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定上师:开示录五-皈依佛
清定上师:开示录五
清定上师,我们念念为了利益众生,念念无我,所以修行到最后,诸佛的光明照着自己,自己的光明发现了,证明了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觉空空觉,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出世出世间,十方圆明。”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内而心身,外而世界,彻底皆空,诸佛的光明照着自己,自己的光明照着众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正如佛经上说:“忽然超出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至于我们这颗心,普遍十方,十方世界圆明,就是我们的心,就是诸佛的法身,就是众生的佛性。所以,懂得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帮助。因为这样,所以能够明心,能够见性,小乘声闻缘觉修无我,修到明心见性时见无我,证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大乘菩萨明心见性,证初地除了证见无我外,特别要见到利他功德。体会到我今天怎么能够见性。因为天天想到众生,忘记了我,所以能够见性,这就是明心菩提。
明心菩提之后,一步一步修,得了好境界,立刻观空,把一切功德都布施给众生。自己得了光明之后,把这光明普照法界,利益众生,从初地欢喜地进到二地修持戒进离垢地,三地修忍辱进发光地,四地修持精进进智慧地,五地修静虑进难胜地,六地修般若成现前地,七地修方便成远行地,八地修菩提成不动地,九地修大智成善慧地,十地修大悲成法云地。善慧地是智慧圆满,法云地是大悲心圆满。以上出一地到一地,进到等觉叫出到菩提,最后妙觉成佛,无上正等觉称为究竟菩提。
我们佛弟子皈依三宝之后,就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有了这个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趣向无上究竟菩提,每一个人都要向这个方向学修。因为这样,我们把上面所讲的,转变我们的身心——转变我们的色成大圆镜智,转变我们的受成平等性智,转变我们的想成妙观察智,转变识成法界体性智,转变行成所作智。
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所念的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法界藏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法身是绝对空的法身,他那个法身,十方世界的器世界,在他法身里边,十方世界无边的众生,在他法身里边,十方世界的声闻缘觉菩萨乃至诸佛的功德身,也都在他的法身里边,所以称为法界藏身阿弥陀佛。
念佛的时候,在佛堂清净的地方出声念,在家里念,环境不清净就默念。默念的时候,就想到法界一切众生和我在一起念。这都是我的父亲母亲,都和我在一起念佛。这样念佛,一切众生心里都发光,光光相照,成平等法身光。比如说:三只电灯合在一起的光,不分别了,这就是光光相照。只要我们从菩提心出发,心念十方诸佛,十方众生,同我们成一个法身,同一个佛性没有两样,这个就叫“真正安心净土”。自心念佛,一切众生念佛,无量无边的众生,无量无边的时劫以来,同我们有冤业的,全部解脱。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是我的父亲母亲,他们对我这样的修行,都生大欢喜心,都希望我们快快成佛。
所以我们佛弟子,最要紧的三点,第一是归依三宝,第二是发菩提心,第三是要下决心精进修行。
首先要止恶修善,一切坏事不做,一切好事多做。好事与坏事以什么为标准呢?第一个是依戒律,第二个是依菩提心。依佛的戒律,在家居士就是杀、盗、淫、妄、酒的五戒,那么我们就要听佛的话,不随便杀生、不偷盗人家的一切财物,特别是对三宝的财物,我们丝毫不能占便宜。因为三宝的财物是法界众生的,十方三宝共有的。我们占了便宜之后,就害了法界众生,就是侵损三宝了。在家居士,他们自己的夫妇为正淫,夫妇以外的对象是邪淫。犯了邪淫的,你这就不清净了。出家之后,根本断淫欲。不但不能有淫欲的行为,而且一念也不能起,起一念就是心念之罪。为什么道理呢?出家人割爱断欲,断烦恼,证解脱。
