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库 / 禅学三书序言

禅学三书序言

分类:佛学文库

◎ 方立天

禅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其特殊的内涵与神韵,历来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这种研究日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二十世纪的禅宗研究以文献学、历史学的方法为主出现了《楞伽宗考》《禅宗与中国文化》 《中国禅宗通史》等许多著作,成果喜人。在禅宗研究中还是留下了一些未曾涉足或涉足较浅的领域,等待禅宗研究的学者进一步调适视角、填补空白。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为禅宗研究百花园增添了春色。吴言生曾师从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攻读学位期间,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积累,决定将禅诗作为研究方向。经由勤奋写作,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禅诗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禅宗思想渊源、哲学象征、诗歌境界等作专门的研究。2000年6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宗教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佛学、诗学的研究工作,对《禅诗研究》作了较大增补,形成了禅学三书《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禅宗诗歌有数万首之多,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存。现有的禅诗研究多集中在文人创作的有禅意的诗歌,或是禅宗与诗歌的关系方面,而对禅宗诗歌本身则较少涉及。禅学三书在禅诗研究上有所突破,以禅宗诗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理性与悟性并重的思路,在研究方法、内容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从而弥补了较少从禅宗思想渊源上研究禅诗、较少从禅宗哲学象征角度研究禅诗、较少从禅宗诗歌本身研究禅诗的不足。《禅宗诗歌境界》所探讨的禅宗诗歌指广义的禅宗诗歌,包括禅僧上堂说法时大量运用的偈语。与纯文学性的诗歌不同,禅宗诗歌的着眼点不在于文字的华美、技巧的娴熟,而在其内蕴的丰厚,因此作者的着眼点也放在这里。作者指出,禅宗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彻见心性的本源,也就是说,体会本来面目,是禅宗诗歌境界的起点。该书首先探讨了本来面目的内涵,并分析了青原惟信禅师见山三阶段的禅语所表达的禅宗审美感悟机制,在此基础上对五家七宗禅诗进行了具体分析,对禅宗诗歌审美境界进行了总结。书后所附的《近百年禅诗研究论文要目》,反映了近百年来禅诗研究的轮廓,为有兴趣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同道提供了珍贵的线索。禅宗哲学是诗化哲学,往往借助诗歌以鲜明可感的形象来表征 不可说的本心。《禅宗哲学象征》选取公案与颂古的合璧《碧岩录》进行分类研究,分析了大量的禅宗语言,探究公案的意旨,分析颂古的禅悟内涵、运思特点、取象方式、美感质性,阐释公案、颂古等对禅宗哲学的象征。该书从禅宗语言的诗喻性切入,阐释了禅宗哲学喻象的独特意义,为禅宗研究作出了有益的探讨和尝试。禅宗哲学象征,表征着禅宗思想。而要全面深入了解禅宗思想,又必须要追溯其渊源。《禅宗思想渊源》具体地论析了佛经对禅宗思想的影响。这些经典有《楞伽经》、《起信论》、《心经》、《金刚经》、《楞严经》、《维摩经》、《华严经》、《法华经》、《圆觉经》、《涅槃经》等。该书指出,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如来藏思想、揭示本心迷失缘由的唯识思想、以遣除扫荡之不二法门为特色的般若思想、强调事事无碍的华严圆融思想,对禅宗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禅学三书的内容各有所重,却是逻辑地紧密联系着的,因为佛教思想、禅韵、诗情向来就是一而三,三而一的。《禅宗的思想渊源》对禅宗诗歌予以关注,分析了大量的禅宗诗歌,力求说明大乘佛典是怎样经由禅宗的创造性继承,转化为灵动通脱的禅学感悟;《禅宗哲学象征》对受大乘经典影响的象征意象的溯源、对雪窦颂古百则的条分缕析,体现了作者在品评禅韵时,对佛教思想、诗情的充分关注;《禅宗诗歌境界》是建立在对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同样体现着佛教思想、禅韵、诗情圆融一体的特征。三书形成了各自独立,又涵容互摄的阐释系统,体现了作者缜密的思路和严谨的学风。我以为禅学三书有以下一些较为显著的特色:一、理性分析与悟性透入并重,文学与哲学圆融禅学三书作者在研究禅宗思想、哲学、诗歌时,采取了理性与悟性 并重的方法,来观照和研究禅宗思想、哲学、诗歌,较好地适应了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作者主张以檐前雨滴的檐前雨滴在听檐前雨滴,而此时所听到的檐前雨滴声就是自己,会有好像变成雨滴的感觉。