的疑问。「此喻约而义妙」,简约、简短而非常的美妙。「故刚藏之疑。不俟一一而冰释矣。」所以金刚藏三个疑惑,不必一个一个解释,都可讲得通。

(卍续一六圆觉经集注卷上三四上一七)「虚空世法尚不同华起灭。况如来随顺圆觉。湛然真常是虚空之体性耶。觉为空性者。佛顶云空生大觉中。」佛顶是首楞严经。觉性包含虚空,非是暂有非是暂无嘛!「又云寂照含虚空。复言平等者。然圆觉虽是虚空之性而冥合不分。周遍法界无分无限无别能依所依。」能依所依都是一法。「故云平等」,能依所依变个样子就是正报、依报。

「此意者空在觉中」,空生大觉中,「空尚常寂况觉为空性岂增减耶」。对!大家印证你们的见地。其实你们也是猜佛意旨,你们见地有些地方比我写的那本圆觉经已经深了,所以摭取文字相,不得其义。弟子问他师父:「为什么团团转?」他师父讲:「皆因绳不断。」他说:「师父!你怎么看见了?」他说:「不是,我没看见,你从事上问,我从理上答。」就是这个道理嘛!不入其理,难得难得,入理以后还是不出理,还是不行,还是不得。

不相信,你们仔细评一评,现在我领导你们修学圆觉经,有些程度比我写的圆觉经要深。这个没有限制的,这个随缘起的嘛!法随缘起。

■第二十二次修学

师父:魔千方百计破坏出家人,可是有两种法,魔破不了:一种法是福,一种法是慧,福和慧魔破不了。魔纵然把三藏十二部烧掉,烧不了福慧。我今天和大家讲,修福有方法,修慧也有方法。龙树菩萨说,修众生忍,得无量福。对于众生修忍,众生骂我、毁谤我、称赞我、供养我,不为所动,这个得无量福。修法忍得无量慧,法忍就是众生以毁谤法加于我,也不为所动;打骂我之法,也不为所动;众生以淫欲法加于我,也不为所动。所以得无量慧。

法华经上有说过,如果起大悲心、柔和忍辱心,得无量福。大悲心、柔和忍辱心,就是对众生所发的众生忍,如果会入法空理,法空理就是般若理,得无量慧。大家注意到修福修慧,因为你们没办法对付魔障。福慧二法,追随于你直至成佛,有福慧追随你,不下地狱。下地狱的众生是福慧断尽,叫一阐提。有福慧追随你,纵然你落畜生道,也不会受大苦,不会受刀头之苦。大家看,有很多畜生有福,比人还享受。有很多畜生有慧追随它,虽落畜生道,却很聪明。所以狗能识字的,那是慧追随它。落入饿鬼道,福追随你,变有财鬼。有智慧者,在鬼道里是高级的鬼王。大家注意到,福慧两项不可放弃。

话讲回来,我们修学经法是培养大家的慧命,你如果得到这个慧命直至成佛,只有增没有减,生生世世不相分离。如果你求到慧命以后,落入那一道都有用,依此慧皆可出离,有福有慧绝对不下地狱。所以我们修学经法,大家要重视,救你的慧命啊!我为了培养大家的慧命才修学经法,如果你能得到一点小小的滋养,直至成佛,不减。因为什么?此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只有圆现,现一分是一分。圆觉经讲,好比金炼金一样,一旦成金不再为。

所以大家确实认识,我们修学经法,清净庄严。要想把大家从魔的手里救出来,所以我们要珍重!珍重!听到这个经法要如饥如渴,因为它是我的慧命,不可掉以轻慢心。要不然,大家自失大利。在此地,有的人得度是靠福慧,有的人不得度,无福无慧。得度的根本在慧,不是助缘,大家都仅仅知道修福,不知道修慧,譬如供斋等等,都是修福,不知道修慧。佛说过,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落入畜生道有福,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证成阿罗汉,因为没有福,出去托,空而回,没有饭吃。所以得度的真因在慧,助缘在福,好比车子两个轮子一样,少一个轮子不能进行;好比鸟的翅膀一样,少一个翅膀不能飞。希望大家珍重珍重!我讲这几句话勉励大家,以后要珍重啊!这是救你慧命的啊!能否往生,这是大关键,得真智慧,谁都得度,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我今天为什么和大家讲?大家都是瞎摸索。我当初也是瞎摸索,蒙佛菩萨加被,很感谢佛菩萨叫我摸索一条门路。我把这条门路提出来和大家再三讲,大家不肯相信,很可怜!

经上说,实相为正法,实相以外,一切法都是邪法。这个说法很大胆,就是小乘法都是邪法。因为什么?小乘人声闻缘觉不会实相。会实相者,见佛性。佛在大般涅盘经讲,声闻乘人不见佛性,以不见佛性故,得声闻乘道;缘觉乘人不见佛性,以不见佛性故,得缘觉乘道。菩萨见佛性不了了,不很清楚,所以得十住地,十住地就是十地,十地位。佛见佛性了了,得无上菩提。

我领导大家修学,和大家讲二谛、三谛、一谛、四谛、无谛,可能有很多人不踏实的,不相信。除此以外,别无佛法。实相叫一谛,一实谛。佛教也有一句话,实相一法印。实相无相就是无谛,实相无不相,就是一谛。从这里有分了,实相无相,是说一切法无相;如果双约两边讲,实相无相是一切法无相,就是真谛,也名之为第一义谛。你如果知道一切法无相,当然就应该知道无相是一切法。无相是一切法,是随顺世间,世俗边说,叫世俗谛。这就出了二谛了,一个是真谛、一个是俗谛,又名第一义谛、世俗谛。

有人对二谛法不太容易了解,他怀疑二谛为什么第一义谛就是世俗谛?为什么世俗谛就是第一义谛呢?所以再出三谛,三谛是俗谛、真谛、中谛。佛讲过这个法,在仁王般若讲,天台发挥得最圆满,叫空假中。那么什么叫中谛呢?那个「中」就是无性,真谛无性不碍俗谛,俗谛无性不碍真谛,所以中谛才把二谛融通起来。二谛融通三昧印是在无性。

