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的当时是「究竟成佛」而不是只有「了脱生死」而已
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的当时是「究竟成佛」而不是只有「了脱生死」而已
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的当时是「究竟成佛」而不是只有「了脱生死」而已
初学的人皈依佛后,首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释迦牟尼佛传,但是现代的「释迦传记」有多种版本。有不具备宗教情操的学者写的「释迦传记」。有否定大乘佛经而依南传经论编写的「释迦传记」,又有其他版本的「释迦传记」。如果初学之人在看「释迦传记」时,选读到「学者」或者「南传行者」写的「释迦传」,就会对「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古印度的身分」产生误导。因为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古印度的当时是「成佛」而不是仅仅像我们一样以实质的凡夫身分,才出世在古印度的当世,才开始出家、修行、走向了脱生死之路。这在许多「大众传播媒体上」,如「电视台上」,已经产生很多「误导」。而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古印度到底是成佛还是只是以凡夫身分修行,当世之中才了脱生死呢?这已经牵涉到「佛教经典结集的问题」等对「大乘佛法」与「小乘佛经」到底是不是佛说的「辨正问题」,(在此不谈,详见笔者所着「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一书,本网有刊登)。
因为现在不少「出家二众」及许多「在家居士」对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的当时身分到底是「成佛」还是只是如凡夫身分般地修行、当生才了脱生死的大问题,已经受到「学术研究」的影响,没有「共识」,不像以前皆依「大乘经典」所说「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是「示现成佛」。这些对「佛的身分」的「认定」与「看法改变」,已经从各种佛书及「传播媒体中」产生很多的误传,影响初学者对释迦牟尼佛「德行」的认识形成非常严重的误导。
因为释迦牟尼佛到底在古印度的当时是「成佛」还是「只有在当世之中才了脱生死」,已经牵涉「成佛之道」──大乘经典中所说「菩萨修行内涵」是否可以成立的大问题,初学者不可等闲视之!如果只将「释迦牟尼佛」当做是一个「凡夫俗子」在古印度的当时才出家、修行、了脱生死,当你再接触有关「舆论媒体」及「佛教电视弘法」传播「佛陀」的修行内涵及「原始佛教」所辩称的「历史上人间的佛陀」对「释迦牟尼佛」的身分「定位」为「凡夫俗子」后,那么你离「佛陀」真正的「德行」──「成佛之道」的修证内涵──菩萨修行次第的内容──六度波罗蜜的「真实义」就万分遥远了。因为最初学佛时「佛道」的「正知正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最初学佛时对于佛道的正知正见很正确,就可以少走很多冤旺路。所以初学者应该重视「初入佛门时」对「佛陀」身分认定的大问题。
上一篇:闻思修行 利益众生
下一篇:地藏经注释: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快诵40秒
大悲咒是一部大智慧的咒文,它对众生的影响力非常大,经常诵大悲咒对我们自身有很大益处。在诵大悲咒时,诵的时间是没有限制的,所以有的人想知道大悲咒快诵40秒好吗?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方面的相关内容吧!在诵大..
大悲咒经典 2025-04-05 -
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
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管面对什么外境,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一个非常乐观、非常积极、非常可行的人生观。比总是在客观环境里去找原因,这显然是更加积极,而不是消极;更加主动而不是被动;更加有希望而不是无奈..
五福临门 2025-04-05 -
可以听地藏经入睡吗
《地藏经》是非常经典的经文,也是很多学佛的人喜欢的经文,我们修持《地藏经》是不分时间的,只要是我们想要学习《地藏经》,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都是可以修持《地藏经》全文的。所以听《地藏经》入睡当然是没有问..
地藏经经典 2025-04-05 -
法藏法师:看见失败的价值
法藏法师:看见失败的价值看见失败的价值西方有一句谚语:「失败的人,没有资格悲伤」。因为失败已经发生,继续悲伤只是浪费精神力量!应该做的是:反省、检讨失败的原因。这就是佛教对解脱的概念。要学会如何〝谦卑..
法藏法师 2025-04-05 -
法藏法师:事在人为
法藏法师:事在人为事在人为每一件事情的成功或者失败,不会只有你单一的力量而已!每一件事情的好或坏,也绝对不会永远一成不变!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无常,以及变动的因缘。然而这一切并不是冥冥中的定数,都是随..
法藏法师 2025-04-05 -
因赞叹佛的功德,法师生生世世口出妙香
因赞叹佛的功德,法师生生世世口出妙香你经常赞扬别人吗?你是否觉得赞扬和鼓励是自己进步不可缺少的动力?对佛的赞颂不仅可以使大众坚定修行的信心,对自己也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阿输迦王。虽然国..
