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献法师 / 普献法师:宝积经-正行胜利得大藏

普献法师:宝积经-正行胜利得大藏

分类:普献法师

普献法师:宝积经-正行胜利得大藏

接着我们要讲的是正行胜利,就是说修这种菩萨的正行以后,得到哪些有意义的事情?第一个是得大藏。我们看经文:【复次,迦叶!菩萨有四大藏。何谓为四?若有菩萨值遇诸佛。能闻六波罗蜜及其义解。以无碍心视说法者。乐远离行,心无懈怠。迦叶!是为菩萨有四大藏。】

讲到宝藏,一般人认为这个宝藏就是金银珠宝。对一个信佛学佛的人,什么是宝藏?这个地方讲到四个宝藏了,就是按照上面所说的正行来去修的话,就能够得到许许多多的好处。第一个是得到大宝藏。「藏」就是好像一个仓库,无尽无尽的这种宝在里边。

第一个是「若有菩萨值遇诸佛」。因为按照佛菩萨所开示的方法去修去学的话,生生世世到处都能够逢遇到佛,每一生每一世都能够见佛,然后听闻佛法也能够去修供养,也按照佛陀所说的方法来修行,所以就用不着去担心会堕落;你看这个有多大的福德善根。

就是我们按照佛陀开示的戒定慧、六波罗蜜、三十七道品、八正道这些来修的话,然后发菩提心来利益众生的话,有这个悲心、有愿力、有智慧,自自然然的生生世世都能够见佛闻法,然后去修正行,这个是多么大的善根,多么深厚的福德。

这是第一个宝藏,而不是我们世间人类金银珠宝这个宝藏了。世间的人没有智慧,金银宝藏说不定成为祸害。这个算命学怎么写?叫做财多伤身。

举个例子来讲吧!这是发生在最近,在美国有一对夫妻异想天开的,五年前就用三万块美金去买这个乐透,三万块美金投资下去,真的被他中到乐透奖了。扣掉所得以后,换一换他们要领现金了,大约等于我们台币有十二亿。这个丈夫比较强势就拿了七亿(台币计算),太太就拿了五亿。一个拿五亿、一个拿七亿,这么大的数目金钱,异想天开了,夫妻就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我们这一生当中从此你用不着管我、我用不着理你,你爱过什么生活你也可以过一辈子了。」太太这么想,丈夫也这么想。好了,就分手了。

结果很不幸的是,他们有了钱可是没有智慧、没有悲心,就吃喝唱跳、吃喝唱跳,染上了毒瘾,然后跟人家打架惹事生非。有钱了都是会这个作怪了。结果五年后,今年两夫妻死了。钱是怎么花的?去吃喝唱跳,吃这个吗啡毒品,交到坏朋友,到处炫耀虚荣,一天到晚就是惹事生非的。所以我们众生没有智慧、没有悲心,真的是很可怜很可怜。

如果我们有善知识、佛菩萨来引导我们走向善的光明的,那你钱越多越好,你可以去布施、去做善事,你绝对不会说为个人的享受来吃喝唱跳过日子。我们会爱惜我们所有的一切精神体力物质,我们会惜福惜缘,然后未成佛道先广结善缘,先结人缘。

所以一个人没有智慧没有悲心,这个算命学叫什么?有财无库。得到这个财但是藏不住,不但藏不住而且是财多伤身,因为没有悲心没有智慧。菩萨就不同了;因为有悲心有智慧,跟佛菩萨相应,所以生生世世自然就能够义气相投,每一生每一世就有机缘来见佛闻法,来利益众生,继续的培养福德智慧。这是一种善性的循环。

善性循环:因为有悲心有智慧,自然就能够遇到佛;然后见佛闻法以后,又培养了智慧悲心,让这个悲心智慧越滚越大了,利上滚利了。

但是众生就不同了,有点福报就开始造恶业了;造了恶业堕落了就穷困;穷困的时候人穷志不穷,又开始奋斗了;奋斗以后有钱了,又开始享受了。所以贫穷就努力,努力变成有钱,有钱造业又受困,这个是众生的恶性循环。恶性循环就是缺乏悲心、缺乏智慧。

如果我们按照佛菩萨告诉我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菩提心、关怀众生这么学的话呢?我们就能够生生世世有这么一个机会,让我们见佛闻法。为什么?这叫等流作用。比如说我们这个车子开时速一百公里的话,你突然不加油了,可是这个车子还是往前冲。我们生生世世有信佛学佛、利益众生这个念头,很自然的他就有一种力量,继续会见佛闻法。所以第一个宝藏就是能够值遇诸佛。

第二个是「能闻六波罗蜜及其义解」。我们见到佛,听闻佛法,佛自然就会为我们开示提升生命的六种方法,让生命得到升华净化的方法。这六种是什么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波罗蜜。我们每一生每一世听闻以后,很自然的就会乐于接受,然后去修去实践,就不断在培养悲心智慧福德,就不会堕落了。