从二谛又出四谛,二谛不是一个第一义谛,一个世俗谛吗?世俗谛是事相,第一义谛是理性。世俗谛里有苦有集,叫你断集离苦,就出来了,出来以后就入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怎么入呢?有修道有证灭。这我们讲那么多,都在教理方面,我们修净土法门要不放弃念佛,这叫解行并重。除此以外,一切法皆是邪法,不是佛说。既然出于实相,实相根本无相,无相就是一切智,得这个法叫一切智,也叫总相智。实相无不相叫别相智,也叫差别智。 

大家相信也在你,不相信也在你。这么修,修于无分别智,实相无相,得其正。再修差别智,实相无不相,遍知一切法──正遍知,那究竟处了。我们学佛,求就求这个。到了正遍知的时候,具有两种德:在断的方面叫究竟涅盘,在智的方面叫无上菩提,究竟涅盘、无上菩提称为佛。所以说,除实相以外,其它一切法皆是邪法,不得究竟涅盘、无上菩提。

我很希望你们能够自己站起来,究竟我不能始终陪着大家。我看你们都捡垃圾啊!把正法修成邪法。当初你们就上当了,多看点书,不知道求正法。

佛在经上说,若人知一切法无分别、不可得、无相,如此教人是名正教,名善知识。若人于一切法有分别、有所得,此是非法,作种种分别,这是邪教,名恶知识。我们讲过的这部佛藏经讲得很清楚,大家都是马耳东风,听过就算了。甚而言之,佛苦口诃责说,末法时期,破戒恶比丘,以邪法教人,把我无量劫得的无上菩提,不讲一字。都出于佛藏经。

希望大家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久久修习,日久必成,没有取巧之处,没有快捷方式可寻。所以我们知道圆觉是从智边说实相。现在大家于二谛理──这么久的时间总提二谛,大家听得可都烦了,你假如用心的话,应该得到点眉目了。如果你还茫茫然得不到一点眉目,佛说可怜愍众生!「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盘。」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从智边说。「本无菩提及与涅盘」,这和我刚才讲的那段话有关系,大家要用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盘。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师父:下面是譬喻,我们可以把譬喻修学完,不过譬喻不需要发挥。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我们今天修学到这里,现在大家开始看经文。佛亲口说,懂实相法者,魔不能奈何他,因为什么原因呢?一切诸魔不测实相,对实相法不能测度,不知道。唯有圣者才知道。你们当中有很多人不知道求佛无上法,反而去求神求鬼,实在可怜愍!

修佛道有两条路,福慧双修。不可只修福不修慧,也不可以只修慧不修福。只修慧不修福,没有资粮;只修福不修慧,不脱六道,还在六道之中,有那个福报就是了,你投生狗也吃牛肉去。所以大家注意到,福慧双修。谁讲?

乘师:「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这边是讲到没有成佛与不成佛,「本无菩提及与涅盘」。后面是譬喻说,真谛不可说,世俗谛是以譬喻说,不可说而说。以世俗谛是方便譬喻说,最主要会归一实谛,法华经说开权显实,最主要是会到一佛乘。「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来没有菩提及涅盘,因为菩提不可得,一切法本来都是清净的。如果认为有菩提及涅盘,就是落入有法。所以「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法讲到究竟处本来有无皆不可得,未成佛时本是佛,已成佛后还是佛,有佛无佛,性相常住。

同样的,同是一真法界,因为我们起憎爱二心,落入十八界,所以虚妄受轮回。虽然虚妄受轮回,生死也不可得,都是虚妄执着,都是遍计执。如果我们一念回归于清净心,就是圆成实,就是圆觉妙心。所以说「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师父:他是用二谛会入一实谛,谁还讲?

闻师:师父刚才提示「如来妙圆觉心」是约智边说。「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提到一心。「本无菩提及与涅盘。亦无成佛及不成佛。」这里提到心和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讲到众生。甚至可以这样讲,这里提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就是讲到诸法实相义。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这是讲到一真法界、实相,或者中道义。因为中道义是无相义,不可用言语表达,或是用你的心思惟,用心思惟不是有法就是无法。有法无法都不能会归中道义,也不能会归实相义,所以师父刚才提示到,这个法不是天魔、诸天所能测度的,也不是一切魔所能坏的,因为魔是有所得、有所住。

「本无菩提及与涅盘」,菩提和涅盘同是缘起法,缘起法就是实相,就是无性,无性就是无相,所以这里应该讲真谛中道。换句话讲,二而非二,二就是一个是真谛,一个是俗谛,因为俗谛本身是缘起法、无相法,这无相法本来是中道义。所以无相法虽然是如幻,不是有不是无;真谛是毕竟空,毕竟空也是非有非无。所以二而不二,俗谛、真谛会归中道。

「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这里提到法界,我们知道法界同于无界,所以也是等同诸法实相义。「如来妙圆觉心」应该是约真谛来讲,菩提涅盘、成佛不成佛,约俗谛来讲,因为真谛本身就会归中道,所以二而不二,因为同一无性的缘故。虽然同一无性,不碍真俗宛然。事实上,圆觉妙心本身就是无性法,无性法它可以成就一切法,所以说无性能成就一切法,无性就遍一切法。无性能成就一切法,则一切法不能离开它,所以说二而不二。

下面是讲错误的,也就是没有办法会归实相法。「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我们知道声闻不会佛性,会到一切法是空的,并没有打转身──偏空,身心语言皆悉断灭,因为他不会无性义的缘故。「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盘」,没有会到如来圆觉妙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思惟就是取相分别,没有办法测度的,因为中道义即有即无,非有非无。事实上,它不碍有不碍无,不碍也有也无,不碍非有非无。这不是我们思惟心可以测度的,因为二谛是融通的,不能有一点分别,或者用定性法去想。

前面圆觉心就简别出,一种是不能圆如来的圆觉妙心,一种是有思惟心的,就是我们一般凡夫的通病,虽然懂了,可是我们不能离开思惟,所以说这是魔,有所得心就是魔网,没有办法脱离魔网。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是不可能的。下面用譬喻来讲,「如取萤火烧须弥山」,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总讲一句,我们众生以生灭心、轮回心,轮回心是辗转旋复,生轮回见,生有所得见、生灭见、有见、无见……就是一切邪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大寂灭海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真谛、俗谛总会归中道义、实相义。寂灭海,它是用譬喻讲。

