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就就在一念之间
善恶就就在一念之间
在生活中接触一切境缘时,我们起的是甚么念头?是尊重爱护,或是害他以自利?善、恶就在这一念之间分别奔往不同的果报。
护生,就是“保护生命”保护的是其他物类的生命,也保护自己的生命,是佛门的养生延寿之道。因为爱惜物命,所以不忍食众生之肉,而以素食维生,护生即护心,养生须养心,以慈悲心而行素食,养心又卫性,所以素食可以养生。
在宋?慈云忏主遵式所撰集的《诫酒肉慈慧法门偈(并序)》中有偈云:“南无佛法僧,大慈三宝海。我今欲依教,普劝诸众生,莫杀莫食肉,同蕴仁慈行,无病保长龄,未来成佛道。”作者慈云忏主在序文中说明这些偈语出于“《楞伽经》、《央掘经》、《涅槃经》、《萨遮尼乾经》、《阿含经》、《正法念经》、《华严十住经》诸大小乘典”,作者在“看读时,录之成偈一百首”。由此可知,偈语的内容乃是佛经中的教诲。以上这首偈语乃是开宗明义第一首,可视为佛门养生延寿之道的简要口诀。
这首偈语清楚地告诉我们若能依教奉行:“莫杀莫食肉,同蕴仁慈行”即可“无病保长龄,未来成佛道”!换成现代白话来说即是:戒杀吃素,不伤害其他生命,不吃众生肉来果腹,不以杀害别人的生命来换自己的生存,不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身上,心怀大爱关怀众生,行为仁慈普利一切,不仅未来可以成就佛道,现在即可免于病痛缠身,保持健康,延长寿命!由此看来,成佛之道即是养生长寿之道。
若再加以浓缩的话,其实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把上述偈颂的全部意思都包括其中了。净空老法师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中说:“‘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别名。‘无量寿’是中译,梵音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称为‘清净平等觉’,就是西方世界本师的德号。”我们知道:佛、法、僧就是觉、正、净,南无佛法僧就是皈依三宝,就是回归自性清净平等觉。我们也知道:阿弥陀佛号称大慈大悲,四十八大愿,愿愿度众生,心心念念、所言所行,无非都是帮助众生,成就众生。胸怀广大无边如海,功德无量如海,所度众生无量无边亦如大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中有波浪层层叠叠,就如我们的脑海总是思潮起伏,若能如偈颂中所说的“大慈三宝海”那样,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思维都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才可以算是真心诚意地皈依佛法僧,不再依靠迷、邪、染,不再攀缘贪嗔痴,而回过头来依靠觉、正、净,学习佛陀以慈悲为本,开展种种方便。净空老法师说:“从这个德号里,我们才晓得,应该怎样修学才能与他相应。我们的心要清净,要平等,要觉而不迷,这样与阿弥陀佛的心行就相应。”我们知道:学佛就是学做佛,学习去过和佛菩萨一样的生活,除了行为的模仿,当然更要留心起心动念处,务必要学佛菩萨的存心。学佛之人学习诸佛菩萨念念希望利益众生,救护众生都来不及了,那有起心动念想要谋害众生、伤害众生的道理?绝对不会杀害众生以自肥。因此我们应当学习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和谐相处,自然感得自己身心和谐,常保安康的美好果报。我们念佛,一声声、一句句的“阿弥陀佛”,声声都在唤醒自己,念念不离阿弥陀佛,不偏离清净、平等的原则,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唤醒内心的慈悲本性,这一分与生俱来的天然大爱,包容万物,生机焕发,是健康、活力的泉源。
佛,是福慧两足尊,有福报、有智慧,圆满具足。健康是五福之一,是福报;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只要认真改正自己的习气,将贪嗔痴等自私自利的惯性思维及惯性行为转变过来,培养善念慈悲,我们身心的健康确实是可以得到的。
古人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因为不忍其他生命为了自己的生存和欲望而受苦,进而连伤害众生或占众生便宜的念头也没有,恢复清净、平等、正觉的本性,心中唯有善意,自然常生欢喜,心境也会自然保持平和,这就是养心,而养心可以养生。
