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献法师 / 普献法师:讲演(八)明法品

普献法师:讲演(八)明法品

分类:普献法师

普献法师:讲演(八)明法品

我们继续看经文:云何无畏如师子,所行清净如满月,云何修习佛功德,犹如莲华不着水。

『云何无畏如师子』,佛经里面常常用「师子」来形容佛陀所话的法,就像山中的狮子,大声一吼的话,其它的群兽就蹲伏下来了。有些地方讲「狮子吼」,用狮子这威德降伏群兽,来形容佛陀的法音能让邪知邪见的外道降伏。我们做为一个佛弟子,依戒定慧修六波罗蜜,就能够得到这个「无畏」。

我们说过佛陀有四种无畏:比如说佛陀自称他是一切智者无畏;佛陀说障道法无畏,佛陀说什么什么会障道,这是的的确确的,因为这是他的经验,他讲这些话的时候也无畏。然后佛陀说他已经尽苦道了,一切的苦他断除了,所有的苦——烦恼、生死轮回这些苦,他已经断尽了,他讲这句话的时候,他不会感觉不好意思,所以说尽苦道无畏。然后佛陀说他证到无漏,断尽一切烦恼了,说无漏无畏。

讲到「无畏」,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就是说我们信佛学佛的人有这四大方向——上求一切智、断尽一切的苦、断尽一切的烦恼、断尽一切的习气(无漏)。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我们怎么样去修学能够像佛陀证到这四无畏,就好像狮子在森林里边不怕任何动物;这是一个譬喻而已。

佛陀为什么能够证到无畏呢?因为『所行清净如满月』,所修的一切布施、持戒、忍辱....六度万行,清净如满月,就是福德智慧圆满了。

『云何修习佛功德』,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简单讲可归纳成三类:第一个是断德,断尽一切的烦恼,连习气也断了;第二个是智德,智慧通达诸法的真实相;第三是悲德,悲心去利益众生,对一切众生平等的去摄受。

你看《遗教经》里边说:我该度的人、该度的众生,我都度了;那有些我还不能度的众生,我都皆做已度因缘。佛陀或者示现一个相好,或者是跟他讲几句话,先接近他,连那个不能度的众生,佛陀都已经种下了将来去度化的因缘。所以你可以看到佛陀的这种悲心,他明知道众生业障很重很重,但是佛陀还是想办法跟他接近,跟他讲几句话,跟他安慰几句,他即使不听佛法也种下了得度的因缘了。这个就是佛的功德。

各位,以前我们曾经跟释迦牟尼佛玩扮家家酒,知道吗?你们都忘记了。可是人家就成佛了,而我们就玩家家酒、糊里糊涂一辈子,就这样子继续玩家家酒,这是要不得的。所以这辈子不能再「玩家家酒」,不能再去「玩捉迷藏」,不要再去新竹吃那个「迷魂」汤。

我们一天到晚吃「迷魂」汤,迷迷糊糊的,看到这个讨厌,看到那个喜欢,贪念执着,瞋恨打击排斥,整天都是在吃「迷魂」汤,将来弥勒佛来的时候,我们又不晓得在哪一道,所以想起来也是很可怜的。

我们因为以前跟释迦牟尼佛玩过捉迷藏,所以这辈子才能出家啊。因为我们没有这个智慧,我们所修的善法都是有为有漏,所以这个地方最后一句讲『犹如莲华不着水』,我们都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我们再怎么修都是有为有漏的,就头出头没的在六道里面没完没了。

上面是提出问题,下边就答案都出来了。我常常讲,问题正确了,答案就会出来。我们一起来念:

尔时,法慧菩萨告精进慧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多所惠利,哀愍世间诸天及人,问于如是菩萨所修清净之行。

法慧菩萨告诉精进慧菩萨说:哎呀!你问这些问题,问得太好了,因为你问的这些问题是为了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多所惠利现前及未来的众生,能够使他们的道心坚固,智慧、福德成长。你问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你的慈悲心,哀愍世间诸天及人。