「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必须要离一切思惟,乃至分别心,才能假名说会入如来妙圆觉心。

师父:「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盘」,自己不能亲证涅盘,他绝对不能证到真正涅盘。真正涅盘是什么?无相、无为,就是后面说的「如来大寂灭海」,声闻乘人证不到的。

悦师:我可以不可以讲一点点随喜?「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盘」,「妙圆觉心」,师父讲若约智边讲叫圆觉,若依法上讲就是实相、法界。我们知道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所以在实相无相中,本无菩提及与涅盘;实相无不相,不可以讲有成佛与不成佛,所以这边说「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既然没有成佛及不成佛,当然也没有轮回及非轮回,就好比心经讲,无无明,那有无明尽呢?因为实相无不相的缘故。

师父刚才说,小乘声闻人不会法性,身心语言皆归断灭,所以不能亲证如来涅盘。「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所以法华经讲,菩萨问佛,诸声闻乃至所有阿罗汉等,他们所有的智慧皆不能测度佛智,我们凡夫更没有希望成佛。佛回答说,就是因为声闻乘以思惟和测度,所以才离实相法愈来愈玄远。经文我没背起来,大概意思是这样。经义本来就很清楚,因为他的过错在于测度和思惟,无性法是无相,它不是以思议心可以测度得到的。无性法无相,可是它又是一切相,所以以思议心终不能测度佛智。

师父:我提醒大家。「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盘。」这是讲小圣,小乘圣人。后面讲「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这是讲凡夫。连小乘圣人都办不到,何况是凡夫?

我再提醒大家,大家不要只在边上转啊!要入这个法。「妙圆觉心」是不是缘起?妙圆觉心这个心是不是缘起的?既然妙圆觉心是缘起的,是不是无性啊?你再往下会,无性当中有没有菩提?菩提也无性啊!涅盘也无性啊!成佛也无性啊!不成佛也无性啊!你慢慢会就贯通了。谁还讲?

修师:「一切如来妙圆觉心」,可以说是我们众生本具的清净心,是我们所说的佛性,也就是一真法界。因为我们清净心中,「本无菩提及与涅盘」,菩提就是能证之智,涅盘就是所证之境,清净心中本无能证之智及所证之境,因为本来是一真法界,离能离所,也无成佛及不成佛,本是一心。「无妄轮回及非轮回」,没有生死及涅盘。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盘。」声闻缘觉所证的境界,因为他有能证之智及所证之境,所以他「身心语言皆悉断灭」,不能亲证清净心,因为他所证落于偏空,没有圆满,所以不能证到圆满一心,不能证到离能离所。「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我们凡夫就是有思惟心、分别心,不能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只有一点点火,烧须弥山烧不起来,因为我们的智慧太小,不能测度如来的智慧境界。「以轮回心。生轮回见。」以我们的无明心生颠倒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以生灭心、生灭见,入如来不生不灭海,是不可能的,终不能至。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假如要入不生不灭的寂灭海,要先断无明,要离诸患,就是离无始轮回根本。

师父:我提醒大家,声闻乘人不能至于涅盘,什么原因呢?涅盘是什么?不生不灭,对不对?声闻乘人只证不生,他没证到不灭,所以他不至涅盘。轮回见是什么东西?就是大家讲的遍计执,颠倒见是什么东西?就是遍计执。颠倒梦想就是什么?遍计执。要讲赶紧讲,争取机会啊! 

彰师:我来猜猜看。「一切如来妙圆觉心」,圆觉就是不动,不动者叫不生,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它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无所住,无所住能随缘。在无所住中,菩萨悲智双运;在声闻乘中,只修智,悲心还欠缺。

法本不生,生是三毒所见,贪瞋痴所见,在不生不灭中,佛在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在依他起中会入圆成实。这样的自在,这样的融通。

师父:大家讲……讲吧!

观师:「一切如来妙圆觉心……」,如来圆觉无菩提及涅盘,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因为这些都是无所得。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因为声闻求自度,不会缘起法,他会到性空,由性空不会缘起,所以不能真正会入缘起法。他的身心语言皆悉断灭,因为不会缘起法的缘故。「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盘」,没有办法会到佛的妙圆觉心。声闻小圣已经这样子,「何况能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何况我们凡夫以有所得心测度圆觉的境界?因为如来的境界就是深契缘起法,以性空缘起教化众生,行慈悲的佛菩萨行。所以如果有善知识至诚恳切要把这种实相法、缘起法跟大家开示的话,那是善知识的大慈大悲。声闻乘人没有这种慈悲心,所以凡夫如果以有所得心的话,不能够测度如来的境界,如来的境界是慈悲的境界。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我们以有所得心测度如来的智慧,这无有是处。「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我们都是以这种有所得心、轮回心,生轮回见,起凡夫的知见,我们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这是无法办到的。如来的大寂灭海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闻到大乘法,会涕泪悲泣,大概是这种原因。

师父:大家看一看,「如来大寂灭海」和「如来妙圆觉心」有关系没有?如果如来妙圆觉心是大寂灭海,既然大寂灭了,大寂灭里有成佛有不成佛吗?有轮回有不轮回吗?你这不是贯通了吗?

经师:「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盘。」一真法界中,本来就没有一法可得,怎么还有菩提、涅盘、成佛、不成佛、轮回、不轮回呢?这都是在虚妄法当中取相分别。那应该怎么说呢?如禅宗所说的,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就像大圆镜智一样,境现的时候,不执着于相。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以下是举例。二乘人及凡夫都不能有一点执着,如果有一点执着就不能入如来妙圆觉心。所以「身心语言皆悉断灭」,这些身心语言,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皆是虚妄法,不可得。所以不可能会到如来圆觉境界。当然更不能以我们凡夫及二乘人的智慧来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终不能至。」我们要以妄见去测度一真法界,是不能得到。「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我们要想了解如来的妙圆觉心,就要从本心做起,先断烦恼,才知道一切的妄见,妄本空真本具,这样我们有一天就能会到如来的妙圆觉心。

师父:大家……讲吧!