妄语是最容易犯的。本来没有这个事情,我说有。有的时候是方便妄语。比如说,到人家家里去,本来是还没有吃饭,觉得在人家家里吃很不方便,就说自己吃过了,这个话动机不是坏,但事实上是在打妄语。所以我们佛弟子,做到所讲的话与心里所想的一样,这叫心口一致、言行一致。经书上讲:直心是道场,完完全全是为利他人,没有一句话是欺骗人家。欺骗人家就是欺骗自己,人家还没有被欺骗,自己已经犯错了,受骗了。所以在戒妄语上要下功夫。
至于饮酒,在家弟子受五戒,假使杀盗淫妄四戒受不全的,受三戒二戒都可以,但酒戒一定要受的。为什么道理?酒是和我们成佛——觉,完全相对立的。觉是不迷,酒是迷性的。只要我们吃酒,不应该说的就说了,不应该做的事去做了,所以绝对不应该吃酒,一定要把酒习除了,一般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不晓得酒的害处。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拿出家人来讲,戒律条文更多,更要依戒修行。
第二个依菩提心修,今天我做一天的人,做了哪几件事情对别人有利益;哪几件事情对别人不利的;起过哪种心不满意人家的,起过哪几种心使人家欢喜的。凡一切有利于众生的好事,应该多做;凡是危害他人的事,不应该做,坏心不应该起。释迦牟尼佛及诸佛戒律上都是说:“应断一切恶,应修一切善,应度一切众生”。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止一切恶,修一切善,做到自己不惭愧,已经做错了自己就忏悔,没有做错就坚持。止恶修善法是最要紧的。
要“断惑证实法”。怎样能够做到坏事不做,好事多做呢?一定要把我执烦恼度脱,然后能够真正做到一切坏事不做,一切好事多做。所以修行要断自己的我执,把我除去了,贪心也没有了,憎心也没有了,愚痴心也没有了,要断惑证真,断烦恼证得解脱。
第三要忘我利他。很多人修行不管人家,自己修行就好了,人家修不好也不管。在我们佛教内部,无论在家和出家,老的老了,死的死了;年纪轻的人,由于障道因缘,没有闻到佛法,佛法的道理不知道,怎么样修行不晓得。假使我们处在佛法要脱节的时候,我们不把接班人培养出来,我们的佛法就要中断了。所以我们每一个出家菩萨、在家菩萨,一定要负担起这个责任,把佛法的新一代接班人培养出来,这要靠菩萨利他忘我的觉悟。正法久住,*轮常转,任务我们要担负起来,使释迦牟尼佛正法永久住世。
为了利益众生,常转*轮,每一个佛弟子,要为正法久住发心。若不为正法久住发心,或发心不真,就不是真正的菩提心,那么他自己修行也没有走上正路,对佛法来说,也不会起多大作用。
凡是在家弟子、出家弟子,对于自己的子女,他们为佛法,为利益众生发心修行,我们要帮助他。对真正发心修行的弟子呢,我们要尽一切力量去启发他,教育他,使他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能够对一代时教,从《华严经》、《阿含经》、《般若经》、《法华经》、《涅槃经》全部的道理中懂得,不但懂得,能够怎样闻法、怎样想法、怎样修法、怎样学戒法、怎样修定法、怎样发慧法、怎样能够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怎样念佛能够念到一心不乱,种种的修行方法也使他们能够学会修。
我们学佛两个条件非常重要。第一,佛一代时教,法的道理,大家都要了解,一定要晓得佛法的大概情况,而且要真实说佛法,特别是要懂得佛的真实义。我们讲经前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所讲的是闻到佛法不容易。“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今天我见到佛了,闻到法了,我愿意受持,受是接受佛所讲的道理,我完全相信;持是照佛所讲的依法修行。
“愿解如来真实义”,要懂得佛的真正的本义是什么?佛真正的本义完全是忘我利他。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佛一代时教,就是告诉我们怎样驱除杂乱的妄想,怎样消除无明的执着,证得这无上菩提。佛经上说:“自心是佛,自心能作佛”。要相信自心佛性没有两样,自心能够修行成佛。相信这个道理后,处处念自己的觉性,念一切诸佛的法身,这叫“安心净土”。把这个心安在觉心的净土上,叫“安心净土”。
相关文章
- 达真堪布:怎样才能对上师生起不退转的信心?