我们看到这个地方就是说,天上的天人也需要听经闻法,因为他们也知道有一天福报享尽了,容易堕落成恶道,所以诸天也会来归依,也会来听经闻法;五衰相现的时候,就是他们堕落的时候。

接着是法慧菩萨来赞叹精进慧菩萨,他说:

佛子!汝住实法,发大精进,增长不退,已得解脱,能作是问,同于如来。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承佛威神之力,为汝于中说其少分。

这个地方很重要的就是说,菩萨说法,他不会说是「我在说法」,一定是说『承佛威神之力』。我们按照佛陀的戒定慧去修学,是代佛来宣扬;我们所有了解的都是源自于佛陀。所以各位注意哦,出家人讲经说法,一般的习惯通常是前面摆一尊释迦牟尼佛,就叫做「代佛宣扬」。

我所了解的一切一切,不是我的,我是根据佛经所说的道理去闻思修,然后略略懂得这些道理,所以版权所有属于谁啊?佛陀。我们个人是没有版权的。因为我们之所了解的点点滴滴——怎么样降伏其心、怎么样安住其心,其实我们根本都不懂,我们读金刚经、地藏经、药师经、妙法莲华经,我们了解十方诸佛怎么发愿、怎么修行、怎么样去证果,这些都是佛陀的。

所以这个地方很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我今承佛威神之力,为汝于中说其少分』,一方面他也是谦虚啦,说我了解的很有限,只能少分的就我所知来提供你参考,提供众生做修行的借镜。

其中『谛听!谛听』,重复两次,表示这个很重要。人跟人之间,常常会因为误解误会,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别人在表达他的意见的时候,你能够谛听,了解对方的意义,那就没事。我们听经闻法的时候,如果心很散乱,听不进去,坐也坐不住,不但坐不住还眼皮很沉重。如果你是很认真在听的时候,眼皮就会很轻,就不会一直沉,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讲一个笑话好了。前几天有一个信徒说:「师父啊!我有许多朋友都是董事长、总经理、什么执行长、CEO一大堆的,他们到五六十岁以后,都耳聋重听。」请问为什么?

我说他们就是欠乏『谛听!谛听!』这种功夫,他们没有修「谛听法门」。他们觉得我高高在上,一切事都是你们要听我的,你们有什么意见我不听,总觉得自己最了不起,你们都要听我指挥,听我支配,我说一就不可以说二。他们已经养成这个习惯以后,到老年的时候(不要到老年哦),五十几岁开始就耳朵聋。

有一天,我去拜访一个董事长,还有一个总经理,我跟他讲话讲了老半天,他回答的不是那么一回事,他又不愿意戴助听器,他怕人家知道他耳聋。

信徒问我:为什么他过去那些长官都会耳聋?我说道理很简单,他就是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虚心去听听别人的想法。

在因果业力来讲的话,如果我们不听父母师长的那种善言善语,很容易来辈子变成耳聋,有这回事喔。如果是我们乱讲话,就是嘴巴喜欢说人是是非非,来辈子变成哑巴,这是有它的因果业报,不是开玩笑的,这是很严重的事情。所以经典里面讲『谛听!谛听!』,就是说要用心的听,静下心来听。

那你为什么要听?你听的目的做什么?你要深深的了解到,我有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问题人物。我们有什么问题?烦恼啊、生死啊、情绪不能稳定啊、心思不定啊,我们了解到自己有这些病,没智慧没福德,脾气一大堆,烦恼一大堆,跟人家不能够沟通。

我们了解到我们有这些「病」,我们要找药来吃;那这些药就是经典、法门。我们了解到这些「病」将来会很严重,如果没有对治好的话,生生世世跟着我们,而且它会愈来愈大,它会坐大。所以我们这一辈子如果有一点点烦恼、一点点习气,你不把它断尽,不把它想办法除掉的话,来辈子会越养越大。

