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四全集问答撷录-皈依佛
印光法师:四全集问答撷录
印光法师讲述,求子之道。人多背驶。汝欲得身体庞厚。性情贤善。福、慧、寿、三。通皆具足之子。须依我说。方可逐心。世人无子。多娶妾媵。常服壮阳之药。常行房事。此乃速死之道。非求子之方也。幸而得子。亦如此秕稻种之。或不出、或出、亦难成熟。第一要断房事。或半年,至少或百日。愈久愈好。当与妇说明。彼此均存此念。另屋居住。若无多屋。决须另床。平时绝不以妻作妻想。当作姐妹想。不敢起一念之邪念。待身养足后。待妇月经净后,须天气清明。日期吉祥。夜一行之。必得受孕。从此永断房事。直到生子过百日后,或可再行。妇受孕后。行一次房。胞厚一次。胎毒重一次。且或因子宫常开。致易堕胎。此种忌讳。人多不知。纵由知者。亦不肯依。故致或不生。或不成。或孱弱短命。不知自己不善用心。反说命不好。反将行房当常事。日日行之。不死就算大幸。又要心存慈善。利人利物。利人利物。不一定要钱。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凡无利益之心、之话、之事。均不存、不说、不行。满腔都是太和元气。生机勃勃。又须至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就依此念)愈多愈好。早晚礼拜念若干。此外行、住、坐、卧、都好念。睡虽好念。也要心存恭敬。宜穿衫裤、不可赤体。宜默念、不宜出声。默念若字多难念。可去南无二字。但念观世音菩萨五字。白衣咒、念也好、不念也无碍。汝如是存心、行事、念。亦令汝妇也如是存心、幸事、念。及至临产、还念。临产不可默念,要出声念。旁边照应的人。须大声帮他念。管保了无苦痛难产之事。临产默念不得。以用力送子出。默念或受气病。女人一受孕、不可生气。生大气则堕胎。兼以乖戾之气、过之于子。子之性情,当成凶恶。又餧儿奶时。必须心气和平。若生大气、奶则成毒。重则即死。轻则半日一日死。决无不死者。小气毒小。虽不死、也须生病。以故爱生气之女人的儿女。死的多,病的多。自己餧、雇奶母餧、都是一样。生了大气。万不可餧儿奶。须当下就要放下。令心平气和。过半天再餧。餧时先把奶挤半茶碗,倒了。奶头揩过、再餧、就无祸殃。若心中还是气烘烘的。就是一天、也餧不得。餧则不死,也须大病。此事古今医事、均未发明。近以阅历,方知其祸。女子从小,就要学柔和谦逊。后来生子。必易、必善、必不死、必不病。凡儿女小时死病。多一半都是其母生气之故。少一半是自己命该早死。天下古今。由毒乳所杀儿女。不知有几恒河沙数。可不哀哉。
替死鬼
溺人之处。常有人溺。即所谓求替死鬼者。当于其处。立一木标。上用极厚白洋铁板。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字要大。要看得远,要能经久。可息此祸。以刻此字之人之悲心。感佛之慈光加被。以后决保无有此祸。即此可见佛慈悲力。不可思议。
受戒与打七
受戒一事,当以至诚忏悔为主,然其要在于心动念处省察,能如是省察,自可诸恶莫作,众生奉行,傥不在此处省察,则虽受戒而仍是常犯戒者。当今修持,唯净业最为第一,切勿闻禅之奥妙,教之渊深,密之奇特,而为之转移,令如来普度众生之道,因此见异思迁而失之,致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作生死轮回中人,可悲可痛。必专修净行,即生了办,庶可不虚此生遇矣。八关斋,以过中不食为体,今人体弱多病,而且打七念佛,乃精进行道,非息心坐禅者可比,似不必执著,否则或恐受病。又南方打七吃点心度数过多,不但不能心归一致,且令食不易消,当以多食为戒,两粥两饭斯可矣。所言先日持八关斋,亦非确论,先日持岂七日中不宜持乎?须知念佛一法,事理甚深,吾人量力而为,不须强人以难,致人无奋发之思,则为得之。天下事理有定,而法随机,目可更而纲不改,乃可望其有成焉。墨守成规,妄立新章,皆难收效,祈善裁度之,庶可亲获三昧矣。
1:受戒
佛法,法门无量,无一不以戒为基址,净土为归宿者。既欲皈依三宝,当须认真持佛净戒。在家人以五戒为根本。五戒前之杀、盗、淫、妄四条,乃性戒。无论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但未受戒者犯之,则按事论罪过。受戒者犯之,则于事上论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层罪过。酒戒,乃名遮戒。以佛遮止不许人喝,未受戒者喝,无罪过。若喝而妄为,则在所为之事上论罪。故虽未受戒,亦不宜喝。若受戒者喝,则止得犯戒之罪耳。然既发心皈依三宝,固当五戒全持。佛大慈悲,虽又一、二、三、四,随人意受之例,然此系有势不能持之事,不可以此自宽。言事不能持者,如屠儿不能持杀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归依佛法,修持净业之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此以自行,复以化他。俾内而父母兄弟夫妻儿女姐妹妯娌男女仆使,外而乡党邻里亲戚朋友,以及一切相识有缘之人,皆以此为劝。凡欲劝人,必须自己实行其事,则人自依从。世出世间事,无不以身为本者。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又须知念佛一法,乃佛一代所说一切诸法中之特别法门。其道理超出一切禅教律密之上。一切法门,欲了生死,必须断尽烦惑,方有了生死分。若烦恼惑业未断,任凭你见地高,工夫深,智慧大,皆不济事。此各法门,皆仗自力,故难。净土法门,全仗佛力,故易。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者,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则烦恼不期断而自断。以西方所有境界,皆令人增长功德智慧,了无令人起贪嗔痴者。故龙树菩萨称为易行道,马鸣菩萨称为最胜方便。然此不但普度凡夫,实则普度一切凡圣。