我们听闻了六波罗蜜,了解它的义理非这样做不可,那个叫做胜解,殊胜的理解。在殊胜的理解当中产生了一种信仰,产生了一种力量,很自然的就会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我们继续修这六个学分的话,我们的悲心、福德、菩提心就慢慢的增长,就不要去考虑说我怎么堕落了。

我们来检讨一下子,佛为什么说这个六个法门,不多说第七法门、第八个法门呢?它有道理的。第一个是讲布施,而且布施为什么放在持戒的前面,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因为适应众生的这种根性。如果你说我们一信佛学佛就要持戒,这个不能做、那这个不能做,众生一听就不想了。如果告诉他说,「你布施,来世会大富大贵,来生会很好,你的生活衣食丰裕」,众生听起来好啊!我要修道嘛,我先去做一些善事。

拿钱去布施、救济贫穷,这个对众生来讲,他觉得这个比较好做。你说一下子要他持戒,生活很严谨,众生一听就不想信佛,不想学佛。所以佛菩萨讲六度的时候先讲布施。布施可以得大福报,甚至布施可以生天,布施可以得到衣食丰足,结善缘;这个是布施摆在第一个的理由。

但是众生会布施就好了吗?佛陀说最重要的要保住人身,得到人身。人的身体是比什么都好的,人的身是一宝器。那怎么去保住这个身体呢?就是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然后五戒十善,这个是让众生能够保住人身。众生听到这个很重要,不是一定要出家,所以就持这个五戒了。

但是能够布施、能够持戒,可是众生老是会跟我们捣蛋,我们好心有的时候还会被人家误解,以为我们有什么企图,我们想做善事却有许多障碍,所以必须修忍辱。忍辱不是说阿Q,什么事情就是躲避不见,眼不见为净,不是这个意思。

佛法里面讲的忍辱,是说能够解决问题、化解问题,问题来了能够双赢,能够用智慧来解决,不起冲突,这个才是真正的忍辱。我们一般人讲的忍辱是,别人骂我们,我们躲起来,我们也不要争辩;这是错了。该说话的时候,和颜悦色的解释清楚,让对方了解不要误解。

所以解决问题才是忍辱;如果不能解决问题,一味的只是这么躲躲藏藏,这不叫忍辱,这是折磨自己。因为你有一个被侮辱的我,有一个侮辱我的人,这个能所不忘。所以忍气吞声最后是生病了;一生病以后,这一个报复心就产生了,冤结心产生了;这个不叫忍辱。

我们布施、持戒、忍辱还不够,还要精进,所以精进摆在禅定的面前。我们之所以懒懒散散,就是这个心很乱;这心一乱就没有办法做事了。但是我们要修禅定就必须持续不断的,每天固定的时刻、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专心的去修禅定的功夫。有禅定的功夫,就知道众生根器千差万别,该说什么法门清清楚楚;如果没有禅定的话,就不能分辨众生的根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如果我们做了布施,做一件布施就有一件布施的功德存在,做一件算一件,除非你去享受了,这个福报就没有了。所以布施并不会说我今天不布施,昨天的功德就没有了。但是禅定就不同了。假如我们修禅定,修了十天八天、一年两年,突然间我们懒了不修,过去所修的禅定功夫整个都退光光。

这个是讲到禅定之前必须有精进,有了精进禅定才修的成。修禅定的目的不是为了神通,是为了什么?智慧。因为在定心当中去观察身心的无常无我,才能引发无我的智慧。

佛陀讲六波罗蜜有他的次第,也是提升我们生命的六种必修的学分,这六种扩充起来的就是无量无边的六度万行。我们信佛学佛的人能够听闻六波罗蜜,这是很大的福气。

第三个宝藏「以无碍心视说法者」。娑婆世界众生是耳根最聪利了,所以佛菩萨来摄化众生,佛菩萨的道理直接就是透过语言文字来让我们理解,是以音声来做佛事。

「娑婆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也就是说这个娑婆世界众生的耳根特别的利。我们来可以比较一下子,我们的眼睛如果是隔一个墙、隔一张纸就看不到对方了。可是我们在睡觉的时候,隔壁有人有出声音,我们睡不着觉,声音影响我们比较大。

耳根跟眼睛比较起来的话,一个是有一千二百功的,一个是八百功的,也就是说声音是最直接让我们了解义理的一个方法。所以我们平时有一句话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善知识开示道理一个小时下来,比我们自己读书十个小时,甚至我们读几年都不了解,一席话下来我们能够把这些疑惑都解决的。