这烦恼就像小孩子,你天天喂他吃,给他睡觉,给他吃饭,帮他洗澡,没几年之后他就越来越大。他现在小小的没办法,好了,你弄东西给他吃啊、喝啊、唱啊、跳啊,他慢慢长大以后,他力量比你还大,他可能会打你、会揍你。烦恼也是这样子。我们对它客气,「哎呀,没关系吧」,自己找借口原谅自己,所以说「失败者找借口,成功者找方法。」

那方法从哪里来呢?从谛听谛听、从自己看经典。别人讲的时候,认真的听;谛听还不够,还要『善思念之』;所以有闻、思、修三个阶段。如果我们听,但是是左耳进,右耳就出去了;或是一忙下来,这个经典连看都不看,连摸也都不摸,这就麻烦了。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老是迷迷糊糊的,就是没有谛听谛听,没有善思念之。

接着我们来看,精进慧菩萨所问的问题,法慧菩萨开始要回答了。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发一切智心,应离痴暗,精勤守护,无令放逸。佛子!菩萨摩诃萨住十种法,名不放逸。

这个地方讲到修学佛法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方法,简单讲就是精进。

菩萨发菩提心——「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有的时候我们讲「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其实都是发无上菩提心。那么发了菩提心以后,不是说你有这个心愿就会成佛,就会成为菩萨,不是这样子的。要付之于实践。所以这个地方讲『精勤守护,无令放逸』,对于我们所修的法门,要时时刻刻勇猛精进的去深入,不要让自己的身心去放逸。

我们讲「放逸」,主要是讲身心的问题;这个心放出去了,收不回来;这个身讲究享受,好吃、好睡、好穿、好用。所以「放逸」是指身心失去了正念,一失去正念以后,心放出去了,这个身就随便了;放逸是这个意思。

有一次到美国去,住在一个寺庙里边,环境非常小,墙角就摆了电视机。我看经书看看,动个念头说「看看美国的电视是什么节目吧!」这个念头一动的时候,手就去找遥控器。好了,

这样一看以后,节目很多,很精彩,很刺激,吃饱了没事,念念佛、念念咒以后,一个念头来了:「看看有什么节目?」自然就又去找遥控器了。

所以我发现到什么事情都是最初的一个念头,念头来了,如果你没有把它解决掉,它就会产生一股力量,随着念头走。那么念头会产生感觉,我们因为随着感觉走,所以我们修行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内心的起伏,才不容易放逸。

后来一天一天的过去了,我觉得这样子不是办法。有一天,读读经书,啊!突然间这个念头又涌现了:「哎呀!休息一下吧!来看电视好了。」那我就起了一个念头说:「我不看,你怎么办?我的手不去拿遥控器的话,你会动什么念?」然后他会动这个念头说:「哎呀,看一下没关系啦。」我们知道说你这个家伙是在引诱我,动一个念头说:「关系可大了,绝对不能再看。」然后这样就拗过去,以后就不想再看了。

然后就动了念头说:「再看下去的话,眼睛会坏掉,因为看电视很伤眼睛,它那环境又不大,

太接近了,眼睛一定会看坏。」就开始想它的坏处,一看电视以后,眼睛会看坏掉,以后就不能看经书。从此我就不看电视,就被我戒掉了。这样你了解吗?

有一次在高雄演讲,那些信徒就供养什么云林古坑咖啡,第一天喝了一下,不错哦。第二天一包不够,喝两包,觉得味道更好。第三天就三包、四包这样子喝了。到第四天、第五天的时候,我说「不行,我变成欲望的奴隶了。」因为那个喝的感觉,让你觉得全身很舒畅的感觉,会让你整天想喝。后来我就戒掉它,不喝咖啡,但是我喝的是「白咖啡」——白开水,「白咖啡」没有关系。

所以,我们一个人时时刻刻要去发现到,我们内心里面发出的讯号、念头是什么,念头一来的时候,清楚知道「就是你,你来了,因为你的名字叫妄念,是虚妄的念。」我如果不跟随你,不听你的命令,你会消失的;那如果是说顺着它去想的话,它就会越来越大。