2:受戒
受戒事、随己所愿、再受也好、不再受也好。欲搭衣、当衣佛制、用缦衣、不可用五衣。缦衣、及五长条、五衣、乃一长一短、现在多乱用。在家人、不必定要搭衣。与其违佛制、何若不搭之为愈乎。至于燃香于顶于臂、乃系发心供佛、非以为香为受戒也。祈务真修、勿只图虚名与形式也、则幸甚。至于受戒一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乃三世诸佛之总戒、谁不许汝自己发心受。即五戒、谁不许汝向佛前自誓受。何须要到普陀、方能受乎。
十念法
晨朝十念,忙人决定须用。即闲人能作正课,于正课前,用晨朝十念亦可。非能作正课便不可用也。古人多有毕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后再作正课。
著魔发狂
吾人从无量劫来,所结怨业,无量无边,彼等欲从抱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报。因彼想好境界,彼怨业逐现其境界。令彼起欢喜心,谓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谓我已成圣道。由此妄念坚固,逐失正念。魔鬼逐入其窍,则发颠发狂,佛也不能救矣。世多有用功修行,发颠发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摄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圣,由终日唯以妄想圣境为事。如饮毒药,昏乱无知,谓天转地覆,神奇鬼怪。实则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
1:境界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逐致得少为足,便成退堕,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不受益矣(谓生欢喜退堕)。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界,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著,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
2:境界
礼拜种种震动、也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过渡所致。以后礼诵、但至诚恳切即已、不必过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莲华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莲华、绝不计及自己之身在莲华上。久之、此种虚浮习气、消灭无有。以此种现相、多半属躁妄所致。尚未用功、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认做工夫、则著魔发狂矣。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
3:境界
诸位欲得实益、当按佛菩萨祖师所说而修、决得真实利益、古德教人、只为人说用功法、谁将自己所见境界、搬出来示人、远公大师、为莲宗初祖、至临终时见佛、方与门人言、我已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其往生矣。若论远公身份、岂惟三睹圣相、别无一点好境界乎?然若到心空境寂时、又何境界之有?所云心佛相应、心佛双亡、四相不存、三心叵得、无念而常念、即念而了无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此处有何境界、倘念至此、不妨西方净境、彻底全彰、然由念寂情亡、故于此更能得益、决不至生大欢喜、误认消息、以致著魔发狂、倘未到一心时、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现、决定受祸、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尚非躁妄心所惑之魔境、而一生欢喜、谓为证圣、便成魔子、况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为圣乎?