清朝时候有一位石天基先生,自幼体弱多病,十六七岁时身体仍很瘦弱,还日常发晕病。他的父亲就教他读医书和养生的著作。结果,石天基先生从十八岁开始自加调摄,进行了二十多年,不但大病没有了,就是伤风感冒等小病,也从未有过。于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长生秘诀》一书,其中有一首“养心六常诀”:(1)常存安静心,(2)常存正常心;(3)常存欢喜心,(4)常存良善心;(5)常存和悦心,(6)常存安乐心。若真能欢喜念佛,慈悲戒杀,护生吃素,以上这些要诀也就一一自然具足了。
由此可知,利人才是利己,为人着想、谋福利,自己是决定不会吃亏的--生活是经验的累积,也是学习的过程,可以说生活就是我们的教育--我们要欢喜接受人生的历炼、生活的教育,也要乐于与人分享生活的经验教训,在佛菩萨和圣贤人的教诲引导下,教学相长--用心帮助别人学习,自己的学习不中断,学习的角度、视野更广,学得更深入,傲慢心也会慢慢平息:想想“有为者亦若是”的道理,谁认真努力,谁就学有所成,这是一定的道理,自己有甚么好值得骄傲呢?看见别人后来居上,随喜之余,警觉到自己的懒惰懈怠,赶紧见贤思齐。永远认真学习,天天努力求进步,人生何等快乐!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民间生活经验的总结,不为名利所驱使而以助人为乐的学习生活确实可以使人精神充沛,老当益壮!
有一首题为《孙真人卫生歌》的养生诗歌在谈到素食养生时这么说:“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终不喜。”其中深意值得我们再三玩味。
孙真人即唐朝著名医药学家、养生家孙思邈。本身活到一百二十岁才无疾而终的他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千金方》、《千金翼方》两部钜著即是其代表作。他留给后人的医药养生著作很多,被世人尊称为“药王”。在佛门流传颇广的一本《戒杀放生画集》中记载有一则〈孙真人救龙子传方〉的故事,叙述孙真人因为护生而得良方济世的经过。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连小小生命也珍惜、救护的医生对于人命的救护当然是细腻、急切而又认真、努力不懈的,至诚用心的成果即是通达的智慧与精湛的医术。这首《孙真人卫生歌》言语简练,易诵易记,不失为一部简明扼要的卫生宝典,原文颇长,内容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此处所引只是其中一段。
在《动物的人性光辉——<物犹如此>白话选译》(清?徐谦原著/寿康学会?清凉书屋选译)一书中记载着这么一则事迹:“明朝弘治年间,河南虞县有人捕获了一只雌雁,把它翅膀上的羽毛剪短,养在场院里,用来引诱其他的大雁加以捕捉。每当看见云中飞翔的雁群,这只雌雁都要抬头仰视。第二年,大雁再次北归时,它的配偶与群雁一起飞鸣而过。雌雁听出了它的叫声,仰空大声鸣叫。雄雁也听出了雌雁的叫声,就飞落在场院中,二雁脖颈相依,其声呜呜,好像在诉说久别的思念。过了很长时间,雄雁飞到半空中,徘徊着想要飞走。看见雌雁不能飞,它又飞落在地上,绕着雌雁号叫,声音愈加悲伤。这样飞去又飞回,三、四次以后,看到雌雁确实飞不起来,雄雁就与它互相咬啄踩踏,悲愤地相撞而死。”
也许你也曾仰望天空,见到雁群飞过。成群结队的雁儿总会井然有序地列成人字形的队伍,在云间飞行。再看看人间一些争先恐后的现象,我们是应惊讶于动物竟有如此灵性或是应该感叹人性怎么竟会因贪欲和自私而一时颓落至此?无论如何,有次序,就有伦理,於是各司其职、各尽义务,彼此才能和谐共处。在动物身上,我们发现了身为人类却遗忘了的一些本能--所谓情义、道义。在看见猎人以被捕的雌雁为“诱饵”来吸引其他雁儿时,我不禁想起朋友曾转寄给我的几幅捕猎海豹的图片,镜头之下海豹为助亲人、友伴而前仆后继,被亲友的哀鸣召唤而来,眼见血染冰河,尸横遍野,还是不舍情义而来;相对之下,人类因贪婪而发动的残忍屠杀真的可以用“谋生”两字就轻轻掩饰过去吗?再进一步,人与人之间的掠夺劫杀,甚至发动战争攻城掠地难道也可以用追求繁荣进步来美化吗?如此自我反省检讨之后,我们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之所以会气愤不平,无非都是因为觉得别人妨害了自己的利益;生活中情绪的起伏不定,归根结底也总离不开贪欲的不得满足。若是明白因果,知道善因才能感召善果的事实,我们就会时时保护自己的善念,情绪平稳,少怒少烦,对健康有大帮助,这早已经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除此之外,以真诚善意化解怨结,调解冲突,更可以为我们消弭多少冤家仇敌,避免多少横祸!既保护了自己人身的安全,当然也就有助于寿命的绵延。
这则动物事迹的记载者在雁儿的身上受到了启发,得到了教育,见到的是生死不离,情义坚贞的“老师”,是来觉悟他的“菩萨”。
分享到: 0 Loading...
