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汉传人物 / 成观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三

成观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三

分类:汉传人物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三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沙门释成观撰注

一切佛语心品之三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

【注释】

意生身分别通相:分别,即差别。通共通。此即别相与通相。前面虽然有提到,由修行者之四种大方便,而能入住八地,得意生身,但并未说意生身有几种差别,现在于共通的意生身相中,再分出三种差别,令知而趋于上乘。

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入三昧而乐正受所成之意生身。此为初地到五地所得。因前面经上说,初地即入大乘照明三昧,所以能得正受之乐,而成意生身。

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如实觉知诸法自性所成之意生身。此为,六、七、八地所得。

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种类俱生,为随顺众生之种类,而与其俱生。无行作,即无作行。谓虽随类现形,然亦无有作意,如摩尼宝珠,不作分别,如是所成之意生身,谓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此为九地、十地及佛地所得者。

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以上皆为修行者悟了觉知,入于初地后,一步步上上增进之行相,渐次而证得此三种意生身。

【义贯】本节从略。

【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注释】

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这里经文只提第三、第四、第五地,而省略了初地、二地。因为这第一种意生身,根据上面经文,是初地就开始有的。同样的,第二种意生身,下面经文中,也省略了前面两地,只提第八地。

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种种自心即前七识。心海,即第八识。

起浪识相不生:由于前七识之种种心不生,所以如海水因风而起浪之诸识相便无从生起。

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了知自心现之六尘境界,其性皆非有实自性。

【义贯】

大慧,云何为入于三昧而乐正受所成之意生身?谓从初地起,历经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地,以入于三昧而乐正受故,由定力所持,得令前七识之种种自心现妄想寂静不动而安住于第八藏识心海之中,是故如海水因风起浪之诸识相浪皆不生起,了知自心现之六尘等一切境界其性皆非有自性,是名为入于三昧而乐正受所成就之意生身。

【诠论】

第一种意生身,为以定力为主因,亦即是定增上。自种种自心以下,谓菩萨证空,不同于二乘心生味著,而为相风所动,所以说是安住心海。且菩萨证此,虽以定力为主,然亦不舍于方便慧,以此慧为辅,故以三昧正受乐中,亦能了了知一切境界唯是自心所现无有自性,所以不至于如二乘之味者而沉空滞寂。

【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注释】

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谓菩萨从第六地起,至第八地中,以自觉正智观察觉了如幻等一切诸法,悉无所有,自性空寂。

身心转变:因而令身心转变,转粗为细,变染为净。

无量相、力自在、明:以无量之妙色相、神通力自在、及三明等功德,庄严如幻三昧,而聚成法身,即是意生身。

如妙华庄严:如以妙华庄严其体。

迅疾如意:此意生身之来去,其速迅疾,犹如心意。

犹如幻、梦、水月、镜像:然其体及其起灭,则犹如幻化、如梦中事、如水中月、如镜中像,离于有无,唯心所现。

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此意生身,虽非四大之能造,亦非其所造,亦即,其中不见有四大之能造所造可得。然亦如四大之能造所造,而令一切色相、种种四肢、身分,皆得具足,且庄严相好。身分,即身躯。

随入一切佛刹大众:以此如幻所造色相,随顺而普入于一切诸佛刹土大众之中,利乐度脱有情。

通达自性法故:以通达觉了自性法,了法无性故,故能作如是变化利益之事。

【义贯】

大慧,云何为如实觉知诸法自性性所成之意生身?谓菩萨摩诃萨从第六地起,至第八地中,以自觉智观察觉了如幻等一切诸法,实悉无所有,自性空寂,唯心妄现,因而身心转变,转粗为细,变染为净,便得如幻三昧,及其余三昧门,而以无量之妙色相、神通力自在、三明等功德庄严如幻三昧,聚成法性身,如以妙华庄严其体,而成意生身。此意生身之来去,其速迅疾犹如心意,然其体及其起灭,则犹如幻化、如梦中事、如水中月、如镜中像,离于有无,唯心所现,虽非四大之能造,亦非其所造,然亦如四大之能造所造相似,而令一切色相、种种支体身分,皆得具足庄严。菩萨摩诃萨即以此如幻所造之相,随应而普入于一切诸佛刹土大众之中,利乐度脱有情。菩萨摩诃萨以通达觉了自性法,了法无性故,故能作如是自在变化利益之事,是名为如实觉知诸法自性性所得之意生身。

【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注释】

觉一切佛法:觉了一切诸佛所证之法。此为自九地以上之所行境界。

缘自得乐相:缘自内心所证真如,得自觉圣智乐之行相。以证真如,故能全体起用,现无量种类身,教化利益,而了无作意。

【义贯】

大慧,云何为随顺众生种类而与其俱生然亦无行无作之意生身?所谓自九地以上,觉了一切诸佛所证之法,而缘自心内证真如,得自觉圣智乐之行相,以证真如体,故能起真如用,现无量种类身,如摩尼宝珠,教化利益,而了无作意,是名为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大慧,汝等于彼三种意生身之行相,皆须善观察觉了,俾能自利利他,应当如是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非我乘大乘,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有境界。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生身,自在华庄严。】

【注释】

非我乘大乘:大乘,此指一佛乘,以佛乘在诸乘中为最大,能度脱无量众生,故名为大。此谓:非我所乘者而有大乘之名,以诸法离名故。

非说亦非字:一切佛法非有言说,亦非文字,以法离文字,离能说所说故。

非谛非解脱:谛,真谛,相对于妄而言。而我所证者,非真谛,亦非解脱,以法无真妄,无缚无脱。如是才是真正的究竟真谛,也才是真正的无上解脱。以上三句为颂佛所自证者,离一切相。

非无有境界:虽离一切相,然而也不是没有于一切法得自在、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之上妙境界。亦即非离一切相便落断灭。相反的,是离一切相即得一切自在无碍。以上为颂佛所自证自行境,下面四句,则为佛教导众生以三乘之行法,亦得渐次逮得如来自在法身。

然乘摩诃衍:然诸菩萨若随顺佛所教而乘摩诃衍之种种上妙法门,亦得渐次证得自在法身。摩诃衍,即大乘。

三摩提自在:三摩提,即三昧。此句为颂第一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菩萨以入三摩提,而能得第一种神通自在法身之意生身。