评玉峰法师—念佛四大要诀
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谨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净固好、不能净、亦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且念佛一法、圆赅一代一切法门。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岂可谓净宗真善知识。
除妄想
妄想起时。只一个理。便不会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赖。主人若不理。彼即无势可乘。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谓主人怕他。又必益加决烈。二者皆损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弄巧成拙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一种好高务胜者、每每妄以求开悟为事。其意在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以西方极乐世界为然。此种意旨、似乎深奥、实则多半皆成说食数宝之下劣派、切弗效此恶派。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自可决定往生西方。彼唯重理性、不务事务者、乃弄巧城拙、求升反坠之流也。若染此习、则了生脱死、须待驴年。
临终人—如何令其神识清明
凡临终人、神识昏乱、若服大悲水、或香灰水、大悲米水、均可神识清明。若又有人助念、决定念佛而逝。
蒙山
蒙山照文念、并无甚秘密。至于结印、丛林中亦是敷衍、实未按实义结也、故不必结印。
蛋
蛋不可食。邪见人云、无雄之蛋可食、此切勿听信。又蛋有毒、以鸡常食毒虫故。
搭衣
所搭之衣、按律、是五条直条、名缦衣、无一长一短之横纹。今人多不依法、或搭一长一短之五衣、或搭二长一短之七衣、皆为违律。在家人、即依法缦衣、亦只礼拜持诵、敬礼三宝时可搭、不宜常搭。出家人、从前五衣、系窄短的、如一条大手巾、常不离身、故名作务衣。今之五衣、与七衣同长大、做事则不能搭。此古今之殊制也。
念佛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
念佛‘念’字。不可加‘口’—念
念佛念字。万万不可加口。许多人皆作念。则失义之至。持名念佛一法。普利三根。观像、观想。唯心地法门明白之人则可。否则或致起诸魔事。持名念佛。加以摄耳谛听。最为稳当。任凭上中下根。皆有利益。皆无弊病。
念佛之法
念佛之法。各随机宜。不可执定。然于一切法中。择其最要者。莫过于摄耳谛(详审也)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点念。均如是听。默念时。心中犹有声相。非无声也。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摄六根之法。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必不他视。鼻必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故须自量。
保养
先后天衰弱,当以善于保养为事,若欲靠食物滋养,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大于米力,不止数倍。光吃了面食,则精神健壮,气力充足,音声高大,米则止包饱腹,无此效力,麦比蔘力尚高数倍,有钱人服蔘,乃是有钱无处用,故作此消耗耳,非真能补人也。又大磨麻油亦能补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人但知香,实则是焦味耳。莲子桂圆红枣芡实薏米,皆可滋补,岂必须血肉方能滋补乎?总之皆不如麦之力大,如不能吃,则兼带著吃,久则自知亦自好吃矣。保养之法,第一是寡欲,若不知好歹,任意嫖荡,则死期将至,仙丹亦不灵矣。即不嫖荡,自己室人,亦须相与说其保身之由,暂断房事一二年,否则或半年一相亲,或一季一相亲、倘日日行房事,则精体枯歇,不死何能。节欲之人,所生子女,体状少病,易于成人。多欲之人,或不能生,以精薄故,不能受孕,纵或生子,或即夭亡,即不夭亡,亦残弱无所成就。
佛像
佛像如其不适宜。改造亦无妨。佛菩萨藏中、所安置之各物。亦属俗情。并无深意。大乘经咒安于藏中、则有益。余均俗派。即彼密宗所说。亦仍是俗情。所最贻害后人者。装藏用金银宝物。以致后来无知之人。便毁像以取宝。宝岂有许多。名目而已。而害人之祸。便基于装藏之时。此亦可以为戒者。
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
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此义认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为事、则其误大矣。今修念佛法门、当依大势至菩萨所示、如子忆母之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实行。果能死尽偷心、则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视为易易、纵不即得、当亦相去不远矣。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即见鼻端、则眼鼻二根亦摄、五根既同归一句佛号、身根焉有不恭严肃之理乎。故知都摄六根、下手在听、能都摄六根、则心识凝静而不浮散、便名净念、以六根既摄、杂妄等念、潜消故也。净念如能常常相继、无或间断、则念佛三昧、可即得矣。