比如说你动个念头说「到台北去」,你现在动这个念头了,然后你第二个念头说「我到台北,我去找谁?」,然后「晚上我在哪睡觉?「我会碰到谁?」「万一那个人不在的话,我又另外找一个道场。」这样就叫做顺着它。如果你顺着它的话,它会产生一个很大的力量,非去不可。如果说你知道说这个念头,知道你现在动念头想要去台北了,但是你不顺着它,「我不去,怎么样?」,它就会消灭了。然后你再动个念头说「耶,这个时候来读经不是很好吗?」好,赶快去读经,就没事了。

所以我们修行时时刻刻要注意「放逸」这两个字。「放逸」就是你的心起心动念了,你跟着它跑。我们每一生每一世都做那个妄念的奴隶,我们做妄念的奴仆已经习惯了,这种习惯千生万世已养成,很难改很难改。那么这一辈子就要想办法,无论如何,自己的内心里面起心动念,马上察觉,马上就把它扭转过来,用另外一个什么好的动作让它自动消失。

接着我们看怎么才不放逸。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十种法,名不放逸。云何为十?一者护持众戒;二者远离愚痴,净菩提心;三者心乐质直,离诸谄诳;四者勤修善根,无有退转;五者恒善思惟,自所发心;六者不乐亲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七者修诸善业而不愿求世间果报;八者永离二乘行菩萨道;九者乐修众善,令不断绝;十者恒善观察,自相续力。佛子!若诸菩萨行此十法,是则名为住不放逸。

这个就是说,一切的佛法,我们想成就的话,就是要修十种精进,远离放逸。

在所有的修行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第一个『护持众戒』。关于戒,有所谓开、遮、持、犯。戒,是随顺这种因缘而制戒的。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不像我们想像的一下子制这个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多少戒,不是这样子的。而是有比丘调皮捣蛋,佛陀说这个不好,就制一个戒,所以是因缘所显。

毗那耶就是戒律,是因缘所显。那么修多罗是次第所显;一部一部经你要知道它的纲要,提纲契领的,它有一个次第,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这是一个经典的次第。那么阿毗达摩论典的话,是性相所显;性相所显就是有些讲空性的,有些讲法相的。

佛陀在世的时候所制的戒,请问是不是每一条戒现在我们都要受持?根本戒是一定要的,但是有一些戒我们实在是很难受持,比如「不得手捉持金银戒」。请问你们口袋里面有没有钱?有,对不对。你现在一出门,坐车子要钱。

我再举一个比丘戒:不得站立大小便来讲。在比丘戒里面,依当时印度的习俗,出家人是蹲着大号、小号的,现在你看我们的厕所,飞机场、公共场所等,男生要小号的话,一定要站着,它设备是站的,你要怎么蹲着去小号?不方便嘛。

还有佛陀当时没有制这个戒,我们现在要增加进去,比如佛陀当时有没有安非他命、吗啡、奇奇怪怪的药,那我们可不可以吃安非他命?不行。佛陀当时有没有烟?没有烟啊;那我们不能抽烟喔。

所以有些戒是当时没有的,我们要增加;那有些小小的戒律对佛教的根本精神也不会伤害的,就是可以「开」戒了。

你知道新加坡也有出家人吸那个东西(毒品),出家男众赶经忏,最后就是买那个来吸,你说可怕不可怕。我说「你为什么吸这些东西?」他说:「佛陀也没有制这个戒啊!」

我们要了解戒的精神,佛陀制这个戒,是为了保护我们,保护我们的身心不会受到伤害;制戒的精神是保护我们的身心。因为你的身心合乎戒律、合乎道德的时候,你的身心能安定下来,你才能够修定。然后你修禅定,去观身心的无常无我,你才能开智慧。得了智慧以后,你的烦恼、你的习性、你的一切一切都可以断除,你的生命才能圆满。所以我们要了解佛陀为什么要制这个戒,是保护我们的身心,不是去约束我们,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