种种意生身:此句为颂第三种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自在华庄严:此句为颂第二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以上三句为颂菩萨摩诃萨依佛所教之三乘妙法,亦可得种种上妙法身意生身,乃至得与如来无二之自觉圣智、无量自在之法身。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我:所乘者而有大乘之名,以诸法离名故;一切佛法非有言说,亦非文字,以法离文字,离能说所说。我所证者非谛亦非解脱,以法无真妄,无缚无脱。我所证者,虽离一切相,而亦非无有于一切法得自在,真常、真我、真净、真乐之上妙境界。

然诸菩萨摩诃萨若依佛所教,而乘摩诃衍(大乘)之种种妙法门,亦当得种种自在法身:如菩萨入三摩提,便能得第一种神通自在法身之意生身。乃至最终亦可得第三种与佛无异之种种随类现形、了无作意之意生身。于其中间,亦可得以种种功德法身自在之华所庄严之第二种意生身。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所谓杀父、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恶心出佛身血。】

【注释】

五无间业:即五逆罪,以此五逆罪业,定当得无间地狱之果报,故称五无间业。

无择地狱:即无间地狱之古译。以造无间业之人,不论何人,冥官皆押收之于无间地狱,没有简择,故称无择。

破坏众僧:僧和合之义。此即是破坏众僧之和合。众僧和合若坏,即不能修道得解脱,自利利他,故此罪极重。

恶心出佛身血:此以事言,则指提婆达多恶心欲害佛,使力士推山上大石欲压佛,护法金刚以金刚杵碎此大石为粉末,唯有一小石落下,中佛脚指出血。提婆达多因此而以父母所生身堕于无间地狱。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若男子或女人,行五种无间业,亦有不入于无择地狱(无间地狱)者。世尊,云何而说男子或女人若行五无间业,却有不入于无择地狱者?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解说。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云何为五无间业?所谓杀父、杀母、及杀害阿罗汉、破坏众僧之和合、恶心出佛身血。

【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生,贪喜俱,如缘母立。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断二根本,名害父母。】

【注释】

谓爱更受生:谓贪爱为众生之母,以有此贪爱故,而更受后生。此为润业烦恼。

贪喜俱:与未来之贪喜等情执并俱。贪喜二者,即代表贪瞋痴慢疑妒、悲喜苦恼等情。

如缘母立:谓众生因爱而受生,如子之缘母而立。立,即是生。故谓爱为众生之母。缘,因也。

无明为父:此为发业无明。

生入处聚落:以无明故,而生于六入、十二处之空聚落中。

断二根本,名害父母:若断爱与无明此二能生众生之根本,而不再受生,名为杀害父母。

【义贯】

大慧,云何为众生之母?谓爱为众生母,以有此爱故,而更受后生,故众生恒与贪、喜等情执并俱。众生之因爱受生,如子之缘母而立(因母而生)。

何者为众生之父?无明为众生之父,以无明故,而生于六入、十二处之空聚落中,若断尽爱与无明此二能生众生之根本,而不再受生,名为杀害自性生身父母。

【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究竟断,彼名害罗汉。】

【注释】

彼诸使不现:使,结使、烦恼。谓令彼诸结使皆不再现起。

如鼠毒发:视诸结使之怨毒,如鼠毒之发作,深可厌弃,而欲尽断之。

【义贯】

云何为杀阿罗汉?谓令彼诸结使皆不再现起,视诸结使犹如鼠毒之发作,深为厌憎,而欲尽断之,致令诸法皆究竟断灭,彼则名为杀害自性阿罗汉。

【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

【注释】

异相诸阴和合积聚:诸阴即五阴。异相,谓五阴皆各有其自相,且其自相皆互异。此谓:各各异相之五阴,以和合而得积聚成身心。

【义贯】

云何为破和合僧?谓各各异相之诸阴,以和合而得积聚成身心,若究竟断彼诸阴和合之相,即名为破自性和合僧众。

【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事者,名五无间,亦名无间等。】

【注释】

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七识身,即七识,身为众多义、积聚义,亦即复数之义,此谓:不能觉知一切外法之自相与共相,乃惟自心所现量之七识身所变现,并非他物。

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三解脱,即空、无相、无愿。无漏恶想,以其欲以三解脱之法门,恶杀诸识,令皆究竟断灭,达于无漏灭尽之境,故称为无漏恶想。七种识佛,七识而称为佛者,以诸识本净,皆为真如本体所现,故唯是佛。以自心妄想执著故,故见有染有净,有凡有圣,而染净凡圣实同一体,如水与波,当体即是,若离妄想,离能所取,即一切皆如,是故七识名佛。此即众生即佛义。是故本章言:爱与无明为众生自性父母、诸结使为自性罗汉、五阴和合之相为自性和合僧、七识身为自性佛身。是故欲求自性者,当于爱、无明、诸结使、五阴和合相、七识身中求,若离于是者,则自性不可得,罗汉、解脱、佛,皆不可得;质言之,若离于是,则一切法不可得。故知爱、无明、诸结使、五阴和合相、七识身于自性乃至佛果菩提有大恩德,故若欲究竟断彼等诸法,即为无间业。

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事者,名五无间:此五无间亦即为内五无间,以其皆为小乘行人,于自内身中断种种恩德、养育之根本,而不曾于自身外,实断他人命根等无间业,故称内五无间;亦称名字无间,以其并非于外实造,只其性质为在自内身扼杀种种根本,故与实造无间同名。以其只是内造,只有名字,故并不须受无间地狱之报。又,此内五无间,又称为出世法之无间业。

亦名无间等:名为得证无间道之种种解脱法。此句魏译作:无间者,名证如实法故。唐译作:若有作者,无间即得亲证实法。等,即种种义。

【义贯】

大慧,云何为出佛身血?谓不能觉知外一切诸法之自相与共相乃唯自心所现量之七识身所变现者,更无别法,以不了此故,而欲以三解脱之无漏劣恶之想,来究竟断灭彼七种识之佛,即名为以恶心欲杀佛而出自性佛身之血。若有男子、女人行此五种出世之无间事者,即名为内五无间业,亦名现证无间解脱等小乘出离法(证于实际)。

