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教基础知识 / 慧祥法师:《金刚经》讲解第二讲

慧祥法师:《金刚经》讲解第二讲

分类:佛教基础知识

慧祥法师:《金刚经》讲解第二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校对:2008年03月27日

讲别:第二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今天是第二讲,继续跟大家研究《金刚经》。上次在第一讲时,已经跟大家讲解过经题了。但是,还未跟大家深入说明什么是“般若波罗蜜”,所以今天跟大家再深入探讨什么是“般若波罗蜜”。我依然是用问答的方式来讲经,也就是我自问自答,而您们看着,并深入观察、思维,善加了解、运用。上课的时间是两个小时。前一个小时,我打资料给大家看,后一个小时,让大家提问。

一、“般若波罗蜜”是什么意思?

答:“般若波罗蜜”是梵语prajna-paramita的音译。

二、梵语prajna-paramita是什么意思?

答:梵语中,pra是“事先”、“事前”之意。jna是“了解”、“知道”、“明白”之意。paramita是“过河到对岸”之意。因此,梵语prajna-paramita就是“事先了解、准备,以达到安全、有效、无后患地度过生死河流到达对岸。”

三、梵语的prajna-paramita除了音译为“般若波罗蜜”以外,还有其它的翻译词吗?

答:有。例如: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意译: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或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

四、“般若波罗蜜”跟一般所谓的“聪明”、“智慧”有什么差别呢?

答:想要了解“般若波罗蜜”跟一般所谓的“聪明”、“智慧”有什么差别,就要同时了解七个词的差别,才能说明清楚。

五、哪七个词呢?

答:(一)布施修福。(二)聪明。(三)知识。(四)技术。(五)智慧。(六)般若波罗蜜多。(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这“布施修福”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七个词,有差别吗?

答:当然有差别。我现在一一来说明。

(一)什么叫“布施修福”呢?

答:“布施修福”就是透过“财布施”或“法布施”或“无畏施”,而成就一切善报、一切功德。但是,有“布施修福”,就一定会有“聪明”吗?答案是:不一定的。

为什么有“布施修福”,还不一定能具有“聪明”呢?

答:因为还有犯戒的业障在。所以有人虽然“布施修福”,而其福报并不会往“聪明”发展。

问:如果有布施修福,犯怎么样的戒,会造成不能成就“聪明”呢?

答:如果有人布施修福,还是不能成就“聪明”,其相关的戒有很多,我今只是略说一、二。在此,我先定义一下“聪明”,再来深入说明。

(二)什么叫“聪明”?

答:耳聪(听得清楚)、目明(看得清楚)、记忆好,叫“聪明”。当一个人能布施修福,同时做了一些会造成“耳不聪、目不明、记忆减退”的事,则就是犯了戒,所以虽然布施修福,也不能成就“聪明”。例如:饮酒、吸毒、贪睡、贪食造成身体粗重昏沉(所谓:肚皮若硬硬,眼皮就松松)、不系念在前、不定心……等等。这些行为如果不戒掉,则会造成一个人纵然有福报,也聪明不起来。又纵然有福报,有聪明,也会慢慢地将聪明给弄没有的。因为这些行为都是会令记忆力减退,并且还会引发幻听、幻觉、幻视。所以不但不能变更聪明,而反而会有心理疾病的产生,所以要戒掉就会慢慢变好。

又如果有人“耳聪、目明、记忆好”。我们如何得知此人是因为“布施修福”来的呢?

答:如果一个人,天生就视力不好、听力不好、记忆力不好,这时,我们就知道,他是过去世没有布施修福,所以今生一出生就如此。反之亦然。

因此,可以得知天生视力、听力、记忆力都好的人,不会是这辈子修来的。当然就是过去世修来的。

又如果一个人出生时,视力、听力、记忆力都不算差,但是犯了刚刚所讲的戒时,也会造成“不聪明”。如果经学习、训练、转业因业缘,也能令我们的视力、听力、记忆力加强,而变好。

因此,可知后天视力、听力、记忆力从不好变好,则是现世个人的努力。而个人的努力,就是在修现世福、未来福。所以就能有所改善。

因此,综合来说,当我们能“布施修福”后,别以为如此就一定能具足“聪明”,还得要“持戒”。如此才能从“布施修福”而保持“聪明”。又,我们要知道,“先天的聪明”是从过去世的“布施修福”来的。但是,后天的“聪明”,是从“持戒”及训练“看得清楚、听得清楚、记得清楚”来的。

(三)什么叫“知识”呢?

答:“知识”就是如实知的认识。当我们对某一事物的现象及道理的“认识”不符合实际的现象及道理时,就叫“不如实知”,或叫“不如实”。当我们对某一事物的现象及道理的“认识”,是百分之一百符合于实际的现象及道理时,那就叫“如实知”或“如实”。

现在我们再来问一个问题:当一个人,具有“聪明”,也就是具有“听得清楚、看得清楚、记得清楚”,就一定能具有“知识(如实的认识)”吗?