不知道是自己滴落下来,还是雨水滴落下来,这种物我一如的直觉体验,来研究禅宗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者又强调,必须与研究对象保持适度的距离,以求得价值的中立与结论的客观。因此,作者在尽量吻合、尊重禅宗话语的前提下,借助于中西方哲学、美学、科学话语来阐释禅宗思想、哲学、诗歌。如借助庄子的混沌、现象学的本源性状态作为本来面目的参照,借助现代天体物理学、相对论作为禅宗时空圆融境的参照,借助审美距离说作为禅宗现量境的参照,反映了作者思维的活跃和视野的开阔。这种理性与悟性并重,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方法,对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的研究,无疑是比较切合研究对象的双刃剑。由于禅学三书理性与悟性并重,形成了将文学与哲学打通、诗情与禅韵圆融的特色。中国禅宗往往运用文学手法来表现其人生感悟、精神境界,因此有人说,透过文学而表达佛法的最高的境界就是禅。在文学与艺术的意境中领悟深刻的哲学思想,正是禅宗追求的智慧精髓。作者以较强的哲学领悟力与较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的结合,努力使禅宗研究在文学与哲学之间达到沟通与融合,这是值得称道的方向。二、重视对禅宗思想、哲学、诗歌主要文本的研究作者重视对禅宗思想、哲学、诗歌主要文本的研究思路,在禅学三书中有明显的体现。作者重视对禅宗诗歌主要文本的研究,分析和解读了大量禅宗诗歌。此外,作者还重视对禅宗思想、禅宗哲学的主要文本的研究。其一,重视对禅宗思想的主要文本的研究。禅宗对大乘佛教精华广为汲取,于上堂说法、机锋应对之际,时时揭举大乘经典的话头。考察禅僧著述,可以发现,《楞伽师资记》、《坛经》、《顿悟入道要门论》、《禅源诸诠集都序》、《万善同归集》、《注心赋》等很多著作都大量引用了佛教经典。延寿编集《宗镜录》100卷,更是禅宗史上融汇禅教的鸿篇巨制。该书征引了大乘经典120种,诸祖语录120种,贤圣文集60种,使之相互映衬。要准确地理解禅宗思想,离不开唯识、如来藏、般若和华严诸经典。作者重视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文本,即大乘佛教经典文本,以及它在禅宗语境中的运用,从而有助于理清禅宗思想渊源问题。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禅宗思想是以儒家文化为背景创立的,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禅宗思想是以道家文化为背景创立的,该书则以翔实的资料,揭示了禅宗思想受大乘佛教经典影响的事实。这对繁荣禅宗的全面研究,促进学术争鸣,是有积极意义的。其二,重视对禅宗哲学象征的主要文本的研究。禅宗哲学,以解构为主,用的是减法,通过对思维定势的消解,对情尘意垢的遣除,以彻见真如本心。然而,当作者漫步禅林,透越银山铁壁般的公案,欣赏新奇瑰美的意象,涵咏睿智灵动的禅诗,却惊奇地发现,构成禅宗哲学内涵的公案、颂古、意象,在电光石火中闪烁着理性深沉,在睿智险峭中流宕着通脱圆润,体现了哲思与诗情水乳交融的审美最高境界。根据对禅宗哲学象征重要文本的分析,作者认为,无意于建构的禅宗,通过一系列的哲学象征,实实在在地建构起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禅宗在表达不可说的本心时,采取的不是定势语言,而是诗意的象征,由此形成禅宗表征本心的特殊的能指。从破译诗学意象入手来阐释禅宗哲学象征内蕴,也是研究禅宗哲学的一种方法。三、尝试建立较为完整的阐释体系禅学三书中,对研究对象的融入式体证,与适应研究对象的阐释体系是并行不悖的。对本心、本来面目的追寻,是禅宗的终极关怀,也是禅学三书一以贯之的主线。在此基础上,作者根据对禅宗思想的理解,认为禅宗思想体系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 本心论:揭示本心澄明、觉悟、圆满、超越的内涵与质性。迷失论:揭示本心扰动、不觉、缺憾、执着的状况及缘由。开悟论:揭示超越分别执着以重现清净本心的方法与途径。境界论:揭示明心见性回归本心时的禅悟体验与精神境界。 其中,关于境界论,作者又认为有四个主要类型:一切现成的现量境,能所俱泯的直觉境,涵容互摄的圆融境,随缘任运的日用境。这是从哲学内蕴的角度对境界论的表述,从诗学象征的角度对境界论的表述则是:触目菩提的现量境,水月相忘的直觉境,珠光交映的圆融境,饥餐困眠的日用境。对禅宗思想体系的每一层面,作者又分别使用三组话语材料来加以阐说:大乘佛教经典话语、禅宗哲学象征话语、禅宗诗歌境界话语。本心、迷失、 开悟、境界基本上囊括了佛教禅宗的要义。对境界论的四个主要类型,作者也以翔实的材料和客观的分析,说明各自的侧重点及其内在的关联。这样就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圆融互摄的阐释话语体系,开放而缜密。由上可见,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有着较强的开拓性、新创性,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是近年禅宗研究著作中令人耳目一新、不可多得的好书。

摘自《禅宗思想渊源》

更新于:9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