【诠论】

七种识在此佛说为七种识佛,意义非当(此处原文为当,疑为常之误,此处用常较合理。)常深远。若以究竟之意义言,则诸识本净,皆为真如之所现,故唯是佛,心佛众生平等无二;而小乘人以心执著染净分别过重故,必欲断彼诸识,此即犹如出佛身血。又,此但名出佛身血,而不名杀佛者,正如提婆达多,其本意为欲杀佛,然佛实非其所能杀,只能伤其足令出少许血。同理,小乘人,以其陋劣之智力,虽欲究竟断彼七识身,然七识身如佛身,非彼力所能断,仅能暂时强压制之,令不起而已,而彼小乘人即谓已断七识,实则未断,只如令足指出血,小伤而已。又,在此只提七识身,未说彼欲断八识身,以小乘人智力仅能及于七识,不得窥于八识之奥衍,并且七识尚不能断,何况八识,故但言欲究竟断彼七种识佛。再者,七种识即八识本体所现,亦即八识所起之用,体用一如,(若八识不断,七种不可能究竟断),故言七种识,即含八识之义,只是小乘人之智微小,不堪进窥八识,如前说。复次,佛名为觉,七识以各各能觉了自分之境界,故七识亦有觉义。若从更深的一层意义言之,则此七识之觉,实为不觉,以由不觉心动,故转本觉为七识;然而欲复本觉,须赖始觉,而始觉则在七识;是故,从本觉到不觉,从不觉到始觉,再从始觉回到本觉,其关键皆在前七识;然于究竟言之,则始觉、不觉、本觉与七识,实同一体,只是一转而已,而三世诸佛成佛之本,亦在此诸识之一转;然而所谓转者,但转其名,体实不动,故七识身实同佛身,为诸佛清净法身之所依,当然也是九法界众生之所共依,故十法界同此一体。因此若欲究竟断尽彼七识身,即犹如恶心出佛身血。而此所谓佛身者,非他,即自性佛之身也。

再者,小乘人所行之欲令诸法断灭的无间道业,与世间的无间业,同名为无间者,还有三层意义:第一,世间之五逆,为断一切恩德根本,其心大恶;而小乘人之取究竟断灭,在出世法来说,亦是大恶,以断佛种性故。第二,从因来看,世间五逆,与出世间五逆,其所依之因皆相似:凡夫之人,以依于凡夫四倒,而造五逆重罪,堕于无间地狱受苦;至于二乘人,则依于二乘之四倒,而造出世之五逆,因此不得佛果。第三,从果报来看,世间愚夫,造五逆罪,堕于地狱,长劫受苦无量;而小乘人造出世五逆,长劫醉寂灭酒,沉空不觉,不得证佛无量自在法身;以不觉故,即名为苦,彼小乘人反而无乐计乐,是故世间与出世间之五逆,果报亦相似。有此等种种因缘,故凡小所行之五逆,同名为五无间业。

【复次大慧,有外无间,今当演说,汝及余菩萨摩诃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堕愚痴。】

【注释】

有外无间:有外五无间业,即凡夫之五逆罪,此即实造之无间重罪。

于未来世,不堕愚痴:于未来世,教化众生,令不堕愚痴,而于佛所说法,不生疑惑,妄造诸业。因为佛在前明示出世间之五无间业时,说造此内五无间业,不堕无间地狱,反而证得小果之无间解脱;佛恐未来世愚痴众生,以为实造五逆亦可不堕无间地狱,故在此特别提出,令善分别内外两种无间业,名虽同,而义实不同,果报亦别,以一为世间,一为出世故。

【义贯】

复次大慧,尚有外五无间业,今当演说,令汝及其余菩萨摩诃萨闻是外五无间之义已,于未来世,教化众生,令不堕愚痴,而于佛所说生于疑惑,妄造诸业。

【云何五无间?谓先所说无间,若行此者,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

【注释】

谓先所说无间:谓为如我先前在他教中所说之实造五无间业。

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于三解脱门中之一一法,皆不能现证无间解脱等出离法。

【义贯】

云何为外五无间业?谓为如我先前于他教经中所广说之实造五无间业。若有人实行此外五无间业者,则于三解脱门中之一一法,皆不得现证实际,而得无间解脱等出离法。

【除此已,余化神力,现无间等,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为余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

【注释】

除此已:已,即以外。除此实造外五无间业之凡夫,必须受无间地狱报之外。

余化神力,现无间等:其余若是三乘圣人以所化之神力,而示现造作与无间业同等之恶业,则不受地狱报,以神力所化,非实造故。造外五无间业,而不须受地狱报者,有两种人:一者,是三乘贤圣及佛如来神力之所化者;二者,是觉了自心现量者。而觉了自心现量者,又有两种,一种是自能觉了,一种是依善知识所教而觉了。

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谓即声闻乘圣人所化之神力、菩萨所化神力、或如来所化神力。在此言声闻,即摄缘觉。

为余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如是等诸贤圣人神力所现,皆为令其余造作五无间重罪之凡夫,除疑悔过。如无厌足王,所杀者皆是化身,无有命根,为令实造者除疑悔过,所以不入地狱。除疑,疑者不信,以不信因缘果报不爽之理,故造无间重罪,若能于理不疑,深心信解,则不致妄造恶业。又,已造恶业之人,若于理仍不能信,则不能悔过,若不悔过,则其罪愈重,其所受果报愈大。若欲其悔过,以减轻其罪愆,乃至灭罪,必须先令其于理不疑、生信,方能忏悔所作,更不再造。

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为劝造五逆罪者发善心、菩提心,改往修来,以神通力作种种变化,而示现与其同造五无间等业,故不受无间地狱之报。

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然而凡夫人,则从来(一向)没有说造作五无间事业,而不必受无间地狱之报的。

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身财,身为内根身;财为外器界。此谓凡夫实造外五无间业者,必受无间地狱之报,除非是能自觉了一切法皆唯自心所现量,因而离于内根身、外器世间资财之种种妄想,并远离一切我与我所,及能所取。摄受,即摄取,亦即能所取。若能如是觉了,远离一切妄想者,则可不必受无间地狱之果报。

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谓若不能自悟自觉知者,则若有时得遇善知识,蒙其开导,顿发实相真智,顿悟罪性本空,而解脱了将再于其他趣中受生相续之妄想,因而顿断轮回之根本,故亦不堕无间地狱。余趣,其他趣,指恶趣,尤其是地狱趣(地狱道)。

【义贯】

除此实造外五无间业之凡夫,必须受无间地狱报已外(以外),其余若是圣人以所化之神力而示现造作外五无间等业者,则不受无间地狱之报,以神力所化,非实有造故。谓如声闻乘圣人所化之神力,菩萨所化之神力,或如来所变化之神力,如是等神力所现,皆为令其余造作五无间重罪者,除去对因果正理之疑,生于信心,而忏悔过咎,并为劝令彼等发善心、菩提心故,而以神通力,作种种变化,示现与其同造无间等业,是故不受无间地狱之报。然而凡夫人则无有一向实作五无间之事业,而能不得无间地狱等果报者;唯除一种人,即:能自觉了一切诸法唯是自心所现量,因而能离内根身、外器界资财之妄想执著,并离于一切法为我我所之执著,而了知无有能摄受及所摄受者,如是觉了之人,则能不受无间地狱之报。至若不能自觉悟者,或有时得遇善知识,蒙其开导,顿发实相真智,顿悟罪性本空,而解脱了将再于余恶趣中受生相续之妄想,因而顿断轮回之根本,故亦得不堕无间地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觉境识为佛,诸使为罗汉,阴集名为僧,无间次第断,谓是五无间,不入无择狱。】