上一篇:放生得大福报的九个真实案例
下一篇:任何动物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太桥旦曾堪布:都说善恶有报,到底怎么个报法?
- 善恶业报
- 太桥旦曾堪布:善恶果报从不会出错,到底是谁在“管理”?
- 如何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践行六波罗蜜,佛法修行就在人世间
- 善恶参半
- 善恶各有报
- 妙祥法师:心不随善恶而起心动念才是正思惟,才能看透事物本质
- 原来观世音菩萨就在家中
- 净界法师:善恶苦乐都是轮回业,出轮回要修清净业
- 宣化上人:善恶不离一念心-皈依佛
- 达真堪布:不同层次的善恶标准
- 净土法门法师:善恶因果是谁判决、控制和运作的?
- 小小的起心动念,就有如此大的善恶果报
- 宣化上人: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四章 善恶并明
- 独尊湛现:万法由心生,善恶要分明
- 如何能无视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
- 富贵如烟,唯有善恶永在!
- 就在她想要堕胎时,孩子在梦中哭求别做掉她
- 幸福就在当下
- 阴间生死簿,善恶全记录
猜你喜欢
-
希阿荣博堪布答: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
希阿荣博堪布答: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问: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希阿荣博堪布答:痛苦源于无明。无明指对人、事、物的错误认识。就人而言,认为有..
布衣百姓 2025-04-02 -
在互联网上传播SQ,是遏杀青少年罪恶的利刃!
在互联网上传播SQ,是遏杀青少年罪恶的利刃!色字头上一把刀。当今的互联网在传播色情方面真可谓是一把遏杀广大青少年的一把罪恶的刀,其广度和深度和参与人群之众,造化之深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不能比拟的。青春少..
佛教寓言故事 2025-04-02 -
慧远大师:三报论
慧远大师:三报论三报论释慧远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日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
慧远大师 2025-04-02 -
只要心中清净无欲眼前就有极乐净土
只要心中清净无欲眼前就有极乐净土只要心清无欲,看什么都很美,都觉得很可爱。清晨的境界,总令人觉得心很静、很欢喜。看着天色渐渐明亮,就像一盏光明的灯火照彻暗室,令人豁然开朗;四周的鸟啼声,也像一句句的念..
禅宗文化 2025-04-02 -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本)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本)维摩义记卷第一(本)慧远大师著刊维摩经义记序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ji义记一帙至。余得..
慧远大师 2025-04-02 -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末)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末)维摩义记卷第一(末)[慧远大师]次明法宝。法中有二。一摧邪法。二三转下明化正法。摧邪法中以无心意无受行者自无所著。以谓由也。由无心意无受行等便能灭邪故说为以。言无心意无忘心体。..
慧远大师 2025-04-02 -
大虚法师:《楞严经》讲记唵嘛呢叭咪“牛”
大虚法师:《楞严经》讲记(18)唵嘛呢叭咪“牛”幸好,那个“唵嘛呢叭咪牛”的故事,消除了我们的很多担忧和疑虑。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知道的人应该很多,所以师父就不啰嗦了。知道的人请举手,不知道的人请举手..