你看「杀盗淫妄酒」这五戒,是根本的大戒,绝对没有什么开遮持犯的,不能说:「哦,时代不同了,我们可以把它改。」,不可以的。根本大戒是不能去改的。

那如果是小小戒,比如说:不能手捉持金银戒,像我们台湾的这种寺庙,你如果没有一点经济来维持,这个水电费谁去缴?那佛前的这些光明,也是要花钱去点。这个就是说,我们要善用现代的这些设备来弘扬佛法,但每一人自己心里上就是要了解,我只是代三宝去管理这些东西,利用这些来行善,来护持三宝。如果你身上很多的钱,你想「我买一栋公寓好好享受」,这个就不好。我们佛教将来这个是很大的问题。

在新加坡,我就看了好几个比丘尼,她们赶经忏,弄一个精舍。弄精舍怎么办呢?我去的时候,我看她们在抱小孩子,在换尿布。我说「你在做什么啊?」她说:「没办法,我将来这个庙要交下去。」结果她就去马来西亚那边抱小孩子来养。那抱来的小孩子皮肤是黑色的,我说:「你是白色的,怎么你养这个孩子黑色的?」她说:「黑色才可以买得到,白色买不到。」

那孩子慢慢长大以后,十六、七岁了,他只会念南无阿弥陀佛而已,什么都不会。我说:「那你死了怎么办?」她说:「就交给我这个女儿。」我说:「哦,这样子你一辈子辛苦,最后就把这个寺庙交给那个孤儿。」这个就是颠倒。

这是颠倒。难怪佛陀当时就叫我们不要养狗养猫,包括养人呢,这很有意思的哦。因为这个是戒。你花这么多时间替小孩子换尿布,简直是莫明其妙嘛,真的是很可怕的事情啊。

我们现在佛教,你看一受戒的时候,人这么多,一受戒完,不晓得跑那里去了。有的就买一栋房子,慢慢缴,慢慢缴,十年、二十年后,这栋房子是他的了,也不必做早课,也不必做晚课,电视机一开,放逸了。将来这个问题很严重。

如果大家能够共住在一起,僧团就是四个人以上才称为僧团,定时的诵戒,定时的检讨,大家共住在一起。所以古代的大德告诉我们一句话:宁可在大丛林当中睡大觉,不愿意自己住一个小庙,是有道理的。大家共住在一起的话,道业容易成就,容易持戒;你一个人住公寓的时候,就很容易随便。

所以『护持众戒』,这个是佛陀用来保护我们的身心道业,让我们成就道业的最根本。

你说,好了,那我去专门持戒就好了,我也不诵经不念佛,我也不打坐,因为一打坐腿会痛,拜佛腰会酸,懒懒散散的,没智慧。《大宝积经》里面有讲到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是著相持戒,来生会破戒,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没有错,持戒可以得人身,因为持戒可以受到众生的恭敬供养,那你来辈子得到人身了,甚至你又继续出家,你也受持这个戒了,但是因为你是著相持戒,没有智慧,那么还会破戒。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护持众戒」还不行,第二要『远离愚痴,净菩提心』,这就是谈到智慧。

谈到修行的话,不要以为是说我们修布施就修布施,不是这样子的,它一定要跟持戒、禅定、精进、智慧相应,那个布施才变成布施波罗蜜。如果我们持戒,持戒也是要跟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相应,才叫做持戒波罗蜜。忍辱也是一样,要跟其它的全部相应。所以一个波罗蜜就包括全部的波罗蜜。

《金刚经》里面单单讲布施波罗蜜,有些人说那我就修布施波罗蜜就好了,不是这样子的,它必须跟其他五度相应,如果没有跟智慧、禅定、忍辱...这五度相应的话,就不成为波罗蜜。所以这个地方讲到持戒,你还要跟智慧相应才行,所以第二是远离愚痴,净菩提心。