【注释】

觉境识为佛:能知觉六境之诸识,则名为自性佛。诸识之觉与佛之究竟觉,体本不二。

阴集名为僧:五阴之和合积集,则名为自性之和合僧众;当此五阴身即是清净僧众。

无间次第断:若以无间道法次第令彼自性所现诸法皆究竟断灭。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贪爱名为众生生身之母,无明则为众生受生之父。能知觉六境之诸识则名为自性佛,诸结使是为自性罗汉。

五阴之和合积集名为自性清净僧众;若以无间道法次第令彼等诸法究竟断灭,即谓是造出世法之内五无间业;然以其系内造而非外造,故不入于凡夫之无择地狱受苦,但是却有断灭佛种之过咎。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之知觉。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我等宣说佛果位上之究竟知觉。世尊,何等是佛果位上之知觉?

【诠论】

这是问佛之果觉,以前面世尊说一乘道觉,名为一佛乘。既知一乘道觉之行相,然不知其果觉之境界为何,故有此问,以趋上进。

【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

【注释】

了知二障:二障,即烦恼障及所知障,亦名事障及理障。

离二种死:二种死,即分段与变异二种生死。唯佛证得无量自在法身,方得永离二死,寿命无量。

断二烦恼:烦恼在此之义为惑,亦即无明。二惑即俱生无明与分别无明。此二无明须至佛果位,方完全净除。

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声闻缘觉之人,若能回小向大,而证得此知觉之法者,亦得名为佛。

【义贯】

佛告大慧:如果觉了人与法二者皆实无有我,究竟了知烦恼及所知二种障实空,因而永离分段与变异二种生死,究竟断除俱生与分别二种无明烦恼,是名为佛果位上之究竟了知觉悟。声闻与缘觉之人,若能回小向大,而证得此究竟知觉之法者,亦得名为佛,是故三乘皆入一乘,以是因缘故,我说唯一佛乘,余者皆权设。

【诠论】

此为总答佛果位之知觉。《十地经论》亦有略同于此之开演:以根后二智,如真俗二谛,断烦恼所知二障,证菩提涅槃二果,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善了知人法二种无我,烦恼、所知二种障皆净,俱生及分别二种无明烦恼悉皆究竟断除,而永离分段及变异二种生死,是则名为佛之究竟知觉。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佛,及种种受生;我尔时作曼陀转轮圣王、六牙大象、及鹦鹉鸟、释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经说。】

【注释】

唱如是言:唱即宣说之义,以其在大众中高声宣说,故名唱。含无畏说之义。

我是过去一切佛:三世诸佛,道无不同,然觉知证果,也不无过去、未来、现在之别异,所以说:三世诸佛,云何世尊说我是过去一切诸佛?此为大慧问此之义。

及种种受生:及说种种本生受生之事。

曼陀转轮圣王:即顶生王。过去有王,名曰布杀陀王,王顶上忽生一疱,自疱生一子,此子长大后为金轮王,称顶生王。顶生金轮王既征服四天下,遂上忉利天,欲害帝释,取而代之,不成,还下于阎浮提,因病而死。顶生王者,即今之释迦佛也。事见《佛说顶生王经》。《涅槃经》卷十二亦说:顶生王欲害帝释,反败死之因缘。《仁王经》下卷说,顶生王来攻时,帝释设百座仁王会,而退顶生王军之事。

释提桓因:即忉利天主,亦名帝释,姓憍斯迦。

善眼仙人:仙人,即菩萨,或修道人。非道教所称之仙。

如是等百千生经说:如是等本生事,如百千本生经中所说。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众中宣唱如是之言:我是过去一切诸佛,及说种种本生受生之事,例如说:我于尔时作曼陀转轮圣王(顶生王),又作六牙大象、及鹦鹉鸟,并曾作释提桓因及善眼仙人(善眼菩萨),如是等佛本生事,如百千本生经中所说?

【诠论】

此为问佛的报、化二身,以显佛之果德,应用周遍。因为佛有法报化三身。法身佛性相常住。报身佛为历劫修行而成,过去一切佛即是问报佛为一、为多之义。种种受生下,即为问化佛身。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来供应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种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注释】

以四等故:等,平等。以依四种平等故。

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此为现在贤劫千佛的最先三尊,释迦牟尼佛为第四尊。

字等:字即名。同名为佛,故称名字平等。

语等:语平等。语,即法语之音声。诸佛法语之音声皆平等,皆具六十四种梵音,如下说。

法等:所说之法平等。

身等:所证之三身平等。

【义贯】

佛告大慧:以依四种平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宣唱如是言:我于尔时作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及迦叶佛等。云何为四种平等?谓一者,诸佛之名字平等;二者,诸佛之法语音声平等;三者,诸佛所说之法平等;四者,诸佛所证之三身平等。是名四种平等。以此四种平等故,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宣唱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诸佛等语。

【云何字等?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彼字自性,无有差别,是名字等。云何语等?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如是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迦陵频伽梵音声性。】

【注释】

若字称我为佛:若以名字称我为佛。

彼字亦称一切诸佛:彼佛字亦称一切诸佛。亦即:我名为佛,一切如来亦名为佛。

六十四种梵音:如来之音声,有六十四种殊妙之相。梵者,清净之义。《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七曰:一流泽声、二柔软声、三悦意声、四可乐声、五清净声、六离垢声、七明亮声、八甘美声、九乐闻声、十无劣声、十一圆具声、十二调顺声、十三无涩声、十四无恶声、十五善柔声、十六悦耳声、十七适身声、十八心生勇锐声、十九心喜声、二十悦乐声、二十一无热恼声、二十二如教令声、二十三善了知声、二十四分明声、二十五善爱声、二十六令生欢喜声、二十七使他如教令声、二十八令他善了知声、二十九如理声、三十利益声、三十一离重复过声、三十二如师子音声、三十三如龙音声、三十四如云雷吼声、三十五如龙王声、三十六如紧那罗妙歌声、三十七如迦陵频伽声、三十八如梵王声、三十九如共命鸟声、四十如帝释美妙声、四十一如振鼓声、四十二不高声、四十三不下声、四十四随入一切音声、四十五无缺减声、四十六无破坏声、四十七无染污声、四十八无希取声、四十九具足声、五十庄严声、五十一显示声、五十二圆满一切音声、五十三诸根适悦声、五十四无讥毁声、五十五无轻转声、五十六无动摇声、五十七随入一切众会声、五十八诸相具足声、五十九令众生心意惟喜声、六十说众生心行声、六十一入众生心喜声、六十二随众生信解声、六十三闻者无分量声、六十四众生不能思惟称量声。此为如来六十四种梵音的详说。而《密迹力士经》及《悉昙藏》,亦有略说:佛之梵音中,以八转声之相,具八梵音,相乘而成六十四种梵音。佛声之八转为体、业、具、为、从、属、依、呼。此八转声,一一各具有八德:调和、柔软、谛了、易解、无错谬、无雌小、广大、深远。八八共六十四声。非唯释迦一佛,一切诸佛亦然。

