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达居士:慧学的进修次第
黄国达居士:慧学的进修次第黄国达居士:慧学的进修次第
黄国达
佛法的宗旨在于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破迷启悟、转染还净,由此展开自在、开朗的人生。所以,智慧的修学是核心的课题,然而,智慧是因缘所生法,不是宿命、无因的,天生的慧根也是由前世的熏修而来,今世的进修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与其慨叹自己悟性太差,读了很多禅语录,也没有开悟,读诵般若经典也不能通达空义,便自认为根性太差,退而寻求禅定的宁静、信仰的满足、佛力的庇佑、他方净土的稳当,这正如入了宝山而只摘取一些花草石头而不力求寻得宝藏。智慧觉悟的开发固然有其困难之处,但是佛陀已经为众生开辟了一条智慧觉悟的康庄大道,只要如法次第进修,就可以开启内心的智慧宝藏,千万不可妄自菲薄,辜负佛陀的慈悲心意。
智慧的进修可以约略分为三个次第,即闻慧、思慧与修慧。
闻慧 闻慧是由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而得般若正见。所谓正法,凡顺于佛法正理的都可说是正法,原始佛教的阿含圣典,初期大乘佛教的般若、中观是主要的研读内容,至于中期大乘佛教的唯识论典,后期大乘佛教的真常经论也可说是“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蕴含了般若正见,只是需要智慧之眼抉择、贯通。
什么是般若正见?所谓正见,依阿含经的说法,不只是三世、因果、凡圣的世间正见,更要如实知无常、无我、不生不灭的出世间正见,才算究竟,以般若经的说法,则要见到毕竟空、如幻有才是透彻的般若正见,再以中观论典的解说,则以见到缘起、假名、性空才是圆满的中道正见。在表述上虽然略有不同,皆是真、实、谛、如的一实相,无二无别。在第一义谛中,不生不灭、性空、无我,世俗谛中,则是缘起、无常、假名、如幻的。二谛无碍,是为般若正见。
若以唯识解说,世俗现象唯识所现、胜义境地离言绝待。至于真常思想的解说,佛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念无明幻现三界六道,一念清净,生灭、去来,万法皆是真如。
究其内涵仍然是一实相的方便表述,只要不执取真常实体、识心种子,误以为缘起性空、三法印不了义,回归实相本然、法尔如是,皆是般若正见。
如果不具足这样的正见,即不能成就闻慧,若正见具足,则能于佛法生起绝对的信心,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不是盲目的宗教信仰,而是生生世世以来,经历多劫的暗夜迷失,忽遇明灯,回归光明的正道、看到生命的真谛、找到解脱自在的方法。是希有难得的,不可等闲视之,认为烦恼依旧、八苦未拔,以为听闻正法无用,需知大树广荫,须有牢固的树根,高楼广厦,也要有坚固的地基。由闻慧而得生深信心,正是智慧的根基。
思慧 有了闻慧的基础,进一步就要深入思维观察、胜解空义。
如何思惟、观察,胜解空义?这是不带任何预设立场来观察事物,思惟抉择、归纳分析,得到无自性的空胜解。
如何归纳分析?是以闻慧为基础,观察到底有没有自性?也就是有没有固定性、孤立性、实体性?就在禅修和日常生活中,色、受、想、行、识生起的当下,如实思惟、观察,而归纳到没有一法有固定性、孤立性、实体性,一切都在变化、和合、相依相待中才能成立。并没有“自有、自成”的自性,也就是一一法皆无自性。
这样的思惟、观察,切记不可以离开生活、生命当下具体可闻可见的事物之外,凭空去想像、抽象地臆测。
你可以观察外在事物的进行,譬如说:你今天准备早上十点要去超市采购日用品,出门之前接到一通电话,如果是急事如家人生病,就必须立即处理,采购的计划就会被耽搁,如果采购品中如灯管、食物急着要用,就要稍作忍耐。
在这当中,你可以见到“安排的事”、“约定的时间”、“采购的物品”都没有固定性,一件事情的发生如家人生病,有很多因素是不可掌控的、不是孤立的存在,所以“安排的事”、“约定的时间”、“采购的物品”并不是绝对的,它只存在于思想中,而不是真实的存在。
对这些观念若有自有、自成的认定,就会感受到冲突、不舒服。如果明白这些只是观念而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实,内心就灵活自在,不会有冲穾。
外在事件一直都是相依相缘,既是相互需要的互补关系,同时又隐藏着相互排斥的消长关系。而内心明白这些关系,不固着在上面、不预期什么,内心才会自由,这就是智慧。
观察任何人、事、物,乃至内心的感受、情绪、思想、愿望都可以看见它的背景、变动、互补、消长,那么就可以如实地看待这一切,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平静和谐。
能这样思惟、观察有没有自性,就可以生起空胜解,对于空义能在实际现象生住异灭的当下有具体的理解。这就是思慧。
思慧成就会伴随着布施、持戒、安忍的功德,因为内在的认知开始转换,很自然地看见人我的依存、互补、消长。明白人我相依,而有互助、共好的理念,布施、持戒是随顺缘起正理的行为。 同时见到人、事、物,感受、情绪、思想、愿望生灭消长、缘起缘灭的自然法则,对于己经生起的苦,看到有惑业才有苦,“苦”是无自性的,唯有安忍,才不会火上加油,惑业灭则未来的苦不生,这才是澈底的解脱。
修慧 修慧就是止观,以无自性为所缘,观察及安住。思慧中的思惟观察由于缺乏定心,只能在散心中,以空胜解的力量离恶向善、忍苦离苦,却没有能力断除烦恼。进入止观禅修,则定慧力强,降伏烦恼的力量随之增强。
