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大千世界”有多大?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世界”一词,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词语最初来源于佛教。而佛教经典中,又常提到一个词语——“大千世界”。这个“大千世界”是什么?与“世界”概念相同吗?“大千世界”又有多大呢?想要弄..
佛答 2024-11-13 -
“心无挂碍”的意思是什么?
文 / 一诚长老《心经》里有一句“心无挂碍”,意思是内心没有任何的牵挂和负担,这个境界很不容易达到。人来到这世上,总是有所追求的,有所求,心里就一定会有所思所想,求而不得时,所思所想就容易变成执著。一旦..
佛答 2024-11-10 -
诵经是快好,还是慢好?
普陀山有个圆瑛老法师的法徒,叫明瑞法师,他去问印光老法师、兴慈老法师,怎样念《大乘妙法莲华经》,如何好?两个老法师都没有回答他。有一天,他到我这来,敲门三弹指,我晓得这是禅和子,我说:“请进。”他说:..
佛答 2024-11-04 -
供在佛前的物品都有什么含义?
佛前供一杯水,表万法平等,法水解救众生之苦。水又代表清净,意为我们的心应像水一样干净、平静。佛前供花,花代表着“因”,花开后结果意为六度万行。佛前供水果,代表看到“果”时,就应想到“希望得什么样的果报..
佛答 2024-11-01 -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佛答 2024-10-25 -
闻思佛法之后,修行要从哪里着手?
我们在学佛之前,都有自己固定的观察方式和处理习惯,主要决定于你的观念和心态。通常,我们是通过观察和比较,考虑此人此事对自己的利弊得失,然后再生起好恶之感,这就是观念在影响心态,决定心态。所以,我们在闻..
佛答 2024-10-19 -
只要戴佛珠就会吉祥吗?
文:宏海法师现在很多人只是喜欢在这个外在来庄严,我们常说的护身符,以为戴在身上就很吉祥。很多的念珠、车挂或者一些法器也很流行,乃至房子装修也都会用到一些佛教元素,认为这样做吉祥。其他的不说,就说这个挂..
佛答 2024-10-17 -
心地善良多做好事,是不是就不用学佛了?
最近很多人有这个疑惑:学佛是教人向善,做好事。所以自认为一向心地善良、还经常做善事的人,觉得自己应该是不用再学佛了。于是,这些人平时坚持做善事,相信善有善报,日子过的也算心安理得。如果作为佛弟子,这样..
佛答 2024-10-10 -
怎样才能了缘了债?
导读:一个修行人要有智慧,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心相续,无论在何种对境中,心态都是平稳的,内心是清净的,这才是真正的高人,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修安忍才能了缘了债有些人在家里过得很舒服,谁都不敢惹,自己也觉..
佛答 2024-10-02 -
佛教中的“忏悔”真的有用吗?
佛教相信,除了重大的如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妄称自己是圣人)等的已遂罪,必须随业受报之外,其他的未遂罪,以及过失犯戒与威仪犯戒等罪业,均可依照佛所规定的方法忏悔。忏悔的作用,是在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
佛答 2024-09-27 -
寺院里常见的法器有哪些?
梵钟:又称大钟、撞钟、洪钟等。多属青铜制,少数为铁制,一般高约150公分,直径约60公分,形式是上端有雕成龙头的钓手,下端有相对的两个莲华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称草间,下缘称驹爪。以上则分池间、乳间两..
佛答 2024-09-20 -
你何必放不下?
导读:你是否也在生活中这样感叹?为什么我越是努力,却越感到焦虑?为什么每日忙碌的生活过后,带给自己却不是安全感?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云淡风轻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焦虑、不安、压力在现..
佛答 2024-09-13 -
《华严经》殊胜在何处?
许多学佛的居士都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那么这部被誉为“经中之王”的大经究竟殊胜在何处呢?缘起殊胜——释尊随自意语,直畅本怀释迦牟尼佛出世的唯一目标,是为了度众生成佛。所以《法..
佛答 2024-09-11 -
福报越修越少是什么原因?
很多人都希望能修福,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些,过得自在一些,富足一些。因此,会去做许多的善事,诸如布施、供养、放 生、做义工等等。但是,人们似乎忽视了一点:我们一边在积极修福的同时,某些行为也在不停地..
佛答 2024-09-10 -
生命中的苦,怎样才能解脱呢?
生命中的很多问题、很多不足和缺陷,都能通过发愿来解决掉。怎么才能把生命中的苦和业解脱呢?就是发愿。发愿我所受的苦,别人永不再受;发愿我所受的苦,愿代一切众生承受。比如说我生病受了一些苦,那我就发愿帮助..
佛答 2024-09-09 -
如何能无视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
人,往往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如果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并且待人以宽,律己以严,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和别人的立场对调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个..
佛答 2024-09-08 -
积福慧甲辰年地藏菩萨圣诞念诵活动
积福慧甲辰年地藏菩萨圣诞念诵活动2024年9月2日,甲辰年七月三十,恭迎地藏菩萨圣诞。地藏菩萨,誓愿坚固,无量劫来,广济有情,累劫报亲恩;积功聚德,微妙难思,早已证得无量无边殊胜功德。其“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佛答 2024-08-30 -
在家、出家修行的不同在哪里?
文:星云法师佛教有在家、出家等七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尼、优婆塞、优婆夷),在家、出家学佛本来不分。不过,在家修行往往无法如出家修行那样专精、方便,因为在家生活有五欲尘劳,有妻子儿女..
佛答 2024-08-25 -
如果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修行还有什么用?
宿命论,不存在命中注定的说法,最早起源于印度的古老宗教。他们认为,人在这一生当中的所有奋斗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你的痛苦或幸福都在上一世就已经决定了。比如,一个人的一生过得好与不好,甚至连吃一顿饭是早是迟..
佛答 2024-08-22 -
“无事不登三宝殿”指的是哪三殿?
“三宝”是佛教名词,指佛教信众尊敬供养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又作三尊。“佛”指觉悟人生的真相,进而教导他人的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的教法、真理;“僧”,指修学教法的..
佛答 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