所以这个娑婆世界是以音声作佛事。佛菩萨来到这个世间,说种种众生可以理解的法来摄化众生。

「菩萨当于五明中求」,五明当中,除了「内明」以外,还有「因明」,是一种辩论逻辑;还有「声明」,就是通达种种的语言;然后有「医方明」、「工巧明」。菩萨就必须通达种种的医学、科技、逻辑、辩论、医药、内明。一个修学菩萨道的修道者,必须通种种的语言才能去表达这种思想观念,让众生来分享、认识了解佛陀的智慧以及修行的方法。

我们按照佛陀所开示的戒定慧、六波罗蜜去修学,我们就能够「以无碍心来视说法者」,就是佛菩萨对我们所说的法,我们都能够随顺而没有成见、没有隔碍、没有异想,这样才能够随顺师意,才能够如理的思惟大乘法义,成就大乘思所成慧。

讲到智慧,有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闻、思、修。我们自己能够看经典,这是闻慧;听别人演讲,这是闻慧。听懂别人演讲还不够,要进一步的去思惟,就变成思所成慧了。思所成慧成就的时候,必定会严持净戒。闻慧成就的时候,是信成就;思慧成就的时候,是戒成就。信智一如——所相信的可以用智慧来证明。

修所成慧呢?就是断烦恼。我们一般人读了许多的佛经,了解许多的道理,可是烦恼还是烦恼,因为这是闻所成慧,如果更近一步的话是思所成慧。经过如理思惟,然后严持净戒,戒成就了,我们说闻慧、思慧成就了。如果能够把烦恼断除了,我们说这个是修慧成就了。

所以闻思修,我们依佛法的戒定慧去闻思修,对身心世界的无常无我殊胜的理解,自然跟说法者就没有什么隔碍。说法者所说的,也就是说身心世界的无常无我、信空如幻而又因果业报不失。这样子就是能够成就大乘佛法所说的思所成慧。这是第三个宝藏:「以无碍心视说法者」。

第四个宝藏「乐远离行,心无懈怠」。「乐」我们念成「一ㄠヽ」。我们之所以听经闻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乐远离行、心无懈怠。

我们众生就像苍蝇贪着那些食物,有一点腥膻的东西,一大堆苍蝇就聚集在一起。社会上也是如此,有一点名利大家就聚集在一起,你抢我夺的。我们信佛学佛的人了解到人生不是仅仅衣食的温饱,如果是单单衣食温饱,那跟动物没有什么差别。

我们人还会去想到生命观、价值观,人生的意义价值是什么,所以不会去贪求这个名利。毕竟我们一生当中吃的穿的用的,的确是非常有限。不要去替别人保管这么多,这一生当中吃不到、用不到、穿不到的东西,然后不择手段的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造了许许多多的业力。

所以修学菩萨道的人叫做修远离行——远离五尘六欲。远离这种五尘六欲,而不是说我们不吃不喝不睡,不是这样子的。因为五尘六欲是长养我们的色身,维持生命的条件,没有衣食住行生命会死亡。所以同样的吃,同样的这么过日子,一个圣者吃只是维持生命,而去做些有意义的工作。但是凡夫吃是为了什么呢?最主要是为了享受,为了维持生命又能够继续的享受。

所以同样的吃、同样的过日子,有些人是为了吃、为了过日子而吃,有些人是为了工作,而维持生命的一个条件而已,这想法是不同的。

有一次有人去问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你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你要不要吃饭?你要不要大小便啊?」苏格拉底说:「有啊!我每天一样吃,也是要大小便啊!」那人说:「那你活着跟我们没什么差别!」

苏格拉底说:「有啊!我活着不是为了吃,您活着是为了吃。您活着是为了吃更多,享受更多;我吃是为了能够活着,去做一些思考、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一个是吃是为了活;一个是活是为了吃;大不相同。

菩萨来修学这些善法,不是为了有福报,能够享受更多的五尘六欲,不是。他听闻佛菩萨的道理,就是能够远离这些耗掉我们生命能量的,放弃追求我们一生一世享受不到的这些名利,放弃它,所以就叫做远离行,远离这些种种境界的束缚。

而我们世间的人所追求的,就是许许多多的五尘六欲,来满足我们的愿望,所以一辈子都是做妄念的奴隶。妄想欲望的奴隶就叫做欲奴。

所以修道并不是说我们不吃不喝不睡,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温饱还是要有;如果不能温饱的话那就死亡了。但是我们又不能把整个生命,为了追求温饱及更好的享受,而去盲目的去追寻,那个真的是很不值得的。我们维持了温饱,能够去思考利益众生的种种的工作。同样的活,层次是不同的。

菩萨因为生生世世发这个大悲愿,所以听闻佛法而能够远离五尘六欲的这种束缚,心能够解脱自在,不会跟烦恼作伴,这个叫真正的远离。

更新于: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