金玉良言 2025-04-05 -
法藏法师:念佛求生净土较容易成就
法藏法师:念佛求生净土较容易成就念佛求生净土较容易成就对大部份的人而言,「求往生净土」比求大彻大悟容易成就!一个从来都没有听过佛法的人,乃至到临终的时候,地狱相都现前了,只要遇到一个跟他很有缘的修行人..
法藏法师 2025-04-05 -
法藏法师:智慧与慈悲
法藏法师:智慧与慈悲智慧与慈悲阿罗汉只得偏空的智慧,所以他不能发展出同体的大悲,偏空的智慧能够了生死,但是不足以成佛,这是小乘的基本意义。所以阿罗汉与佛的差别不只是慈悲的差别而已,其实在本质上是智慧的..
法藏法师 2025-04-05 -
受持五戒,它有两层含义
受持五戒,它有两层含义我们前面讲义大科,讲到五戒的法门。受持五戒,它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如果你修圣道门,从圣道门的角度,我们受持五戒,可以保证来生不堕恶道,能够保住人身。这个是从圣道门的角度,你可以继..
禅宗文化 2025-04-05 -
法藏法师:如何能至心念佛
法藏法师:如何能至心念佛如何能至心念佛心不虚伪、不怀疑、不朝三暮四,至诚恳切、不动不转到极致,就有「至心」的法味现前。一个人的善是不可思议的大一个人的善是不可思议的大,释尊的善就是由人所修而来,竟然能..
法藏法师 2025-04-05 -
在人情中从容悠游
在人情中从容悠游常听人言做事难,做人更难。然而身为学佛的人,除了自己从中体会法喜,若能多一分慈悲与智慧对待人事,则能为围绕身边的人际网络理出清明与自在的开阔空间。生活在世间,无论愿不愿意、喜不喜欢,总..
佛学基本知识 2025-04-05 -
楚圆慈明
楚圆慈明(986--1039),宋代禅师。全州清湘人,俗姓李。少为书生,22岁回心向道,依湘山隐静寺出家。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闻汾阳道望,遂往参礼,尽得法要。后仗策游方,寻师访道,谒神鼎,神鼎大加赞赏,由是名声大振。历住石..
禅宗公案 2025-04-05 -
受持五戒都有哪些含义
受持五戒都有哪些含义我们前面讲义大科,讲到五戒的法门。受持五戒的两层意思:第一个,如果你修圣道门,从圣道门的角度,我们受持五戒,可以保证来生不堕恶道,能够保住人身。这个是从圣道门的角度,你可以继续以人..
禅宗文化 2025-04-05 -
宣化上人:彼此互相残杀,互相食噉,所以这碗肉羹的冤恨深似海。
试听一听半夜屠场里,猪嚎、羊哭、牛哭,求救命的声音,你就知道战争的劫运是从何处来的。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试听屠门夜半声。从古以来我们人都愿意牺牲他人,来利益自己;甘愿杀他人的..
宣化上人 2025-04-05 -
贤崇法师:生活处处皆学问,人生时时需修行
下午就简单跟大家分享几点我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方面。相对于学习来讲,我觉得我们人生更需要的是修行。修行就是如何把知道的、懂得的东西落实到行动当中,这样的一种修行可能暂时不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帮助,但是只要我们..
汉传人物 2025-04-05 -
受持《佛说十吉祥经》功德非常大!
受持《佛说十吉祥经》功德非常大!善男女求佛道的人,闻佛名号受持读诵,疾速得不退转!有部殊胜无比的法宝,名:《佛说十吉祥经》!善男女求佛道的人,闻名号受持,读诵,疾速得不退转。如果用恒边沙刹满中七宝持用布..
禅宗文化 2025-04-05 -
宣化上人:地藏菩萨有这种的威神力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若男若女若龙神。报尽应当堕恶道。至心归依大士身。寿命转增除罪障。“尔时世尊而说偈言”:当尔之时,世尊又怕一般人听不清..
宣化上人 2025-04-05 -
欲死去时如何?
待制潘良贵居士,何山佛灯守珣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义荣,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北宋徽宗靖康元年,因直言上谏,被同僚指为狂率,而遭贬。南宋高宗在位时,被召为左司谏,复以龙图阁身份知严州,后又为中书舍人、徽猷阁..
禅宗公案 2025-04-05 -
仁清法师:可以在家诵地藏经吗-
仁清法师:可以在家诵地藏经吗?居士:师父我也有个问题,原来诵地藏经的有的居士说在家诵不好,容易招些不好的东西,只能在寺院诵,所以说不敢了。答:假如说,你真这样认为。刚才这个,我来解释一下,刚才这个居士..
佛学常识 2025-04-05 -
21世纪和佛教放生护生的理念
21世纪和佛教放生护生的理念在21世纪,佛教放生护生的理念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特殊而积极的意义。提倡佛教放生护生的理念,有利于人心向善,抑制杀戮和恐怖主义,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建立和平、和谐的社会;有利..
放生心得 2025-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