言语相生:谓六十四种梵音于佛说法之言语相中,自然出生。

迦陵频伽:鸟名,义译为好声、和雅、美音。《正法念处经》曰:山谷旷野,多有迦陵频伽,出妙声音,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

【义贯】

云何为诸佛之名称字号平等?谓若以名字称我为佛,彼名字亦称一切诸佛为佛;彼名字之自性,等无有差别,是名为名字平等。云何为佛语平等?谓我有六十四种梵音,于说法之言语相中自然出生;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如是具有六十四种梵音,于说法之言语相中,自然出生,无增无减,等无有差别,皆为如迦陵频伽之美妙梵音声性。

【云何身等?谓我与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除为调伏彼彼诸趣差别众生故,示现种种差别色身,是名身等。云何法等?谓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略说佛法无障碍智,是名四等。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注释】

色身相好:色身为报化身。相好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彼彼诸趣:彼彼,种种,各各。

三十七菩提分法:即三十七道品。言菩提分者,谓此诸法门,皆有菩提之一分,故名。

略说佛法无障碍智:此指佛之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及十八不共法。

【义贯】

云何为诸佛所证之身平等?谓我与一切诸佛之法身清净,及报化之色身皆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庄严无比,等无有差别,除为调伏彼彼(种种)诸趣差别之众生故,而示现种种差别之色身,是名为诸佛三身平等。

云何为诸佛所得之法平等?谓我及彼诸佛皆同证得三十七菩提分法,乃至大略而说则皆为证得于一切佛法无障碍之种种无上智慧,因此说诸佛所得之法平等。是名为四种平等。

依此四种平等,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宣唱如是言,谓我是过去迦叶佛及顶生王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迦叶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皆是我,以依此四种平等故,我为诸佛子作如是说。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

【注释】

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即从成佛至涅槃,中间不曾说过一字。

亦不已说、当说:当说,将说。即,三世皆无言说。

不说是佛说:不曾有所言说,方是佛说。以法离言说相,无有能说、所说。诸佛称此法性而说,故说而无说,若言有说,即落言说,得于能所,即非佛所证离一切性相、能所之真如本际。又,佛之所以示现有所说者,乃为示导一切众生,入于离言法性。是故佛之所说,皆为以言遣言,非为其中有言说量可得。善体此义,即了不说是佛说,言语道断之密旨。

【义贯】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以前所说:我从某夜证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当入于般涅槃,而于其中间,我乃至不曾说一字,亦不已说,亦不当说不落言说,方是佛说。

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以何因缘而说言:不说方是佛说?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说。】

【注释】

我因二法故:我因依二种法故。唐译作:依二密法故。

缘自得法:自得法,即如来自身内证之法,亦即如来自证境界,此为由修而得。

本住法:为法性本住之法,以一切法性亘古湛然常寂,无有变异,故本来如是清净、平等、不动,称为本住法。此非修而得,然不修亦不得入,此亦即法界性。

【义贯】

佛告大慧:我因依二种秘密法故,而作如是说。云何为此二种法?谓缘如来自内证得之法,及法性本住法,是名为二种秘密法。因依此二种法故,我如是说:不说方是佛说。

【诠论】

在此佛提出二种法,以答为什么说不说是佛说的原因。第一,由于证得缘自得法,此乃离言之道,本无有说,设使我若有说,说即是不说。第二,由于证得本住法,此法则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本有法身,无得无说,然如来之所以有所说,但是说其不可说之处,是亦说即不说。所以说不说是佛说。

【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字二趣。】

【注释】

缘自得法:即自证法。

无增无减:此即诸佛所证皆同,佛佛道同之义。

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以自内证得法之究竟境界,本离于言说。亦即,诸佛如来所证,乃为离念境界,离言法性,不可言说,无有能说所说。能所双泯,性相寂然。

离字二趣:字,文字。趣趣向,趣向一边。二趣指能诠所诠二边。离于文字之能诠所诠二边,是故冥然中道。

【义贯】

云何为缘自内证得之法?谓若彼诸如来所证得者,我亦同证得之,无增无减,佛佛道同,以缘自证得法之究竟境界,故离于能言说、所言说之妄想,及离于文字之能诠、所诠二种趣向(二边),而居于中道。

【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大慧,于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种种乐耶?答言:不也。佛告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界常住,亦复如是。是故说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注释】

本住法:谓法界及法身体性,本自常住,故称本住法。

谓古先圣道:谓古先圣所共证之道,常住不变。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如金银之坚刚等性,本自有之,常住不变,法界之性,常住不变,无增无减,亦复如是。

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同样的,不论如来出世与否,法界之性,亘古湛然常住,不动不坏,无有增损。第二个若字,是或之义。

如趣彼城道:趣通向之义。有如通向彼涅槃城之大道。

譬如士夫,行旷野中:士夫,人。旷野,比喻生死。譬如有人于生死旷野中。

见向古城平坦正道:见有通向涅槃古城之平坦正道。见,喻无师智。

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即随彼平坦正道而入于古城,受种种如意自在之乐。

【义贯】

云何为本自常住之法?谓古来先圣所共证,常住不变之道,称为本住法;如金银之坚刚等性,本自有之,非炼而得,恒常不变;法界之性常住不变,无有增损,亦复如是。若如来出兴于世,若不出世,一切法界性依然湛然常住,不变不坏,亦复如是。有如趣向通达彼涅槃城之大道,亘古不变;再譬如有士夫(人)行于生死旷野之中,若见彼通向涅槃古城之平坦正道,即随彼正道而入于古城中,受种种如意自在之乐。大慧,于汝意云何,彼人始作是大道,及城中之种种令人快乐之物耶?