评无量寿经
一、无量寿经。有五译。初译于后汉、月支、支娄迦谶。三卷、文繁。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次译于吴、月支、支谦。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以日诵之经,亦名佛说阿弥陀经。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持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大藏内有此经。各流通处均不流通。有谓另有一种者。即此经也。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皆受持此经。即曹魏、康、各国僧铠译。第四。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译。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将留支讹引之。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故分两卷。于绝不宜分处而分。今刻书本作一卷。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二、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翼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今为说其所以。由于死执三辈即九品也。
静坐
凡静坐时,但心中默念佛号、此外不加一点别的功夫、及别的念头。久而久之、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且问什么禅定、有如此之深妙乎。什么工夫、有如此之高尚乎。
山门
山门按义当作三门,乃三解脱门也,一门而具三义。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愿解脱门。由三解脱门,直入涅槃宝殿故。由空故无相,由无相故无愿也。了知一切诸法,当体即空,则空有均不可名,故无相,无相则无执空执有之心愿也。
相士最易劝人念佛
世间有二种人。最易劝人为善念佛。第一、看相者。见好相、令极力修持。保全好相。否则相或变矣。见坏相、令极力修持。则相当变好。医生尚须人请。方好说。看相者。无论何人。一见面都好说。惜看相者无真本事。只知求利。弄到一生。总是无所成就。可不哀哉。
寂照不二,真俗圆融
何名为寂。即吾不生不灭之心体。有生灭便不名寂。何名为照。即吾了了常知之心相。不了了常知。便不名照。何名为真。即常寂常照之心体。原是真空无相。一法不立。何名为俗。俗即假义。谓虽则一法不立。而复万法俱备。万德圆彰。(万法万德。即事相也。是故名俗。)寂即是体。照即是体之相状、与力用耳。此体、相、用、三。原是一法具此三义。故曰寂照不二。真即是理性。俗即是事修。此理性本具事修之道。此事修方显理性之德。(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也。)故曰真俗圆融也。下去离念离情。不生不灭。谓此寂照真俗之体相理事。均皆离念离情。不生不灭也。
密宗
密宗法门不可思议。而今之传者学者。多失其宗。以持咒三密之功。消除烦惑。则为正义。而传之者以神通吸动人。学之者无一不以得神通为事。则是尚未能扶壁而行。而欲腾空远游。何可得乎,西藏、蒙古、喇嘛皆吃肉。以其无什米粮。尚有可原。今之学密宗者。多开荤吃肉。反大嘉美其事。谓为吃了就度脱了。则成魔说矣。喇嘛做大佛事。尚须吃素。可知平常吃肉。固非正义。密宗提倡即身成佛。乃以了生死为成佛。一班无知之人。便认做成福慧圆满之佛。则是以松栽为栋梁。其材可以为栋梁。非现在即可为栋梁也。
舍利
梵语舍利。亦云设利罗。(此名绝不用)此云身骨。亦云灵骨。此约佛涅槃后。焚身化作八斛四斗舍利而说。乃约多分而言。亦有非身骨之舍利。如宋人刻龙舒净土文板。得三颗舍利于木中。又善女人绣经。针下有碍。视之、得舍利者。又有念佛、口中得舍利者。有高僧洗浴。令其徒揩背。听铮然有物落下。视之、乃得舍利者。雪岩钦禅师剃头。其发变成一串舍利。宋长庆闲禅师圆寂。焚化日、大风旋吹。烟至四十里外。烟所到处。屋上、树上、草上、均有舍利。收之有四石多。外道不知舍利乃戒定慧力所致。谓为精气神之所炼成者。此系窃佛教之名。而绝不知佛教之义。便妄造谣言也。多分属迁化而得。如刻板、绣经、及念佛口中得者。并汝灯花上得者。乃因精诚之极。佛慈加被。为之示现者。又佛舍利、更为神变无方。如隋文帝未作皇帝时。一梵僧赠舍利数粒。及登极后视之。则有许多粒(数百)。因修五十多座宝塔。阿育王寺之舍利塔。可捧而观。人各异见。或一人一时,有大小高下转变。及颜色转变。及不转变之不同。是不可以凡情测度者。世人以凡情测佛法。故只得其损。不受其益也。