答:不一定。因为,当一个人,具有“聪明”,也还得要“常如实看、常如实听、常如实问、常如实研究、常如实观照”,才能由“聪明”而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如实的知识(认识)”。否则,空有一身“聪明”而“不如实知”,则会造成“邪见”。因此,这时,我们就要知道,从“聪明”要发展到真地有“知识”,是要加上训练“如实知(观照)”,才能从“聪明”发展成“具如实的知识”的。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为了“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这《妙法莲华经》中所说的“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就是令众生成就“如实的知识”。

(四)什么叫“技术”呢?

答:技术就是技艺能力,也就是佛经中所说的“工巧”。

问:当一个人,有“布施修福”,有“聪明”,有“如实的知识”,就一定有“技术”吗?

答:不一定。为什么呢?例如:一个人,能“如实地研究”有关“中文打字”的“知识”,但是,如果这个人从来就不“练习”,则他也是不可能成就“打字高手”,也是不可能一分钟能输入100个中文字的。因此,我们要知道,纵然,我们具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也还得“多练习”,才能成就“技术”的。

(五)什么叫“智慧”呢?

答:“智慧”就是能在“安全、有效、无后患”下来解决问题,或成就所愿。

问:当一个人,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就一定具有能在“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方式下来解决问题,或成就所愿的“智慧”了吗?

答:不一定。例如:如果有一个人,对所有的锁,有如实的“知识”,也训练成就,有开锁的“技术”,但是他竟然用这个“技术”,来做坏事,偷东西,结果还被捉到,而进监狱。这时没有人会说他是有“智慧”的,顶多说,他是技术很好,智慧不足。

又,如果有一个人对所有的锁有如实的“知识”,也训练成就开锁的“技术”,但是他竟然用这个“技术”来做坏事,偷东西,虽然没有被捉,没有进监狱,这时业力的因缘法中,还是要还的。这时有智慧者不会说这小偷是有智慧的,因为他会招恶报,因此,我们就要知道,从“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要发展到具有“智慧”,还得要“了解缘起法”,才能正确地在“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方式下来解决问题,成就所愿。

(六)什么叫“般若波罗蜜”?

答:“般若波罗蜜”就是“运用事先了解的智慧,以便能安全、有效、无后患地度过生死轮回的河流,到达解脱三界轮回的对岸。”

问:当一个人具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智慧”,就一定能解决三界的轮回吗?

答:不一定。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具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智慧”,但不曾将所修功德发愿回向解脱三界轮回,也就是不曾“发出离心”,则其未来的发展,则还不会趣向解脱三界轮回。

又,如果一个人具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智慧”,同时也发了“出离心”,但是实际上并未具足“出离行”,则也不会真正成就解脱三界轮回。因此,我们要知道,当一个人具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智慧”,还得要“发出离心,修出离行”,才能成就解脱三界轮回的“般若波罗蜜”。

(七)什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十个名号具足成就。

哪十个名号呢?就是:(一)如来(梵tathagata)。(二)应供(梵arhat)。(三)正遍知(梵samyak-sambuddha)。(四)明行足(梵vidya-carana-sampanna)。(五)善逝(梵sugata)。(六)世间解(梵lokavid)。(七)无上士(梵anuttara)。(八)调御丈夫(梵purusa-damya-sarathi)。(九)天人师(梵castadeva-manusyanam)。(十)佛(梵buddha)。(十一)世尊(梵bhagavat)。

问:为什么说十名号时,却列了十一个名号呢?

答:例如:当称为释迦佛时,则“佛”为通称时,则具足其余十个名号才能叫作“无上正等正觉”;当称为释迦如来时,则“如来”是通称时,其余十个名号具足,才能称为“无上正等正觉”。

又,如“缘觉”又叫作“辟支佛”,虽然有“佛”名,而不具足成就其余十个名号,所以还不算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十名号其实还是在说十一个名号。也就是当其中一个名号成就时,还得成就另外十个名号,才算是“无上正等正觉”。

问:当一个人具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智慧、般若波罗蜜”时,就一定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并且十一个名号的功德全都具足成就吗?

答:不一定。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已能具足“般若波罗蜜”,因此而解决三界轮回,成就“阿罗汉”果位,或成就“辟支佛”果位,也还不一定能成就“十一名号具足”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为什么呢?例如:《解深密经》云:“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众苦,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当坐道场,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若回向菩提声闻种性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菩萨。”由经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一向趣寂的人,纵然解脱了,也还不一定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如果“回向菩提”,也就可以称为“菩萨”了。

从这儿,我们就知道,如果有人只成就“布施修福,乃至般若波罗蜜”,而没有“回向无上菩提”,则还是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因此,还得“发菩提心”。

又,有“发菩提心”的人,就一定能成就无上菩提了吗?也还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发菩提心的人,其菩提心还得坚持到成就十一个名号具足时,才真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中间退转了,则不能成就无上菩提。

当我们了解以上七个词后,再回头来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清楚了。我们要运用“般若波罗蜜”法门,来坚固我们的“菩提心愿”,令这“菩提心愿”坚固不退转,就如同“金刚”一样,不会被任何世间的一切所破坏。因此,才能真正地趣向无上菩提,如此,终有一天,就会真地成就无上菩提。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更新于:7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