大慧答言:不也。

佛告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所证之真如,乃法界亘古常住不变之性,亦复如是。是故说言:自我从某夜证得最正觉起,乃至将于某夜入于般涅槃为止,于其中间,我实不曾说一字,亦不已说、亦不当说。

【诠论】

本住法,即是性;自得法,即是修。性非修得,然非修亦不能得。因此古城及平坦正道,即本住法;入城受乐,即自得法,自证境界。虽则性、修一体,而有成道之事(亦即入城受乐),然真修者,必须悟性而妙修,修圆而证性,乃至修与性皆镕融一体,存泯无碍,即是契合佛所说之自得本住法身:契入本住法界之性。如是之性,即是离于一切言说妄想相之处。因此,佛常自住于不说之说的甚深境界,而以大悲,方便为众生开演、示导如是境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缘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自从我于某夜成道起,至于将来某夜当入大涅槃为止,于此二时中间(之四十九年),我都实一无所说。

由于证得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故我作如是说。彼一切

诸佛及与我,皆悉如是行(说而无说),无有差别。

【尔时大慧菩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有无有相,令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有无有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注释】

一切法有无有相:无有,即是无。此谓计著一切法为有或无之行相。因为前面佛说之自得法及本住法二者,皆离于有无;因此,若著有无,即不能契入,故有此问。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复请世尊:惟愿世尊为我等解说计著一切法为有及无有之行相,令我及其余诸菩萨摩诃萨得闻是已,远离此等有及无有相之计著,而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

【注释】

此世间依有二种:谓此世间人所依著者有二种恶见。

谓依有及无:谓依著于有见及无见。

堕性非性:性,有性。非性,非有性,即无性。谓因而堕于妄想计著诸法为有性或无性。

欲见:以深生乐者(根据本段义贯之文义,此处的者改为著较宜),而欲诸法如其所见,为实有如是二性,因而妄自建立种种妄法。

不离离相:离,出离,即解脱。谓于未出离处,而作出离相之妄想计著。此即计有无等性,如胜性、时、方、作者、神我等,为解脱出离,而实不离。

【义贯】

佛告大慧:此世间之人所依著者有二种恶见,谓依著有见及依著无见,因而堕于妄想计著诸法为有性或非有性,以深生乐著,而欲诸法为如其所见之实有、实无,甚至于不曾得证出离处,作出离相之妄想计著。

【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无因。】

【注释】

云何世间依有:云何为世间人所依著之有见?

谓有世间因缘生:有,即有种。谓以有为能生之种,以此为因缘,而世间之一切法生。

非不有:非不从有生。此句从反面,以否定的方式,来重加肯定上句的意思。此二句为计能生之种为实。

从有生,非无有生:谓一切诸法为实从有种生,而非从无有生。无有,即无,亦即无种。上面二句为计能生之有种为实,此二句则计所生之法为实有。且与前面二句相同,此二句之第一句为正面说,第二句为从反面说,以否定的方式来重加肯定前句之义。

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无因:彼执有种为能生,而作如是说者,等于是说世间一切诸法为从无因而生。为什么?因为,一者,以彼因不正,反成无因。二者,因为彼所执之有,其实无有,但是自心妄现;是故计著有种为实有者,等于在执著空无所有的幻影为实有,所以等于无;是故执此种自心所现、空无所有的幻影为能生之因,还是等于说无因而生。三者,若执有、无、胜性等为能生一切法,则无善恶因,感苦乐果,如是则同于无因矣。所以,执有、执无,其过一等。

【义贯】

大慧,云何为世间之人所依著之有见?谓以有种为世间之因缘,而生诸法,且执著说非不从有种生;彼谓一切诸法实为从有种生,而非从无有(无种)生。大慧,彼执有种为能生,而作如是说者,即等于是说世间一切诸法为从无因生,以其破坏因果法故。

【大慧,云何世间依无?谓受贪恚痴性已,然后妄想计著贪恚痴性非性。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静故,谓诸如来声闻缘觉不取贪恚痴性,为有为无。】

【注释】

云何世间依无:云何为世间人所依著之无见?

谓受贪恚痴性已,然后妄想计著贪恚痴性非性:受,摄受取者。贪恚痴,贪欲、瞋恚、愚痴。摄受取著贪恚痴三毒,如外道之摄受取著贪痴,饮酒食肉、为盗行淫、听意顺情,毫无忌惮。如是摄受三毒法已,然后妄计贪恚痴之性非有。非性,即非有自性,亦即无义。

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静故:是真实不取诸法者,即应达内外一切诸法,性相寂静,不妄造诸业,究竟不取一切法。而非如外道之先取为有,后妄计为无。寂静,不生之义。

谓诸如来声闻缘觉不取贪恚痴性,为有为无:此即为谓如诸佛如来及声闻缘觉等三乘圣人,以见一切法性相究竟寂静不生故,毕竟不取贪恚痴之性,不先以之为有而贪享之;然后以之为无,而谓造恶不受果报。

【义贯】

大慧,云何为世间愚夫所依著之无见?谓摄受取著贪欲、瞋恚、愚痴之性已,然后妄想计著言彼贪恚痴性为非有性。然而,大慧,若是真实不取诸法为有性者,即应由于通达内外一切诸法之性相皆寂静之境界故,而不妄造诸业,不取一切法。此即谓犹如诸佛如来及声闻缘觉,以证一切法性相究竟寂静故,毕竟不取贪恚痴性:不先以之为有,而贪享之,然后以之为无而言造恶不受果报。

【大慧,此中何等为坏者?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贪恚痴性,后不复取。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大慧,非但贪恚痴性非性为坏者,于声闻缘觉及佛,亦是坏者,所以者何?谓内外不可得故,烦恼性异不异故。】

【注释】

此中何等为坏者:何等,即何者之义。坏,破坏诸法。谓此二者,执有与执无,两者之中,何者为破坏一切法者?