思慧的重点在于思惟、抉择,散心观察无妨,而定心观察,是在胜解成就之后,直观诸法真实,名为般若观照。通常修定,必须进入无分别,不起思惟,一生分别思惟,就离开定心。而定慧等持是直观,一般的定心只是不生分别思惟,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听到什么就是什么,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直观,不但不起思惟分别,连“自性分别”也不起,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不会认定“这是○○”,或“这不是○○”,停滞在自有、自成的自性实有的模式里,而能当下穿透,觉知流动变化、没有局限的整体呈现,当下唯有相依相待、聚散离合的缘起法。
当“自性分别”不起,虽然面对森罗万象,心中一片寂然,名为定心,这是有智慧光明的定心,不同于一般的定心缺少智慧。一般修定,虽然思想、念头暂停,自性实有的认知模式仍然根深柢固。
在这样的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中,偶有念头生起就能照见念头无自性,幻生幻灭,内心立即回归寂然不动;当发现对于观察对象生起自性实有的认知模式时,立即穿透它,觉知流动变化、没有局限的整体呈现,当下唯有相依相待、聚散离合的缘起法,立即回归缘起性空的实相智慧。
如此,止观双运、定慧等持,自性实有的执见渐次消融,直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旦全体通透、能所双泯、境智一如,就是“无漏慧”的生起。
止观修慧似乎很难理解其中的奥秘,不容易掌握实际的修行方法。不过只要记住:对于观察对象不落入任何局限性的认定,不预期、不追求任何境界,不设定任何有关“开悟”“究竟真理”“圆满的境界”种种标准模式,在真实、自然的心境中,当下即是无相、无住、空寂、如幻的诸法实相,离此并无其他玄奇的境界。若有什么玄奇的境界的话,也只是意识、想蕴制造出来的心灵影像而已,仍然是在五蕴境相中打转,不是般若智慧所见的诸法实相。
上一篇:葡萄对人体的九大好处
下一篇: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五十八卷
相关文章
- 陈大惠:女子心性当如大地
- 魏德东教授:以心性和直觉概括中国佛教哲学的特质
- 达照法师:天台早期禅法的心性说
- 徐恒志:何谓心性
- 黄柏霖:文昌帝君,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之含义
- 黄柏霖:花报的含义
- 黑财神——财神之王
- 黄柏霖:要怎么样叫惭愧心呢
- 黄念祖:腊月初一到十五,行善功德十万倍
- 黄念祖:气功,巫婆,神汉能治病的道理
- 黃齐秀居士往生纪实
- 黄念祖:介绍角虎集
- 佛是大能,但并非万能
- 妈妈持诵心咒,可以让小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
- 黑暗之后,总是黎明的曙光
- 黄柏霖:慧忠国师开示无明
- 黄念祖老居士的往生榜样
- 黄国达居士: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 佛说:有这4点,都是命苦的人,南无阿弥陀佛
- 黄柏霖:一辈子修好口德得善终
猜你喜欢
-
希阿荣博堪布答: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
希阿荣博堪布答: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问: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希阿荣博堪布答:痛苦源于无明。无明指对人、事、物的错误认识。就人而言,认为有..
布衣百姓 2025-04-02 -
在互联网上传播SQ,是遏杀青少年罪恶的利刃!
在互联网上传播SQ,是遏杀青少年罪恶的利刃!色字头上一把刀。当今的互联网在传播色情方面真可谓是一把遏杀广大青少年的一把罪恶的刀,其广度和深度和参与人群之众,造化之深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不能比拟的。青春少..
佛教寓言故事 2025-04-02 -
慧远大师:三报论
慧远大师:三报论三报论释慧远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日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
慧远大师 2025-04-02 -
只要心中清净无欲眼前就有极乐净土
只要心中清净无欲眼前就有极乐净土只要心清无欲,看什么都很美,都觉得很可爱。清晨的境界,总令人觉得心很静、很欢喜。看着天色渐渐明亮,就像一盏光明的灯火照彻暗室,令人豁然开朗;四周的鸟啼声,也像一句句的念..
禅宗文化 2025-04-02 -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本)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本)维摩义记卷第一(本)慧远大师著刊维摩经义记序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ji义记一帙至。余得..