- 在家念佛人的福音:听太虚大师开示散心念佛终身不改的好处
- 马祖道一大师开示大珠慧海禅师
- 广钦老和尚:关于忍辱的开示
- 达真堪布:怎样才能报答上师的恩德?
- 呷绒多吉上师:减少烦恼就是真正的修行
-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最终什么也带不走,所以修好无常很重要。
-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有责任担负起一切众生幸福安乐的重担
-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最终什么也带不走,所以修好无常很重要
- 大安法师:烦恼多,时有轻生的念头,请开示
- 呷绒多吉上师:连载学佛人切勿以追星的心态抉择上师
- 大安法师对文化人学佛的开示
- 信愿法师:助念开示的殊胜利益 第八章助念问答
- 大安法师:关于婚外情的开示
- 圣空法师开示:通过现相见本质
- 大安法师:关于守戒、杂修等五则开示
- 大愿法师开示秘密禅:如法饮食
- 宣化上人:对《楞严咒》的开示
- 学诚法师:道次第开示点滴
- 学诚法师:2006年除夕普茶开示
猜你喜欢
-
法藏法师:念善、行善
法藏法师:念善、行善念善、行善一念之善,犹如滴水牵涟漪,可以遍满十方法界。一善之行,犹如滴水能穿石,可以启发每颗人心。慈悲、平等、觉性基于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灵的概念,为了让自己更「快乐」的目的,而使用自..
法藏法师 2025-04-04 -
岁月飘逸:菩萨让母亲康复
岁月飘逸:菩萨让母亲康复说菩萨让母亲康复,好像显得有那么一点牵强。从表面上来看,菩萨好像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菩萨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心中。作为一个相信佛教的人,于自己而言,是应该感觉得到菩萨的存在..
禅理故事 2025-04-04 -
法藏法师:为什么我们需要皈依
法藏法师:为什么我们需要皈依为什么我们需要皈依为什么我们需要皈依?皈(归)有「回归」的意思。是因为我们在归依之后,渐渐透过学佛,而懂得将人心比佛心,回归到内心那真正纯真、无自私、慈悲、无我之原始的佛性觉..
法藏法师 2025-04-04 -
陪着你看世界
陪着你看世界一场晴天霹雳的车祸夺去她的双眼,那一年,她才两岁,对这世界的美丽,只能由别人的口述来凭空想象,只是,没见过具体的美,又怎能拼凑一幅想象的图? 是上帝为了弥补在生命中对她开的玩笑,赋予她敏锐..
谈佛说禅悟人生 2025-04-04 -
法藏法师:自性三宝之意涵
法藏法师:自性三宝之意涵自性三宝之意涵每个人的本性当中,都有「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这就是所谓的「自性三宝」。「自性佛宝」:在你的自性中有觉性光明,这个光明是平等普施,是你原来本具的「觉悟之性」;「..
法藏法师 2025-04-04 -
佛教法师讲经 慧远大师:简介(生平)-皈依佛
佛教法师讲经慧远大师:简介(生平)大师法名慧远,俗姓贾,是雁门郡楼烦县人。师从小爱学习,13岁时,就跟随舅父到许昌洛阳一带游访参学。由于大师博学六经,融汇贯通,尤其精通老庄之学,因而儒门宗匠,达官显贵,..
慧远大师 2025-04-04 -
观音心经和心咒一样吗
在修行观音心经的时候,大家都会发现其中也是有着心咒的,心经和心咒是不一样的,心经中讲解的知识是非常多的,相对于心咒来说,心经中的内容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而且大家在修行心经全文的时候,结合着心咒去修行,能..
心经经典 2025-04-04 -
慧远大师: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慧远大师:与隐士刘遗民等书与隐士刘遗民等书晋庐山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以晋太元中。除宜昌柴桑二县令值庐山灵邃。足以往而不反。遇沙门释慧远。可以服膺。丁母忧去职入山。遂有终焉之志。于西林涧北。别立禅坊。养志..