后不复取:而后不复取其性为有。

非但贪恚痴性非性为坏者:非但彼所计之贪恚痴性为无性,为坏世间因果法者。

于声闻缘觉及佛,亦是坏者:并且于声闻、缘觉及佛等三乘圣人所证之法,亦是破坏者。

内外不可得故:三乘圣人已证内身外境一切法不可得故。

烦恼性异不异故:故实证知烦恼性离于异与不异,因而不起烦恼,不复摄受贪恚痴性;而彼遂行恶欲,却妄僭言与三乘同证。

【义贯】

大慧,此二者中,何等为破坏一切法者?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恣情造作摄取贪恚痴事以其为有性,造作后,反言不复取其性,此即是二者中之坏法者。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作如是解。大慧,非但彼所转计之贪恚痴性为非有性,为破坏世间因果法者,并且于声闻、缘觉及佛三乘所证出世圣法,亦是成为破坏者。所以者何?谓三乘圣人已证内身外境一切法皆不可得故,因此三乘圣人皆如实证知烦恼性离于异与不异故(不得一时为一,一时为异),因而不起烦恼,不复摄受贪恚痴性,而彼道行恶欲,却妄僭言与三乘同证,故为破坏三乘圣法。

【大慧,贪恚痴,若内若外不可得,贪恚痴性无身故,无取故,非佛声闻缘觉是坏者,佛声闻缘觉自性解脱故,缚与缚因非性故。大慧,若有缚者,应有缚,是缚因故。大慧,如是说坏者,是名无有相。】

【注释】

若内若外:内,为根身,外,为器界。

无身故:身,即体。谓贪恚痴无实自体。

无取故:无可取故。

非佛声闻缘觉是坏者:坏,破坏、断灭。谓三乘圣人非是坏法者、断灭论者。此谓并非三乘圣人于坏了贪恚痴性,然后说贪恚痴不可得、无身、无可取;亦即贪恚痴之无性,非圣作使然,法本如是,故三乘圣人非坏法者。

佛声闻缘觉自性解脱故:以三乘圣人已证自性解脱,亦即一切诸法本自无缚,今亦无脱。

缚与缚因非性故:缚,所缚。缚因,能缚。谓能缚之烦恼,与所缚之心;或能缚之境,所缚之心,两皆无有自性。

若有缚者,应有缚:然彼外道现在若先取三毒性,而有惑业之缚者,未来应有苦果之缚,以业果不坏故。亦即,若今取因,后必取果,不得但取其因,不取其果。

是缚因故:以惑业是苦缚之因故。

如是说坏者,是名无有相:谓彼外道若仍有惑业之缚,却言果报空,若作如是谬说,而坏因果法者,是名为堕于无有相之断灭见。

【义贯】

大慧,贪恚痴性,若内根身,若外器界,皆不可得,以贪恚痴性无实自身故(无实自体),无可取故,是故并非佛及声闻缘觉是坏灭之断见论者,以佛如来与声闻缘觉已证一切诸法自性解脱故,如实知见所缚者与能缚因皆非有自性故。大慧,然彼外道今若先取三毒性,而有惑、业之缚者,未来应感有苦果之缚,以惑业是苦缚之因故。大慧,彼外道若仍有惑业之缚,却言果报空,彼若作如是谬说而坏因果法者,是名为堕于空无有相之断灭邪见。

【大慧,因是故,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大慧,无所有增上慢者,是名为坏,堕自共相见希望,不知自心现量,见外性无常、刹那展转坏,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离文字相妄想,是名为坏者。】

【注释】

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人见,即是执人、我为有之见,亦即有见。增上慢,以为自法是于菩提道增上,因而起傲慢,称为增上慢;增上慢者,在他经中即称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佛在此之意为:若欲亲证法身之真体,必须有无俱离;如果实在不能顿断此二习气,则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也不要起断灭空见如芥子许。佛说宁可的意思,是姑纵之义,并非是说佛听许起我见,而是用来反衬说:空见定然一丝丝都不可以起。为什么呢?若起人见,可以以空治之;若起空见,则无药可治。换句话说,以须弥来喻有见,是用来表示空见过恶之深。因为有见,尚知有罪福因果,若遇正法,还有希望改邪,成佛有分。唯有堕于空见,最不可治,因为执一切因果俱无故;正如焦芽,已无希望长果实,因此著空见虽细如芥子,亦难可除。

堕自共相见希望:堕于计著诸法之自相、共相之邪见恶欲希望。

见外性无常,刹那展转坏:外性,即外法。谓睹见外法皆现无常之相,皆于刹那间展转变坏,便执一切皆悉断灭,不了一切生灭,皆唯心所现。

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并见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之相续相与流注相,亦是于刹那间变现消灭。而不了一切生灭皆唯自心所现,不解真常,便一概执为断灭空。变灭,即生灭义。

离文字相妄想:复自以为已离于文字相,作同于诸佛所证之妄想。离文字相,即是离念境界,此唯诸佛所证,以法体离言故。

【义贯】

大慧,因是之故,我乃于他经中说,若不能顿断有无二种邪见,则宁取著人我之有见如须弥山之大,亦断断不可起计著无所有、且怀增上慢之断灭空见如芥子许。

大慧,堕无所有增上慢之空见者,是名为坏法者。彼堕于计著一切法之自相、共相为实有之邪见、因此恶欲希望,此则以彼不能觉知一切法唯自心现量,故睹见一切外法之性所现无常之现象,皆于刹那间便展转变坏,并见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等诸法之相续与流注之相,亦是于刹那间变现消灭,因而于一切法便一概执为断灭,而不了真常,不知一切生灭皆是自心所现。彼等复以执此断灭空见故,而自以为已达于与诸佛同证之离文字相的离念境界,故而作如是之增上慢妄想,是名为坏佛种、断善根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有无是二边,乃至心境界;净除彼境界,平等心寂灭。无取境界性,灭非无所有,有事悉如如,如贤圣境界;无种而有生,生已而复灭,因缘有非有,不住我教法。非外道非佛,非我亦非余,因缘所集起,云何而得无?谁集因缘有,而复说言无?邪见论生法,妄想计有无。若知无所生,亦复无所灭,观此悉空寂,有无二俱离。】

【注释】

乃至心境界:乃至一切邪心所行之境界,皆落于二边。

净除彼境界,平等心寂灭:净除彼二边之境界,则达于诸法平等,而心心寂灭。

无取境界性,灭非无所有:彼外道遂行恶法,而妄言无取于贪瞋痴境界之性,如是断灭之见,并非真无所有、无所著之寂灭境界。

有事悉如如,如贤圣境界:彼计凡所有彼所取著之贪瞋恶事,悉皆是如如之境界,并僭言其所行者,皆如三乘贤圣之境界。

无种而有生,生已而复灭:若言从无种而有一切法生,生已而还复落于断灭。

因缘有非有,不住我教法:并计因缘所生法为有或无,彼即不住于我所教之正法。

非外道非佛,非我亦非余:我,神我。我所说之缘生法者,非外道亦非诸佛所作,非神我亦非其余异因所造。

因缘所集起,云何而得无:乃因正因缘之所聚集而生起,如是所起之诸法,云何而得言空无所有?