静闹一如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若不速改、后当发狂。念佛发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悲魔既著、终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种皆由不善用心所致。顶门痛痒、皆提神过甚、心火上炎所致。
专一念佛
专一念佛、本无定章。若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则五更起、礼佛(多少拜随己立)毕、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或七遍、或二十一遍、毕、即念赞佛偈、绕念若干声。然后静坐念半点钟、再出声念若干声、即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若欲礼拜、先拜佛若干拜、九称菩萨、即作九拜。)再念发愿文、三皈依、此为朝时功课。吃早饭后、静坐一刻、再念佛时、即礼佛三拜、或多拜毕、即念赞佛偈。念毕、绕坐皆照前。唯念佛毕、不念发愿长文、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即已、礼拜而退。早或二时。午饭后二时。晚课、与早课同。夜间、再念一次佛、仍照早饭后章程。念毕、发愿、当念莲池新订发愿文。毕、念三皈依。此虽有起有落、然心中总将一句佛号、持念不令间断。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大小便利、均于心中默忆佛号。于七人中、不令起一切杂念、如子忆母、无时或忘。念时固然是念、歇气不念时,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应、(即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无有一切杂念、故名相应。)切勿起即欲见佛之心、但求佛号外无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见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亦不可太劳、过劳、则次日便难清爽如法矣。或者、每次念佛、皆念弥陀经、往生咒。但早起发愿念长发愿文、晚亦如之、余皆念四句偈即己。或者、早起第一次念弥陀经、往生咒、以后但接续念佛不断、至晚念发愿文、三皈依。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时、即作己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无别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今之小知见人、稍有一点好境界、便自满自足、以为我得了三昧。此种人、十有九人、著魔发狂、以心念与佛相隔、与魔相合、故致然也。
古者丧礼
古者丧礼绝不荤酒。隋炀帝为太子时,其母死,不敢吃肉,偷令用竹筒装肉,以腊封口、用包袱裹而进之。可见丧中用肉,古儒者如此之严,虽为太子尚恐人知,作此种办法。今人自己也吃肉,且以肉享宾客,宾客皆不知丧是何事,居然饮酒食肉,当做一场热闹开心事办。其于先王礼法,全体违背,而只知其要人夸美,可不哀哉。
印光大师简述自传
光乃犯二绝之苦恼子。二绝者。在家为人子绝嗣。出家为人徒亦绝嗣。此二绝也。言苦恼者。光本生处。诸读书人。毕生不闻佛名。而只知韩欧程朱辟佛之说。群盲奉为圭臬。光更狂妄过彼百倍。幸十余岁。厌厌多病。后方知前人所说不足为法。(光未从师。始终由兄教之)先数年。吾兄在长安。不得其便。光绪七年。吾兄在家。光在长安。(家去长安四百二十里)逐于南五台山出家。先师意光总有蓄积。云出家则可。衣服须自备。只与光一件大衫。一双鞋。不过住房吃饭不要钱耳。(此地苦寒。烧饭种种皆亲任。)后未三月。吾兄来找。必欲回家辞母。再来修行则可。光知其是骗。然义不容不归。一路所说。通是假话。吾母倒也无可无不可。次日。兄谓光曰。谁教汝出家。汝便可自己出家乎。从今放下。否则定行痛责。光只好骗他。逐在家住八十余日。不得机会。一日。吾大兄往探亲。吾二哥在场中晒谷。须看守。恐遭鸡践。知机会到了。学堂占一观音课。云高明居禄位。笼鸟得逃生。逐偷其僧衫。(先是吾兄欲改其衫。光谓此万不可改。彼若派人来。以原物还他则无事。否则恐要涉讼。则受累大小。故得存之。)并二百钱而去。至吾师处。犹恐吾兄再来。不敢住。一宿即去。吾师祗送一圆洋钱。时陕西人尚未见过。钱店不要。首饰店作银子。换八百文。此光得之于师者。至湖北莲化寺。讨一最苦之行单。(打煤炭。烧四十多人之开水。日夜不断。水须自挑。煤渣亦须自挑出。以尚未受戒。能令在。已算慈悲了。)次年四月。副寺回去。库头有病。和尚见光诚实。令照应库房。银钱帐算。和尚自了。光初出家。见杨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之对。并沙弥律言。盗用常住财物之报。心甚凛凛。凡整理糖食。手有粘及气味者。均不敢用口舌餂食。但以纸揩而已。杨岐灯盏者。杨岐方会禅师。在石霜圆会下作监院。夜间看经。自己另买油。不将常住油私用。宝寿生姜者。洞山自宝禅师。(宝寿乃其别号)在五祖师戒禅师会下作监院。五祖戒有寒病。当用生姜红糖熬膏。以备常服。侍者住库房求此二物。监院曰。常住公物。何可私用。拏钱来买。戒禅师即令持钱去买。