觉师:「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无妄轮回及非轮回。」这段是在讲一切法缘起无性,因为一切如来妙圆觉心能了达菩提、涅盘、佛、众生、轮回、非轮回,都是无性的。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缘境界。……亲证所现涅盘。」这段是讲声闻他于缘起偏空,不能了达缘起无性。「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凡夫于缘起执有,他以有所得心要测度如来圆觉境界,这样是没办法的。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至。」这是说于缘起法偏空或执有,以轮回心、轮回见、有所得心,你要会入无性,那是不可能的。 

师父:慧觉讲出来了。声闻所缘境界,是偏空;有思惟心,是执有。大家看看是不是那个意思?大家要切实用心!如果这个智慧种入你的第八识不没,这个智慧不没,直至成佛。就是你不往生,轮回六道,到那一道都聪明,这是你的慧命。你们现在有很多人愚痴,就是前数生以来没种慧根,没种慧命。

现在查注疏好不好?不耽误时间了。还有讲的没有?……你最后一个。

策师:佛的智慧在理上来讲,本来没有菩提、涅盘。但是在事上来讲,无菩提而菩提,无涅盘而涅盘,所以没有成佛也没有不成佛,本来就具足一切。

下面讲声闻,声闻断灭,偏空。所以不能测度如来大智慧海。众生以有所得、遍计执心思惟。思惟是六尘缘影心,以六尘缘影心测度如来的大寂灭海,测度如来的智慧,终不能至。

所以这种以有所得、偏空,以六尘缘影心这种轮回心,生轮回见,测度如来的大圆镜智,终不能成就。

师父:现在大家查注疏吧!

大家没迷惑的时候都知道,迷惑以后有轻有重。被什么迷惑呢?被贪、瞋、痴、慢、疑、身、边、邪、见、戒。贪瞋痴慢疑总说起来就是一个「淫」字,现在你们淫欲心还重的人,不开智慧。身、边、邪、见、戒,总说就是一个「见」字,这就是见思惑。

很简单,佛的智德、断德,从那儿得呢?无上菩提从「众善奉行」修起,究竟涅盘从「诸恶不作」做起,修到究竟处,自然「自净其意」。诸恶不作是自觉,众善奉行是觉他,自净其意是觉行圆满。谁找到注疏啊?

大家都有抉择,你为什么不努力?和阎王老爷争他一口气嘛!不受他管。大家不修慧根,未来生还是愚痴,你如果现在发心修学慧根,未来生你就算轮回六道,不会愚痴。我知道这个道理讲了,听不懂的人真听不懂,毫无办法。

如果死于名下,只重文字,糟糕了!说那本经不是这么写,说某某人不是这么说,那糟糕了。不相信,大家看一看,中国孔子,所有的人向他问「仁」的意思,他一个人一个答复,一个人答复一个样,它道理是一贯的,绝对不死于文下。他弟子向他问孝,他一个人一个样子,答复张三和答复李四绝对不是一样的。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三二下六)「妙圆觉性平等常住」,看他第一句话,下面不会讲得太错了。无性就是清净,就是平等,就是常住,就是不可得,就是空,就是无相,就是无分别。一下手,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大家懂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的意思吧?我举一个例子,「仁义」两个字懂它意思吧!要是不以「仁义」两个字写出来,你不懂它意思,是不是?所以「即」文字相,即一切法。可是你把「仁义」两个字烧掉,仁义烧不掉,是不是?这叫离一切相。「若有少见即非圆觉」,见是什么?见是遍计执,就不是圆觉了。

「善男子。但诸声闻……」以下「此举劣况胜也」,举劣的、低级的、坏的,比较那好的,叫举劣况胜。「无余涅盘。身智俱寂有思惟心终不能至。何况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初小圣理智对。二凡心真觉对。意云。小圣尚不能亲到真智之理何况凡心。」他前面讲小乘圣人,后面讲有思惟心凡夫。你们刚才不是都发表过了,你发表过的一定还记得,印证印证和你发表的有没有很大的差错,各自印证自己。这个人讲得很不错,谁讲的?(答:寂正大师。)

我刚才讲的把「仁义」两个字烧掉,烧不掉「仁义」,你想一想,你得到这个智慧的话,你死了以后,你智慧不死啊!跟着你直至成佛,那才叫慧命。你们有愚痴的是怎么了?过去没种这个根,没下这个种子。如果现在再不下种子,未来生又不知流浪那里去?你要是通达这个道理,得大受用!身体是你,是不是?可是你要知道你不即身体,不离身体。要是身体不是你,我打你身体,你疼我怎么不疼?要是你是身体,你身体死掉以后烂掉,你怎么往生?懂了这个道理,身体死了,慧命不死,往生西方。是不是一个道理?但看你会不会?我们就怕不能往生,才念阿弥陀佛求他接引。我们念阿弥陀佛,拜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拜观世音菩萨,求佛菩萨加被。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一○五上一三)「此的示圆觉性中本无生死涅盘之相」,生死涅盘是相,大家注意到这「相」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可会到没有生死,没有涅盘,因为生死无性,无生死相;涅盘无性,无涅盘相。「以决刚藏之疑也」,以决金刚藏所疑问的。「若悟此性。自无起灭颠倒之见矣。」悟圆觉经,没有起灭颠倒之见。

「先断无始轮回根本」,无始轮回根本就是无明,大家都讲过。「此示圆觉妙性。非心思可及也。且二乘身心已灭。尚不能至自证涅盘。何况众生。以生灭心。欲入妙圆不生灭性。决不能矣。」大家印证你个人,你了解到这个地方没有?

「故喻如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也」,这没什么解释的。「二乘身心语言皆灭者」,灰身灭智就是了。「以断六识分别之心。七识已伏不行故。无觉观语言。但所证涅盘。乃第八识全体无明。认为涅盘。以二乘人无明名字不知故。不能至亲证所现涅盘。」憨山大师说出来,二乘人所证的是第八识的无明。第八识的无明是什么?大家还不知道,第八识有染分、净分,无明就是染分,第八识的染分。二乘人仅仅证到第八识的染分,不得其净分,不入第九庵摩罗识。

「意谓。二乘心行已灭。尚不能知自证无明境界。何况以生灭心。欲入如来妙圆觉心。此必不能也。」一层差一层,二乘都不成,凡夫更不行,众生更不行。「故以萤火喻之。乃结示当断轮回根本。正指无明妄见也。」大家印证你自己,你没讲的,你自己也要善思惟,思惟这个道理。看到人家的注疏,和你思惟道理同不同,那你才有进步啊!如果你只坐在那里打瞌睡,默然无物,一字不知,永远是愚痴凡夫,没办法的。你不讲话不要紧,你思惟,我想这个道理应该怎么样,人家一写出来,「哦!不错,和我想的差不多。」或「我想错了,我要改过来。」这样才有进步啊!如果有发言,讲过的,看看人家写的和你一样不一样,他的见地有对的,有不对的,你可以印证他,他也可以印证你。如果人家讲得对,看看人家怎么讲的,自己修正自己。我们今天修学到此地!