初识佛法须知 2025-04-02 -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二(本)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二(本)维摩义记卷第二(本)慧远大师著弟子品者。此品之中命声闻弟子问疾。良以声闻学在佛后故名为弟。从佛化生故复称子。从其所告以题章目名弟子品次随文释。于中略以三门分别。一对上生起以释..
慧远大师 2025-04-02 -
巴楚仁波切:以福德来赚钱
巴楚仁波切:以福德来赚钱巴楚仁波切曾对一位年轻人说了一段话,这段开示非常适合在家人,特别是今日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怀着勇气和耐心来从事,直到完成。你的心不应该追逐众人之口,..
禅理故事 2025-04-02 -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二(末)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二(末)维摩义记卷第二(末)慧远大师著次告罗睺令往问疾。对前八人明行修法。此对罗睺明其发心出家之法。罗睺佛子此名覆障亦云不放。在母胎中六年不出。故名覆障及不放矣。何故处胎六年不出。以..
慧远大师 2025-04-02 -
建立正信
建立正信通过学习《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末学才意识到自己对信仰的认知是模糊的,也正因为不具备正见,才会陷于迷信而不自知。导师告诉我们,迷为迷惑,分不清;信为相信、顺从,而迷信就是盲目地相信和崇拜。..
禅宗文化 2025-04-02 -
宣化上人:念地藏菩萨一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
《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
宣化上人 2025-04-02 -
延参法师:不带怒气出门不带怨气处世
延参法师:不带怒气出门不带怨气处世心平气和的去面对自己应该处理的事情,该走的路宽,该过的桥窄,一步一坎坷,一步一欣喜,流走了岁月,苍老了容颜,唯独不改的是那份内心的道义,耿直,乐观,坚强,温暖。人生在..
禅宗文化 2025-04-02 -
高僧故事:才女丧夫醒悟无常 出家受戒德化四方
高僧故事:才女丧夫醒悟无常 出家受戒德化四方编者按:今天这篇故事,选自《比丘尼传》,主人公是中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法师。中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图片来源:资料图片)净检法师道场(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净检,..
谈佛说禅悟人生 2025-04-02 -
死汉难悟道
一从前,有位禅和子在禅堂住了三年,以为人多,打自己闲岔,又自觉工夫不能深入,就去住山。在山里住了三年山,种菜做饭,凡事亲为,又自觉工夫不能深入,山也不住了,就去托钵。托钵两、三年,还是不悟道。一天,他遇到一位有道..
禅宗公案 2025-04-02 -
山鹑让老鹰俯首称臣,佛陀揭开越界大战真相
山鹑让老鹰俯首称臣,佛陀揭开越界大战真相佛陀在一次说法之中,向比丘们讲述了“鹰与鹑”的故事:一只刚成年的山鹑,不愿听从父母的劝告,离开自己熟悉的田垄地,独自飞到旷野中觅食。结果一不留神,被一只饥饿的老..
禅理故事 2025-04-02 -
宣化上人:凡是人有脾气,都是有罪业;
宣化上人开示:所谓无明,就是有脾气。一发无明火,就发大脾气了。为什么你有无明呢?就因为前生造的罪业太重了,所以有这么几句俗话说:“无明火,老虎神,这是前生罪业根。”无明火是前生罪业的根本。凡是人有脾气..
宣化上人 2025-04-02 -
每天吃什么?
云居道膺禅师专程前来拜访洞山良价禅师的时候,良价禅师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道膺禅师回答道:我从翠微禅师那里来!良价禅师再问道:你在翠微禅师那里,他都教导些什么?道膺禅师道:翠微禅师那里每年正月都祭祀十六罗汉..
禅宗公案 2025-04-02 -
开着念佛机,让佛号种在八识田中
随着科技电子产品的发展,念佛机的品种越来越多,在多种品种中,可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声音,跟随念佛,提醒念佛,真的是好极了。在众多念佛机声调中,我最喜欢二种。一是印光大师在世的六字圣号念佛调;二是四字五音念..
禅宗文化 2025-04-02 -
谈放生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谈放生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又值观世音菩萨圣诞,独自一人前往公园放生的时候,在为物命念经咒之时,竟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名男子手持一个长网兜在等待着我把物命放入水中好去打捞。念完经咒,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我把二条..
放生心得 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