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慧海禅师悟道因缘
大珠慧海禅师悟道因缘
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大珠慧海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欲姓朱,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宋高僧传》不见记录。初依越州大云寺道智和尚受业。后到江西参马祖,发明心要。
关于他开悟的因缘《景德传灯录》卷六和《五灯会元》卷三均有记载。
一日,慧海禅师参马祖。马祖问:从何处来?
慧海禅师道: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道:来此拟须何事(到这里打算求什么)?
慧海禅师道:来求佛法。
马祖道: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
慧海禅师道:阿那个是慧海宝藏?
马祖道: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慧海禅师一听,当即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身心踊跃,礼谢马祖。
这则接机公案,非常有名,经常被人引用。在这里,马祖真可谓单刀直入,直指心性。马祖的开示,要点有二:一是自性佛为每一个人本自具足,无有欠缺,修道人应从自性入手,不可抛却自家宝藏、向外驰求;二是自性虽然不是见闻觉知,但亦不离见闻觉知,不可在见闻觉知之外去寻找自性。谁在致疑?谁在见闻觉知?谁在穿衣吃饭?这个是用功的所在,关键是能不能当下息却分别心、取舍心,能不能于这里承担。慧海禅师正是从这里悟入的。
慧海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马祖身边,侍奉马祖六年之久。后因为受业师道智和尚年事已老,需要人照顾,于是慧海禅师便赶回越州大云寺,奉养道智老和尚。在这期间,慧海禅师晦迹藏用,外示痴讷。他曾经撰有《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系统地谈到了自己的修行见地和体会。该书后来被自己的法侄玄晏偷偷地抄下来,拿到江外,上呈给马祖。马祖看了以后,当众赞叹道: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于是,时人遂称慧海禅师为大珠和尚。
大珠慧海禅师在越州传禅的时候,学众云集。他是最早在江浙一带传扬马祖禅法的人。他的语录现见于《景德传灯录》、《祖堂集》及单行本《大珠禅师语录》。
这里且举他接引学人的三则语录,从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大珠慧海禅师的禅风:
1.有一天,有位讲《金刚经》的法师带着数人前来礼谒慧海禅师。问道:师说何法度人?师曰:贫道未曾有一法度有。曰:禅师家浑(全都)如此。师却问:大德说何法度人?曰:讲《金刚经》。师曰:讲几座来?曰:二十余座。师曰:此经是阿谁说?僧抗声(大声)曰:禅师相弄,岂不知是佛说邪?师曰:《金刚经》中讲,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请大德说看!那僧被问得无言以对。过了一会儿,慧海禅师又追问: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且道:阿那个是如来?曰:某甲到此却迷去!师曰:从来未悟,说甚却迷?曰:请禅师为说。师曰: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僧礼拜曰:愿垂开示。师曰: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何得忘却?曰:是诸法如义。师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经文分明,那得未是?师曰:大德如否?曰:如。师曰:木石如否?曰:如。师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无二。师曰:大德与木石何别?僧无对。良久,却问:如何得大涅槃?师曰:不造生死业。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曰:去何即得解脱?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曰:禅师如和尚者,实谓希有。说完,礼谢而去。
2.有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也。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正确、恰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易,便作变易解会,说不变易,便作不变易解会。藏曰:故知南宗实不可测。
3.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思虑);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
第一则语录,是对知解宗徒的敲打,这些人一心钻在故纸堆里,终日寻文求义,而于自己的本分智慧和解脱,竟毫无作为。修行首先要对治的就是分别心、取舍心。而依文解义正是学道人分别心重的一个主要表现。慧海禅师在这则语录中对如何是生死业的开示,可谓力透纸背。若能从此悟入,在修行上必得大用,所谓得力处省心,省心处得力是也。
第二则语录则涉及到佛教当中最容易引起误解的一个重要概念--真如。人们在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往往杂入外道知见,也就是从变与不变的二边出发,对真如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断。在这里,慧海禅师的开示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真如的概念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则语录则明确地表示,禅不在别处,就在日常起居当中。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做到安住当下,心行到位(合一),不分别取舍,道即在其中矣。这段精彩的开示,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当作禅宗修行最主要的特色而传颂着。
从上面所引语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大珠慧海师反对学人执着于经文、依文解义的做法,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实修实证。他的讲法看似有教下之平实,但其机锋却似快刀,让知解宗徒招架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