慧远大师 2025-04-02 -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末)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末)维摩义记卷第一(末)[慧远大师]次明法宝。法中有二。一摧邪法。二三转下明化正法。摧邪法中以无心意无受行者自无所著。以谓由也。由无心意无受行等便能灭邪故说为以。言无心意无忘心体。..
慧远大师 2025-04-02 -
大虚法师:《楞严经》讲记唵嘛呢叭咪“牛”
大虚法师:《楞严经》讲记(18)唵嘛呢叭咪“牛”幸好,那个“唵嘛呢叭咪牛”的故事,消除了我们的很多担忧和疑虑。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知道的人应该很多,所以师父就不啰嗦了。知道的人请举手,不知道的人请举手..
初识佛法须知 2025-04-02 -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二(本)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二(本)维摩义记卷第二(本)慧远大师著弟子品者。此品之中命声闻弟子问疾。良以声闻学在佛后故名为弟。从佛化生故复称子。从其所告以题章目名弟子品次随文释。于中略以三门分别。一对上生起以释..
慧远大师 2025-04-02 -
巴楚仁波切:以福德来赚钱
巴楚仁波切:以福德来赚钱巴楚仁波切曾对一位年轻人说了一段话,这段开示非常适合在家人,特别是今日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怀着勇气和耐心来从事,直到完成。你的心不应该追逐众人之口,..
禅理故事 2025-04-02 -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二(末)
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二(末)维摩义记卷第二(末)慧远大师著次告罗睺令往问疾。对前八人明行修法。此对罗睺明其发心出家之法。罗睺佛子此名覆障亦云不放。在母胎中六年不出。故名覆障及不放矣。何故处胎六年不出。以..
慧远大师 2025-04-02 -
建立正信
建立正信通过学习《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末学才意识到自己对信仰的认知是模糊的,也正因为不具备正见,才会陷于迷信而不自知。导师告诉我们,迷为迷惑,分不清;信为相信、顺从,而迷信就是盲目地相信和崇拜。..
禅宗文化 2025-04-02 -
宣化上人:念地藏菩萨一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
《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
宣化上人 2025-04-02 -
延参法师:不带怒气出门不带怨气处世
延参法师:不带怒气出门不带怨气处世心平气和的去面对自己应该处理的事情,该走的路宽,该过的桥窄,一步一坎坷,一步一欣喜,流走了岁月,苍老了容颜,唯独不改的是那份内心的道义,耿直,乐观,坚强,温暖。人生在..
禅宗文化 2025-04-02 -
高僧故事:才女丧夫醒悟无常 出家受戒德化四方
高僧故事:才女丧夫醒悟无常 出家受戒德化四方编者按:今天这篇故事,选自《比丘尼传》,主人公是中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法师。中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图片来源:资料图片)净检法师道场(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净检,..
谈佛说禅悟人生 2025-04-02 -
死汉难悟道
一从前,有位禅和子在禅堂住了三年,以为人多,打自己闲岔,又自觉工夫不能深入,就去住山。在山里住了三年山,种菜做饭,凡事亲为,又自觉工夫不能深入,山也不住了,就去托钵。托钵两、三年,还是不悟道。一天,他遇到一位有道..
禅宗公案 2025-04-02 -
山鹑让老鹰俯首称臣,佛陀揭开越界大战真相
山鹑让老鹰俯首称臣,佛陀揭开越界大战真相佛陀在一次说法之中,向比丘们讲述了“鹰与鹑”的故事:一只刚成年的山鹑,不愿听从父母的劝告,离开自己熟悉的田垄地,独自飞到旷野中觅食。结果一不留神,被一只饥饿的老..
禅理故事 2025-04-02 -
宣化上人:凡是人有脾气,都是有罪业;
宣化上人开示:所谓无明,就是有脾气。一发无明火,就发大脾气了。为什么你有无明呢?就因为前生造的罪业太重了,所以有这么几句俗话说:“无明火,老虎神,这是前生罪业根。”无明火是前生罪业的根本。凡是人有脾气..
宣化上人 2025-04-02 -
每天吃什么?
云居道膺禅师专程前来拜访洞山良价禅师的时候,良价禅师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道膺禅师回答道:我从翠微禅师那里来!良价禅师再问道:你在翠微禅师那里,他都教导些什么?道膺禅师道:翠微禅师那里每年正月都祭祀十六罗汉..
禅宗公案 2025-04-02 -
开着念佛机,让佛号种在八识田中
随着科技电子产品的发展,念佛机的品种越来越多,在多种品种中,可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声音,跟随念佛,提醒念佛,真的是好极了。在众多念佛机声调中,我最喜欢二种。一是印光大师在世的六字圣号念佛调;二是四字五音念..
禅宗文化 2025-04-02 -
谈放生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谈放生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又值观世音菩萨圣诞,独自一人前往公园放生的时候,在为物命念经咒之时,竟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名男子手持一个长网兜在等待着我把物命放入水中好去打捞。念完经咒,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我把二条..
放生心得 2025-04-02