谁集因缘有,而复说言无:谁言聚集因缘而起之法为有?又说其为无?

邪见论生法,妄想计有无:以邪见而论缘生之法,妄想计著其为有或无。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执有与执无是堕于二边,不入正道,乃至一切心所行之境界,亦皆落于二边;若净除彼二边之境界,则达于诸法平等,而得心心寂灭。

然彼外道遂行诸恶事,而妄言无取于贪瞋痴境界之性,如是之断灭恶见并非是真无所有、无所著之寂灭境界。彼计凡所有彼所行恶事,悉皆是如如之境界,并僭言彼所行者为如三乘贤圣之境界一样。

彼若言从无种而一切诸有生,生已而后还复归于断灭,并执因缘所生法为亦有亦非有,如是计著者皆不住我所教之正法中。

我所说之缘生法者,既非外道亦非诸佛所作非神我亦非其余异因所造,无有作者,乃由正因缘之所聚集而生起,如是所起之诸法,云何而得言一切空无所有?

谁言聚集因缘而起之法为有,而复说言其为无?此为以邪见而论缘生法,全依自心所现妄想而计著其为有或无。

若能了知一切法实无所生,亦复无所灭,一切法本无生灭,得如是智慧,则观此诸法悉本自空寂,如是则有、无二见悉俱远离,当下顿契本住、自得二法。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我及诸菩萨说宗通相;若善分别宗通相者,我及诸菩萨通达是相,通达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随觉想,及众魔外道。】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为我及诸菩萨解说宗通之相;若能善分别宗通之行相者,我及诸菩萨便能通达是宗通相;若通达是相已,便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随逐一切虚妄知觉思想,及落众魔与外道恶见。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及说通。】

【义贯】本节从略。

【诠论】

若要修行,第一须要先悟自心,因为佛与众生,一体同源,无二无别,心外了无片事可得;若以此自悟心,而住自觉地,入圣智门,这便是宗通相;又,宗通相,即是通佛心宗。第二,则要善通达佛所说法,了达皆是随众生根机欲乐而说,如止啼钱,除导入一心外,实无实法与人;而一心者,一佛乘也,以十法界皆同此一心源,是故佛说:我但说一乘;如是通达,即是说通相。

又,佛答宗通之问,而加说通的原因,在于:宗是说之意,说为宗之筌,其目的在令听者因筌而得意,(由说而达宗),然后得意以忘筌(达宗而妄说),筌忘而默契本心源。

再者,说三乘有二种通相,以三乘入真,莫不由之,所以说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

【大慧,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辉发,是名宗通相。】

【注释】

缘自得胜进相:缘自得,缘自内身证得法。胜进相,殊胜升进之相。

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趣入无漏界,至自觉地自证之相。

远离一切虚妄觉想:觉想,觉观之义,知觉观想。

缘自觉趣光明辉发:缘自觉圣趣,智慧光明辉发。

【义贯】

大慧,宗通者,谓缘自内身证得殊胜升进之相,远离一切言说及文字之妄想分别,趣入无漏界、至自觉地自证之相,远离一切虚妄之知觉观想,降伏一切外道及众魔,缘自觉圣趣智慧光明辉发,是名为宗通之相。

【诠论】

此宗通相可为顿修顿证者,亦可是十地次第断证之相:缘自得为初地之行相;胜进相,为二地之行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切虚妄觉想,此为三至九地之行相;降伏一切外道众魔为等觉后心及妙觉之行相;缘自觉趣光明辉发为达佛地之行相。

【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相。大慧,汝及余菩萨,应当修学。】

【注释】

九部种种教法:即九部经,乃佛经内容之九种类别:一、修多罗(契经),二、祇夜(重颂),三、和伽罗那(授记),四、伽陀(孤起颂),五、优陀那(无问自说),六、伊帝目多伽(本事),七、阇陀伽(本生),八、毘佛略(方广),九、阿浮陀达磨(未曾有)。

如应说法:应,有二义:一、当也,谓应以何法得度者,即说何法而度脱之。二、相应,谓每个人皆有其不同之根机、性、欲,因此其所相应之法便各各差别,菩萨即如其所相应而为之说法。

【义贯】

云何为说通相?谓演说九部经等种种教法而离于异、不异(一、异)有、无等四句妄想之相,而以善巧方便随顺众生心,如其所相应者,而为之说法,令得度脱,是名为说通相。大慧,汝及其余诸菩萨于此二通相,应当修学。

【诠论】

此节为解释三乘所共通的如来之教法。虚空原无定体,随器以成方圆;相同的,法唯是一乘,然为应机而成小大等三乘。因此善说法要者,必须先善达法体;法体本离于言与无言,异与不异,乃至于有无等见,一切俱离,然后于此离言之处,用巧方便、微妙辩才,以无言之言,随机而说,令乘三乘教筏,渡生死河,至解脱岸;既抵于岸,便舍筏而上,这便是说通。然而说者与听者,若真能由闻教而观心,忘言而契证本心,而达佛心宗,便是因说以知宗,依宗而达说,如是则自修与教他,俱得圆满。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宗及说通相,缘自与教法,善见善分别,不随诸觉想。非有真实性,如愚夫妄想;云何起妄想,非性为解脱?观察诸有为,生灭等相续,增长于二见,颠倒无所知。一是为真谛,无罪为涅槃;观察世妄想,如幻梦芭蕉。虽有贪恚痴,而实无有人,从爱生诸阴,有皆如幻梦。】

【注释】

缘自与教法:缘自得法与九部经教法;缘自,即宗通。教法,即说通。

善见善分别:于此二者若皆能善知见、及善分别。善见,指对宗通而言;善分别,指对说通而言。

非有真实性,如愚夫妄想:一切诸法,非有真实之自性,如愚夫之所妄想者。

云何起妄想,非性为解脱:既然诸法皆无实自性,为何愚夫还于其中起种种妄想,妄取贪瞋痴性非性为解脱?

观察诸有为,生灭等相续:这是解释为何外道会取贪瞋痴性的原因:因为他们观察外诸有为法,见其有若生、若灭等相续之相,而于见种种相生之处,便计为常;见相坏灭处,便计为断。

增长于二见,颠倒无所知:如是则徒增长于断常、有无等二见,落于颠倒妄想,于正因缘毫无所知。

一是为真谛,无罪为涅槃:一,诸法一相,相对于上所言之二见。无罪,既无罪性可得,则亦无福可立,若有福,则亦必有罪;有罪有福,则是生死;罪福不立,无有一法

更新于:7个月前
全部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