慧远大师 2025-04-04 -
药师经三年感应
药师经不但是重要经文,它也是需要长期去念诵的。有的人念诵药师经已有三年,而念药师经三年感应是很大的,对自己也是有益的,只要师兄能诚心去念诵,那么就能感受到。而且念药师经的功德利益也有不少,但只有用心念..
药师经经典 2025-04-04 -
平常境界
平常境界(文:转载)平常心是眼下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面对快节奏的生活,面对多变的现实,面对不可预知的明天,面对尴尬,面对陡然间的从繁华到衰败、从得意到失落,我们太需要一种平静的不动的心态了。这就是..
布衣百姓 2025-04-04 -
贤崇法师:佛教“六度”思想与企业家修炼
当你的企业很小的时候,影响性不大,没关系,社会责任考虑得少也不会给别人产生强大的冲击;但企业做大,影响面很广的时候,可能你不禁意的一个言行举止都会造成整个社会的波动。这时你考虑问题就一定要用更大的格局..
汉传人物 2025-04-04 -
欲纵还堵
僧问明州翠 永明令参禅师曰:坦然不滞锋 时如何?令参禅师曰:大有人作此见解。僧曰:毕竟如何?师曰:坦然不滞锋 。
禅宗公案 2025-04-04 -
可以听地藏经吗
地藏经是可以听的,而且经常听地藏经会提高自己的记忆力,提高自己的智慧,还能修到更多的功德。只是在听地藏经时,师兄需了解听地藏经的注意事项,这样才能更好的领悟到经文中的意思。那听地藏经要注意什么呢?下面..
地藏经经典 2025-04-04 -
欲知佛性之义,当观时节因缘
欲知佛性之义,当观时节因缘一次,法眼文益上堂说:"出家人要依随时令而行,冷即冷,热即热。 欲知佛性之义,当观时节因缘。"门上写门字从前,有一个老禅僧住在庵内,在门上写心字,在窗上也写心字,在墙上还是写上心字。 文益..
禅宗公案 2025-04-04 -
浅说“法”
浅说“法”你们的身体或许会在混乱当中,但是你们的心却不会;世人或许会被迷惑,但是你们自己却不会;甚而,即使你们的国家处在纷扰不安当中,你们也不会被困惑了。因为心会有所“见”,心是“法”!这就是正道,正..
放生心得 2025-04-04 -
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
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归命最圣观自在,满月妙相莲华生,能以无畏施有情,我今称赞彼功德:“一切善法悉具足,顶戴诸佛大智冠,福慧庄严最上尊,是故归命莲华手。两颊圆满红白色,鼻相修直妙端严,齿..
佛学基本知识 2025-04-04 -
“酒肉穿肠过,佛在心里头”这真是狂言妖言邪说惑业!(宣化上人)
“酒肉穿肠过,佛在心里头”──这真是狂言妖言邪说惑业!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将来我灭度后,末法时期,有很多这种鬼神,好像火一样的旺盛,充满世间..
宣化上人 2025-04-04 -
降伏心魔,坚持修学
降伏心魔,坚持修学最近一段时间,我修学的劲头不足,力量越来越小,小组共修和班级共修都不爱去,集体活动也不想参加。刚好又有其他事,就请假了。但是以后的共修怎么办?才修学六个月,就这样一直找借口不去么?我不..
初识佛法须知 2025-04-04 -
慧净法师:诚恳祷告,蚂蚁搬家
慧净法师:诚恳祷告,蚂蚁搬家我有一个亲身体验,也是和蚂蚁有关的事迹。大约十年前,我回故乡台南找精舍,暂时住在亲戚家里。没多久,我的亲戚就是舅舅和舅妈,相继往生了,就只有我以及舅舅的女儿、女婿住在那里。..
放生心得 2025-04-04 -
正字与反字
小僧人满怀疑惑地去见师父:师父,您说好人坏人都可以度,问题是坏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本质,如何算是人呢?既不是人,就不应该度化他。师父没有立刻作答,只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个我,但字是反写的,如同印章上的文字左右颠倒。..
禅宗公案 2025-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