■第二十三次修学 

师父:你们不是求无上佛道的,求生活的,穿著出家人的衣服,吃着出家人的饭,手上拿着念珠,装出一付出家人的样子,不装这个样子,没有供养。检讨自己有没有实德!不是我责备你们,你们想一想,良心过得去吗?每天早上起床先摸摸头,为什么摸头啊?人天师表啊!佛亲口所说,如果不修道住在道场中,不如下地狱烧煮其身。因为在地狱中烧煮其身,只有一生。不修道,住在道场,生生世世被烧煮。不持戒、不学经法,佛说不听许他受一饮水供养。这辈人好比析一根头发,析成千亿分,他一分供养都消不了,何况要受四事供养?这个经常和你们讲过啊!我大病不要说,牙疼,饭吃不下,中午勉强爬起来为什么呢?为了跟你们讲圆觉经,结果你们不到,良心何在?难道说我讲圆觉经是为我好?实在说,我这个样辛辛苦苦领导你们学经学戒,不过为了使你们大家都能往生西方。希望大家真诚心发起来,长远心发起来,经上说,勇猛心易发,长远心难持,长远心才能使你得道啊!事须渐修,久习方成。

你想一想,你出家一场,不就是为了学经、学戒吗?不知道珍惜,离开西莲净苑,没有其它道场经常讲经、讲戒的。如果你再不学经、学戒,不学佛法,天天为了吃三餐饭,那叫混吃等死啊!这就是佛所说的破戒恶比丘。 

不要小瞧这件衣服,我们这件衣服虽然是唐装,还不是正式袈裟,你穿上这件衣服,鬼神钦敬,知道你是出家人。这件衣服在身,邪魔不侵,不要说是袈裟了。如果披上袈裟,龙天恭敬,可是你没有一点实德的话,龙天说你是行尸走肉。

修学经法,千万不要感觉深,看不懂。要起难遭遇想,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这是探讨如来真实之义,佛说若人闻大乘法起惊疑怖畏,此非佛弟子,外道六师为他的老师。大家不可起惊疑怖畏心,听到大乘法,要深深求其道理,深深体会它的道理。

佛又说,声闻乘人闻佛说毕竟空,如刀割心,根机不行嘛!所以不见佛性,不得佛道。纵成阿罗汉,不见佛性,得声闻道;纵成辟支佛,不见佛性,得缘觉道。

我们修学圆觉经就为了上求佛道,这就是你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行为。如果你不上求佛道,你怎么能下化众生?如果你不上求佛道,能下化众生,一切外道皆能下化众生,一切愚痴凡夫皆能下化众生。现在看经文: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我们今天修学这段经文。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如果有人利根看得懂,更应该精进上求无上佛道,如果你知道法、知道律,那才是顶天立地的比丘、比丘尼。

再特别告诫大家,夜晚千万不可起淫欲念,那邪鬼会缠身,什么原因呢?你不犯淫欲念,我们护法韦驮菩萨保护你,他不敢来。如果你淫欲念动,护法韦驮、护法善神皆远离,不保护你,那邪鬼就趁机而入。千万小心!要是引到邪鬼上身,悔之已迟啊!夜晚睡觉,不管男众、女众要把身体盖得严严、规规矩矩的,护法韦驮、一切护法善神皆在你身边。我这句话讲得实实在在、踏踏实实的,如果你不相信的话,自误前程。

我看见很多了,由这条路堕落下去的,好几个。大家好好修行,我告诉你,你如果经法通达,戒律严净,你身上有光啊!一切鬼神看见你,不敢侵犯你。戒律不懂,经法不明,你和凡夫有什么两样?不过空空穿了一件衣服就是了。

乘师:「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花。」这上文有连带关系,上文讲到「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生死涅盘同于起灭。」上面又讲到二乘偏空,落入断灭,所以不能亲证如来的圆觉妙心。凡夫以思议心也不能证入如来的圆觉境界。这里说「有作思惟」就是指凡夫的思议心,「从有心起」就是第六意识心。

「皆是六尘」,都是六尘缘影心虚妄分别的,六根对六尘,根对尘起攀缘。譬如我们眼对色,耳闻声,乃至色声香味触法,事实上根尘本来无过,当我们起贪着的时候,就会产生妄想。这个妄想本来是虚妄的,由于虚妄造罪,虚妄受轮回,事实上轮回不可得,是虚妄落入遍计执。

如果我们观察到一切法都是缘起无性,像空花一样,没有实在的体性,幻起幻灭,我们不执着,当下是清净心就能证入圆觉。「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花。」缘气就是虚妄的习气,事实上是虚妄的,不是真实性的,就像空花一样。

「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这段文就是讲结论了,前面金刚藏菩萨向佛提出三个问题,都不是正问,主要是为了我们末世的众生,末世的众生不能成就如来圆觉妙心,所以有这些疑惑,落入遍计执。为什么落入遍计执?佛的解答,就是上面说的种种取着,有无前后……念念相续。这边佛再解答,「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老实,「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因为上面有这样的问题,众生本来就是佛,为什么会有无明?所以佛就这样回答,无明心起,就是落入二见,生灭、有无……皆是轮回根本。

师父:大家注意到,「有作思惟」,什么叫有作思惟?它怎么来的?怎么个情形?「从有心起」,什么是有心?深深地探讨佛的本怀。

闻师:「有作思惟」就是分别心,也就是众生的妄心、生灭心,因为前面有讲到用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用思惟心就是以轮回心,也就是生灭心,才生轮回见。这样用分别心遍计执思惟如来圆觉境界,要入不生不灭的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这边讲「皆是六尘。妄想缘气。」这个六尘,眼见色,是生灭法;耳听声,是生灭法,乃至鼻闻香、舌尝味、意念法都是生灭法。约无性法讲,一个是相,一个是性,相是虚妄的,性也叫无性,相无性,相不可得,性无性,性不可得。眼见色,落入生灭;耳闻声,落入生灭,这叫取相,也是起遍计执,也是有作思惟。