且深契其人。后洞山住持缺人。有求戒禅师举所知者。戒云。买生姜汉可以。禅林宝训卷中。五十四五两页。有雪峰东山慧空禅师答余才茂进京会试求脚夫人力书。大意谓。我虽为住持。仍是一个穷禅和。此脚夫为出于常住。为出于空。出于常住。即为偷盗常住。出于空。则空一无所有。况阁下进京求功名。不宜于三宝中求。以致彼此获罪。即他寺有取者。亦应谢而莫取。方为前程之福耳。近世俗僧。多多以钱财用之于结交徒众俗家。光一生不愿结交。不收徒弟。不住寺庙。自光绪十九到普陀。作一吃饭之闲僧。(三十余年未任一职。只随众吃一饭。)印光二字。绝不书之于为人代劳之纸。故二十余年。很安乐。后因高鹤年绐去数篇零稿。登佛学丛报。尚不用印光之名。至民三五年后。被徐蔚如周孟由打听著。逐私为征搜。于京排印文钞。(民国七年)从此日见函札。直是专为人忙矣。逐至有谬听人言求皈依者。亦不过随从彼之信心而已。富者。光亦不求彼出功德。贫者。光又何能大为周济乎。光绪十二年进京。吾师亦无一文见赐。后以道业无进。故不敢奉书。至十七年圆寂。而诸师兄弟各行其志。故四十年来。于所出家之同门。无一字之信。与一文钱之物见寄。至于吾家。则光绪十八年。有同乡由京回家。敬奉一函。仰彼亲身送去。否则无法可寄。此时未有邮局。而且不在大路。(今虽有邮局。若无人承转。亦无法可寄。)次年来南。消息全不能通。至民十三年。一外甥闻人言。逐来山相访。始知家门已绝。
学佛之道
学佛之道、在于实行。若只张罗门面、不修实行、则亦只得门面之空名而已。既欲往生西方、自利利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上自父毋伯叔、以至兄弟姊妹、妻室儿女、及诸仆使、并及乡党邻里、亲戚朋友、凡一切相识之人、皆宜以如上所行为劝。若自己实行上事、人自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世出世间事、无一不以身为本者。若自不实行、而教人行者、唯上智之人、则可依从、只取其言之益、不计其人之能行与否。若非上智者、必腹诽背讥、反令造大口业。欲真利人、当事事尽已之分、则日用行为、皆含化人之机。久而久之、人自见信而依从之、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如来之道
如来之道、戒定慧而已。纵使万圣万佛、相继出世、亦不能稍变章程。了此,则自知见异思迁者、皆由心中无主、非受道法器之所致也。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仗自力、于若禅,若教,若律,若密中、得其指归、尚不容易、况由此证无生而了生死乎。净土法门、乃普令一切圣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了生脱死之最直捷,最圆顿、最简易,最玄妙之法门也。
五台山人皮鼓
牛皮为鼓。非特为作鼓始杀。须知牛被人杀。取其皮以为鼓。于作佛事时击之。于本牛有大利益。五台山之人皮鼓。乃一僧亏空常住钱财。置私产、死而为牛。即耕其田。至牛死。托梦于徒。令剥皮蒙鼓。送于文殊寺。上书其名与事。令作佛事击之。则其业可以速消。否则虽其田变沧海。业尚莫能消灭也。
不能读不能供经像处理方法
经像之不能读不能供者,固当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纸化。必须另设化器,严以防守,不令灰飞余处。以其灰取而装于极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净沙,或净石,俾入水则沉,不致漂于两岸。有过海者,到深处投之海中,或大江深处亦可。小沟小河,断不可投。如是行者,是为如法。若不加沙石,决定漂至两傍,仍成亵渎,其罪非小。而秽石秽砖,切不可用。
凡夫二病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是狂妄。二是愚痴。狂妄人。谓我本是佛。何须念佛。心净则土净。何须求生净土。此系执理而废事。其弊至拨无因果。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此人必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以善因而招恶果。诚可怜悯。愚痴人。谓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脱死。超凡人入圣。不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以烦恼惑业障蔽。故令即心本具的佛性功德。不能显现。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智慧人知是宝镜。愚人认为废物。佛悯众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的缘故。以最爱惜众生的本有佛性。恐其永远迷失。故令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亲证此本具佛性。尚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的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
更新于:9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