我们讲的「愚痴」,不是白痴。有些人大字不认识,颠颠倒倒的,我们讲的「愚痴」不是这样子。愚痴是指邪知邪见,错误的知见,对内在身心、外在世界有某一种错误的认知,而建立了这种邪知邪见来危害人类,我们讲的「愚痴」是指这些。

什么是愚痴呢?有的时候我们用「颠倒」两个字;把不净的以为是清净,不是永恒的以为是永恒的,没有我认为有一个我,不是快乐的以为是快乐的,执着这种常、乐、我、净,我们叫「颠倒」,有些地方就用「愚痴」。

这个是讲到,我们要持众戒、要持清净戒的话,一定要跟智慧相应,有了智慧才能够使我们的菩提心得到净化升华。

我们相信我们有佛性,我们愿意信佛学佛成佛;也相信众生有佛性可以成佛,我们也愿意众生信佛学佛成佛;我们发了这个菩提心,那叫做世俗菩提心。但是,因为我们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我」发菩提心,有「我」信佛、「我」学佛、「我」成佛,都是跟「我」相应,那叫做世俗的菩提心。

各位有没有注意到《金刚经》分两段,前面第一分到十六分也是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到第十七分的时候,问的问题也是一样,「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那个时候就是发殊胜的胜义菩提心了。胜义菩提心,那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你证到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的时候,你还是一样回到现实的人生当中去利益众生,那是胜义菩提心。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净菩提心』,就是指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修一切善法。

昨天晚上有一个信徒说:「哎呀,佛教讲空,很可怕,一空就什么都没有了,怎么办呢?」我说:「你错了。」文字上的「空」跟佛学上的「空」不一样的。文字上的「空」是没有,是断见,什么都没有了,没有因果,没有业报,人生没有意义,那是一般人所了解的空。佛法讲的「空」不是这样子的,是在事事物物上去显示这种空性,因为一切是因缘生因缘灭,没有实在的永恒不变的一个主体,所以说缘起性空,是在具体的事相上去显示这个空性。

『净菩提心』,是跟空慧相应,是远离愚痴后的那种胜义菩提心。

『三者是心乐质直,离诸谄诳』。同学们,你心思多、应酬多的话,能不能修道啊?人家一句话本来是这样子,你讲了一大堆,这个是心不直。我们说「直心是道场」,人家一句话听不清楚,而你想像得太多太多的话,那很难修道。

讲一个笑话好了。这次到巴西,在跟他们讲开示的时候,有人问到家庭气运、地理风水的问题。我说,我们出家人是不讲这地理风水,但是在缘起的世界里,它也会影响我们。

「风」,就是空气,空气很流通,空气很新鲜,对身体健康,气运就会好嘛;「水」,水质很好,喝了健康;这样「风水」不是很好吗。真的讲气运要好的话,家庭里面一定要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所以你看我们到寺庙里面来,觉得这种心灵上非常的舒畅。我说一个人家庭里边东西随便乱摆放的话,他气运一定不佳。

糟糕了,这一句话讲下来出问题了。有一个信徒说:「师父啊!你整节课都在骂我呢。」他心里想太多了,我又没有去过他家,我怎么知道他家乱糟糟的,我说的是众生的毛病而已。

我说,你一个信徒想要家庭气运好的话,一定要家庭干干净净的,父慈子孝,子孝孙贤,大家要好好念佛诵经,不要去为非作歹,自然你的家庭的运就会好,家和万事兴。如果家庭乱糟糟的话,福气就不会进来。我的意思这样子,可是他想的很多很多的,从此他就不来听经了,说「师父总是骂我。」,多冤枉啊!

所以『心乐质直,离诸谄诳』,学道的人这个心要直,直心是道场,身心是道场,这个很重要的。我们信佛学佛的人不要很多事情都是想坏的,要想光明的、积极的,道业比较容易成就。你如果一直想说:「哎呀,我业障很深重啊,我这辈子修也没指望。」那这个是心不质直哦。对自己要有信心,这样子我们学佛才容易进步。

更新于: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