「妄想缘气」,就是指无明,众生无始劫来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种无始劫的轮回根本,「非实心体」。所以说是妄心,不实在,「已如空花」,事实上,空本无花。「用此思惟」,如果用这种思惟心、生灭心、取相心,要入如来大圆觉,「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有句话说,「妄上加妄」,或者禅宗所谓「头上安头」,你的心是虚妄的,再用颠倒心来分别种种的教法,是错误的,所以说「无有是处」。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多诸巧见就是多诸分别,众生分别,不是取相落于有,就是取空落于断灭,就是所谓的二边。以这种心要成就如来圆觉,是不可能的。「如是分别。非为正问。」也就是讲前面金刚藏的问题不是正问。

师父:「多诸巧见」,这个「巧」字当「虚伪」讲,论语上有一句话:「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就是虚伪的言语,巧见就是虚伪的知见。大家再想一想,「有作思惟」,还有一个法,有作对什么?(答:无作。)欸!这应该了解,无作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分别;有作呢,有生有灭,不平等,有分别,取相,所以下文才引出六尘缘影来。「缘气」那个「气」当习气讲,由于六尘养成的习气。

觉师:「有作思惟」,众生于缘起执着有,所以后面提到「皆是六尘。妄想缘气。」六尘本无实体,所以他说「非实有体。已如空花。」空花没有,而众生执着空中有花。「用此思惟辨于佛境」,如果以执着有的心辨圆觉,好比空花复结空果。前面提到「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盘。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本来没有佛和众生,众生执着有佛有众生,好比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这样来思惟妙圆觉境界,无有是处。

「善男子。虚妄浮心。」虚妄心、有所得心。「多诸巧见」,有所得见,就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因为你要成就圆觉方便,就要于缘起会入无性才能成就。「如是分别。非为正问。」就是指前面金刚藏菩萨问的三个问题。

师父:我再提醒大家,「有心起」是有所得心。我讲过一点点,还不深入,大家看一看,这是一贯下来的。有作思惟是有生有灭,取相有为,作是起、是生,落入生灭法。这从那儿起呢?从有心起,都从有所得心起,有所得心从那里起呢?从六尘起的,有所得于六尘,六尘实在没有,虚妄的,它是没有的、虚妄的缘,以这个缘在你心里造成习气。

修师:有作思惟就是分别造作,种种妄想、遍计执取着于相都是从六尘而来。妄想缘气就是指我们的识心计度,不是我们实在的清净心体,所以下面讲「非实心体。已如空花。」好比空花一样,空本无花。「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用分别取着心来分辨佛的境界,好比空花复结空果。因为佛的境界是毕竟空,没有相,用分别心取着,就好比空中花复结空果,虚妄的,不可得。「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我们这六尘缘影心,多诸巧见,生种种分别、妄想、我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师父:大家仔细看,我提供你们意见,第一个,有作思惟和攀缘心有什么关系?第二个再想,这个心完全是虚妄缘气,既然虚妄缘气生的习气,所以「非实心体」。它这是一贯的,非有实体,才犹如空花嘛!

悦师:「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有作思惟就是第六意识心,第六意识心分别攀缘,从有心起。这种心就是有为心、有所得心,就落入遍计执,所以三问所问的,佛就说非是正问。这种取相心、分别心就是从六尘妄想缘气而来。六尘妄想缘气,这在前文讲到「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由六尘缘影所谢落的,停留在内心,假名为心。

下面说,「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可见这是六尘缘影心,不是真实的心。它说「非实心体」,真正的心体是清净无分别的。以前师父佛七开示说:「念佛的不是你,你要找到那能念佛的才是你。」也就是你的真心并不是六尘缘影,能起的才是你的真心,才是清净的心体。所以你一起分别心,一起思议心的话,禅宗有句话,起心动念即乖法体。所见的都是空花,所以「已如空花」。那用这种思议心、六尘缘影心,也就是生灭心,要测佛的不生不灭的境界,「犹如空花复结空果」,是不可得的。

「展转妄想。无有是处。」你这么以思惟心猜测,反而离佛愈来愈玄远,就是上次有讲到以思惟心测度如来的境界,好比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接着说,「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如是分别非为正问,就是讲前面那三问都是种种分别,所问即非为正问。

师父:慧悦提到念佛的不是你,能念佛的才是你,大家想一想,这个道理很深啊!念佛的有生有灭,是有作思惟,能念佛的那个不生不灭,你在念佛法门上就得受用了。怎么不生不灭?按照有作思惟讲,念佛的,灭了以后不能再念佛,因为法灭了不能再生,人死了不能再说话,火灭了不能再着。可是它灭了还能再念佛,一定有个不生不灭的东西,所以那个才是你大德的自性,往生是它,它往生啊!仔细想一想,不是念佛的那个人往生,能念佛的那个佛性往生,那个佛性是不生不灭,竖穷三际。既然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那就是无量寿,横遍十方是无量光,我们净土法门圆顿大乘,就在此地。

策师:「有作思惟」,就是有住心,有住心就是住着六尘,住着在六尘虚妄法,就与如来妙圆觉心不相应。这些住着都是虚妄的,所以这里说空中没有花,一切不是实在有,是你虚妄见到的。用此思惟,要辨如来妙圆觉心,无有是处。「虚妄浮心。多诸巧见。」虚妄浮心就是妄想心,就是有住心,所以多诸巧见。分别颠倒执着,不能成就如来妙圆觉境界。

师父:有作思惟是有所得心,没有的,没有实在的体性,以这个思惟心再思惟佛的境界,那更糟糕了,我们众生就迷在此地。男相有没有?女相有没有?见法性身的人──地上菩萨,不分男女相。知道男相虚伪,女相也虚伪,你再从男相、女相生好看的心,那不更糟糕了?大家平常日用麻烦是不是都从这儿找来的?千万种罪恶都从这里生,认为男相好看,女相好看,其实男相、女相没有,空空造下千万亿劫的罪过,何况再思惟佛的境界呢?

或者有人认为我们修学圆觉经,和念佛法门没有关系,那就错了。不相信我们看看,六尘妄想,这个六尘有相没相?第一个先看六尘有体没有体啊?没有实在的体性。有相没相?没有相。没有相有碍没有碍?没有。没有妨碍,按时间讲,竖穷三际,对不对?按照空间讲,横遍十方,是不是?竖穷三际是无量寿,横遍十方是无量光,总合起来讲叫清净佛国土。你念佛就要念到这个地步,念到这个地步叫一心不乱,竖穷三际叫一心,横遍十方没有妨碍叫不乱,从这里得。

再从浅近的方面讲,一心不乱──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怎么下手修呢?圆觉经讲得很清楚啊!戒除你的妄想缘气,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修行路子?所以念佛法门叫圆顿大乘。谁讲?

观师:「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有作思惟,有生有灭,这思惟是从有所得心起,有所得心就是贪瞋痴心。「皆是六尘妄想缘气」,在前面普眼章有讲,六尘妄想缘气是假名,是虚妄的。「非实心体。已如空花。」这不是真实的心体,因为心体是无性的,无性随缘,有作思惟,它是无性随缘,就像空花一样。用这样虚妄心的思惟要来测度如来的境界,就像空花结空果一样。空花怎么会结空果呢?因为花已经是不实的,怎么会结空果呢?所以这是展转妄想,是不对的。

「善男子。虚浮妄心。多诸巧见。……」虚妄心、有所得心,也就是攀缘心,多诸巧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所以金刚藏菩萨代替众生问的问题非为正问。

刚才师父开示清净佛国土,这个清净佛国土,经上也讲到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我们要清净佛国土,就要清净我们的心。怎么样清净我们的心?就是不要以有作思惟,妄想缘气思惟一切法。

师父:现在大家查注疏。

修师:有作思惟就是分别、造作心,从有心起就是有所得心,皆是六尘妄想缘气,就是六根攀缘六尘谢落的影子,叫做妄想缘气。这是告诉我们,我们所想的都是六根攀缘六尘所留下的影子,然后起妄想的。这不是我们实在的心体,不是真正的清净心。

师父:对!我和你讲,你既然讲到这地方,我可以讲了,要不然我若早讲的话,障碍大家。现在大家查注疏。这个缘气,攀缘六尘的习气,是什么呢?独头意识,前五识谢落影子,眼耳鼻舌身五识所谢落的影子,这种缘气,没有的。五尘都没有,怎么有眼耳鼻舌身呢?慧修讲出来我才讲,要不然我讲出来,你会不到,我障你了。

修师:它这个「非实心体」,就是说你不要认贼为子。

师父:独头意识不是实在的心体,虚妄起的。「缘气」两个字,大家知道,就是独头意识,它只能攀缘过去、未来。

有作思惟,有所得心就是攀缘心,你不想一想,你的攀缘心攀缘于何?攀缘六尘。攀缘六尘都是有作思惟,生死根本。清净觉体是什么?清净平等无为不二。

大家不管听懂听不懂,你只要善谛听就行了,千万不可以心里默然,一字都没有,那袈裟下失掉人身。呆呆地坐一个小时,你如果现前感觉很苦,你一点功德没有,一丝功德没有,你怎么能往生?怎么能了生死?如果你呆呆地坐在那里,心里什么都没有,甚而打妄想,那你自误自己。你听不懂,没有关系,不能深入法,没有关系,谛听,自有功德。能讲的,不管他是讲得对不对,最低限度,你谛听了。

如果你能以不取相心念阿弥陀佛,真念佛了,不取相是什么心?没有分别心,平等心,没有高下心,没有染净心,没有生灭之心,那叫无为心。无为也没有,那叫一真法界性。修其它的法门,如果以取相修,皆不得益处,修念佛法门,如果取阿弥陀佛相,至诚恳切念佛,还有凡圣同居土下品生的希望,佛会怜悯你的。凡夫带业往生就是这个原因,有一般人不知道,什么原因带业往生?他说净业才能往生。如果说净业才能往生,那是修禅嘛!修禅不得净业的话,不能得道。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一○五下一六)「此直示妄元」,妄本无源,千万不要会到妄的根源,那错了。妄是没有实在的,没有实在的怎么会有元?就是缘气,虚妄的。「诘责当机也」,当机是谁啊?当机是金刚藏,诃责金刚藏所问的不是正问。「意谓。但凡夫起心动念皆是妄想。非真心也。以此妄想思惟。辨于佛境。远之远矣。故如邀空华。复结空果。」这个字不是邀请的「邀」,它是转注的,就是取的意思,就是得的意思。「所以展转。但增妄想耳。」没有实在的。「如是虚妄浮心。岂能成就圆觉方便耶。故非正问也。」

大家看看憨山大师所解答的,和你想的对不对?一般人不入教理,仅取名相,这里边没有名相。他解答得很简单,因为他是过来人,他知道了。你如果是程度浅的人,看不懂!不知道他的意思,如果你也深入,你就知道他所讲的意思不错。

你们不要嫌我叫你听经、听戒,你想一想,我不在了,恐怕没有人再叫你听经、听戒了。机会难得啊!我现在还在,才能督促,总算不错,有几个慢慢地和菜一样露苗了。唉!你们不想一想,若干年以前你们都懵然无知。

(卍续一六圆觉经句释正白卷上之下三五二下一三)「有作思惟者。分别妄识」,分别心,虚妄心,识心。「以根尘和合有非无作性」,根尘和合是没有的,法三事和合,佛在阿含经讲,三事和合触,有触才有受,有受才有爱,有十二因缘。我先讲和合,譬如十二因缘的触怎么产生的?前面讲的,识名色六,入触,讲到触有三种,可以讲是三种,识一种,名色就是根,六入有两个东西,尘入根,根入尘,十二入嘛!这里面讲出三个东西来,根尘识。根尘识和合有触,有触才有受,这是十二因缘的来龙去脉。可是这个不对的,佛说是顺众生边、世俗言语说,佛的本意不是这样。这个触,三事和合才有,那么三事没有和合时没有触,对不对?我们再看,这个触在根里有没有?尘里有没有?没有。识里头有没有?根尘识没有触,没有触和合起来变成有触,不合道理吧!所以佛说这是虚妄法。

「以根尘和合有非无作性」,有作不是无作性,无作性是不生不灭,无相无为,清净平等,不动,它不是无作性。「从有心起者。无明妄性本明照生所一念成立乃有为法。……」无明心是虚妄的,「所」是没有的,修行人要是会到这个地步,有句话──是什么谁知道?它不是虚妄,是真的,修行对了,是那一句话?如果在这个地方,你以无住心契无相法,对了!你以有住心取有相法,错了!这叫无住心契无相法的根源知道了吧?「所」没有啊!他说照「所」成立的,观音菩萨的法门,妙耳门,是讲实相的,入流亡所,没有所。有所的话应该有六尘,没有六尘那有所?

「乃有为法」,这个都是有为法,有为法我问大家有没有?(答:没有有为法。)为什么原因没有有为法?有为法生灭的,不停,是不是?剎那剎那生灭,没有,生灭法虚妄的嘛!如果有为法有的话,生灭,生也应该是有为,灭也应该是有为,对不对?如果生是有为的话,也应该生灭。如果生是也生也灭,没有,那违背了。生就不是灭,灭就不是生啊!所以有为法是虚妄法,没有实在的。「通指妄心性相。不出尘想缘气。尘是照生之所。……」虚妄心,照生的那个所是虚妄的。

「想吸之尘是无明迷有」,这是讲缘气,气是习气,华严宗讲无明为习气。这个法唯识宗和华严宗讲的,有一点点差别,唯识讲无明是种子,华严宗讲无明是习气,比种子更深了。如果无明是种子的话,大家都知道,声闻无学、缘觉无学、阿罗汉、辟支佛是不是断种子啊?可是他不破无明啊!如果无明就是种子的话,阿罗汉和辟支佛应该破无明。华严宗说现行是六根起,种子是识心有,往上还有习气,习气是那些人破习气?地上菩萨,初地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身。

「循环往复所有妄心」,这个「妄」字不读「ㄨㄤˋ」,念「ㄨㄤˊ」,作「没有」讲。「总此二法。故云皆是。缘气释准前。非实心体者。非无生灭本妙觉心。全是缘气幻影。无实体性。此句破明诸心幻妄。……」,这好象又漏了字吧?好象「破无明诸心幻妄」吧?综合以上讲过的,大家认为这个人讲得对不对啊?这个人讲得有道理。

「已如空华。此明非实有体之诸妄心已如空华。……」这个没有甚深的道理,大家可以了解。

「思惟全幻」,思惟取相而生,所以都是幻。「佛境全真」,佛的境界是真实的,为什么是真实的?不是说有是真实的,一般人认为真实是有,错了。如果有是真实的话,你把佛法误会了,它清净遍满,平等不动,真实的嘛!所以说无量光,真实吧?遍满嘛!无量寿,不动嘛!真实的,真实有阿弥陀佛。「用幻求真真不成幻。……」

「犹如空华者。喻用思惟心。……展转妄想者。空华本妄想生。今求结空果。……此中喻意。是明用思惟心以辨佛境。乃迷佛境为虚妄果。……」对的!这个人讲得有道理,大家仔细看,和你想到的是不是相同?你想到几分,用他印证你。我们很可怜!没有善知识印证,以前有善知识,会到这个法的时候,去请问善知识,说这个法对不对?善知识点头,没有错。我们今天到此地!

你们要是看经,发现有重要的地方,记下来的时候,一定记是某某著作,什么人写的,在第几章,要把它记清。要不然你看到好句子,一看,过去了,白费了。

■第二十四次修学

师父:我恐怕大家懈怠下去,所以很勉强支持,我为什么这个样呢?我也知道,我休息会舒服一点,可是我可怜末法时期的佛法,眼看没落了,正法无人传。如果我一口气不来,恐怕你们再听到这个法就很难了,所以我不敢偷懒。

大家知道,一定先得义理,佛法为什么到中国大兴大乘?中国古人就说一句话,得其义理,文可忘。我们看,现在差不多讲资料的、引证经文的多,真正善识谛理的,很少。差不多讲历史,只谈历史,实在这个不是佛法,它是帮助。我不敢说别人,我可知道***的历史不正确,那太多了。它怎么不正确呢?记好的,不记坏的,不但***的历史,自古来的历史都这个样。就算有的史官很正确,好坏都公平记载,他的记忆力有限,不相信,事实就是这个样,有很多难以正确。历史都是相对的主观观念,我认为对了,就是历史了。

所以应该知道,深入谛理。大家,我辛辛苦苦领导各位,你相信也罢,不相信也罢。不过我告诉你是实在的,你如果懂了谛理以后,你用它来读经,不管读什么经,你用谛理去读它,保证贯通。世间法也如此,世间法讲学术,出世间法是佛法,它都是一个路线──有两部份,一部分是理论,一部分是应用,大家懂得理论以后,自己试试,试图应用它。再看经看到这个地方,不晓得意思,你用谛理把它分析分析,锻炼自己,训练自己,你要是不求这个甚深第一义的话,你把所有经文看遍了,不过死读书,读死书,没有用。

从今以后,大家再看经试一试,像金刚经啦!心经啦!这两部经我们讲过了,恐怕又落窠臼了,其它的经文,你可以看。我所说出世间法也是分理论部份、实用部份,那是根据般若经,六百卷大般若经是理论部份,其余般若经是实用部份,大家不妨去看一看。其它我们没修学过的经,你拿出来,找它的经文,你按照二谛理给它分,二谛是一般都通用的,藏通别圆都通用。

如果我知道这个道理,我不告诉大家,我受恶报,受什么恶报呢?来生受愚痴报。佛时代有一位弟子,受愚痴报──周利盘陀伽,就是这个原因。所以你们大家了解以后,也告诉别人,这才叫无尽灯,那才不辜负佛教导你一番。我们了解到一点道理,要感谢佛啊!佛不加被,你不会了解的,连大菩萨都是这个样,佛不加被,他连问佛的能力都没有。这章眼看完了,重颂的部份,我们就不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重宣此义是重颂。

「金刚藏当知 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终始 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 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 譬如销金金非销故有 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 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 生死与涅盘 凡夫及诸佛 同为空花相思惟犹幻化 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 然后求圆觉。」

师父:重颂没有修学的必要,长行都修学过了,我们看弥勒章。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